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专1

合集下载

伤寒杂病论长沙古本

伤寒杂病论长沙古本

伤寒杂病论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也是温病学派的奠基之作。

本文以"伤寒杂病"为主题,对伤寒及相关疾病进行论述,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瑰宝。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伤寒的病因及症状伤寒可由于外感寒邪或内因引起。

其病程变化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发热、恶寒、头痛、口渴、身疼、脉象等。

其中,发热恶寒是伤寒最为显著的特征,患者体温升高,同时伴有恶寒发热的感觉。

二、伤寒的诊断与治疗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及相关体征,医师可以判断出患者是否患有伤寒。

针对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初期治疗以清热解毒、解表散寒为主,中期则需要加强脾胃调理,促进病理物的排出。

三、相关杂病的治疗除了伤寒,本文还详细介绍了伤寒杂病的治疗方法。

例如伤寒后期的虚证、实证,以及出现的各种并发症,都有相应的治疗方案。

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四、药物的运用与药方的制定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大量的治疗方药,这些药物既包括了单味药物,也包括了复方药。

如柴胡、黄芩、桂枝等中草药,都有其特定的作用。

根据患者的症状,医师可以灵活运用这些药物,制定合理的方剂。

五、饮食与调养饮食及调养在治疗伤寒杂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到了如何合理饮食以及调养身体,加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例如,患者应避免寒凉食物的摄入,多食用温补食品。

六、预防与建议为避免伤寒杂病的发生,人们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同时,一旦出现相关病症,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总结: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为后世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诊断与治疗是本文的核心内容,通过丰富的治疗经验及具体病例,对疾病进行了系统论述。

同时,根据症状与体征的变化,提供了丰富的药物和方剂,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此外,饮食与调养的部分也为患者提供了科学的养生建议,对于疾病的康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通过研究伤寒杂病论这一古代医学经典,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医学的成果,同时也能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解决疑难杂病的方法有几种

解决疑难杂病的方法有几种

解决疑难杂病的方法有几种解决疑难杂病的方法有多种。

有效的治疗方法应根据疾病的性质和具体情况而定。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解决疑难杂病的方法。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合适的药物,可以抑制症状的进展或减轻其严重程度。

药物治疗可以分为西药和中药两种。

西药通过基因工程和化学方法合成,具有明确的化学成分和疗效,常用于抗生素、抗病毒和镇痛药等。

中药则以天然草药为基础,通过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2. 手术治疗:对于某些疑难杂病,尤其是需要纠正器官或组织结构的问题时,手术治疗是不可或缺的。

手术可以通过切除病变部位、修复受损组织或植入人工器械来恢复正常功能。

手术治疗需要专业的医疗团队和高度的技术水平,因此在选择手术时必须慎重考虑。

3.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通过使用高能射线杀死或控制异常细胞的方法。

它主要应用于肿瘤治疗中,可以直接破坏癌细胞的DNA,从而阻止其分裂和生长。

放射治疗通常是与手术或化疗等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以提高治愈率。

4.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是一种基于中医理论和方法的疗法,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针灸、中药治疗、推拿按摩和气功等。

中医治疗重视整体观念,注重调整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具有较好的疗效。

5. 营养治疗:营养治疗是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和摄入特定营养物质来调整机体功能和促进康复。

对于某些疑难杂病,适当的饮食调控可能有助于减轻症状和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例如,在心脏病患者中,低盐和低脂的饮食有助于控制血压和血脂,减少心脏负担。

6.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和认知,改变不健康的心理行为模式的疗法。

针对某些疑难杂病,如慢性疼痛、焦虑症和抑郁症等,心理治疗可以提供一种非药物的治疗选择。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和催眠疗法等。

7.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通过运用物理因素来改善患者的身体功能和康复。

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艾灸、热敷、推拿按摩、理疗以及运动康复等。

中医内科疑难杂症的解决方案

中医内科疑难杂症的解决方案

中医内科疑难杂症的解决方案在中医内科领域,疑难杂症往往给医生和患者带来许多困扰。

这些症状多样且复杂,常常无法明确诊断,也没有明确的治疗方案。

然而,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和策略来解决这些难题,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首先,对于中医内科的疑难杂症,我们需要进行充分的病史采集和辨证施治。

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病情的发病过程、症状变化和伴随表现,对于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尤其是对于复杂病史和多系统受累的病例,更需要注意全面、细致的病史采集,以便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其次,中医内科解决疑难杂症的方法之一是运用经验丰富的医师和专家的医学经验。

中医药治疗疑难杂症,往往需要医师掌握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经验,积累大量的临床实践。

因此,在解决疑难杂症时,医师的经验和智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师可以根据病症的特点和个体差异,结合自己的经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疗效。

此外,中医内科的疑难杂症治疗还需要结合现代医学和辅助检查手段。

尽管中医内科强调辨证施治,但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为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许多有力的工具。

在面对复杂的病例时,中医医师可以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如生化检验、影像学检查等,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

最后,中医内科解决疑难杂症还需要医疗团队的协作。

疑难杂症的治疗需要医疗团队中各个专业的医师的共同努力和智慧。

团队合作可以促进不同专业医师的交流和合作,相互借鉴经验和观点,从而更好地制定和实施治疗方案。

同时,中医与西医的结合也是解决疑难杂症的一种重要策略,可以充分发挥中西医的优势,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疑难杂症的解决方案需要充分的病史采集和辨证施治,运用经验丰富的医师和专家的医学经验,结合现代医学和辅助检查手段,以及医疗团队的协作。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和策略,才能更好地解决中医内科疑难杂症,帮助患者重获健康。

南方医科大学金匮要略试题A卷及标准答案

南方医科大学金匮要略试题A卷及标准答案

单选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治疗杂病的专书是()2、“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是用脉象来()18、患者阿某,腹满拒按,按之则痛,心烦口苦,寒热往来,大便干结,舌苔黄,脉弦有力。

治宜()A 、大承气汤B 、小承气汤C 、厚朴三物汤D 、大柴胡汤 19、肝着的病机是()A 、肝经感受寒邪,痛引少腹B 、肝经湿热C 、肝阳上亢D 、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A 、《伤寒论》B 、《金匮要略方论》C 、《诸病源候论》D 、《千金要方》 A 、指导辨证 B 、指出某一病证主脉C 、言病因病机 D 、言病位 3、摄精神饮食,注意身体锻炼,属于()A 、未病先防B 、既病防传C 、一般治疗 4、《金匮要略》中论述杂病总的病因病机是()A 、五脏元真通畅B 、厥阳独行C 、客气邪风5、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为() D 、以上都不是 D 、五邪 A 、风痹 B 、湿痹6、防己黄芪汤治疗湿病的证型是()A 、风湿在表B 、寒湿在表7、百合病的病机是()人、心脾两虚 3、心肾不交 8、狐惑病酿脓,可选何方治疗()A 、甘草泻心汤B 、赤小豆当归散9、中风病的典型症状是()A 、但臂不遂B 、肢体麻木C 、血痹 C 、风湿兼气虚 C 、肝肾亏虚 C 、苦参汤C 、昏不识人D 、历节 D 、风湿兼阳虚口、心肺阴虚内热D 、雄黄散 10、张某,风湿病四年。

现患者身体消瘦,右膝、踝关节肿大明显,无明显疼痛,胃纳欠佳, 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细略数。

治疗宜选用()A 、黄芪桂枝五物汤B 、桂枝附子汤C 、桂枝芍药知母汤D 、乌头汤 11、血痹的主要症状是() A 、肢体疼痛 B 、肢体困重 C 、肢体麻木 12、虚劳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以何脏证候表现较为明显()人、心脾 B 、肺脾 13、虚劳腰痛,治宜()A 、麦味地黄丸B 、六味地黄丸14、虚寒肺痿治疗方选()A 、小半夏汤B 、麦门冬汤C 、脾肾 C 、七味都气丸 C 、甘草干姜汤 15、下列哪项药物不属于越婢加半夏汤的组成() A 、麻黄、石膏 B 、生姜、半夏 16、胸痹心痛的病机是()A 、百脉一宗 3、胃强脾弱 17、患者腹满,喜温喜按,辨证当属()A 、实热B 、寒实C 、甘草、大枣C 、阳微阴弦C 、虚寒D 、肢体萎软口、心肾D 、八味肾气丸D 、半夏泻心汤 D 、桂枝、甘草 D 、正气引邪20、水饮停留在胃肠,谓之()A 、悬饮B 、痰饮C 、溢饮D 、支饮 21、《金匮要略》在明确病名诊断的基础上,其杂病辨证的核心是()A 、六经辨证B 、八纲辨证C 、脏腑辨证D 、卫气营血辨证 22、“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是以脉象来()A 、指导辨证B 、指出某一病证主脉C 、言病因病机D 、言病位 23、“先表后里”的治法适用于()A 、表邪易内陷入里B 、但解表则里证不去,但治里则外邪不解C 、正气虚弱,元阳颓败D 、以上都不是24、外湿最易侵犯人体的部位是()A 、皮肤、经脉B 、皮肤、肌肉C 、皮肤、关节D 、肌肉、关节 25、风湿在表,兼有化热之征象时,可选用() A 、麻黄加术汤 B 、麻杏石甘汤C 、麻杏苡甘汤D 、防己黄芪汤26、麻杏苡甘汤的功效以下列哪项为主()A 、祛风除湿B 、散寒除湿C 、益气祛风除湿D 、轻清宣化,解表祛湿 27、百合地黄汤的主要治法是()A 、润养心肺,凉血清热B 、养阴清热,润燥补虚C 、养阴清热,和胃降逆D 、养阴清热,益气生津28、狐惑病酿脓,可选何方治疗()A 、甘草泻心汤B 、赤小豆当归散C 、苦参汤D 、雄黄散29、以下哪些是对中风的病机论述()A 、络脉空虚,贼邪不泻B 、阳微阴弦C 、百脉一宗,悉致其病D 、脉沉而弱,汗出入水中30、临床对风寒湿痹久治不愈,有骨变筋缩之变化者,除祛风散寒除湿外,常配合()A 、调和脾胃B 、气血双补C 、活血化瘀D 、补益肝肾 31、血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阳微阴弦B 、百脉一宗C 、肝肾不足,水湿浸渍D 、气血不足,加被微风32、黄某,男,恣情纵欲,致精神不固,夜寐不安,寐则梦遗,头晕身倦,六脉皆虚,宜选 方()A 、黄芪桂枝五物汤B 、天雄散方C 、桂枝加龙牡汤D 、小建中汤 33、何某某,女,因久患失眠,诸药无效,形体消瘦,神气衰减,心烦不寐,多梦纷纭,神 魂不安,脉弦细,治宜选下列何方治疗() A 、甘麦大枣汤 B 、柏子养心丸 34、肺痈的病机是()A 、奔豚汤B 、桂枝加桂汤C 、苓桂甘枣汤D 、桂支加龙牡汤C 、酸枣仁汤D 、百合知母汤A 、重感风热之邪,肺生痈脓 C 、热在上焦,津液枯燥35、越婢加半夏汤的功效是( 八、宣壅导滞,利窍涤痰C 、宣肺泻热,降逆平喘 36、饮逆奔豚,方选()B 、上焦热盛,肺热叶焦 D 、肺气痿弱不用 B 、解表化饮,清热除烦 D 、散寒宣肺,降逆化痰37、、胸痹心痛的病机是()A 、百脉一宗B 、胃强脾弱C 、阳微阴弦D 、正气引邪38、栝萎薤白半夏汤的功效是()A 、宣痹通阳,豁痰利气B 、宣痹通阳,化痰降逆C 、宣肺利气化痰D 、通阳化饮,下气降逆39、潘某某,男,43岁。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补正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补正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补正林连美【摘要】目前学术界多从五行生克制化角度入手论述张仲景治疗肝虚证的特点,忽略其使用“用”“助”“调”等词的巧妙之处,并举《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酸枣仁汤为例加以说明.笔者从“腠”与肾、三焦之间的关系论述“腠者”为“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之理,从“腠”与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脾之间的关系论述“腠者”“为血气所注”之理,并举《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阳虚寒逆奔豚病为例加以说明.【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24)005【总页数】3页(P578-579,606)【关键词】《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补正【作者】林连美【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43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3《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主要从脏腑和经络两方面入手论述了杂病的一般原则,是全书的总纲,对全书其余各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然笔者在多年教学中发现,该篇多条原文文义未明,现不揣谫陋,针对其中原文1、2提出拙见如下。

[原文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图1显示,拾遗:原文主要是从肝实证和肝虚证的治疗入手论述杂病治疗的原则。

对“酸入肝……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十七句的认识,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衍文,即非张仲景原文。

如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酸入肝以下十五句,疑非仲景原文,类后人谬添注脚,编书者误收之也。

《金匮要略》笔记

《金匮要略》笔记

《金匮要略》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治疗杂病的专书——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即《金匮要略方论》,被誉为“方书之祖”。

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2.《金匮要略》书名的来由——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全书十六卷(十卷论伤寒,六卷论杂病),其中,《伤寒论》十卷,由西晋王叔和整理为现行的《伤寒论》,杂病部分并未见到,直到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在翰林院所存的残旧书籍中得到《金匮玉函要略方》,上卷论伤寒病,中卷论杂病,下卷记载方剂及妇科。

由林亿等校订此书,因为《伤寒论》已整理成册,把中、下两卷重新编写,定为《金匮要略方论》,即《金匮要略》。

3.《金匮要略》的主要内容——全书二十五篇,首篇为总论;第二至第十七篇为内科病;第十八篇为外科病;第十九篇为不便归类的几种疾病合为一篇;第二十至二十二为妇科;二十三至二十五为杂疗方剂和食物禁忌,共四十六种病,二百零五首方剂(其中四首只有方名,而未载药)。

4. 《金匮》的分篇原则——一是病机相同,证候近似,病位相近分为一篇,如痉、温晦病。

二是由于性质相似分为一篇,如百合、狐惑、阴阳毒。

三是由于病机相似,合为一篇,如中风、历节。

四是病位相同,分为一篇,如肺痿、肺痈、咳嗽上气。

此外,还有一病一篇,如疟疾、奔豚气、痰饮、水气、黄疸。

5. 《金匮要略》的主要精神——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结合八纲,既辨病,又辨证,病证结合的辨证方法。

6.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以阴阳五行为指导,以整体观念为主导,以脏腑经络、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7. 病脉证治——是提示人们以病与证相结合,脉与证须合参,辨证与论治紧密结合的重要意义。

8. 《金匮》的治疗原则——一是早期诊治,防止传变,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二是治病求本,重视正气,补脾补肾是治疗内伤疾病的根本方法,如虚痨篇所列的小建中汤、肾气丸(金匮肾气丸,地八山山四,丹茯泽泻三,肉桂附子一)。

第四张小儿杂病

第四张小儿杂病
病史情况,根据本病的证候特点作出诊断。
(二)解颅为小儿特有的疾病,临床上既有虚证,也有实证和虚实夹杂证,辨证时务必分
别清楚。虚者,多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所致,以脾肾不足为主,实者,多为感受时邪热毒,
化火上攻于脑所致,常见于热病之后;至于病程日久者,临床常表现为虚实夹杂证,此时应
分辨其虚实的偏胜偏衰来进行治疗。
寒凝血涩,寒是阴邪,其性质是凝滞而收缩,易伤阳气,而人体的血气是喜温而畏寒,
寒则血液流通受阻,出现血脉凝涩。
二、病因病理要点
本病的病因多由小儿体质虚弱,或出生后受寒,以致阳气不运,肌肤失其温煦所致。
其病理一为先天祟赋不足,体质虚弱,气血采充,元阳不振,致阳气不能温煦肌肤,达于四
天不足、后天失养,或病后所致。本病往往成为痼疾,证情重者,多属不良。
(二)名词解释
行迟:筋骨软弱,不能步行,称行迟。
立迟:身体站立不稳的称立迟。
发迟:头发细黄稀少,叫发迟。
语迟:语言迟缓,叫语迟。
齿迟:牙齿久不生,生而不固者为齿迟。
软瘫:五软的别称。头项软无力,不能支持,手软无力不能握,足软痿弱不能行。
(一)基本治法
本病的治疗原则应以耗气温阳,活血通络为主。
(二)证型论治
1.阳气虚衰:证见患儿体质虚弱,全身冰冷,僵卧少动,昏昏多睡,气息微弱,哭声低
怯无力,仰头取气,关节不利,头身难以动摇,局部皮肤板硬如木,苍白肿亮,按之凹陷,
硬肿范围较广,唇舌淡白。治法:益气温阳。方药:参附汤。因风寒凝滞,阳气不得宣通者,
但囟陷主要是以囟门下陷为主证,常见于腹泻严重失水的患儿,而囟填是以囟门高凸为
特征,常见于肝风内动的患者。囟填囟陷二者虽有囟门不闭,但它们一般均无头颅增大、颅

重点专科(专病)简介

重点专科(专病)简介

重点专科(专病)简介(一)省重点专科(8个):中医呼吸内科、中医血液内科、中医肾病科、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科、中医脑血管病科、中医急症科、中医肝胆病科、中医骨伤科。

1、中医呼吸内科:以中医药防治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药穴位贴敷为主攻方向,采取特色治疗,对防治咳喘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疗效显著。

制订支气管哮喘、慢阻肺病(COPD)、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呼吸疾病的诊疗规范及优化治疗方案。

以中药穴位贴敷疗法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

并与哈医大附属一院心内科合作开展高位硬膜外阻滞法配合中药治疗哮喘、肺心病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衰,疗效显著,具有广阔研究前景。

推行胸腔置管术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在临床诊断及治疗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中医血液内科:对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的有效率居国内领先水平,对各种紫癜、急慢性白血病也有较好的疗效。

科室以中医疗法为主经多年临床研究,研制成补髓生血颗粒、血思饮、血安宁冲剂、慢白灵、紫癜清、紫茜合剂等6种中成药,例如该科治疗再障的有效率为75%,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有效率达70%,与国外有效率相近,居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

3、中医肾病科:擅于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尿路感染、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等多种肾系疾病。

为了突出中医药治疗肾脏疾病的特色,在中草药外治研究的基础之上,科室引进了VLH-D型肾病治疗仪,是在中医经络治疗、中草药贴敷和现代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集微电脑模拟控制、光热辐射、中药离子导入于一体,通过中药离子导入和红外线的热辐射,加速人体对药物的吸收,促进了血液循环、组织代谢。

开展了中药汤剂灌肠配合中药汤剂口服治疗慢性肾炎、慢性肾衰竭,艾灸疗法治疗慢性肾盂肾炎,已经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4、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科:是本院的骨干科室,主要以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为特色。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时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有着肯定的疗效。

伤寒杂病论治疗皮肤病的方子

伤寒杂病论治疗皮肤病的方子

伤寒杂病论治疗皮肤病的方子《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重要医学著作,该书总结了作者的临床经验,包含了许多治疗疾病的方子。

虽然该书主要是针对伤寒及其并发症进行论述,但其中也包含了一些治疗皮肤病的方子。

1. 薏苡附子散【方剂组成】薏苡仁、附子【主治病症】瘙痒湿疹、湿疹糜烂、麻疹后痒、痱子、水疮、疥疮等。

【用法用量】薏苡仁研末,每次服用3-6克,每日3次。

附子炮制后,每次服用1-3克,每日2次。

2. 白术附子散【方剂组成】白术、附子【主治病症】湿疹、瘙痒、疥癣、湿疹糜烂等。

【用法用量】白术研末,每次服用3-6克,每日3次。

附子炮制后,每次服用1-3克,每日2次。

3. 麻黄汤【方剂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主治病症】风寒感冒引起的皮疹、发热、恶寒等。

【用法用量】麻黄、桂枝、杏仁研末,每次服用3-6克,每日3次。

甘草研末,每次服用1-3克,每日2次。

4. 桂枝汤【方剂组成】桂枝、生姜、大枣、甘草【主治病症】瘙痒、湿疹、疮疡等。

【用法用量】桂枝研末,每次服用3-6克,每日3次。

生姜、大枣切片,每次服用10-15克,每日2次。

甘草研末,每次服用1-3克,每日2次。

5. 茵陈蒿汤【方剂组成】茵陈蒿、苍术、附子很抱歉,由于我的回答长度有限,无法提供完整的4000字方子。

然而,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和草药组合,这些方剂在治疗皮肤病方面有一定的应用。

请注意,对于确诊的皮肤病,最好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以获取个性化的治疗建议。

1. 风湿痒痒方【方剂组成】地肤子、苦参、黄柏、防风、连翘、白薇、黄芩、秦皮、薄荷【主治病症】湿疹、荨麻疹、皮炎、瘙痒等。

【用法用量】上述草药混合,煎煮后取汁液,外用于患处,每日2-3次。

2. 苦参丸【方剂组成】苦参、黄柏、黄连、地肤子、连翘、白芷、白薇、薄荷、黄芩、桂枝、防风、乳香、没药、冰片、甘草、大黄【主治病症】湿疹、瘙痒、皮炎等。

【用法用量】将上述草药研末,制成丸剂,每次服用5-10克,每日2-3次。

从杂字透视清代鲁中乡村的疾病观

从杂字透视清代鲁中乡村的疾病观

从杂字透视清代鲁中乡村的疾病观清代鲁中乡村的疾病观, 是指清朝时期山东鲁中地区农村居民对疾病的认知和看法。

在清代,鲁中乡村的疾病观主要受到传统医学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和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鲁中乡村的疾病观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中医传统的治病理念、宗教信仰和民间习俗等要素,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一、以杂字透视清代鲁中乡村的疾病观1. 杂病“杂”字在古代中文中有向外生长、四肢错乱、杂糅在一起等意思。

在清代鲁中乡村,人们常用“杂病”来形容一些疾病症状复杂、不易确定的疾病。

当时的医生和乡村居民对于一些慢性病、不明原因的疾病常常归为“杂病”。

这种疾病观反映了当时的医学水平相对较低,对于一些不明原因的疾病缺乏科学的认识和解释,因此常被归为“杂病”范畴。

2. 疾病观念在清代鲁中乡村,人们普遍认为疾病是因为气血失调所致。

根据中医的“气血”理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都与气血的流通和平衡有关。

当时的鲁中乡村居民普遍认为疾病是由于体内的气血失调所致,因而在治疗疾病时主要采用中医的调理方法,以达到恢复气血平衡的目的。

3. 神秘观念除了对疾病的生理原因的认知外,清代鲁中乡村的居民还普遍存在一种神秘观念。

他们认为一些疾病并非由自然因素所致,而是由于一些超自然的力量或神灵的附体所致。

在面对某些不明原因的疾病时,他们常常进行祭祀和超自然仪式,以求得神灵的庇护和消灾求福。

4. 民间治疗在清代鲁中乡村,除了寻求专业医生治疗外,居民还积极利用民间的治疗方法来对抗疾病。

这些方法主要包括按摩、草药熏蒸、祈祷、贴敷等。

这些方法的原理常常是基于中医的理念和民间传统习俗,虽然缺乏科学依据,但在当时被看做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二、清代鲁中乡村的疾病观对当代的启示1. 疾病观的转变在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传播,人们对疾病的认知和看法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较于清代鲁中乡村的疾病观,当代的疾病观更加科学、理性,更注重以现代医学和技术手段来治疗和预防疾病。

1-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源流

1-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源流

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源流(1部分)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外感疾病理论与内伤杂病理论,以及作为临床理论基础的辨证论治原理。

从其源流看,是以《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理论为发端,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内科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对病因病机理论有进一步发挥。

宋代以后,内科学术理论则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发展。

一是对《伤寒杂病论》的深入研究,促进了辨证论治原理的扩大和升华;二是对六气和脏腑病机的深入探讨,丰富了内科的基础理论;三是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由明至清,各种学术理论通过反复验证和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内科学术理论体系。

一、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中医内科学起源较早。

据医学发展史记载,内科作为医学的一个专科,医制始于周代,有关内科的专著则始见于东汉。

在殷墟发掘的甲骨文里,已有疟、蛊之类的内科病名,还有“疾年”、“雨疾”、“降疾”等流行病的记载。

作为内科主要疗法的“汤液”,于此时期已为传说中的伊尹发明而应用于临床。

春秋时代,已开始认识到狂犬病会传染,并采用“逐掣狗”的方法预防本病。

可见,远在春秋以前,中医学尚处于实践知识积累阶段,对部分内科病已有初步认识。

总结秦汉以前医学成就的医学著作《内经》,给内科学术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经》不仅把当时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引入中医药学,将“精”、“气”、“神”和“阴阳”、“五行”应用于基本理论和临床治疗的各个方面,从此使内科学走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而且,《内经》确立了整体观念;创立了脏腑、经络、气血等独特的生理系统及医学理论,以及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病病机学说和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论述了治疗与组方用药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预防思想。

从而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医学理论,成为内科学术理论发展的渊源。

《内经》对内科学术理论发展有重大影响。

内科学术理论的发展,无一不是以《内经》的基本理论为起点。

伤寒杂病论 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

伤寒杂病论 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

伤寒杂病论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伤寒杂病论》的贡献,首先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

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其它旧病)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

他创造性地把外感热性病的所有症状,归纳为六个证候群(即六个层次)和八个辨证纲领,以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来分析归纳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和转归,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辨别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表现。

由于确立了分析病情、认识证候及临床治疗的法度,因此辨证论治不仅为诊疗一切外感热病提出了纲领性的法则,同时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找出了诊疗的规律,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床实践的基本准绳。

《伤寒杂病论》的体例是以六经统病证,周详而实用。

除介绍各经病证的典型特点外,还叙及一些非典型的症情。

例如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属表证,为太阳病。

但同是太阳病,又分有汗无汗,脉缓脉急之别。

其中有汗、脉浮缓者属太阳病中凤的桂枝汤证;无汗、脉浮紧者,属太阳病伤寒的麻黄汤证;无汗、脉紧而增烦躁者,又属大青龙汤证。

这样精细的辨证及选方用药法则,使医家可执简驭繁,应付各类复杂的证候都能稳操胜券。

除了辨证论治的原性之外,张仲景还提出了辨证的灵活性,以应付一些较为特殊的情况。

如“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的诊断方法。

即辨证必须有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前提,如果出现脉、证不符的情况,就应该根据病情实际,认真分析,摒除假象或次要矛盾,以抓住证情本质,或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

阳证见阴脉、表证见沉脉。

和证实脉虚,其实质都是证有余而脉不足,即当舍证从脉而救里;而阴证见阳脉,提示病邪有向表趋势,里证见浮脉,多提示表证未尽解;证虚脉实,则宜舍脉从证。

解读《金匮要略》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湖南中医药大学

解读《金匮要略》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湖南中医药大学

第一章测试1.《金匮要略方论》的原作者是()A:赵天关B:林亿C:张仲景D:王洙答案:C2.《金匮要略》强调杂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在于()A:饮食房劳B:七情郁结C:元真不足D:外邪侵袭答案:C3.《金匮要略》以病分篇排列,其中数病合为一篇的类型包括()A:不便归类的病B:证候相似的病C:分科合篇D:病机病位相仿的病答案:ABCD4.《金匮要略》的论治思想包括以下哪几个方面()A:重视正气,治病求本B:标本缓急,治有先后C:未病先防,即病防变D: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答案:ABCD5.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是()A:《金匮要略》B:《内经》C:《神农本草经》D:《难经》答案:A第二章测试1.卒厥病人,临床如出现身和、汗自出者,其病机()A:表卫不固B:阳气外脱C:阴盛格阳D:气血通畅答案:D2.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多属()A:心膈间病B:骨节间病C:四肢病D:胸腹间病答案:B3.《金匮》首篇指出反常气候中“至而太过的涵义是指冬至后以得甲子,天因温和。

A:对B:错答案:B4.下列哪些治疗大法是《金匮》首篇提出来的()A:表里当分缓急B:新旧宜有先后C:虚实必须异治D:治病当随其所得答案:ABCD5.仲景指出“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下列各项哪几项为“所得”()A:脾病湿困而用辛温B:胃阴不足而用凉润C:脾病湿困而居燥室D:脾病湿困而凉润答案:ABC第三章测试1.湿病中麻黄加术汤用白术的目的在于健脾。

A:错B:对答案:A2.伤寒八九日,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治用()A:白术附子汤B:桂枝附子汤C:麻杏苡甘汤D:防已黄芪汤答案:B3.防己黄芪汤的功效以下列哪项为主()A:益气固表B:利水祛风并重C:利水渗湿D:祛风除湿答案:A4.《金匮要略》治湿病表实证的主方是()A:麻杏苡甘汤B:防己黄芪汤C:麻黄加术汤D:防己茯苓汤答案:AC5.下列各症,哪些是太阳中暍的临床特点()A:乏力B:口渴C:身重D:恶寒答案:ABCD第四章测试1.《金匮》百合病的病机是下列何项()A:心脾两虚B:心肺阴虚内热C:肝肾阴虚D:阴虚火旺答案:B2.百合病的病理有“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之说,所谓“一宗”,这里是指()A:主血脉的心脏B:主疏泄的肝脏C:后天之本的脾胃D:朝百脉的肺脏答案:AD3.百合病误吐后,治宜选用下列何方()A:百合滑石散B:百合鸡子汤C:滑石代赭汤D:百合知母汤答案:B4.甘草泻心汤的药物组成是()A:干姜、半夏B:黄芩、黄连C:甘草、大枣D:人参答案:ABCD5.《金匮》狐病篇指出蚀于下部二阴为狐。

门九章运用逍遥散治疗杂病经验

门九章运用逍遥散治疗杂病经验

门九章教授是“山西门氏杂病流派”第三代传承人,创“功能五态”学说及“方精药简,联合方组”的整体治疗方案。

临床实践中,门九章教授继承山西名老中医门纯德先生的学术思想,致力于人体功能状态及方证经验的研究,尤其对肝肾疾病及变态反应性疾患等疑难病的治疗颇有见地。

逍遥散实为调理肝脾之佳方,其病机与脾土、肝木密切相关,人与自然相应,风之摇曳可助木之升发,土之滋润可助木之生长,故郁而升发不利则为气病,虚而枯萎不长则成血病。

陈修园将本方置于《时方歌括》“宣可决壅”一章,言“郁而不散则为壅,必宣以散之”,意在强调本方宣散解郁之功卓著。

临床用之,补虚解郁,遂其曲直之性,故以逍遥二字冠名[1]。

门九章教授运用逍遥散治疗疑难杂症时,亦着眼于宣通,气机通畅则气血流通自如,补泻之功方可发挥到极致。

门九章运用逍遥散治疗杂病经验于智玥,刘美玲,陈双超,郭栋指导:门九章(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晋中030619)[摘要]逍遥散作为临床验方,倍受历朝医家青睐。

门九章教授立足气机,以逍遥散为底,调气机之纵以济阴阳,理气机之横以和肝脾,并于临证中灵活加减,使其显效于各类疑难杂病。

试解读逍遥散方义,分析医理,附验案二则,旨在梳理门九章教授运用逍遥散治疗杂病之学术观点及实证经验,以指导临床处方用药。

[关键词]逍遥散;名方广用;纵横同调;上热下寒;功能不调[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257-358X(2024)04-0419-005DOI:10.16295/ki.0257-358x.2024.04.017Experience by MEN Jiuzhang in Treating Miscellaneous Disease withXiaoyao Powder(逍遥散)YU Zhiyue,LIU Meiling,CHEN Shuangchao,GUO Dong Mentor:MEN Jiuzhang(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zhong 030619,China)Abstract Xiaoyao Powder(逍遥散),as a proved formula in clinic,has been favored by doctors of in history. Professor MEN Jiuzhang bases on the qi movement and takes Xiaoyao Powder as the primary formula to regulate qi movement vertically,harmonize yin and yang horizontally,so as to harmonize liver and spleen. Besides,he modifies Xiaoyao Powder flexibly in clinical treatment,and therefore Xiaoyao Powder is effective in various stubborn diseases. Formula significance of Xiaoyao Powder is interpreted to analyze medical theory with two proved cases so as to analyze the academic thought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by Professor MEN Jiuzhang in treating miscellaneous disease with Xiaoyao Powder,and to guide clinical prescription. Keywords Xiaoyao Powder;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famous formula;regulating 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upper heat and lower cold;malfunction[收稿日期]2022-07-21[基金项目]山西省中医药科研重点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23ZYYA030)[作者简介]于智玥(1998—),女,黑龙江泰康人,2021年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方临床应用。

十大专病专方

十大专病专方

1、性功能障碍治疗男子阳痿和女子性冷淡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四逆散)(柴胡6克枳实6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注:将以上药加工成粉末,每次小半匙,每日三次.男子精冷遗精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2、反复口腔溃疡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甘草泻心汤甘草12克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大枣12枚黄连3克3、急性乳腺炎治疗急性乳腺炎的处方栝萎30克酒当归15克白芷6克乳香3克4、精神异常/失眠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12克龙骨5克黄芩5克生姜5克铅丹3克人参5克桂枝5克茯苓5克半夏6克大黄6克牡蛎5克大枣6枚常山20克远志20克苍术20克注:铅丹要用棉布包好后和其他药一起煮.现在大多数医家用琥珀代替5、癫痫治疗癫痫的基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12克龙骨5克黄芩5克生姜5克铅丹3克人参5克桂枝5克茯苓5克半夏6克大黄6克牡蛎5克大枣6枚常山20克远志20克苍术20克注:铅丹要用棉布包好后和其他药一起煮.大陆一般用琥珀或者磁石代替6、急性胆囊炎/胰腺炎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大柴胡汤)柴胡12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9克生姜15克枳实9克大枣4枚大黄6克治疗急性胆囊炎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大柴胡汤)柴胡12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9克生姜15克枳实9克大枣4枚大黄6克7、不孕/通经(子宫内膜异位)治疗不孕症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温经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温经汤)当归6克芍药6克川芎6克吴茱萸9克人参6克桂枝6克阿胶6克牡丹皮6克生姜6克甘草6克半夏6克麦冬9克注:阿胶不要煮,待汤药煮好后再放入阿胶.8、贫血治疗贫血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泽泻汤)泽泻25克白术10克根据体质配: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逆汤等9、肢体麻木无力治疗四肢及躯干麻木不仁(出自<伤寒杂病论>--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15克芍药15克桂枝15克生姜6片大枣12枚10、中风偏瘫/面瘫治疗半身不遂的基础方(出自<小续命汤>)麻黄25-40克桂枝15-20克川芎15-50克当归15-50克杏仁25-40克黄芩10克人参15克炙甘草10克大枣12枚白芍15克炮附子10克生姜3片木防己15克防风10克经方也就是经验之方应用经方在临床几乎当验方来用,效果惊人,这十大专病经方,希望大家有机会多实践。

从《杂病源流犀烛》探析沈金鳌治疗咳嗽的学术特色

从《杂病源流犀烛》探析沈金鳌治疗咳嗽的学术特色

㊃学术论坛㊃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3588);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184224㊁7192115);东方医院 1166”人才培养项目(040204001001002012);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2017⁃JYB⁃JS⁃102)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张继文(硕士研究生)],第二临床医学院[郭兆迪(硕士研究生)㊁李雅兰(硕士研究生)㊁罗景舒(硕士研究生)㊁刘松(硕士研究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呼吸热病科(马建岭㊁史利卿)作者简介:张继文(2000-),202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中药药性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㊂E⁃mail:jiwenz@通信作者:马建岭(1982-),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慢性咳嗽的中西医诊疗㊂E⁃mail:ponymjl@从‘杂病源流犀烛“探析沈金鳌治疗咳嗽的学术特色张继文 郭兆迪 马建岭 史利卿 李雅兰 罗景舒 刘松【摘要】 沈金鳌是清代著名医家,其代表作‘杂病源流犀烛“设咳嗽专篇,汇诸家之言法古而创新㊂本文总结了沈金鳌对于咳嗽病因病机㊁临证辨治㊁选方用药的认识以及咳嗽病脉等㊂在病因病机上,外感咳嗽以风㊁寒㊁暑热㊁湿邪为主,强调湿邪,内伤咳嗽重视肺脾肾的联系㊂在治疗上,首以顺气消痰为要法,辛温散表,甘润养内㊂新咳实则泻之,久咳以虚为主从气血从论治,分别以补中益气汤及四物汤加减,以郁为主从火从痰论治,重视桔梗的使用㊂治疗五脏咳选用归经药,治疗六腑咳选引上引下药使得升降相应㊂协调肺脾肾,重视补水培土以养金㊂细分发病时间,选方多用二陈汤加减㊂同时重视脉诊,并创造性地使导引运功与药物治疗相辅相成㊂【关键词】 咳嗽; 沈金鳌; 杂病源流犀烛; 名医经验; 辨证论治; 脏腑; 因时制宜【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3.11.017 咳嗽是因邪犯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的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病证[1]㊂沈金鳌为清代著名医家,其所处年代儒学地位空前高涨,医学被称为 仁术”受到社会各阶层的高度重视,同时由于儒学以尊经崇古为宗旨,考据之风盛行[2]㊂其早年攻儒学,颇通经史,中年投身医学,经世致用,务求实效,继承拓展,习医过程中感悟到医学虽历经千年传承发展分百家之言,然审其源流莫不源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著作,于是汇列诸家之精华,再结合己见,揭示其辨证论治规律㊂‘杂病源流犀烛“于‘卷一㊃脏腑门“设咳嗽专篇,对咳嗽论述精详,从源流㊁变迁,到病因㊁方药㊁转归预后都一一推极而详言之,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可为今咳嗽临床治疗㊁传承创新产生积极影响㊂1 审病求因,以烛至幽张景岳有言: 咳嗽之要,止惟二证 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㊂”[3]沈金鳌延续其观点,亦将咳嗽病因总分为两大类:内伤㊁外感,并对于发与不发有自己的认识㊂若有因外感风寒暑湿之邪未见咳者,是因为感邪太重不留于肺直接伤及其他脏腑,或外邪先袭皮毛次传五脏未伤及肺脏㊂若有因七情饥饱所伤而未见嗽者,是因为病情尚轻,尚未上干于肺㊂此外,对于咳嗽之病因病机又有其独特认识㊂1.1 外感咳嗽,六淫为主,强调湿邪外感咳嗽是因六淫邪气及时行之气伤肺所致,其中以风㊁寒㊁暑热㊁湿邪为主㊂沈金鳌特别引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强调了湿邪致嗽的特殊性与湿邪致痰的分类: 风寒燥湿火,皆能令人咳,惟湿病痰饮入胃,留之而不行,上入于肺则为嗽㊂假令湿在心经谓热痰;湿在肝经谓风痰;湿在肺经谓气痰;湿在肾经谓寒痰㊂”[4]刘河间认为咳嗽为伤于肺气,动于脾湿所致,故 咳嗽者,治痰为先㊂治痰者,下气为上”,用药多以半夏㊁南星祛痰燥湿而使痰自愈,枳壳㊁青皮㊁陈皮等利气使痰自消㊂而沈金鳌认为 湿则除之”,湿胜则伤脾,故用药多以白术㊁茯苓健脾祛湿,半夏㊁橘红燥湿化痰使痰自消㊂1.2 内伤咳嗽多因七情郁结,饮食劳欲内伤咳嗽主因七情郁结及饮食不当所致㊂若五志过极,易化火而致阴伤,木火挟心而刑金,伤及肺系可致咳㊂若七情郁结,痰气交阻,肺气不利可致咳逆上气㊂若嗜酒无度,或冷热兼饮,日久伤胃,胃气不利,水液代谢失常,致成湿痰,上干肺系可致咳㊂若饮食不节,食积不化,化热生痰,胃火上炎,冲逼肺气可致咳喘㊂若酒色过度,津液亏耗,心肾不交,虚火上炎,遂使燥热乘肺而嗽不止㊂若过劳气耗,伤及脾肺可致咳㊂若跌打损伤,伤及肺脏,损伤肺气可作咳㊂若咳嗽迁延不愈,肺阴亏耗,积痰留聚于肺,粘滞如胶,以致肺气不利,亦可致咳喘上气㊂1.3 联系脏腑,重肺脾肾沈金鳌以‘内经“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思想为旨,又提出 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火不炽”[4],强调咳嗽与肺脾肾关系最为密切㊂沈金鳌认为咳病位在肺,嗽病位在脾,但总因心火太过或不及导致困土克金所致㊂沈金鳌在‘肺病源流篇“提到: 肾家水火两病,肺俱能受其害,故有时肾水上泛为痰,肺受之,则喘壅而嗽㊂有时肾火上凌其母,肺受之,则喘息而鸣㊂皆肾气上逆而为病也㊂”[4] 喘咳由肾家虚”,肺脏为气之主,肾脏为气之根,若肾虚不能纳气归元,则气逆而亦可发为咳嗽㊂2 分类辨治,随证变法沈金鳌对于咳嗽的分类详尽,选方丰富,有助于明确治疗方向,但又并未将治法局限化,还考虑到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病机的变化而随证变法㊂如因肺家积热而致火嗽,宜清肺饮清之,但咳嗽日久,肺肾津液两亏,则化生乏源,痰火益盛,宜转用滋阴清化丸润之㊂2.1 以咳则顺气,嗽则消痰为法有声无痰曰咳,非无痰,痰不易出也”[4],病在肺,咳后痰出㊂庞安常言: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㊂”[5]故当务之急为顺气,肺忌投温燥,以橘红㊁知母㊁麦冬㊁贝母㊁桔梗㊁桑白皮㊁紫菀为要药,此类药皆归肺经,性偏苦泄,能清肺热,能利肺气,又不伤肺津㊂有痰无声曰嗽,非无声,痰随嗽出,声不甚响也”[4],病在脾,脾为生痰之源,脾失健运,不能制水,水泛为痰,上逆乘金,因痰致嗽,当务之急为消痰,脾忌投寒润,以白术㊁南星㊁苍术㊁半夏为要药,必要时兼以清火㊂此类药以辛温为主,归脾经,或燥湿化痰或燥湿健脾,使痰清则气顺,气顺则病趋于愈㊂王纶于‘明医杂着“总结朱丹溪治痰以二陈汤为要[6],沈金鳌治咳嗽亦重视二陈汤的应用,以二陈汤为基础加减治疗各种类型的咳嗽㊂如用加味二陈汤治疗湿痰内郁化热之痰嗽;用二陈汤加紫苏㊁葛根㊁杏仁㊁桔梗以发散风寒治疗寒嗽;二陈汤加川芎以清气治疗春嗽;用二陈汤加桑白皮㊁天冬以泻肺润燥治疗秋嗽㊂用二陈汤加柴胡㊁葛根以解表治疗秋季发病夏季方愈之寒包热嗽;二陈汤加麻黄㊁羌活㊁杏仁㊁防风以发散风寒治疗冬嗽;二陈汤加竹茹㊁贝母㊁石膏治疗上半日咳见痰黄者;二陈汤多加当归治疗血少之日轻夜重咳㊂多种现代研究表明二陈汤加减治疗以咳嗽为主诉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疾病疗效确切[7]㊂2.2 辛温散表,甘润养内沈金鳌认为外感之邪自表而入,病在阳,若用寒凉收敛之药,药力难以直达病所且易敛邪留寇,必连绵不解甚则变生他症,故宜运用具有发散之性的辛温药,辛以宣散,温以祛寒,祛邪外出而嗽自愈㊂如宣肺化痰之宁嗽汤,或燥湿化痰之二陈汤加防风紫苏之属㊂内生之邪易伤阴,阴虚则阳亢,故肺金失养,化热生燥,咳嗽伴喉痒㊂燥热已成,最忌辛香助阳,故用药宜甘润,甘润之性能养肺阴,使水旺气顺,而咳自愈,如养阴止咳之保和汤和润肺补中之滋阴清化丸㊂但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用药,主要有两点需注意,其一,病气形气俱虚,多见于久咳久嗽,正虚难以抗邪,宜培土生金,补益以温解,土为金母,脾旺则肺金得养,使 前邪易出,后邪难入”㊂其二,若命门火衰,肾蒸腾气化作用失常,虽治内生之邪宜滋润,不应一味坚持滋阴之说,宜酌情使用人参㊁羌活㊁附子㊁肉桂之类助阳药,使金水相生㊂2.3 补虚泻实,兼顾主次王纶‘明医杂着㊃咳嗽“言: (咳嗽)治法须分新久虚实” 新病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湿热则泻之”[6]㊂新咳为外邪侵袭所致,沈金鳌不以病程长短划分新久,若有久病因风邪侵袭或饮食不节突然咳嗽暴作,以邪实为主,也属新咳,并进一步丰富选方㊂例如,新感风邪而咳则散之,宜祛风解表之参苏饮;久病忽感风邪而咳则疏之,治宜疏风化痰,宣肺止咳之消风宁嗽汤㊂久咳者,属虚属郁㊂以虚为主者主要从气㊁血论治㊂由气虚而致者,宜益气升阳之补中益气汤,由血虚而致诸症,宜四物汤加减㊂王纶于‘明医杂着“总结朱丹溪治血以四物汤为要[6],沈金鳌治咳嗽亦重视四物汤的应用㊂血虚则用补血和血,滋阴润燥之阿胶四物汤;血虚火盛,咳喘伴声音嘶哑者,宜清热补血之芩连四物汤;气血两虚者,宜益气养阴,清肺止咳之宁肺汤(四物汤去川芎加桑白皮㊁阿胶㊁麦冬㊁茯苓㊁白术㊁炙甘草㊁五味子㊁人参)㊂久咳不愈,痰瘀互结而致肺胀者,沈金鳌引‘丹溪心法㊃咳嗽“言: 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㊂”[4]因此,治疗宜养血益气㊁降火疏肝以清痰㊂宜四物汤加青皮㊁诃子㊁竹沥㊁桃仁之类㊂以郁为主,虚实夹杂者多从火从痰论治,并重视桔梗的使用㊂火郁于肺,咳则有声无痰者,宜桔梗汤㊂湿痰内郁,痰出则咳止片刻,后又咳者,宜加味二陈汤㊂若有痰郁火邪在中,则成干咳,症见多咳亦无痰,极难治㊂沈金鳌于‘要药分剂“引朱丹溪言: 干咳嗽,乃痰火之邪郁在肺中,宜桔梗开之㊂”[8]又引张元素对桔梗的描述: 欲引至胸中至高之分,须用辛甘升之,譬如铁石入江,非舟楫不载㊂”[8]桔梗性散上行,能利肺气,故用桔梗升散之性祛邪外出,以开郁结,且多种现代研究表明桔梗具有良好的镇咳㊁祛痰㊁抗炎作用[9]㊂沈金鳌治疗干咳先用开剂,如逍遥散并重用桔梗开宣肺气,后用补阴之品,如本事鳖甲丸加茯苓㊁麦冬㊁阿胶㊁熟地黄㊁当归之属以滋阴清热,敛肺止咳㊂2.4 擅用归经,升降相应沈金鳌以‘素问㊃咳论篇“为旨,认为咳嗽为肺之主病,但发于五脏,咳嗽日久则移于六腑㊂‘内经“用针刺治疗五脏六腑咳,后世逐渐有医家提出对此理论的选方用药,例如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中论述五脏六腑咳以止嗽散为主方加减[10]㊂沈金鳌亦有自己的用药观点,治疗五脏咳选用相应脏的归经药,如 肺咳之状,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宜以肺经药治之,如桔梗㊁贝母㊁瓜蒌㊁桑皮㊁苏子㊁花粉等”[4]㊂归经的定义为: 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11],且现代研究证实药物归经与药物特定部位的选择作用和中药有效成分在脏器的分布密切相关[12],沈金鳌选用归经药治咳的用意大抵在此㊂六腑咳从症状看在皆为气机不利所致,在病势上看表现出向上或向下的状态,沈金鳌在治疗六腑咳时,在对症选方的基础上加入引上㊁引下药,如 (肺)咳不已,大肠受之,咳则遗尿,引上加升麻,引下加大黄㊂主治馀粮汤”[4]㊂从药物趋向性来看具有或升或降的作用,且六腑在生理上以通为用,降中寓升,这种治法符合六腑的运动特点,气机得顺,六腑得安,咳嗽自止㊂2.5 补水培土,为养金善法沈金鳌认为由内生邪气而伤者,正气虚,肺被伤,必以肾水滋之,使子能助母,肺气不至于耗泄,以脾土培之,使母能生子,使肺气得以涵养㊂故补水培土,为养金善法㊂赵献可‘医贯㊃咳嗽论“言: 咳嗽者.必责之肺.而治之之法.不在于肺.而在于脾.不专在脾.而反归重于肾㊂”[13]沈金鳌观点与此相同,重视脾胃与命门先天水火,不得见咳止咳,见热用寒㊂如脾胃先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水来乘金而嗽,宜六君子汤加减以制生痰之源㊂因心火刑金却过服寒凉,导致脾胃受损,肺益虚而嗽者,若以为此乃痰火难除,用寒凉药,必会使病更难解,故用六君子汤加炮姜,补益肺脾,八味丸以补脾土,而引水归原㊂又有因火烁肺金而咳者,要忌用黄芩㊁黄连㊁黄柏㊁天冬㊁麦冬㊁知母等,不宜清肺降火,而应滋阴降火,应立即用泻南补北法,方选六味丸㊁桔梗汤加减㊂补阴后,随即用人参㊁黄芪救肺,使金土相生,则咳嗽转愈㊂但因注意若用人参㊁黄芪于壮水之先,阳火未制而愈旺,肺则愈伤㊂2.6 因时制宜,调和阴阳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从‘内经“起,就有强调时间因素与临床各类疾病各个环节存在密切关联的记载[14]㊂在辨证分析㊁治疗上应充分考虑疾病表现与发病时间的关联[15]㊂朱丹溪‘金匮钩玄“中治嗽按照时间辨证用药,后世多有参考,明清时期如王纶‘名医杂着“㊁张璐‘张氏医通“等许多著作都有关于分时辨证的讨论,尤其在选方用药上的观点各有千秋㊂沈金鳌引‘素问㊃咳论篇“言: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㊂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㊂”[4]亦认为咳嗽有四季昼夜之分,在丹溪的理论基础上丰富其证型,用药上法古而创新,选方多以二陈汤加减㊂春为万物生发之时,春气上升,故咳嗽发于春季,宜清气,方用二陈汤加川芎㊂若风咳遇春即发,为正气不足,易感外邪,治以健脾止咳为主,培土生金,使 前邪易出,后邪难入”,宜异功散加止嗽药㊂暑热为夏季主气,夏季火热伤肺,以黄连为要药泻之,宜桔梗加石膏㊁黄连㊂不同于朱丹溪等 秋是湿热伤肺”的观点,沈金鳌认为咳嗽发于秋季多为燥邪干肺所致,宜二陈汤加桑皮㊁天冬㊂发于秋季的咳嗽直至入夏才止,是因为气温始终未上升到一定高度,咳嗽遇寒则发,称之为寒包热,解表则热自除,宜二陈汤加柴胡㊁葛根㊂冬为寒气当令,咳嗽发于冬季,多为风寒外束,寒则发之,宜二陈汤加减治之㊂随着昼夜更替,人体阴阳盛衰及脏腑经络活跃度亦出现节律性变化㊂白日阴消阳长,夜晚阳消阴长,应注意协调阴阳虚实㊂上半日咳者多为实,午后咳者多属于虚㊂上半日咳为胃中有火,上半日属阳中之阳,阳气升腾,更助胃火,多伴痰稠黄,宜二陈汤加竹茹㊁贝母㊁石膏㊂清晨咳多为痰饮或食积所致,若只清晨咳几声,日夜不咳,多为痰邪干肺, 火空则发”,宜二陈汤加桑白皮㊁黄芩㊁桔梗㊂若清晨咳嗽加重,日夜亦嗽,为食积不化,郁而化火,胃火上炎,宜泻白散加知母或二母散㊂午后㊁黄昏咳嗽加重者多属阴伤,午后虚火灼肺,故多伴痰黑粘滞,宜六味作汤加止嗽药㊂黄昏为阴阳相交,阳将入阴之时㊂黄昏咳为肾经阴阳俱衰,虚火上炎所致,不可专投止嗽药,宜六味丸使金水相生,六君子汤以培土生金,两方相间服用㊂上半夜咳属实,后半夜咳属虚㊂黄昏熟睡中忽咳两三声,为食积痰饮所致,化痰消食则咳自止,宜二陈汤加山楂㊁神曲㊁麦芽㊂后半夜嗽,为风邪犯肺,宜二陈汤加防风㊂五更嗽,为脾虚所致,宜六君子汤加炮姜㊂咳嗽日轻夜重,为血虚不荣,宜二陈汤多加当归㊂3 知脉识病,切脉辨证沈金鳌认为: 欲知病必先知脉,既知脉方可识病㊂”‘灵枢㊃经水“言: 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㊂”[16]‘杂病源流犀烛“设专篇详载脉诊诊法,且在咳嗽篇中,沈描述16种咳嗽特征时将脉象列在最前,可见其对脉诊的重视㊂咳嗽篇共归纳脉象13种㊂浮为风虚眩掉之候,故风嗽者脉浮㊂弦为经络间为寒所滞之候,微主阴寒在里,故寒邪侵袭脾肺者脉弦微㊂紧为寒风搏急营卫之候,故寒邪伤肺而咳者脉紧㊂数为君相二位热盛之候,故伤于暑热而咳者脉数,肾火上凌于肺而咳者亦脉数,饮食不节,痰热久积而咳者脉数硬㊂滑主痰饮,故痰嗽者脉浮滑㊂洪为经络大热,血气燔灼之候,故热痰留滞于内,肺家积热而咳者脉洪滑㊂濡主脾湿,细为气虚之候,故湿伤脾而咳者其脉濡细㊂细亦为血虚之候,主诸虚劳损,故虚劳少血,而致虚火上炎,燥热乘肺者脉细数㊂涩主血少精伤,故肺中津亏而咳者脉细涩㊂芤为失血之候,上焦有热迫血妄行或因跌扑损伤咳唾瘀血者浮芤而数㊂4 导引运功,相辅相成明清时期导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注重实际应用到特定疾病中[17]㊂沈金鳌认为导引㊁运功具有一定特殊治疗意义, 实可佐参药力所不逮”,是治病养生的重要方法,于是引明代曹士珩所着‘保生秘要“附于篇末,药物与气功相辅相成,以达更佳疗效㊂具体为: 伸足坐定双捏儿诀,用力撑起,低头躬身渐下,以两手扳足尖三次,随原诀用力仰起,次咽津下降幽阙㊂如此躬法二十四回,养静半香效㊂”[4]‘保生秘要“认为咳嗽之因为外感风寒或心火妄动灼肺,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种运功法:一是用 归元凝神一法”封固,使火不上行,肺窍不伤,咳嗽自止㊂二是持 守微用闭法”治疗寒嗽㊂三是 封固取静”,而后 引肾水”浇灌肺火,治疗火嗽,重复数遍,使肺金得润,金水相生,咳嗽自止㊂5 小结咳嗽病因多样,病机变化多端,在辨证施治时,需以秦越人 以烛乎至幽”的精神反复推究,才能使 表里不相蒙,寒热不相混,虚实不相淆,阴阳不相蔽”,抓住要点辨证施治㊂‘杂病源流犀烛“咳嗽篇对诸家经典传承发扬,将咳嗽按表里㊁新久㊁脏腑㊁脏腑余证㊁发病时间㊁病因分类,并详述其治法方药㊂同时重视脉诊,并创造性地使导引运功与药物治疗相辅相成㊂本文整理归纳其治咳特色,以期为咳嗽临床治疗提供思路,但根据医籍整理总结,难免有理解不透彻之处,且咳嗽篇选方丰富,需要进一步深入精研,并多临证,使得更精准有效地指导咳嗽治疗㊂参考文献[1] 孙增涛,师艺航,李小娟.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21)[J].中医杂志,2021,62(16):1465⁃1472.[2] 李玉兰.明清儒学对医学的影响[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5(4):7⁃8.[3] 明㊃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21.[4] 清㊃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 明㊃王肯堂.证治准绳㊃杂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6] 明㊃王纶.明医杂著[M].薛己,注.王振国,勤萍,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 包永生,谢文英,王俊月.二陈汤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志,2019,25(23):9⁃18.[8] 清㊃沈金鳌.要药分剂[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9] 邓亚羚,任洪民,叶先文,等.桔梗的炮制历史沿革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0,26(2):190⁃202.[10] 张斯怡,孙晓霞.‘医学心悟“咳嗽论治浅议[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0(4):14⁃15,25.[11] 钟赣生.中药学[M].10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16.[12] 伍睿昕,熊安东,刘连连,等.中药归经理论现代研究概述[J].浙江中医杂志,2020,55(3):232⁃233.[13] 明㊃赵献可.医贯[M].郭君双,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 王兵,杨雪慧,陈斌,等.‘黄帝内经“ 因时制宜”思想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11):6809⁃6812. [15] 姜青松,韩彦君,罗建,等.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学[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4):1653⁃1656.[16] 唐㊃王冰.黄帝内经[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21.[17] 赵丹,段逸山,王兴伊.中医导引历史发展概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8):3811⁃381.(收稿日期:2022⁃10⁃29)(本文编辑:韩虹娟)。

张仲景的医学著作

张仲景的医学著作

张仲景的医学著作
医学著作:
1、《伤寒杂病论》(已经失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

2、《伤寒论》,晋代太医王叔和根据自己搜寻到《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的轶文整理而成。

3、《金匮要略》,宋代王洙、林亿、等人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伤寒杂病论》残简,将关于杂病的部分整理成册,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

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

然而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的杰出贡献,也足以使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病专著——《金匮要略》中国中医科学院季巍巍一、《金匮要略》的性质与沿革(一)《金匮要略》的性质《金匮要略》实际上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作者是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

由于《金匮要略》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所以对后世临床医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被北京的医者称为“封书之主,医风之精”,是治疗杂病的典范,也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的古典秘籍。

(二)《金匮要略》的沿革《金匮要略》的成书经历散义、整理和校订三个时期。

在公元三世纪初东汉时期,张仲景撰写成《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其中十卷论伤寒,六卷论杂病。

从东汉到西晋时期,因战乱散失,后虽经过王洙搜集编次,也仅存留伤寒论十卷,而杂病部分是到北宋初期翰林学士王洙所存的书集里得到《伤寒杂病论》的集选本,也仅有三卷,上卷论伤寒病,中卷论杂病,下卷论妇科病。

在林亿校订时,只保存《伤寒杂病论》的后两卷,即中下卷,书名订为《金匮要略方论》,表现该书的内容精要,有方有论,价值珍贵,应慎重保存。

由此流传下来的版本即《金匮要略》。

二、基本内容(一)概述《金匮要略》共二十五篇。

首篇为总论,涉及到疾病的病因病机、预防、诊断以及原则性提示,具有纲领意义;第 2 ~ 17 篇为内科疾病;第 18 篇为外科疾病;第 19 篇为几种疾病杂合;第 20 ~ 22 篇为妇产科疾病;最后 3 篇为杂疗方和食物禁忌。

本书的前 22 篇内包括四十多种疾病,所载方剂 205 首,其中 4 首方剂没有具体的药味,即完整方剂 201 首。

在治法方面,除药物治疗外还涉及到许多,如针灸、饮食调养等方面的内容,而且剂型上有丸、散、汤、酒等内服药剂,熏、洗、做、敷等外置药剂。

(二)具体内容1 . 《脏腑经脉先后病脉症第一》《脏腑经脉先后病脉症第一》说明人身的脏腑经络是隐于内不见于外的,但其活动情况却可以通过“声”、“息”、“色”、“脉”“寒热”、“痛痒”、“喜怒爱憎”以及饮食之中体现出来,所以可以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诊治脏腑经络的病因。

它所载的关于脏腑经络先后患病的脉象、症状和诊治的法则对全书都有纲领的意义,所以学习时应该先研究第一篇领会它基本精神的实质,把握重点条文。

2 . 《痉湿喝脉病脉症治第二》该篇中探讨了痉病、湿病和暍病三种不同的病症。

( 1 )痉病是以颈项强直,口噤不开,甚者角弓反张为特征的疾病。

类似于现代的破伤风的症状。

( 2 )湿病是以身重、骨节疼痛为特征的疾病。

( 3 )暍病是以发热、口渴、汗出,忽寒、身重为特征的疾病,其症状类似于中暑。

由于三种疾病都是外感所引起的,而且均属于太阳经,而且痉病由濡湿引起,暍病由夹湿引起。

湿病的主因为湿,三者相类似的地方很多又称为《痉湿喝脉病第二》。

3 .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该篇论述了百合病、狐惑病和阴阳毒病三种疾病的症状。

( 1 )合病是以精神恍惚不定,饮食、行为、语言失调以及口苦、小便赤、脉微涩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类似于更年期综合征。

( 2 )惑病是以目赤、咽喉、口疾前后二阴腐蚀溃烂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 3 )阳毒是以发斑、咽痛为特征的,感染病毒引起的病变。

三种疾病的病原虽然不同,但其某些症状相似。

如在神经方面,百合病和狐惑病都有精神恍惚不定、神思迷乱的表现;狐惑病有腐蚀溃烂症状,阴阳毒也有脓血腐败的症状,所以这三种病列为一篇。

4 . 《疟病脉症并治第四》第四篇是论述疟病的专篇。

对于疟病的症因、脉症、处方均有论述,其理论和治法精微和周密。

5 .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本篇论述了中风和历节的内容。

①中风是以猝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甚至神志不清、不能言语为特征的疾病。

②历节病是以关节疼痛剧烈甚至肿大为特征的疾病。

因两个疾病都是体质薄弱、正气先虚外感风邪所致,都有四肢部位的症状,所以两者合为一篇。

6 . 《血痹虚劳病脉证》第六篇血痹病和虚劳病的内容。

( 1 )痹病是因为脾胃虚损,腠理失和,再外感风邪,风邪避于肌表而致血脉不通,即得血痹病。

( 2 )虚劳病起因很多,表现为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暗黑,此为虚劳。

因血痹和虚劳两病都是由于虚而引起,症状有相通的地方所以合为一篇。

7 .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第七篇中包括三种疾病,分别为肺萎、肺痈、咳嗽上气。

( 1 )肺萎是指肺叶的萎弱无用,一般指的是肺部疾病发展到最后的严重的疾病,其表现是以咳嗽涎沫为主的病症。

( 2 )肺痈是肺生痈脓,表现为咳嗽,胸痛,吐浓痰且腥臭。

( 3 )嗽上气以咳嗽不利,气逆于上,咳喘上气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由于三个病症的病源不稳均在肺部,都有咳嗽、喘逆的表现,三个疾病又相互影响,所以列为一篇。

8 .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奔豚是形容病症在发生时像小猪在奔跑,奔豚气实际上是在《伤寒论》中提到过,“气从少腹,上冲咽喉“的一个表现,该篇为专门论奔豚气发病的原因、基质、症候及治疗的方法。

9 .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10 .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11 .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该篇首先论述了五脏风寒和真脏的脉象,其次还论述了三焦的各种病症,最后论述脏腑积聚的脉症,一定意义上说,本篇也有全书纲领的作用。

12 .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该篇论述痰饮相关的疾病,由于部位不同冠以不同的名字,如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咳嗽是由于饮邪而发出现咳嗽,所以与痰饮论述。

13.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该篇论述了消渴小便不利淋三种病症。

消渴是以三消而大渴,小便反而多特征为主的病症。

小便不利者,小便涩痛且小便不畅甚至浓密不通的病症。

淋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由于三个病症都有小便异常,而且往往同时出现,所以合为一篇。

14.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该篇是论述水气病的专篇。

其内容包括水气病的病因病机、病症治疗。

水气病是由于外感和内伤导致的腰气失值而不能够治水,水气渗于皮肤肌肉所形成。

其症是以身体肿胀为主。

根据各个不同的脉证和病机把水气病分为五种,分别为皮水、风水、正水、石水、黄汗。

由水气部位不同提出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及可下治的治疗原则。

15.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该篇为专论黄疸病的专篇。

根据黄疸病的原因和症候的不同,将黄疸分为谷疸、酒疸和女劳疸三种类型。

最后记载虚劳微黄和黄疸病进行鉴别。

16.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第十六篇论述了多种疾病,包括惊悸、吐血、衄血、下血、胸满淤血等。

由于这些疾病均与心以及心所属的血有密切关系,其发病原因一般都是心、肝有病,气血失调所引起,所以列为一篇。

17.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第十七篇论述呕吐、哕和下利三个病症。

哕呢,即呃逆;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两种。

其中痢疾有泄泻同时又有里急后重,泄泻相对于痢疾而言症状稍轻。

由于呕吐、哕、下利三种病均属于胃肠病,由肠胃功能失调所引起,在症候上三者往往也互相影响,症候相间出现的,所以列为一篇进行讨论。

18.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疮,即金疮;痈,即痈肿。

论述了痈肿、肠痈、金疮及淫疮等疾病的诊断和诊治,均属于外科疾病。

19.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本篇列出几种不便于归类的几种病,包括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五种病症。

20.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本篇论述了妇人妊娠病,其内容包括妊娠剧吐,妊娠下血、妊娠小便不利、妊娠腹痛以及妊娠养胎等。

21.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本篇为产后诸病的专篇。

由于妇人分娩之后身体虚弱、气血不足,通常产生一些与产后有关的疾病,包括了产后郁冒、产后大便难、产后腹痛、产后中虚、产后发热、产后中风以及产后下利等病症,内容非常详尽。

22.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本篇论述了妇人杂病。

包括疾病的病因,病症及治疗方法。

妇人杂病总的起因有虚、积冷结气三种。

因为其病症有热入血室、经水不利、带下,漏下、腹痛、咽中如有炙脔、脏燥、转胞、阴吹、阴疮等。

23 . 《杂疗方第二十三》24 .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25 .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三、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一)首创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施治的杂病诊疗体系《金匮要略》是张仲景以病分篇编写的体例,共 25 篇,他确立了病名诊断在杂病中的纲领地位。

原书各篇名中均有“病脉症治”几个字,进一步地说明以病和症相结合、脉和症相结合、辨证和施治相结合的重要性。

1 . 在病和症结合方面,原书在明确了病名诊断的基础上,将脏腑经络辨证作为杂病的辨证核心,他认为疾病后症的产生都是由整体功能的失调引起,发生脏腑经络病变反应,由该论点出发,张仲景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症相结合的诊疗方法,该诊疗方法在各篇中都有非常完备的体现。

例如,在《水气篇》中,根据水肿形成的内脏根源和症侯,分成心水、肝水、脾水、肺水及肾水五种。

关于疾病的命名,根据痈所在部位不同,分为肺痈、肠痈及疮痈等。

2 . 在病和脉结合方面,《金匮要略》认为脉相能反应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和反应疾病的吉凶顺逆,因此根据脉进行诊病是原书的特色,该特色具体表现为,根据脉相诊断疾病、推测病因、确定病位以及阐述病基、指导治疗、判断愈后等各方面。

例如,在血痹虚劳病中提到,“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指出两种脉相,即脉大和极虚。

再如,在脏腑经络先后病一篇中提到,“病人脉伏在前,起病在表,脉伏在后,起病在里”,即用脉相来确定病位的深浅。

3 . 另外,张仲景将辨证和施治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个理法方药和脉因症治为一体的杂病诊疗思路。

例如,在肺痿肺痈咳嗽上气中提到,“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此处火逆上气指的是病基,咽喉不利呢是症状,止逆下气是治则,麦门冬汤是处方,你看这一个条文呢只有四句话,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短短几句就将杂病的辨证和施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且使中医的临床实践经验上升到了理论知识,内容丰富。

所以说《金匮要略》实现了中医临床医学在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4 . 在杂病的防治方面,《金匮要略》根据天人相应以及人体脏腑经络之间的整体性,提出“无病防病,有病早治,以防传变”的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预防医学的观点。

例如,针对邪实为患的病症,注重因势利导的原则,按照病邪所在部位,因其势而导之,排出体外,以达到避免损伤正气的目的。

例如,在水气病理中如此论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者愈”,即因势利导,以去除病邪治疗疾病的典范。

在《金匮要略》中以病为纲,病症结合,辨证施治,创造杂病的诊疗体系,对现代临床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方书之祖,医方之经。

《金匮要略》根据《内经》立法处方的一般的原则创制经方 205 首,处方的配伍非常严谨,用药非常精道,化材灵活功效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