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金属性强弱总结

元素金属性强弱总结
元素金属性强弱总结

https://www.360docs.net/doc/6713621580.html,高考圈-让你的大学对得起高三

元素金属性强弱总结

金属性——金属原子在气态时失去电子能力强弱(需要吸收能量)的性质。

金属活动性——金属原子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能力强弱的性质。

注:“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并非同一概念,两者有时表示为不一致,如Cu和Zn:金属性是:Cu>Zn,而金属活动性是:Zn>Cu。

1.在一定条件下金属单质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一般情况下,与水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金属性越强。

2.常温下与同浓度酸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一般情况下,与酸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金属性越强。

3.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碱性越强,其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4.依据金属单质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一般是活泼金属置换不活泼金属。但是ⅠA 族和ⅡA族的金属在与盐溶液反应时,通常是先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强碱和氢气,然后强碱再可能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5.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

6.依据元素周期表。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主族中,由上而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逐渐增强。

7.依据原电池中的电极名称。做负极材料的金属性强于做正极材料的金属性。

8.依据电解池中阳离子的放电(得电子,氧化性)顺序。优先放电的阳离子,其元素的金属性弱。

9.气态金属原子在失去电子变成稳定结构时所消耗的能量越少,其金属性越强。

元素分析知识总结

元素分析知识总结 第一章.原子吸收光谱 1·共振线,第一共振线 共振吸收线:原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所吸收的谱线。 第一共振线:由基态跃迁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所吸收的谱线。这条谱线强度最大, 灵敏度最高。 2·原子吸收谱线的自然宽度、中心频率、半峰宽 原子吸收线并非是一条严格的几何线,而是占据着极窄的频率范围,具有一定 的自然宽度。原子吸收光谱的轮廓以原子吸收谱线的中心频率和半宽度来表征。 半宽度(Δv):是指在极大吸收系数一半处,吸收光谱线轮廓上两点之间的频率差。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当核外电子跃迁到激发态时,激发态的能级和电子在激发态 停留的时间是测不准的,具有不确定度。即: E1 :E1 ±ΔE t1 : t1 ±Δt ΔE·Δt≥h/2π 只有当Δt→∞,ΔE→0 ,此时激发态的能量E1 才有定值,但是电子在激发态的时间只有约10-8,所以激发态的能量E1 是测不准的,只能是一个范围。 而电子在基态是稳定的,所以电子在基态停留时间的Δt→∞,所以ΔE→0 , 基态能量E0具有定值。所以V= (E1 - E0)/h 是测不准的,中心频率具有不 确定度,所以原子吸收线具有自然宽度。自然宽度(ΔυN)一般为10-5nm数量 级。 中心频率半峰宽 3·为什么原子吸收线具有自然宽度? 根据海森堡测不准原理:ΔE·Δt≥h/2π 电子在基态是稳定的,所以电子在基态停留时间的Δt→∞,所以ΔE→0 , 基态能量E0具有定值。而电子在激发态的时间只有约10-8,所以激发态的能量 E1 是测不准的,只能是一个范围。所以谱线的频率V= (E1 - E0)/h 是测不准 的,中心频率具有不确定度,所以原子吸收线具有自然宽度。自然宽度(Δυ N)一般为10-5nm数量级。

强弱电解质的实验判定方法1

强弱电解质的实验判定 方法1

强弱电解质的实验判定方法 一、从弱电解质的概念出发,不能完全电离的是弱电解质 1.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中c(H+)、pH的关系来判断其电离程度 如某一元酸的浓度为0.1mol/L,若其c(H+)<0.1mol/L(理论依据)即 pH >1(实验方法),则可证明该酸是弱电解质。 2.电离程度小的是弱电解质。相同温度下、在相同浓度,与另一电解质(如强电解质)进行比较, c(H+)小的是弱电解质 实验方法为: 导电能力弱的为弱电解质;(但导电能力强的不一定为强电解质) 反应速率慢的是弱电解质;(但反应速率快的不一定为强电解质) 如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醋酸溶液与盐酸分别与同样的锌粒反应开始时产生气体的速率醋酸慢,说明醋酸是弱电解质; 3.弱电解质溶液中还有溶质的分子存在。同温度下,pH值(或c(H+))、体积均相同的弱电解质和强电解质,与足量物质反应时消耗量或者生成量多的是弱电解质。但作为实验方法,一定pH的弱电解质溶液在实验室是难以配制的。如pH值、体积均相同的盐酸和醋酸,分别与等浓度的NaOH溶液恰好反应时,消耗碱溶液多的是醋酸;分别与足量的Zn粒反应时,产生气体多的是醋酸 又如常温下,中和10mLpH=1的CH3COOH溶液消耗pH=13的NaOH溶液的体积大于10mL; 常温下,将pH=1的CH3COOH溶液与pH=13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酸性 二、存在电离平衡的是弱电解质,即改变条件时平衡会移动。 1.升高温度电离程度增大;

2.加入盐离子会逆制电离;如向醋酸溶液中滴入石蕊试液变红,再加 CH3COONH4,颜色变浅。 3.加水稀释会促进电离,从稀释前后的PH与稀释倍数的变化关系。不太稀的强酸溶液每稀释10倍,pH增大一个单位;不太稀的弱酸溶液每稀释10倍,pH增大小于一个单位。 如测pH= a的CH3COOH稀释100倍后所得溶液pH<a +2; 又如将pH值均为2的盐酸、醋酸稀释相同的倍数(如100倍),pH值变化小的是醋酸。 三、盐类的水解:测定对应盐的酸碱性。 如测CH3COONa溶液的pH值,CH3COONa溶液呈碱性,则证明CH3COOH是弱酸。 四、酸和盐发生复分解反应一般规律:左强右弱法若 HA + NaB = NaA + HB 则 HA > HB ,若HA为弱酸,则HB为更弱的弱酸。 在等浓度的两种一元弱酸钠盐溶液中分别通入适量CO2,发生如下反应: N a R+CO2+H2O→HR+N a HCO3,N a R’+CO2+H2O→HR’+Na2CO3则两弱酸酸性强弱比较正确的是: ( ) A.HR较强B.HR’较强C.两者差别不大D.无法比较 12.(12分)已知多元弱酸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是分步进行的,且第一步电离程度大于第二步电离程度,第二步电离程度远大于第三步电离程度…… 今有HA、H2B、H3C三种一元、二元、三元弱酸,根据“较强酸+较弱酸盐=较强酸盐+较弱酸”的反应规律,它们之间能发生下列反应: ①HA+HC2-(少量)===A-+H2C- ②H2B(少量)+2A-===B2-+2HA ③H2B(少量)+H2C-===HB-+H3C 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 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完整版)材料分析方法期末考试总结

材料分析方法 1.x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具有波粒二相性,粒子性往往表现突出,故x射线也可视为一束具有一定能量的光量子流。X射线有可见光无可比拟的穿透能力,可使荧光物质发光,可使气体或其它物质电离等。 2.相干散射:亦称经典散射,物质中的电子在X射线电场的作用下,产生强迫振动。这样每个电子在各方向产生与入射X射线同频率的电磁波。新的散射波之间发生的干涉现象称为相干散射。 3.不相干散射:亦称量子散射,X射线光子与束缚力不大的外层电子,或自由电子碰撞时电子获得一部分动能成为反冲电子,X射线光子离开原来方向,能量减小,波长增加。 4.吸收限:物质原子序数越大,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越强;对一定的吸收体,X射线的波长越短,穿透能力越强,表现为吸收系数的下降,但随着波长的的降低,质量吸收系数并非呈连续的变化,而是在某些波长位置上突然升高,出现了吸收限。 5.荧光辐射:由入射X射线所激发出来的特征X射线称为荧光辐射(荧光X 射线,二次X射线)。 6.俄歇效应:由于光电效应而处于激发态的原子还有一种释放能量的方式,及俄歇效应。原子中一个K层电子被入射光量子击出后,L层一个电子跃入K层填补空位,此时多余的能量不以辐射X光量子放出,而是以另一个L层电子活的能量跃出吸收体,这样的一个K层空位被两个L层空位代替的过程称为俄歇效应,跃出的L层电子称为俄歇电子。 7.光电子:当入射光量子的能量等于或大于吸收体原子某壳体层电子的结合能时,此光量子就很容易被电子吸收,获得能量的电子从内层溢出,成为自由电子,称为光电子。原子则处于激发态,这种原子被入射辐射电离的现象即光电效应。8.滤波片的作用:滤波片是利用吸收限两侧吸收系数差很大的现象制成的,用以吸收不需要的辐射而得到基本单色的光源。 9.布拉格方程只是获得衍射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10.晶面(hkl)的n级反射面(nh nk nl),用符号(HKL)表示,称为反射面或干涉面。 11.掠射角是入射角(或反射角)与晶面的夹角,可表征衍射的方向。 12.衍射极限条件:在晶体中,干涉面的划取是无极限的,但并非所有的干涉面均能参与衍射,因存在关系dsinθ=λ/2,或d>=λ/2,说明只有间距大于或等于X 射线半波长的那些干涉面才能参与反射。 13.劳埃法:采用连续X射线照射不动的单晶体,因为X射线的波长连续可变,故可从中挑选出其波长满足布拉格关系的X射线使产生衍射。 14.周转晶体法:采用单色X射线照射转动的单晶体,并用一张以旋转轴为轴的圆筒形底片来记录。 15.粉末法:采用单色X射线照射多晶体,试样是由数量众多、取向混乱的微晶体组成。 16.吸收因数:由于试样本身对X射线的吸收,使衍射强度的实测值与计算值不符,为了修正这一影响,则在强度公式中乘以吸收因数。 17.温度因数:原子热振动使晶体点阵原子排列的周期性受到破坏,使得原来严格满足布拉格条件的相干散射产生附加的相差,从而使衍射强度减弱。为修正实验温度给衍射强度带来的影响,需要在积分强度公式中乘以温度因数。

高一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碱金属元素知识点

高一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碱金属元素知识点 1.碱金属元素 碱金属包含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六种元素.因为钫是人工放射性元素,中学化学不作介绍. 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相似性:碱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都只有1个电子,次外层为8个电子(其中Li原子次外层只有2个电子).所以在化学反应中,碱金属元素的原子总是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而显+1价. 递变性:Li、Na、K、Rb、Cs等碱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失电子水平逐渐增强,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3.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1)颜色:银白色金属(Cs略带金色光泽). (2)硬度:小,且随Li、Na、K、Rb、Cs,金属的硬度逐渐减小.这是因为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之间的作用力逐渐减弱所致.碱金属的硬度小,用小刀可切割. (3)碱金属的熔点低.熔点的锂为180.5℃,铯的熔点是28.4℃.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单质的熔点逐渐降低. (4)碱金属的密度小.Li、Na、K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且锂的密度小于煤油的密度.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碱金属的密度逐渐增大.但钾的密度小于钠的密度,出现“反常”现象.这是因为金属的密度取决于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原子质量,另一方面是原子体积,从钠到钾,原子质量增大所起的作用小于原子体积增大的作用,所以钾的密度反而比钠的密度小. 4.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碱金属与钠一样都是活泼的金属,其性质与钠的性质相似.但因为 碱金属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其金属活泼性有所差异,化合物的性质也有 差异. (1)与水反应 相似性:碱金属单质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 2R+2H2O=2ROH+H2↑(R代表碱金属原子) 递变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金属与水反应的剧烈水准增大,生 成物的碱性增强. 例如:钠与冷水反应放出热量将钠熔化成小球,而钾与冷水反应时,钾球发红,氢气燃烧,并有轻微爆炸.LiOH是中强碱,CsOH是碱. (2)与非金属反应 相似性:碱金属的单质可与绝大部分非金属单质反应,生成物都是 含R+阳离子的离子化合物. 递变性:碱金属与氧气反应时,除锂和常温下缓慢氧化的钠能生成 正常的氧化物(R2O)外,其余的碱金属氧化物是复杂氧化物. 4Li+O2=2Li2O 4Na+O2 2Na+O2 Na2O2 (过氧化钠,氧元素化合价-1) K+O2 KO2 (超氧化钾) (3)与盐溶液反应 碱金属与盐的水溶液反应时,首先是碱金属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生成的碱可能再与盐反应. 特别注意:碱金属单质都不能从盐溶液中置换出较不活泼金属.如:

强弱电解质的判断和比较

L20 强弱电解质的判断和比较 课堂练习 1、下列状态时,不能导电的电解质是() A.液态氯化氢B.熔融食盐C.硫酸铜溶液D.氯水 解析:氯水是混合物,能导电;熔融的食盐能导电。 答案:A 2、BaSO4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其本质原因是() A.是电解质B.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C.存在电子D.存在离子 3、关于强、弱电解质叙述正确的是() A.强电解质都是离子化合物,弱电解质都是共价化合物 B.强电解质都是可溶性化合物,弱电解质都是难溶性化合物 C.强电解质的水溶液中无溶质分子,弱电解质的水溶液中有溶质分子 D.强电解质的水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电解质的水溶液导电能力弱 解析:A项,部分共价化合物是强电解质;B项强电解质有些是难溶性的,如BaSO4;C项,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电离无溶质分子,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有溶质分子。D项,水溶液的导电能力取决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与电解质的强弱无关。 答案:C 4、分别向下列各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固体,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最小的是() A.水B.盐酸C.醋酸溶液D.NaCl溶液 5、下列电离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A.NaHSO 4Na++H++SO2-4 B.NaHCO 3Na++H++CO2-3 C.HClO===H++ClO- D.H 2S H++HS-,HS-++S2- 解析:A项,NaHSO4为强电解质,应用“===”;B项“HCO-3”不能拆开且用“===”;C项,HClO为弱酸,应用“”。 答案:D 6、下列电解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A.(NH4)2SO4溶于水:(NH4)2SO4===2NH+4+SO2-4 B.H 3PO4溶于水:H3PO43H++PO3-4 C.HF溶于水:HF H++F- D.NaHS溶于水:NaHS===Na++HS-,HS-H++S2- 解析:H 3PO4溶于水要分步电离:H3PO4H++H2PO-4、H2PO-4H++HPO2-4、HPO2-4 H++PO3-4。

高一化学《碱金属元素》知识点详解

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新课指南 1.掌握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异同及其递变规律. 2.掌握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金属钠和钾以及它们的离子的操作技能. 3.通过学习碱金属性质的递变规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本节重点: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跟原子结构的关系. 本节难点: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跟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材解读精华要义 相关链接 1.钠的原子结构 钠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核外有11个电子,分三层排布,最外层有1个电子,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钠原子容易失去最外层的电子,形成8电子的稳定结构,表现出很强的还原性. 2.钠的典型化学反应 钠是活泼的金属单质,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能够与多种物质反应.钠单质的化学性质主要表现为还原性. 知识详解 知识点1 碱金属的原子结构 从下表可以看出,锂、钠、钾、铷、铯的原子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是相同的,都是1个电子.这个电子对原子半径的大小是有影响的,一旦失去这个电子变成离子,离子半径就显著地比原子半径小了.例如,钠原子的

半径是1.86×10-10m,钠离子的半径则为0.97×10-10m. 碱金属的原子结构 锂钠钾铷碱金属 项目 元素符号Li Na K Rb Cs 电子层结构 Ⅰ相同点:最外电子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 Ⅱ递变规律(从锂到铯):核电荷数逐渐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知识点2 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碱金属元素在自然界里都以化合态存在,它们的金属由人工制得.下表列出了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 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 小结①相似性:碱金属除铯略带金色光泽外,其余都呈银白色.碱金属都比较柔软,有延展性,它们的密度 都比较小(Li、Na、K的密度小于1 g/cm3,Rb、Cs的密度大于1 g/cm3),熔点较低(Li大于100℃,其余小于 100℃),铯在气温稍高的时候,就呈液态.它们的导热、导电的性能都很强.碱金属,特别是锂、钠、钾,是 金属中比较轻的. ②递变规律(从Li→Cs):密度呈增大趋势(但K

强弱电解质导学案

导学案(学生版) 编 课题强弱电解质课型新课 013 号 学习 掌握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概念; 目标

课堂知识理解 电解质非电解质 概念 电离特点 溶液中存 在的微粒 结构特点 实例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物质结构离子化合物(强碱、大多 盐)。 某些具极性键的共价化 合物 (强酸)。 某些共价化合物(如弱酸)。 电离程度溶于水的部分完全电离溶于水部分电离 在溶液中存 在的微粒 相同条件 ....下 的导电性 实例强酸: 强碱: 大多数盐类: 可溶盐: 难溶盐: ①中强酸: 弱酸:如HF>醋酸>碳酸>HClO、 H2S ②可溶弱碱: 难溶弱碱: 难溶中强碱 ③其它:水Al(OH)3 在下列空格中填写“一定”或“不一定” ①溶液的导电性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成正比 ②相同温度,相同浓度的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于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 性 ③强电解质的导电性强(如硫酸钡,碳酸钡等难溶性盐溶液),弱电解质的导电 性____ 弱 ④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反之亦然. 生成与感悟

课堂训练1、下列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但放入水中后所得溶液导电性明显增强的是() A.金属钠B.三氧化硫C.氯化钠D.乙醇 2、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但在给定条件下不能导电的是() A.稀硫酸 B.液态溴化氢 C.铝 D.蔗糖 3、下列关于电解质电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碳酸钙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其溶液的电阻率很大,所以碳酸钙是弱电解质 B.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但被溶解的碳酸钙全部电离,所以碳酸钙是强电解质 C.氯气和氨气的水溶液导电性都很好,所以它们是强电解质 D.水难电离,纯水几乎不导电,所以水是弱电解质 4、下列物质中①NaCl溶液、②NaOH 、③H2SO4、④Cu、⑤CH3COOH、⑥NH3·H2O、 ⑦CO2、⑧乙醇、⑨水 ____________是电解质__________是非电解质____________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5、请大家根据电解质的概念,讨论以下几种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⑴石墨能导电,所以是电解质。 ⑵由于BaSO4不溶于水,所以不是电解质。 ⑶盐酸能导电,所以盐酸是电解质。 ⑷SO2、NH3、Na2O溶于水可导电,所以均为电解质。 课后练习1、相同温度下,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mo l/L的下列溶液,盐酸、硫酸、醋酸,导电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盐酸=硫酸=醋酸 B、盐酸>硫酸>醋酸 C、硫酸>盐酸>醋酸 D、醋酸>盐酸>硫酸 2、醋酸的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它是弱电解的是() A、1mo l/L醋酸溶液的PH值约为2 B、醋酸能与水任何比例互溶 C、溶液的导电能力比盐酸弱 D、溶液中存在着醋酸分子 3、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 A.在熔化时NaHSO4====Na++H++SO42- B.H2SO32H++SO32- C.NaHCO3Na++H++CO32- D.CaCO3===Ca2++CO32- 4、下列电解质中,NaCl、NaOH,NH3·H2O、CH3COOH,BaSO4,AgCl,Na2O,K2O,H2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强电解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弱电解质 新课预习电离平衡状态: 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

强弱电解质

第14课时强弱电解质 电离平衡(A 卷) 考测点导航 1.正确判断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⑴凡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溶于水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要注意“或”与“和”字的区别和“化合物”三字的外延。 ⑵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⑶NH 3、SO 2虽然溶于水后都能导电且又是化合物,但在水溶液中不是其本身发生电离,应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 ⑴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自由离子(阴阳)定向迁移形成电流。 ⑵溶液的导电能力:主要由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和电荷数决定 ⑶溶液导电能力的影响因素: 内因: 电解质本身电离能力 外因:温度、溶液浓度等 1. 掌握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2 .理解并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⑴概念:在一定条件下下,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与离子重新结合生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 达式 典型题点击 1.关于强弱电解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强电解质都是离子化合物,弱电解质都是共价化合物 B .强电解质都是可溶性化合物,弱电解质都是难溶性化合物 C .强电解质的稀溶液中无溶质分子,弱电解质的溶液中存在溶质分子 D .弱电解质的水溶液的导电能力比强电解质溶液弱 (该题考查学生对强弱电解质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 2000南通二模))用水稀释0.1 mol ·L -1 氨水时,溶液中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减小的是( ) A .c(OH - )/c(NH 3·H 2O) B .c(NH 3·H 2O)/(OH - ) C .c(H + )和c(OH - )的乘积 D .OH - (该题考查了学生加水稀释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影响) 3. (1999年上海高考)把0.05 mol NaOH 固体分别加入到100 mL 下列液体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最小的是( ) A.自来水 B.0.5 mol ·L -1 C.0.5 mol ·L -1 CH 3COOH 溶液 D.0.5 mol ·L -1 KCl 溶液 (该题考查的问题是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注意电解质的导电能力主要由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和电荷数决定) 4.当CH 3COOH CH 3COO -+H + 已达平衡,若要使醋酸的 电离平衡向左移动和溶液的pH 值都减小,应加入的试剂是 ( ) A .CH 3COONa B .NH 3·H 2O C . HCl D .H 2O (此题是属于电离平衡移动的问题,目的是考查运用电离平衡移动原理解决如何使弱电解质CH 3COOH 的电离平衡发生如题干所需的改变,答题时要兼顾选择一种合适的试剂来满足题干中提出的:既要降低电离度,又要减小pH 的两个条件。) 新活题网站 1.下列化合物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 ) A HClO 4 B Ba (OH )2 C CO 2 D HF (该题考查了学生对弱电解质包括的物质类别,注意辨别非电解质) 2.下列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 固体导电能力变化不大的是 ( ) A 盐酸 B CH 3COOH C NH 3·H 2O D H 2O (本题考查了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问题,关键抓住溶液的导电性一定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成正比) 3.0.1mol/L 的CH 3COOH 溶液达到电离平衡时 ( ) A c (CH 3COO -)= c (H + ) B c (CH 3COOH )= 0.1mol/L C c (CH 3COOH )> c (CH 3COO -) D c (H + )= c (OH -) (此题主要考查了弱电解质CH 3COOH 的电离特点,解题时要把握溶液中c (H + )= c (OH -)+c (CH 3COO -),可运用排除法) 4.下列事实能证明甲酸是弱酸的是 ( ) A.在相同温度下,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甲酸溶液比盐酸溶液的导电性弱 B.甲酸能与NaHCO 3作用放出CO 2气体 C.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甲酸溶液与NaOH 溶液混合时恰好完全中和 D.室温下,1 mol/L 的甲酸溶液的pH=2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弱电解质的各种判别方法。能力点:知识再现,分析问题的能力。) 5.在同一温度下,弱电解质a ,强电解质溶液b ,金属导体 c 的导电能力相同,若升高温度后,它们的导电能力是 ( ) A .a>b>c B .a=b=c C .c>a>b D .b>c>a (本题主要考查了溶液以及金属导电能力的影响因素,根据导电的机理加以分析)

化学必修2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2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第一节 1.元素周期表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大到小依次排列 2.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 3.按照原子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5.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 6.元素周期表7个横行叫周期,每周期电子层数相同,左→右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7.第一(2)、二(8)、三(8)周期为短周期,其他周期为长周期 8.周期表有18个纵行.8、9、10叫第Ⅷ族,第ⅠA族(除H):碱金属元素,第ⅦA族: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 9.碱金属元素与氧气、水的反应 4Li+O2=加热2Li2O 2Na+O2=加热Na2O2 2Na+2H2O=2NaOH+H2↑ 2K+2H2O=2KOH+H2↑ 10.碱金属元素除铯外,成银白色,比较柔软,有延展性,密度小(上→下↗),熔点低(上→下↘),导热、电性好 11.卤族元素由F2→I2颜色越来越深,密度逐渐增大,熔、沸点逐渐增高

12.卤族元素与氢气的反应 H2+F2=2HF H2+Cl2=光照或点燃2HCl H2+Br2=加热2HBr H2+I2≈加热2HI 13.从F2到I2氧化性逐渐减弱,与H2的反应程度越来越不剧烈JIU,氢化物越来越不稳定 14.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相对原子质量 15.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中子的原子叫核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 16.氕质子数1中子数0,氘质子数1中子数1,氚质子数1中子数2;它们的一氧化物分别为水、重水、超重水 §第二节 1.用n=1,2,3,4,5,6,7或K、L、M、N、O、P、Q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离核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低,远的高 2.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同一主族金属性↑,非金属性↓ 3.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之和为8 4.镁与水反应: 2Mg+2H2O=2Mg(OH)2↓+H2↑ 5.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实质是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

钯元素测定分析方法验证报告

Palladium Analytical Method Validation Report 钯元素测定分析法验证报告Effective Day 生效日期:

TABLE OF CONTENTS 目录 1PURPOSE 目的 (3) 2SCOPE 围 (3) 3RESPONSIBILITIES^ (3) 4ABBREVIATIONS 缩略语 (3) 5REGULATIONS AND GUIDELINES 法规和指南 (4) 6REFERENCE DOCUMENTS 参考文件 (4) 7CONFIRMATION PREREQUISITES先决条件确认 (4) 8CONFIRM THE TEST RESULT确认检测结果汇总 (5) 9DEVIATION HANDING 偏差处理总结 (8) 10SUMMARY AND CONCLUSION 总结与结论 (8) 11ADVICE (IF ANY) 建议(如有) (8) 12ATTACHMENT LIST附件清单 (8)

1Purpose 目的 本验证报告的目的是通过记录在案的测试,证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适用于 原料药(API)中钯元素残留进行定量分析。证明此法适用于盐酸伐昔洛韦钯元素含量检测;6.00ppm 的限度本法可以检出。 2Scope 围 本验证报告适用于盐酸伐昔洛韦中钯元素测定分析法的验证。 3Responsibilities 职责 3.1验证委员会负责验证文件的审批。负责验证的协调工作,以保证本确认文件规定项目的 顺利实施。负责验证数据及结果的审核。 3.2质量管理部负责审核验证文件、及数据的最后确认。负责各种取样验证工作。 负责拟订验证文件。负责验证文件相关确认活动的实施。 3.3生产部负责建立设备档案。负责仪器、仪表的校正。 4Abbreviations 缩略语下面表格中规定了本案中使用的缩略语: 5Regulations and Guidelines 法规和指南 为编写本案,参考了以下法规和指南。 5.1法规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 ),中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2010 年修订),

高一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周期表总结的总结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依据 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 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 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短周期(第1、2、3周期) 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 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 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 第Ⅷ族1个(3 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 (1)相似性: (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 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 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 2R + 2 H 2O = 2 ROH + H 2 ↑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 到Cs ),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从Li 到Cs 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点燃 点燃

强弱电解质的区分

我们通常把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其中在水溶液里完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叫做强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叫做弱电解质。 如何去理解电解质特别是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呢? 现通过辩析以下六个典型问题来正确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1.碳酸钙难溶于水,碳酸钙是弱电解质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水溶液也几乎不导电,但因为溶于水中的碳酸钙发生了完全电离,因此碳酸钙也是强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其水溶性没有必然的联系,溶解度大的不一定是强电解质,如醋酸在水中溶解度很大,但是弱电解质,溶解度小的不一定是弱电解质,碳酸钙、硫酸钡、氯化银等在水中的溶解度都很小,但它们都是强电解质。由此可见,强弱电解质与溶解度并无关系。 2.盐酸中溶质完全电离,盐酸是强电解质盐酸中不存在着溶质分子,氯化氢溶于水后完全电离为H+与Cl-,但盐酸不能称之为强电解质,因为强弱电解质必须首先是电解质,而电解质又必须是纯净物,故严格意义上讲不能把属于混合物的盐酸叫做强电解质,氯化氢是强电解质。同样的原因,“氨水”也不能叫做弱电解质,因为NH3·H2O才是氨水中的电解质,NH3·H2O是一种弱电解质。 3.SO3溶于水后完全电离,SO3是强电解质 SO3极易溶于水,并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硫酸,硫酸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但这只能说明硫酸是强电解质,而SO3自身在水溶液中或熔化时都不能发生电离,因此,SO3不是电解质,也就没有强弱电解质可言。同理,CO2、SO2、NH3等气体,虽然它们溶于水后都能导电,但它们都不是电解质,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强弱电解质之分。 4.纯水不导电,纯水是非电解质纯水不导电,不是因为纯水不发生电离,而是因为纯水电离出的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太少,纯水中的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浓度极小,不足以发生明显的导电现象。由于纯水是可以电离的,因此,纯水也是一种电解质,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弱电解质 5.碳酸氢钠在溶液未电离完全,碳酸氢钠是弱电解质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为Na+、HCO3-,确实存在着未电离完全的HCO3-,但这并不影响对碳酸氢钠是强电解质的认定。因为强电解质是指只要能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为阴、阳离子两部分,而与溶液中有无电离完全的分子与离子无关。 6.某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弱,该电解质是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与多种因素有关,影响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因素主要有:⑴离子浓度,相同条件下离子浓度大的溶液导电性强;⑵离子电荷,一般情况下离子电荷越高,导电能力越强;⑶电解质强弱,相同条件下强电解质的溶液导电能力强;⑷溶液温度,温度越高,溶液导电能力越强;⑸电解质类型,相同条件下,电解质类型不同,其溶液的导电性不同,如相同温度下同浓度的CaCl2与NaCl溶液导电性不同。某溶液的导电性弱,不能说明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小,即使是强电解质的水溶液,如果其中的离子浓度很小,导电性也会很弱。综合可见,判断强弱电解质的唯一依据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即是强电解质,不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即是非电解质。

强弱电解质教案

第三章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第一课时强弱电解质 - - - - - - - - - - - - - - 市二高- - 次仁桑珠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巩固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学会判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2)学会判断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3)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2、过程与方法:在强弱电解质的探究实验中,学会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通过实验活动与探究,提高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判断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学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过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定义,本节课的学习,是为了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巩固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更进一步的认识强、弱电解质,巩固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从生活中常见的酸、碱入手,通过醋酸和盐酸酸性比较的活动探究,让学生认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差别,以此探究结果为依据,介绍强弱电解质的概念。为今后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溶液的酸碱性打好基础。 【教学用具】 药品:0.1mol/L醋酸、0.1mol/L盐酸 仪器用具:pH试纸、玻璃片、玻璃棒、镁条(大小相同)、烧杯(2只)、试管架。

- - - - - 第三章- 第一节- - 弱电解质的电离 一、强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 ①定义: ②常见的强电解质: 2、弱电解质: ①定义: ②常见的弱电解质: 2、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①强电解质- - - 用“=”连接 ②弱电解质- - - - - 用“”连接 【作业布置】:学案后附有课后作业 参赛教师小传: 20XX年7月份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化学教育专业20XX年8月参加工作到拉萨市第二高级中学任教 20XX年预防甲流中工作突出被评为“先进个人”(校级)20XX年荣获市级优秀班主任称号 20XX年荣获市级优秀教师称号

高中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全国高考化学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帮到你。 低价态的还原性 2SO2 + O2 === 2SO3 2SO2 + O2 + 2H2O === 2H2SO4 (这是SO2在大气中缓慢发生的环境化学反应) SO2 + Cl2 + 2H2O === H2SO4 + 2HCl SO2 + Br2 + 2H2O === H2SO4 + 2HBr SO2 + I2 + 2H2O === H2SO4 + 2HI SO2 + NO2 === SO3 + NO 2NO + O2 === 2NO2 NO + NO2 + 2NaOH === 2NaNO2 (用于制硝酸工业中吸收尾气中的NO和NO2) 2CO + O2 === 2CO2 CO + CuO === Cu + CO2 3CO + Fe2O3 === 2Fe + 3CO2 CO + H2O === CO2 + H2 2020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氧化性 SO2 + 2H2S === 3S + 2H2O SO3 + 2KI === K2SO3 + I2

NO2 + 2KI + H2O === NO + I2 + 2KOH (不能用淀粉KI溶液鉴别溴蒸气和NO2) 4NO2 + H2S === 4NO + SO3 + H2O 2NO2 + Cu === 4CuO + N2 CO2 + 2Mg === 2MgO + C (CO2不能用于扑灭由Mg、Ca、Ba、Na、K等燃烧的火灾) SiO2 + 2H2 === Si + 2H2O SiO2 + 2Mg === 2MgO + Si 2020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与水的作用 SO2 + H2O === H2SO3 SO3 + H2O === H2SO4 3NO2 + H2O === 2HNO3 + NO N2O5 + H2O === 2HNO3 P2O5 + H2O === 2HPO3 P2O5 + 3H2O === 2H3PO4 (P2O5极易吸水、可作气体干燥剂 P2O5 + 3H2SO4(浓)=== 2H3PO4 + 3SO3) CO2 + H2O === H2CO3高考化学知识点大全1.碱金属元素原子半径越大,熔点越高,单质的活泼性越大 错误,熔点随着原子半径增大而递减 2.硫与白磷皆易溶于二硫化碳、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有机酸则较难溶于水 3.在硫酸铜饱和溶液中加入足量浓硫酸产生蓝色固体

(完整版)碱金属元素知识点整理

第五讲碱金属元素 1.复习重点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及物理性质比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焰色反应实验的操作步骤;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碱金属元素相似性递变性 2.难点聚焦 (1)碱金属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O、1)相似性:碱金属元素在结构上的相似性,决定了锂、钠、钾、铷、铯在性质上的相似性,碱金属都是强还原剂,性质活泼。具体表现在都能与 2 Cl、水、稀酸溶液反应,生成含R+(R为碱金属)的离子化合物;他们的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均是强碱; 2 O 2)递变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大,失电子渐易,还原性渐强,又决定了他们在性质上的递变性。具体表现为:①与 2 H O反应越来越剧烈,③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反应越来越剧烈,产物越来越复杂,②与 2 CsOH RbOH KOH NaOH LiOH >>>>; (2)实验是如何保存锂、钠、钾:均是活泼的金属,极易氧化变质甚至引起燃烧,它们又都能与水、水溶液、醇溶液等发生反应产生氢气,是易燃易

爆物质,存放它们要保证不与空气、水分接触;又因为它们的密度小,所以锂只能保存在液体石蜡或封存在固体石蜡中,而将钠、钾保存在煤油中; (3)碱金属的制取:金属Li 和Na 主要是用电解熔融氯化物的方法制取;金属K 因为易溶于盐不易分离,且电解时有副反应发生,故一般采用热还原法用Na 从熔融KCl 中把K 置换出来(不是普通的置换,而是采用置换加抽取的方法,属于反应平衡);铷和铯一般也采用活泼金属还原法制取。 (4).焰色反应操作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所用火焰本身的颜色要浅,以免干扰观察. (2)蘸取待测物的金属丝本身在火焰上灼烧时应无颜色,同时熔点要高,不易被氧化.用铂丝效果最好,也可用铁丝、镍丝、钨丝等来代替铂丝.但不能用铜丝,因为它在灼烧时有绿色火焰产生. (3)金属丝在使用前要用稀盐酸将其表面的氧化物洗净,然后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以除去能起焰色反应的少量杂质. (4)观察钾的焰色时,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片,因为钾中常混有钠的化合物杂质,蓝色钴玻璃可以滤去黄色火焰,以看清钾的紫色火焰. 3. 例题精讲 例1 已知相对原子质量:Li 6.9,Na 23,K 39,Rb 85。今有某碱金属M 及其氧化物2M O 组成的混合物10.8 g ,加足量水充分反应后,溶液经蒸发和干燥得固体16 g ,据此可确定碱金属M 是[ ] A 、Li B 、Na C 、K D 、Rb 解析 设M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 ,当设混合物全是碱金属或全是碱金属氧化物时有如下关系: 22222M H O MOH H +=+↑ 222M O H O MOH += 10.8 g →10.8×[(A +17)/A]g 10.8 g →10.8×[2(A +17)/(2A +16)]g 但实际上该混合物中碱金属及其氧化物都存在,则可建立不等式:[10.8(17)/]16[10.8(17)/(8)]A A A A ?+>>?++。 解得:35.3>A >10.7,从碱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可知该碱金属只能是钠。 答案 B 例2 为了测定某种碱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有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该装置(包括足量的水)的总质量为ag 。将质量为bg 的某碱金属单质放入水中,立即塞紧瓶塞,完全反应后再称量此装置的总质量为cg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