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合集下载

第十章 神经系统复习思考题

第十章 神经系统复习思考题

第十章神经系统复习思考题第十章神经系统复习思考题第十章神经系统复习思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不包括A 双向性B 相对不疲劳性C 绝缘性D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E 生理完整性2.关于兴奋在中枢的扩布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A 有中枢延搁B 总和C 不衰减D 单向扩布E 兴奋节律的改变3.参与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受体属于A 毒蕈碱受体B N型ACh门控通道C M型ACh门控通道D促代谢型受体 E突触前受体4.兴奋性化学突触的传递过程不包括A 突触前膜的Ca2+内流B 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C 突触后膜的超极化D 突触后膜产生去极化电位E 突触后膜的兴奋性升高5.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A 突触前膜的预先超极化 B突触前膜的预先去极化C 突触前抑制性递质释放过多 D突触前抑制性递质释放过少E 突触后膜的超极化6.脊髓内由Renshaw细胞构成的回返性抑制使用的神经递质是A 乙酰胆碱B 去甲肾上腺素C γ-氨基丁酸D 多巴胺E 甘氨酸7.抑制性突触的产生过程不包括A 突触前膜的预先去极化B 突触后膜超极化C 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D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E 有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8.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些离子的通透性增高?A Na+ 、K+ 、Ca2+ 尤其是 Ca2+B Na+ 、K+ 、尤其是Na+C K+ 、Ca2+ 、Na+尤其是K+D Na+ 、K+ 、Cl-尤其是Cl-E K+ 、Ca2+ 、Cl-尤其是Ca2+9.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些离子的通透性增高?A Na+B K+C Na+和K+D Ca2+E Cl-10.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首先产生于下列哪个部位?A 胞体B 树突起始处C 轴突起始处D 轴突分支处E 树突棘11.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轴突侧枝与Renshaw细胞间的突触传递使用的递质是A 乙酰胆碱B 去甲肾上腺素C γ-氨基丁酸D 多巴胺 E甘氨酸12.反射活动的简单与复杂关键在于反射弧的哪个部分?A 感受器B 传入神经纤维C 反射中枢D 传出神经纤维E 效应器13.中枢活动的后放效应主要是由于神经元池中存在着哪种联系方式?A 辐散式联系B 聚合式联系C 单突触联系D 连锁式联系E 环路式联系14.与丘脑的感觉接替无关的感觉传导道是A 视觉传导道B 听觉传导道C 嗅觉传导道D 本体感觉传导道E 浅感觉传导道15.来自特异投射系统的神经纤维主要终止于A 大脑皮层中央后回的第四层B 中央前回的第四层C 中央后回的各层D 中央前回的各层E 丘脑腹后外侧核16.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特点不包括A主要起自丘脑髓板内核群 B 点对点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C 失去了特异性感觉传导功能D 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途径E 进入大脑皮层后分布在各个层次17.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特征不包括A 多突触接替B 易受药物的影响而发生传导阻滞C 刺激该系统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D 主要是通过丘脑特异投射系统而发挥作用E 是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18.大脑皮层第一体感区的功能特征不包括A 位于中央后回B 代表区的大小与体表部位的面积大小有关C 上行感觉纤维交叉投射D 投射区的总体安排是倒置的E 头面部代表区的内部安排是正立的19.传导慢痛和内脏痛的神经纤维主要是A Aα纤维B Aγ纤维C Aδ纤维D B 类纤维E C类纤维20.内脏痛的主要特点不包括A 引起情绪反应B 定位不明确C 传入神经纤维属于AγD 对内脏的牵拉刺激敏感E 主要表现为慢痛21.以下哪种研究方法在揭示皮层感觉代表区的规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A 记录脑电图B 记录皮层诱发电位C 记录皮层电图D 记录事件相关电位E 膜片钳22.脑电图对于以下哪种疾病的诊断有重要辅助作用?A 癫痫B 精神分裂症C 高血压D 糖尿病E 智力低下23.脑电图的主要波形,按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A α-β-θ-δB β-α-θ-δC α-β-δ-θD β-α-δ-θE δ-θ-β-α24.异相睡眠的主要特点有A 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B 血压下降C 心率减慢D 做梦E 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升高25.当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时,可引起A γ-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B 梭内肌收缩C 肌梭的敏感性增强D 梭外肌收缩E 梭内肌与梭外肌同时收缩26.当脊髓前角γ-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时,可引起A 肌梭传入冲动增加B 梭外肌收缩减弱C 梭内肌收缩减弱D α-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减少E α-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不变27.在下列关于肌紧张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 屈肌的肌紧张表现明显B 主要的生理意义是维持站立姿势C 肌紧张的反射中枢在脊髓D 肌紧张的感受器是肌梭E 表现为同一肌肉不同运动单位的交替性收缩28.在哺乳动物的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会出现A 脊髓休克B 去大脑僵直C 去皮层僵直D 呼吸暂停E 血压增高29.在脊髓作为反射中枢的反射活动中,不包括A 屈肌反射B 腱反射C 血管张力反射D 排尿反射E 翻正反射30.震颤麻痹的产生主要是由于A 纹状体的多巴胺递质系统功能异常B 黑质的多巴胺递质系统功能受损C 红核的神经递质释放量异常D 下丘脑的调节功能异常E 边缘系统的调节功能异常31.关于小脑对随意运动的调节功能,错误的是A 通过小脑脊髓束对运动进行调节B 接受脊髓小脑束的本体感觉传入C 脊髓小脑主要调节肌紧张D 前庭小脑参与维持身体的平衡E 皮层小脑参与运动计划的形成和运动程序的编制32.关于大脑初级运动皮层的特征,错误的是A 对躯体运动的交叉性支配B 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C 运动区定位的总体安排是倒置的D 接受来自皮肤的浅感觉传入E接受来自关节肌腱等深部的感觉冲动33.控制四肢远端肌肉精细运动的传导通路是A 皮质脊髓束B 顶盖脊髓束C 网状脊髓束D 皮质脑干束E 前庭脊髓束34.小儿麻痹遗留的肢体肌肉萎缩主要是由于A 脊髓血液供应不足B 神经-肌接头部位的兴奋传递功能降低C 失去了运动神经对肌肉的营养作用D 高位中枢的抑制作用加强E 高位中枢对脊髓的易化作用减弱35.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神经支配不包括A 皮肤和肌肉的血管B 汗腺C 心肌D 骨骼肌E 平滑肌36.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所引起的机体变化不包括A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B 心跳减慢C 促进胃肠运动D 促进消化液分泌E 促进胰岛素分泌37.下丘脑在内脏调节中的作用不包括A 摄食B 水平衡C 生物节律D 内分泌E 排便反射38.突触前受体的生理作用主要是A 调节突触前膜的Ca2+内流B 调节突触前膜的递质释放C 促进突触前膜的递质释放D 促进囊泡膜的再循环E 机制突触前膜转运体的活动39.传入侧支性抑制的形成是由于A 突触前膜的预先去极化B 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C 兴奋性神经递质破坏过多D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E 突触前膜的预先超极化40.既参与突触前抑制,也参与突触后抑制的神经递质是A γ-氨基丁酸B 甘氨酸C 多巴胺D 谷氨酸E 5-羟色胺41.下列关于神经胶质细胞特性的描述,错误的是A 有静息电位而没有动作电位B 有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C 有分裂再生能力D 具有缓冲胞外K+的功能E 具有摄取神经递质的功能42.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起始核团是A 髓板内核群B 腹后核C 感觉接替核D 联络核E 接替核和联络核43.反射时的长短主要取决于A 刺激的强弱B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C 传入与传出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D 反射中枢的突触接替次数E 效应器的敏感性44.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反射是A 翻正反射B 紧张性肌牵张反射C 腱反射D 屈肌反射E 交叉伸反射45.脊髓前角γ-运动神经元的功能主要是A 抑制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B 直接兴奋α-运动神经元C 提高肌梭的敏感性D 发动肌牵张反射E 抑制肌牵张反射二、问答题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何不同?解释其形成原因。

第十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第十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同时,也能反射性地增加肌肉力量。
减弱。 (二)基底神经节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五、运动中神经元活动的功能整合 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动作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正反射。 (一)小脑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 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易化系统:可使肌紧张 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动作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正反射。
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该肌就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加强。 与肌紧张的控制、随意活动的稳定和运动程序有关。
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五、运动中神经元活动的功能整合 五、运动中神经元活动的功能整合
姿势反射
静位反射
状态反射 翻正反射
静位运动反射
旋转运动反射 直线运动反射
升降反射 着地反射
翻正反射
• 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 列动作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 正反射。
• 在体育运动中,转体、转身等动作是在翻 正反射的基础上完成的。
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抑制系统:可使肌紧张减弱。 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四、大脑皮质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 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抑制系统:可使肌紧张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反射的调节
四、大脑皮质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五、运动中神经元活动的功能整合
状态反射
• 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 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躯干 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这种反射称为 状态反射。
• 状态反射在完成一系列运动技能时起重要 作用,如体操中的后手翻、后空翻、跳马 等,举重运动员的发力、短跑运动员起跑 等均与状态反射有关。
• (二)基底神经节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反射的调节

生理学 第十章 神经系统复习思考题

生理学 第十章 神经系统复习思考题

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复习思考题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复习思考题第十章神经系统复习思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神经纤维传导激动的特征不包含a双向性b相对不疲劳性c绝缘性d对内环境变化敏感e生理完整性2.关于兴奋在中枢的扩布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a存有中枢延搁b总和c不膨胀d单向扩布e激动节律的发生改变3.参予神经-肌接头处激动传达的受体属a毒蕈碱受体bn型ach门控通道cm型ach门控通道d促代谢型受体e突触前受体4.兴奋性化学神经元的传达过程不包含a突触前膜的ca2+内流b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c突触后膜的超极化d突触后膜产生去极化电位e突触后膜的兴奋性升高5.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a神经元前膜的预先超极化b神经元前膜的预先去极化c突触前抑制性递质释放过多d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e突触后膜的超极化6.脊髓内由renshaw细胞形成的Though性遏制采用的神经递质就是a乙酰胆碱b去甲肾上腺素cγ-氨基丁酸d多巴胺e5-羟色胺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过程不包括a神经元前膜的预先去极化b神经元后膜超极化c神经元后膜的兴奋性减少d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激动e存有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出来8.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些离子的通透性增高?ana+、k+、ca2+尤其是ca2+bna+、k+、cl-尤其是na+ck+、ca2+、na+尤其是k+dna+、k+、cl-尤其是cl-ek+、ca2+、cl-尤其是ca2+9.抑制性神经元后电位的产生,就是由于神经元后膜对以下哪些离子的通透性升高?ana+bk+cna+和k+dca2+ecl-10.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首先产生于下列哪个部位?a胞体b树突初始处为c轴突初始处为d轴突分支处为e树突棘11.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轴突侧枝与renshaw细胞间的突触传递使用的递质是a乙酰胆碱b去甲肾上腺素cγ-氨基丁酸d多巴胺e5-羟色胺12.散射活动的直观与繁杂关键在于反射弧的哪个部分?a感受器b传至神经纤维c 散射中枢d爆出神经纤维e效应器13.中枢活动的后放效应主要是由于神经元池中存在着哪种联系方式?a辐散式联系b聚合式联系c单突触联系d平行式联系e震荡式联系14.与丘脑的感觉接替无关的感觉传导道是a视觉传导道b听觉传导道c嗅觉传导道d本体感觉传导道e浅感觉传导道15.源自如上所述感知系统的神经纤维主要中止于a大脑皮层中央后回的第四层b中央前回的第四层c中央后回的各层d中央前回的各层e丘脑腹后外侧核16.丘脑非特异感知系统的特点不包含a主要起自丘脑髓板内核群b点对点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c失去了特异性感觉传导功能d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途径e进入大脑皮层后分布在各个层次17.网状结构下行兴奋系统的特征不包含a多突触接替b易受药物的影响而发生传导阻滞c提振该系统脑电波呈现出回去同步化慢波d主要就是通过丘脑如上所述感知系统而发挥作用e就是下行唤起促进作用的功能系统18.大脑皮层第一体感区的功能特征不包括a坐落于中央后回去b代表区的大小与体表部位的面积大小有关c下行感觉纤维交叉感知d感知区的总体精心安排就是倒转的e头面部代表区的内部精心安排就是图型的19.传导慢痛和内脏痛的神经纤维主要是aaα纤维baγ纤维caδ纤维db类纤维ec类纤维20.内脏苦的主要特点不包含a引起情绪反应b定位不明确c传入神经纤维属于aγd对内脏的牵拉刺激敏感e主要表现为慢痛21.以下哪种研究方法在阐明皮层感觉代表区的规律中充分发挥了关键促进作用?a 记录脑电图b记录皮层诱发电位c记录皮层电图d记录事件有关电位e膜片钳22.脑电图对于以下哪种疾病的诊断有重要辅助作用?a癫痫b精神分裂症c高血压d糖尿病e智力低下23.脑电图的主要波形,按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aα-β-θ-δbβ-α-θ-δcα-β-δ-θdβ-α-δ-θeδ-θ-β-α24.异相呼吸的主要特点存有a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b血压下降c心率减慢d做梦e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升高25.当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的爆出冲动减少时,可以引发aγ-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b梭内肌收缩c肌梭的敏感性增强d梭外肌收缩e梭内肌与梭外肌同时收缩26.当脊髓前角γ-运动神经元的爆出冲动减少时,可以引发a肌梭传至冲动减少b 梭外肌膨胀弱化c梭内肌膨胀弱化dα-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减少eα-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不变27.在下列关于肌紧张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屈肌的肌紧绷整体表现显著b主要的生理意义就是保持俯卧姿势c肌紧绷的散射中枢在脊髓d肌紧绷的感受器就是肌梭e整体表现为同一肌肉相同运动单位的交错性膨胀28.在哺乳动物的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会出现a脊髓休克b去大脑僵直c去皮层僵直d呼吸暂停e血压增高29.在脊髓做为散射中枢的散射活动中,不包含a屈肌反射b腱反射c血管张力反射d排尿反射e翻正反射30.震颤麻痹的产生主要是由于a纹状体的多巴胺乙酰胆碱系统功能异常b黑质的多巴胺乙酰胆碱系统功能损坏c红核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量异常d下丘脑的调节功能异常e边缘系统的调节功能异常31.关于小脑对随意运动的调节功能,错误的是a通过大脑脊髓一束对运动展开调节b拒绝接受脊髓小脑束的本体感觉传至c脊髓小脑主要调节肌紧绷d前庭小脑参予保持身体的均衡e皮层小脑参予运动计划的构成和运动程序的基本建设32.关于大脑初级运动皮层的特征,错误的就是a对躯体运动的交叉性支配b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c运动区定位的总体安排是倒置的d接受来自皮肤的浅感觉传入e接受来自关节肌腱等深部的感觉冲动33.掌控四肢远端肌肉细致运动的传导通路就是a皮质脊髓束b顶盖脊髓束c网状脊髓束d皮质脑干束e前庭脊髓束34.小儿麻痹遗留的肢体肌肉萎缩主要是由于a脊髓血液供应严重不足b神经-肌接点部位的激动传达功能减少c丧失了运动神经对肌肉的营养促进作用d高位中枢的抑制作用强化e高位中枢对脊髓的维米县促进作用弱化35.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神经支配不包括a皮肤和肌肉的血管b汗腺c心肌d骨骼肌e平滑肌36.副交感神经系统激动所引发的机体变化不包含a支气管平滑肌舒张b心跳减慢c促进胃肠运动d促进消化液分泌e促进胰岛素分泌37.下丘脑在内脏调节中的促进作用不包含a摄食b水平衡c生物节律d内分泌e排便反射38.突触前受体的生理作用主要是a调节神经元前膜的ca2+内流b调节神经元前膜的乙酰胆碱释放出来c推动神经元前膜的乙酰胆碱释放出来d推动囊泡膜的再循环e机制神经元前膜转运体的活动39.传入侧支性抑制的形成是由于a神经元前膜的预先去极化b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出来量减少c兴奋性神经递质毁坏过多d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激动e神经元前膜的预先超极化40.既参与突触前抑制,也参与突触后抑制的神经递质是aγ-氨基丁酸b甘氨酸c多巴胺d谷氨酸e5-羟色胺41.下列关于神经胶质细胞特性的描述,错误的是a存有静息电位而没动作电位b存有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c有分裂再生能力d具有缓冲胞外k+的功能e具有摄取神经递质的功能42.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起始核团是a髓板内核群b腹后核c感觉接任核d联络核e接任核和联络核43.散射时的长短主要依赖于a刺激的强弱b感受器的换能作用c传入与传出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d反射中枢的突触接替次数e效应器的敏感性44.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反射是a翻正散射b紧张性肌jaw散射c腱散射d屈肌散射e交叉晃散射45.脊髓前角γ-运动神经元的功能主要是a遏制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b轻易激动α-运动神经元c提升肌梭的敏感性d发动肌jaw散射e遏制肌jaw散射二、问答题1.激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达有何相同?表述其构成原因。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课件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课件

小脑
外形
分部
按外形
绒球小结叶
按发生
原小脑
按纤维连系
前庭小脑
功能
维持平衡
半球内侧部+其余小脑蚓 旧小脑 脊髓小脑 调节肌张力
小脑半球外侧部 新小脑 大脑小脑 运动协调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15
小脑对人体运动的调节
• 维持平衡
• 损伤:站立不稳、步态不稳
• 协调肌紧张
• 对肌紧张抑制、易化双重作用
• 协调随意动作
抑制区 4
桥髓 网网 状状 脊脊 髓髓

束束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Ⅶ Ⅷ层
8
第一节 肌紧张和姿势反射的神经控制
三、姿势反射 • 概念: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骨骼肌的肌紧张或产生相应的运动,
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 • 分类:状态反射
翻正反射 直线正负加速度运动反射 旋转正负加速度运动反射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 意义:增加骨骼肌收缩力量 骨骼肌轮流交替收缩→轻度持续收缩→维持一定肌张力
• 肌张力产生原因
• 重力对肌肉的轻度牵拉 • 高位运动神经元→γ运动神经元→少量冲动→梭内肌纤维→轻度收缩 • γ运动神经元调节梭内肌长度 • γ—环路:运动神经元γ运动神经元→肌梭→同一肌肉α神经元活动→肌肉
收缩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 损伤:肌无力、随意运动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16
第二节 高位中枢对肌肉活动的控制
三、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控制
(一)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4、6区)功能特点
1 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支配有交叉的性质
2 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其定位安排呈身体的倒影

生理学第十章

生理学第十章

(1)突触结构:
①突触前膜—内有
囊泡,里面有递质。
②突触间隙
③突触后膜—
膜上有受体
(2)突触传递的过程 (电-化学-电的传递)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突触前 膜去极化 前膜的电压门控式 Ca2+通道打开胞外Ca2+进入突触 前膜神经递质释放递质在突 触间隙内扩散与后膜上的特异 受体结合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 开放某些离子进入胞内 突触 后膜去极化或超极化。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各器官、各 系统之间的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 互制约;同时,人体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 境中,环境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体内的各种 功能。这就需要对体内各种生理功能不断 作出迅速而完善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外 环境的变化。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就是神 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4、神经对效应组织的营养性作用
营养性作用(Trophic action)
由N元合成,通过轴浆运输,在末梢经常性释 放某些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的 内在代谢活动。
如:切断运动N→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合成↓、蛋白 质分解↑,肌肉逐渐萎缩;将N缝合,经N再生→ 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与蛋白质合成↑,肌肉逐渐 恢复。 持续用局部麻醉药阻断AP传导,并不能使所支配 的肌肉发生内在的代谢改变。
黑质-纹状体、 结节-漏斗、 中脑边缘系统。
5-HT
5-HT1 ↓cAMP 5-HT2 ↑IP3/DG -HT3-7
↑K+ ↓K+ ↑Na+等
中缝核内及上行投射到 纹状体、下丘脑等以及 下行到脊髓背角、侧角、 前角。
1 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末梢释放递质ACh的神经元称为胆碱能神经元
4 神经肽及其受体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第六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感受器的生理特征。

2、了解视觉、听觉、本体感觉和位觉器官的感觉分析功能,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传导途径和大脑皮层感觉分析功能。

本章的教学重点:位觉、肌梭和腱器官的功能、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难点:位觉、肌梭和腱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感觉生理概述第二节:位觉第一节:感觉生理概述一、概念1、感觉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分为:特殊感觉躯体感觉内脏感觉2、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各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改变的结构或装置。

种类:外感受器内感受器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1、适宜刺激2、还能作用3、编码作用4、适应作用三、感觉信息的传导1、特异性投射系统概念:由感受器传人的神经冲动都有经过脊髓或脑干,上行传人丘脑更换神经元,并按排列顺序,投射大脑皮质特定区域,引起特异感觉,故称为特异投射系统。

特点:专一点对点激发大脑皮质发出神经冲动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概念:特异投射系统的神经纤维经脑干时,发出侧支并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经过多次更换神经元之后,上行抵达丘脑内侧部在交换神经元,发出纤维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称为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特点:保持机体警觉,不能产生特定感觉。

四、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大脑皮质的不同区域在功能上具有不同的作用,称为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1、体表感觉投射区:中央后回特点:左右交叉,头面部投射到左右双侧皮质倒置投射区域的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灵敏程度有关2、肌肉本体感觉中央前回3、视觉4、听觉、前庭觉5、内脏感觉第二节:位觉一、前庭器的感觉装置与适宜刺激1、位觉身体进行各种变速(包括正负加速)运动和重力不平衡时产生的感觉,称为位觉(或前庭觉)。

2、前庭器的感受装置功能:维持身体姿势和平衡结构: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

椭圆囊、球囊的壁上有囊斑,囊斑中有感受性毛细胞,其纤毛插入耳石膜内。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第一节神经系统概述一、神经组织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

组成神经组织的细胞有两大类,即神经细胞(nerve cell )和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 cell )。

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1 .神经元每个神经元依据某些结构特征可分辨出三个组成部分;细胞体(soma )、树突(dendrites )和轴突(axon )。

2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目前较为确定的大致有以下几方面:① 转运功能,构成神经元与血管之间的代谢特质的“转运站”;② 参与血脑屏障的组成;③ 构成神经纤维的髓鞘,具有绝缘作用;④ 填补神经元的缺损;⑤ 参与离子和递质的调节,胶质细胞可摄取和贮藏神经元所释放的递质,必要时重新释放出来,以调节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过程。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 .神经冲动的产生( 1 )外向电流和电紧张性电流( 2 )局部反应和动作电位2 .神经冲动的传导( 1 )局部电流学说:无髓鞘性神经纤维上冲动的传导形式。

( 2 )跳跃传导学说:髓鞘性神经纤维上冲动的传导形式。

3 .神经传导的一般特征( 1 )生理完整性( 2 )绝缘性( 3 )双向传导4 )相对不疲劳性三、神经无间的信息传递1 .化学性突触传递( 1 )突触结构:突触前膜突触后膜,两膜之间为突触间隙突触小泡( 2 )突触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是由于突出触后膜对Na + 、K + ,尤其是Na + 通透性升高而去极化所致。

抑制性递质导致突触后膜的超极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 IPSP 的幅度因神经元膜电位水平的不同而改变。

IPSP 的机制主要是对K +和CL -尤其是CL -的通透性升高。

突触后神经元的反应,取决于许多突触的同时或在一段时间内先后施加影响的总和。

第十章 神经系统习题(带答案)

第十章  神经系统习题(带答案)

第十章神经系统一、选择题1.神经细胞兴奋时,首先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A.胞体B.树突始段C.树突末梢D.轴突始段E.轴突末梢2.关于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错误的是A.需保持生理完整性B.具有绝缘性C.传导速度快D.可以双向传导E.能较长时间保持不衰减性传导兴奋的能力3.脊髓灰质炎患者出现肢体肌肉萎缩的主要原因是A.失去了神经冲动的影响B.因肌肉瘫痪使供血减少所致C.肌肉受到病毒的侵害D.失去了运动神经的营养作用E.肌肉失去了运动功能所致4.神经末梢膜上哪一种离子通道的开放与递质的释放密切有关A.电压门控K+通道B.电压门控Na+通道C.电压门控Ca2+通道D. ACh门控阳离子通道E.化学门控Na+通道5.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膜引起递质释放与哪种离子的跨膜移动有关A.K+内流B. Na+内流C. Cl-内流D.Mg2+内流E.Ca2+内流6.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主要与哪种离子跨突触后膜内流有关A. Na+B. Ca2+C. K+D. Cl-E.Mg2+7.下列神经纤维中属于肾上腺素能纤维的是A.交感神经节前纤维B.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C.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D.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E.脊髓前角发出的运动神经纤维8.下列神经纤维中属于胆碱能纤维的是A.支配胃肠道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B.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C.起缩血管作用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D.支配肾脏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E.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9.引起自主神经节后神经元兴奋的受体类型是A.MB.N1C.N2D.αE.β10.自主神经胆碱能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类型是A.MB.N1C.N2D.αE.β11.阿托品对有机磷中毒引起的下列哪种症状无效A.瞳孔缩小B.心率减慢C.肠痉挛D.大汗E.肌束颤动12.M型胆碱受体阻断剂是A.阿托品B.筒箭毒C.普萘洛尔D.酚妥拉明E.毒蕈碱13.下列关于M受体叙述,错误的是A.是胆碱受体的一种B.可以与乙酰胆碱结合C.可与毒蕈碱结合D.存在于神经肌接头处的终板膜上E.阿托品是M受体阻断剂14.以下属于胆碱能受体的是A.M和αB.M和βC.M和ND.α和βE.β1和β215.下列何种效应主要与胆碱M样作用有关A.心脏活动加强B.支气管痉挛C.瞳孔开大D.胃肠运动减慢E.汗腺分泌减少16.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阻断剂是A.阿托品B.筒箭毒C.酚妥拉明D.普萘洛尔E.六烃季胺17.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B.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C.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是一种化学门控通道D.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发生在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E.抑制性突触后电位降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18.关于突触后抑制的叙述,错误的是A.需通过中间神经元实现B.该中间神经元属于抑制性神经元C.该神经元被抑制时使突触后神经元被抑制D.传入侧支性抑制属于突触后抑制E.回返性抑制属于突触后抑制19.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B.突触前膜发生超极化C.突触前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D.突触前递质耗竭E.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20.由闰绍细胞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构成的环式联系所产生的抑制称为A.突触前抑制B.交互抑制C.传入侧支性抑制D.回返性抑制E.侧支抑制21.躯体感觉传导的总换元站是A.脑干网状结构B.下丘C.脑桥D.延髓E.丘脑22.丘脑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A.维持觉醒B.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C.引起特定的感觉D.调节内脏活动E.协调躯体运动23.关于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是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B.经丘脑特异投射系统发挥作用C.起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的作用D.该系统受刺激时出现觉醒状态的脑电波E.其功能易受药物影响24.在中脑头端切断网状结构,动物会出现哪种状态A.脊休克B.去大脑僵直C.运动共济失调D.觉醒E.昏睡25.左侧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损伤后,体表感觉障碍的部位是A.左半身B.右半身C.左侧头面部D.右侧头面部E.双侧头面部26.下列哪项不是内脏痛的特点A.疼痛发起缓慢B.定位不准确C.定性不清楚D.缺血和炎症刺激易引起内脏痛E.牵拉刺激不易引起内脏痛27.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未梢释放的递质是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多巴胺D.甘氨酸E.乙酰胆碱28.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使A.梭外肌收缩B.梭外肌舒张C.梭内肌收缩D.梭内肌舒张E.肌梭传入冲动增加29.突然横断脊髓后,断面水平以下的随意运动将A.不变B.暂时性增强C.暂时性减弱D.永久丧失E.永久增强30.脊髓高位离断的病人,在脊休克过去后的表现为A.离断面下伸肌反射增强B.离断面下屈肌反射减弱C.离断面下感觉和随意运动能力永久丧失D.排便、排尿能力恢复正常E.血压回升至正常水平并保持稳定31.脊休克现象的产生和恢复,说明A.脊髓具有完成各种感觉、运动和反射活动的完备能力B.脊髓本身无任何功能,仅为中枢传出的最后公路C.切断时脊髓功能全部丧失,以后的恢复由高位中枢代偿所致D.脊髓可完成某些简单反射,但正常时受高位中枢调控E.高位中枢对脊髓反射活动有易化作用,而无抑制作用32.引起肌梭感受器兴奋的是A.梭外肌收缩B.梭外肌舒张C.梭外肌受牵拉D.梭内肌舒张E.梭内肌紧张性降低33.下列关于腱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A.感受器是腱器官B.反射中枢位于延髓C.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D.为多突触反射E.高位中枢病变时反射亢进34.下列关于肌紧张的描述,正确的是A.由快速牵拉肌腱而引起B.感受器是肌梭C.人类以屈肌肌紧张为主要表现D.为单突触反射E.反射持久进行时易疲劳35.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A.腱反射B.肌紧张C.屈肌反射D.对侧伸肌反射E.节间反射36.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可使动物发生A.脊休克B.共济失调C.去大脑僵直D.昏睡E.静止性震颤37.某老年患者,全身肌紧张增高、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临床诊断为震颤麻痹。

第十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第十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返回
突触的结构
突触的接触处各有膜隔开,轴突末梢的轴突膜 称为突触前膜,与突触前膜相对的胞体膜称为突触 后膜,两膜之间的间隙为突触间隙,在突触小体( 轴突末梢膨大部位)的轴浆内,含有较多的突触小 泡,内有化学递质(如乙酰胆碱)。信息的化学性 传递只能由突触前到突触后传递。
返回
突触电位
与神经肌肉传递相比,中枢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过程要复杂的多。 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对于突触后膜通透性的影响不同,突触可分为兴 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两大类。
返回
姿势反射
定义 躯体姿势的维持需全身骨骼肌相互协调地保持不同程度的张 力。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 ,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时微度变更躯体个部分的位置,这种反 射活动总称为姿势反射。 状态反射 翻正反射
姿势反射
旋转运动反射 直线运动反射
返回
状态反射
定义 由于头部空间位置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而引 起的躯干和四肢紧张性改变(调配)的反射,称为状态反射。
相对不疲劳性
返回
3.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突触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由突触完成,神经元之间在结 构上并没有原生质相通,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只与其他 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突起相接触,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 突触传递 通过突触,信息从前一个细胞传递后给后一个细胞, 这一信息传递过程称为突触传递。 突触的结构 有突触小泡的化学性突触 突触电位 突触 无突触小泡的电突触 两者兼有的混合型突触
返回
传出神经元
调节躯体运动中枢有关的命令最终是由脊髓灰质前 角中运动神经元传给肌肉。 脊髓中存在大量运动神经元,按其功能分为α和γ运动神 经元.
大α神经元:支配快肌纤维,其兴奋性较低 α运动神经元. 小α神经元:支配慢肌纤维,其兴奋性较高

吉首大学706体育学综合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吉首大学706体育学综合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吉首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体育学)考试科目代码:[706]考试科目名称: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学校体育学:120分运动生理学:90分运动训练学:90分(4)题型结构简答题:10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0分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或40分,共100分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运动生理学(一)考试要求1、考察对基本概念和机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了解正常人体生理活动的现象、规律及其调节机理;2、掌握体育锻炼对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特别是青少年生理特点及体育锻炼对其功能的影响;3、掌握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及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及常用生理指标测试方法,并初步运用于体育实践;4、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准确、熟练地使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运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考试内容绪论1、识记:(1)稳态;(2)兴奋和兴奋性;(3)反应和适应。

2、理解:(1)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2)运动生理学的研究现状;(3)运动生理学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肌肉收缩1、识记:(1)肌纤维的结构;(2)肌管系统;(3)粗肌丝、细肌丝的分子组成;(4)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5)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的原理;(6)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7)骨骼肌的收缩形式、特点;(8)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划分;(9)不同肌纤维的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

2、理解:(1)动作电位的传导;(2)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3)肌电;(4)肌纤维收缩的分子机制;(5)肌丝滑行学说;(6)骨骼肌的特性;(7)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

3、运用:(1)运动对骨骼肌的影响;(2)骨骼肌纤维在运动中的应用。

第二章呼吸与运动1、识记:(1)呼吸的概念;(2)呼吸的三个环节;(3)人体的主要呼吸肌;(4)人体主要的呼吸形式;(5)影响肺换气的因素;(6)氧脉搏和氧储备的概念;(7)氧运输的形式;(8)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

第10章 肌肉力量

第10章 肌肉力量

(二)肌肉力量的分类 肌肉力量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划 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肌肉收缩形式的不同,肌肉力量分为静力性力量和 动力性力量。动力性力量进一步还可以根据肌肉动态收缩形 式的不同,分为向心收缩力量、离心收缩力量、等速肌肉力 量和超等长肌肉力量等。 根据表示方法的不同,肌肉力量分为绝对力量和相对力 量。 肌肉还可以按照其表现形式和构成特点分为最大肌肉力 量、快速肌肉力量和力量耐力三种基本形式。
(二)几种肌肉力量训练手段的生理学分析
1、等张练习(动力性力量练习):就是肌肉收缩时缩短与放 松交替进行的抗阻力练习,如推举杠铃、哑铃等。练习时多 与技术动作形式相一致。(不足存在关节角度效应) 2、等长练习(静力性力量练习):就是肌肉以等长收缩形 式进行的抗阻力练习,如手倒立、直角支撑等。对某些关节 稳定要求高的项目有积极意义,如体操、健美操等 3、等动练习:等动练习是借助于专门的等动练习器进行力 量训练的方法。(可以弥补关节角度效应)另外可以用 来做力量恢复训练。 4、离心练习:就是肌肉产生离心收缩的力量练习。其特点 是肌肉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如推举起杠铃后慢 慢放下的动作,相关肌群做离心收缩。 5、超等长练习: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 力量练习称为超等长练习 (如多级跳)这样做可产生更 大的肌力,(原因是初长度、牵张反射和弹性势能) 主要用 来提高爆发力。
三、肌肉功率 单位时间做功量即P=FV,通常所说的爆发力,常使用 立定跳远、纵跳摸高、小球掷远表示,或使用无氧功率 自行车、快速跑台阶进行的下肢功率试验。跑跳投基本 都是以爆发力为基础。
发展最大肌力、爆发力和肌肉耐力的训练参数
训练参数
练习强度(%1RM) 重复次数 练习组数 训练频率(次/周) 间歇时间 能量代谢方式 肌肉持续收缩时间

生理题目第十章 神经系统

生理题目第十章 神经系统
A.肾上腺素
B.去中肾上腺素
C.多巴胺
D.甘氨酸
E.乙酰胆碱
30.γ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可使
A.α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减少
B.梭内肌舒张
C.梭外肌舒张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可使动物发生
A.脊休克
B.共济失调
C.去大脑僵直
D.昏睡
E.静止性震颤
32.xx症状的产生主要由于
9.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B.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C.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是一种化学门控通道
D.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发生在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
E.抑制性突触后电位降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
10.中枢神经元之间具有反馈作用的联系方式是
D.突触前递质耗竭
E.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15.产生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
A.轴突,胞体型突触
B.轴突-树突型突触
C.轴突-轴突型突触
D.胞体一胞体型突触
E.树突一胞体型突触
16.影响反射时间的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A.刺激的性质
B.感受器的敏感度
C.神经纤维的直径
D.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E.反射弧中突触的个数
第十章神经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2.轴浆运输
3.突触
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5.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6.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7.神经递质
8.神经调质
9.递质的共存
10.中枢延搁
11.突触的可塑性
12.突触后抑制
13.传人侧支性抑制
14.返回性抑制
15.突触前抑制
16.特异投射系统

614-体育训练专业基础综合

614-体育训练专业基础综合

614体育训练专业基础综合科目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体育教诲训练专业基础综合包括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学两部分内容。

要求学生全面控制运动生理学、训练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并能运用生理学、训练学原理和知识来分析、论证以及综合解决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实践中的详细问题。

按照运动生理学、训练学内容范围,控制好学科体系,着重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能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运动训练及小学体育实践中的问题,联系学术研究和教改动态,评价自立思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知识点的测试包括了:认识与记忆;理解与判断;控制与应用;分析与综合四个层面。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光本试卷满分300分,考试时光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运动生理学150分运动训练学150分4、试卷题型结构(1)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40分(8小题,每小题5分)单项挑选题40分(20小题,每小题2分)综合应用题70分(2)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40分(8小题,每小题5分)第1 页/共8 页综合应用题110分三、考查范围(一)第一部分运动生理学绪论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意,控制生命活动基本表现以及生理功能的反应和适应及其调节。

第一篇肌肉的活动第一章肌肉的欢喜与收缩了解肌细胞的结构及肌肉的电现象。

控制肌肉的收缩功能、肌肉工作的形式和力学表现。

第二章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控制两类肌纤维的生理特征及其与运动能力的关系第二篇氧运输系统第三章呼吸了解呼吸的概念及呼吸的过程,控制肺通量,肺换气的原理。

了解呼吸逻辑的维持和呼吸运动的调节,控制运动时呼吸的变化调节。

第四章血液了解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控制血液各组成成分的功能。

第五章血液循化了解心肌的生理特性和生物电现象,控制心脏的泵血功能及评价主意。

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控制动脉血压的成因、影响因素和心血管的调节以及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特点和系统锻炼对心血管功能的变化特点和系统锻炼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试题部分 ]一、名词解释1、突触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4、突触后抑制5、传入侧枝性抑制6、回返性抑制7、突触前抑制8、牵张反射9、肌紧张 10、腱反射 11、姿势反射 12、脑干网状下行抑制系统13、脑干网状下行兴奋系统 14、翻正反射 15、状态反射16、旋转变速运动反射 17、直线变速运动反射 18、锥体系 19、锥体外系二、单项选择1、神经冲动由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主要是依靠。

()A.化学递质B.无机盐离子C.局部电流的作用D.胆碱酯酶2、突触传递的生理机制显示。

()A.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B.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对K+和CI-的通透性增大C.选择性增加或提高突触后膜对K+和CI-的通透性,可呈现抑制性突触效应;D.同一突触由于迅速而重复活动,其产生的突触后电位可表现空间总和;3、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对增加。

()A.Na+﹑K+﹑CI_(尤其是Na+)通透性B.Na+﹑K+﹑Ca2+ (尤其是Ca2+)通透性C.K+﹑CI_(尤其是CI_)通透性D.Na+﹑CI_﹑Ca2+ (尤其是CI_)通透性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膜表现为。

()A.去极化B.超极化C.先去极化再复极化D.超射5、突触前抑制主要发生在。

()A.传出途径中B.感觉传入途径中C.中间神经元之间D.植物性传出途径中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膜表现为。

()A.去极化B.超极化C.先去极化再复极化D.超射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表现为。

()A.“全或无”式;B.电位的正向幅度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C.类似于负后电位D.突触后膜电位较静息时更负8、传入侧枝性抑制的生理学基础是。

()A.优势现象B.膝跳反射C.交互抑制D.腱反射9、突触后抑制的性质是。

()A.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B.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C.突触后膜兴奋性下降D.突触后膜兴奋性提高10、抑制性突出后电位的发生机制。

()A.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B.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C.突触后膜兴奋性下降D.突触后膜兴奋性提高1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发生机制。

()A.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B.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C.突触后膜兴奋性下降D.突触后膜兴奋性提高12、突触后抑制表现突触后膜。

()A.去极化B.超极化C.两者均是D.两者均无13、突触前抑制表现突触前膜。

()A.去极化B.超极化C.两者均是D.两者均无14、传入侧枝性抑制的功能。

()A.使神经元的活动能及时终止B.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C.两者均是D.两者均无15、回返性抑制的功能。

()A.使神经元的活动能及时终止B.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C.两者均是D.两者均无16、突触前抑制的特征。

()A.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B.突触前神经原末梢处于超极化状态C.潜伏期长D.持续时间17、实现躯体运动的最低级中枢位于。

()A.延髓B.丘脑C.脊髓D.中脑18、躯体运动信息传入起始站和传出的最后通路位于。

()A.大脑皮层运动区B.延髓C.脊髓D.脑桥19、脊髓中大α神经元支配。

()A.慢肌纤维B.快肌纤维C.慢肌和快肌纤维D.梭内肌纤维20、脊髓中小α神经元支配。

()A.慢肌纤维B.快肌纤维C.慢肌和快肌纤维D.梭内肌纤维21、脊髓休克时脊髓反射减弱或消失,其原因是。

()A.损伤性刺激对脊髓的抑制作用B.脊髓中的反射中枢被破坏C.离断的脊髓失去了高位中枢的易化作用D.失去了网状结构易化区的始动作用22、屈肌反射与腱反射。

()A.感受器相同B.引起反射的刺激性质相同C.前者的效应器是屈肌,后者是伸肌D.都是短暂的反射活动23、为了单独研究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常采用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试验方法,这一方法的部位应该在。

()A.脊髓与延髓之间B.颈部第4与第5脊髓之间C.延髓与脑桥之间D.脑桥与中脑之间24、去大脑动物仰卧时,伸肌紧张性最高,而俯卧时则紧张性最低,这一现象称。

()A.翻正反射B.探究反射C.颈紧张反射D.迷路紧张反射25、腱反射具有的特点是。

()A.是多突触反射B.中枢只涉及1-2个脊髓节段C.感受器为腱器官D.可由重力作用引起26、切断去大脑僵直动物脊髓的全部背根,动物将出现的情况是。

()A.去大脑僵直进一步加强B.去大脑僵直削弱C.去大脑僵直维持不变D.去大脑僵直消失27、迷路紧张反射的感受器是。

()A.左右前半规管B.左右后半规管C.左右水平半规管D.椭圆囊和球囊28、直线变速运动的感受器是。

()A.半规管的壶腹脊B.肌梭C.椭圆囊和球囊上的囊斑D.腱器官29、小脑绒球小结的功能是。

()A.调节肌紧张B.维持身体平衡C.随意运动的协调D.协调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30、旧小脑的主要功能表现为。

()A.调节肌紧张B.维持身体平衡C.随意运动的协调D.协调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31、新小脑的主要功能是。

()A.与大脑一起协调随意运动B.与大脑一起产生思维活动C.与大脑一起调节内脏活动D.与大脑一起协调躯体运动和内脏运动32、人类小脑受损时所特有的症状是。

()A.肌张力降低B.偏瘫C.静止性震颤D.意向性震颤33、下列关于小脑前叶功能的错误叙述是。

()A.接受大脑皮层发出的冲动B.接受躯体传入冲动C.影响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D.不影响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34、支配远端肢体运动的大脑皮层代表区在。

()A.中央后回3-1-2区B.中央前回6区C.中央前回4区D.运动辅助区35、锥体外系的功能主要是。

()A.发动精细的运动B.发动粗糙的运动C.调节肌紧张和加强肌群协调性D.维持肌紧张 e 协调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36、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通过。

()A.锥体系B.锥体外系C.旁锥体系D.锥体系和锥体外系37、人类小脑损伤时出现。

()A.肌张力增强B.肌张力降低C.肌张力不变D.肌张力先抗进后降低38、实现躯体运动的最低级中枢位于。

()A.脊髓B.延髓C.脑桥D.中脑39、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位于。

()A.脊髓B.延髓C.脑桥D.中脑40、翻正反射的基本中枢位于。

()A.脊髓B.延髓C.脑桥D.中脑41、人体站立姿势的维持是。

()A.屈肌反射B.紧张性牵张反射C.γ紧张D.位相性牵张反射42、在高位脑中枢的控制下,梭内肌纤维产生不同程度的收缩,以提高肌梭的敏感性。

它属于。

()A.屈肌反射B.紧张性牵张反射C.γ紧张D.位相性牵张反射43、参与维持身体平衡的是。

()A.小脑绒球小结叶B.小脑蚓部C.小脑半球D.小脑体44、能对躯干、四肢肌紧张起调节作用的是。

()A.小脑绒球小结叶B.小脑蚓部C.小脑半球D.小脑体45、参与动作和姿势管理的是。

()A.小脑绒球小结叶B.小脑蚓部C.小脑半球D.小脑体46、小脑性公济失调是因为损伤了。

()A.小脑绒球小结叶B.小脑蚓部C.小脑半球D.小脑体47、屈肌反射为。

()A.快速牵拉肌腱时所发生的反射B.缓慢牵拉肌腱时所发生的反射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48、长度感受器是。

()A.牵张反射的感受器B.抑制牵张反射的感受器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49、张力感受器是。

()A.牵张反射感受器B.抑制牵张反射的感受器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50、锥体系控制脊髓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起作用是。

()A.发动肌肉运动B.调整肌梭的敏感性以配合肌肉运动C.两者都有D.两者都无51、锥体系控制脊髓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起作用是。

()A.发动肌肉运动B.调整肌梭的敏感性以配合肌肉运动C.两者都有D.两者都无52、基底神经节包括。

()A.尾状核、壳核、苍白球B.丘脑底核、黑核、红质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53、脊髓中参与躯体运动调节的结构有。

()A.脊髓前脚的运动神经元B.脊髓后根C.脊髓前根D.脊髓侧角细胞54、翻正反射与下列那些结构有关。

()A.视觉器官B.耳石器C.本体感受器D.内脏感受器56、突触前抑制的性质是。

()A.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B.突触后膜兴奋性下降C.突触后膜兴奋性提高D.突触后膜兴奋性不变三、填空1、在完整的机体内,各类神经元按______ 方式进行联结,以实现______ 的功能。

2、突触的基本结构是由______ ﹑______ 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3、突触处信息的传递是通过______ 和______ 两个过程来实现的。

4、突触前膜的去极化与化学递质之间的偶联有赖于______ 的______ 流。

5、突触前膜释放的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提高了突触后膜对______ 尤其是______ 的通透性。

6、突触后抑制可分______ 和______ 二种,它是通过突触前神经原的轴突末梢释放______ ,使突触后膜产生______ 而实现的。

7、突触前抑制是通过一个______ 突触联系,使突触前末梢______ ,引起突触前膜兴奋性递质的释放量______ ,导致突触后神经元______ 电位,而呈现抑制效。

8、在完整机体中屈肌收缩的同时,伸肌出现______ ,这是______ 抑制的结果。

9、几岁前脚运动神经元有______ 和______ 两种。

10、腱反射的感受器是受牵拉肌肉中的______,效应器是受牵拉肌肉中的_____,基本中枢在脊髓。

11、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存在两个区域,一是______,二是______,通常它们的活动都受高位中枢的控制。

12、状态反射的本质是______ 和______ 。

13、切断动物脊髓的背根,已发生的去大脑僵直将______ ,这说明去大脑僵直中主要成分是______ 。

14、横切脑干的试验表明,仅保留延髓动物______ 翻正反射,而______ 动物则具有翻正反射。

15、小脑在控制肌肉活动中的作用是______ 、______ 和管理姿势和动作。

16、纹状体是尾状核、______ 和______ 的总称。

17、纹状体对随意运动的稳定性和______ 以及______ 传入冲动的处理有关。

18、实验观察,单纯刺激纹状体并不能引起______ ,若在刺激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同时再刺激纹状体,则由皮层运动区发出的运动反应即被______ 。

19、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通过______ 和______ 两途径实现的20、锥体外系对脊髓反射的控制通常是的,其功能主要与调节和肌群的协调运动有关。

21、锥体束纤维除控制α运动神经元外,还控制γ运动神经元,前者在于______ 肌肉运动,后者在于______ 以配合运动。

四、判断1、到达突触前膜的动作电位与递质释放之间的偶联,有赖于钠离子的存在。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由于突触后膜对NA.+、K+、CI-尤其是K+通透性增加所致。

()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能降低突触后膜的兴奋性,是因为突触后膜超极化的缘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