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职业资格考试知识总结—血液学(上)

合集下载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临床血液学检验1.骨髓造血:骨髓的造血细胞大部分来源于肝脏,部分来源于脾脏。

骨髓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场所,骨髓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因此骨髓不仅是造血器官,同时也是一个中枢淋巴器官。

2.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从头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3.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例外。

这种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是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同时又获得新功能的过程。

4.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观察疗效及病情的严重手段之一。

5.粒细胞系统包括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是由于胞质中常有许多颗粒而得名的。

颗粒从II型原始粒细胞开始出现,称为非特异性颗粒(又称为A颗粒、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即S颗粒),S可以有三种: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及嗜碱性颗粒。

6.早幼粒细胞其胞体直径12~25um,较原始粒细胞大。

7.骨髓穿刺:最为理想的穿刺部位是髂骨上棘(包括髂骨前、髂骨后上棘)8.骨髓取材情况判断:(1)取材满意:a.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感到有瞬间的酸痛感(有的患者无这种感觉);b.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的黄色小粒(多为骨髓小粒,有的是脂肪);c.显微镜下涂片中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稚童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造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等;d.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有核细胞数。

(2)取材失败(即骨髓稀释):如抽吸骨髓液时混进血液,称为骨髓部分稀释;如抽出的骨髓液实际上就是血液,称为骨髓完全稀释。

血液学检验卫生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归纳(必背)

血液学检验卫生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归纳(必背)

血液学检验卫生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归纳(必背)一、各类血细胞生成的顺序分别是: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二、骨髓有何细胞增生程度五级估计标准1、增生极度活跃: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1:1)、有核细胞均数(>100)见于:各种白血病2、增生明显活跃: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10:1)、有核细胞均数(50~100)见于:各种白血病、增生性贫血3、增生活跃: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20:1)、有核细胞均数(20~50)见于:正常骨髓象、某些贫血4、增生低下: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50:1)、有核细胞均数(5~10)见于:造血功能低下5、增生极度低下: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200:1)、有核细胞均数(<5)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三、1、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引起的贫血的疾病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障、MDS、白血病、骨髓瘤、癌转移、骨髓纤维化、肾病、肝病、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2、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引起的贫血有: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型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3、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口形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红细胞内在缺陷)自身免疫性、药物诱发、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型不合输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化学、物理、生物因素致溶血(红细胞外在异常)四、不同类型的溶血性贫血的筛查和确诊实验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筛查实验(渗透脆性实验、酸化甘油溶血实验、自身溶血试验、Coombs试验)确诊实验(高渗冷溶血试验、膜蛋白电泳分析)2、G-6-PD-CNSHA:筛查试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Heinz小体生成试验)确诊实验(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3、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筛选试验(红细胞形态检查)确诊实验(PK活性定量测定)4、嘧啶-5‘-核苷酶缺乏症’:筛选试验(嘧啶核苷酸比率)确诊实验(嘧啶-5-‘核苷酶活性测定’)5、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筛查试验(红细胞形态检查)确诊实验(红细胞镰变试验)6、血红蛋白病:筛查试验(红细胞包涵体试验、异丙醇沉淀试验、热变性试验)确诊实验(血红蛋白电泳)7、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贫:确诊实验(Coombs试验)8、冷凝激素综合征:筛选试验(Coombs试验)确诊实验(冷凝集素实验)9、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症:筛查试验(红细胞形态检查、胆红素代谢检查、血型鉴定)确诊试验(Coombs试验、孕妇产前免疫抗体检查)10、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筛查试验(红细胞形态检查)确诊试验(Coombs试验、凝聚胺试验)11、PNH:筛查实验(Rous试验、蔗糖溶血试验)确诊试验(Hams试验)12、蚕豆病:筛查实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确诊试验(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13、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筛查实验(Rous试验)确诊试验(冷热溶血试验)14、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筛查试验(血小板计数、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确诊试验(止血与血栓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五、正常人血红蛋白电泳区带:HbA>95%、HbF<2%、HbA2为1.0%~3.1%六、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分类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通常为温抗体,IgG为主2、温反应性抗体型:IgG为主3、冷反应性抗体型:IgG为主4、冷凝激素综合征:几乎为IgM七、铁粒幼细胞贫血的诊断:血象:部分为低色素,部分为正色素,即呈两种红细胞并存的“双形性”,这是本病的特征之一。

血液检验知识点总结

血液检验知识点总结

血液检验知识点总结血液检验是一种通过分析血液成分来评估人体健康状况的常规检查方法。

在临床诊断中,血液检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分析血液中的不同成分,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本文中,我们将全面总结血液检验的知识点,包括血液成分、常见的血液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和意义等方面。

一、血液成分1. 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的主要成分之一,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可以反映一个人体内氧气运输的能力,以及贫血等疾病的存在。

2. 白细胞:白细胞是人体的免疫细胞,可以在身体受到感染或发炎时增加数量。

检测白细胞数量和分类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感染程度和炎症部位。

3. 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中的凝血细胞,主要负责止血和维持血液中的凝血平衡。

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异常会导致出血和凝血障碍。

4. 血浆:血浆是血液中的液态成分,包含水分、蛋白质、糖类、脂质和盐类等。

血浆中的各种物质对维持体液平衡和营养供应有重要作用。

5. 血液生化指标:血液中还包含了多种生化指标,如血糖、血脂、尿酸、肌酐等。

这些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体内代谢、肾脏功能、心血管健康等方面的情况。

二、常见的血液检验项目1. 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等指标。

血常规是最基本的血液检验项目,可以初步评估血液的基本情况。

2.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指标。

凝血功能检查可以评估血液的止血功能和凝血系统的活性。

3. 血型鉴定:通过抗体和抗原的反应来确定一个人的血型,是手术和输血前必须的检查项目。

4. 血液生化检查: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

血液生化检查可以综合评估人体内代谢和器官功能的情况。

5. 免疫学检查:包括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分类等指标。

免疫学检查可以帮助评估人体的免疫功能和炎症状态。

三、血液检验的意义1. 评估健康状况:通过血液检验可以了解人体内的氧气运输、免疫功能、代谢情况和器官功能等方面的情况,有助于评估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检验1.骨髓造血:骨髓的造血细胞大部分来源于肝脏,部分来源于脾脏。

骨髓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场所,骨髓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因此骨髓不仅是造血器官,同时也是一个中枢淋巴器官。

2.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从头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3.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例外。

这种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是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同时又获得新功能的过程。

4.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观察疗效及病情的严重手段之一。

5.粒细胞系统包括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是由于胞质中常有许多颗粒而得名的。

颗粒从II型原始粒细胞开始出现,称为非特异性颗粒(又称为A颗粒、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即S颗粒),S可以有三种: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及嗜碱性颗粒。

6.早幼粒细胞其胞体直径12~25um,较原始粒细胞大。

7.骨髓穿刺:最为理想的穿刺部位是髂骨上棘(包括髂骨前、髂骨后上棘)8.骨髓取材情况判断:(1)取材满意:a.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感到有瞬间的酸痛感(有的患者无这种感觉);b.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的黄色小粒(多为骨髓小粒,有的是脂肪);c.显微镜下涂片中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稚童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造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等;d.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有核细胞数。

(2)取材失败(即骨髓稀释):如抽吸骨髓液时混进血液,称为骨髓部分稀释;如抽出的骨髓液实际上就是血液,称为骨髓完全稀释。

临检血液知识点归纳总结

临检血液知识点归纳总结

临检血液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血液的组成1. 血液的主要成分血液是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的。

其中,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负责免疫防御,血小板负责止血,而血浆则主要是由水、蛋白质、脂类、糖、盐和激素等组成。

2. 血细胞的细胞形态红细胞呈双凹形,其直径为7-8微米,厚度为2微米左右;白细胞有核和无核两种类型,有核的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无核的是血小板;血小板呈片状,直径为1-4微米,最大厚度为0.5微米。

二、临检血液的常用指标1.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部的一种蛋白质,其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

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浓度为130-175g/L,女性的为120-160g/L。

2.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含有的红细胞数目,正常成年男性为4.0-5.5×1012/L,女性为3.5-5.0×1012/L。

3.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含有的白细胞数目,正常值为4-10×109/L;4.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含有的血小板数目,正常值为125-350×109/L;5. 血小板容积分布宽度(PDW)PDW是指血小板容积分布宽度,其反映了血小板大小的分布范围,PDW值的增加常常提示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碍的存在。

6.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MCV是指单位体积内红细胞的平均大小,其单位是fL(10^-15L),反映了机体内红细胞的大小情况,正常值为80-100fL;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MCH是指单位红细胞内部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其单位是pg(10^-12g),正常值为27-34pg;8.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MCHC是指单位红细胞内部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其单位是g/L,正常值为320-360g/L;9. 紅細胞體積峰寬度(RDW)RDW是指红细胞的分布宽度,正常值为11.5-14.5%。

临检血液知识点总结归纳

临检血液知识点总结归纳

临检血液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血液的生理功能与成分1. 血液的生理功能血液在人体内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运输、免疫和凝血。

血液通过携带氧气和营养物质,将其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同时,血液中的白细胞和抗体等免疫成分可抵御外来病原体侵入,发挥免疫作用。

此外,血液中还含有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等物质,参与了体内凝血系统的调节,维持血液的凝固状态。

2. 血液的成分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成分,约占全血量的55%,主要由水、蛋白质和无机盐等组成。

血浆中含有多种重要的代谢产物和激素,起着输送和调节作用。

而血细胞则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它们负责携氧、免疫和凝血等功能,维持了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

二、临床血液检查方法1. 血液常规检查血液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血液检查方法之一,包括了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细胞比容测定和血小板计数等项目。

通过血液常规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贫血、感染和出血等情况,有助于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 血液生化检查血液生化检查是通过化学方法对血液中的各种代谢产物进行定量测定,从而了解患者的代谢状况和器官功能。

血液生化检查项目包括了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方面的指标。

通过血液生化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高血脂、肝肾疾病等病理变化,有利于及时进行相关治疗。

3. 血液凝血功能检查血液凝血功能检查是通过血浆的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来评价患者的凝血系统功能的一种检查方法。

通过血液凝血功能检查,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出血或凝血功能异常,适时进行相关的治疗。

4.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通过显微镜观察患者血液中各种血细胞的形态、数量与比例,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白血病等疾病。

通过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对患者进行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5. 血液免疫学检查血液免疫学检查是通过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对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细胞免疫功能、自身抗体等进行检测。

检验师血液知识点总结

检验师血液知识点总结

检验师血液知识点总结一、血液的组成1. 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正常成年人红细胞的数量大约为400-500万/毫升,单位体积中的红细胞数量称为红细胞计数。

2. 血小板血小板是一种功能与形态都非常特殊的细胞,主要功能是在血管受损时,形成凝血栓以防止出血。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数量为15-30万/毫升,单位体积中血小板的数量称为血小板计数。

3. 白细胞白细胞是机体内最主要的免疫细胞,能够通过吞噬细菌、产生抗体等方式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数量大约为4-10万/毫升,单位体积中的白细胞数量称为白细胞计数。

4. 血浆血浆是血液的液态成分,其中含有水分、血浆蛋白、激素、糖类物质等。

在临床检验中,我们通常用离心法将血浆和细胞分离开,并对血浆中的各种成分进行检测。

二、血液的生理功能1. 氧气的输送血液中红细胞携带着大量的血红蛋白,能够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

2. 二氧化碳的运输血液中红细胞还能够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部进行呼吸排出。

3. 营养物质的输送血液中能够输送多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保证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的正常代谢。

4. 免疫功能白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主要细胞,能够识别体内外的病原微生物并展开攻击,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5. 凝血功能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能够在血管受损时迅速聚集形成血栓,以止血并修复损伤组织。

三、血常规检验项目1.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主要成分,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其测定能够反映机体贫血的程度。

2.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内的红细胞数量,用于反映机体的贫血情况。

3.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内的白细胞数量,用于反映机体的炎症和感染情况。

4.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指单位体积内的血小板数量,用于评估机体的血液凝固功能。

5. 红细胞比积红细胞比积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的体积比例,对机体的贫血情况有一定的反映。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血液学知识点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血液学知识点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血液学知识点一、血液学概述血液学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血液的形态学、生理学和病理学变化,以及与其相关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血液学检验技术是血液学研究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血液样本的分析,可以获得有关血液成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重要信息。

二、血细胞计数与分类血液中的主要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细胞计数是血液学检验中最基本的项目之一,通过计算单位体积内血细胞的数量,可以判断血细胞的增减情况。

血细胞分类则是根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特点,将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不同类型。

三、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是血液学检验中最常用的项目之一,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反映贫血程度;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可以用于判断贫血类型;白细胞计数可以辅助诊断感染和炎症等疾病;血小板计数可以判断出血和凝血功能的异常。

四、血液凝固功能检查血液凝固功能检查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等项目。

这些项目可以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正常与否,对于判断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五、血型与免疫检测血型与免疫检测主要包括ABO血型、Rh血型、免疫球蛋白测定、自身抗体检测等项目。

ABO血型和Rh血型是判断输血安全和妊娠期间防止溶血反应的重要指标;免疫球蛋白测定可以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自身抗体检测可以辅助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

六、造血功能检查造血功能检查主要包括骨髓象、网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电泳等项目。

骨髓象可以评估骨髓中造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对于骨髓异常和造血功能障碍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网织红细胞计数可以反映骨髓中红细胞生成的活跃程度;血红蛋白电泳可以判断血红蛋白异常和地中海贫血等遗传性疾病。

七、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主要针对血液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的诊断和疗效评估,常见的标志物包括白细胞酯酶(WBC-esterase)、酸性磷酸酶(ACP)、髓过氧化物酶(MPO)等。

医学检验笔记职称考试血液学背记知识点贫血分类按红细胞形态考点缺铁

医学检验笔记职称考试血液学背记知识点贫血分类按红细胞形态考点缺铁

血液学是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负责研究血液、血液疾病和相关检验技术。

在医学检验职称考试中,了解贫血的分类和缺铁贫血的相关知识点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下面是有关贫血分类按红细胞形态和缺铁贫血的一些背记知识点:1. 贫血分类按红细胞形态:-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的分类:根据平均红细胞体积的大小,贫血可以分为微小型贫血、小型贫血、正常型贫血和巨大型贫血。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的分类:根据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大小,贫血可以分为低色素性贫血、正常色素性贫血和高色素性贫血。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的分类:根据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的大小,贫血可以分为低浓度贫血和正常浓度贫血。

2. 缺铁贫血的特征和原因:- 特征:缺铁贫血是最常见的一种贫血类型,主要特征包括红细胞形态呈微小型或小型,红细胞色素含量减少,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血红蛋白和血红蛋白饱和度下降。

- 原因:缺铁贫血是由于机体缺乏足够的铁元素,导致铁不足供应给骨髓中的红细胞合成过程而引起的。

常见的原因包括营养不良、吸收不良、消化道疾病、慢性出血和妇女月经期血量过多等。

3. 缺铁贫血的常见临床表现:- 乏力、轻度疲劳和活动耐受力差。

- 口唇、舌黏膜苍白。

- 心悸、气短和呼吸困难。

- 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

- 手足发凉、易感冒。

- 长期严重缺铁贫血还可引发心脏病问题。

4. 缺铁贫血的实验室检查表现:- 血红蛋白水平:缺铁贫血的血红蛋白水平通常降低。

- 血清铁水平:缺铁贫血的血清铁水平通常降低,反映体内铁储存不足。

- 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缺铁贫血的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通常降低。

- 血液像片检查:缺铁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常呈现出微小、低色素、嗜碱性粒细胞减少和巨噬细胞增多的特征。

5. 缺铁贫血的治疗和预防:- 补充铁剂:口服补充铁剂,如补铁剂、铁剂等,可以纠正缺铁情况。

- 饮食调理: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如瘦肉、豆类、绿叶蔬菜等,以提高铁的摄取量。

临床血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血液学基础知识1. 血液的组成血液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则起着免疫和防御作用,而血小板则参与血栓形成和凝血过程。

2. 血液的生成血液的生成主要发生在骨髓内,成熟的红细胞和白细胞会进入血液循环,而血小板则会在骨髓中成熟后进入血液中。

3. 血液的凝血机制血液的凝血机制是机体对出血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主要包括血小板功能、凝血酶原激活和凝血蛋白的合成等。

4. 血液的输血学血液的输血学是临床血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血液检测和输血反应的处理等内容。

5. 血液的免疫学血液中包含了很多免疫细胞和免疫蛋白,对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起着重要作用。

二、血液病的分类和诊断1. 贫血贫血是临床上常见的血液病,主要指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数量减少,导致血液输送氧气能力下降。

贫血的分类包括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贫血的诊断需要通过血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平均容积等指标来进行。

2. 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障碍,导致出血时间延长或出现出血的症状。

常见的疾病包括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生成障碍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3. 血浆蛋白异常血浆蛋白异常是指血浆中蛋白质的合成或分布出现异常,包括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多、γ球蛋白减少等情况。

常见的疾病包括多发性骨髓瘤、Waldenström氏病和淀粉样变性等。

4. 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是指机体对损伤部位进行止血的能力减弱或消失。

常见的疾病包括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和血栓形成相关的疾病。

5. 血液肿瘤血液肿瘤是指发生在血液及造血系统中的肿瘤性疾病,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6. 血液传染病血液传染病是指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梅毒和疟疾等。

血液学检验常考知识点

血液学检验常考知识点

血液学检验常考知识点一、造血检验1、血液学主要研究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细胞形态学、细胞生物学;血液流变学、细胞和体液免疫、血液遗传学、血液生化学。

2、临床血液学检验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检验学实验方法为手段,分析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阐述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协助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学科。

(一)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1、胚胎期造血分为中胚层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

①中胚叶造血期:在人胚发育第2周末开始,到人胚第9周时止。

卵黄囊是最早的造血器官,卵黄囊壁上的血岛是人类最早的造血中心。

②肝脏造血期:始于胚胎第6周,3~6个月的胎肝是体内主要的造血场所。

③骨髓造血期:第14周时开始造血,胚胎第5个月时骨髓成为造血中心。

2、人出生后骨髓是在正常情况下是唯一能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场所,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3、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成人的红骨髓和黄骨髓各约占50%。

脂肪化的骨髓称为黄骨髓,主要由脂肪细胞组成,黄骨髓仍然保持有造血的潜能。

正常情况下,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较强。

成年后,红骨髓仅存在于扁骨、短骨及长管状骨的近心端。

红骨髓有丰富的血管系统,血窦是最突出的结构。

4、各类血细胞产生的顺序依次是: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5、生理情况下,出生2个月后,婴儿的肝、脾、淋巴结等已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

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6、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的内环境称为造血微环境,包括微血管系统、末梢神经、基质、基质细胞及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

骨髓基质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二)造血干细胞及分化调控▲20世纪60年代初,Till和McCulloch用小鼠脾集落生成实验及体外培养方法证实了造血干细胞的存在。

证实了每一个脾集落是由一个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

1、造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并有多向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

血液学检验

血液学检验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一)粒细胞系统1. 原始粒细胞(myeloblast):10~18μm,胞体圆或类圆形,核占细胞的2/3以上,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浆量少,染天蓝色,有透明感,无颗粒。

2. 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12~20μm,较原粒细胞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细胞粗糙,染色质颗粒开始有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浆染淡蓝色、蓝色或深蓝色,含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紫红色颗粒(即非特异性颗粒)。

3.中幼粒细胞(myelocyte)①中性中幼粒(neutrophilic myelocyte):10~18μm,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有凹陷,其凹陷处约占细胞的2/3~1/2,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隐约可见或消失;胞浆量多,染淡红或少数区域略偏蓝,含大小一致的红色颗粒、即特异性颗粒(致少有一个区域)。

②嗜酸性中幼粒(eosinophilic):15~20μm:核与中性中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粗大而均匀、排列紧密的橘红色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basphilic):10~15μm,核圆形或椭圆形、但常常轮廓不清,核染色质较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含有排列零乱、大小不等数量不多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①中性晚幼粒(neutrop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不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无核仁;胞浆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特异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eosinoph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形及结构与中性晚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橘红色的、大小一致的嗜酸性特异性颗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basophilic metamyelocyte):10~14μm,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分布有少量嗜碱性非特异颗粒。

医学检验士必考知识点归纳

医学检验士必考知识点归纳

医学检验士必考知识点归纳医学检验是医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涉及到对患者样本的检测和分析,以辅助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

作为一名医学检验士,掌握以下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1. 血液学检验:- 血常规检查: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等。

- 血液形态学: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分析。

- 凝血功能检查:凝血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

2. 尿液检验:- 尿常规:尿蛋白、尿糖、尿胆原、尿沉渣等。

- 尿沉渣显微镜检查: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结晶等。

3. 生化检验:- 肝功能:ALT、AST、ALP、GGT、总蛋白、白蛋白等。

- 肾功能:血尿素氮、肌酐、尿酸等。

- 电解质:钠、钾、氯、钙等。

- 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

4. 免疫学检验:- 免疫球蛋白测定:IgG、IgA、IgM。

- 自身抗体检测: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

- 感染性疾病标志物: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艾滋病毒抗体等。

5. 微生物学检验:- 细菌培养与鉴定:革兰氏染色、菌落形态、生化试验等。

- 真菌检测:直接镜检、培养等。

- 病毒检测:PCR、ELISA等。

6. 细胞学检验:- 细胞形态学:细胞大小、形态、核质比等。

- 细胞计数:细胞总数、有核细胞数等。

7. 分子生物学检验:- 基因检测:遗传性疾病、肿瘤相关基因等。

- 染色体分析:染色体数目、结构异常等。

8. 内分泌检验:- 激素水平测定:甲状腺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9. 临床检验技术:- 实验室质量控制:标准操作程序、室内质控、室间质评等。

- 仪器维护与校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0. 实验室安全与伦理:- 实验室生物安全:个人防护、废物处理、消毒灭菌等。

- 患者隐私保护: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患者隐私。

医学检验士在掌握这些知识点的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细致的观察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临床提供有力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检验职业资格考试知识总结—临床血液学(上)基础知识1——临床血液学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2——造血阶段①胚胎造血Ⅰ中胚叶造血期:血岛(卵黄囊)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时间是第2周开始,第9周结束。

Ⅱ肝脏造血期:3个月到6个月的胎肝是体内主要造血场所。

Ⅲ骨髓造血期:第3个月开始造血,第8个月骨髓成为造血中心。

(胚胎造血,血细胞形成顺序:红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②出生后造血Ⅰ骨髓造血:出生后,正常情况下,骨髓是唯一产生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的场所,也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Ⅱ红骨髓:成年后,红骨髓仅存在扁平骨短骨及长管骨的近心端Ⅲ淋巴器官造血:B淋巴细胞—骨髓T淋巴细胞—胸腺淋巴结脾Ⅳ骨髓外造血:在某些病理下,有些组织又重新恢复造血功能,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恶性贫血。

3——造血干细胞具有特征①多数细胞处于G0期或静止期②绝大多数表达CD34和Thy-1③低表达或不表达CD38和HLA-DR④缺乏特异系列抗原表面标志4——造血调节因子①正向调控因子Ⅰ干细胞因子(SCF)Ⅱ集落刺激因子(CSF):粒-单细胞刺激因子(CSF-GM)粒细胞刺激因子(CSF-G)单核细胞刺激因子(CSF-M)巨核细胞刺激因子(CSF-Meg)Ⅲ白细胞介素3(IL-3)Ⅳ白细胞介素(IL)Ⅴ红细胞生成素(EPO)Ⅵ血小板生成素(TPO)②负向调控因子Ⅰ干扰素(IFN):抗肿瘤,抗病毒,免疫调节Ⅱ肿瘤坏死因子:(TNF-β):具细胞毒效应Ⅲ转化生长因子(TGF-β)5——骨髓检查①适应征Ⅰ外周血细胞成分及形态异常Ⅱ不明原因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Ⅲ骨瘤骨质破坏Ⅳ化疗后疗效观察②禁忌征Ⅰ晚期妊娠孕妇Ⅱ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6——髂骨后上棘是临床上首选的穿刺部位7——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五级标准(油镜下观察200—500个细胞)8——粒细胞胞质中四种颗粒鉴别9——正常骨髓象①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比例约2-4:1②粒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40%—60%,原粒细胞小于2%,早幼粒细胞小于5%,中晚幼粒均小于15%,嗜酸小于5%,嗜碱小于1%。

③红细胞系统原红小于1%,早幼红小于5%,中晚幼红各约占10%④淋巴细胞系统原始淋,幼稚淋极罕见10——异常骨髓细胞①细胞核异常Ⅰ数目异常:见于急性白血病,严重贫血Ⅱ形态异常:见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Ⅲ核染色质异常:巨幼红细胞,巨幼粒细胞Ⅳ核仁异常:见于白血病,恶性组织病Ⅴ异常核分裂:见于白血病,恶性组织病(细胞核异常主要考虑白血病和恶性组织病)②细胞质异常Ⅰ中性出现Auer小体,提示非淋巴细胞白血病Ⅱ红细胞:cobot环 H-J小体嗜碱性点彩变性珠蛋白小体等Ⅲ浆细胞:可见Russel小体Ⅳ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早幼粒细胞天青胺蓝颗粒明显增多③核质发育不平衡Ⅰ核发育落后于胞质,即幼核老质,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Ⅱ胞质发育落后于核,即老核幼质,见于缺铁性贫血Ⅲ先天性pelger—huet 异常也属于核质发育不平衡,主要是中性粒细胞眼镜状改变。

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1——过氧化酶染色(POX/MPO)①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棕黑色颗粒②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Ⅰ粒细胞系统:自早幼粒至成熟中性粒均为阳性反应,随细胞的成熟阳性反应程度逐渐增强。

Ⅱ单核细胞系统:原单为阴性,幼稚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呈弱阳性。

Ⅲ其他细胞均为阴性,如淋巴细胞浆细胞等③帮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Ⅰ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呈阳性反应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呈阴性反应Ⅲ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呈阴性反应,有时少数呈弱阳性反应Ⅳ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鉴别最有价值的方法,也首选方法。

2——过碘酸—希夫反应(PAS)①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红色颗粒,块状或弥漫状红色②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Ⅰ粒细胞系统:分化差的原粒为阴性,分化好的原粒为阳性,自早幼粒至成熟粒均呈阳性反应,并随细胞成熟度的增加阳性反应逐步加强。

Ⅱ淋巴细胞系统:基本为阴性,少数淋巴可呈阳性反应Ⅲ单核细胞系统:原单阴性,幼稚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呈阳性反应Ⅳ红细胞系统:有核红及成熟红细胞均呈阳性反应③临床意义Ⅰ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原粒呈阳性反应,其他时期粒呈阳性反应,阳性呈细颗粒状Ⅱ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单幼单可呈阳性反应,阳性呈细颗粒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原淋幼淋可呈阳性反应,阳性呈粗颗粒或小块状Ⅳ慢淋时,淋巴细胞呈阳性反应,阳性呈粗颗粒或块状Ⅴ红细胞白血病呈阳性反应,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呈阴性反应3——碱性磷酸酶染色(NAP)①阳性结果胞质内出现蓝色颗粒积分评价:(-)—0分(+)—1分(++)—2分(+++)—3分(++++)—4分②正常血细胞反应Ⅰ碱性磷酸酶主要存在于成熟中性粒细胞,其他细胞均呈阴性。

③临床意义ⅠNAP是成熟中性粒细胞的标志酶Ⅱ急性粒细胞白血病NAP活性降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NAP活性增加,可用于鉴别。

Ⅲ慢性粒细胞白血病NAP常为零,类白血病NAP 活性增加,可用于鉴别。

Ⅳ再生障碍性贫血NAP增高,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NAP降低,可用于鉴别Ⅴ再生障碍性贫血时NAP增高,病情好转时下降,可作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指标Ⅵ粒细胞白血病合并细菌感染时NAP会增高Ⅶ细菌感染NAP增高,病毒感染一般无变化Ⅷ真性红细胞增多症NAP增高,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NAP无明显变化。

4——酯酶染色①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NAS-DCE)Ⅰ阳性为胞质内出现红色沉淀Ⅱ正常血细胞反应a原粒多为阴性,自早幼粒至成熟中性细胞为阳性,但酶活性并不随细胞成熟度而增加。

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均为阴性Ⅲ临床意义aNAS-DCE几乎仅出现在粒细胞内,特异性高,又称为“粒细胞酯酶”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均呈阴性反应②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α—NAE)Ⅰ阳性为胞质内出现棕黑色颗粒Ⅱ正常细胞反应a粒细胞:阴性或弱阳,阳性不能被氟化钠抑制b单核细胞:幼单单核呈阳性,阳性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c淋巴细胞:少数弱阳,阳性不能被氟化钠抑制Ⅲ临床意义a急粒阳性不能被氟化钠抑制b急淋阳性不能被氟化钠抑制c急单阳性能被氟化钠抑制③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α—NBE)Ⅰ阳性为细胞质内出现蓝色颗粒Ⅱ正常细胞反应a粒细胞:阴性或弱阳,阳性不能被氟化钠抑制b单核细胞:幼单单核呈阳性,阳性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c淋巴细胞:少数弱阳,阳性不能被氟化钠抑制Ⅲ临床意义a急粒阳性不能被氟化钠抑制b急淋阳性不能被氟化钠抑制c急单阳性能被氟化钠抑制5——铁染色①正常血细胞反应Ⅰ细胞外铁:主要存在骨髓小粒中,反映体内铁的贮存情况Ⅱ阳性为细胞质内出现蓝色颗粒或小块状分为(-)(+)(++)(+++)(++++)Ⅲ参考值(+)—(++),多为(++)②细胞内铁Ⅰ阳性为细胞质内出现蓝色颗粒分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Ⅱ细胞内铁:存在于中幼晚幼红及红细胞中的铁,反应铁的利用Ⅲ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指幼红胞质内蓝色铁颗粒6个以上及围绕核周1/3以上排列Ⅳ参考值:健康成人以Ⅰ型为主③临床意义Ⅰ缺铁性贫血:外铁阴性,内铁减少甚至为零,若铁剂治疗有效,内外铁均上升Ⅱ铁粒幼贫血:内外铁均明显增多,环形铁粒幼也明显增多,为本病的特征Ⅲ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环形铁粒幼上升>15%6——三种常用细胞化学染色的鉴别贫血及其细胞学检验1——贫血主要检测指标:Hb RBC Hct2——贫血MCV MCH MCHC分类3——RDW分类(临检已详细讲过)①RDW参考值:11.5%—14.5%4——贫血病因分类①RBC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造血原粒缺乏或没利用②RBC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③RBC丢失过多:急性慢性失血5——贫血的实验诊断方法及步骤①确定有无贫血,根据RBC Hb Hct②根据Hb浓度,成人贫血程度划分为4级Ⅰ轻度:120/110—90g/LⅡ中度:90—60g/LⅢ重度:60—30g/LⅣ极重度:Hb<30g/L(当RBC<1.5×1012g/L,Hb<45g/L时,应考虑输血)③确定贫血类型Ⅰ法1:根据MCV MCH MCHCⅡ法2:根据MCV RDW④查清贫血病因,需要详细结合临床。

如患者病史,饮食,药物,输血史,及肝脾淋巴结有无肿大等贫血类型1——铁代谢障碍性贫血①铁的代谢Ⅰ铁的来源于吸收:每天膳食中只有约10%的铁即1mg被吸收,在消化道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肠粘膜吸收。

Ⅱ铁的转运及利用:进入血浆中的Fe2+,经铜蓝蛋白氧化作用变为Fe3+,再与运铁蛋白结合运行至身体各组织。

Ⅲ铁的贮存及排泄:铁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骨髓利用铁造红细胞,血红蛋白,没用完的则贮存起来,孕妇和儿童的排泄量高于成人数倍则他们容易贫血。

②铁的代谢检测指标Ⅰ血清铁测定降低见于:缺铁性贫血,失血,营养不良等增高见于:肝脏疾病,造血不良等Ⅱ血清铁蛋白测定(SF)降低见于:缺铁性贫血早期,失血,营养不良增高见于:肝脏疾病(SF对缺铁性贫血诊断意义最大,也可准确反映体内贮存铁的情况)Ⅲ血清总铁结合力测定(TIBC)降低见于:肝脏疾病等增高见于:缺铁性贫血(TIBC:通常情况下,仅有1/3的运铁蛋白与铁结合,而另外2/3运铁蛋白空着)Ⅳ转铁蛋白饱和度测定(TS)TS=血清铁/总铁结合力×100%降低见于:缺铁性贫血增高见于:铁利用障碍Ⅴ转铁蛋白测定(TRF)降低见于;肝脏疾病等增高见于:缺铁性贫血等(转铁蛋白又名运铁蛋白,是血浆中主要含铁蛋白质,负责运载由消化管吸收的铁和由红细胞释放的铁,以TRF-Fe3+复合形式进入骨髓中,供成熟红细胞的生成。

)2——缺铁的原因①摄入不足:膳食不足,营养不良,需要量增加,吸收障碍等②铁丢失过多:月经过多,妊娠失血,各种出血性疾病等3——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特征①各种铁酶活性下降,引起上皮组织变化如口角炎,舌炎,皮肤干燥,指甲无光泽脆薄甚至呈“凹陷形反指”②贫血症状③萎缩性胃炎,月经过多是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亦是缺铁性贫血的结果④约10%的缺铁性贫血患者有轻度肝脾肿大3——缺铁性贫血分期①缺铁期:贮存铁下降,早期血清铁蛋白下降②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贮存铁进一步减少,铁蛋白减少,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下降,总铁结合力增高③缺铁性贫血期:除上述特点外,还有明显的RBC Hb Hct 减少,出现多个系统症状。

4——缺铁性贫血的实验检查①血象:Hb RBC Hct均减少,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②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幼红体积小胞浆少③铁染色和铁代谢的检测:骨髓铁减少,骨髓铁染色消失5——缺铁性贫血鉴别诊断①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鉴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是一个地中海贫血属于血红蛋白病,涂片多见靶形红细胞6——铁粒幼细胞贫血①血象:部分为低色素性,部分为正色素性,呈两种细胞“双形特征”②铁染色与铁代谢检查:环形铁粒幼细胞常占幼红细胞15%以上,为本病的重要诊断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