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课例分析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
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历史教育担负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明进步的重任。
其中,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新文化运动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它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同时也与当今社会中的文化现象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教案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的优秀范例。
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特点。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发展和成果。
3、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背景:介绍晚清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以及外敌入侵、运动失败所带来的挫败感。
2、新文化运动特点:强调民主、科学、文化进步、反对封建主义和传统文化。
3、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和发展:介绍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机构,如翻译馆、新青年杂志等,并阐述各阶段的重要事件及对运动的推动作用。
4、新文化运动的成果:阐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及文化的转型与变革,具体包括思想启蒙、文化创新、文艺复兴等方面。
5、新文化运动的意义:阐述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并分析其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快速知晓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特点、起源及发展。
2、案例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感知新文化运动带来的转型和变革,深化对文化创新的理解。
3、探究法:通过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反思传统文化的优缺点,从而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必要性。
四、教学手段1、图片法:使用图片资料,让学生从视觉上对新文化运动有更直观的认知。
2、PPT法:借助PPT,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发展及其重要人物。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认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扩展知识面。
五、教学评价1、考试:通过考试,测试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能力和水平。
2、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作业评定:通过作业评定,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伟大人物为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所付出的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通过新文化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树立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2.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
3.激励学生: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新文化运动,培养他们的学术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针对新文化运动中的关键问题,组织课堂讨论,使学生在探讨中不断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明确小组合作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组织小组汇报、分享成果,让学生在互动中取长补短,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2.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新文化运动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认识新文化运动在我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探讨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学会分享、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
本节课通过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翔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思维方式上,他们还较习惯于接受传统的观点和结论,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新文化运动,启发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判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新文化运动。
4.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判断。
5.互动环节:学生进行辩论,阐述对新文化运动的不同看法。
6.总结拓展: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新文化运动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15课新文化运动韩李【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属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专题的主线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这是一个渐进的思想解放过程。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封建斗争的延续,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五四运动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是近代中国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本校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所以,上课时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借助多媒体技术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学习目标】1.通过红楼之旅结合教材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基本概况,并结合材料探究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影响。
2.通过红楼之旅感受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号召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探究法、讲述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为激发学生兴趣,我通过展示中国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北大及校区旧址——红楼两张图片导入。
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新文化运动迅速展开之时,正是北大起飞阶段),我们将通过红楼之旅去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来学习新文化运动这一节课,领略先辈们那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怀。
出示学习目标,并让学生齐读目标,进一步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及通过本课学习所要达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新课教学结合教材结构清晰的特点,为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我把本课设计成“新文化运动展”,将各子目教学内容融入每个展厅,分为新旧冲突、新意盎然、除旧布新、万象更新四个展厅。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百度“ 1915年中国”的信息的整合、剖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挖掘历史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继续探索,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素养与家国情怀。
2.陈独秀、蔡元培等人不断进取、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行为,以此理解个人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担当。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来启迪师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情怀。
高二文科班的学生虽然学习习惯比较好,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也具备了一定学生学习能程度的解析史料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虽然学生在初力分析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教学策略选1.多媒体辅助教学;择与设计2.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3.启发式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北京大学的校徽(引导学生分析北大校徽及其含义,引起学生兴趣)二、讲授新课探究一:为什么会发生新文化运动?(板书:为何“新” ?)探究二:新文化运动是怎样兴起的?(板书:怎样“新” ?)[自主学习]探究三: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教学过程[200世纪初的中国最需要什么?” ]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是怎样的呢?多媒体出示:镜头一:《民国时期的留辫子者》(Q字辫)《畸形的三寸金莲》(图)镜头二:鲁迅的《药》描述的人血馒头(图)引导学生诊断中国国民的病根?(思想病根:皇权思想、奴性、愚昧无知、封建迷信等。
)问题:拿什么来拯救中国人呢?(设计意图)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合作探究)课件展示以下材料: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初中历史_《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情景导入】【出示ppt2】民国初年的北京大学,是靠三只“兔子”而成名的∶一只“老兔子”是校长蔡元培,生于清朝的同治六年丁卯,生肖属兔;一只“中兔子”,是北大文科学院长陈独秀,生于清朝光绪五年辛卯,亦属兔;再一个“小兔子”就是北京大学胡适,比陈独秀小12岁,恰好也属兔。
【新课探究】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师:大家来看下面几幅图片,并思考他们说明了什么问题?【出示ppt7-8】学生:主要体现的是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教师:一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的泛滥。
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另一方面,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新文化运动》教案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文化运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文化运动》教案1一、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播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1)围绕“思想解放、探索救国”这一主题,通过“新旧碰撞风云起”、“破旧与立新铸国魂”、“十月惊雷现曙光”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同时通过新文化运动中先进中国人为救国而勇于探索的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勇于担当努力学习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过程:课前打出幻灯片:本课标题《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放歌曲《最美的歌献给你》的旋律。
《新文化运动》课例分析
《新文化运动》课例分析时间:11月19日地点:多功能厅内容:观看浙江师范大学附中陈亚利老师示范课经过教研做的精心组织,我们观看了由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陈亚利老师的历史课——《新文化运动》。
这节课中陈老师真的做到了跳出课本来讲历史,但是又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陈老师以《新青年》的创办过程以及发表的文章来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生,这个角度找得很好,既能给学生以新鲜感,又不脱离历史事实的范畴。
在整堂课当中,她通过对《新青年》杂志办刊缘由的分析,通过解读杂志的封面,对人物的分析,通过研究杂志的目录,研究杂志所创造的主题,而且还研究了当时的作者群,解读了读者群,通过这些环节,多角度地还原了新文化运动,而且整堂课教学设计贴进学生的能力和认认知,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引导学生把问题基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加以审视,给知识以实证,以期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感悟,也增加了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在整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感到非常充实,颇有趣味。
另外听完本节课我感觉到的是陈老师的课重于细节有韵味。
历史是具体的、是生动的,而要把历史讲活,就离不开具体的情节,这堂课在这个方面可以说做得非常精彩。
比如说整堂课,她解读了杂志的封面人物,那么从中可以折射其价值的取向。
她分析了《新青年》当中的读者群,她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叶挺,通过他们当年阅读这个《新青年》之后他们所阐发的感受来反映这本杂志的价值。
你比如说在讲到陈独秀他到北大去的那个细节,讲得非常的生动,这些细节的处理,既拉近了跟学生的距离,又增加了课堂的魅力。
总之我感到这堂课是一堂踏踏实实,轻负担高质量的一堂好课。
怎样上好一堂课?一般来说我感到一堂好课的标准有三点,第一点就是要能够带给学生经验的分享,不是由教师告诉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学生他自己深刻的体验获得的;第二是要有理智的挑战,就比如有有思维性,要给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恰如其分的问题来测试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获取认识上的收获与喜悦;第三个是要知识建构的过程,就是要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知识,并把知识最后组织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陈老师这堂课我感觉到她是比较好的体现了这三个方面,而且这堂课也贴进学生的生活,贴进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对学情把握比较好的的一堂课,它充分体现了我们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理念,所以我感觉听了这堂课使我获益匪浅。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历史
教学课例名
《12 课新文化运动》
称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教材分析
应重点把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认识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本课的难点是新文化运动对孔教的斗争,必须从他 学生学习能
突出“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以情
课例研究综 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统帅,在直观形象的历史背景中将
述
‘中国梦’作为课魂贯穿始终,达到以情导学,以情促
学之效果。
们的层面来分析封建的旧礼教、旧道德、旧观念对人们 力分析
的束缚,才可以达到学生认提升学生的民族
择与设计 自豪感,深刻领会青少年肩负的历史使命。
学生甲的活动:阅读-------------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归纳---------分析思考------感悟升华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新文化运动》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
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
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
教学目标 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
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历史
教学课例名
《新文化运动》
称
教材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历史
意义”为线索,叙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
教。
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野,促进综合思维的发展,提升社会实践能力。
1.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师: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巨变? 学生复习回答。
师: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那么中
国的思想界发生了怎样的大事件?这一事件是在怎样 的背景下发生的?
提供史料,学生从中分析。 讨论:新文化运动是不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 呢? 师: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请做出客观评 价。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影片迅速回答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口 号、代表人物、内容。学生介绍陈、李、胡、鲁四位人 物。 师: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 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 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 昧;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 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 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 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 展;
初中历史_《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难点: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新青年》图片、《北大钟声》油画、《敬告青年》《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内容等相关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年代尺,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忆“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数次侵华战争。
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的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探索运动,从学习技术到学习政治制度,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中国终于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但是,当上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却尊孔复古,复辟帝制。
中国仿佛又回到了起点......中国的明天在哪里?中国的未来将何去何从?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陈独秀提出“改变人们的思想”,引导学生进入第十二课,共同学习《新文化运动》。
二、讲授新课1、简单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2.进入本课知识的学习(一)新文化运动的概况同学们课下已经完成了自学,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新文化运动的大概情况,请同学们填写这个表格。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例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新文化运动》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并能够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作用。
一、引入1.制作一个PPT,用于导入课题。
PPT包括《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特点和意义。
2.通过图片和文字简介,引起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趣,并与学生分享一些相关的问题:你对《新文化运动》有了解吗?它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等等。
二、内容展开1.第一部分:《新文化运动》的起源a.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起源背景:中国的“百年国耻”、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五四运动等。
b.解释《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思想解放、文化自信、现代化进程的开启。
c.分发课文《新青年》的部分内容,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以发扬自由思想的杂志《新青年》为代表。
2.第二部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a.学生们分小组,分析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发展过程。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不同的发展时期,如五四运动前、五四运动时和五四运动后。
b.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3.第三部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a.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并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例如,它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教育体制和社会观念等的影响。
b.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否积极,并结合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分析。
三、总结与展望1.思考题讨论:请学生回答几个总结性问题,如《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它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什么样的启示?2.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对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和思考进行点评。
3.展望:激发学生对新文化的兴趣,鼓励他们多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历史著作,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和文化的发展。
四、作业布置1.综合练习:学生通过一篇文章或PPT,以《新文化运动》为题材,总结该运动的背景、发展和影响,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选择一本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鲁迅的作品),并读后写读书笔记,分析作品中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映。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含反思
第1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发起者、主要阵地和主要代表人物;胡适是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鲁迅是近代白话文小说的开拓者。
理解提倡白话文的意义;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前后时期的变化及原因,进而认识文明的发展是不断自我反省、吐故纳新、取长补短,向先进文明学习的结果。
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表格形式归纳整理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使学生懂得他们追求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实质。
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代表人物。
难点: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学过程一、《新青年》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袁世凯签字“二十一条“、袁世凯穿起祭祀服在北京天坛祭天。
辛亥革命后,为什么还会发生这样的闹剧?这说明什么问题?过渡:说明封建统治思想还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数中国人,这对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是一个极大的阻碍。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和标志陈独秀《青年杂志》和《新青年》“国人思想尚未有根本之觉悟,直无非难执政之理由。
”“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
” --陈独秀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主要阵地:《新青年》活动基地:北京大学2、科学与民主“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 ---陈独秀主要思想主张:“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材料二: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
……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
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陈独秀结合教材思考如下问题:(1)陈独秀在批判什么?(2)这套道德规范对民众生活和国家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通过分析才学生体会到封建伦理道德是民众身上的精神枷锁,摧残着人性,使民众缺乏独立自主的人格,成为“顺民”。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注释,展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历程,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认识,对辛亥革命、北洋政府等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运动,其内涵丰富,涉及人物、事件较多,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人物及其思想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中各主要人物的思想主张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营造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中的人物及其思想贡献,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讲授法: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内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学参考书。
2.相关的历史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
3.网络资源: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人物、事件等方面的资料。
4.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人民版必修3第3单元第二课《新文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2.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
4.提高学生的史料搜集、整理和运用能力,为撰写历史小论文或其他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知识后,组织他们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以下讨论话题:
1.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争论焦点有哪些?这些争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冲击和启示?
3.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策略。我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小组活动中,引导学生围绕新文化运动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观点、交流心得。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结束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首先,组织学生撰写学习心得,总结自己在学习新文化运动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其次,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相互评价,发现他人的优点和自身的不足。此外,我还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以激励学生持续进步。
本节课的背景设定在20世纪初,这是一个中国社会变革风起云涌的时期。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解放的运动,为中国的民主进步和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比分析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新文化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新文化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明确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尊重和理解,认识现代文明的理性和自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
2.难点: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尊重和理解,认识现代文明的理性和自由。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
可以利用图片或文字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2. 学习(40分钟)2.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献和书籍等途径,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让学生明确新文化运动的诞生背景和历史背景,为后续的学习活动打下基础。
2.2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新文化运动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知。
2.3 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包括文化思想领域、政治制度改革等方面。
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思考其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3. 课堂讨论(20分钟)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就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展开讨论,从不同视角探究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4. 总结(10分钟)通过学习和讨论,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新文化运动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有了深入的思考。
同时,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推动作用,进一步鼓励学生在认识和探索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四、教学反思1.针对难点,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认真对待现代文明的理性和自由,加深学生的社会意识。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公开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公开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情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XXX统治进行的斗争。
它既承接了前面的“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知识点,又为下一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伏笔。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理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
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所以,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并进行启发式讨论。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本课将要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如下:(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经由过程题目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题目、解决题目的能力。
2.引导学生经由过程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代价观1.新文化活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
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汗青发展的潮流。
以此来进行汗青观的教诲,培养学生的科学肉体与人文素养。
2.XXX、XXX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二)难点:新文化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一)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供大量的图片、笔墨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题目”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研究相结合。
(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研究、探究与合作研究相结合。
《新文化运动》名师课例分析
课例分析在教研组的精心安排与组织下,本周利用教研例会开展了主题研修活动,为总结教研教学经验,现就浙江大学教院附中高级教师陈亚利所授《新文化运动》一课例分析如下:本节课紧紧围绕历史与生活这个主题,让历史课堂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营造出一个走进生活化的历史课堂,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将历史知识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使历史这一过去的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连接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在课堂的各个环节,都选用了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熟悉的音乐、熟悉的老照片、熟悉的生活情境………,本案例给我的最大启示就是只有构建生活化历史课堂,才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只有让历史知识回归生活,才能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
历史总是过去性的。
生动的历史场景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都与学生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具体化;教学模式需要生活化,教师必须摆脱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多运用情境模拟教学模式;教学语言需要生活化,运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把史实故事化、生活化、直观化、通俗化,给学生展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最后,历史教育的目的也需要生活化,我们不是要学生去刻意记住那些“陈年旧事”,而是让他们用历史的眼光关注现实问题,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处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能调动学生探究北京大学为什么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教师及时点拨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锐意改革,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这一方针使得新思想能在北大自由传播;蔡诚聘英才,聘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精英汇聚北大,这批新文化运动健将和学术精英的到来,使北京大学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侧重让学生思考和探讨新文化运动巨匠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即全盘否定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并能设计拓展性的讨论话题。
《新文化运动》 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变革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新文化运动发生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它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礼教和旧道德,倡导白话文,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这一运动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教材的编排上,新文化运动这一内容位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前承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后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认识到思想解放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新文化运动这一相对抽象和复杂的历史事件,可能理解起来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新文化运动有过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其背景、内涵、影响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礼教和旧道德、提倡白话文等。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认识其在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例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例与分析[设计理念]课程改革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成为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
长期以来,在传统史学研究的社会大背景下,部分历史在中学历史教材中的地位却体现得很不充分。
再加上老师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历史教学丧失了历史本来的活力和生机,课堂教学犹如一潭死水,激不起一点点翻腾的浪花。
历史新课程要求教师加强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
本着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开放历史教学,让生活走进历史教学,将“死”的历史教“活”,同时历史教育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教学理念。
[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乘着音乐的翅膀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历史图片的同时,同学可熟悉校园名谣《兰花草》。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音乐)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原诗)希望胡适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一日看三回,望得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老师提问: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歌词的寓意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它的词作者是新文化运动的巨匠胡适,歌中的兰花草象征着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胡适焦急地等待着这株迟迟未开的兰花,象征着他希望自由主义之花早日开遍全中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胡适,走近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欣赏老照片。
中学历史教材关于历史背景的介绍,大多是结论化的观点。
我从学生思维层次的角度出发,精心挑选一组老照片:一张旧式婚礼、一张新式婚礼、一张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子、一张民国时期的女学生。
教师提问:请大家欣赏老照片,观察辛亥革命前后男性和女性的服饰、发式分别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
教师过渡:社会生活的变化必将折射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整个社会大背景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课例分析
历史组李兴万
时间:11月19日
地点:多功能厅
内容:观看浙江师范大学附中陈亚利老师示范课
经过教研做的精心组织,我们观看了由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陈亚利老师的历史课——《新文化运动》。
这节课中陈老师真的做到了跳出课本来讲历史,但是又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陈老师以《新青年》的创办过程以及发表的文章来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生,这个角度找得很好,既能给学生以新鲜感,又不脱离历史事实的范畴。
在整堂课当中,她通过对《新青年》杂志办刊缘由的分析,通过解读杂志的封面,对人物的分析,通过研究杂志的目录,研究杂志所创造的主题,而且还研究了当时的作者群,解读了读者群,通过这些环节,多角度地还原了新文化运动,而且整堂课教学设计贴进学生的能力和认认知,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引导学生把问题基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加以审视,给知识以实证,以期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感悟,也增加了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在整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感到非常充实,颇有趣味。
另外听完本节课我感觉到的是陈老师的课重于细节有韵味。
历史是具体的、是生动的,而要把历史讲活,就离不开具体的情节,这堂课在这个方面可以说做得非常精彩。
比如说整堂课,她解读了杂志的
封面人物,那么从中可以折射其价值的取向。
她分析了《新青年》当中的读者群,她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叶挺,通过他们当年阅读这个《新青年》之后他们所阐发的感受来反映这本杂志的价值。
你比如说在讲到陈独秀他到北大去的那个细节,讲得非常的生动,这些细节的处理,既拉近了跟学生的距离,又增加了课堂的魅力。
总之我感到这堂课是一堂踏踏实实,轻负担高质量的一堂好课。
怎样上好一堂课?一般来说我感到一堂好课的标准有三点,第一点就是要能够带给学生经验的分享,不是由教师告诉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学生他自己深刻的体验获得的;第二是要有理智的挑战,就比如有有思维性,要给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恰如其分的问题来测试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获取认识上的收获与喜悦;第三个是要知识建构的过程,就是要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知识,并把知识最后组织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陈老师这堂课我感觉到她是比较好的体现了这三个方面,而且这堂课也贴进学生的生活,贴进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对学情把握比较好的的一堂课,它充分体现了我们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理念,所以我感觉听了这堂课使我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