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简介 -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中国建筑史教学课件7--近代建筑
滨(俄、日)那样形成全城性的整体开放。它们只是划出特定地段,开辟面
积不很多大的租界居留地与通商场,如济南、沈阳、重庆、广州、厦门、长 沙等。其中济南最具代表性。
第八章 二、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 (二)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
3、交通枢纽城市
近代中国建筑
第一节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与城市建设
这类城市因近代修筑铁路形成的交通枢纽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类型。
1.城市的建立与发展完全是以政治、军事需要为目的,根本不考虑其社 会分工与商品经济发展水平。
2.城市因此具有明显的封建等级标志和军事防御功能。
3.城市人口组成中,消费人口多于生产经营性人口,消费意义大于生产 意义,商业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商品生产的水平。
4.城市发展兴衰无常。
5.中国封建城市布局有其特点。
庆等;这类的商埠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芜湖、烟台、沙市、营口、福 州等。
第八章 二、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 (二)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
近代中国建筑
第一节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与城市建设
中东铁路枢纽城市 哈尔滨,在城市规划中
体现了合理的城市功能
分区,整个城市主要是 由在法国留学的俄罗斯 建筑师主持规划建设
北京西什库教堂(1886年)
沙面建筑局部
第八章 一、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 (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
近代中国建筑
第一节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与城市建设
在这一时期,近代建筑活动十分活跃,陆续出现了许多新类型建筑,如 公共建筑中形成的行政、金融、商业、交通、教育、娱乐等基本类型。
建筑形式主要仍保持着欧洲古典式和折中主义的面貌。
主体中揉入中式建筑的要素。
使馆区
2.西方折衷主义样式。集中于东交民巷
中国近代建筑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建筑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代建筑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个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建筑风格和形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建筑不仅受到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而且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因此,了解中国近代建筑史是了解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要特点包括:一、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占,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建筑风格,特别是欧洲建筑风格。
这种西方建筑风格包括了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多种风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这些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使得中国建筑在形式和结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使得中国近代建筑呈现出了与传统建筑极为不同的特点。
二、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融合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融合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从建筑的形式和结构来看,中国近代建筑继续了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同时又吸收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使得新的建筑形式呈现出了独特的中国风格。
这种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融合不仅在建筑形式上有所体现,而且在建筑设计和装饰上也有很多的发展。
三、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这些变革不仅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而且也对建筑文化和建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建筑在这一时期既承载了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历史痕迹,又反映出了社会发展的新风貌。
因此,理解中国近代建筑史也需要了解这些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了解,可以认识到中国近代建筑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是一个充满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历史,是一个承载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一个反映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历史。
因此,通过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和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建筑文化,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的建筑传统和艺术精髓。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简介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简介10142128叶涛涛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前言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
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这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
清王朝的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的传入。
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的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
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的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的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是原有的传统建筑体系的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技术体系和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的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的变化。
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的和中国自身发展出来的新型建筑,具有近代的新功能、新技术和新风格,其中即使是引进的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
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
广大的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的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的建筑为主。
大量的民居和其他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传统品格和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的材料、结构和装饰。
从建筑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近代建筑的主流则是新建筑体系。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这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的阶段。
主要有两方面的新建筑活动。
一方面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
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是当时西方流行的砖木混合结构房屋,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也有一部分是券廊式;后者是西方建筑传入印度、东南亚一带,适应当地炎热气候而加上一圈拱券回廊,当时称为“殖民式建筑”。
另一方面是洋务派和民族资本家为创办新型企业所营建的房屋,这些建筑多数仍是手工业作坊那样的木构架结构,小部分引进了砖木混合结构的西式建筑。
繁荣建筑文化 建设美丽中国——2013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暨中国建筑学会60周年纪念会
繁荣建筑文化建设美丽中国——2013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暨中国建筑学会60周年纪念会林汀【期刊名称】《中外建筑》【年(卷),期】2013()12【摘要】2013年10月21日,2013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暨中国建筑学会60周年纪念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本次到会的嘉宾有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王宁,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车书剑、国际建筑师协会主席阿尔伯特·杜伯乐先生、原建设部部长、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叶如棠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勘察设计大师魏敦山先生、两院院士吴良镛、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大师等。
年会开幕式由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徐宗威主持。
【总页数】2页(P22-23)【关键词】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文化;年会;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设计大师;副部长;建设部【作者】林汀【作者单位】《中外建筑》编辑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6【相关文献】1.基本理念·地域文化·时代模式——对中国建筑发展道路的探索(建筑与地域文化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主旨报告) [J], 吴良镛2.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2006(嘉俊)广州年会暨国际学术交流会成功闭幕——暨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大会总结——暨第二届IFI国际室内设计大赛暨2006年“华耐杯”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大型颁奖晚会——暨“和成·新人杯”全国青年学生室内设计竞赛颁奖典礼 [J],3.发展繁荣中国建筑文化建筑我们的和谐家园——2012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在京隆重举行 [J],4.发展繁荣中国建筑文化建筑我们的和谐家园 2012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 [J],5.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纪念宁波保国寺大殿建成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史学分会2013年会报道 [J], 李亚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主线与分期
有必要对“近代化”和“现代化”作比 识分子中不少人如郭嵩焘、容闳、王韬、
较明确的区分 :即为了区别新中国建立 康有为等,正是首先从租界那里获得传
之后,在中央政府统一部署下、以工业 统之外世界的直观印象。“览西人宫室
化为中心的现代化,我们主张将 1949 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
年之前这一段称作“早期现代化”或“近 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 代中国的现代化”( 简称为“近代化”), 狄视之。”[28] 由直观而生羡慕而生比较
变”,其影响遍及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根据地建筑”几章。这些章节各自独立
而建筑以其物质形态能直观地反映一国 成篇,选择若干重大历史事件逐一叙述,
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面貌,历来为 或合并叙述,大体上类似于中国传统史
史学家所重视。如梁思成所说 :“建筑 书的“纪事本末体”。1980 年代中期以
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 后,随着专项研究的深入,在编纂近代
以这段历史为对象的学科,是一个自成 以看出它们在编写体例上的一些共同特
体系的学科 [1]。
点。以《中国近代建筑简史》[4] 为例,
在近代时期,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 全书分为“概论”、“城市的发展与变化”、
走向现代社会,正如时人和后世论史者 “新类型建筑的发展”、“建筑技术的发
所指出的那样,开中国“千古未有之奇 展”、“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及“革命
1950 年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由“三次高潮、四次战争、二次运动” 为主线的“革命史范式”主导了中国近 代 史 的 研 究, 研 究 范 式 的 单 一 化 导 致 了“陈陈相因,了无新制”。改革开放
以后,现代化事业成为国家和人民共同 国近代化道路的“冲击—回应”的理论
中国近代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中国近代建筑是指近代中国历史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所建造的建筑物。
这一时期中国发生了许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变革,建筑风格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中国近代建筑的背景、特点以及代表性建筑物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背景中国近代建筑的兴起和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变革密切相关。
鸦片战争后,中国新式建筑逐渐涌现出来。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带来了西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同时也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使得中国的建筑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特点1. 融合中西方元素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中西方元素的融合。
传统的中国建筑特色与西方建筑风格的结合,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建筑形态。
比如,中西结合式的街屋、罗马风格的教堂、日本风格的别墅等。
这种融合体现了中国近代建筑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合能力。
2. 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传统的中国建筑注重府邸、庙宇等公共建筑的规模和雄伟,而近代建筑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
建筑结构发生了新的变革,采用了更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铁框玻璃幕墙,使得建筑更加坚固且灵活,同时也满足了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功能需求。
3. 西方建筑风格的兴起近代中国由于与西方列强接触的增多,西方建筑风格逐渐被引入中国。
比较典型的是巴洛克风格、哥特式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等。
西方建筑风格的兴起与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大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的引入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建筑风格,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和接纳。
三、代表性建筑物1. 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位于上海市,是一座建于1936年的建筑,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的瑰宝。
该建筑以独特的中国风格和大胆的现代元素相结合,呈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之美。
2. 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重要的古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尽管它始建于明代,但在清朝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展现了中国近代建筑的独特风貌。
中国近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史第二篇 中国近代建筑(公元1911~1949年)第一章 近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 时代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社会状态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中国建筑——近代建筑时期。
第二节 发展分期1、传入期(19世纪中叶—19世纪末)2、形成期(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末)3、繁盛期(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末)4、夭折期(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末)第二章 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第一节 概述一、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城市的特点(1)中国城市都是封建社会型的城市。
(2)绝大部分城市是地主封建统治者以及一些商人、手工业者的聚居地。
(3)城市大部分是消费性的。
(4)城市的功能结构简单,平面形式沿袭着封建社会的城制,城市的建筑面貌也完全是中国传统的形式。
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城市的发展与变化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由于社会所发生的剧烈变动,而产生急剧的变化。
中国城市的变化开始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
其结果:香港被强行割让给英国侵略者;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被强行开放为通商口岸:上海、广州被划定“租界”。
继后,从沿海到内地,约70多座城市被强迫开辟为殖民地式或半殖民地式的商埠城市。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家已在各通商口岸建立近代工商业企业。
60年代,清政府洋务派曾一度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7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近代企业也开始产生。
由于工矿、商业、交通事业的发展,一些新兴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先后在沿海和沿江地区形成并发展起来。
此外,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动,又促使原来的封建旧城市逐渐地发生变化,旧的城区衰落了,新的城区在成长。
第二节 近代城市发展的两大类型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变化,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1、第一类: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的输入,或由于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
属于这类城市的有:A、 帝国主义国家侵占的城市。
中国近代早期工厂布局规划及选址建设
110 2/2021 新建筑 | 考察与研究[作者单位] 赖世贤、彭月: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福建,361021) 徐苏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通讯作者(E-mail:*****************)中国近代早期工厂布局规划及选址建设The Layout Planning and Site Selection of Factories in the Early Modern China摘 要 中国近代早期工业建筑是中国建筑近代化转型的重要例证,其厂区布局规划及选址建设是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史的重要组成。
通过对中国近代早期军事工厂在布局规划、选址设计、总平布置、厂区建设等方面的梳理和归纳,发现其在布局规划方面具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特征,即规划建设理论缺乏导致过程控制不力,地点选择受交通运输影响极大,厂区具体选址和厂区布置受制于技术合理、经济适用、传统观念、礼制秩序等多重因素。
关键词 近代工厂 布局规划 选址 总平布置 厂区建设ABSTRACT Early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in modern China is an important example of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its layout planning and site selection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layout planning, site selection design, general layout and plant construction of military factories in early modern China, it finds that the layout planning has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at macro, meso and micro levels, the lack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heory leads to poor process control, location selection is greatly affected by transportation, and the specific site selection and layout of the plant area are subject to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reasonable technology, economic applicability, traditional concept and the Confucian order.KEY WORDS modern factories, layout planning, site selection, general layout, construction of factory area DOI 10.12069/j.na.202102110中图分类号 TU24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3959(2021)02-0110-06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9YJCZH074);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9J01062)赖世贤 彭月 徐苏斌*LAI Shixian PENG Yue XU Subin 既往研究中通常以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的内军械所为洋务运动的第一个兵工厂,由此至1912年清帝退位止,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先后建立的军工企业多达42个[1]。
《中国近代建筑史》郑晓笛
《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国近代建筑史是一部充满变革与发展的历史。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期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一时期,西方建筑风格逐渐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近代建筑风格。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是鸦片战争后的晚清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逐渐开放,西方建筑风格开始传入中国。
一些西方建筑在中国沿海城市如上海、广州等地开始出现,这些建筑大多是由西方建筑师设计,具有浓厚的西方建筑风格。
然而,这一时期的建筑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国的传统建筑,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
是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逐渐走向现代化,建筑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大量引进西方建筑技术,同时也开始尝试将西方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相结合。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西方建筑的现代化特点,同时也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近代建筑风格。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全面进行现代化建设,建筑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大量建设高楼大厦,同时也开始尝试将西方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相结合。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西方建筑的现代化特点,同时也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近代建筑风格。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建筑史是一部充满变革与发展的历史。
在这一时期,西方建筑风格逐渐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近代建筑风格。
这一时期的建筑不仅具有西方建筑的现代化特点,同时也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为中国建筑史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国近代建筑史是一部充满变革与发展的历史。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期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一时期,西方建筑风格逐渐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近代建筑风格。
考研_2009年福建华侨大学建筑历史考研真题B卷
2021年福建华侨大学建筑历史考研真题B卷外国建筑史〔75分〕
一、绘图题〔每题8分,共24分〕
1.古埃及卡纳克〔Karnak〕阿蒙神庙大殿平面剖面
·马哈尔〔TajMahal〕总平面图立面图
3.朗香〔la Chapelle de Ronchamp〕教堂平面立面剖面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3.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建筑师及其代表建筑〔至少3名〕
三、论述题〔每题21分〕
中国建筑史〔75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二、绘图与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2.按次序简述清代紫禁城"五门三朝"的名称
三、论述题〔每题20分〕
1.以北京四合院为例,论述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的建筑特征和文化内涵。
中国近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史近代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的交融与碰撞,是一段充满变革与创新的历史。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近代建筑史,包括建筑风格的转变、建筑技术的革新以及建筑的社会背景。
一、建筑风格的转变中国近代建筑风格的转变主要源于西方现代建筑的传入。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与西方接触,许多西方风格的建筑被引入中国。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洋楼建筑,这是中国近代建筑的标志,体现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洋楼建筑有着西方建筑的特点,比如欧式立面、拱券和带有西式装饰的建筑细部。
同时,传统中式建筑的某些元素也被保留下来,例如屋顶的琉璃瓦和悬山顶。
而在20世纪中叶,中国建筑风格又出现了一次转变。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探索一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建筑风格。
这就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兴起。
中国现代建筑以功能性强、拥有独特形态、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特点。
建筑师们开始倡导“人民大众的建筑”,追求简约、实用与美的统一。
中国近代建筑风格的转变展示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二、建筑技术的革新近代建筑技术的革新对中国建筑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建筑的引入下,中国的建筑技术经历了一次飞跃。
在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基础上,引入了钢铁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
这种技术的改变使得建筑能够更高、更宽、更大规模。
同时,电梯、自动门、中央空调等现代科技设施也逐渐应用于建筑中。
这些技术的革新使得建筑更加舒适、便利和安全。
此外,建筑材料的革新也是建筑技术进步的重要方面。
在传统建筑中,砖、石和木材是主要的建筑材料。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材料不断涌现。
例如玻璃、铝合金、玻璃钢等材料的应用,使得建筑变得更加透明和轻盈。
同时,受到环境保护意识的影响,建筑材料也开始注重可持续性和绿色环保。
三、建筑的社会背景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和变化离不开社会的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建筑设计理论】中国近_现代建筑史整合研究_对中国近_现代建(精)
历史与理论 HISTORY AND THEORY中国近、现代建筑史整合研究——对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整体性审视邓庆坦摘要 /从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之间的历史连续性和整体性出发,在既有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行的近、现代历史分期进行反思,对贯穿其中的主要历史脉络进行审视和梳理,进而提出了整合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观点,并指出整合研究的学术意义。
关键词 /整合历史分期中国近代建筑中国现代建筑史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historical continuity and integrity, and based on existing fruits of studies, this paper gives a reflection on current periodization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and observation on main historical context in the two periods. It brings forth a view point of integration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 h i n e s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 h i s t o r y, a n d e x p o u n d s t h e academic signifi cance of the integration.KEY WORDS/ integration, periodization of history,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e,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现行中国建筑历史分期模式是典型的三段式 :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为古代史,鸦片战争至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近代史,新中国成立之后为现代史,这一模式缘起于 1950年代的“三史”编写:1958年决定编写《建国十年来的建筑成就》、《中国近代建筑史》和《简明中国建筑通史》 ,3部史书分别对应社会主义、半封建半殖民地和封建社会的建筑历史 [1]244。
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简介 -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简介
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是原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由清华大学建筑系与日本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发起,每两年一度,针对中国近代建筑的研究与保护的全国性学术会议。
继1986 年10 月北京第一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之后,陆续在武汉、大连、重庆、庐山、太原、广州-澳门、宁波、开平、北海、昆明、北京召开了十二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
历次研讨会的议题涉及近代建筑史学研究、近代历史地段及历史建筑研究与保护、近代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研究与保护等方面。
二十四年来,在近代建筑史学与遗产保护领域坚持不懈辛勤耕耘、并取得丰硕成果,共有672 篇学术论文正式出版。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之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之回顾与展望
张复合
【期刊名称】《南方建筑》
【年(卷),期】1994(000)002
【摘要】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之回顾与展望张复合如果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作一回顾,可以分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第二时期,始自八十年代中期,至会仍在发展中。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第一时期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首灰较具规模的,应推1958年10月...
【总页数】10页(P3-12)
【作者】张复合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92
【相关文献】
1.中国近代建筑史教学的回顾与展望
2.走出散文史研究的困境——20世纪中国散文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3.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商会史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商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4.而立之年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创刊三十周年暨中国经济史研究再出发”学术讨论会综述
5.创建开放、规范、宽容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国近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座谈会纪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简介
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是原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由清华大学建筑系与日本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发起,每两年一度,针对中国近代建筑的研究与保护的全国性学术会议。
继1986 年10 月北京第一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之后,陆续在武汉、大连、重庆、庐山、太原、广州-澳门、宁波、开平、北海、昆明、北京召开了十二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
历次研讨会的议题涉及近代建筑史学研究、近代历史地段及历史建筑研究与保护、近代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研究与保护等方面。
二十四年来,在近代建筑史学与遗产保护领域坚持不懈辛勤耕耘、并取得丰硕成果,共有672 篇学术论文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