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世界文化遗产如何“生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因为此,走进哈尼梯田,就能感受到当地人生态、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红米田里的绿色生活
这个季节,哈尼梯田里除了郁郁葱葱的水稻,还有黄鳝、稻田鲤鱼等水产品。因为聪明的哈尼人不仅找到了引水下山、引水入田这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窍门,还想出了“稻田养鱼”这种智慧耕种方式。稻田里的水产品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在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梯田生态系统上发挥出巨大作用。
这些年,哈尼梯田里原生态的美味越来越多,散养鸡鸭、竹笋、魔芋、苦瓜、鸡枞、蕨菜、芭蕉花等生态美食数不胜数。当然,最值得一吃的当属梯田红米。原始的品种、原始的耕种方法,是红米安全、口感、营养价值的最好保障。当地人烧煮红米也有各种方法,既有用铜锅在火上吊烧,也有砍来竹筒烤成竹筒饭,还有将红米做成米粉、米线、干面等当地点心。很多来到哈尼梯田观光的游客在品尝了红米饭后,会向“农家乐”的经营者提出,希望能买一点红米带回家。当然,价格高于普通白米的红米,也在激发农民继续种田的积极性。哈尼梯田管理局局长张红榛笑着说:“如果每个上海人都愿意尝试一碗哈尼梯田的红米饭,那么就能帮助哈尼梯田留住农民! ”
“磨秋”里的灿烂童年
《哈尼族四季生产调》中唱道:“秋千荡上天,手臂展开似鸟飞,打一秋,荡掉不成器的坏庄稼,荡进成器的好庄稼;打二秋,荡去不正经的坏人,荡来清白的好人;打三秋,荡出懒做活的坏牲口,荡进肯做活的好牲口;秋千荡得庄稼粒粒饱满,秋千荡得千家万户平安,秋千荡得寨中六畜肥壮……”但凡能荡秋千了,往往是哈尼族的重要节日“扎扎”节临近了。
关于“扎扎”节荡秋千的事,有个传说:很久以前,哈尼先祖学会开沟引水种田,为子孙繁衍兴盛,他们没日没夜地烧山开田。可这一举动得罪了山上和土下的动物,被挖得缺胳膊短腿的动物们去天神那告状。神殿里判事的神官是聋子乌摩,他看到动物短肢缺臂,不问青红皂白,就判定哈尼人每年6月杀一个人来祭奠动物,并允许动物糟蹋哈尼人的庄稼。这个判决坑害了哈尼人,祭奠时失去亲朋好友的人们失声痛哭,哭声惊动了天神莫咪。莫咪了解乌摩的错判后,就对动物说:哈尼人杀了你们那么多,你们一年却只能杀他们一个人,不公平,不如每年6月把哈尼的男女老少吊在半空中,活活饿死。动物不知是计,答应了。而在哈尼人这头,莫咪指导他们立起荡秋和磨秋,荡秋千时还要发出各种叫声,好让动物以为人类正在受苦。同时,人们要杀一头牛祭祀,并呼唤 “牛肉甜、人肉苦”。
在村里经营“农家乐”的卢正开觉得,保留下来的民间节日,也为哈尼梯田的旅游观光产业提供了机遇。他指着可以同时摆放四五个“圆台面”的经营空间说,如果游客们需要,可以为他们准备象征性的长街宴。他还热情地邀请记者:“别忙着赶路,留下来和我们一起过 ‘扎扎’节,我请你吃饭! ”
在哈尼梯田管理局,记者看到一系列名为《哈尼梯田与青少年》的教科书,低年级的孩子可以从中了解哈尼族的来源、民间传说等知识,高年级的孩子被引导思考“你还愿意住蘑菇房吗”、“哈尼梯田会在全球化中迷失吗”等问题。张红榛告诉记者,这些课本被送往哈尼梯田核心区,送进孩子的课堂,就是为了让哈尼梯田蕴含的文化传统得到传承发扬,让哈尼梯田的明天始终拥有绿色的、生态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在哈尼族的古歌和民谣中,经常能听到有关水的咏叹:“自从建立村寨的时候,祖先修建了美丽的井塘,寨中美丽的水井啊,是勤快的儿女来往的地方,石缝中淌出的甜水,石头下流出的俏水,用山上的松毛清洗,拿地边的竹叶扫水,用松枝洗过井,用竹叶扫过水,井中蚯蚓不会死,泉中蚂蟥不能臭,井边苤菜长得好,水边韭菜长得旺……”口口相传的敬水文化,使得村里的老老少少都深知保护水源的重要性。随便询问哪个人,他们都会告诉你,不能砍伐森林。也正是千百年的坚持,使得今天的人们依旧能在哈尼梯田品尝山泉的清冽和甘甜。
看世界文化遗产如何“生活”
如果说红河哈尼梯田有什么最特别的地方,莫过于它是活态的世界文化遗产。在梯田延绵的山脉中,有着一个个自然村落,世居于此的人们在梯田里耕种,梯田里的农产品也是他们重要的经济来源。
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州委常委、宣传部长伍皓说,哈尼梯田成功申遗,不仅因为它具有气势磅礴的视觉效果,更因为它蕴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在13年申遗过程中,有关方面不断走访、挖掘、收集、整理当地文化,并且出版了《哈尼古风》、《文化解读哈尼梯田》等丛书,将哈尼梯田的各类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全部纳入保护范围,确保文物和习俗、景观与生态得到整体保护。
元阳县宣传部副部长白波告诉记者,稻田养鱼能够降低水稻种植的外部投入。比如,田里的鱼会吃掉可能损害庄稼的害虫,而鱼的粪便又为水稻提供了天然的肥料,使得稻田不再需要施放化肥或杀虫剂。
据介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曾对稻田养鱼进行专门研究,发现在连年养鱼的稻田,杂草比重和种类均明显减少,灭螟效果明显。人们也能看到,水稻田里栖息着几十种乃至几百种动植物和微生物,包括浮萍、细叶菜、水芹菜、水木耳、青苔等自然水生植物,以及黄鳝、泥鳅、青蛙、水蛇、蚂蚱、蜻蜓等自然水生动物。它们在梯田里形成了一物治一物、一物服务一物的良性生态链,既保护了生态平衡,又带来了安全的农作物、农产品。
故事里荡秋千和杀牛祭祀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扎扎”节通常在每年农历6月,各个村寨的时间略有不同。记者采访的时候,恰巧是大鱼塘村“扎扎”节的前一天。村里的空地上立起了高高的荡秋和长长的磨秋,放假在家的孩子们蜂拥玩耍。这些用竹子、木头构建的淳朴大玩具虽然没有电动玩具来得五光十色,却依旧收获阵阵笑声。
村里的“咪谷”(相当于祭司)卢文学在为第二天的杀牛仪式作准备。当天,他要和相当于徒弟的“小咪谷”一起,完成杀鸡等一些祭祀的准备工作;还要指导各家各户准备好“扎扎”节次日举行“长街宴”所用的桌子。所谓长街宴,就是各家各户都抬出一张一米见方的桌子,摆上拿手菜,在村里空地首尾相接,同桌共饮,庆祝“扎扎”节。卢文学告诉记者,“扎扎”节等文化传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就连很小的孩子,看到“咪谷”准备祭祀,也会退在一边,肃穆观礼。而在当地,除了“扎扎”节,还有寨神节、“扎特特”节、尝新节等众多节日。
在散落在哈尼梯田中的村寨中,另一个让人记忆犹新的细节是村寨里的水井。在元阳县大鱼塘村,石头垒成的水井足有一间屋子那么高大,井里清水满溢,还设有三个取水口。水井旁有一块写着“山神水”的牌子,介绍了水在哈尼人心中的地位:“哈尼人认为万物有灵,水是神灵给予的生命之血液,而森林和大山是水的家,只有注重保护森林、大山及其一草一石,才有清澈自然甘甜的水……”玩耍的孩子在这里用饮料瓶汲水,劳作的妇女带着等待洗涤的衣服来到水井旁。除了这个公共水井,居民家里的用水也是山泉。受惠于水,哈尼人对水井也十分敬畏,每当节日来临,就会彻底维修、清洗水井,进行祭祀。
红米田里的绿色生活
这个季节,哈尼梯田里除了郁郁葱葱的水稻,还有黄鳝、稻田鲤鱼等水产品。因为聪明的哈尼人不仅找到了引水下山、引水入田这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窍门,还想出了“稻田养鱼”这种智慧耕种方式。稻田里的水产品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在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梯田生态系统上发挥出巨大作用。
这些年,哈尼梯田里原生态的美味越来越多,散养鸡鸭、竹笋、魔芋、苦瓜、鸡枞、蕨菜、芭蕉花等生态美食数不胜数。当然,最值得一吃的当属梯田红米。原始的品种、原始的耕种方法,是红米安全、口感、营养价值的最好保障。当地人烧煮红米也有各种方法,既有用铜锅在火上吊烧,也有砍来竹筒烤成竹筒饭,还有将红米做成米粉、米线、干面等当地点心。很多来到哈尼梯田观光的游客在品尝了红米饭后,会向“农家乐”的经营者提出,希望能买一点红米带回家。当然,价格高于普通白米的红米,也在激发农民继续种田的积极性。哈尼梯田管理局局长张红榛笑着说:“如果每个上海人都愿意尝试一碗哈尼梯田的红米饭,那么就能帮助哈尼梯田留住农民! ”
“磨秋”里的灿烂童年
《哈尼族四季生产调》中唱道:“秋千荡上天,手臂展开似鸟飞,打一秋,荡掉不成器的坏庄稼,荡进成器的好庄稼;打二秋,荡去不正经的坏人,荡来清白的好人;打三秋,荡出懒做活的坏牲口,荡进肯做活的好牲口;秋千荡得庄稼粒粒饱满,秋千荡得千家万户平安,秋千荡得寨中六畜肥壮……”但凡能荡秋千了,往往是哈尼族的重要节日“扎扎”节临近了。
关于“扎扎”节荡秋千的事,有个传说:很久以前,哈尼先祖学会开沟引水种田,为子孙繁衍兴盛,他们没日没夜地烧山开田。可这一举动得罪了山上和土下的动物,被挖得缺胳膊短腿的动物们去天神那告状。神殿里判事的神官是聋子乌摩,他看到动物短肢缺臂,不问青红皂白,就判定哈尼人每年6月杀一个人来祭奠动物,并允许动物糟蹋哈尼人的庄稼。这个判决坑害了哈尼人,祭奠时失去亲朋好友的人们失声痛哭,哭声惊动了天神莫咪。莫咪了解乌摩的错判后,就对动物说:哈尼人杀了你们那么多,你们一年却只能杀他们一个人,不公平,不如每年6月把哈尼的男女老少吊在半空中,活活饿死。动物不知是计,答应了。而在哈尼人这头,莫咪指导他们立起荡秋和磨秋,荡秋千时还要发出各种叫声,好让动物以为人类正在受苦。同时,人们要杀一头牛祭祀,并呼唤 “牛肉甜、人肉苦”。
在村里经营“农家乐”的卢正开觉得,保留下来的民间节日,也为哈尼梯田的旅游观光产业提供了机遇。他指着可以同时摆放四五个“圆台面”的经营空间说,如果游客们需要,可以为他们准备象征性的长街宴。他还热情地邀请记者:“别忙着赶路,留下来和我们一起过 ‘扎扎’节,我请你吃饭! ”
在哈尼梯田管理局,记者看到一系列名为《哈尼梯田与青少年》的教科书,低年级的孩子可以从中了解哈尼族的来源、民间传说等知识,高年级的孩子被引导思考“你还愿意住蘑菇房吗”、“哈尼梯田会在全球化中迷失吗”等问题。张红榛告诉记者,这些课本被送往哈尼梯田核心区,送进孩子的课堂,就是为了让哈尼梯田蕴含的文化传统得到传承发扬,让哈尼梯田的明天始终拥有绿色的、生态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在哈尼族的古歌和民谣中,经常能听到有关水的咏叹:“自从建立村寨的时候,祖先修建了美丽的井塘,寨中美丽的水井啊,是勤快的儿女来往的地方,石缝中淌出的甜水,石头下流出的俏水,用山上的松毛清洗,拿地边的竹叶扫水,用松枝洗过井,用竹叶扫过水,井中蚯蚓不会死,泉中蚂蟥不能臭,井边苤菜长得好,水边韭菜长得旺……”口口相传的敬水文化,使得村里的老老少少都深知保护水源的重要性。随便询问哪个人,他们都会告诉你,不能砍伐森林。也正是千百年的坚持,使得今天的人们依旧能在哈尼梯田品尝山泉的清冽和甘甜。
看世界文化遗产如何“生活”
如果说红河哈尼梯田有什么最特别的地方,莫过于它是活态的世界文化遗产。在梯田延绵的山脉中,有着一个个自然村落,世居于此的人们在梯田里耕种,梯田里的农产品也是他们重要的经济来源。
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州委常委、宣传部长伍皓说,哈尼梯田成功申遗,不仅因为它具有气势磅礴的视觉效果,更因为它蕴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在13年申遗过程中,有关方面不断走访、挖掘、收集、整理当地文化,并且出版了《哈尼古风》、《文化解读哈尼梯田》等丛书,将哈尼梯田的各类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全部纳入保护范围,确保文物和习俗、景观与生态得到整体保护。
元阳县宣传部副部长白波告诉记者,稻田养鱼能够降低水稻种植的外部投入。比如,田里的鱼会吃掉可能损害庄稼的害虫,而鱼的粪便又为水稻提供了天然的肥料,使得稻田不再需要施放化肥或杀虫剂。
据介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曾对稻田养鱼进行专门研究,发现在连年养鱼的稻田,杂草比重和种类均明显减少,灭螟效果明显。人们也能看到,水稻田里栖息着几十种乃至几百种动植物和微生物,包括浮萍、细叶菜、水芹菜、水木耳、青苔等自然水生植物,以及黄鳝、泥鳅、青蛙、水蛇、蚂蚱、蜻蜓等自然水生动物。它们在梯田里形成了一物治一物、一物服务一物的良性生态链,既保护了生态平衡,又带来了安全的农作物、农产品。
故事里荡秋千和杀牛祭祀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扎扎”节通常在每年农历6月,各个村寨的时间略有不同。记者采访的时候,恰巧是大鱼塘村“扎扎”节的前一天。村里的空地上立起了高高的荡秋和长长的磨秋,放假在家的孩子们蜂拥玩耍。这些用竹子、木头构建的淳朴大玩具虽然没有电动玩具来得五光十色,却依旧收获阵阵笑声。
村里的“咪谷”(相当于祭司)卢文学在为第二天的杀牛仪式作准备。当天,他要和相当于徒弟的“小咪谷”一起,完成杀鸡等一些祭祀的准备工作;还要指导各家各户准备好“扎扎”节次日举行“长街宴”所用的桌子。所谓长街宴,就是各家各户都抬出一张一米见方的桌子,摆上拿手菜,在村里空地首尾相接,同桌共饮,庆祝“扎扎”节。卢文学告诉记者,“扎扎”节等文化传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就连很小的孩子,看到“咪谷”准备祭祀,也会退在一边,肃穆观礼。而在当地,除了“扎扎”节,还有寨神节、“扎特特”节、尝新节等众多节日。
在散落在哈尼梯田中的村寨中,另一个让人记忆犹新的细节是村寨里的水井。在元阳县大鱼塘村,石头垒成的水井足有一间屋子那么高大,井里清水满溢,还设有三个取水口。水井旁有一块写着“山神水”的牌子,介绍了水在哈尼人心中的地位:“哈尼人认为万物有灵,水是神灵给予的生命之血液,而森林和大山是水的家,只有注重保护森林、大山及其一草一石,才有清澈自然甘甜的水……”玩耍的孩子在这里用饮料瓶汲水,劳作的妇女带着等待洗涤的衣服来到水井旁。除了这个公共水井,居民家里的用水也是山泉。受惠于水,哈尼人对水井也十分敬畏,每当节日来临,就会彻底维修、清洗水井,进行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