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批评复习题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第二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f8e34fd052ea551811a687de.png)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第二部分:填空1.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2.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3.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4.《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5.“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7.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8.《毛诗序》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
它是汉代学者综合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
9.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是扬雄。
“劝百讽一”是扬雄对汉赋特点的概括。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也是由扬雄提出的。
10.孔子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是“思无邪”。
“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
11.《毛诗序》中提到的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主要方式是:“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飞刺上”。
12.“六义”原名“六诗”,最早见于《周礼·春官》,顺序是:风、赋、比、兴、雅、颂。
唐代孔颖达把“风雅颂”归纳为诗歌的体裁,把“赋比兴”归纳为诗歌的表现手法。
13.魏晋是文学自觉和文学独立的时代。
14.《典论·论文》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
15.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鉴赏论”的专篇是《文心雕龙·知音》。
16.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歌品评的专著是钟嵘的《诗品》。
17.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位系统而周详地讨论文体问题的是刘勰,他的《文心雕龙》从《明诗》到《书记》,以20篇的篇幅集中探讨各种文体问题。
18.曹丕文学理论的文章除了《典论·论文》之外,还有《与吴质书》等。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0b103866edb6f1afe001f12.png)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张竹坡的《金瓶梅》和脂砚斋的《红楼梦》。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c28288192e45361166f595.png)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课程代码 262338)一、单选题1、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对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的解释是 (c)。
A.和而不流 B.引譬连类 C.感发志意 D.考见得失2.最早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 d )A.陆机B.刘勰C.钟嵘D.曹丕3."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b )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B、扬雄C、班固D、刘安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b ) 。
A.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B.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C.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 C )。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诗》C.王充的《论衡•超奇》 D.《毛诗大序》6、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 b)A.曹丕B.陆机 C.刘勰D.钟嵘7、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 (b ) 。
A.《文心雕龙·体性》 B.《典论·论文》C.《诗品序》 D.《文赋》8、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是 (b) 。
A.庄子 B.钟嵘 C.孟子 D.刘勰9、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b )A.陈子昂 B.殷璠 C.刘禹锡 D.司空图10、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写作的方法分别是( b)。
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 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 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11、李渔涉及戏曲、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 ( d ) 。
A.《十二楼》B.《风筝误》C.《比目鱼》D.《闲情偶记》12、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的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a)。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ec651131a37f111f0855b51.png)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影响文学的部规律。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畴主要受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竹坡的《金瓶梅》和脂砚斋的《红楼梦》。
第一章先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ef019f3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a1.png)
名词解释1.诗言志说: 《尚书·尧典》中提出的关于社会功用的看法, “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
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
“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
在先秦时期, “志”的含义有发展变化, 一是指政治上理想抱负, 二是指人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说的实质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
2.兴观群怨:(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作用而说的。
(2)兴, “感发志意”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 使之思想受到感发, 引起审美愉悦、共鸣。
观, “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 通过诗歌可以了解时政与道德风尚。
群, “群居相切嗟”, 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增进友谊的作用。
怨, “怨刺上政”, 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3)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 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六义说: 《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 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三体): 风: 民歌雅: 正声颂: 祭祀(三用): 赋: 陈述、铺叙比: 打比方兴: 先言他物, 引起所咏之物﹞4.六观说: 刘勰在《知音》中指出鉴赏作品要从六个方面作为评论文章的角度, 提出了“六观说”——“是以将阅文情, 先标六观。
一观位体, 二观置辞, 三观通变, 四观奇正, 五观事义, 六观宫商。
”可以了然作品的优劣。
5.风骨说: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
“风骨”是爽朗刚健的风貌, 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
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 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刚健明朗的文风。
他的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刘勰风骨论既是对建安文学特点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也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178801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f2.png)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课程代码262338)一、单选题1、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对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的解释是(c)。
A.和而不流B.引譬连类C.感发志意D.考见得失2.最早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d)A.陆机B.刘勰C.钟嵘D.曹丕3、"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b)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B、扬雄C、班固D、刘安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b)。
A.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B.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C.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C)。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诗》C.王充的《论衡•超奇》D.《毛诗大序》6、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b)A.曹丕B.陆机C.刘勰D.钟嵘7、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b)。
A.《文心雕龙•体性》B.《典论・论文》C.《诗品序》D.《文赋》8、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是(b)。
A.庄子B.钟嵘C.孟子D.刘勰9、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b)A.陈子昂B.殷璠C.刘禹锡D.司空图10、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写作的方法分别是(b)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11、李渔涉及戏曲、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d)。
A.《十二楼》B.《风筝误》C.《比目鱼》D.《闲情偶记》12、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的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a)。
A.读者之意B.作品之意C.作者之意D.古人之意13、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277a45127284b73f242508e.png)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张竹坡的《金瓶梅》和脂砚斋的《红楼梦》。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古代文论考试题库
![古代文论考试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9c9ce9075f0e7cd184253698.png)
《古代文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考试题库姚丹丹E150131005一、名词解释1、得意忘言答:出自《庄子·外物》,是庄子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
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
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
故必须“忘言”后方能“得意”,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是庄子解决言不尽意然而又要运用语言文字的矛盾之基本方法。
2、四科八类答: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对文章进行的分类,他认为文章应该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四科八类各有不同的特性或风格,其中奏、议、书、论不用押韵,铭、诔、诗、赋则必须押韵。
此外“奏议宜雅”是说奏议为应用文公类,应典雅;“书论宜理”是说书信文、论说文属谈玄论道之哲理文,应说理透彻;“铭诔尚实”是说铭诔为悼祭之文,应朴实;“诗赋欲丽”是说诗歌和辞赋为文学想象之文,应华美。
3、兴观群怨答:语出《论语·阳货》主要指文学的政治外交性以及社会管理功能。
兴指诗歌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观指通过诗歌可以观察社会政治与诗人的主观意图;群,指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二、问答1、先秦时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答:先秦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产生期,从总的方面来看,还属于文化发展的早期。
这时,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内各个不同部门的界限还不是很清楚,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还没有明确的、科学的文学观念。
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四个明显的特点。
(1)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还处于萌芽和产生时期,他们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粹、单一的。
(2)先秦时期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和哲学、政治思想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导读阅读测试题及
![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导读阅读测试题及](https://img.taocdn.com/s3/m/da869e72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ba.png)
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导读阅读测试题及答案一: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导读阅读测试题及评析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论与批评发展可以被追溯到以下哪个时期?A. 先秦时期B. 魏晋时期C. 唐宋时期D. 清代时期2.以下哪位学者提出了“文心雕龙”这一古代文学理论?A. 刘勰B. 陆游C. 曹操D. 曹丕3.以下哪位学者提出了“辩证批评”这一古代文学批评方法?A. 杨雄B. 何晏C. 赵明诚D. 陈寅恪4.以下哪位学者给出了古代文学的三大特点:“养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A.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B. 论语C. 白香山论文D. 陈寅恪的《中国文学史纲要》5.以下哪个是金代文学批评家苏轼的名句?A. 人生自古谁无死B. 世间人是古人非C. 四曰呼儿百四十D. 阅尽天涯福禄乡二、简答题1. 彭定求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家,请简要介绍他的主要观点。
彭定求是元代文学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英韵合璧”和“美人蕉”等理论观点。
其中,“英韵合璧”主张文学作品既要有精湛的艺术技法(英),又要有深情厚意的思想内容(韵),将形式与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作品应该既有较高的内涵,又能通过艺术形式精确地表达出来。
而“美人蕉”则是指文学作品应该具备优美的语言和形象,以吸引读者的注意。
2. 论文、小说和诗歌在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中有何不同?请简要比较它们的特点。
论文、小说和诗歌在古代文学中有着不同的特点。
论文是用较为简练的语言,通过论证、分析和叙述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见解。
它主要关注思想内容和逻辑结构,追求理性和客观性。
小说则是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性,注重情感与形象的描绘,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叙事性。
诗歌则是以音韵和节奏为主要表现手段,用押韵和修辞手法来传达抒情和描绘形象。
它注重对情感、思想和自然景物的感悟与表达,具有较高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三、论述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一环,请论述其影响及现实意义。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99965150e2524de4187e17.png)
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第一章一、填空题: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从孔子开始——————————————————————————。
2、人类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相联系的。
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
4、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
二、解释概念:1、文学观念2、文艺观念三、简答题:1、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含义相同吗?3、试述“诗言志”提出的大概时间和具体内涵。
4、春秋时期,人们对诗的认识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第二章一、填空题:1、孔子的文学思想以————为核心,强调文学————————,认为文学是——————————————————————。
2、孔子在美学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的结合。
3、孟子提出了——————和————————的文学批评方法。
4、荀子的《》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
二、解释概念:1、“兴、观、群、怨”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4、“温柔敦厚”三、翻译: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2、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3、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荀子·乐论》4、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荀子·乐论》四、论述题:1、试述孔子的文学思想。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e3b7c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a9.png)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温柔敦厚: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孔颖达解释为“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
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
” 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2“兴观群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①兴(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①兴(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朱熹解释为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②观(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观世与观志是读诗的两个重要方面。
感情心态。
观世与观志是读诗的两个重要方面。
③群(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群”,就是“群居相切磋”。
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④怨(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批评社会的作用)”怨”的主体是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
但怨的对象不一定都是“上政”,可以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牢骚和感情上的不如意。
感情上的不如意。
3.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篇,针对《诗·小雅·北山》: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读诗不能以“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亦即不能以个别文字影,亦即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即用自己对 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对“以意逆志”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 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二是以诗人之意,逆诗人之志。
中国古代文论批评复习题
![中国古代文论批评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872dd93b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21.png)
中国古代文论批评复习题中国古代文论批评复习题说明:1、根据笔记整理,可能不..。
...完整2、时间匆忙,错误、遗漏之处请大家自行修改。
一、填空题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3、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
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4、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被后世学者誉为文论史的“双星”。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称赞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体大而虑周”,钟嵘的《诗品》是“思深而意远”。
钟嵘的《诗品》是“百代诗话之祖”。
5、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中谈到“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
6、白居易在《与元九诗》中最著名的两句话:“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7、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的重要见解,“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8、在诗歌理论方面出现了四个主要派别:以王士禛为代表的神韵派,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派,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以翁方纲为代表的肌理派。
9、“姚门四弟子”是指方东树,姚莹,管同,梅曾亮。
10、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11、两汉经学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分。
12、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思想。
13、苏轼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二、名词解释1、温柔敦厚说:“温柔敦厚”说是儒家是诗教观,从乐教生发而来,强调文学艺术与政治教化的关系。
“温柔”是指颜色温润,性情和柔,“敦厚”是指为人朴实、厚道。
用于诗教要求人们性情和顺,不要违反礼教。
要怨而不怒以实行教化。
用于感化人之善心。
这种思想有培养封建顺民消极作用的一面,也有艺术表现上追求委婉,含蓄,积极的一面。
2、诗无达诂说:古代诗论的一种释诗观念,语出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三《精华》。
“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训诂或解释。
“诗无达诂”即是说“《诗》无定形,读《诗》者亦无定解”,因鉴赏主体的不同,对同一首诗会有不同的审美理解,因而逐渐成为中国审美鉴赏中的理论术语之一。
中国文学批评史综合练习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综合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819c0c01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d9.png)
中国文学批评史综合练习题Create self, pursue no self. This is a classic motto, so remember it well.中国文学批评史综合练习题第一讲先秦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他言行的着作论语.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5、教材指出:孔子“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讲两汉1.司马迁在刘安评价屈原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怨”的特点,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更概括出“发愤着书”说,这种说法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3.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4.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5.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之一在于:它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6.毛诗大序还提出了讽谏说,文中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7.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 ,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 ,六曰颂.”8.王充的主要着作是论衡;他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佚文篇.第三讲魏晋南北朝1.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即所谓“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2.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末异”. 3.典论·论文在论文体的不同特点时说:“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谅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4.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四科八种.“四科”具体指: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实际上共八种文体.5.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四科八种.八种文体具体指:奏、议、书、论、铭、诔、诗、赋.6.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着名观点.7.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8.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分为10 类.实际上最关系到文学的是诗和赋两种文体.9.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和“赋体物而浏亮”.10.教材认为:从陆机对诗、赋创作“缘情”和“体物”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和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 11.陆机在文赋中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教材认为:“会意”是指具体构思,“遣言”是指辞藻问题,“音声迭代”指语言的音乐美.这主要都是指诗赋等纯文学而言的.12.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13.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表现在原道篇中.教材指出: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14.教材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所说的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的文指的是指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狭义的文当即是“人文”,指人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15.教材认为:刘勰所说的“道”,具有儒、道、佛三教合流的含义.16.教材指出: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17.教材认为:刘勰在体性篇中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18.教材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体”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形式;二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19.教材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性”概念,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不同的作家才能有高低优劣不同,个性特点也不一样.20.教材认为:刘勰在体性篇中明确指出文学作品的风格是直接体现作家的才性,也就是:才、气、学、习的特点的.21.刘勰提出“风骨”这一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教材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22.钟嵘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见诸其所着的诗论专着诗品,其文论思想的核心,教材认为是“直寻”.23.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又可以反作用于的“性灵”,使之受到陶冶感化.24.钟嵘诗论的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见诗品序,强调感情真挚.25.教材指出:钟嵘认为,“诗”是抒情文学,“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 ,皆由直寻”见诗品序,他要改革“雕缋满眼”的不良诗风,祟尚清新自然.26.钟嵘把“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美学范畴.27.钟嵘提出了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干之以风力”,同时“润之以丹采”,只有二者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 28.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 ,二曰比,三曰赋 .”29.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专着是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30.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文心雕龙的“风骨”说刘勰在风骨篇中提出他着名的风骨论.“风骨”的内涵,说法纷纭,现代着名学者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风骨篇中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教材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但仔细体会刘勰所论,并联系到以前所学的知识对于“风”的解释,“风”应该是抒发情志的作品所具有的能化感人的艺术感染力,而“骨”则应该是指能确切表达情志的精要劲健、刚正有力的文辞.“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无“风”则无“骨”,“风”和“骨”不可能单独存在.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钟嵘的“风骨”“风力”论钟嵘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又要“润之以丹彩”.“风力”与“丹彩”兼备,才是最好的作品.他在诗品序里论及建安文学时,怀着无限崇敬的笔触写道:“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至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钟嵘强调“建安风力”,从他对“建安风力”的论述及所举的例子看,他为“风骨”“风力”树立这样一个标准:它具有慷慨悲壮的怨愤之情、直寻自然、重神而不重形以及语言风格明朗简洁、精要强健的特征.第四讲隋唐五代1.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出了“兴寄”和“风骨”说,这是他诗歌革新主张的纲领.2.“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是陈子昂对晋宋以来特别是齐梁文学提出的尖锐批评.3.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晋宋以来特别是齐梁文学提出批评.从另一方面说,这也体现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兴寄”和“风骨”,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4. 教材指出:陈子昂心目中的理想作品是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的符合这样条件的作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5.陈子昂的代表诗作感遇三十八首和着名的短诗登幽州台歌都是体现他的诗歌理想的兴寄深远、风清骨峻之作.6.唐代皎然的诗论代表作是诗式,另有诗仪一卷,全书已佚,只在其他书中有所引录.7.皎然的诗论,侧重于探讨诗歌的艺术创造规律.而他诗歌内在艺术规律的探讨,较为集中的,则是意境的创造问题.8.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还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9.教材认为韩愈提出的“气盛言宜”论中的“气盛”,是指作家仁义道德修养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已不复是抽象的仁义道德教条.10.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则鸣”论,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11.韩愈在答刘正夫书中回答“古圣贤人所为书俱存,辞皆不同,宜何师”的问题时说:“师其意,不师其辞.”12.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从实质上看是和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提出的“发愤着书”说—脉相承的.13.教材指出:中唐的诗歌理论,较为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注重艺术审美方面的探讨,可以诗论家司空图为代表;另一种是强调作品所表现的社会内容,这可以诗人白居易为代表.14.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长文与元九书中,文章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强调的重点是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15.教材指出:白居易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这明显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文论思想.16.教材认为: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弊端之一,是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忽视艺术要含蓄蕴藉的原则,主张要写得“其言直而切”,要“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按照这种理论写出的诗歌,必然会直白浅露.17.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18.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提出“思与境偕”的主张,教材认为,“思”可以理解为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在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则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境”与“思”偕往,相互融汇,这就构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19.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从鉴赏诗歌的角度.开宗明义地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20.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滋味”说,但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深化.21.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之致耳.”22.司空图提出的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都是在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笼统地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二、名词解释题1.陈子昂的“兴寄”和“风骨”说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他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他的风骨内涵,根据他在修竹篇序对齐梁诗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评,应该就是指建安风力.即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亦即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正是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1.结合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实践,说明他的“兴寄”和“风骨”的内涵.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他的风骨内涵,根据他在修竹篇序对齐梁诗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评,应该就是指建安风力.即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亦即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正是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第五讲宋金元1.教材指出“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里表露的比较重要的诗论思想.在他之前,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也有过相似之论. 2.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圣俞的话说:“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3.苏拭在与谢民师书中说:作文要“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4.教材指出:苏轼在“知”与“能”、“道”与“艺”的关系上,有着十分可贵的见解,认为,创作的实现是“道”与“艺”的结合,并将“道”,“艺”关系转化为实际创作时的“心”、“手”关系5.在送参寥师一诗里.苏拭采用了佛教的“空静”观来说诗:“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讲到了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所构成的一种最佳精神状态.6.教材指出:李清照对当时有些人认为词与诗并无本质区别,词即长短句之诗的观点持不同看法,着论词一篇,主张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着名观点.7.教材指出: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了对词创作的一些审美要求,主要有:一、勿“破碎”;二、要有“铺叙”;三、讲“故实”;四、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8.严羽是宋代着名的诗论家,他论诗的代表作是经后人编辑成书的沧浪诗话.9.教材指出:严羽强调学诗要以“识”为主,就是说诗人要有高度的审美判断力.10.教材指出: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提出了“妙悟”说,这是他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11.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12.教材认为:严羽诗论中的“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的,“兴趣”则是前者的对象和结果;即诗入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13.教材认为:“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滋味”.司空图所说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14.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15.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批评宋诗说:“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才学为诗.16.教材指出:元好问是金代诗坛上杰出的诗人,也是重要的诗论家,他所写的论诗三十首绝句,以诗的形式论诗,上继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下开清代王士禛、袁枚等人的续作,影响深远.17.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四首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赞扬了晋代诗人陶渊明诗天然浑朴之美.18.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第六首中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千古高情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批判了晋代诗人潘岳人格与文格不统一的现象.19.教材指出:在词源中,张炎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其次,他又提出了“清空”的审美要求,第三,他还提出了“意趣”的审美要求.20.张炎在词源中说:苏拭的水调歌头、洞仙歌,王安石的桂枝香,姜夔的暗香、疏影等词“皆清空中有意趣,无笔力者未易到.”第六讲明代1.明代诗论家谢榛的论诗着作主要是四溟诗话,一名诗家直说. 2.教材指出:情景是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他说:“诗乃模写情景之具.”四溟诗话卷四又说:“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同上卷三3.谢榛主张情和景应该互相融合,而二者的融合取决于“情景适会”四溟诗话卷二.4.教材指出:谢榛认为持有体、志、气、韵四要素,他说:“四者之本,非养无以发其真,非悟无以入其妙.”四溟诗话卷一5.教材指出:谢榛认为诗有兴、趣、意、理四格.这四格其实就是诗歌的四种审美类型.6.李贽对文学理论批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童心”说.7.教材指出:李贽认为:“水解传者,发愤之所作也.”将之与司马迁的“发愤着书”的传统联系起来,给予它与正统诗文同等的地位.8.明代李贽的“童心”说理论观点与李梦阳、王世贞分别为代表的前后“七子”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立的,成为后来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的理论源头.9.明代公安派以公安人三袁为代表,其中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中坚.他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10.公安派中的袁宏道提出了“性灵”的口号,他所谓“性灵”与李贽所说的“童心”是一致的.李贽的“童心”说“童心”说是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提出来的.所谓童心,即童子之心,即不含一丝一毫虚假的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指儒家的正统思想教条熏染的心.他认为童心是一切作品创作的源泉,最是评价一切作品价值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给矛西厢记、水浒传等戏曲、小说以很高评价,认为是“古今至文”.李贽的童心说是与明七子派的复古摹拟诗论观相对立的,并且成为稍后的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理论源头,对当时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尤其是对汤显祖、袁宏道、冯梦龙等进步文学家发生了巨大影响.公安派的”性灵”说为了评击七子派的复古之风,公安派的中坚人物袁宏道提出了“独抒性灵”的口号.他在给他的弟弟中道字小修的诗集写序时说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就是“从自己胸臆流出”的真感情的抒发.这种“性灵”与李贽的童心是一脉相承的,其唯一的标准就是真.这这种观点的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提出了文学批评史上所称的“性灵”说.所谓独抒性提出对复古派的模拟风气当然是一打击.出于这一认识,他认为当代指他所在的明代的当时诗文不可能传世,而那些闾阎妇人孺子所唱的民歌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由于是“真人”所唱之“真声”,或可流传,这就肯定了民歌的价值.第七讲清代1.金圣叹称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为“天下六才子书他的文学评论尤以评点水浒、西厢着名.2. 金圣叹说:“圣人之作书也以德,古人之作书也以才.”教材指出:这其实是把作家从道德家中分离了出来.3.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他说:“某尝道水浒传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从纯艺术的角度,他更推重像水浒这样的虚构文学.4.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一部杂着,共分八个部分,其中有关戏曲的有词曲部和演习部.5.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他说:“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闲情偶寄6.王夫之认为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7.王夫之借用佛学的范畴,提出了诗歌创作的现量说.教材指出:王夫之的现量说有三义:即现在义、现成义和显现真实义.8.教材认为:叶燮的诗学专论原诗是继刘勰文心雕龙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着作.9.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与“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10.叶燮在原诗里把创作客体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11.叶燮在原诗里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其中的识处于核心地位.12.王土禛是清初具有广泛影响的诗人和诗论家.其诗歌理论的核心是由清人张宗柟辑其论诗之语而成的带经堂诗话,其诗歌理论的核心是“神韵”说.13.王士禛“神韵”说借用据传作者是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的两句话,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4.教材指出:王士禛认为清和远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15.教材认为:沈德潜诗话体诗论着作是说诗晬语.他主张诗歌创作应有益于教化,提出“审宗旨”说.16.教材指出:体裁和音节就是沈德潜的所谓“格调”.17.沈德潜编选了古诗源等许多诗歌选集,体现了他清理诗歌史的意图.他说:“先审宗旨,继论体裁,继论音节,继论神韵,而一归于中正和平.”教材认为,这既概括了他清理诗歌史的方法和目的,也构成了他诗歌理论的基本框架.。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复习题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34777e39240c844769eaeef8.png)
中国古代文论试卷一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
“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
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
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
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
无我之境指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意趣隐藏于客观事物之中,使客体表现上看不出主体的主观情感色彩。
二、简答(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1)情志统一论——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2)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3)讽谏教化——对诗歌社会政治作用的强调(4)诗有六义——儒家政教化诗体观的体现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一)文之枢纽——总原则(创作的原则,评价的标准)(1)依据什么指导创作:原道、征圣、宗经——文章根源于道,圣人文章体道,以圣人之经为文章标准。
(2)对不合道的著作的态度:正纬——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
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cddba1fab069dc502201fb.png)
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第一章一、填空题: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得萌芽与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得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从孔子开始———-———-—————-—-——————————。
2、人类早期得文艺观总就是与-———-———-—相联系得。
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瞧作一部单纯得文学作品,而就是把它作为———--——---————-—--—-。
4、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就是我国历代诗论得————--————.二、解释概念:1、文学观念2、文艺观念三、简答题:1、先秦时期得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2、先秦时期所讲得“文学”与今天所讲得“文学”含义相同吗?3、试述“诗言志”提出得大概时间与具体内涵。
4、春秋时期,人们对诗得认识就是怎样得,试举例说明。
第二章一、填空题:1、孔子得文学思想以———-为核心,强调文学--————-—,认为文学就是——————-—-————-——-—————。
2、孔子在美学思想上得主要特征就是强调———-——得结合。
3、孟子提出了———-——与-———-———得文学批评方法.4、荀子得《》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与政治得关系作了全面得理论总结。
二、解释概念:1、“兴、观、群、怨”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4、“温柔敦厚”三、翻译: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2、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3、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就是矣。
《荀子·乐论》4、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乐中平,则民与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民与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荀子·乐论》四、论述题:1、试述孔子得文学思想。
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题
![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e99166b8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b7.png)
诗言志:出自《尚书。
尧典》,所载舜与夔关于“乐”的对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其中“志”是指合乎礼教的思想感情和不受礼教束缚的情性。
“诗言志”被朱自清认为是文学理论的“开山的纲领”。
晋代陆机称“诗缘情而绮靡”,言志说与缘情说长期对立。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
万章下》。
是《孟子》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论。
“知其人”,就是要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生活遭际、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论其世”,就是要认识考察作者所处的时代风貌、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写作背景等等。
这个观点是针对当时“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的社会风气提出的,这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方法。
风化说:出自《诗大序》:“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其中“风”是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
“教”是教育、教化之意。
认为诗是用它的艺术感染力感动人,用它所包含的教育意义来化育人。
强调的是文学的教育、教化作用。
发愤著书说:见于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
他认为“《离骚》者,尤离忧也。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即作者胸中有一股郁结之气,才形成创作的动力。
这种论述,与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屈原《惜诵》中“发愤以抒情”一脉相承。
并深刻影响后世韩愈“不平则鸣”,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等文学理论。
文气说:出自曹丕《典论。
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论述了作家个性与文章风格的关系。
其中“气”,是指作家的气质、才能、个性、禀赋。
“清”指才知之清,即俊爽超迈的阳刚之气,“浊”是指才知之浊,即凝重沉郁的阴柔之气。
正由于“气之清浊”,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如徐干“时有齐气”,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等。
意象:意、象二字初现于《周易》:“圣人立象以尽意”,两字连用始于刘勰《文心雕龙。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4d66455e87101f69e3195e3.png)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一.先秦(1)古代经传1.《周易》:“言有物”(内容),“言有序”(形式)。
2.*《诗经》:①美刺说: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认识到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②言志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乐、舞三位一体。
③“断章取义”方法:当时人们赋诗言志的时候,往往不管原诗的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
3.《左传》《国语》:④献诗讽谏说:臣子献诗劝导君上,当时人们把诗看作改进政治的手段。
⑤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
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⑥季札观乐:吴公子季札评论诗乐所表现的文艺观: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观风,他能从诗乐中听出各国民情风俗和周政的盛衰,(《周南》、《召南》)。
他提倡“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逐渐发展成儒家诗乐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⑦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的说法。
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其次有立功(立边功和武功),其次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的),以其为不朽。
4.《礼记·乐记》:⑧“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出自《礼记·乐记》,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认识: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的作用。
(二)儒家1.*孔子的文学观: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在内称“仁”,在外重视“礼”。
内仁外礼,是孔子思想的全貌。
仁是就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爱或同情心,礼是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礼”还要“乐”来配合。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全](https://img.taocdn.com/s3/m/e9c93a7e580216fc700afd88.png)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张竹坡的《金瓶梅》和脂砚斋的《红楼梦》。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批评复习题说明:1、根据笔记整理,可能不..。
...完整2、时间匆忙,错误、遗漏之处请大家自行修改。
一、填空题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3、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
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4、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被后世学者誉为文论史的“双星”。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称赞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体大而虑周”,钟嵘的《诗品》是“思深而意远”。
钟嵘的《诗品》是“百代诗话之祖”。
5、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中谈到“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
6、白居易在《与元九诗》中最著名的两句话:“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7、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的重要见解,“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8、在诗歌理论方面出现了四个主要派别:以王士禛为代表的神韵派,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派,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以翁方纲为代表的肌理派。
9、“姚门四弟子”是指方东树,姚莹,管同,梅曾亮。
10、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11、两汉经学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分。
12、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思想。
13、苏轼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二、名词解释1、温柔敦厚说:“温柔敦厚”说是儒家是诗教观,从乐教生发而来,强调文学艺术与政治教化的关系。
“温柔”是指颜色温润,性情和柔,“敦厚”是指为人朴实、厚道。
用于诗教要求人们性情和顺,不要违反礼教。
要怨而不怒以实行教化。
用于感化人之善心。
这种思想有培养封建顺民消极作用的一面,也有艺术表现上追求委婉,含蓄,积极的一面。
2、诗无达诂说:古代诗论的一种释诗观念,语出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三《精华》。
“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训诂或解释。
“诗无达诂”即是说“《诗》无定形,读《诗》者亦无定解”,因鉴赏主体的不同,对同一首诗会有不同的审美理解,因而逐渐成为中国审美鉴赏中的理论术语之一。
3、风骨:风骨,是刘勰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
近人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一般以为,风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则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言语表达。
可以认为,风骨这个概念体现了刘勰对文学创作的审美本性的认识,同时,也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肌理说:翁方纲的肌理说是一个以学问为本、通法于变,而一概求诸古人的诗学体系。
“肌理”二字取自杜甫。
所谓肌理,肌是比附,重点在理。
翁所说的“理”是义理与文理的统一,包括伦理道德、历史掌故、音韵、训诂、修辞等,与后来的桐城派所倡导的考据义理文章合一的说法非常近似,表现出肌理说更注重学问、考证、辞采的倾向,正是当时乾嘉实证学风的文学反响,代表了当时朴学派的说诗观点,形成“学人之诗”,其流一直持续到近代。
5、魏晋玄学:玄学是魏晋之际盛行的一种新的哲学形态和社会思潮。
玄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形态是以《老子》《庄子》《周易》三部玄学经典而称之为“三玄”而得名。
“三玄”是在《颜氏家训·勉学》中提出来的观点。
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思潮,玄学发扬玄远:崇尚清谈,以虚无为特征。
具有很强的理性思辨,又称之为玄远之学,清谈之学,思辨之学。
一种是沈约《宋书·雷次宗传》最先使用玄学。
一种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哲学界把这一时期的学术文化称为“魏晋玄学”。
玄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形态是汉魏之际中国学术思想不断变化的产物,是曹魏集团与司马氏政权对当时社会名士实行压抑迫害政策的结果。
也是魏晋名士风度及思维方法与生活方式使之然。
玄学以黄老之学去糅合儒家经义以替代日趋衰弱的汉代经学。
在门阀制度下魏晋名士以出生门第,容貌意止,虚无玄远的清谈为标榜形成一种新的时代风尚和社会思潮。
6、虚静:“虚静”原本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范畴,指的是人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一种静观的精神境界。
起源于老子的《道德经》,被庄子重新阐发。
庄子认为要进入道德境界就必须先进入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
而虚静的必须在“绝学去智”的基础上才能达到。
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深刻的认识,进入一种“大明”的境界。
7、以意逆志:“以意逆志”,孟子提出的一个文学批评方法。
出自《孟子·万章》上篇。
“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
8、隐秀:隐秀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来的:“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
”所谓隐,不是要使文学作品晦涩难明,而是要使读者味之无尽,能给读者丰富的想象余地。
所谓秀,不是要作家堆砌辞藻,而是要逼真自然,使读者言如亲临其境一般。
可见,隐秀即意象的有机交融,也即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9、神韵: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是清初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
王士禛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还没有把它看成是诗歌创作的根本问题,到王士禛,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出来。
其神韵说的中心就是诗歌的审美表现方式问题,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诗人对主体的情感不能直接全面地陈述出来,对景物也不能作全面精细的刻画。
然而,整体的世界尽管没有被直接描摹出来,但应该是具体可感的,如镜中花、水中月一样。
10、朴学:朴学为朴质之学,最初见于《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
汉儒之学注重于名物训诂考据之学,后世学者泛指汉学古文经学一派为朴学。
清代崛起的乾嘉学派上承汉儒古文学派,下开宋儒性灵之学,致力于治经考据,所以也称为朴学。
朴学是清代学术思想的主流学派,在保存和传递古代文化遗产方面具有积极之意。
乾嘉学派的共同之处在于重汉学,释文字,通训诂,精校勘,善考证。
乾嘉学派一是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一是以戴震为代表的徽派。
在学术成就上徽派超越了吴派,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被称为“清初三大思想家”。
这不仅在于他们学问的出类拔萃,更重要在对后期的朴学思潮影响重大。
11、形神论:形神论是由儒家的文质说和元气论生发出来的一个思想。
其实质就是以象表质在作品中形成的成果。
司马谈论“凡人之所生者,神也;人之所托着,形也。
由此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
《淮南子》从元气自然论的立场来谈论形、神、气三者之间的关系。
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在《淮南子》中还强调形对神的主宰作用。
《淮南子》:“心者,神之至也;神者,心之宝也;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而从害。
”12、童心说:明后期重要的思想家李贽,他的思想对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童心,他所谓的童心就是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
童心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作品的首要的价值标准。
这种观点与七子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方的,成为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理论源头。
13、知人论世说:出自《孟子·万章》下篇。
知人论世是指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环境,这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
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
14、性灵说:袁枚的“性灵”说,是袁枚诗学的最高价值标准。
性灵说主张诗歌所表现的内容可以是和道德、政治无关的性情,只要是真性情,就是有价值的。
性灵说的另一方面内容,是主张诗歌在艺术创作上要“变”,要有创造性,要在学古中求变。
在审美方面,性灵说主张风趣,摆脱庄严的道德政治面孔,凸现轻松活泼的个性表现。
15、格调说:沈德潜所说的“格调”,实际上包括体裁和音节二方面,这是他选诗的首要标准。
他主张诗歌所表现的性情应该有益于教化,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
“格调”说所指的体裁指的是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及技巧系统,体现为一套具体的法则。
而音节是字音经过选择和有规则的组合构成的语音模式,形成诗歌的音乐美。
16、隋唐佛学:佛学是佛教经典之学,是佛教文化广泛传播的必然产物。
印度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经历汉魏六朝的洗礼与融合,到隋唐五代形成盛况空前的繁荣局面,在历史上成为隋唐佛学。
隋唐佛学包括寺院禅学和居士禅学。
寺院禅学以僧侣为主,从事佛经翻译和授徒讲经。
居士禅学以文人士大夫为主,居家参禅,以禅喻事,以禅论诗,以禅论社会人生。
17、理学:理学又称为程朱理学,程朱道学。
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
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理学有北宋“二程”,程颐、程颢开始创立。
理学又经过其弟子杨时,再传弟子罗从颜,三传弟子李侗。
到南宋朱熹完成。
从广义上说,理学还包括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并延伸到朱熹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着的思想,由于朱熹是这派的最大代表,所以理学又称为朱子学。
三、概念区分1、儒教道教:相同点:(1)两家都以人为本,以人和人的价值作为中心议题,高扬个体人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两家都主张爱人,富有强烈的人道主义意识。
儒家主张为仁义而舍身,道家提倡不要因为功名利禄而殉生。
(3)两家都看重美。
以美作为各自人格追求和审美崇尚。
(4)两家都重道。
表现出一定的天人合一的倾向。
儒家住人道,循依天道,道家主人道,顺合天道。
不同点:(1)思想起源不同。
儒家思想起源于齐鲁文化,是史官文化。
道家思想起源于荆楚文化,是巫官文化。
(2)儒家学说以政治伦理哲学为基础,注重文与质的统一。
表现出伦理教化的思想。
道家思想以生命哲学为基础,崇尚以天合天,表现出自然化,自由的思想。
(3)儒家主善,重美善统一。
道家主真,注重美真统一。
(4)儒家注重功利,属于政治功利化美学和文论批评。
道家超功利,主张无功利的美学和文论批评。
(5)儒家重入世,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的奋斗目标。
道家重出世,以清静无为、自由为人生的目标。
2、中学和西学:西学是和中学相对而言,是指西方科技文化和西方文明。
包括西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方法论。
西方科技文化包括西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近代科技成果。
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的中华制度,伦理道德,生活方式和文化意识。
二者的区别在于:中学植根于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中,西学植根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
中学属于农耕文明阶段,西学属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阶段。
中学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西学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
中学以承继传统的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为中介,西学以新式学校教育为桥梁。
鸦片战争后,由于中西文化势差,造成“西学东渐“的局面。
3、古文和骈文:古文和骈文是中国古代文章写作的两种基本语言表达方式,古文的名词是后起的,是针对骈文而提出来的,指骈文产生以前先秦两汉文章写作的语言表达方式,即自由的,不受任何限制的语言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