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五四”时期的新诗(一)

合集下载

五四 诗歌

五四 诗歌

五四诗歌是指五四运动时期(1919年)产生的诗歌作品,这些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民众心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五四诗歌以新诗为主,代表诗人有郭沫若、闻一多、朱自清等。

五四诗歌的主题多样,包括爱国、民主、科学、自由等,诗人们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在艺术风格上,五四诗歌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采用了白话文,注重个性和情感的表达,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以下是一些五四诗歌的代表作品:
1. 郭沫若《天狗》:这首诗以一只天狗为主角,象征着诗人对自由、独立的渴望,以及对旧社会制度的反抗。

2. 闻一多《死水》:这首诗通过对“死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痛恨,以及对新生事物的向往。

3. 朱自清《背影》:这首诗以父亲送别儿子为题材,展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厚意,以及对家庭、亲情的价值观念。

4. 徐志摩《再别康桥》:这首诗以诗人与康桥的别离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这些五四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五四时期的新诗格律探索格律是什么时期出现的

“五四时期的新诗格律探索格律是什么时期出现的

“五四时期的新诗格律探索格律是什么时期出现的中国历来被称作诗的国度,其诗歌的发展演变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这里要讨论的“新诗”则不同于中国古代的旧体格律诗词,它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用白话文写成的在诗意、诗情乃至形式方面与古代格律诗都有较大不同的一些诗歌。

又因为这里要讨论的是“格律”问题,所以散文诗将较少涉及。

新诗在产生之初,尝试者们怀着极大的热情冲破旧体格律的束缚。

胡适胡适在其《谈新诗》一文中用“历史进化”的眼光为新诗的产生做了历史的定位,认为新诗“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这是第四次的诗体大解放。

”[1]尽管如此他仍然对新诗的韵和音节做了严格的规定。

郭沫若虽然在新诗创作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因为受旧体诗词的影响,他仍然创作了不少韵脚绵密、首尾复沓、形式整饬的名篇。

新诗的倡导者们在打破旧格律的同时,也注意到了新诗格律的创建,其中,较为成功的当然是新月诗派。

新月派的诗人们在诗行、字数、音节、节奏、音尺、韵脚等有关诗歌格律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试验和探索。

石灵对他们的探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从旧诗走上真正的新诗的领域,必须经过一架主要的桥梁,……建造桥梁的主要材料有两件东西,一件是创造社的内容上的扩充,另一件就是新月派的规律运动。

”[2]正因为有了新月派的探索及尝试,中国新诗的形式才有了文体自觉的初步意识。

此外还有如康白情关于新诗“音乐”、“刻绘”、“情绪”、“想像”四要素的阐释;陆志韦关于节奏、押运的提倡;朱光潜关于中国诗的韵的论述等等。

关于新诗格律的构建,先驱者们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并最具共识:诗行与诗节、诗句的节奏、诗的韵。

首先说诗行的问题。

中国古代的诗是不分行的,不只是不分行,甚至连句读也没有,句的分别与停顿靠的是句意、语气词和诗歌格式等因素,也就是说诗句分行与分节是新诗才有的。

而这一点,新诗是完全受了西方诗歌的影响。

石灵在分析新月诗派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时曾提到:“以行为诗的单位,不以句为单位,这也是西洋化的一个特色。

五四时期的新诗

五四时期的新诗

五四时期的新诗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

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迅猛兴起,为中国文学整体的嬗变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

在这个时期,许多优秀的新诗家涌现出来,他们以独特的创新思维和激情澎湃的价值追求,创作出了一大批经典的新诗作品。

五四时期的新诗从传统文化中解放出来,期望通过诗歌表达当代社会的现实与理想。

这些新诗不再追求格律之美,而是注重以自由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感受和社会的矛盾。

新诗家们用自己纷繁复杂的情感,关注社会现实,探索人性的深处,从而创作出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佳作。

五四时期的新诗多样而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是以“诗意自由”为基调的“白话诗”。

白话诗是新诗家们在言语表达上的一种探索,它摒弃了传统汉字的规范用法,将白话语言与诗歌形式结合起来,使诗歌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普通人,更有力地表达出民众的内心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丁玲的《垦殖地》、张天翼的《我不是潘金莲》、郭沫若的《呐喊》等作品,都是白话诗的佳作,它们直观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除了白话诗,五四时期的新诗还呈现出其他形式的创新。

一方面,有一部分新诗家秉持着传统文化的感恩之心,对古代文学进行了借鉴和继承。

他们在形式上选择了古体诗的形态,但在内容上表达了当代人独特的心理和情感。

土风舞的《秋菊打官司》、瞿秋白的《女神》、汪曾祺的《边塞哀歌》等作品,都是这一时期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例证。

另一方面,还有一些新诗家选择了更加形式多样的表达方式,他们摒弃了传统的韵律和格律,打破了字数和结构的限制,以直抒胸臆、自由奔放的形式创作。

高长虹的《敖包相会》、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归去来兮辞》等作品,都是以自由诗的形式展示了五四时期新诗的独特魅力。

五四时期的新诗除了在形式上的创新,还在主题和思想表达上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新诗家们追求个人人格的解放,强调人的自由和尊严。

他们关注社会现实的种种不公,揭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20年代诗歌

20年代诗歌

20年代诗歌第四章20年代新诗(一)第一节20年代新诗概述第二节徐志摩闻一多第一节20年代新诗概述【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抗战爆发,中国新诗的发展大致经过了词曲化的新诗、自由诗、小诗、格律诗、象征诗、现代诗等几个阶段。

】1、【新诗诞生之前已经有“诗界革命”的探索。

】中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诗歌传统源远流长。

(文学殿堂里,诗为崇高地位,被视为文学正宗,甚至被当作“经”。

)从周朝初期开始形成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来,曾出现过大批杰出诗人和优秀作品,曾创造出唐诗宋词那样辉煌的诗歌时代,但是,发展到明朝和清朝时期,却出现了不可遏制的衰败趋势,也激发起许多有识之士励精图治的雄心壮志。

清同治七年(1868年),黄遵宪(1848—1905,南社诗人)率先提出了"我手写我口"的口号,并致力于"新派诗"的创立,提出了一整套新的诗歌纲领,主张打破一切禁制,但这些理论却没能在实际创作中得以实现。

黄遵宪的新派诗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旧诗格律写新事物、新思想;一类在保持传统诗歌应有的韵律和节奏的基础上,尝试着打破旧诗格律。

由于他的新派诗主要还是利用旧形式,诗歌语言也主要来自于古籍,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晚清宋诗运动的影响,因而在当时并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

【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自序》从诗、人、事的关系方面,主张打破一切禁制,强调“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并且尝试“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这是一次古典诗歌体制内自由化、散文化的尝试。

梁启超指出,黄遵宪诗中“欧洲意境语句,多物质上琐碎粗疏者,于精神思想上未之有也”。

】清光绪22年(1896年)至23年(1897年)间,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三人根据资产阶级改良派融合佛、孔、耶三教创立"维新运动"新学(即西方社会科学)的思想,开始试作"新学之诗"(又称"新诗")。

超星之第4章五四时期新诗.

超星之第4章五四时期新诗.

第4章五四时期新诗在座的同学诸君,正是诗歌的年龄,喜欢写诗、读诗,人生最美好的阶段总是和诗歌联系在一起的。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新诗是如何产生,如何发展到今天的?这次课就讲这个问题。

中国是一个有两千多年诗歌传统的国家,从《诗经》开始,古典诗歌留下太多光辉灿烂的篇章,成为中华文化传统重要组成部分。

古典诗歌的高峰是唐诗宋词,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和苏东坡、辛弃疾、陆游等伟大诗人,他们的作品至今滋润着中国人的情思。

可以说中国文学最骄傲的资本就是诗歌了。

但一种艺术形式到了高峰之后,再发展就比较困难,古典诗词在宋之后,高峰期就过去了。

不是说宋以后就没有好诗,是整体而言,作为一个艺术形式创新的高峰阶段,已经过去了。

鲁迅说,诗到唐代就做完了,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

古典诗词非常精湛地利用了汉语的特点,这是成功的关键。

但因为格律太严,形式太严,到了近代以后,用文言以及严格的格律来表达人的需求,就显得不那么自然顺畅了。

所以,诗歌必然要变化,首先是语言的变化,用白话,用现代的语言来写诗;其次,是摆脱过分严格的格律,创造适合现代情思的新的形式,这是一个大趋势,从近代就开始改革了。

为什么新诗会代替古典诗歌?有社会变迁与审美变迁的需求,但首先是文学内部运作规律所决定的。

不过,现在看来,要创造新的诗歌体式去代替旧体诗歌是很难的。

新诗从五四前后到现在,近一个世纪了,能够与李白、杜甫媲美的诗人还没有出现,总体来说,新诗的成就是不及古代诗歌的,或者说还没有达到它的高峰,仍然处在摸索时期。

新诗至今不能与古典诗词的艺术相抗衡,或者说,它还没有成熟完美的艺术形式。

古典诗词经过几千年的筛选逐步积淀下来,现在人们读到的大都是万里挑一的精品,而且从文化心理来说,对古典传统人们比较敬畏。

现在青年人什么都敢于颠覆、搞笑,但对于唐诗宋词好像还不敢如此。

现在哪怕只是一个小学毕业的人也知道李白、杜甫,也知道过年时要写对联(对联是一种古典诗词的形式,一种中国独有的艺术),但是你若用新诗来写对联,大家可能会觉得怪怪的。

五四新诗

五四新诗
1920年2月初作
《女神》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五四时代精神的体现:个性解放,破坏和 创造的精神。 想象奇特,雄奇的风格。 形式自由,追求与内在情绪相一致的节奏。

对郭沫若的评价问题
从创造社转向革命文学以后,郭沫若的文 学创作就一直成为了政治的附庸。鲁迅之 后,郭沫若被树为文化旗手。解放后,他 一直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 郭老的晚年,每当发生重大政治事件,往 往要发表诗词表态。

伊底眼

汪静之
伊底眼是温暖的太阳; 不然,何以伊一望着我, 我受了冻的心就热了昵? 伊底眼是解结的剪刀; 不然,何以伊一瞧着我, 我被镣铐的灵魂就自由了呢? 伊底眼是快乐的钥匙; 不然,何以伊一瞅着我, 我就住在乐园里了呢? 伊底眼变成忧愁的引火线了; 不然,何以伊一盯着我, 我就沉溺在愁海里了呢?
刘大白(1880-1934)
《卖布谣》(一) 嫂嫂织布, 哥哥卖布。 卖布买米, 有饭落肚。 嫂嫂织布, 哥哥卖布。 弟弟裤破, 没布补裤。 嫂嫂织布, 哥哥卖布。 是谁买布, 前村财主。 土布粗, 洋布细。 洋布便宜, 财主欢喜。 土布没人要, 饿倒哥哥嫂嫂!
《田主来》 一声田主来,/爸爸眉头皱不开。/ 一声田主到,/妈妈心头毕剥跳。/ 爸爸忙扫地,/妈妈忙上灶:/“米 在桶,酒在坛,/鱼在盆,肉在篮; /照例要租鸡,/没有怎么办?—— /本来预备两只鸡,/一只被贼偷; 一只遭狗咬;/另买一只又没钱, 真真不得了!——/阿二来!/和你 商量好不好?/外婆给你那只老婆 鸡,/养到三年也不老,/不如借给 我,/明年还你一只雄鸡能报 晓!”/妈妈泪一擦,/阿二唇一跷: /“譬如贼偷和狗咬,/凭他揎得大 肚饱。/别说什么借和还,/雄鸡雌 鸡都不要。/勤的饿,惰的饱,/世 间哪里有公道!/辛苦种得一年田, /田主偏来当债讨。/大头重称十足 一,/额外浮收还说少。/更添阿二 一只鸡,/也不值得再计较!/贼是 暗地偷;/狗是背地咬;/都是乘人 不见到。/怎像田主凶得很,/明吞 面抢真强盗!”/妈妈手乱摇: /“阿二别懊恼!/小心田主听到了, /明年田脚都难保!”

大学中国当代文学考试(习题卷1)

大学中国当代文学考试(习题卷1)

大学中国当代文学考试(习题卷1)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92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最早提出散文“诗化”主张的人是( )A)刘白羽B)秦牧C)杨朔答案:C解析:2.[单选题]为中国新诗大厦奠定第一块基石的是( )A)胡适的《尝试集》B)郭沫若的《女神》C)刘半农的《扬鞭集》D.冰心的《繁星》答案:A解析:3.[单选题]梁斌的《红旗谱》归入下列哪类作品比较合适? ( )。

A)解放战争小说B)革命历史斗争小说C)工业题材小说D)新英雄传奇答案:B解析:4.[单选题]"利用旧形式"和"旧瓶装新酒"的讨论发生在( )A)"五四"文学革命时期B)左联时期C)抗战初期D)延安文艺座谈会时期答案:C解析:5.[单选题]以下小说中,不属于爱情题材的是( )。

A)《小巷深处》B)《沉默》C)《红豆》D)《在悬崖上》答案:B解析:6.[单选题]下列鲁迅小说中新知识分子形象是( )A)孔乙己B)陈士成解析:7.[单选题]提倡和多发表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文章的新文学社团是( )A)浅草社B)新月社C)莽原社D)创造社答案:C解析:8.[单选题]现代诗派的首领是( )A)路易士B)徐 迟C)卞之琳D)戴望舒答案:D解析:9.[单选题]鲁迅在杂文中创造了许多形象,这些形象是( )A)久个体形象B)类型形象C)歌颂性形象D)动物形象答案:A解析:10.[单选题]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对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新文学社团是( )A)莽原社B)创造社C)语丝社D)未名社答案:B解析:11.[单选题]"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口号提出的场合是( )A)左联成立大会B)文协成立大会C)延安文艺座谈会D)第一次文代会答案:B解析:12.[单选题]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于( )A)上海B)南京C)武汉D)重庆答案:CD)鲁 迅答案:D解析:14.[单选题]《朝花夕拾》是一部( )A)抒情散文集B)传记C)回忆性叙事散文集D)杂文集答案:C解析:15.[单选题]左联解散的时间是( )A)1934年B)1935年C)1936年D)1937年答案:C解析:16.[单选题]现代著名作家中,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的是( )A)艾 青B)艾 芜C)老 舍D)巴 金答案:D解析:17.[单选题]郭沫若的诗集《恢复》显示了( )A)大众诗歌的实绩B)革命诗歌的实绩C)叙事诗歌的实绩D)爱情诗歌的实绩答案:B解析:18.[单选题]“十七年”的戏剧创作中,采用“人像展览式”结构形式的优秀话剧是( )A)《龙须沟》B)《关汉卿》C)《胆剑篇》D)《茶馆》答案:D解析:19.[单选题]《新诗歌》是哪个诗歌团体的会刊( )20.[单选题]《乱弹及其他》是谁的杂文集( )A)鲁 迅B)唐 弢C)柯 灵D)瞿秋白答案:D解析:21.[单选题]"第三种人"是指( )A)林语堂B)苏 汶C)胡秋原D)梁实秋答案:B解析:22.[单选题]著名政治抒情诗《雷锋之歌》的作者是( )。

五四时期的新诗通用版

五四时期的新诗通用版

五四时期的新诗通用版五四时期的新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它在中国文化界引起了广泛的革命和创新。

这个时期的新诗通常体现了青年一代对于封建传统的反叛和对于现代文学的追求。

本文将从五四时期新诗的背景、特点和意义三个方面介绍新诗的通用版。

一、新诗的背景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具有巨大影响的革命潮流,这场运动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掀起了一阵文化解放的浪潮。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中国青年的觉醒,新诗成为了青年反抗封建束缚、追求自由的工具。

二、新诗的特点五四时期的新诗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着显著的特点。

首先,新诗采用了自由诗的形式,摒弃了传统的律诗和绝句的约束,使得诗人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情感和思想。

其次,在内容上,新诗主要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生体验,表现了对于现实的关切和探索。

此外,新诗还强调个体的感受和体验,注重表达诗人内心世界的变化与冲突。

三、新诗的意义五四时期的新诗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范式和表达方式。

自由的形式和对现实的思考成为了后来诗人们的共同选择。

其次,新诗也为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

它突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开创了以个体经验为中心的文学模式。

最后,新诗对于社会的启迪和影响也不容忽视。

新诗在呼唤社会进步、民主与科学的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于社会变革和国家独立的渴望。

总的来说,五四时期的新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它代表了中国青年对封建传统的反抗和对现代文化的追求,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种新诗的通用版体现了创新与变革,注重个体和社会的自由与解放,并为后来的文学作品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时期的新诗

五四时期的新诗
五四时期的新诗参考书目?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何谓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形式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
五四时期的新诗
参考书目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 著
两只蝴蝶(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首现代“梁祝”预示了胡、韦二人恋爱的结局:本来“双双飞上天”翩翩 翻飞的两只蝴蝶,因胡适母亲催胡适回家成亲,不得不“忽飞还”一个,剩 下韦莲司一个人孤苦伶仃,望穿秋水,也真“孤单怪可怜”。
2013-7-25
10
新诗鉴赏基本方法
1、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有很强的直觉性。 诗歌语言高度概括、凝练,极富意蕴,它常常
违背一般的语法规范,比一般的文学语言具有更强的陌生感,诗行间常 留下许多空白,显示出很强的跳跃性。正是这种跳跃性,才容纳了诗歌 更丰富的意象,从而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构筑出使人耳目一新的诗歌 意蕴。
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 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
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 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不同。 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 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4、新格律诗
新月诗派: 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 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新月社,开始是个俱乐 部性质的团体,后因提倡现代格律待而成 为在诗坛上有影响的社团。1925年,徐志 摩接编北京《晨报副刊》,并于1926年4 月创办《诗刊》,和闻一多一起积极提倡 现代格律诗,团结了一大批新诗人,如刘 梦苇、朱湘、饶孟侃、林徽音、于庚虞、 蹇先艾等人,形成了新月诗派。

五四时期的新诗

五四时期的新诗
拉了多少时?” 车夫答客:“今年十六,拉过三
年车了, 你老别多疑。”
客告车夫:“你年纪大小,我不 坐你车。我坐你车,心中惨凄。” 车夫告客:“我半日没有生意,
又寒又饥。你老的好心肠。 饱不了我的饿肚皮。 我年纪小拉车,警察还不管, 你老又是谁?” 客人点头上车,说:“拉到内 务部西!”
希望 胡适
我冒犯了人们的指摘 一步一回头地瞟我意中人, 怎样欣慰而胆寒呵!。
伊底眼 (1922) 汪静之
伊底眼是温暖的太阳; 不然,何以伊一望着我, 我受了冻的心就热了呢? 伊底眼是解结的剪刀; 不然,何以伊一瞧着我, 我被镣铐的灵魂就自由了呢? 伊底眼是快乐的钥匙; 不然,何以伊一瞅着我, 我就住在乐园里了呢? 伊底眼变成忧愁的引火线了; 不然,何以伊一盯着我, 我就沉溺在愁海里了呢?
沈尹默:三弦
中午时候, 火一样的太阳,没法去遮拦, 让他直晒着长街上。 静悄悄少人行路; 只有悠悠风来, 吹动路旁杨树。
(1918年)
谁家破大门里, 半院子绿茸茸细草, 都浮着闪闪的金光。 旁边有一段低低土墙, 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 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
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 双手抱着头,他不声响。
那天湖上是漠漠的轻阴, 湿烟盖住了泼剌的游鳞。 东风沉静地抚着我的肩头, “且慢.你先别说出那一句话!”
那夜天上是密密的乱星, 树头栖隐着双宿的娇禽。 南风戏弄地挨着我的腮旁,
“完了,你竟说出那一句话!”
那夜湖上是凄恻的明月, 水面横飞着闪烁的秋萤。 西风温存地按着我的嘴唇,
“何必,你还思索那一句话?”
我是一条小河 冯至
• 我是一条小河, • 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 •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 我流过一座森林, • 柔波便荡荡地 •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 裁剪成你的裙裳。

090324-五四新诗(ppt文档)

090324-五四新诗(ppt文档)

鲁迅《摩罗诗力说》
盖诗人者,撄人心者也。凡人之心,无 不有诗,如诗人作诗,诗不为诗人独有,凡 一读其诗,心即会解者,即无不自有诗人之 诗。无之何以能够?惟有而未能言,诗人为 之语,则握拨一弹,心弦立应,其声激于灵 府,令有情皆举其首,如睹晓日,益为之美 伟强力高尚发扬,而污浊之平和,以之将破。 平和之破,人道蒸也。
嫂嫂织布, 哥哥卖布。
刘大白
布机轧轧, 雄鸡哑哑。
卖布买米, 有饭落肚。
卖布谣
布长夜短, 心乱如麻。
嫂嫂织布, 哥哥卖布。 弟弟裤破, 没布补裤。
四更落机, 五更赶路。 空肚出门, 土城卖布。
嫂嫂织布, 哥哥卖布。 是谁买布, 前村财主与地主。
上城卖布, 城门难过。 放过洋货, 捺住土货。
土布粗, 洋布细。 洋布便宜, 财主欢喜。 土布没人要, 饿倒哥哥嫂嫂!
开花 朵。 象, 。 象象
, 中的 。
放儿 , 。
。,
的陶
!隐
浓醉

味,

夜的方南 。
郭沫若
郭沫若是中国新诗的奠 基者。1921年出版的诗 集《女神》,充分反映 了“五四”时期狂飚突 进的精神,并且完全冲 破了旧体诗歌格律形式 的束缚,从而开创了一 代诗风。
凤凰涅槃
天方国古有神鸟名“菲尼克 司”(Phoenix),满五百岁 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 中更生,鲜美异常,不再死。 按此鸟殆即中国所谓凤凰; 雄为凤,雌为凰。
有什么意思?
五百年来的眼泪淋漓如烛。
流不尽的眼泪,
洗不净的污浊, 浇不熄的情炎, 荡不去的羞辱, 我们这飘渺的浮生,
啊啊! 我们这飘渺的浮生, 好像这黑夜里的酣梦,
到底要向哪儿安宿? 前也是睡眠,

五四文学运动 诗歌

五四文学运动 诗歌

五四文学运动诗歌
五四文学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推动了现代诗歌的发展。

以下是一些五四文学运动的诗歌:
1. 胡适的《蝴蝶》:
蝴蝶儿飞去寻花蕊,
一会儿高飞,一会儿低飞。

2. 刘半农的《叫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3. 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
我们便纵有万般哀愁,不致再缠结得解不开;我们就算有千种恩怨,现在可以一笔勾销;我们就是有千万仇恨,化为沉默也已经冰释了!……
这些诗歌表达了对自由、民主、科学的追求和对新文化的渴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五四”诗歌

“五四”诗歌

• 2、 《女神》 •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是我国新诗史上 第一部产生巨大影响的新诗集。诗集共收诗作57篇, 分三辑,代表作《凤凰涅槃》、《天狗》、《立在 地球边上放号》等。 • 思想内涵:《女神》是郭沫若以泛神论为核心的浪 漫主义美学主张与“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相 结合的产物。 • 一是对个性解放的强烈呼唤。二是叛逆、反抗、创 造精神的热情颂歌。三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迸发。 • 艺术独创性:首先表现在以浪漫主义手法展开新颖 奇特的艺术构思。其次,常常借用神话和历史故事, 塑造理想化的典型形象,抒发自己的激越感情。再 次,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兼有秀丽。
凤凰涅槃(节选)
序曲 除夕将近的空中, 飞来飞去的一对凤凰, 唱着哀哀的歌声飞去, 衔着枝枝的香木飞来, 飞来在丹穴山上。 天色昏黄了, 香木集高了, 凤已飞倦了, 凰已飞倦了, 他们的死期将近了 。 凤歌、凰歌、群鸟歌 【略】 凤凰更生歌 我们更生了。 我们更生了。 一切的一,更生了。 一的一切,更生了。 我们便是“他”, 他们便是我。 我中也有你, 你中也有我。 我便是你。 你便是我。
• 3、沈尹默(1883—1971),原籍浙江吴 兴,代表作《三弦》:
• 中午时候,火一样的太阳,没法去遮拦,让他直 晒着长 街上。静悄悄少人行路;只有悠悠风来, 吹动路旁杨 树。 • 谁家破大门里,半兜子绿茸茸细草,都浮若闪闪 的金 光。旁边有一段低低土墙,挡住了个弹三弦 的人,却 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 • 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双手抱着头, 他不声 不响。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节选 )
• • • • • • •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 的Rhythm哟!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课后习题 第1单元 第一单元测评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课后习题 第1单元 第一单元测评

第一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诗,关于“大和小”的争论一再出现:新诗应该介入历史现实的“大”呢,还是独抒性灵的“小”?诗歌有宏大之美,也有细小之美。

杜甫《登高》《望岳》可谓宏大,《客至》《见萤火》当属细小。

诗可以微小、细小,但不能狭小、渺小;诗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

诗无论大小,都要根植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

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

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

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

“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大,但“泪”“心”“家书”“不胜簪”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小。

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

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会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

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

因此,诗的大小并不以题材论。

并非写国家、写社会、写世界就大,也并非写个人、写身体、写日常生活就小。

诗的大小关键还在思想境界。

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将中国文学的传统分为载道派与言志派。

新诗似乎有这样一个怪圈:载道就不可能言志,言志就会抵触载道。

杜甫则超越了这个怪圈,他的实践证明,对优秀诗人来说,载道并不必然影响言志抒情。

载道是他骨子里的东西,与生俱来,每一首诗自然都是载道。

所谓“每饭不忘君”“致君尧舜上”“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并非咸吃萝卜淡操心,也并非故意而为,而是自然而然。

新诗史上曾经提过“文章下乡,文章入伍”,有过“抗战诗”热潮,要求诗歌载道。

于杜甫而言,他已经“下乡”,已经“入伍”,已经“抗战”。

“三吏”“三别”就是最好的“抗战诗”。

于他而言,家国情怀就是他的个人情怀,个人感受就是他的天下感受,载道与言志,自然而然,没有冲突。

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历程

特别强调抒情诗的创造,典型诗感与诗绪是幻灭后 的空虚感和迷茫的感伤情绪(如陈梦家的成名作 《一朵野花》)
在形式上,由早期的字句整齐慢慢走上形式自由的 路。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十四行体”(欧洲的一种 抒情诗体)的转借与创造,在十四行诗体里发现了 中西诗歌诗体形式的某种“契合点”(节律、结构 等)
一朵野花(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春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夜(宗白华)
一时间,/觉得我的微躯, /是一颗小星,/莹然万 星里,/随着星流。 一会儿,/又觉得我的心, /是一张明镜,/宇宙的 万里,/在里面灿着。
二、自由诗
初期白话诗派尚处于开创阶段,致力 于旧诗的否定。1921年以郭沫若为首的 诗人们以创造、战斗为口号的创造社的 成立奠定了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新诗传 统。
梁宗岱说:“所谓纯诗,便是摒除一切客观的写景,叙 事,说理以及感伤的情调,而纯粹凭借那构成它底形体的 原素——音乐和色彩——产生一种符咒似的暗示力,以唤 起我们感官与想象底感应,而超度我们底灵魂到一种神游 物表达光明极乐的境域。”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 遂隔断了一切羞恶 之疾视, 与鲜血之急流,枯 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 来, 越此短墙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 后, 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了无数游牧。
穆木天指出胡适“作诗如作文”的诗歌主张是给“散 文穿上了韵文的衣裳”,他认为诗歌创作应该超越外在 现实生活的绑架,而专注于内心内面生活的反映。
穆木天的“纯诗”观念主要包括,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 的领域,主张“把纯粹的表现世界给了诗作的领域,人间生 活则让给散文担任;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 式,诗歌创作是要暗示的,最忌讳说明。

第四章 50—70年代诗歌

第四章 50—70年代诗歌
1963年,响应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贺 敬之写了1200多行的长诗《雷锋之歌》,轰动一时, 影响了当时的诗风。
三、新生活的叙事
本时期另一种主流诗歌形态是歌咏新生活的叙事诗。 叙事诗的写作,与政治抒情诗一样,往往也不从诗人
的主体情思出发去探索生活,而是相当程度地沦为对 生活“本质”的图解。 “工地之歌”“建设者之歌”“劳动之歌”,成为集 中、广泛的叙事诗形态。诗人们因此被光荣地授予 “石油诗人”“森林诗人”“煤矿诗人”“军旅诗人” 等新的“桂冠”。
贺敬之政治抒情诗:
1、大型抒情诗:《放声歌唱》(1956)、《十年颂歌》 (1959)、《雷锋之歌》(1963);
2、片断式抒情短歌:《回延安》(1956)、《桂林山 水歌》(写于1959年7月,改稿于1961年8月)、《西区 列车的窗口》(1963)等。
.
《放声歌唱》五部分。第一章提挈全篇;第二章歌唱 翻天覆地的祖国新貌;第三章直接高唱党的颂歌;第 四章是我成长和新生;第五章抒发畅想明天的豪情。
《团泊洼的秋天》节选
郭小川常被称为“战士诗人”。 他的“战士”与“诗人”这两种身份间,具有特别复
杂的关系,呈现政治立场与艺术追求的难以协调。 他的抒情与思考不可避免地留有那个特殊时代的印痕。
但由于对自我的执着,他的诗也体现出一种生命的激 扬,一定程度上与实用功利的诗的观念拉开了距离。
.
第二节 台湾新诗 余光中、郑愁予
前两章铺垫个人性的怅惘和困惑,后两章急转为高昂 的时代颂歌。
《望星空》是一个在思想和艺术之间分裂的文本,尽 管诗人的本意是以先抑后扬的方式去抒发“正确的” 思想情感。
《望星空》当年曾遭致严厉的批判。
声音
他悲剧性地否认了自己曾有过的开拓。

第四章“五四”时期的新诗(一)

第四章“五四”时期的新诗(一)

第四章“五四”时期的新诗(一)一、郭沫若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生平(1892—1978):八年启蒙(1906—1913)、十年留日(1914—1924)诗人、两年北伐(1926—1927)战士、十年流亡(1928—1937)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十年战争(1937—1947)历史剧作家、政治家思想和创作:1、思想:早期的诗作先受泰戈尔清新明快诗风、后受惠特曼豪迈粗犷诗风的影响,和斯宾诺沙“泛神论”(强调神、自然、我三者的和谐统一,一切自然都是神的表现)的影响。

后期(1925年后)提倡无产阶级革命。

2、创作:《女神》(1919—1920)《星空》(1921—1922)虽然仍对大自然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但更多带有“五四”退潮后的苦闷、彷徨;虽然情感较为低沉,但技巧更为圆熟。

《瓶》(1925、2、—3、)真实地记录了一段未果的恋爱生活。

《前茅》(写于1923年,1928年出版)《恢复》(写于1928年初,1928年出版)以上两本是思想转变中和转变后的产物,思想与艺术的不平衡是其显著特点。

二、诗集《女神》《女神》的成功在于“五四”时代精神与诗人创作个性的高度统一。

爱国主义母题与朦胧的革命理想;狂飙突进的精神与对大自然的赞颂等,找到了革命浪漫主义的“喷火口”。

《凤凰涅槃》、《炉中煤》、《晨安》、《天狗》、《创造工程之第七日》、《匪徒颂》、《地球,我的母亲!》等名篇评析。

活跃在《女神》中的多重抒情主人公形象分析:勇于破旧创新的“五四”时代觉醒的民族形象;充满燃烧般激情、甘愿赴汤蹈火的热烈爱国者形象;个性解放与革命理想的追求者、赞美者形象;拥抱万物、雄视世界、胸襟博大的诗人自我形象。

《女神》是“五四”时期诗人自我灵魂与个性的真实袒露,也是具有时代觉悟的中华民族大我形象的热情抒写,是民族精神与作家心灵的和谐统一。

泛神论影响:《女神》的艺术想象与形象系列建筑在泛神论思想基础上。

“泛神便是无神”,“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

4“五四”前后的新诗

4“五四”前后的新诗

寸寸山河寸寸金, 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 精卫无穷填海心。
胡适--“作诗如作文” A、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 B、以白话写诗,实现语言形式和思维方式的“散文化” 代表作——《尝试集》 《尝试集》显示出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和 试验新诗形式的艰难过程。真正的新诗不过《一颗星儿》、 《权威》等不多几首,开始具备了现代汉语抒情诗形式特征。
胡适作诗如作文a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b以白话写诗实现语言形式和思维方式的散文化代表作尝试集尝试集显示出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和试验新诗形式的艰难过程
“五四”前后的新诗
新诗的诞生及早期白话诗
晚清诗界的努力 黄遵宪——向诗的“散文化”方向努力, 提出“我手写我口”的口号,为清末著名 爱国诗人。
象征派诗歌创作手法
1、用新奇的比喻(远取譬)意象或象征性意象暗示 诗人内在的主观意识,实现思想知觉化。 2、自由联想,打破常规逻辑,以跳跃的思维组合意 象,作观念奇特联络,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3、通感手法,造成感官交错互通,使读者产生多方 位的感受。 象征派诗的意象组合将描述、抒情统一于象征之中。 象征派诗不作真实描述,不直接抒情,用意象来联 想、隐喻、幻觉、暗示,造成诗意的朦胧、迷离和 神秘。 象征诗派诗艺上最突出的是“陌生化”,有意拉开 语言形式与人们语言习惯的距离,增加感觉的难度 和时间的长度,这样诗意变得扑朔迷离,耐人寻味。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发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五四”时期的新诗(一)
一、郭沫若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生平(1892—1978):
八年启蒙(1906—1913)、十年留日(1914—1924)诗人、两年北伐(1926—1927)战士、十年流亡(1928—1937)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十年战争(1937—1947)历史剧作家、政治家
思想和创作:
1、思想:早期的诗作先受泰戈尔清新明快诗风、后受惠特曼豪迈粗犷诗风的影响,和斯宾诺沙“泛神论”(强调神、自然、我三者的和谐统一,一切自然都是神的表现)的影响。

后期(1925年后)提倡无产阶级革命。

2、创作:
《女神》(1919—1920)
《星空》(1921—1922)虽然仍对大自然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但更多带有“五四”退潮后的苦闷、彷徨;虽然情感较为低沉,但技巧更为圆熟。

《瓶》(1925、2、—3、)真实地记录了一段未果的恋爱生活。

《前茅》(写于1923年,1928年出版)
《恢复》(写于1928年初,1928年出版)
以上两本是思想转变中和转变后的产物,思想与艺术的不平衡是其显著特点。

二、诗集《女神》
《女神》的成功在于“五四”时代精神与诗人创作个性的高度统一。

爱国主义母题与朦胧的革命理想;狂飙突进的精神与对大自然的赞颂等,找到了革命浪漫主义的“喷火口”。

《凤凰涅槃》、《炉中煤》、《晨安》、《天狗》、《创造工程之第七日》、《匪徒颂》、《地球,我的母亲!》等名篇评析。

活跃在《女神》中的多重抒情主人公形象分析:
勇于破旧创新的“五四”时代觉醒的民族形象;
充满燃烧般激情、甘愿赴汤蹈火的热烈爱国者形象;
个性解放与革命理想的追求者、赞美者形象;
拥抱万物、雄视世界、胸襟博大的诗人自我形象。

《女神》是“五四”时期诗人自我灵魂与个性的真实袒露,也是具有时代觉悟的中华民族大我形象的热情抒写,是民族精神与作家心灵的和谐统一。

泛神论影响:《女神》的艺术想象与形象系列建筑在泛神论思想基础上。

“泛神便是无神”,“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

《女神》形象系列以革命浪漫主义为特色,表现出奇异的壮阔感,动态的诗美。

惠特曼、歌德等的影响。

《女神》中的表现主义成份。

《女神》的诗体形式。

基本特色:自由活泼,感情的“自然流泄”,多数篇章情绪消涨的内在节奏与外在格律的节、行音韵大致和谐。

少数篇章外在格律相对严谨,节行押韵大体整齐。

《女神》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意义和贡献:
集中而强烈地表现了冲破封建樊篱、扫荡旧世界的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是鲁迅所张扬的“摩罗诗力”的具体展现。

奇特雄伟的想象扩大了新诗的表现领域,创造了全新的现代诗歌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诗的抒情性与个性化的本质得到了充分重视与加强。

创作形式自由多变,大量采用比喻、象征手法,以人格化的目然为主,也化用古代神话、历史故事甚至西洋典故,形象选择巧妙、恰切而新颖,证明新诗在艺术上足以充分表现新的时代与生活,在许多方面超过了旧诗词。

《女神》的局限:一部分诗歌有些“过于欧化”(闻一多语)夹用英文偏多,艺术上有时也稍嫌粗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