一年级上册-数学-比长短
一年级比长短数学教案3篇
![一年级比长短数学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5f077d9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3b.png)
一年级比长短数学教案3篇一班级比长短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减整十位数的计算方法。
2、渗透环保教育和爱惜小动物的教育教学难点:学生学会两位数加减整十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整十位数。
教具预备:计数器挂图教学过程:一、复习:32+5 42+7 84-4 75-375+2 64+3 72-2 38-3 45-( )=42 96-( )=9139-( )=31 49-( )=42二、新授:1、预备挂图。
2、引导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同时进行环保教育和爱惜动物的教育。
3、小组活动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4、引导学生提问题。
(1) 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2) 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害虫?。
据题意列式计算5、引导学生尝试列式解答。
(a)学生小组内用计数器探究计算的方法。
(b)在小组内说一说怎样算出得数的6生说出算法。
7练习。
26+10 86-20 37-20 26+20 74-20 34+40三、小结。
板书:青蛙吃害虫56+30=86 56-30=26一班级比长短数学教案篇2教学内容:P56、P57页8和9的加减法教学目的:1、会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2、能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洁问题,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计数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数感重点难点: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心算计数教学预备:课件一、创设情景出示花果山和孙悟空,小朋友,今天我带你们到花果山去观光好吗?二、探究学问1、8的加减法A、独立思考你们看,咱们的山上景色不错吧,看小猴子们都下山来欢迎呢,出示课件图出示课件聪慧的小朋友,你能算一算吗?说出你的算式,你用什么方法计算?写加法的理由是什么?学生说出加法的意思,树上有6只猴,树下有2只,一共有几只?B、评价,你认为谁写的好?理由呢?C、小结:同样一幅图,我们可以看作加法意思,也可以看成减法,只要能正确地说清图意,就能列出算式。
小学数学教案: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比长短》教案范文
![小学数学教案: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比长短》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81875c1580216fc710afd90.png)
小学数学教课设计: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比长短》教课设计范文教课内容:教科书 9 页,做一做及练习一5、6 题。
教学要求:1.经过学生察看,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经过学生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育学生操作、察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育学生爱惜学具的优异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学生初步领会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教课重、难点:掌握比较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长短。
教、学具任务:1.十二袋不一样的物件。
2.两支不一样颜色、不一样长度的铅笔。
教课过程: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1.指引察看讲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2.沟通、报告(1)问:你发现了什么?(2)小组沟通(3)学生报告。
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指引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chá ng du ǎn板书:长、短[ 设计说明 : 经过察看,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研究比较长、短的方法1.发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2.小组合作研究方法。
3.小组报告。
[ 经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可能说出:(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端儿都不对齐。
进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因为察看、比较的方法不一样,会得出不一样结论,只需有道理,教师就赐予一定。
)4.揭露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论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仍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指引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小学数学教案比长短
![小学数学教案比长短](https://img.taocdn.com/s3/m/7407a6bc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cd.png)
小学数学教案比长短
教学内容:比的长短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长短,并能够用适当的比较词语进行描述。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概念,比较不同物体的长短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运用比较词语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图片、不同长度的物体、比较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几张拥有不同长度的物体的图片,请学生观察并进行描述,引出“长”和“短”两个概念。
二、引入比的概念
教师用比较词语卡片展示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如“比较长”、“比较短”,并用实物进行示范和练习。
三、学习比的表达方式
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择两种不同长度的物体进行比较,并用适当的比较词语进行描述。
四、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几组不同长度的物体让学生进行比较,并用句子进行描述,巩固学生对比较词语的运用。
五、课堂讨论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学习内容,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互动交流。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回家观察身边物体的长短,并用练习中的比较词语进行描述。
七、复习提醒
提醒学生下节课要记得带来观察好的物体长度,并做好课前准备。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引入了比的概念,让学生能够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长短来理解“长”和“短”,并
能够用适当的比较词语进行描述。
通过观察、练习和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比的概念。
一年级数学比长短教案新部编本
![一年级数学比长短教案新部编本](https://img.taocdn.com/s3/m/1366d5ed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f9.png)
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二课时:长、短教课内容:教科书第9 页,做一做及练习一5、 6 题。
教课目的: 1.学生经过察看,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学生经过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育学生操作、察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育学生爱惜学具的优秀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学生初步领会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教课重、难点:掌握多种比较方法,会间接比几个物体的长短。
学具准备:十二袋不一样的物件。
两支不一样颜色、不一样长度的铅笔。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课过程: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1指引察看讲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 ?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沟通、报告(1)问: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沟通(3)学生报告。
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设计说明经过察看,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指引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板书:长 chang 、短 duan二、研究比较长、短的方法1 发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2小组合作研究方法。
3小组报告。
学生可能说出:(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端儿都不对齐。
如图:进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察看、比较的方法不一样,会得出不一样结论,只需有道理,教师就赐予一定。
)(经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
)4揭露比较的一般方法。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长短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长短](https://img.taocdn.com/s3/m/629af2a4c1c708a1294a4475.png)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长短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难点:掌握比较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长短。
教、学具任务: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两支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教学过程: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1.引导观察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2.交流、汇报(1)问:你发现了什么?(3)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chng duǎn板书:长、短[ 设计说明: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可能说出:(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
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2)小组交流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
]三、反馈练习1.教师谈话:现在, 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比长短9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比长短9篇](https://img.taocdn.com/s3/m/a15ac31d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f7.png)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比长短9篇比长短 1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通过小组活动探讨对比高矮的不同办法。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1.15袋不同的物品。
2.两枝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3.教学所用的实物图。
教学设计一、教学长短1.引导学生观察。
师谈话:今天,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精美的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吗?[设计一个悬念,让学生一上课就把注意力集中在纸袋上,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请组长将纸袋中的东西倒出来。
大家看一看,都有什么?[组长带领大家参加活动,促进小组合作交流。
]2.交流、汇报。
a.请各组说一说:你们的纸袋里有什么?学生可能说出:两枝铅笔,一枝绿色、一枝花色;两把尺子,一把是蓝色,一把红色,三根彩带,一根是粉色,一根是紫色,一根是白色。
b.要求学生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引导提问:还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物体有长有短。
(板书:长短)3.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a.请学生说一说:怎样知道哪个物体长些,哪个物体短些?b.小组合作探究比长短的方法。
c.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①看出来的。
②把它们平放在桌子上,一头对齐,或竖着放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③两头都不对齐,如图:也能比出物体的长短。
d.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教师强调: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放在桌子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子上,或者把彩带拉直平放在桌子上比长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要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也就是说,比较长短时,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e.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4.反馈练习。
a.比长短游戏①让学生可自由结合,自己选择的长短的“对象”告诉学生:你们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②交流汇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 比一比:比长短 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 比一比:比长短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b7f2c5280eb6294dd886ceb.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比一比:比长短说课稿一.明确内容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比长短》,《长短》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节,教材将多少、长短、高矮作为一个单元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
比“长短”是学生在了解比“多少”、“同样多”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为比“高矮”做了必要的准备。
教材以一幅主题画作为教学资源,呈现出物体有长有短,通过两支铅笔的比较,抽象出长短两个概念。
做一做的内容是启发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体比较,进一步体验比较的一般方法。
练习一中的5、6题,渗透出了比较的其它方法。
二、学情分析: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比长短”的感性经验。
而且在日常交流中能够正确地运用“长”和“短”这类词来形容,并且在上一节课“比多少”的教学中,就已经让学生对“比”的方法有一些理解,因此这堂课的教学,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也是孩子们尝试将学习方法用来实践的过程。
这也是我的一个教学理念,就是在教学中让孩子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到方法。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时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掌握比较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长短。
四、联系实际说教法和学法本节课是一年级的教学,针对孩子好奇心强,表现欲强烈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趣味式教学,新课伊始,我创设猜一猜的游戏,一下子勾起了孩子浓厚的兴趣,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了,让孩子在接下来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知识。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从体验中概括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长短优质word教案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长短优质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e0675404a1b0717fd5ddb2.png)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教案上册比长短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练习一地第5、6题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用一端对齐地方法,比长短,会表述比较地结果及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地一般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地.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学具地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初步学会用一端对齐地方法比长短,会正确叙述比较关系.教与学地方法:谈话法、直观演示法、操作法、观察比较法、讨论法、应用法、自我检查评价法教学准备:纸条、小黑板、铅笔、绳子、教学过程: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1、引导观察教师谈话: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地是什么东西吗?我们来看看,有什么?2、交流汇报. 问:你发现了什么?(观察时学生可能会发现有地物品颜色不同,有地物品大小不同,对于这些发现教师都应给予肯定,以保护学生观察地兴趣.但不要作为观察重点.)3、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板书:长,短)二、探究比较长短地方法.1、问: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2、小组合作操作探究比较长短地方法.3、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不同地方法:(①看出来地.②把纸条横着平放在桌子一头对齐或竖着戳在桌子上(或手上)比出来地……不管学生用哪种方法,只要有道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4、揭示比较地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或纸条)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地特点:一般要把比地几个物体地一端对齐.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三、游戏——比长短.1、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地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组成小组,比地物品可以自由选择,可以是书上提供地几种,也可以比一比每步多长,谁跳得远等等.3、师生一起活动,对有创新地学生要给予表扬和肯定.四、巩固练习练习一第5、6、7题.五、整理学具要求:1、把书和自己地东西收拾好;2、每次先把桌面上地学具中最长地一个装进袋中,再把桌面上最短地一个装进袋中;3、把装好地学具放在桌子地左上角. 板书设计:比长短。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长短高矮》|苏教版(2023秋)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长短高矮》|苏教版(2023秋)](https://img.taocdn.com/s3/m/60a2e371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09.png)
突破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长短、高矮,总结出判断标准,并进行适当的拓展练习,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词汇运用:学生需要熟练掌握“长、短、高、矮”等词汇的用法。
突破方法:教师通过举例、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这些词汇,加深对词汇含义的理解。
(3)掌握使用“长、短、高、矮”等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举例: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展示不同长度的铅笔、书本等物品,引导学生学习长短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使用直尺进行比较的方法。
2.教学难点
(1)空间观念的培养:一年级学生对空间观念的理解尚浅,难以把握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突破方法:通过实物展示、动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比较物体,逐步培养空间观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长短高矮》|苏教版(2023秋)
一、教学内容
《比长短高矮》为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的核心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认识长短、高矮概念,学会用直尺比较物体长短。
2.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判断物体之间长短、高矮的关系。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观察思考的能力。
4.掌握以下词汇:长、短、高、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如何使用直尺进行比较以及如何描述物体长短高矮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物比较和图示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比长短高矮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用直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通过这个操作来演示长短比较的基本原理。
新课标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比长短》教案
![新课标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比长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8cb24459eef8c75ebfb34d.png)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比长短》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5、6题。
教具学具: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两枝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教学设计: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1.引导观察。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
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2.交流、汇报。
a.问:你发现了什么?b.小组交流。
c.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枝铅笔:一枝是红色,一枝是白色,一枝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
d.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板书:chng长、duǎn短)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a.看出来的。
b.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c.两头儿都不对齐。
如图: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了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在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
]。
一年级上浙教版数学教案2.比长短、比高低
![一年级上浙教版数学教案2.比长短、比高低](https://img.taocdn.com/s3/m/b512c7ed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3d.png)
一年级上浙教版数学教案2.比长短、比高低课题(比长短、比高低)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页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一年级儿童在入学前,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长短、高矮来描述日常生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感知比较的相对性。
并进一步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比较的各种方法,在做中理解知识。
教学目标1.经历比长短、比高矮的过程,掌握比长短、比高矮的基本方法(对齐比、拉直比)了解还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比长短。
2.能用长短、高矮来描述日常生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经历比较和对应的过程,提高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合作与交往能力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比长短、比高矮的基本方法(对齐比、拉直比)了解还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比长短。
难点:能用长短、高矮来描述日常生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白板软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预设学生活动预设目标与意图教学过程:一、看与说秋天来了,动物王国的小动物们要开运动会了,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1.比高矮(1)马上要进行的是爬横杆比赛。
瞧,运动员出场了。
看到这三名运动员,你想问什么?(2)看来,这三名运动员有高有矮。
你能帮他们比高矮吗?轻声和小伙伴说一说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3)谁愿意大声的说给大家听?(4)小羊怎么一会高一会矮?——看来和不同的小动物比,比的结果也会是不同。
(5)谁爬的高?(与长得高不一样)2.比长短。
(1)其实,为了这次比赛,这三位运动员早就做好准备了。
比赛前一天,他们还住到了一起。
我们去他们宿舍看一看。
(2)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么想呢?(3)选其中的两样物体比长短,一边比一边说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小组讨论下,谁找到的多。
三、做与玩1.看来,在小动物的比赛中,还能比长短、比高矮、比远近。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长短-最新教育文档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长短-最新教育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9a1634b3a0116c175e0e480f.png)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长短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5、6题。
教具、学具准备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两枝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教学设计感知物体有长、有短1.引导观察。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
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2.交流、汇报。
a.问:你发现了什么?b.小组交流。
c.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枝铅笔:一枝是红色,一枝是白色,一枝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
d.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板书:chng长、duǎn短)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a.看出来的。
b.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c.两头儿都不对齐。
如图: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了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在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
] 反馈练习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理学具
[整理学具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后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全课小结(略)
专家评析
《长短》是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节,教材将多少、长短、高矮作为一个单元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比“长短”是学生在了解比“多少”、“同样多”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为比“高矮”作了必要的准备。教材以一幅主题画作为教学资源,呈现出物体有长有短,通过两枝铅笔的比较,抽象出长短两个概念。做一做是启发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体比较,进一步体验比较的一般方法。练习一中的第5、6题,渗透比较的其他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引导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学会比较长短的一般方法,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练习一的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投影出示练习一的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
a.看出来的。
b.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两头儿都不对齐。如图: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了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b.小组交流。
c.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枝铅笔:一枝是红色,一枝是白色,一枝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
d.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板书:cháng长、duǎn短)
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操作、试说,探索新知。不要怕学生说不准,要求不宜过高。
2.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比较的思想,放手让学生自由活动,比什么都可以。
教具、学具准备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两枝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教学设计
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a.问:你发现了什么?
然后通过操作探究比较长短的一般方法。比长短的方法学生可能说出以下几种:a.看出来的。b.第二根两头都比第一根少一点,所以第二个短。b.把一端对齐比出来的……只要学生能从生活经验中体验出物体有长有短就行,表达不一定非常准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再出示两枝颜色不同、长短不同的铅笔,说明长短是比出来的,进一步加深对长短的认识,引导学生从体验中概括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课题二比长短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5、6题。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在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
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会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首先让学生观察学具袋中的物品,把观察到的情况在组内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可能说纸条有不同颜色等,教师在巡视中加以指导或提示。
最后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比长短的一般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学生对长短概念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品进行比较,也可以提示学生:比一比每步多长,谁跳得远等等。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游戏中去,与学生一起活动,对有创新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肯定。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使学生初步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安排的一组练习,可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