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色彩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05
一、敦煌壁画简介
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甘肃省西端的敦煌市,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个名叫乐尊的和尚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
在莫高窟中至今仍保存着壁画45000多平方米,其中的许多壁画在经历了悠久的历史之后仍然满壁生辉。
壁画是敦煌莫高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是十多个朝代东西方文化碰撞出的精彩艺术火花,主要的题材类别有佛、菩萨、金刚力士和佛教故事画、供养人像建筑画等。
敦煌壁画的颜色也在不同时期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风貌,壁画根据颜料的更新、思维的提高和意境的升华分别展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
根据统计其中的颜色大致可分为十几种,同时在色彩的运用上结合了东西方色彩的观念,呈现出鲜明的自身特点。
二敦煌壁画色彩特点
(一)敦煌壁画早期色彩特点
敦煌的壁画在早期,工匠绘制壁画普遍使用的是晕染法,因为晕染法可以表现出一定的立体感。
所谓晕染法,是由西域传播到中土的绘画技法,用色以由深到浅的方式沿着所绘物体轮廓从外到内上色,使得描绘的物体会有明显的体量感,用明暗来塑造物象。
敦煌的壁画早期就是采用这种西域式技法,出现层次分明、人物立体、效果柔和、色彩鲜明的绘画风格。
在北魏时期敦煌壁画又出现由我国中原地区传播而来的传统绘画的方法“染色法”。
在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中,有的人物形象就是用这种技法。
这是为了适应信徒的欣赏习惯,扩大佛教的影响,佛教绘画必须在民族绘画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至此形成了北魏时期敦煌壁画浑厚、热烈的色彩效果。
(二)敦煌壁画中晚期色彩特点
到了鼎盛的唐代,由于壁画是绘画的主要形式,壁画一度发展到高峰时期。
唐代敦煌壁画汲取传统的线描勾勒法和渲染着色方法,人物造型丰腴饱满、体态窈窕,线条飘逸如行云流水,写实明快,天衣随风飘动,颇有吴带当风的韵味,赋彩以石绿、赭石、黄色为主,形成了“工笔重彩”的表现形式,早期的粗犷质朴已消失,体现了唐代佛教绘画民族化的特色,显示出一种崭新的风貌。
墙面以赭色做底,敦煌莫高窟的第77、205、209、244、322窟的《说法图》在造型晕染以及装饰上都出现了一些新画风,人物的感染力进一步增强。
窟中壁画一般是先用线勾勒,然后添彩,加以红、黄、绿、赭、紫等颜色绘制,体现出恢弘博大的鼎盛气象。
五代以后,莫高窟的艺术进入了晚期,虽然不如早期的生机勃勃,中期的富丽堂皇、绚丽多彩,但在内容、题材、技法和形式上仍然有所发展。
色彩在白描底子上是以红绿对比为主要色彩的暖色调,红色占多数画面,并与浅绿色、灰青色形成的冷色调形成对比,共同构建画面的和谐关系,用黑色进行人物头部的描绘构成画面色彩的中心,引人注目。
如第36窟的《普贤菩萨》,黑色占据着主要地位,并且用量很少,红绿对比的鲜明色占据着画面的大部分。
三、敦煌壁画色彩构成
绘画中的任何颜色使用所形成的色彩效果,必然是有色彩规律在其中的,这是因为绘画作品的色彩美感是通过作品的色彩效果来表现的。
敦煌壁画之所以给人美感,是因为其色彩的搭配组合等符合形式美法则,洞窟建造的特殊性决定了壁画的装饰性。
敦煌壁画采用图案与绘画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绘画形式上的统一效果。
南齐谢赫著有《画品》一书,提出了“六法”,其中之一便是“随类赋彩”,其中的“类”是指被描绘的物象,而“赋彩”则是指运用色彩,可以根据客观规律也可主观地运用色彩。
按主观意愿用色,这样才有真实的效果。
而敦煌石窟中大量的青色、金色、红色等颜色是“随”哪一类而赋彩呢?没有人见过佛国世界,因此这些颜色的搭配是画家根据主观意向搭配的,同时基于当时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这些创造性的活动也与西域的民俗民风有关,包括其使用的颜料等。
(一)颜料
敦煌壁画所采用的颜料大致有四种,分别为天然矿物质颜料、植物颜料、人工合成颜料、混合颜料。
于非闇写的《中国画颜色的研究》中描绘了矿物质颜料的分类、产地、成分等。
其中,红色颜料中朱砂、铅丹、红土等较多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创作的壁画。
作为单一颜料,红土的使用比较突出,隋唐之后朱砂和铅丹等红色颜料被广泛使用。
入宋以后,赤色中少量加入雄黄。
但从颜料上看,赤色是壁画中最为本土的颜色,用料最多非朱丹莫属,因为在敦煌各
敦煌壁画色彩初探
殷殷超
摘要:敦煌石窟壁画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其色彩风格的演变反映了中国色彩体系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不少优秀画作无论在颜料的材质,还是在颜色的使用技巧方面都相当“品高艺精”。
文章从敦煌壁画的早中晚期特征以及色彩构成方面探究敦煌壁画的色彩特点。
关键词:敦煌壁画;色彩风格;色彩构成
141
【美术广角】
窟中,所有人物肤色几乎都是朱丹调白而成。
青色有石青、空青、沙青、曾青、扁青等色,因为隋唐之前大量应用青金石,其中大多是由外国运输而来,之后也有来自西方的群青,所以青色是敦煌壁画中中西合璧的有力证明。
黄色以土黄、石黄、雄黄、雌黄等色为主,还有植物染料藤黄。
以现在的褪色程度看来,初绘成的壁画金碧辉煌,多半与用黄用金的效果有关。
这些颜料既有来自于敦煌本地的,也有部分来自西域和中原的,还有取自藏地的颜料。
这些不同种类、不同产地的颜料,通过画工不同比例的调配,在敦煌壁画中展现出了和谐而又丰富多彩的效果,在色彩形式观念上融合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色彩观,赋色和谐多彩,形成了壁画色彩的民族特色。
(二)色彩结构
在敦煌壁画中,之所以能呈现出丰富的色彩感觉,是在于它的色彩总体补色结构以及局部的补色结构。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补色是人的视觉平衡所产生的心理反应。
当人看到一种纯度较高的颜色时,在大脑的平衡下,会自动补充自然光的其他颜色,用以补充对自然光的感觉,这种现象在人类刚开始进行艺术创作时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后来画家开始有意识地将互补色运用到绘画创作当中。
敦煌壁画用运较多的互补色是红绿、蓝橙、黄紫。
如红绿对比,可以在第254窟《萨埵那太子本生图》中这幅壁画中看到,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灰黑色,在初绘时为红色和石绿色,所以肯定为红绿色的对比结构,而且两种颜色在当时的明度较高且都相近。
当时的工匠更多的是运用近补色,即一种颜色中略有变化,因为当时的工匠是依靠本能找到补色结构,而不是像现在画家会在画面中加入各种相对的补色。
色相对比是中国传统绘画设色的主要方法,可以营造出庄重稳定的视觉效果。
在敦煌早期的壁画中,由于时间使大部分壁画失色,加上其绘画方法受外来影响,所以画面的色相对比不明显,到后来的隋唐时期,受中原画风的影响,色彩对比才明显起来。
壁画中在绿色与土红色的强烈对比之下,采用了色相晕染、渐变的装饰方法,使得色相对比强度减弱,形成细腻而柔和的变化。
敦煌壁画色彩出现了许多同类色的组合,诸如赭石、土红、橙色、土黄。
另外,石青、石绿、蓝色等偏冷的类似色相产生出色彩统一调和的视觉美感。
例如:北周的洞窟,色相上为蓝紫色和橙黄色对比,效果华丽夺目、明快艳丽,但还是给人粗犷原始的感觉,这主要是由于对比过强、调和不足;隋代的洞窟,色相对比比较强烈,色彩效果丰富,使用了较多的黑色、棕色、暗红色等,配以蓝色、白色,色彩深暗而对比强烈,使人感到深沉、浑厚、雄伟;初唐的洞窟以暗红色配以白色、绿色,表达出了鲜亮有力、稳重而又灵活的感觉。
敦煌壁画在色彩明度上多以中调为主,对比适宜,没有刺目的感觉,在高调中色彩的组合也只是使用了小面积的低明度色。
从色彩明暗对比看,敦煌壁画的色彩配置中,底色与人物形象的明暗距离较大,在相近的物体上,明度又相对接近,这是因为变色加强了总体色彩的明暗对比。
人物中的色彩晕染如今都变为了黑灰色,却又形成了局部的明暗对比,可见当时的画工并非有意识地运用理性的明暗对比,但在自然的状态下形成了明暗的色彩对照,例如北周的第428窟,图中表现人物的颜色与底色的土红色中包含着不同程度的明度差异。
北魏的洞窟,大面积不同明度层次的灰色,配上白色和不同彩度层次的蓝色,整个画面使人感受到统一、文静、含蓄,稳重中显生动,高雅而又活泼。
(三)色彩技法
敦煌壁画的表现技法大致上有两种,一种是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另一种是西域传播来的绘画技法。
这两种绘画技法的融合使得敦煌壁画营造出的效果既丰富又独具特色。
敦煌壁画在用笔上归类于工笔重彩,但是在工整的基础上又体现出了写意的画风,在各个时代的壁画中不难发现没骨法。
在填色时也十分讲究,比如隋代的洞窟中,在底色上随意地斜刷着褐色,笔触十分清晰有动感。
在敷金方面,壁画从北魏到元代,对于金色的运用都十分广泛,敷金主要有贴金、描金等。
在早期的壁画中,表现人物肌肤的染色方法几乎都是运用从西域天竺传播而来的晕染法,这种方法是用同色相的颜色做不同程度的晕染,用以表现立体感。
在敦煌壁画中大多使用淡红色叠染皮肤表面,用白色表现鼻子、眼部,体现凹凸感。
如北周的428窟,人物形象的鼻、眼最高处是白色,额头处是浅灰色,其他凹进部位是深灰和黑色,依次从高到低运用不同的颜色明确地表现了面部的立体感。
四、结语
敦煌壁画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的有很多。
敦煌壁画的色彩运用从魏晋时期开始就遵循中国古代用色传统,并历经几个朝代的演变发展,经历了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从确立到成熟的过程。
从20世纪初,敦煌吸引了众多的专家学者去研究、保护,研究敦煌壁画的线条、构图、内容、临摹等方面。
本文仅从色彩方面入手进行了较粗略的研究,之所以粗略是因为随着研究的进行,出现了很多问题,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
从敦煌壁画的整体来看,每个时期都体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在画风、色彩、线条等方面都有所区别。
参考文献:
[1]王荔.未尽的敦煌壁画色彩研究[J].新美术,2016(5).
[2]陈江晓.敦煌石窟壁画色彩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3]李康敏,王霞.浅析敦煌壁画“色彩”[J].中国民族博览,2016(11).
[4]潘淑娴.浅谈敦煌壁画的底色[J].品牌,2015(1).
[5]广元.论中国壁画艺术的色彩成就[J].齐鲁艺苑,1991(3).
[6]周大正.敦煌壁画与中国画色彩[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
[7]叶康宁.壁画艺术:宫室华彩[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作者单位:
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