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
渐进式改革是我国发展的最佳道路
渐进式改革是我国发展的最佳道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然而,随着人们经济状况的改善,普通大众对于自身权利的维护意识也不断增长,这就迫使中国需要在政治和社会改革方面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因而,近几年,不论是知识精英还是普通大众都开始讨论中国的深层改革问题,也形成了几种主要的意见,但是那种道路更适合中国的国情呢?十八大的党的报告明确指出了发展的方向,即“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十八大报告是集中了我党最先进的思想而形成的,也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发展规律的。
一方面,要坚持改革,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说:“中国要实现真正发展只能依靠改革”。
另一方面,改革不能盲目行动,不能一哄而上,必须要实行渐进式改革,过去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就充分证明的这条道路的正确性。
中国必须要走渐进式改革的道路,才能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必须坚持改革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当生产力发展后,如果不相应的改变生产关系,就会产生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后果。
就我国而言,在经济发展取得很大进展以后,如果不相应的进行改革,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甚至以前的发展成果也会消失,所以要改革不适应甚至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
就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而言都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本国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地发展。
1、中国取得的成就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可以说是惊天动地。
在经济方面,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获得高速增长,其中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开放政策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如今商品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调节机制也已基本形成。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进入新世纪以来,从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镇化率、社会结构的变化来看,我国已开始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全社会面临的生存性压力在逐步减弱,发展性压力在全面增强。
例如,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城乡区域的均衡发展、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以及公共治理、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压力等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
减轻新阶段的发展性压力,需要进一步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体制性障碍。
发展性压力增大的矛盾和问题,涉及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也涉及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还涉及到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的变革和创新。
适应新阶段发展的要求,应当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改革及时、主动地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1 渐进式改革本身就意味着改革阻力将随改革的深入而逐步增强渐进式改革以传统计划体制中最薄弱的环节作为突破口,实行由易到难、逐步过渡的策略。
这种改革方式并不马上触及经济体制的难点问题,并不立即破坏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制度变迁对经济的推动也使绝大多数人得到了实惠,这就减少了改革的阻力,使改革赢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改革的风险。
同时,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政府也容易控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冲突和矛盾,能够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并校正自己的行为方式,为改革的不断深入积累经验、创造条件,使中国改革得以稳步持续推进。
然而,对改革难点问题和关键问题的刻意回避,并不意味着这些问题能够自动得到解决。
恰恰相反,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这些难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变得越来越严重了,而不是像许多人理解的那样变得越来越容易解决。
因为非常明显,改革的难点和关键问题客观上也存在着一个在量上不断累积的过程;同时,在产生这些问题的领域中,有可能成为改革对象的经济主体也通过不断地“学习”,找到了许许多多应对改革的对策。
事实上,由于这些领域通常就是传统体制的“堡垒”,相关人员是传统体制的受益者,改革导致的利益损失必然会引起他们的激烈反对,并促使他们接近或已经达成公开与不公开的利益同盟。
简论中国的渐进性改革道路
简论中国的渐进性改革道路中国的改革道路是一条从国情出发的“创新制度变革型”改革道路,其重要特征,就是改革过程的渐进性。
渐进性改革是指改革过程分步骤、分阶段进行,而不采取一步到位的“休克”疗法。
对比前苏联和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激进式改革方式以及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失败,我国的渐进性改革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阶段中国的渐进性改革道路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出的一条创新型发展道路。
改革的渐进性主要体现在:(1)先农村改革,后城市改革;(2)先沿海改革,后内地改革;(3)先体制外改革,后体制内改革;(4)先企业经营权改革,后企业产权改革;(5)先价格双轨改革,后价格并轨改革;(6)先企业改革,后政府管理改革;(7)先商品市场改革,后要素市场改革;(8)先经济体制改革,后其他体制改革等。
中国的渐进性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并构成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主题内容。
经济体制改革以市场化为目标,主要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1.渐进性改革的起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是渐进性改革道路的起点。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21位农民冒着极大风险,开始偷偷地实行“包产到户”,这一做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队的粮食产量。
党中央尊重了群众的首创精神,并及时地加以总结和推广,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统分结合的农村经济新体制。
“包产到户”是中国农民在改革中的伟大创造,它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乃至全国改革的序幕。
农村改革不仅解放了农村被束缚的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引发了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的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2.渐进性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国企改革和民营经济的探索和发展。
从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国有企业改革最终走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轨道。
国有企业逐步摆脱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开始参与和适应市场,以放权让利、抓大放小为主线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渐进式,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之路
5 9 3 2 美元 ,仅次于 日本 , 居 世界第二 。 农业 是荷
兰 的支柱产业 之 一 。 2 0 0 6 年荷兰农产 品和粮食
出 口 额超过 5 4 0 亿欧元 ,仅次于美 国和法 国 ,为
世 界第三 大农产 品 出 口 国 。 2 0 0 7 年荷兰 全 国共
有农场 7 7 0 0 0 个 , 农业 从 业 人员 约 占全 国就业
田新 型 可插 电式混 合 动力 车也 将 于 2 0 10 年实
现 量 产 。 比亚 迪 的这款插 电式 的双 模 电动车要
远 远 早 于其他任何一 家竞争品牌 。
从 比亚 迪
F3DM
的技术
指标
来看
F
,
3
DM
双 模 电动车搭 载 了 D M 双 模 系统 。 该 系统是一
种将控制发 电机 和 电动机 两 种混合力量 相结合
总数 的
10
4
.
%
。
荷兰农业 非常有特点
, 它集 中发
展 了育种 、 畜牧业 和 花卉等几 个方 向。 提到荷
里 人 , 口 约 1 6 0 0 余万 。 但 这个 仅有 2 个半北 京 大 的国家 ,在农业 方 面却是不 折不 扣 的“ 大 国” 。
荷兰农业 现代化程度非常高。 据统计 ,19 9 4 —
19 9 6 年 间单位劳动力农 业 增加值为 4 124 5 美
元 , 居世界第一 。 每公 顷农业 用地农业 增加值为
亚 迪 F 3 D M 在深圳 上 市 。 比亚 迪 总裁 王 传福 称 ,
这是 全球首款不 依赖专业 充 电站 的新能源 汽
车 , 也 是 中国汽 车力 量首次领跑世界 。 如今 ,世
浅析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浅析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慢慢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它的丰硕性、独创性和深刻的历史意义引发了人们日趋普遍的关注。
虽然中国改革的成功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可是对于如何解释中国改革成功的原因和未来的走向问题,国内外经济学家却众口纷纭,熟悉相距甚远。
对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和经验进行认真的总结,无疑将会对改革的进一步深切产生踊跃的作用。
一、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中国改革的实践说明,通过慢慢和局部的制度调整,聚沙成塔,由量变到质变,不仅有可能实现经济体制的整体转变,而且有可能在转变进程中维持经济体制的相对有效性,从而在实现体制变革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快速增加。
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但这一经验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是不是对于其他国家特别是原计划经济国家的体制变革和战略具有价值,既需要进行深切的理论探讨,也需要进行认真的实践总结。
这里只是从中国改革进程中的一些具体的策略性的(而不是战略性的)做法来熟悉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一)“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改革之初,人们只知道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不行,需要对其进行改革,但究竟什么样的体制行,需要改成什么样的体制,和先改什么后改什么等,人们并非清楚。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邓小平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要求人们依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斗胆试、斗胆闯,对了坚持,错了更正。
此刻回过头来看,“摸着石头过河”不仅成为贯穿于整个中国改革进程的重要思想,也组成了中国渐进改革的最重要特征。
依照“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首先,需要“过河”是明确的,坚定的。
建国以来的实践已经充分说明,虽然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曾经发挥了历史性作用,但已经不能适应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必需对其进行改革。
其次,过河的最终目的也是明确的,坚定的。
那就是要通过探索和成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富民强国。
国企渐进式改革道路之反思
质是公有 制、 国有经济与市场经 济能否结合 、 如何结合 的问题 ,
始终围绕 着政府 、 企业和市场三者关系 的逻辑而展 开。从理论
上看 , 渐进式改革本 身就 是一种“ 次优” 的制度变 革方式 , 因此 国企渐进式改 革在 取得瞩 目成 就的 同时 也产生 了不少经 济社
迈入一个以产权改革为核 心的制度创新时期。
2 国企 改 革 攻 坚 的 突破 、
会问题和隐患 , 并加大了后期改革的不确定性和成本 。
一
国企改革的 目标确 定之后 ,0世纪 9 2 0年代基本是 国企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国 企 渐进 式 改 革 的 历 程
2 世纪 8 年代中后期 , 制度经济学传人 中国并逐渐 兴 0 0 新
起 。同新 古典经济学相 比 , 新制度经济学对于 制度变迁 过程 中 的“ 如伺变 ” 出了简洁 而有力的解释 , 给 为中国正在进行 的制度 变革提供 了有 力的理论 支持 。新 制度经济学认为 , 制度变迁对
设施 、 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 ” “ 公 ,非公有 制企 业在投 融资 、
企业改革在全 国范 围内正式开始 。8 年代中期以后 , 0 国企改革
开始探索所有权和 经营权相 互分离 ,先后推行 了利润 留成 、 利 改税 、 承包和租赁经营等多种经济责任制形式。 18 从 97年开始 , 承包经营责任制成为国企的主要经营形式。19 年 1 9 2 0月, 的 党
长 的经 济变化具 有重要作用 , 期 而且有路径 依赖 的特征 , 这也
是理解最 后结果的关键 。而渐进式改革是理解 我国 3 0年改革 开放重大成就与现存问题的关键 。
中全会明确提 出 : 用三年左右 的时 间 , 大多数 国有 大 中型亏 使
中国社会主义渐进式改革道路
中国社会主义渐进式改革道路作者:冯雯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5期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以来,中国推行的是一条渐进式改革路线。
这条道路具有先易后难、先农村后城市、先经济后政治、先沿海后内地、先富带后富的四个特点,渐进式改革使中国经济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保持了10%左右的快速增长,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位,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渐进式改革也因此被经济学家称着“中国模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渐进式改革;“摸着石头过河”[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5-0218-01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与苏联的改革不同,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也不同,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渐进式改革道路。
中国社会主义渐进式改革有其客观必然性,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中国社会主义渐进式改革道路的必然性当代中国的改革是由邓小平设计和推动的。
渐进式改革是邓小平关于改革“摸着石头过河”的战略艺术的具体运用,是依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是邓小平改革战略思想的核心和精华,是使中国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所谓渐进式改革,就是把整个改革在空间和时间划分为若干小的单位,由局部到整体,有先有后,不断地总结经验,慎重稳妥地逐个推进。
区别于全面推开、一步到位的激进式改革。
首先,从改革的根源来看,仍在于社会的基本矛盾。
也就是说,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改革一样,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但是,当代中国的改革“是对体制的革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体制,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
因此,这一次革命不同于中国无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通过疾风暴雨的群众运动和激烈的社会震荡来完成的第一次革命。
中国渐进式发展道路为什么获得成功
中国渐进式发展道路为什么获得成功作者:刘军来源:《人民论坛》2018年第31期【摘要】中国改革开放的渐进式发展道路之所以获得成功,在于它从中国的现实出发,遵从一系列约束条件,系统展现了渐进式发展的内在逻辑:正确处理改革的理论与改革的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关键词】改革开放渐进式逻辑【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中国改革开放遵循渐进式发展的逻辑,这是由改革开放的性质决定的。
中国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一方面,中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不同于苏东剧变式的激进改革道路,具有稳定l生和渐进性;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不是对旧体制的简单修补,而是具有革新性和发展性。
中国改革开放选择渐进式发展道路,取决于文化传统、历史条件以及现实国情造就的一系列前提约束条件。
从文化传统来讲,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若干特质,是改革开放渐进式发展逻辑的重要约束条件。
一是实用主义的文化心理。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强调“实用理性”,重视现实实践,排斥抽象思辨。
中国的渐进式发展道路,强调大胆地试,“摸着石头过河”,这些实践主义特质与实用主义文化心理高度契合。
二是家族主义的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家族为基本单位的集体价值观念,“血地一体、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特质,形成强大的社会粘和力,并产生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这种观念是渐进式改革的支持条件。
譬如,农村改革肇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传统的家族主义的时代新形式。
从历史条件来讲,中国改革开放渐进式发展的逻辑,与改革开放之初的历史条件紧密相关。
近代以来,在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两大任务蕴含的核心使命就是实现现代化。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逐步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是在上述约束条件下,为快速完成工业化尤其是具有国防意义的重工业赶超式发展而形成的强制性制度安排,其历史作用不可低估。
中国经济改革的新制度分析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制度分析——基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李冀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40901083摘要在苏联改革、东欧改革相继失败之后,中国走上了自己的改革之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国特色改革。
这场改革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渐进性”,这既是中国文化历史和传统的影响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平衡利益集团利益、追求突破发展的相机之举,路径依赖深深影响着中国经济制度的发展轨迹,渐进式改革正是路径依赖的平衡结果,只有仔细探究其中规律,克服其低效的路径依赖,才能促进中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关键词渐进式改革路径依赖制度变迁演变路径前言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30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转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经济和社会转轨的路径选择上,中国没有谋求一步到位,而是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模式。
这一模式可以避免社会过度震动,在保持社会稳定条件下推进改革,将改革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约束在公众可承受的范围内,从而可以较好地处理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实现平稳的社会转型。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曾经的“避重就轻”“迂回曲线”改革遗留下许多顽疾,新的社会和结构问题也在不断涌现,我们在肯定历史改革成绩的同时,也越来越怀疑改革的负外部性,如何纠正改革中的问题,避免新的破坏性的路径依赖继续存留,成为未来改革的重点。
路径依赖理论“路径依赖”原是用来描述技术变迁过程的自我强化、自我积累性质的,诺思把技术变迁的上述机制扩展到制度变迁中,用“路径依赖”概念来描述过去的绩效对现在和未来的强大影响力。
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个制度,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制度不断“自我强化,让你轻易走不出去”。
路径依赖有两种基本类型:诺思路径依赖Ⅰ和诺思路径依赖Ⅱ。
诺思路径依赖Ⅰ指的是一种有效的制度能产生较好的适应效率,从而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并迅速优化;诺思路径依赖Ⅱ指的是在市场不完全和利益集团压力等因素影响下,一种无效的制度有可能继续下去,甚至被“锁定”( lock-in)在某种恶性循环的被动状态中,难以自拔。
中国渐进式改革
四、渐进式改革的正负作用
1、渐进式改革的消极影响
进式改革道路也产生了近年来中国经济中的许多 消极现象。 消极现象。 第一,渐进式改革产生了两种不完善的体制, 第一,渐进式改革产生了两种不完善的体制,削 弱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弱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整个经济运行还 带有“治乱循环”怪圈的特征。 带有“治乱循环”怪圈的特征。 第二,渐进式改革使不同地区在市场发育程度, 第二,渐进式改革使不同地区在市场发育程度, 政策倾斜等方面产生了很大差别, 政策倾斜等方面产生了很大差别,加大了已有的 地区差距。 地区差距。 第三,新旧体制并存滋生了寻租等腐败行为, 第三,新旧体制并存滋生了寻租等腐败行为,引 起了广大群众的严重不满, 起了广大群众的严重不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 改革的进程。 改革的进程。
第一阶段 以农村为重点的改革蓬勃发展阶段
1978—1991
2、城市经济体制玫革的初步尝试 (一)扩大企业自主权 (二)以调为主,逐步地改革价格结构 以调为主, (三)逐步恢复集体经济的自主性,大力发展新型的 逐步恢复集体经济的自主性, 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 (四)改革城市流通体制,逐步引入市场调节机制 改革城市流通体制, (五)逐步实行对外开放。 逐步实行对外开放。
三 邓小平渐进式改革策略的时代价值
一、邓小平以坚定的原则性为目标的渐进式改革策略 二 、邓小平以经济体制为突破口的渐进式改革策略 三、邓小平以政治体制为重点的渐进式改革策略
四、渐进式改革的正负作用
1、渐进式改革的积极作用
渐进式改革道路从旧体制旁循宇渐进, 渐进式改革道路从旧体制旁循宇渐进, 逐步发育新体制, 逐步发育新体制,以旧体制支持新体制的成 长,避免了直接从旧体制中发育新体制的阻 新体制的成长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力:新体制的成长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 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为旧体制 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的改革创造了条件;新体制还通过示范效应 和竞争效应促进了旧体制的改革。 和竞争效应促进了旧体制的改革。
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英文回答:The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of our country on the road to reform have demonstrated the successful path and scientific approach of our progressive reform. This centrally led policy is a profound manifestation of the right direction in which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s constantly taking place, with economic construction at its centre, with reform and openness as the driving force. We are convinced that continuing along this path will open up wider space for our future development and a better future.我国在改革道路上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彰显了我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路线和科学方针。
这一中央领导的政策,深刻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我们坚信,继续沿着这一道路前行,将为我国未来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
Afte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our country has achieved many achievements and valuable lessons through step—by—step reforms. We have succeeded in bringing about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and greater social stability. We are gradually opening up and reforming, attracting significant internationalinvestment and technology, and promoting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had also focused on social equi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livelihoods, and had made great efforts to develop education, health care and social security, so that people ' s standard of living could be improved. We have also continued to improve the governance system and the rule of law, improve administrative effectiveness and strengthen anti—corruption and integrity—building. We havee up with a unique path of development that has served as an example for others to follow. We insist on continuous progress, incorporating excellent civilizations and cultures from outside, and constantly improving national systems and governance systems. The reforms and opening—up have allowed us to achieve long—term stability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o persevere in the path of socialism that characterizes us, providing valuable experience to other countries.我们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通过一步一步的改革取得了很多成就和宝贵的经验。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
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 有何区别?
为什么说过分强 调“渐进式改革”, 会陷入“转型陷 阱”?
一、渐进式改革的背景
上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纷纷启 动经济改革。当时主要有两种改革思路: 以迅速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为特征的 “激进式改革”,和在时间、速度和次序 上有选择的、分步走的“渐进式改革”。 前者以俄罗斯“休克疗法”为典型代表, 后者则主要指中国的经济改革。
二、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的区别
两种改革方式的主要区别是:
1.在改革和发展的关系上,激进式改革往往是先搞改革、 后求发展。而渐进式改革则是既搞改革、又求发展,把改 革与发展结合起来。 2.从“破”与“立”的关系上看,激进式改革往往是“破” 字当头、先破后立,首先彻底破坏计划经济体系和国有制 度,然后进行新体制建设,而渐进式改革往往“立”字当 头、先立后破,在改革过程中于不断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 制的同时鼓励非国有经济发展,在坚持和完善宏观调控的 情况下不断减少指令性计划。 3.从速度和推进力度方面看,激进式改革往往重视速度, 力求速决,而渐进式改革则往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三、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及历程
2、先试点后推广
中国的改革大都经过试点、扩大试点、全面推广 的过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先从安徽、四川 的包产到户开始,成功后向全国推进 。 农村税费改革从2000年开始,安徽进行全省范围 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5年28省市取消农业 税,2006年全国免除农业税。 对外开放先是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启动, 然后分阶段地向内陆和边远地区推进。
一、渐进式改革的背景
2、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获得腾飞 市场化导向的中国改革,不是对国有企业 进行私有化的“改造”,不是否定、抛弃 社会主义的“改向”,而是对计划经济体 制进行“创造性破坏”——通过发展非国 有经济,大力培育和发展起一块“新体制 经济”,推行“渐进式增量改革”,然后, 再以“改革的增量”激活“存量”,从而 实现整个体制的转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差异。
激进式改革又称为“休克疗法”或“俄罗斯道路”,它是指在较短时间内按总体改革蓝图,推倒原有制度重新建立自由市场制度的改革,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就是选择了这种社会主义快速全民进行市场化的改革。
渐进式改革又称“中国式道路”,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从而最终过渡到市场经济的一种方式。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殊性质在于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异同、优劣1、激进式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迅速,但是,这种迅速的改革方式,对社会的冲击很大,伤害了许多利益集团的利益,改革的社会阻力比较大。
渐进式改革采取的是分阶段进行,逐步到位的改革模式,并不急于求成。
渐进式改革能够极大程度上保证大部分人的利益,避免了社会震荡和冲突,改革阻力比较小。
但是,缓慢的改革模式使得两种经济体制并存时间较长,容易导致腐败和混乱,并且,由于过于稳健的改革,中国丧失了很多发展的良机。
2、对政府在市场中作用的认识激进式改革崇尚完全自由的市场化竞争,主张削弱政府的作用实行贸易自由化和价格自由化。
“休克疗法”是以新自由主义和现代货币主义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的,这种放任自由的经济理论存在很大缺陷,只能产生短期效应。
渐进式改革认为,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很大的作用,应当进行宏观调控,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保护本国的产品,向国有企业提供信贷和补贴,防止经济衰退,避免生产滑坡和居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中国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更侧重于职能的转型,而不是被取消或弱化。
3、改革的步骤激进式改革首先进行的是价格的改革,他们认为建立市场关系首先要纠正价格体制,开放价格,加速市场竞争从而建立市场关系。
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的特征和成功经验
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的特征和成功经验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
这种渐进式改革是中国特殊国情的产物,是全体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创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深入研究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的主要特征和成功经验,对于不断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道路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济改革;渐进式;成功经验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正成为国内外学者热议的话题,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几乎都会涉及有关“中国模式”的讨论。
“中国模式”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无疑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上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力量。
“中国模式”内涵广泛,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外交等诸多领域,在此笔者仅就“中国模式”的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中国走渐进式改革道路的历史必然性首先,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改革过程的渐进性。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封建主义存在了几千年,尽管中国已经彻底推翻封闭落后的封建制度,但其残余影响在中国仍然根深蒂固,对我国的改革发展形成了很大阻力。
比如,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封建小农意识对建立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市场经济的束缚;传统计划经济搞“大锅饭”、平均主义的思想对以追求竞争、效率为主要内涵的市场经济规则的抵制。
这些保守思想、势力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速度,因此,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观念、新思想,是始终贯穿整个中国改革历程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其次,我国进行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具有开创性,无规律可循。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这个根本制度前提下,对一些具体的制度和体制进行变革和优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我国选择渐进式改革的原因分析
我国选择渐进式改革的原因分析我国选择渐进式改革的原因分析摘要: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二年,通过这三十二年的时间我国逐步走上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之路。
对于过去我们坚持的这种渐进式转型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
我们为什么选择了渐进式改革,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踏上了改革开放之路。
80年代中期激进式改革被提出来,绝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在转型过程中选择了激进式改革,即所谓的“休克式”疗法,结果并不是很理想。
而我国依然坚持采取渐进式改革,并获得了成功,它使得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转变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
(一)改革的理论基础我国的改革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邓小平都主张“渐进式”,渐进式改革是邓小平关于改革的具体策略和方法。
在邓小平理论中并没有使用过“渐进”改革的概念,他经常使用的概念有“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是一场试验,要“走一步,看一步”,要“分步骤”、“分阶段”进行,要“一步一步来”,等等。
这些提法集中起来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要一步一步地进行,就是渐进改革。
中国的改革按照邓小平渐进思想的设计,以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为战略突破口,遵循由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再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序特征和结构布局渐进拓展。
改革既先后有序、轻重有别,又整体配套、相互衔接。
纵观邓小平领导中国改革的实践活动,他安排改革的先后顺序是按照这样的思路: 即在改革的起始阶段,暂时避开成本高、风险大、可控程度低的社会领域,而首先选择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具有较高可控性且与国家的近期总任务配套性强的领域为改革的战略突破口,同时把握好不同改革步骤的时机,在条件成熟并有前期改革收益补偿和经验的情况下,再进行成本高、风险大的改革。
这一时序安排和结构布局,形成了农村和城市、农业和工业、内陆和沿海、经济和政治等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不仅极大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初步改变了中国的落后面貌,而且推动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转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渐进式改革特点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壮丽史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逐步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它的丰富性、独创性和深刻的历史意义引起了人们日益广泛的关注。
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具有以下四个“有先有后”的特征:
1、先农村后城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归功于农民的创造精神。
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又得到了提高粮价等政策的好处,农村经济形势空前好转。
2农村工业化发展时期。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农民进厂进城、务工经商,带动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3城镇化和小康社会建设时期。
前两阶段的改革成本较低且有明显的收益,既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农村的非农化又主要是就地进行,剩余劳动力主要由乡镇企业吸纳。
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4农村综合改革时期。
2005年28个省、市、区不再征收农业税,同年底通过废止征收农业税的法令。
目前我们处于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阶段,尽快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保障。
农村改革成功后再进行城市改革。
城市改革是在农村改革的启示和推动下起步的。
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
在多年酝酿和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逐步展开。
2、先试点后推广
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而改革是有风险的。
因此,中国的改革大都经过试点、扩大试点、全面推广的过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先从安徽、四川的包产到户开始,成功后向全国推进;价格改革首先从基本消费品以外的消费品开始突破,然后逐步向生活消费品和生产领域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从2000年开始,安徽进行全省范围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
2005年28省市取消农业税,2006年全国免除农业税;对外开放先是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启动,然后分阶段地向内陆和边远地区推进。
3、先易后难
中国经济改革首先采取体制外突破,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发展非国有经济和多种经济成分。
以此入手进行改革成本小、收益大。
“放权让利”是中国改革前期的鲜明特点,1978-1993年,中国改革的基本政策是中心向地方、企业、个人“放权让利”。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干得好的农户获得更高收入;在城市国营企业实行利润留成,让干得好的企业和个人获得更高收入。
这种实
行“松绑放权”和“给好处”的做法,使微观主体拥有一定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
企业、地方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实行“双轨制”,也就是在保持计划价格的同时,答应一部分市场价格的存在;答应集体、私营、合资企业进入原先受抑制的轻工业部门等,“双轨制”对中国改革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加大,使所有制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1997年党的十五大后,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逐步由体制外的“增量改革”转入“存量改革”。
2003年,我国市场化指数接近74%,非国有经济对GDP的贡献接近70%,价格完全由市场确定的产品比重达90%,初步构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经济改革完成了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全面置换和替代,现已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4、先做后说
“摸着石头过河”,可能深一脚浅一脚,有时甚至会摔一跤,自然存在不少错误。
改革可能存在最优路径。
路径选择错误,沿着错误的路径走得越远,回到最优路径的难度越大。
那么在改革中应该怎样做?首先,“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
要勇于开拓创新。
一条思路、一个观点、一种政策,是否正确,要靠实践来检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其次,人们的思想熟悉有差异,观念转变有先后,改革积极性有高低,我们的做法是不搞强迫,不搞运动。
农村改革开始的时候,有些地区根本不予理睬,有的观望了一年,有的观望了两年,看到凡是执行改革政策的都好起来了,他们就跟着走了。
中国改革的经验是用改革的实际进展去说服他们。
最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在实践过程中改革难免犯错误,试验难免失败。
但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紧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正是因为我们在改革中坚持边走边看,边实践边总结,邓小平提出了判定改革和发展的“三
个有利于”的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合理性。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道路是中国的特殊国情的产物,是中国人自己的创造,是特殊的经济
结构、政治结构和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特殊的改革路线的产物,正如苏联和东欧国家的
经验不可能完全适用于中国一样,中国改革的经验也不一定完全适用于苏联和东欧国家。
一,计划经济水平较低。
与苏联、东欧的计划经济程度相比,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来就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的体系。
中国计划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效率远远低于苏联和东欧国家。
然
而,计划经济程度较低正是市场经济发育的有利因素。
在中国,一旦政府放松了控制并加以正
确引导,市场经济就会蓬勃生长。
相反,在计划经济发展程度比较高的国家里,旧体制的因素
根深蒂固,结果,市场化改革尽管起步很早,但难以取得实质进展,最终使整个社会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渐进式改革的条件丧失殆尽,只能采取“大爆炸”的方式。
第二,市场因素较多。
在中国,无论在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之间,还是在两种经济形式内部各企业之间,都有较多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中国的改革把工业化与市场化两个转型结合在一起,这是渐进式改革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由于中国工业化水平较低,集体农业经济比重较大,它们处于国有经济体制之外,没有享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好处,这样就为从体制外改革入手推进市场经济的渐进式改革成为可能。
同时,工业化过程中所包含的巨大经济增长潜力也使改革收益能够在较长时期里保递增或稳定状态。
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推动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三,宏观经济运行比较稳定。
在宏观经济运行相对稳定、经济增长势头比较旺盛的国家,一般不有激烈变革的要求,而比较多地采用渐进改革的方式,中国的情况就是如此。
而在苏联东欧国家,由于经济长期停滞,经济政治危机严重,宏观经济严重失控,渐进式改革的机会不复存在,只能采取“休克疗法”和剧变的改革方式来克服危机。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在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特殊的矛盾和问题。
如双重体制磨擦、腐败加剧、国有经济改革滞后等,这些问题都是对渐进式改革的挑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中国的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
总之,在经济体制改革方式的选择上,究竟激进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孰优孰劣,并无绝对定论,而要以不同国家的特殊条件而定。
中国的改革,十几年来一直走的渐进式道路。
实践证明,渐进式改革适合中国国情,为广大群众所拥护,并在实践中取得很大的成功。
今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仍将主要采取渐进式改革,力求在付出较低的社会成本逐步推进改革的同时,保持国民经济的较高速增长。
但是,必须注意到,渐进式改革所要求的前提条件,既国家内部环境比较稳定,外部没有迫在眉睫的威胁,整个国际环境处于相对平和的状态之下。
渐进式改革的实质是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一旦发展的势头被迫中止,那么,之前因为经济的发展而掩盖下的矛盾立即会尖锐起来。
渐进式改革本身就是对既得利益集团的妥协,尽可能的在不触及他们利益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和变革,但是,当改革进入到深层次阶段时,无论如何的小心翼翼,不可避免的会触及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此时,要想把改革继续推进下去,要么,给予既得利益集团以更大的利益,也就是说继续寻求妥协的方式;要么,整个社会将进入一个尖锐对立的局面,形成零和博弈。
此外,需要考虑内外部因素的互相作用。
中国并非孤立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只要中国哲学的,持续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就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在经典理论上,内部因素居于主要地位,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但在特殊情况下,外部因素也有可能成为
事物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
就目前而言,这个外部因素就是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上一段所提到的外部威胁问题。
当代世界已经进入到后石油时代,能源问题成为中国能否继续高速发展的首要问题,而持续的高速发展是渐进式改革的前提条件,离开了这个前提,渐进式改革是一个伪命题。
同样,渐进式改革之所以可以推行下去,是因为公众相信,政府可以保证改革的成果不会变成他人的果实,这个他人包括国内的利益集团和国外势力。
也就是说,普通大众不会被剪羊毛。
说到底,是一个信心问题。
公众对政府有信心,那么,他们就愿意用比较长的时间来等待,而且他们也愿意相信在一段时间之内或之后,自己的境况至少不会变的比当前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