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_乳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和产酸条件的研究

合集下载

L乳酸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

L乳酸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

$&$#+ , ?@":,・ >8#:
+&$ , 尿 素 $&# ,
$&$,, , CDC:) ;8#3:,
高 乳 酸 平 板 (9 ) 葡 萄 糖
$&$* , =6":,・ >8#:
%$ ,琼脂
(9 )
$&$#+ , ?@":,・ >8#:
尿素
$&$,, ,乳酸
#&$ , 78*&$ ; $&# , ;8#3:,
# , 78*&$ ;
$&$#+< ?@":,・ # , 78*&$ ; $&# ,
$&# ,
!"#$%&’$
!"#$% &’ ()$ #(*"+’ ,*$$%+’- ()$&*. "’% /$(",&0+1 $’-+’$$*+’- ()$&*.2 ()$ #$0$1(+&’ "’% ,*$$%+’- &3 " 4 50"1(+1 "1+% 6*&%71+’- /7("’( 8$*$ #.#($/"(+1"00. #(7%+$% +’ ()+# ()$#+#2+’107%+’,*$$%+’- "’% 4 50"1(+1 "1+% 3$*/$’("(+&’ 6*&1$## ,. "660.+’- 70(*"9+&0$( 0+-)( (& /7("-$’+:$ ;<<45 =>?@A3($* 3$*/$’(+’- 3&* BC )&7*# ()$ /7("’( #("+’ -"9$ " 4 50"1(+1 "1+% &7(67( &3 D=@C?- E 42=D@?FG )+-)$* ()"’ ()"( &3 ()$ 6"*$’( #("+’ "’% #("60$ 0"1(+1 "1+% 6*&%71$% +# 453&*/@ ()* +,%-# !"#$%&’( %)*$+, H 450"1(+1 "1+% ; ,*$$%+’-H

传统酒曲中高产乳酸根霉菌株的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

传统酒曲中高产乳酸根霉菌株的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

传统酒曲中高产乳酸根霉菌株的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乳酸是世界三大有机酸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工业中,如食品、化工、医药、环保等。

微生物发酵法是工业化生产乳酸的主要方法,目前,用于发酵产乳酸主要有乳酸细菌及根霉菌。

用于发酵产乳酸的根霉菌中多见报道的为米根霉,偶见报道的只有华根霉和少根根霉,但它们产乳酸量较低,离开发应用还有较大差距。

因此,筛选出新的有潜力并满足未来工业生产应用的乳酸高产根霉菌种有着重大意义。

据此本文从以下4个阶段展开了研究工作。

由于传统酒曲中有着丰富的种质资源,于是本文选择酒曲为分离源,从中分离出60株霉菌单菌落。

经过高锰酸钾-溴化钾平板初筛,摇瓶发酵复筛,获得一株乳酸产量高达52.33 g/L的霉菌菌株G10。

通过PDA平板培养及玻片培养法观察菌落形态及其个体形态,结合18SrDNA基因测序方法对菌株G10进行鉴定,确定分离到的霉菌菌株G10为根霉属小孢根霉(Rhizopus microsporus)。

首先以致死率为依据设定诱变条件,对G10进行紫外诱变,经筛选后得到突变菌株Z2,产酸量达66.99 g/L。

再对Z2进行DES二次诱变,得遗传稳定的突变菌株D11,产酸量达73.29 g/L,比出发菌株高出40.05%。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D11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所得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120 g/L,(NH4)2SO4 4 g/L,KH2PO4 0.4 g/L,MgSO4·7H2O 0.3 g/L,ZnSO4·7H2O 0.4 g/L,CaCO3 50.0 g/L。

最佳培养条件为:装液量50 mL/250 mL,接种量10%,温度32℃,转速200 r/min。

经优化后D11产酸量达80.91 g/L。

以玉米芯为载体,固定化小孢根霉D11发酵产乳酸,对载体参数及发酵条件进行了探讨,所得的最佳培养基配比为:玉米芯添加量2 g/L,玉米芯粉碎粒度40目,葡萄糖120 g/L,(NH4)2SO4 2 g/L,KH2PO4 0.3 g/L,MgSO4·7H2O 0.1 g/L,ZnSO4·7H2O0.3 g/L,CaCO3 60 g/L。

L-乳酸高产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

L-乳酸高产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

L 乳酸高产 菌株发 酵条件 的优化 一
郑 艳 ,刘 长 江 术 ,薛景 珍
( 阳农 业 大 学 食 品 学 院 , 阳 10 6 ) 沈 沈 1 1 1 摘 要 :通 过 正 交 试 验 确 定 了 L 乳 酸 高 产 菌 株 HT的最 适 发 酵 培 养 基 为 : 根 4 磷 酸氢 二钾 05 硫 酸 铵 05 、 一 麦 %、 .%、 . 豆饼 粉 05 玉 % .%、

种 食 品添 J  ̄ 人体 只能 吸收 L 乳酸 。 多地 使用 D 乳 酸或 D 一 酸会 导 致人体 代 谢功 能紊 乱 , J l I1 一 过 一 L乳 因此世 界卫
生组 织 限制 人体 每 天摄 人 D 乳 酸 的量 在 10 g k ~ 目前 , 一 0 m ・g 。 随着 生 活水 平 的提 高 , 人们 也 开始 关 注 自身 的健 康。 因此 国内外 对 L 乳 酸 的研 究 和生 产 十分 重视 。用 细菌 发酵 生产 L 乳 酸在 国外 已实 现工 业化 生产 , 国 内 一 一 而
Ab t a t h p i m e me tt n c n i o s o h tan HT wee su id t p i m r w h tmp r t r s 2  ̄ ,fr e — sr c :T e o t mu fr n ai o d t n f t e sr i r t d e .I o t o i s mu g o t e e au e wa 8 C e m n t t n t mp r t r w s 4  ̄ t e pi m H a 65 ai e e a u e a 6 C, o t o h mu p w s . .Ac o d n o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t e x e i n a e u t f f r e t t n c n i o s h o t c r i g t h e p rme t l r s l o e s m n ai o d t n ,t e p i o i —

高产苯乳酸菌株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高产苯乳酸菌株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高产苯乳酸菌株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高阿波;李留安;胡鹏程;刘佳琦;魏怡;刘鼎阔
【期刊名称】《中国饲料》
【年(卷),期】2024()9
【摘要】苯乳酸既可以延长饲料保质期又可以提高畜禽生产性能,但目前生物工业化生成苯乳酸的产量很低。

为找到高产的菌株,本试验从泡菜中筛选出一株高产苯
乳酸菌株,经16S rDNA测序确定该株为乳酸菌属植物乳杆菌。

通过单因素试验与
正交试验优化其发酵条件,由响应面试验确定外源添加物与温度之间的最佳方案,得
到苯乳酸高产方案。

结果表明:正交试验和响应面试验确定葡萄糖添加量为25 g/L、玉米浆添加量为5 g/L、接种量为100μL菌液、发酵时间为72 h、苯丙氨酸添加
量为8 g/L、柠檬酸添加量为5 g/L、反应温度为33℃时苯乳酸的表达量达到374.26 mg/L,优于未优化前38.97 mg/L的产量。

在优化后的植物乳杆菌可以高
产苯乳酸,解决原始株表达量低的问题。

【总页数】8页(P45-52)
【作者】高阿波;李留安;胡鹏程;刘佳琦;魏怡;刘鼎阔
【作者单位】天津农学院;鼎正新兴生物技术(天津)有限公司;天津市生物饲料添加
剂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16.3
【相关文献】
1.酸笋中高产乳酸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
2.高产苯乳酸菌株的筛选及其在豆粕发酵中的应用
3.植物乳杆菌UN-30菌株高产苯乳酸的发酵条件优化
4.高产乳酸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研究
5.鱼肠道中高产苯乳酸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产L-乳酸的菌种的筛选及L-乳酸生产新途径

产L-乳酸的菌种的筛选及L-乳酸生产新途径

产L-乳酸的菌种的筛选及L-乳酸生产新途径
杨萍;徐忠
【期刊名称】《食品科学》
【年(卷),期】2009(030)003
【摘要】本实验以大豆秸秆酶解液为原料,发酵制备L-乳酸.首先对产L-乳酸的四株菌进行筛选,选出性能优良、糖利用率和乳酸产量均较高的干酪乳杆菌作为实验用菌种.然后对乳酸菌发酵大豆秸秆酶解液制备L-乳酸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干酪乳杆菌发酵的最佳接种量为10%,最适发酵温度为30℃,最佳pH值为5.5:在发酵42h时,大豆秸秆酶解液中残留糖浓度接近于零,此时,随底物浓度的增高,乳酸产量相应增加,并且酶解液浓度达到34.98g/L时,乳酸生产没有受到抑制.【总页数】4页(P184-187)
【作者】杨萍;徐忠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76;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7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921.3
【相关文献】
1.一株产L-乳酸菌株的筛选、鉴定及营养条件的初步研究 [J], 高江婧;严群;阮文权
2.产L-乳酸之乳杆菌的筛选 [J], 潘道东
3.L-乳酸精制残留液生物处理微生物菌种的分离筛选 [J], 王平宇;马良东;王艳荣
4.木糖发酵生产L-乳酸的菌种保存条件筛选 [J], 张秀凤;王军
5.高产L-乳酸酸菜菌种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 [J], 刘晓辉;李杨;敖静;高晓梅;孙玉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SOD高产菌株乳酸菌的选育及其产酶条件的研究

SOD高产菌株乳酸菌的选育及其产酶条件的研究

SOD高产菌株乳酸菌的选育及其产酶条件的研究迟乃玉1刘英昊2张庆芳1刘长江1(沈阳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学院沈阳110161)1(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100080)2摘要:采用常规筛选方法从200多株不同种属的乳酸菌中筛选出一株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产量较高的菌株(Sn2898)作为实验出发菌株,经紫外线(UV),硫酸二乙酯(DES),亚硝基胍(N TG)复合诱变,选育出一株(Lactobacillus plantaru m2578简写L.plan2578)SOD产量高达6400u/g湿菌体的高产菌株。

该突变株的SOD产量较出发菌株提高了315倍,并研究了影响SOD产生的最适温度,起始p H值,通气量,培养时间等因素。

在优化培养条件下,L.plan2578菌株SOD产量达9100u/g湿菌体。

关键词:超氧化物歧化酶,乳杆菌,选育,培养条件中图分类号:Q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22654(2001)0620022204THE BREEDING OF THE SOD HIGH2PRODUCING STR AIN ANDSTUDIES ON ITS CULTURE CONDITIONSCHI Nai2Yu1LIU Ying2Hao2ZHANG Qing2Fang1LIU Chang2Jiang1(Scho ol o f B io techn olog y,S hen yang Ag ricu ltural Univ ers ity,She ny ang110161)1(Ins ti tute o f M icrob iolog y,Acade mia Sin ica,B eijing100080)2Abstract:The S OD produ ci ng s trai ns were ob tai ned fro m m ore th an200strains o f di fferen t s pecies and g en era ofl actic acid bacterias.A SOD h igh2prod ucing mu tant(L.plan2578)was b red throug h mu ltiple mu tagenesis(UV,DES and NTG).The p ro du cti on o f SOD was6400u/g fresh cells,which315ti mes of o rig inal st rain(Lacto bacill usp lan tarum S n2898).Th en sev eral facto rs influ en ci ng the SOD p ro ductio n were in vestig ated and t he op ti mu m con di2tion s o f p ro duci ng S OD were o btained:temp eratu re36e,i nitial p H710,aerati on50(L/h),cultu re ti me48hou r.The L.plan2578produ ce S OD9100(u/g)fres h cells i n o ptimal co ndi tion.Key wo r ds:Su pero xid e dis mutase,Lac to bac illus plantaru m,B reedin g,Cu lture cond itio ns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EC11151111,简称S OD)是生物体防御氧化损伤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金属酶[1,2]。

L-乳酸生产菌种选育及研究进展

L-乳酸生产菌种选育及研究进展

L-乳酸生产菌种选育及研究进展作品类别:自然科学院系:专业班级:作者:指导教师:联系方式:L-乳酸生产菌种选育及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目前L-乳酸的菌种选育和应用及其生产研究的发展趋势。

在应用方面,L-乳酸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酸,广泛应用于食品、农业、环保、医药、饲料、日用品、化工等领域,尤其是L-乳酸聚合物在生产可降解聚合物的研究方面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在生产研究方面,主要介绍了L-乳酸菌种的选育等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随着聚乳酸作为生物可降解塑料的迅速发展,采用高新技术来开发光学纯度高、产量高、转化率高的L-乳酸生产技术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L-lactic acid bacteria breedingproduc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ed the current l-lactic acid species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trend of development. In application, l-lactic acid as an important organic acid, is widely used in food,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dicine, feed, daily necessities, chemical industry, especially l-lactic acid polymer in production biodegradable polymer research has become the focal point. In the production research, mainly introduced the L-such as the breeding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produc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progress. As biodegradable polylactic acid 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lastic, to adopt new technology to develop optical high purity, high output, high conversion of l-lactic acid production technology to become the focal point.关键词: L-乳酸;诱变育种;基因工程;基因组改组乳酸(Lactic Acid)是一种重要的多用途有机酸之一,广泛存在于人体、动植物和微生物体中。

乳酸高产菌种的诱变及选育研究

乳酸高产菌种的诱变及选育研究

素,利用酸化处理农作物秸秆制备秸 时间为 40 ̄60 s。
秆糖 .,以秸秆糖 作为发酵生 产 L一乳酸 1.2-2 筛选。将上述诱变处理 过的菌
的 原料 ,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笔者采 悬 液稀释至 103 ̄1Os倍 后涂布于 固体
用 紫外线诱变 ,以秸秆糖作 为筛选条 培养基中,45cc培养 24 h,得到能够有
酸提高 了约 53%,介绍如 下。
选取产量 高的菌株若 干进行摇瓶发 酵
复筛 ,得 到产量高且稳 定的菌株进 行
1 材料与方法
遗1 材 料
酸的遗传性状稳定的乳酸菌 突变株 。
1.1.1 菌株 。凝结芽胞杆菌 由安徽丰
作 者简介 王芳(1981一),女 ,安徽蚌埠人 ,工程师 ,从事发酵工程研 究。 收 稿 日期 20l6一O2一l6
Key w ords L-lactic acid;Ultravio—
酸 ,并且 清 洁无 污染 ,因此 ,发 酵法被 1.2 高产菌株的诱 变和筛选
let ray;M utagenization
广泛应用于 L一乳酸的生产 。目前 用于 1.2.1 紫外线诱变处理 。在室温下 ,从
L一乳酸生产的原料主要有淀粉 、蔗糖 、 菌 种凝 结芽 胞杆 菌的 斜面上 刮 菌 ,用
葡萄糖、糖蜜等。我国每年浪费或低质 无菌水 配制 成菌 悬液 浓度 为 1 Os~1 0
量 利用 的木 质纤 维材 料总 共约 1O亿 个细胞 /ml。取 10 m1菌悬液移入无菌
t,其 中农作 物秸 秆一项就有 7亿 多 t, 三 角烧瓶 中 ,置于 20 W紫外 灯 下 30
其 主要成分 为纤维素 、半纤维 素、木质 cm处 (垂直 距离 ),边搅拌边照 射 ,照射

产L-乳酸菌种的选育和发酵条件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产L-乳酸菌种的选育和发酵条件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产L-乳酸菌种的选育和发酵条件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L-乳酸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重要的乳酸发酵菌,具有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多种生理功能,已被广泛应用于乳制品、肉制品、蔬菜、饮料及保健食品等行业。

L-乳酸菌品种和发酵条件的优化对于提高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选育出适合国内市场需求的L-乳酸菌品种,并优化发酵条件,以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

三、研究内容1、筛选L-乳酸菌菌种;2、研究L-乳酸菌的培养基、温度、pH值等发酵条件,优化产量和品质;3、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优选的L-乳酸菌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基因解析。

四、研究方法1、L-乳酸菌的筛选:采用表面接种和液体发酵方法,筛选能够适应国内市场需求的优质菌种。

2、L-乳酸菌的发酵条件优化: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和响应面试验设计,研究温度、pH值、培养基等因素对L-乳酸菌的影响和交互作用,优化发酵条件。

3、分子鉴定和基因解析:应用PCR技术扩增16S rDNA序列,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和基因解析。

五、预期结果1、选育出适合国内市场需求的优质L-乳酸菌菌种;2、优化发酵条件,有效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3、获得优选菌株的分子鉴定和基因解析结果。

六、论文结构1、绪论:介绍L-乳酸菌的概念、应用价值和研究现状;2、材料与方法:详细论述筛选菌种、优化发酵条件和分子鉴定方法;3、结果与分析:分析筛选出的L-乳酸菌菌株和优化的发酵条件的效果,进行分子鉴定和基因解析;4、结论:总结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5、参考文献:列举本研究所引用的相关文献。

七、参考文献1. 高泽伟,韩建立,周曾坤. L-乳酸菌的优化选育方法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2016,37(6):124-130.2. 王进峰,张强,蒋明星. L-乳酸菌发酵技术的优化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45(21): 193-196.3. 高福茂,周小安,杨玉成. 基于16S rDNA序列的L-乳酸菌分子鉴定研究[J]. 食品科学,2017,38(3):222-228.。

L_乳酸高产菌株的选育

L_乳酸高产菌株的选育

21No. 1. 2004食品技术L(+-乳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徐子钧1 李剑1 马建芳2 王淑芳2 刘如林1 (1.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071; 2.天津南开戈德集团天津・300071摘要:以代谢调控发酵理论为依据,利用紫外线、亚硝基胍、DES 等理化因子对乳酸菌进行复合诱变,再用高浓乳酸钙平板、纯乳酸平板、琥珀酸平板筛选得到一株高产L(+-乳酸的正向突变株M 7,平均发酵产量为90g/L ,比原菌株产量提高30%,对糖的转化率为88.9%。

关键词:乳酸菌;L-乳酸;菌种选育中图分类号:TS2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989(200401-0021-03Breeding of L (+-Lactic acid bacteriaXU Zi-jun 1 LI Jian 1 MA Jian-fang 2 WANG Shu-fang 2 LIU Ru-lin 1(1. Life Colleg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2. Tianjin Nankai Guard Co.,Ltd, Tianjin, 300071Abstract: Multiple mutagenesis(U.V., NTG, DES were applied and the L(+-lactic acid producing mutant was selected based on the pathway analysis and metabolic engineering theory. After fermentation for 72 hours, the mutant strain gave a L(+-lactic acid output of 90g/L, 30% higher than the parent strain and sucrose conversion of 88.9%.Key words: lactic acid bacteria; L(+-lactic acid; breeding0 前言乳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可分为D 型和L 型乳酸,人体只能代谢其中的L 型乳酸,而且L-乳酸及其盐类和衍生物在医疗、农业等许多部门都有广泛的用途[1]。

L-乳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工业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L-乳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工业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L-乳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工业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乳酸菌发酵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L-乳酸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主要用于医药、化妆品、食品等行业。

因此,选育高L-乳酸产量的菌株,研究其工业化生产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采用基因重组、化学诱变及筛选等方法,选育出高L-乳酸产量的乳酸菌菌株,并研究其工业化生产技术。

三、研究内容
1. 分离、纯化和鉴定乳酸菌。

通过样品采集和培养等方法,分离出适合工业化生产的乳酸菌。

使用鉴定试剂对不同的乳酸菌进行鉴定。

2. 通过基因重组、化学诱变等方法选育高产菌株。

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插入L-乳酸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或通过化学诱变筛选产L-乳酸量高的突变菌株。

3. 研究乳酸菌的L-乳酸生产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生化分析等方法,研究乳酸菌的L-乳酸生产规律及外界环境因素(温度、pH值、氧气含量等)对乳酸产量的影响。

4. 优化乳酸生产工艺。

针对高产菌株,优化乳酸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同时保证产品质量。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 乳酸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2. 基因重组、化学诱变
3. 生化分析等方法分析乳酸生产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4. 优化乳酸生产工艺
五、研究预期成果
通过本研究,预计获得以下成果:
1. 选育出高L-乳酸产量的乳酸菌菌株;
2. 研究出乳酸菌的L-乳酸生产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 优化乳酸生产工艺,提高产量和效率。

高产SOD乳酸菌、酵母菌菌株的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的开题报告

高产SOD乳酸菌、酵母菌菌株的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的开题报告

高产SOD乳酸菌、酵母菌菌株的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的开
题报告
1.研究背景
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酶,可以将有害自由基转化为无害物质,对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酸奶、酸菜等发酵食品中含有丰富的SOD,但传统发酵
方式无法保证SOD的高产。

因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选育出高产SOD的乳酸菌、酵
母菌菌株,并优化发酵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2.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选育出高产SOD的乳酸菌、酵母菌菌株,并通过优化发酵条件,实
现高效发酵和高产SOD的目的。

3.研究内容
3.1 建立高产SOD菌株选育体系
选取乳酸菌、酵母菌等菌株,通过等电聚焦法、活性染色等方法筛选出高产SOD 的菌株。

3.2 优化高产SOD菌株的发酵条件
调整菌种密度、发酵时间、发酵温度、pH值等发酵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
交试验等方法,确定最佳的发酵条件。

3.3 确定高产SOD菌株的SOD活性测定方法
采用SOD活性测定试剂盒等方法,测定菌株发酵后SOD的活性,并分析发酵条件对SOD活性的影响。

4.预期成果
选育出高产SOD的乳酸菌、酵母菌菌株;优化发酵条件,实现高效发酵和高产SOD;确定高产SOD菌株的SOD活性测定方法。

5.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成果可以为生物技术在发酵食品领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验依据,为高效生产富含SOD的功能性发酵食品奠定基础。

同时,通过选育高产SOD的菌株
和优化发酵条件,可以提高食品的营养成分和保健功效,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高产酸奶发酵菌株的筛选与酶学特性分析

高产酸奶发酵菌株的筛选与酶学特性分析

高产酸奶发酵菌株的筛选与酶学特性分析酸奶是一种含有益生菌的发酵乳制品,被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生物制药、化妆品等领域。

其中,酸奶的味道和品质与发酵菌株的选择密切相关。

因此,如何筛选到高产酸奶发酵菌株,是酸奶工业生产中最为关键的问题。

一、菌种的筛选方法1、纯培养法纯培养法是指将不同来源的菌株分别接种于含有适量营养物质的琼脂培养基上,并重复传代培养得到纯化单株细胞。

然后,在含有适宜培养条件的培养基上进行发酵实验,通过乳酸生成量、发酵时间等参数的比较,筛选到高产酸奶发酵菌株。

2、直接筛选法直接筛选法是指将不同来源的菌株直接接种入含有牛奶或积雪草奶等基质中,进行发酵实验。

通过乳品中酸度变化、乳化稳定性、物理和感官指标等参数的比较,筛选到高产酸奶发酵菌株。

二、酶学特性的分析方法1、分离和纯化酶将高产菌株分别接种于含有适宜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进行发酵。

取出发酵液,离心去除细胞,得到菌体上清液,对其进行纯化处理。

然后,分别对纯化后的酶活进行测定,得到酶的酶学特性。

2、酶的测定常用的测定方法有:(1) pH敏感染料法:将不同 pH值的染料加入酶反应液中,测定反应液的吸光度变化情况,得出最佳pH值。

(2)温度敏感染料法:将酶反应液加入含有不同温度染料的反应体系中,测定吸光度变化情况,得出最佳温度范围。

(3)酸碱滴定法:加入适量酸或碱溶液至反应液中,测定 pH值和滴定量,计算出酶反应液的活性值。

三、应用前景高产酸奶发酵菌株的筛选和酶学特性分析,不仅可以推动酸奶生产技术的发展,提高酸奶质量和产量,对乳品工业和保健食品业也有着重要意义。

此外,该技术还可以为新型酸乳品产品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一株产L-乳酸菌株的筛选、鉴定及营养条件的初步研究

一株产L-乳酸菌株的筛选、鉴定及营养条件的初步研究

江 苏 无锡 2 4 2 ; .江 南大 学 环境 与土木 工程 学 院 , 苏 无 锡 2 4 2 ) 1 12 3 江 1 1 2
摘 要 : 者对 筛选 的 一株 产 L 乳酸 的 菌株进 行 了菌种 鉴定 , 据 1 Sr 作 一 根 6 DNA 序 列 测定 结果 , 结合
其 形 态特 征 及 生理 生 化 性 质 , 定 该 菌 株 为 凝 结 芽 孢 杆 菌 ( a i u o g ln ) 进 一 步 对 其 营 养 确 B cl s a ua s 。 l c 条 件 进 行 了研 究 , 步 确 定 玉 米 糖 化 液 为 最 适 碳 源 , 用 1g 酵 母 粉 与 1g d 棉 籽 蛋 白 的 混 合 初 采 / L d / L
pr s n e o n +、 a d M g + i he m e i e e c f M Fe + n n t d um a nh nc l c i cd pr du ton c n e a e L—a tc a i o c i
第 2 9卷 第 3期
2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O年 5月
食 品 与 生 物 技 术 学 报
J u na fFo d S inc nd Bi t c o o y o r lo o c e e a o e hn l g
Vo . 9 No 3 12 .
Ma 2 0 v O1
文 章 编 号 : 6 3 1 8 ( 0 0 0 — 4 3 0 1 7 — 6 9 2 1 ) 30 5 — 5
p s o o c l c r c e itc a d t b o he ia pr pe te hy i l gia ha a t r s is n he ic m c l o r is

细菌发酵生产L_乳酸高产菌株的选育

细菌发酵生产L_乳酸高产菌株的选育
关键词 :干酪乳杆菌 , L - 乳酸 , 紫外线
Breeding of L-lactic Acid Producing Bacteria
Xiaojie Le , Changlu Wang , Xiaobo Gu , Xiuxia Wang ,Yuru Cheng
(Lab. of Food Biotechnology ,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Tianjin 300222)
将诱变菌液在高锰酸钾 - 溴化钾平板 、高葡萄 糖平板 、乳酸梯度平板 、纯乳酸平板上涂布分离 ,挑 出一株耐高糖 、高酸且不分解利用乳酸的产酸菌株 进行奶管保藏 。
由于乳酸菌是兼性厌氧菌 ,一类可在分子氧存 在下进行厌氧生活的厌氧菌 ,其在液体培养基中生 长比在固体培养基中好 。因此先在高乳酸浓度的 液体培养基中筛选出耐高酸的突变株 ,再从乳酸梯 度平板上得到乳酸菌落 。步骤如下 : 出发菌株 → 10mlpH6. 2 液体培养基中 →10mlpH2. 56 液体培养 基中 (种子培养基 + 10g/ L 乳酸) →10mlpH2. 52 液 体 培 养 基 中 ( 种 子 培 养 基 + 20g/ L 乳 酸 ) → 10mlpH2. 40 液体培养基中 (种子培养基 + 30g/ L 乳 酸) →10mlpH2. 28 液体培养基中 ( 种子培养基 + 40g/ L 乳酸) →10mlpH2. 16 液体培养基中 (种子培 养基 + 50g/ L 乳酸) →涂布于乳酸梯度平板上 →挑 取平板上的菌落接于奶管保藏 。 1. 3 分析方法 1. 3. 1 pH 值 的 测 定 采 用 METTLER - TOLEDO MP220 pH 计测定 。

酸笋中高产乳酸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

酸笋中高产乳酸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

2021年第40卷第1期总第347期• 65 •中国酿造研究报告酸笋中高产乳酸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吴锦兰,付玉麟,周小玲,陈正培,熊建文*$崔 娜,巩 僖收稿日期:2020-07-08修回日期:2020-09-29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项目(2019KY1086,2020KY6002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913639070,201913639069)作者简介:吴锦兰(1990-),女,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微生物学和食品生物技术。

*通讯作者:熊建文(1981-),男,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食品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柳州工学院食品与化学工程系-广西柳州545616)摘 要:为获得酸笋中高产乳酸乳酸菌,以柳州传统发酵酸笋为原料,利用MRS 培养基对乳酸菌进行分离纯化,然后通过溶钙圈法和 高 相色谱(HPLC )法 高 酸酸 行 ,并采用形态观察 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 种鉴定,最后优化该菌种产乳酸的发酵条件。

结果表明,分离并筛选得到一株高产乳酸的乳酸菌菌株LB-1-23,并鉴定其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 n usphntarun ]),该 菌株发酵产乳酸的最适条件为接种量2.6%,pH 值5.5,发酵温度32!,发酵时间30 h ,葡萄糖为碳源,细菌学蛋白U 为氮源。

在此优化条件下,酸产量为12.74g/L 。

该研究为酸笋源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的应用奠定了论基础。

关键词:酸笋;乳酸菌;高 酸;;;发酵条件优中图分类号:TS255.1文章编号:0254-5071 (2021)01-0065-05 doi:10.11882/j.issn.0254-5071.2021.01.013引文格式:吴锦兰,付玉麟,陈正培,等•酸笋中高产乳酸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J ].中国酿造,2021,40(1): 65-69.Screening, identification and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optimization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withhigh yield lactic acid from sour bamboo shootWU Jinlan, FU Yulin, ZHOU Xiaoling, CHEN Zhengpei, XIONG Jianwen *, CUI Na, GONG Xi (Department of F ood anS Chemical Engineering, Li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iuzhou 545616, China)Abstract : In order to obtain the lactic acid bacteria with high yield lactic acid from sour bamboo shoot, using traditional fermented sour bamboo shoot inLiuzhou as raw material, the lactic acid bacteria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MRS medium, screened by calcium dissolving circle method and HPLC, andidentified by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and molecular biological technique. Finally, the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for the target strain to produce lactic acidwere optimi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lactic acid bacterium strain LB-1-23 with high yield lactic acid was successfully isolated and screened, whichwas identified as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 The optimum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of the strain for lactic acid production were inoculum 2.6%, pH 5.5, fer ­mentation temperature 32 !, time 30 h, glucose as carbon source, and bacteriological peptone as nitrogen source. 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 the lacticacid yield of the strain was 12.74 g/L. The study laid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application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in sour bamboo shoot in lactic acid production.Key words : sour bamboo shoot; lactic acid bacteria; high yield lactic acid; screening; identification; fermentation condition optimization酸笋作为我国传统发酵食材,在南方地区一直被广泛 食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叫酸笋不仅富含膳食纤维和矿物质元素等营养保健物质,而且具有独特的风味特征,朱照华[2] 研究发现,酸笋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高达53种,包含了酚 类、醇类、醛类和酸类等风味成分,酸笋也因独特的酸味受到人们的钟爱。

L-乳酸生产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培养基的优化的开题报告

L-乳酸生产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培养基的优化的开题报告

L-乳酸生产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培养基的优化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L-乳酸生产菌株广泛存在于人类及动物体内的肠道中,能够产生优质的发酵制品,如酸奶、奶酪和发酵面包等。

因此,其在食品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同时,L-乳酸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品,可用于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如生物聚合物、药品等。

为了提高L-乳酸生产量和质量,必须寻找高产菌株,并在培养基组成和条件方面进行优化。

本研究旨在通过诱变方式获得高效L-乳酸生产菌株,并通过培养基组成和条件的优化,进一步提高其L-乳酸生产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食品工业和化工工业对L-乳酸的需求。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1. 乳酸菌的诱变选育本研究将采用化学物质和物理因素两种方法进行诱变,以甲基芴酮和紫外线辐射为例。

诱变后,筛选出产量高、稳定的L-乳酸生产菌株,并进行进一步鉴定、评价和比较。

2. 培养基的优化在初步优化的基础上,本研究将进一步优化L-乳酸生产菌株的培养基组成和条件,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L-乳酸生产能力。

优化的因素包括碳源、氮源、微量元素、pH、温度等。

3. 细菌的生长动力学分析本研究将采用生长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L-乳酸生产菌株在最优培养条件下的生长过程,包括生长速率、细胞密度、生长曲线等。

三、预期成果1. 获得高效L-乳酸生产菌株通过诱变选育,本研究将获得高效的L-乳酸生产菌株,并进行鉴定、评价和比较。

2. 优化培养基配方和条件本研究将优化L-乳酸生产菌株的培养基组成和条件,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其产酸能力,并生成一种经济、高效的复合培养基配方。

3. 生长动力学分析采用生长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L-乳酸生产菌株在最优培养条件下的生长规律,为研究其L-乳酸生产机制提供依据。

四、研究计划1. 第一年(1) 熟悉L-乳酸生产菌株的培养和鉴定方法;(2) 研究L-乳酸生产菌株的产酸特性及产酸途径;(3) 研究L-乳酸生产菌株的初步培养基配方,确定最适条件;(4) 采取紫外线辐射和甲基芴酮诱变方法筛选出高效L-乳酸生产菌株。

微生物发酵生产l-乳酸研究

微生物发酵生产l-乳酸研究

were 2.20 g/(L·h) and 2.29 g/(L·h), respectively. The conversion of glucose to lactic acid were 90.36% and 93.34%, respectively.(3) L. rhamnosus DLF-15038 was used as the wild strain, and UV and DES mutagenesis were carried out. The mutagenic conditions were as follows: the concentration of bacteria of 10-6, UV mutagenesis time 3 min; 1% DES mutagenesis time 20 min, 38℃. After 6 passages, the mutant strain was found to have good genetic stability and named it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DLF-15041, providing a good strain for lactic acid fermentation. Finally, the batch and fed-batch fermentation are carried in a 5 L fermentor, the concentration of L-lactic acid were 167.45 g/L and 173.26 g/L, and the yield were 2.33 g/(L·h) and 2.41 g/(L·h), respectively. The conversion rates of glucose to lactic acid were 93.52% and 93.23%, respectively.Key Words:Lactic Acid; Cottonseed Meal; Mutagenesis;Lactobacillus rhamnosus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1)1 研究背景 (2)1.1 乳酸的介绍 (2)1.1.1 乳酸的结构性质 (2)1.1.2 乳酸的应用 (3)1.1.3 乳酸生产方法 (4)1.1.4 乳酸提取方法 (7)1.2 发酵产乳酸的菌种 (7)1.2.1 乳酸菌的营养要求 (8)1.2.2 乳酸菌的培养条件 (8)1.3 乳酸发酵工艺进展 (9)1.3.1 优良菌种筛选与改造 (10)1.3.2 廉价原料替代 (11)1.3.3 乳酸发酵工艺研究 (13)1.4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4.1 课题研究意义 (14)1.4.2 课题研究内容 (15)2 L-乳酸高产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16)2.1 引言 (16)2.2 实验材料 (16)2.2.1 筛选样本 (16)2.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16)2.2.3 培养基 (18)2.3 实验方法 (18)2.3.1 实验步骤 (18)2.3.2 实验样品处理 (18)2.3.3 菌株筛选方法 (19)2.3.4 L-乳酸产量测定 (19)- IV -2.3.5 L-乳酸光学纯度的检测 (19)2.3.6 菌株形态学观察 (20)2.3.7 菌株16S rRNA序列扩增与分析 (20)2.3.8 菌株生理生化鉴定 (21)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2.4.1 高产L-乳酸菌株筛选 (22)2.4.2 菌株鉴定 (22)2.5 本章小结 (27)3 L-乳酸发酵条件优化 (28)3.1 引言 (28)3.2 实验材料 (28)3.2.1 菌株 (28)3.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8)3.2.3 培养基 (29)3.3 实验方法 (29)3.3.1 发酵培养基的初步优化 (29)3.3.2 单因素实验优化发酵条件 (30)3.3.3 响应面法(RSM)优化菌株发酵条件 (31)3.3.4 响应面模型验证实验 (32)3.3.5 5L发酵罐中批式发酵实验 (32)3.3.6 5L发酵罐中批式流加发酵实验 (32)3.3.7 分析方法 (32)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3.4.1 发酵培养基的初步优化 (33)3.4.2 单因素实验优化发酵条件 (38)3.4.3 响应面法(RSM)优化菌株发酵条件 (43)3.4.4 响应面模型验证实验 (47)3.4.5 5L发酵罐中批式发酵实验 (48)3.4.6 5L发酵罐中批式流加发酵实验 (48)3.5 本章小结 (49)4 高产L-乳酸菌株的诱变选育 (51)4.1 引言 (51)4.2 实验材料 (51)4.2.1 菌株 (51)4.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51)4.2.3 培养基 (52)4.3 实验方法 (52)4.3.1 菌株活化 (52)4.3.2 菌株生长曲线的确定 (52)4.3.3 紫外诱变选育高产L-乳酸菌株 (52)4.3.4 硫酸二乙酯诱变选育高产L-乳酸菌株 (53)4.3.5 5L发酵罐中批式发酵实验 (54)4.3.6 5L发酵罐中批式流加发酵实验 (54)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4.4.1 菌株生长曲线确定 (54)4.4.2 紫外诱变选育高产L-乳酸菌株 (55)4.4.3 硫酸二乙酯诱变选育高产L-乳酸菌株 (57)4.4.4 突变菌株稳定性研究 (60)4.4.5 5L发酵罐中批式发酵实验 (60)4.4.6 5L发酵罐中批式流加发酵实验 (61)4.5 本章小结 (62)结论 (63)创新点: (64)参考文献 (65)附录A 附录内容名称 (7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76)致谢 (77) (78)- VI -引言乳酸又名2-羟基丙酸,作为一种重要的多用途天然有机酸,目前主要应用在化工、食品、化妆品、医药、轻工、环保等领域[1, 2]。

重离子辐照诱变选育高产酸乳酸菌株及其发酵条件优化研究

重离子辐照诱变选育高产酸乳酸菌株及其发酵条件优化研究

重离子辐照诱变选育高产酸乳酸菌株及其发酵条件优化研究重离子辐照诱变选育高产酸乳酸菌株及其发酵条件优化研究近年来,人们对食品中益生菌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乳酸菌作为一种重要的益生菌,在食品工业中被广泛应用。

然而,传统的育种方法往往很难得到高产酸乳酸菌株。

为了进一步提高乳酸菌的产量,本研究借鉴了辐射诱变技术,并采用重离子辐照诱变方法进行育种,成功选育出高产酸乳酸菌株,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

首先,我们选择了酸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中的一种常见菌株Lactobacillus paracasei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重离子辐照技术对其进行诱变处理,得到了一批辐射诱变株系。

随后,我们对这些株系进行了筛选和鉴定,从中选出了一株产酸乳酸菌突变株。

接下来,我们对这株产酸乳酸菌突变株进行了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

首先,我们确定了最适宜的培养基成分。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我们确定了合适的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的配比比例。

其次,我们研究了最适宜的温度和pH 值条件。

最终,我们确定了本研究所选出的高产酸乳酸菌突变株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基中的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酵母粉,最适宜的气体组成为90%氮气和10%二氧化碳,培养温度为37摄氏度,pH值为6.5。

在这种最佳发酵条件下,产酸乳酸菌突变株的产酸量达到了最高。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重离子辐照诱变后的产酸乳酸菌突变株相较于野生菌株在乳酸产量方面有显著提高。

产酸量的提高可能与突变株的代谢途径和酶活性等方面的变化有关。

此外,该突变株在其它性状方面(如菌株生长速度和紫外辐射耐受性等)与野生菌株没有明显差异,表明重离子辐照诱变选育不会削弱其他生理性状。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重离子辐照诱变选育方法成功选育出产酸量显著提高的酸乳酸菌突变株,并优化了其最佳发酵条件。

这一研究成果对乳酸菌的生产以及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酸乳酸菌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进一步满足人们对益生菌的需求本研究通过乳酸菌突变株的发酵条件优化研究,成功选育出产酸量显著提高的酸乳酸菌突变株,并确定了其最佳发酵条件。

乳酸脱氢酶高产菌株的选育及条件研究

乳酸脱氢酶高产菌株的选育及条件研究

乳酸脱氢酶高产菌株的选育及条件研究朱勇;王静;张大伟;杨海麟;王武【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工业》【年(卷),期】2006(032)006【摘要】以植物乳酸短杆菌RS2-2(Lactobacillus plantarum)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亚硝基胍单独处理和复合处理,获得1株乳酸脱氢酶高产菌株U-N-B14,通过优化实验对该菌株生产乳酸脱氢酶的营养要求和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组成为(g/L):酵母膏10,麦芽糖12,乙酸铵4,K2HPO4 4,NaCl 8,吐温80 2mL/L.发酵条件是:培养温度30℃,pH值6.5,培养时间24 h,接种量8%.在此条件下,1.5 m3罐中试生产的乳酸脱氢酶产量可达1 497 U/g.【总页数】4页(P19-22)【作者】朱勇;王静;张大伟;杨海麟;王武【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锡,214036;江南大学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锡,214036;江南大学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锡,214036;江南大学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锡,214036;江南大学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锡,214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相关文献】1.紫外诱变原生质体选育碱性蛋白酶高产菌株的研究Ⅲ.诱变株的选育及其产酶条件的研究 [J],2.诱变选育雄烯二酮高产菌株及其发酵条件研究 [J], 黄丽君;张洪斌;胡雪芹3.低能等离子诱变选育杆菌肽高产菌株及发酵条件优化研究 [J], 张金峰;文玥;余宇;柴小涛;任世英;罗楚平;李相前4.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赖氨酸高产菌株的研究Ⅰ.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条件的研究 [J], 周婉冰;周惠;云逢霖5.紫外诱变原生质体选育碱性蛋白酶高产菌株的研究──1出发菌株的筛选及产酶条件的研究 [J], 冯清平;沈剑敏;高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2乳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和产酸条件的研究3葛春梅 古绍彬 姚建铭 潘仁瑞 余增亮(中国科学院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合肥 230031)摘要:为了获得更适于工业生产的产乳酸菌株,采用低能离子诱变方法,对出发菌米根霉(Rhizopus oryzae)PW352进行改良,获得高产L(+)2乳酸菌株RE3303,其产酸比亲株提高75%。

用正交试验方法对突变株适宜产酸条件进行了研究,在最优条件下,其产酸量可达131~136gΠL,最高可达140gΠL,糖转化率为86%~90%。

关键词:离子注入,L(+)2乳酸,米根霉,选育中图分类号:Q9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2654(2004)0520005204Studyies on the B reeding and Cultivation of L2Lactic Acid Producing StrainGE Chun2Mei G U Shao2Bin Y AO Jian2M ing P AN Ren2Rui Y U Z eng2Liang(K ey Laboratory o f Ion Beam Bioengineering,C AS,H efei230031)Abstract:In order to obtain higher L2lactic acid yield industrial strain,the original strain Rhizopus oryzae PW352wasmutated by means of N+ions im plantation and a mutant strain Rhizopus oryzae RE3303was obtained1Its lactic acidyield was increased by75%than that of the original one1The acid producing condition was optim ized by orthog onal de2sign1The concentration of L2lactic acid reached to131~136gΠL and the conversion rate of glucose was as high as86%~90%under the optimum condition1K ey w ords:I on im plantation,L(+)2lactic acid,Rhizopus oryzae,Breeding低能离子注入是一种新颖诱变源,具有损伤轻,突变率高,突变谱广,其应用于生物工程已取得了丰硕成果[1~3]。

乳酸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农业和化工业。

聚乳酸可用于制造完全生物降解性塑料,生产绿色包装材料和农用薄膜,聚乳酸还广泛应用于医药及医用行业,包括医用缝合线,药物缓释材料,骨固定修复材料及其它组织工程用材料等[4~6]。

但是,聚乳酸在实际应用中还有一些困难,如由于L(+)2乳酸的纯度不够,导致聚乳酸及其共聚物体系制品的强度不够及生产成本较高等问题。

因此目前诱变筛选乳酸产量高,及乳酸纯度高的菌株,对乳酸产业进一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米根霉(Rhizopus oryzae)因其制得的L(+)2乳酸纯度高,是国内外乳酸发酵行业采用的菌株之一,本实验室采用离子注入技术,筛选到一株高产L(+)2乳酸菌株,产酸达131~136gΠL,糖转化率为86%~90%。

1 材料与方法111 材料11111菌种:米根霉(Rhizopus oryzae)PW352和RE3303。

 3国家十五攻关项目(N o12001BA302B)收稿日期:2003209224,修回日期:200321121811112培养基:产孢子培养基:3×PDA 加适量CaC O 3。

分离培养基:溴甲酚绿平板,1L PDA 中加入溴甲酚绿110g 。

琥珀酸平板:琥珀酸30g ,(NH 4)2S O 43g ,KH 2PO 4013g ,ZnS O 4・7H 2O 012g ,MgS O 4・7H 2O 0175g ,琼脂20g 。

种子培养基:每升葡萄糖100g ,(NH 4)2S O 43g ,KH 2PO 4013g ,ZnS O 4・7H 2O 012g ,MgS O 4・7H 2O 0175g ,pH618,CaC O 3(单独灭菌)。

发酵培养基:每升葡萄糖150g ,(NH 4)2S O 43g ,KH 2PO 4013g ,ZnS O 4・7H 2O 012g ,MgS O 4・7H 2O 0175g ,pH618,CaC O 3过量(单独灭菌)。

112 方法11211 培养方法:斜面培养:36℃,4~7d 。

平板培养:36℃,36h 。

种子培养:250m L 的三角瓶中装入50m L 种子培养基,接种一定量的孢子悬液,使初始培养的孢子浓度在110×106个Πm L ,置于36℃摇床,200r Πmin ,振荡培养12h 。

发酵培养:250m L 三角瓶中装入50m L 的发酵培养基,并将培养好的种子液按1∶20的量接种到发酵培养基中,置于36℃摇床,200r Πmin 振荡培养36h 。

11212 低能离子注入:7~10m L 生理盐水洗下生长好的新鲜斜面的孢子,用双层无菌纱布过滤得到无菌丝体的孢子悬液,取稀释10倍的孢子悬液011m L 均匀涂布于无菌平皿风干。

然后用15keV 氮离子,不同剂量进行注入。

注入后的样品用1m L 生理盐水洗涤,将洗脱液稀释到1022~1023,后取0105m L 涂布于溴甲酚绿平板或琥珀酸平板上,34℃~36℃培养,挑取单菌落进行初筛,复筛。

11213 分析方法:pH ,采用国产精密pH 试纸和pHS 22C 型精密酸度计。

孢子浓度的计算,血球计数板法。

残糖的测定,斐林试剂法。

发酵液中L (+)2乳酸的定性测定,反相2HP LC 检测[7],uBondpak C18柱(319×300nm ),流动相,甲醇2水2磷酸(102902013),流速:018m L Πmin ,柱温,25℃,检测波长210nm ,仪器型号W ATERS600,检测器996PDA 195~400nm 。

发酵液中L (+)2乳酸的定量测定,E DT A 滴定法,酶电极法(S BA 240C 型生物传感器)。

图1 L 2(+)乳酸生产菌筛选谱系2 结果与讨论211低能离子诱变实验选用15keV 能量,216×1013ions Πcm 2・s 剂量率,718×1014~2108×1015ions Πcm 2剂量对菌种进行注入处理。

图1为L 2(+)乳酸生产菌筛选谱系,经过筛选,得到高产菌株RE3303,在投糖15%(W ΠV )的情况下,产酸基本上维持在130g ΠL 以上,转化率在86%~90%。

212 产物的鉴定采用反相HP LC 对发酵液进行分析(如图2),从与标准乳酸的比较中可以看出,除乳酸形成的色谱峰外,没有其他有机酸形成的杂峰出现。

图2 RE3303不同发酵时间液相色谱图图3 RE3303种龄与产酸的关系213 发酵工艺的研究21311 种龄,接种量对发酵的影响:种龄与接种量对发酵周期的影响很大,它不仅关系到设备的利用率,而且不适的发酵周期可能会导致底物的浪费或副产物的增多。

该菌株在8h 后进入快速生长期,20h 后生长缓慢,图3是种龄与产酸的关系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接种培养12h 的种液,产酸最高。

试验对接种量与产酸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当接种量为5%时,产酸为130g ΠL ,低于4%或高于10%,产酸水平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图4 摇瓶装液量对RE3303产酸的影响21312 通气量对乳酸发酵的影响:从摇床转数和装液量两个方面研究通气状况对产酸的影响。

(如图4和表1)。

在250m L 的摇瓶中,装液量在50~80m L 之间对该菌产酸较为理想,而摇床转数对产酸有显著影响,其中200r Πmin ,50m L Π250m L 装液量对产酸最为有利。

表1 摇床转数及装液量对RE 3303产酸的影响摇床转数装液量50m L Π250m L80m L Π250m L150r Πmin 10315898172200r Πmin129131131821313 发酵培养基组成的优化:为了获得根霉RE3303的最佳营养条件,对影响发酵产酸的碳源及四种无机盐(NH4)2S O4,MgS O4・7H2O,ZnS O4・7H2O,K H2PO4进行正交优化。

结果如表2。

表2 L16(45)正交实验结果实验号因 子葡萄糖(%)(NH4)2S O4(%)K H2PO4(%)ZnS O4(%)M gS O4(%)酸产量(gΠL)对糖转化率(%)113012001020101001025921571115 213013001030101501050991327614 3130140010401020010759712974184 4130150010501025011009515273148 51501200103010200110012718185121 61501300102010250107512815185167 71501400105010100105011112574117 81501500104010150102512111680177 91601200104010250105011510871192 101601300105010200102511517172132 111601400102010150110011319171119 121601500103010100107511515372121 131701200105010150107511213866111 141701300104010100110011413667127 151701400103010250102511119365184 1617015001020102010501131056615 k1961157511119425111199251081411101325k212211825114147511316475111169251091675k311510575108159511119725113146511314275k41121931111315108171511217611219R261025518841932551055317525 通过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根霉RE3303最佳的发酵培养基组成为15%葡萄糖, 013%(NH4)2S O4,0103%KH2PO4,01020%ZnS O4・7H2O,01075%MgS O4・7H2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