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吴汝纶的校勘学思想
四、吴汝纶学制思想与清末学制
四、原因分析1.相关改革者的文化背景这三种学制方案的提出者和主持者,无论是吴汝纶、张百煕、还是张之洞他们虽然都出生在大变革的近代,但是他们从小接受的是中学为主文化教育体制,而且接受西学的时间都比较晚。
另外,无论是吴汝纶的故乡安徽桐城、张百煕的老家湖南长沙、张之洞故居贵州兴义都是偏居内陆,受西学影响较小。
他们都是通过科举入仕,刻苦学习传统经史学。
因此在他们早年的思想中都带有传统封建的印记,这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吴汝纶一考上举人就先后进入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幕府,获得参与到洋务运动的机会,所以吴汝纶接触西学几乎与洋务运动同步。
而李鸿章接触西学主要开始与1882年任山西巡抚之时,张百煕也大约实在维新运动时期才正式接触到新学。
吴汝纶获得了亲赴日本考察学制的机会,在考察过程中他亲眼见到日本教育的现状、参加日本文部省的讲座、和日本教育界人士讨论有关教育的问题,所见、所闻、所感就会更加激进,改革中学之弊的愿望更加迫切。
张百煕主要参考吴汝纶的日本教育考察内容更,之前也没有改革经验可循。
百日维新时期虽然也提出了一些教育改革的方略,但除了京师大学堂没有被废除,其他基本都被废除不用。
对于吴汝纶自行提出的方案,一方面相比之改革脚步过大,另外很多吴汝纶自身的设想没有在信件和考察报告中表现,比如关于女子教育的问题。
而日本学制已经实行,并且取得成效,吴汝纶在《东游丛录》中也对其描述详尽,因此他更多的参考日本的教育制度。
1882年以前,张之洞属于清流派人士,主要攻击洋务派人士以为学习西方。
1882年后张之洞接触新学主要是通过传教士李提摩太,传教士为了使张之洞接受其西化改革方案,把西学的内容与儒、释、道三教相结合,传播中西人生哲理和自然科学。
因此他们对于新式学科的认识是不同的,对于学制的年级编排,课程比例的制定方案也不同。
1.教育宗旨的差异由于吴汝纶认为“旧学实不敷用,西学深邃微窈1”,希望通过更快的改革革除中学之弊端,培养实用人才。
吴汝纶
吴汝纶先后曾出任深州(今河北深县)、冀州(今河北冀县)知州十多年,在深州任上,他发现那里的学田 被豪强侵占,教育经费无着。他不畏权势,毅然追回学田的赋税收入,作为书院经费。他还把这个州3个县的高材 生集中到书院,并亲自登堂授课,时间长了,以致人们忘了他是州官而尊称他为大师。深州任内因父母丧事返回 原籍。期满后改任冀州知州,仍然锐意兴学。因此,深、冀两州文教事业成绩卓著,誉满京华。他在为政期间, 还注意倾听来自民间的呼声。在冀州,经常邀请当地贤达,讨论地方治理,不仅使滏阳河千亩贫瘠的卤田变成膏 腴的良田,还便利了商旅交通,受到人们的称赞。
主张废除科举,提倡西学
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发轫于隋唐,中经宋、元、明等朝,到了清代已经承袭了一千多年。这种考试制度以儒 家经典为主要的命题来源,以“八股文”为主要的选才方式,如此的教育在清代末期面对接踵而至的西方列强时 已是不堪一击了。吴汝纶在坚决主张废除科举的同时也坚决主张在中国广泛传播“西学”,他强烈指出“观今日 时势,必以西学为刻不可缓之事。”吴汝纶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文人士大夫,对西学有着深刻的了解。纵观吴汝 纶的一生,吴汝纶早年间入曾国藩幕府协理“洋务”,后来又入李鸿章幕府,接触到了更多的西方哲学、史学、 文学、政治、经济、外交、医学和法学等西方书籍,对“西学”的认识逐步加深。特别是当严复翻译的《天演论》 即将出版请他代为作序时,他对此书大加赞赏。
其主要著作有《吴挚甫文集》四卷、《诗集》一卷、《吴挚甫尺牍》七卷、《深州风土记》二十二卷、《东 游丛录》四卷。
人物生平
登入仕途
年少好学
兴办学堂
吴汝纶吴汝纶.字挚甫.于道光二十年(1840)生于桐城南乡(今枞阳县会宫镇老桥村)耕读世家 。幼时家境贫 寒,但刻苦好学,得一鸡蛋不肯吃,至集市换成松脂,供夜读时照明。他博览诸子百家之书,笃好文学,对同乡 先辈方苞、刘大櫆、姚鼐等桐城派文章尤其景崇。
【历史】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
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
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
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
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 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B. 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 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D. 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答案】B【解析】“射爵射侯”反映了东汉获取爵位和力求封侯的愿望,即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B项正确;“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相反,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抑制王侯势力,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追求显贵地位,D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材料体现不出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故错误。
2.下表是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答案】D【解析】由图表信息可知,南宋宰相官员家庭出身的不断减少,出身平民的大量增加。
这体现出两宋社会阶层流动加强,故D项正确;材料数据表明世家大族影响减弱,故A项错误;平民阶层能当上宰相,这说明科举制度功能加强,故B项错误;材料和宰相权力无关,故C项错误。
3.《史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衅周,周乃摄行政当国。
管叔、蔡叔髃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衅周。
周公奉成王命,伐诛管叔、放蔡叔髃。
以徽子开代殷后,国于宋。
”材料旨在说明A. 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B. 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C. 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D. 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答案】C【解析】材料中多次提到“衅周”,说明西周初年分封制统治并不稳定,分封制受到冲击,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论吴汝纶古文创作中的“重文轻理”说
论吴汝纶古文创作中的“重文轻理”说代利萍【摘要】吴汝纶虽被誉为桐城派的末代宗师,但与桐城派的方苞、姚鼐等推崇“文以载道”的古文创作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就吴氏提倡“重文轻理”的古文创作思想及其成因展开讨论,以期廓清桐城派文脉传承之变异之一面。
%Though Wu Rulun was regarded as the last master of Tongcheng School,his thought is very different from Fang Bao and Yao Nai's "writings are for conveying truth".This article is to discuss Wu"value literature and neglect neo-confucianism" of ancient prose creation and its reasons,in order to clear the Tongcheng School context inheritance variation of one side.【期刊名称】《淮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3页(P82-84)【关键词】吴汝纶;重文轻理;桐城派【作者】代利萍【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9与桐城派一脉传承而来的“文以载道”的文论思想不同,吴汝纶在古文创作中提倡“重文轻理”。
近年来,一些学者对吴汝纶的文论思想作了进一步探讨,取得了一定成就。
然学界对其“重文轻理”的文学思想关注较少,本文拟从其与桐城派前辈“文以载道”思想对比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桐城派创始人方苞说:“余缀古文之学而求经义自此始。
”1[清]方苞:《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32页。
吴汝纶教育思想的转变
吴汝纶教育思想的转变——兼论教育思想特征(河北传媒学院王珞霞王志慧李宗菊石家庄)摘要:吴汝纶是清代著名的桐城派古文大师、教育家,是由封建知识分子逐步觉醒而进步转化为近代知识分子的,本文就转变过程以及他教育思想特征做一研究评价。
关键词:吴汝纶教育思想中学西学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安徽桐城人,既是晚清著名的桐城派古文大师,又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主持书院、创办学校、考察学制等,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建立起了巨大作用。
但他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卅年前,先生即以新学诏天下,学者蔽所未见,则极力诋訾所为,众难群疑,谤以日至。
……讫今日新说大行,后进小生则又以先生保守文学为迂谬。
”[4](P 1151)严复则高度评价:“旧学淹贯而不鄙夷新知者”惟吴汝纶一人而已。
现在教育界对吴汝纶的评价不一,对他教育思想的认识大相径庭,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
一、吴汝纶教育思想的转变(一)在传统教育中植根中学吴汝纶于1840年出生在安徽桐城高甸刘庄,他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巨变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1850年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捻军起义,1854年西南苗民、回民起义,1858年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统治者处于内外交困的空前危机中。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魏源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然而清醒的知识分子毕竟是少数,广大中国士大夫还没有意识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来临,当时吴汝纶所在家乡桐城更是风气未开。
吴汝纶出身于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其父吴元甲以经术文学被选拔为岁贡生,后来又因为德行而举贤良方正,虽然没有进入仕途,但所受教育都是正统教育。
吴元甲因没有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所以将希望放在吴氏子弟身上,在家设馆授业。
吴汝纶受父亲影响,在诗书礼仪中长大,奠定了深厚的中学功底,自幼矢志于走科举之路。
另外,吴汝纶的家乡桐城以多古文大师而闻名,以“程朱义理”为核心的桐城派在清代学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吴汝纶自幼读姚氏之书,长期受古文熏陶,为他的文章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就了他的文名,也成为他对古文情有独钟的原因。
近代教育家吴汝纶教育思想及实践活动研究1
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近代教育家吴汝纶教育思想及实践活动研究姓名:陈兴德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教育史指导教师:吴洪成2001.4.1近代教育家吴汝纶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活动研究学科专业:教育史指导教师:吴洪成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代教育研究研究生:陈兴德(99064)内容摘要j1840年爆发的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的序幕,同时也成为中国人民反击西方列强侵略的起点。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由战前的独立的、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但是,此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呈现两种趋向:一是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趋向,一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深化的趋向.与中国历史总体趋向一致,1840年以后,中国教育近代化历程也由此开启。
在救亡图存的主题下,战前的,与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经济基础和封建专制政体相适应的传统教育,开始了其向近代大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新式近代教育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历程虽然充满曲折,但其方向却是不可逆转的.户≯一吴汝纶是清末桐城派一代宗师,公认的旧学鸿儒。
但是,吴汝纶也是一位有着丰富的教育经历与多姿多彩的教育思想的中国近代教育先驱.他一生关注教育事业,充分认识教育的重要性。
他以实际的业绩成为清末地方兴学的代表人物。
以后又为中目传统教育的改造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他曾为清末中国科举制度的废除与当时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出突出贡献。
在其晚年对日本学制的考察更成为清末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中的一件大事.他的著作‘东游丛录>被称为清末教育改革的指南。
他的教育主张涉及诸多领域,观点鲜明和富有建设性,对中国近代教育的普及化、科学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帆此种种。
都奠定了其在中国近代教育史。
尤其是中国教育近代历程中的地位。
、应当指出,囿于时代的限制,作为思想主张倾向于改良派的吴汝纶,在其身上,新学与旧学,中学与西学,保守与革新的双重特点并存。
吴汝纶家庭教育思想简析
《
》2006 年第 3 期
吴汝纶家庭教育思想简析
一、立身以孝悌为基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强调做人应先从修身做起, 而 修身的第一步便是孝悌, 孝是天经地义的至德要道, 是百行之本。“孝弟也者, 其为人之本与。”[3]P2《5 孝经》 中说“: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 而民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 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4]P2549 唐代的柳玭说:“立身以 孝悌为基, 以恭默为本, 以畏怯为务, 以勤俭为法, 以 交结为末 事, 以气义为凶人。”[5]P4308- 4309 按 儒 家 的 社 会 建构思想,要达到社会和谐稳定的至善之道,必须要求 社会成员从建立好良好的家庭关系做起,而和谐的家 庭 关 系 的 根 本 表 现 就 是“父 慈 子 孝 、兄 友 弟 恭 ”。当“父 慈 子 孝 、兄 友 弟 恭 ”这 种 和 谐 的 家 庭 关 系 建 立 起 来 后 , 再通过儒家所倡导的忠恕之道, 推己及人, 从而实现 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正如《论语》所言 :“弟 子入则 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1]P49 宋明理学家
唯求成人, 这种成人教育思想对今天家庭仍有相当多的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 C9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0547( 2006) 03- 0072- 02
家庭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家国同构性使家庭教育在维持 社会的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历代统 治 阶 级 也 因 此 对 家 庭 教 育 倍 加 重 视 。 《大 学 》有 言 :“古 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 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 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 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 后天下平”[1]P3- 4。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 一直是广大士人的人生追求, 也是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三代而下, 教详于 家”[2]P615, 中国古代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
吴汝纶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以《东游丛录》为重点
吴汝纶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以《东游丛录》为重点作者:朱诚亮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5年第11期朱诚亮(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300222)摘要:吴汝纶是清末著名古文家、学者,同时又是近代教育事业的实践者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先行者。
1902年,吴汝纶赴日考察教育,所得编为《东游丛录》一书出版,对当时中国办学校兴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展开积极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书中的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仍有着极高的借鉴价值,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对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坚持教育精神、提供什么教育内容、采取哪些教育方法展开深入思考。
关键词:吴汝纶教育思想;《东游丛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精神DOI:10.16083/ki.22-1296/g4.2015.11.001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1—0001—03本文是天津市高教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课题“清末吴汝纶教育思想与实践对当前高教改革的启示”的成果(项目编号:125y038)。
收稿日期:2015—05—05作者简介:朱诚亮(1974—),男,安徽桐城人。
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安徽桐城人,同治三年(1864年)举人,次年中进士,以内阁中书用。
吴氏是桐城文派最后的古文大家,以文章称誉海内,先后入曾国藩、张树声、李鸿章幕府,颇得倚重,“是时中外大疑大计, 一决于国藩、鸿章二人,其奏疏多出汝纶手”。
同时,吴汝纶又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开拓者,为中国近代学制改革奠定了基础,其一生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非常丰富。
一、吴汝纶的教育实践吴汝纶一生的教育实践包括四个阶段:第一,在深、冀知州任内大力推进地方兴学活动。
1871至1888年,吴汝纶曾先后担任直隶深州、冀州知州并短暂代理天津知府之职。
谈吴汝纶的教育思想
谈吴汝纶的教育思想【摘要】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作为驰名的教育家———吴汝纶,耗尽毕生精力来改革当时的教育事业,为那一时代的改革开展,作出了自己杰出的奉献。
本文选取他教育思想的灵魂、举措、理念、实践这四个主要方面进行阐释,以期人们对其教育思想及奉献有所了解。
【关键词】吴汝纶;教育思想;灵魂;举措;理念;实践吴汝纶作为桐城派后期的学者和教育家,在晚清时期非常有名。
他曾先后入曾国藩、李鸿章幕府,历任多地知府、知州等官。
在1889年,吴汝纶放弃当时的仕途生涯,开始进入教书育人的新规划,在保定莲池书院担任主讲。
后来因为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保荐,于1902年也进入京师大学堂担任总教习。
在考察日本学制的根底上写成?东游丛录》,回国后创办了桐城学堂。
1903正月,病逝于家中。
吴汝纶作为一名教育先驱和实践家,虽算不上创办新式学堂最多,也谈不上为中国教育近代化做出最大奉献,但他投身中国近代的教育、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那一份精神,值得后人永远地纪念,并不断向他学习,本文拟围绕他教育思想中最具有特色的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1.教育思想之灵魂———废科举,育实用人才吴汝纶作为一名封建知识分子,本不曾疑心科举制度的弊病,后来却为何会对科举的态度发生重大转变乃至深恶痛疾呢?这主要是因为甲午战败使他深刻认识到中国反侵略斗争的屡屡失败正在于教育的落后,而教育落后的本源就是因为科举制度的空疏无用。
从吴汝纶与之相关的日记、尺犊、文集中,可以看出他不遗余力地屡次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病,批判正是因为科举考试才造成人才匮乏,贻害国家的严重后果。
首先,吴汝纶指出科举考试使得教育的目的仅仅在于强调应试教育。
当考试的内容仅游离于屈手可指的几部儒家经典,学习办法也只是最机械最笨拙的死记硬背,答题时只能原封不动地照搬书本时,学校教育也就只是成为了科举考试的附庸。
其次,正是因为科举考试是应试教育,因而教学内容腐化陈旧,不能因时而化。
而西方的学校教育在工业革命推动的大背景下,大力提倡自然科学,培养的是适合时代开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潍坊市高三地理下学期三轮复习第四次单元测试(三轮拉练六)试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XX省潍坊市2017届高三地理下学期三轮复习第四次单元测试(三轮拉练六)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XX、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库车大峡谷位于XX天山南麓库车县,大峡谷谷口开阔,深谷之中峰回路转,时而宽阔,时而狭窄。
图1示意库车大峡谷景观。
据此完成1-2题。
1.库车大峡谷神秘色彩的表现之一是令人不寒而栗的。
“阴声怪气”。
关于“阴声怪气”原因可能性最大的是A.谷内奇特地形导致风向风力、温湿差异而造成的B.谷底处行人走路与地面的摩擦声音C.峡谷处地壳运动而产生的震动声音D.谷中游客说话声音的回声2.库车大峡谷附近的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方式是A.湖泊水B.地下水C.冰雪融水 D.大气降水下表为XX省南部某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单位:g·kg-1)变化。
据此完成3-4题。
3.海拔4050米半阳坡的有机质含量可能为A.60 B.75 C.105 D.1254.与阳坡相比,阴坡A.温度高、降水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B.温度低、降水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C.温度高、蒸发强,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强 D.温度低、蒸发弱,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弱浑善达克沙地位于XX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
2000年以后,浑善达克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
下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
据此完成6~8题。
5.根据风蚀坑的形态,推测该地盛行A.偏东风 B.偏南风C.偏西风 D.偏北风6.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A.风速快 B.植被多 C.坡度缓 D.降水多7.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①营造常绿阔叶林②风蚀坑内设置沙障③控制越野自驾游④种植耐旱农作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规划示意图。
吴汝纶史学思想探析
吴汝纶史学思想探析
吴汝纶(1899-1996),字楚峰,自号老玉米,浙江省射阳县(今台州市临海市)人,近代最著名的史学家,史学思想家,兼具学术研究和抒情文学才能。
吴汝纶一生从事学术
以及文学创作,其终身学术成果贡献弥足珍贵,在史学理论和方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的史学思想影响深远,得到了家喻户晓的声誉。
吴汝纶的史学思想以新的视野开创了20世纪中国史学的新史学,他把史学理论从
“记录过去”转变为“探讨现在”,首先从历史事件中探讨历史规律,得出普遍历史规律,进而探讨时代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状况和人文关系。
他注重历史进程中的内在联系,在研究
历史事件时,以形式主义为主,注重各个历史实践形式交织形成的历史大环境,而不是在
单一事件上进行分析判断。
这是他对历史发展的一个完整的观念。
吴汝纶的史学思想实践的角度也很丰富,他不仅把史学看作是一门客观的科学,更将
史学与抒情文学隽嫩结合,展开了关于中国历史的一部系列研究。
著名的《历史文献诗话》就是他把史学思想体现到实践当中的典范性成果。
在这部的编写中,他特别注重把古代历
史事件与当代状况联系起来,借用古典诗词作为史学资料,尝试把古代历史诗词和今日感
受结合起来,使古典诗词成为探讨时代现实问题的有效工具,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展现出中
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文化传统内涵。
以上是对吴汝纶史学思想的探析,他以其独特视野,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开创了20世纪中国史学的新史学,影响深远,被世人所尊崇。
作为中国史学研究的先驱和探路人,
他借由史学的视角,使近现代中国历史活灵活现,在历史史类学术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论吴汝纶教育思想的转变
论吴汝纶教育思想的转变[摘要] 吴汝纶是清代著名的桐城派古文大师、教育家,是由封建知识分子逐步觉醒而进步转化为近代知识分子的,本文主要分析了其转变过程,并对其教育思想特征简单评价。
[关键词] 吴汝纶教育思想中学西学吴汝纶(1840—1903)乃晚清桐城派古文大师、近代教育家。
但他颇受争议:“卅年前,先生即以新学诏天下,学者蔽所未见,……讫今日新说大行,后进小生则又以先生保守文学为迂谬。
” [4](P 1151)严复则评:“旧学淹贯而不鄙夷新知者”惟吴汝纶一人而已。
评价不一,笔者据文献资料做出分析:一、传统教育,植根中学1840年吴汝纶生于安徽桐城,鸦片战争导致当时中国系列的动荡与危机。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求自强,然此说难开风气,桐城更是闭塞。
吴汝纶父亲以经术选为贡生,后因德行举贤良方正,在家开馆授业并寄希望于子嗣。
因此吴汝纶奠定了深厚的中学功底,并自幼矢志于科举。
另外,其家乡桐城多古文大师,吴汝纶自幼读姚氏之书,并成就了他的文名,一生对古文情有独钟。
虽是近代,但桐城闭塞,桐城人以“穷不丢书”为家训,浓厚的学术氛围与传统家庭教育铸就其中学素养。
吴汝纶本人也从正统教育中受益,科举每考必中,1865年会试中进士,授官内阁中书,同年进入曾国藩府做幕僚。
二、洋务运动,接触西学1865年入曾府乃吴汝纶人生价值取向的转变,作为曾府以及后来李鸿章府的幕僚,吴汝纶必然要了解“洋务”。
故吴汝纶开始接触西学并倍受影响,他开始广结外国友人与西学大师,广览报刊与西学著作,对西学的态度由鄙视转为尝试了解。
1870年的《送曾袭侯入觐序》是吴汝纶思想转变的标志,他第一次集中论述了西学。
吴汝纶虽然已经认识到“制度因革,不必悉于经典,至若格于时势,虽法出于古圣,必须变通” ,[1](P20)并嘲笑封建士大夫“以为中国至尊,外国至卑,彼安有善哉!”。
[1](P25)但他认为西学“为学无所谓道也,器数名物而已。
其为治无所谓德厚也,富强而已。
吴汝纶的文献考辨及其特点
F eb. 2 0 1 4
VO1 . 3 3 NO. 1
网络 出版地址 : h t t p : / / w w w. c n k i . n e t / k c m s / d e t a i l / 3 4 . 1 0 4 5 . C . 2 0 1 4 0 2 1 1 . 1 6 5 7 . 1 0 2 . h t ml
幕府 , 出任天津 、 冀州知府及保定莲池书院山长。 有著作《 易说》 二卷 、 《 尚书故》 三卷 、 《 写定 尚书》 卷、 《 夏小正私笺》 一卷 、 《 深州风土记》 二十二
一
纶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贡献与地位 问题 ; 关于
吴 汝纶 的政 治倾 向问 题 ; 吴 汝 纶对 西学 传 播 的贡
赵敏 : 吴 汝纶 的文献考辨及其特点
・ 9 9・
清代学者“ 以小学为治经之途径 , 嗜之甚笃” l 3 J 。 吴汝纶的学术研究充分体现了清代朴学 的这
《 左氏》 、 《 毂梁》 、 四子 书, 旁及 小学音韵 , 各有诠 释 。于史 , 则《 史记》 、 《 汉书》 ……皆有点校 , 尤邃 于《 史记》 , 尽发太史公立言微 旨。于子则老 、 庄、 苟、 韩……各 有 评 骘, 而最 取 其精 者 。于 集 , 则
、
吴汝 纶的 文献 考辨
《 楚辞》 、 《 文选》 , 汉魏 以来各大家诗文 皆有点勘 之本。凡所启发 , 皆能得其深微 , 整齐百代 , 别白 高下 , 而 一 以贯 之 ” 【 】 J 。可 以看 出 , 吴 氏在 文 献 学
上 的成 就也 为 当时 学者所 看 重 。但是 目前 学界 对
也。 ” 梁启超总结乾嘉学派学术成就 , 首先强调
思想》 ( 《 淮 北 煤炭 师范 学 院学报 》 2 0 1 0年第 1
吴汝纶史学思想探析
吴汝纶史学思想探析本文旨在通过对吴汝纶史学思想的探析,深入揭示吴汝纶史学思想特征及其所蕴藉的理论价值。
吴汝纶(1845-1904),汝南府开发(今河南商水)人。
他是以哲学史学为主,涉猎广泛,著述颇多,可算是一代博雅之士。
在他的史学思想形成过程中,他借鉴了众多现存的思想影响力,并且能从中发现他独特的历史思想。
首先,历史的本质是关于社会诸多现象的探析,是对当代社会现象的客观总结和概括,是对历史实践的观察及总结。
吴汝纶将历史探究定义为“古人曾有过的事,古人在不同时期所行过的事,当时的朝廷所发表的法令,及当时有关各种事件的叙说”。
他认为,历史的探析是对过去的一种思考,而不仅仅是对事件的单纯记录,而且要对它们进行深刻的思考,结合现实,构建历史的思维视角,从而进行深刻的审视和思考,从而发现及解释历史,从而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
其次,历史探究和研究要以客观分析的视角看待历史,充分发挥史学上的客观原则,而不是单纯受感情驱使。
吴汝纶对历史的探究有著其自身独特的审视和思考视角:一是史学以客观原则为依据,坚持客观真实的原则,认为历史的判断必须依据客观的事实;二是历史的判断须以合理性为准则,以法律规范为基础,因此他认为历史探析应遵循客观性、时代性、法治性原则,客观分析历史及其发展趋势,解读历史现象;三是重视历史发展的动态演变,强调社会变革的动力以及新理论和新思想的转型,从而理解历史发展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四是坚持历史学应有其自身的学术标准,应建立科学的历史观,要否定感情色彩的历史观。
此外,吴汝纶还主张历史叙述应从实际出发,其中包括消极的实践,但是他也强调:历史不仅仅是个人或集体奋斗史,而是指出这种奋斗发生在更大历史背景下的规律及其影响的史学。
因此,他认为历史是个性化的,不能只描述某一个人或某一事件,而是要结合时代的背景,从实践的调查中考查历史的本质。
实践的探究,不仅要注意分析历史证据,更要从中汲取有益的指导性教训。
综上所述,吴汝纶的史学思想以客观审视历史为前提,倡导以实践为出发点进行史学探究,从而理解历史的规律及其发展,把握历史的总体发展脉络,积极推动历史发展,这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论吴汝纶教育思想
论吴汝纶教育思想
叶翠;周丽;陶家韵;王安
【期刊名称】《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5)006
【摘要】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作为著名的教育家——吴汝纶,耗尽毕生精力来改革当时的教育事业,为那一时代的改革发展,作出了自己杰出的贡献.本文选取他教育思想的灵魂、举措、理念、实践这四个主要方面进行阐释,以期人们对其教育思想及贡献有所了解.
【总页数】2页(P129-130)
【作者】叶翠;周丽;陶家韵;王安
【作者单位】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桐城派学术研究中心安徽桐城 231400;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桐城派学术研究中心安徽桐城 231400;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桐城派学术研究中心安徽桐城 231400;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桐城派学术研究中心安徽桐城 231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 皆行于世 。
、
主 张慎选 、 精选 底本 , 视版 本 的考订 重
历代的校勘学家对校本和底本的选择都颇为 慎重 , 所谓 “ 考镜源流, 辨章学术” 校勘学家必须 ,
要懂得版本学 ,这样才能为校勘工作奠定 良好的 基础。吴汝纶也十分重视对古书版本的考订。在 版本的选择上 , 尤其是底本的选择上, 他主张要做
子集均有所 涉猎 。 他在长期的校勘 实践 中既重视版本的考订, 又主 张保持或恢复 古书的原貌 。同时 , 坚持训诂、 义理、 文章三者兼顾的校勘 理念 , 而形成 了 自己独特的校勘 思想。 从
关 键 词 : 汝 纶 ; 勘 思 想 ; 勘 理 念 吴 校 校
中图分类号 : 2 6 1 G 5 .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 3卷 第 1 1 期 21 00年 2月
J un lo ab iC a n u t e c es C l g o r a f Hu ie olI d sr T a h r ol e y e (hl oh n oi cecs P ispyadSc l ine) o aS
史, 、 周 秦故籍 , 以下逮 近 世方 、 姚诸 文 集 , 无不 博
求慎取 , 穷其原而竟其委 。于经 , 《 、 书》 则 易》 《 、
吴汝纶在与李赞臣的书信中描述至详, : 往往 云 “ 罗稷臣欲求得吴刻 《 古文辞类篡》 付之石印 , 发各
《 、札》《 诗》 《 、左传》《 、谷梁》 《 、 四子书》 旁及小学 ,
《 楚辞》 《 、 文选》 汉魏 以来各大家诗文 皆有点勘 ,
收 稿 日期 :0 9—1 20 0—2 7
定本。姚公 即世 , 管异之、 梅伯言之徒 , 校刊此书 ,
其于康本 , 实有《 《 之别。其篇第去取 , 雅》郑》 亦多
作者简介 : 山(9 3一 ) 男 , 江 17 , 安徽肥西人 , 合肥学院图书馆馆 员 , 硕士 。
学堂 , 亦藉流传孤本 , 甚盛举也 。属某为求白纸初
印者 , 数年不能得 , 去冬得之 , 送书至津, 而罗已 远使 , 询之石印局 , 止肯 印五百部。……世间多行 康刻 , 康刻乃未定之书, 独吴氏此刻 , 为姚公晚年
言》 《 、 太玄》 各有评骘 , 而最取其精者 。于集 , 则
这里可 以看 出, 姚鼐的《 古文辞类篡》 传世的有康
本和吴本。 康本为世间通行本 , 易寻 ; 而吴本毁于 粤盗 , 藏书家所见极少 , 却相当难寻 。 弃通行本康
本 不用 , 而用极 难 觅得 的吴本 , 持续 数 年始 得 , 且 可谓慎 重 之至 。
诗, 已在上海锓板 。选本专以圈点启发后人 ; 所恶
于 圈点 点 , 材学 俗 儒 之 为耳 ; 乃名 家评 点 , 当 若 政
奉为典则 , 乌可去哉 !” 他主张恢复古书的原 …, 貌。 也就是说 , 在校勘实践中不仅要尽力保持古书
的原 貌 , 要 保证 原 著 内容 的完整 性 。 因此 , 也 他提
出了在 校勘 中要 注 意 的 三条 原 则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3 14 2 1 ) 1— 0 6—0 10 —2 3 ( 0 0 0 0 2 3
吴汝纶 (80 10 ) 字挚甫 , 14 — 93 , 桐城派文学
家, 曾先后做过 曾国藩、 李鸿章的幕府。 年六十四 时, 以疾卒。 吴汝纶好文出天性 , 早著文名。曾国 藩对其才华十分赏识 , 曾在 日记 中写道 : 吴 ( “ 吴
2 6
不 同。 板存金 陵, 毁于粤盗 , 南北藏书家见吴 氏元
刻者甚少 , 石印必得 白纸 , 而吴本白纸者 又加少 焉, 此所以求之数年而不能遽得也 。” ¨ 棚从 b
二、 反对妄改 。 力求保持或恢复古书的原貌 吴汝纶对在书籍校勘的过程 中肆意妄改,随
意乱 加评 点 的行 为 非 常 不满 。他 说 : 刘才 父所选 “
音韵 , 各有诠释。于史 , 史记》 《 则《 、汉书》 《 国 、三 志》 《 、新五代史》 《 、资治通鉴》 《 、 国语》 《 、 国策》 皆
有点校 , 尤邃于《 史记》 尽发太史公立言微 旨。 , 于 子, 则老、 苟 、 管、 、 吕览》 《 庄、 韩、 墨 《 、淮南》 《 、法
之本。” [可以说 , 2 吴汝纶在校勘学上进行了卓有 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且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在
这其中,吴汝纶也逐步形成了 自己独具特色的校
勘学 思想 。
一
汝纶) 桐城人 , , 本年进士, 年仅二十六岁 , 而古 文、 经学、 时文皆卓然不群 , 异材也 。 【吴氏一生 ” l 著述颇丰 , 著有 《 易说》 二卷、 写定 尚书》 《 一卷、 《 尚书故》 三卷、 夏小正私笺》 《 一卷 、文集》 《 四卷、
Vo. No I31 .1 F b 01 e .2 0
・古 文献 学研 究 ・
论吴汝纶的校勘学思 想
江 山
( 合肥学院 图书馆 , 安徽 合 肥 2 02 ) 3 0 2
摘
要: 吴汝纶是 近代著名的桐城 派文学家 , 他在校勘学方 面也 取得 了巨大的成就 , 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书籍 巨富 , 于经史
在校勘学上, 吴汝纶亦成就斐然。 清史稿 ・ 《
到慎选、 精选。
首先是慎选。以校勘姚鼐的《 古文辞类篡》 为 例。为了给 《 古文辞类篡》 寻找合适 的底本, 吴汝
纶可 谓费 尽周 折 , 寻数 年方 才 得到 。关 于这一点 ,
列传( 》 六) 即有详尽记述 , :汝纶为学 , 云 “ 由训诂 以通文辞, 无古今 , 无中外 , 唯是求之 。自群经子
其次是精选。所谓精选就是对底本的优劣进
行仔细地 甄别 、 比较 , 选定 最有价 值 的版本 。还 是 以校勘 姚鼐 的《 古文辞 类篡 》 为例 。吴汝纶 在与 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