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黄杨病虫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叶黄杨常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大叶黄杨,学名:Euonymus japonicus Thunb.,别名:冬青卫矛、正木。

大叶黄杨属卫矛科卫矛属,常绿灌木,其枝叶浓密,嫩叶绿色有光泽,四季常青,且有各种花叶变种。

因此,大叶黄杨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作为城市绿化植物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特别是作为绿篱栽植具有成形快、耐修剪、易管理,对各种有害气体及烟尘有较强抗性。

近几年来,大叶黄杨已成为华北地区园林绿化中最为常用的绿篱、修剪造型和背景植物,应用越来越来广泛,在绿化美化、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近几年其病虫害发生较重,使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受到了制约。

笔者对其主要病虫害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现就常见的大叶黄杨尺蠖、蚜虫、叶螨、扁刺蛾、日本龟蜡蚧、卫矛矢尖盾蚧、大叶黄杨疮痂病、大叶黄杨白粉病、大叶黄杨叶斑病、大叶黄杨煤污病等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加以介绍,供同行们参考。

一、主要虫害
1、大叶黄杨尺蠖
大叶黄杨尺蠖,学名Calospilos suspecta Warren,又名丝棉木金星尺蛾、卫矛尺蛾,属鳞翅目,尺蛾科。

⑴危害方式
大叶黄杨尺蠖以幼虫食叶为害,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季节为害最为严重。

1~3龄幼虫食叶肉使其呈网状,4~6龄幼虫食量大增,初从叶缘开始取食,叶片成大小不等的缺刻状,严重时整个叶片被吃光,幼虫吐丝下垂,迁移其他枝条继续为害。

被尺蠖为害过的大叶黄杨树势极差,严重时成片枯死,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

⑵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长14毫米左右,翅展37~43毫米。

体、翅底银白色,淡灰色斑纹。

雌成虫触角丝状;雄成虫触角羽毛状。

前翅近三角形,外缘有一行连续的淡灰纹。

外横线成一行淡灰斑,上端有一大斑,中有一圈形斑,翅基有一深黄褐色大花斑;后翅斑纹较少,中横线为一淡灰色的宽斑,外横线由有一行淡灰色圆点构成斑纹。

前翅反面斑纹同正面,但无黄褐
色斑,翅斑在个体间略有差异。

头部及颜面黑褐色,下唇须极短,基部黄褐色,尖端黑褐色,胸背淡黄色,杂有褐色毛;前足基节前侧有两个褐色斑,后足胫节最长大,有内距和端距各一对;腹部金黄色,有黑斑点9列。

雄成虫体长10~13毫米,翅展33~43毫米;腹部金黄色,有黑斑点7列;其他特征与雌成虫相同。

卵:长圆形,上端较大,有点刻组成的格纹。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2毫米左右,体黑色,刚毛黄褐色。

头部冠缝及傍额缝淡黄色,前胸背板黄色,有5个近方形的黑斑。

背线、亚背线、气门线上线、亚腹线为蓝白色,气门线及主腹线黄色,较宽,臀板黑色。

胸部及腹部第6节以后各节上有淡黄色环;腹足黑色,外侧面黄色斑,端部淡黄色。

桶:棕褐色,体长13~15毫米。

⑶发生规律
在河北省任丘地区1年发生3代。

以蛹在地下3~5厘米深的土壤中越冬。

越冬代成虫于翌年5月中旬羽化、交尾、产卵。

第1代成虫于7月上旬羽化,第2代于8月上旬羽化,8月以后以第3代蛹越冬。

各虫态历期依发生季节而略有所不同,一般卵期7~15天,幼虫期25~30天,蛹期20左右。

成虫
夜间羽
化,以晚
上6~10
时最多,
新羽化成
虫当夜和
清晨有露
水时假死
性强。


虫白昼静
伏,常伏
于叶面、枝干、杂草上,飞翔力不强,易捕捉,夜间活动,日落前活动较盛。

雌成虫活动强于雄成虫,有趋光习性。

成虫羽化后不久即能交尾,以晚间8时至午夜2时最盛。

成虫常产卵于附近叶背、枝干、杂草上及树木的裂缝中,每堆卵块数十粒卵,排列较整齐。

初产时卵灰绿色,近孵化时呈黑色。

初孵幼虫黑色,群集,共5龄,受惊后有吐丝下垂习性。

幼虫脱一次皮后显细微条纹,3龄后身体两端主气门线、腹线变黄。

老龄树木裂缝,特别是经多次修剪过的大叶黄杨绿篱,枝内杈缝隙多,因此卵块也多,虫害也较重。

⑷防治方法
①冬、春季人工挖蛹,灭杀越冬虫蛹。

②越冬成虫飞翔力弱,羽化期及时捕杀。

③黑光灯诱杀成虫。

④生物防治:1600IU/mg的Bt可湿性粉剂1000至1200倍液加0.05%洗衣粉喷雾,让害虫中毒后在树上慢慢死亡腐烂,不直接往下掉,可保护环境不受污染。

⑤化学方法:20%灭幼脲3号1500至2000倍液喷雾,或20%米满悬浮剂1500至2000倍,或2.5%的敌杀死2500至3000倍液等。

2、蚜虫
蚜虫,又名腻虫、蜜虫等,属同翅目蚜总科。

⑴危害方式
蚜虫是最常见的害虫之一。

由于大量分泌蜜露,因此也叫蜜虫。

蚜虫主要以口器刺吸植物汁液养分,成蚜、幼蚜群聚于叶片、嫩茎、顶芽、新梢上,吸取汁液,引起畸形、皱缩、卷曲、萎蔫,有的形成虫瘿,使植株生长不良,甚至枯萎死亡。

蚜虫的分泌物使植株生理作用受阻,容易诱发某些病害和煤污病等,蚜虫传带植物病毒已远远超过自身其取食的为害程度。

⑵形态特征
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1.8毫米,宽0.6~0.9毫米。

体夏季棕黄,春秋季为墨绿至蓝黑色,体背有斑纹,被有蜡粉。

复眼黑色,触角6节,腹管圆筒形,基部较宽,尾片圆锥形,近中部收缩。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2~1.9毫米,宽0.4~0.5毫米。

体黄色、浅绿色或深绿色,前胸背板黑色,夏季个体腹部多为淡黄绿色,春秋多为蓝黑色,腹部两侧有3~4对黑色斑纹。

触角6节,比体长。

腹管黑色,圆管形,上有覆瓦状纹,尾片黑色。

形状同无翅胎生雌蚜。

卵:椭圆形,长0.5~0.7毫米,宽0.2~0.4毫米。

初产时黄绿色,后变为深褐或黑色,具光泽。

若蚜:无翅若蚜共4龄,末龄若蚜体长1.6毫米,宽0.9毫米。

夏季多为黄白色至黄绿色,春秋季蓝灰色至绿色,复眼红色,无尾片。

有翅雄若蚜也为4龄,第3龄若蚜出现翅芽,翅芽后半部为灰黄色。

体被蜡粉,体两侧有短小的褐色翅芽,夏季黄褐或黄绿色,春秋季蓝灰黄色,形同无翅胎生若蚜。

⑶发生规律
棉蚜繁殖力强,1年高达20代、世代交替,夏天4~5天就可繁殖一代,每雌蚜一生能繁殖60~70头若蚜。

在华北地区一般以卵在木槿、石榴等枝条上或夏季枯草的基部越冬,翌年春3~4月份孵化为干母,在越冬植物上孤雌胎生,繁殖3~4代,4~5月间产生有翅胎生雌蚜,飞到大叶黄杨上危害,并继续孤雌生殖。

晚秋10月间产生有翅迁移蚜从大叶黄杨上迁到越冬植物上,产生有性无翅雌蚜和他处飞来的雄蚜,交配后产卵,以卵越冬。

⑷防治方法
①园林技术防治:铲除杂草,剪除残枝败叶,特别是有虫的叶片。

②物理方法:黄色薄型塑料板诱杀有翅蚜。

③生物防治:注意保护天敌,如瓢虫、草蛉等。

天敌数量多时,尽量少用广谱性农药,选用适合的生物农药,如使用1.2%苦·烟乳油800~1000倍液喷雾。

④发生量大时要及时喷药,可用2.5%敌杀死2500~3000倍液,6%吡虫啉3000~4000倍液等其中一种进行叶面喷雾,喷时注意安全。

也可根施3%呋喃丹颗粒剂防治棉蚜。

3、叶螨
叶螨也叫火龙虫、红蜘蛛。

螨虫不是昆虫,叶螨类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

⑴危害方式
叶螨聚集在叶片背面,成虫、若虫用口器刺入叶内吸吮汁液,常造成大叶黄杨叶片绿素受损,叶片密集细小的灰黄点或斑块,严重时叶片枯黄脱落,甚至因叶片落光造成植株死亡。

⑵形态特征
叶螨个体很小,体长一般不超过1毫米,呈圆形或卵圆形,桔黄或红褐色,因此称红蜘蛛。

叶螨是危害叶片的主要害虫,也属于刺吸植物枝叶的害虫。

⑶发生规律
可通过有性繁殖,也可孤雌生殖,以卵或受精的雌成虫在树皮缝隙或土壤下越冬。

繁殖能力极强,一年可达10余代,多则20~30代。

在高温干旱的条件下,繁殖迅速。

气温20-30℃最适宜,5天左右即繁殖一代、世代重叠。

1年之中以5~6月及8~9月出现两次高峰期;秋季干旱,降雨量少,繁殖快,越冬虫口基数大,导致第二年大发生;不合理的施药使环境恶化,天敌数量减少。

⑷防治措施:抓住关键时期,在每年的5~6月份,第1代幼螨孵化盛期,即害螨危害高峰期,和秋季8~9月份第二为害高峰期用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药剂应选用高效、低毒、天敌杀伤小的杀螨剂,同时,也必须交替轮换使用,以增进杀螨效果,避免害螨产生抗性,以延长农药有效使用年限。

⑸防治方法:
①搞好预测预报,及时检查叶面叶背,最好借助于放大镜进行观察,发现叶螨在较多叶
片为害时,应及早喷药。

防治早期为害,是控制后期猖獗的关键。

防治标准是:每百叶有10~15头时,即可防治。

②去除病虫枝及清除杂草,集中烧毁。

③夏季螨量不影响树木生长时,可喷清水冲洗。

④虫害发生严重时,用1.8%阿维菌素乳油(虫螨克星、齐螨素、虫螨克、虫螨光、爱福丁)7000~90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或使用15%哒螨灵乳油(速螨酮、灭螨灵、杀螨尽)2500~3000倍液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忌用敌敌畏杀灭螨类,敌敌畏对螨类有刺激增殖的作用。

不要用菊脂类农药,它对螨类无效。

⑤保护天敌,如瓢虫、草蛉等。

4、扁刺蛾
扁刺蛾,学名Thosea sinensis Walker,扁刺蛾又名黑点刺蛾,幼虫俗称洋辣子,属鳞翅目,刺蛾
科。

⑴危
害方式
低龄
幼虫在叶
片叶面上
啃食表皮
和叶肉,致
使被啃处
呈现白色
网状,大龄
幼虫将叶
食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吃成光杆,影响树势生长和发育。

幼虫体具毒刺,触及皮肤,会疼痛红肿。

如不及时防治,有时发生扰民现象。

⑵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长13~18毫米,翅展28~35毫米;雄成虫体长10~15毫米,翅展约30毫米。

体、翅暗灰褐色。

腹面及足色较深,前翅灰褐稍带紫色,前翅外缘较直,臀角弧弯,内半部与外线以外带褐色并稍具黑色雾点,外线明显暗褐色与外缘略平行,横脉纹为1个黑色圆点。

自前缘至后缘有1条向内倾斜的褐色条纹,斜纹内侧略上方有一褐色斑点,雄蛾较明显。

后翅暗灰褐色,外缘有褐边,缘毛灰褐色。

卵:长椭圆形,扁平光滑,长约1毫米,初为淡黄绿色,后变为灰褐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1~26毫米,宽16毫米左右。

扁椭圆形,背部稍隆起,形似龟背状。

全体绿色至黄绿色;背线白色,两侧有蓝绿窄边。

体边缘每侧有10个瘤状突起,上生刺毛;每1列体节背面有2个小丛刺毛,第4节背面两侧各有1个红点,较明显。

蛹:体长10~15毫米,近椭圆形。

前端较肥钝,后端稍削。

初为乳白色,后渐变为黄色。

茧:长12~16毫米,椭圆形,暗褐色,似鸟蛋。

⑶发生规律
在河北省任丘地区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树木附近浅土层中做茧化蛹过冬。

越冬幼虫于翌年5月中旬化蛹,6月上旬羽化成虫,成虫发生盛期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

成虫夜间活动,有强趋光性;白天隐伏在枝叶间、草丛中或其他荫蔽物下。

卵多散产在叶背面,卵期6~8天,初孵幼虫停息在卵壳附近不取食,经1次蜕皮后先取食卵壳,再啃食叶肉,留下一层膜状表皮。

幼虫集中栖息习性,大龄幼虫逐渐分散为害,高龄幼虫昼夜取食,共8龄,自6龄起,从叶片边缘咬食成缺刻甚至吃光全叶。

老熟幼虫迁移到树干基部、树枝分叉处和地面的杂草间或土逢中作茧化蛹,其中腐殖质多的土壤及沙壤土结茧位置较深,离树干较近,入土较深也较密集;而黏重的土壤结茧位置离树干较近,入土较浅,较为分散。

⑷防治方法
①人工防治:利用幼虫下树在土中结茧越冬,并对土壤质地有选择的习性,在春季组织人力挖茧。

②物理防治:利用成虫有趋光性的习性,可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在6~8月的盛蛾期,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③幼虫3龄前选用生物或仿生农药,如可喷施含量为16000IU/mg的Bt可湿性粉剂500至700倍液,1.2%苦烟乳油800至1000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20%米满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等。

④幼虫大面积发生,可喷施20%速灭杀丁乳油2000至30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2000至2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至1500倍液,20%菊杀乳油1000至15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

⑤保护天敌,如刺蛾紫姬蜂、螳螂、蠋蝽等。

5、日本龟蜡蚧
日本龟蜡蚧,学名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 同翅目,蜡蚧科。

别名日本蜡蚧、枣龟蜡蚧、龟蜡蚧。

除了危害大叶黄杨外,还危害枣、悬铃木、柿、苹果、石榴等100多种园林植物。

⑴危害方式
若虫和雌成虫刺吸枝、叶汁液,排泄物常诱致煤污病发生,削弱树势,重者枝条枯死。

大面积发生时树枝叶上布满虫体,枝条上附着雌虫远看像下了雪一样,若虫在叶上吸食汁液,排泄物布满全树,造成了树势衰弱,也严重影响了绿化景观。

⑵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长2.2~4.0毫米,紫红色,体背有较厚的白蜡壳,呈椭圆形,背面隆起似半球形,中央隆起较高,表面具龟甲状凹纹,边缘蜡层厚且弯卷由8块组成。

活虫蜡壳背面淡红色,边缘乳白色,死后淡红色消失,初淡黄后现出红褐色虫体。

雄成虫体长1.0~1.4毫米,淡红至紫红色,眼黑色,触角丝状。

翅1对白色透明,具明显两条大翅脉。

足细小,腹末略细,性刺色淡。

卵:椭圆形,长0.2~0.3毫米,初为淡橙黄后变为紫红色,半透明。

若虫:初孵体长0.4毫米左右,椭圆形扁平,淡红褐色。

眼黑色;触角和足灰白色。

腹末有臀裂,两侧有l对长毛。

在大叶黄杨上固定1天后开始泌蜡丝,7~10天形成蜡壳,周边有12~15个星芒状蜡角。

若虫孵化初期,体面无蜡质,后期蜡壳加厚雌雄形态开始分化,出现差异。

雄若虫蜡壳与雌成虫蜡壳相似,雄若虫蜡壳椭圆形,雪白色,周围有放射状蜡芒13根。

雄蛹:长椭圆形,长约1毫米,翅芽色稍淡,紫褐色。

⑶发生规律
在河北省任丘地区虫1年1代,以受精雌成虫固着在1~2年生的枝条上越冬。

卵就产在雌虫下,每只雌虫可产卵1000至2000粒,多的可达3000粒。

越冬雌成虫3~4月间开始取食,4月中、下旬虫体迅速增大,5月中、下旬开始产卵,卵期长达25至30天,6月下旬至7月下旬为若虫孵化盛期。

初孵化的若虫多静伏在雌虫的蚧壳下,经数日后才分散外出,多爬到叶片的叶脉两侧危害,数日后即分泌蜡质,形成蚧壳,固定不动。

雌虫发育成熟后再由叶片迁回枝上,并与雄虫交配,以后即在枝上固定越冬。

雄性若虫8月上、中旬开始化蛹,蛹期15天左右,8月下旬、9月上旬羽化为成虫。

雄成虫羽化后,即从蜡壳尾部退出,寻找雌虫并与之交尾,寿命2天左右。

雌、雄虫交尾后,雄虫即死亡,以受精雌虫越冬。

在卵孵化期间,遇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气温正常,卵的孵化率和幼虫成活率都很高,可达100%,当年为害重。

反之,在此期间缺雨、气温高、干燥、大量卵和初孵若虫会干死在母壳下,当年危害就轻;雌成虫越冬期间,雨雪较多,枝条上结成冰凌情况下,自然死亡率就高。

⑷防治方法
①做好苗木检疫。

②保护天敌,如红点唇瓢虫、异色瓢虫、大草蛉等。

当天敌数量较多时,应少施或不施化学农药,可采用根施呋喃丹的方法。

③人工防治:从11月到第二年4月,可刮除越冬雌成虫,配合修剪,剪除虫枝。

④冬季枝条上结冰凌或雾凇时,用木棍敲打树枝,虫体可随冰凌而落。

打冰棱消灭越冬雌成虫,严冬时节如遇雨雪天气,枝条上有较厚的冰凌时,及时敲打树枝震落冰凌,可将越冬虫随冰凌震落。

⑤刚落叶或发芽前喷含油量l0%的柴油乳剂,如混用化学药剂效果更好。

呋喃丹灌根:用25%的可湿性粉剂200至300倍在5月份灌根2次,对杀死若虫效果很好。

⑥初孵若虫分散转移期,喷施40%速蚧杀乳油1500-2000倍液,6%吡虫啉可溶性液剂2000倍液,菊酯类农药2500倍液。

上述三种药剂交替使用,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6、卫矛矢尖盾蚧
卫矛矢尖盾蚧(Unaspis euonymi)又叫卫矛矢尖蚧,为同翅目蚧总科盾蚧科。

主要危害卫矛科植物,特别是大叶黄杨、卫矛上发生严重,在卫矛科植物周围的其它植物上也偶有发生,如忍冬、木槿、丁香、鸢尾等。

⑴危害方式
若虫和雌成虫常群集在叶片、枝条上,像吸人血的虱子一样,把口器插入植物组织内吸取汁液,因而对花木造成极大的危害,被害植株不但生长不良,还会出现叶片泛黄、提早落叶等现象,严重的会使植株枯萎变秃而死亡,降低观赏价值,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易诱发煤污病。

卵孵化为若虫时形成介壳,固定于枝叶上,刺吸为害,初期在叶片上引起微黄或白色斑点。

雌虫通常在茎主干、侧枝和叶脉处危害,严重时可引起整株植物死亡;雄虫主要危害叶
片,先从下层隐蔽处危害,逐渐向上部发展,引起叶片出现黄色斑点,黄色斑点继续发展,引起植株落叶变秃,直到死亡。

干旱、高温、通风透光不良或种植过密等有利于其生存和繁殖。

⑵形态特征
雌成虫介壳褐色或茶褐色,前端尖,后端粗圆,似长梨形或牡坜形,长1.4~2毫米,稍弯曲,背有浅中脊1条;壳点2个,位于前端,黄褐色;虫体宽纺锤形,橙黄色,长约1.4毫米,体前部膜质;臀板上有臀叶3对,中央一对臀叶较大,且陷在臀板尾洼内,第二、三对臀叶皆分为二叶;肛门圆形,位于臀板中央以前;没有足、眼睛和触角,基本不能移动,终生在一处取食。

雄成虫介壳长条形,白色,溶蜡状,长约1毫米,背面有纵脊3条,壳点1个,黄褐色,位于前端;虫体长约0.5毫米,橙黄色,象小昆虫,有足、眼睛、触角、翅,腹末有一针状交尾器,能移动。

卵椭圆形,橙黄色,长约0.2毫米。

若虫椭圆形,橙黄或淡黄色;1龄时触角及足发达,尾端有1对尾毛;2龄时,触角及足均消失。

雄性蛹,长约0.4毫米,橙黄色,腹部末有针状端,交尾器突出。

⑶发生规律
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2-3代,以受精雌成虫在寄主茎枝及叶片上越冬。

雌虫4月下旬至5月下旬产卵,产卵孵化高峰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2代其产卵孵化高峰期在7月上旬至8月下旬;第一代发育较整齐,第2、3代发育极不整齐,各虫态重叠现象严重;第一代各虫态平均历期为卵期1天,雌若虫期21天,雌成虫寿命40左右,雄幼虫期22天,蛹期5天,雄成虫寿命1-2天。

雌成虫产卵在介壳下面,卵产出后1天即孵化,1龄若虫在寄主上爬行,1~2天后安顿下来,不再移动,吸食汁液,分泌蜡质加固发展外壳,为脱皮变为成虫储存营养,2~4天后蜕皮进入2龄,2龄若虫雌、雄分化。

雄幼虫分泌白色、柔软的絮状蜡质物,在蜡质外壳下生长发展,蜕皮进入预蛹期,再蜕皮为蛹,化蛹后变为成虫,羽化后停息片刻即可爬行或短距离飞行,飞出蜡质介壳与雌成虫交配,交配后雄成虫死亡。

虫源主要以风进行传播,还可通过鸟、人携带或调运苗木进行传播。

⑷防治方法
①加强植物检疫:蚧壳虫活动能力弱,其自身的传播扩散有限,分布较集中。

在苗木交换、调运过程中,加强检疫,发现此类病虫害,即停止运输,采取措施消灭;
②在大叶黄杨发芽前,使用晶体石硫合剂50倍液喷洒枝干,消灭越冬虫体;
③结合春季浇返青水,根施3%呋喃丹颗粒。

在浇水前,用带尖的铁钎在寄主植物根系周围每隔30cm左右打孔,孔深10~20cm,每平方米施3%呋喃丹4~6g,施入后掩埋浇水。

④在养护过程中,如发现个别枝、叶有虫害、立即剪除或刮除虫枝、虫叶,集中烧毁,防止蔓延传播。

⑤若虫孵化盛期,在未形成蜡质或刚开始形成蜡质层时,向枝叶喷施40%速扑杀乳油1500~2000倍液,6%吡虫啉可溶性液剂2000倍液,菊酯类农药2500倍液。

上述三种药剂交替使用,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喷药的关键在于抓住时机(若虫期),一旦蚧壳形成,喷药难以见效,重点抓好第一代若虫的防治工作。

⑥保护和利用天敌。

利用红点唇瓢虫防治卫矛矢尖盾蚧,可用来控制蚧壳虫的危害,据观测瓢虫每天可捕食50多头蚧壳虫。

在天敌昆虫出现盛期,应避免使用有伤天敌的药剂。

二、主要病害
大叶黄杨病害使感病叶片产生大量失绿病斑。

严重时还造成大量落叶,既影响植物生长,又影响景观,病残叶还会产生大量病菌孢子,不断侵染健康树叶和植株。

1、大叶黄杨炭疽病
⑴症状:病害发生在叶片和嫩梢上。

叶片上的病斑椭圆形或圆形,大小为3~12毫米,病斑边缘有较狭的深褐色隆起,中央灰白色,后期在灰白色处形成较粗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小黑点,排列稀疏,多在叶片正面,有时呈轮纹状排列,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

在嫩梢上,病斑条状,灰白色,其上生黑色小点,亦可引起枝条枯死。

此病常与大叶黄杨褐斑病混合发生,同一叶片可有两种病斑,它与大叶黄杨褐斑病的区别之处,在于病斑周围没有黄色晕环圈,而褐斑病边缘有晕圈。

⑵病原:Couestorichum frigidum Sacc.,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盘圆孢属。

分生孢子器位于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

分生孢子梗不分枝,无色。

⑶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孢子盘在病枝、病叶组织中越冬。

翌年5~6月在温度湿度适宜时,分生孢子萌发,常以寄主伤口侵入。

此病寄生性不强,只能从伤口侵入。

此病发生比褐斑病稍迟。

⑷防治方法
①清除浸染来源。

秋冬收集病枝落叶集中烧毁,减少病源。

②园林技术防治。

加强栽培管理,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

低洼地要做好开沟排水工作,防止积水。

③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

每隔10天左右喷1次,连续3~4次,可取得明显效果。

2、大叶黄杨叶斑病
大叶黄杨叶斑病,也称大叶黄杨褐斑病,主要分布于天津、北京、河北、上海、广东、湖南等地,危害大叶黄杨时,造成大叶黄杨提前落叶,形成秃枝丛,致使植株成片死亡。

⑴症
状:为害大
叶黄杨的嫩
叶、老叶,
发病初期,
叶上有黄色
小斑点,渐
渐地变为黄
褐色斑,扩
大为近圆形
或不规则
形,直径4~
10毫米,中央灰白色,有浅褐色同心轮纹,边缘深褐色稍隆起,病斑内密生细小黑色霉点。

病斑透过背面,只是背面颜色比正面稍浅。

病斑干枯后与健部裂开,直至形成穿孔。

严重时病斑连成一片,叶片枯黄脱落。

⑵病原:真菌,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尾孢属Cercospora destructiva Rav.。

分生
孢子鞭状或线形,直或微弯,无色,多孢。

分生孢子梗曲膝状,暗色,丛生于子座组织上,子座发达,半圆形至亚球形。

⑶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子座等形态在病叶或落叶上越冬,春季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以后在整个生长季节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

多雨、潮湿、春季遭受冻害或植株过密、通风不良时,往往发病严重,造成落叶。

在河北任丘地区一般6月份开始侵染,7~8月份为侵染盛期,在8月中旬出现症状,8月中下旬至9月份发病严重,病斑扩大,出现落叶。

发病的轻重与气温及降雨的多少有直接关系,一般高温多雨霉湿的年份发病严重。

大叶黄杨叶斑病易与介壳虫、蚜虫等相伴发生,使植株病势加重。

在管理粗放、排水不畅、栽植过密、通风不良时易导致病害发生。

⑷防治方法
①消灭侵染源:冬季清除病落叶,进行焚烧或深埋,消除侵染源。

②栽植、育苗时,选择健壮的植株,提高抗病性。

③春季喷施3~5Be(波美度)石硫合剂,消灭越冬病源。

④加强养护管理:选择排水良好、肥力适中的地块,以利于植株生长,增强树势,提高抗病性。

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光,降低叶面湿度,减少发病率。

浇水要适量,连绵阴雨天要及时排水。

⑤化学防治:病原菌侵染初期是防治的最佳时期,此时对大叶黄杨进行药物防治,可以很好的控制病害进一步发展。

常见化学药剂有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液,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600~800倍液。

化学药剂宜交替使用,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2~3次效果好。

3、大叶黄杨煤污病
煤污病又称煤烟病,它抑制大叶黄杨叶片的光合作用,降低观赏价值,甚至引起死亡。

⑴症状:煤污病主要危害大叶黄杨的叶片,也能危害嫩枝。

发病初期是在叶面、枝梢上形成黑色小霉斑,后扩大连片,使整个叶面、嫩梢上布满黑霉层。

由于煤污病菌种类很多,同一植物上可染上多种病菌,其症状上也略有差异。

呈黑色霉层或黑色煤粉层是该病的重要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