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围城》中的比喻看钱钟书的政治倾向
《围城》中的比喻解读精品文档6页

《围城》中的比喻解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一部杰出的讽刺作品。
它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语言的成功。
它的语言机智俏皮、尖锐深刻、幽默诙谐,让人常常拍案叫绝,特别是其中比喻辞格的运用,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因此诗评家李元洛说:“钱钟书是位运用比喻的高手,在小说《围城》和他的学术著作中,那精彩的层出不穷的比喻,累累然如贯珠,粲粲然若繁花。
”1 《围城》比喻的特点在《围城》中,我们看到的比喻层出不穷,美不胜收。
下面我们来解读一下其中比喻的特点以及产生的艺术效果。
1.1比喻的特点《围城》中的比喻有好几百处,运用十分贴切恰当。
纵观,可以发现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1.1.1比喻的形式多种多样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都有。
还有一些变通形式,如反喻、曲喻和博喻。
反喻:用否定的语气构成的比喻,从所要说的事物的相反方面设喻,从反面说明本体“不像什么”。
方鸿渐领鲍小姐去一家西菜馆,这莱馆的菜可真是别有风味: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不酸。
用一连串不相宜的事物写方、鲍二人一整天什么都别扭的倒霉相。
曲喻:正面设喻和反面设喻相结合的格式,比一般的比喻又暗含一层意思,喻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比较婉曲、隐蔽。
有人叫她“熟肉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
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熟肉铺子”很俗,“局部真理”甚雅。
把雅俗合璧的比喻用在这样一位标新立异而又有点俗不可耐的鲍小姐身上,真是刻骨的贴切。
博喻:是以一连串各不相同的喻体来描绘同一事物或该事物的个方面、一种状态。
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 天才的鲜明标志”————浅谈钱钟书围城中的比喻

“天才的鲜明标志”—浅谈钱钟书围城中的比喻摘要:比喻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方法, 几乎无人不用, 无人不会用,但要创造出一个脍炙人口的新鲜比喻, 却非常不易。
而钱钟书先生凭借其深厚的学养、广博的社会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 却创造了大量令人称绝的比喻, 并且使比喻这一历史悠久的修辞方法在许多地方别开生面。
关键词:钱钟书;围城;比喻格钱钟书是一位国学大师,他知识渊博,中外兼修,在很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他的作品,都以其充盈的内涵、深邃的意蕴和独步现代文坛的表现手法深受国内外读者的青睐。
而其中的比喻都是信手拈来,自成一体,既新颖独特别出心裁又形象生动韵味深厚,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一、多种多样的比喻类型钱钟书的作品比喻是一大特色,处处设喻,句句珠玑,不但比喻数目繁多,而且涉及比喻的种类也极多,常见比喻类型明喻、暗喻、借喻自不必说,其他比喻形式如较喻、反喻、互喻、曲喻、讽喻等也无不涉及,让我们看到了众多新奇绝妙的比喻的荟萃。
钱先生能如此广泛而又灵活地运用比喻,这和他的学识以及对比喻的理解是分不开的。
钱钟书认为“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特点”、“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擅长”。
比如:(1)苏小姐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像纸上沁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得迷人。
(明喻) ——《围城》(2)这东西(苍蝇) 跟蚊子臭虫算得小饭店里的岁寒之友,现在刚是深秋天气,还显不出它们的后凋劲节。
(暗喻) ——《围城》(3)她手上生的五根香肠,灵敏得很,在头发里抓一下就捉到个虱,掐死了⋯⋯(借喻) ——《围城》(4)壁上挂的屏条,录有黄山谷诗,第一句道:“花气薰人欲破禅”。
鸿渐看了,会心不远,觉得和尚们闻到窗外这种花香,确已犯戒,与吃荤相去无几了。
(曲喻)——《围城》曲喻指用比喻的隐象来连接比喻的显象说明一个事理,这是一种隐晦曲折的设喻。
曲喻不但需要作者丰富奇特的联想,且这比喻还要让人易懂,不能太晦涩,以致让人百思不得解,同时又不能违背“凡喻必以非类”、“凡比必以其伦”的原则。
从《围城》看钱钟书的讽刺艺术

078文学·艺术《名家名作》·评论魏思劼“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杨绛对《围城》的概述早已广为流传,而它的魅力也不仅止于对小市民、知识分子间明争暗斗的刻画,更在于其用语和表达技巧里与众不同的讽刺技术。
全书以主人公方鸿渐留学归国、工作、结婚为主要线索,展现了旧社会里知识分子渴望求取知识改变命运,又难以跳脱出时代带来的空虚感之间的矛盾心理,并借助高超的讽刺手法一针见血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恶劣局面,具有深刻的“历史透视度”①。
一、讽刺艺术里的独特形象关于讽刺形象,作者在小说的序中就向世人说明:“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②在钱钟书之前,现代讽刺作家们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暴露社会黑暗和各种丑恶现象,以政治讽刺小说为创作重心,而《围城》把关注点聚焦在以方鸿渐为代表的一群远离时代和人民的知识分子身上,描绘他们在职业、恋爱、婚姻上的困苦挣扎、尔虞我诈,在反映旧社会中的人们为了寻找新生活抗争的同时,揭示了现代文明的危机和现代人生活的困境。
小说如同一面镜子,反射着这群“无毛两足动物”畸形的性格和灵魂,并剖析了造成这些“畸形生物”的文化根基③。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上和知识界普遍流行着崇洋媚外的风气,出国留学者趋之若鹜,作者借方鸿渐之口道出其中缘故:“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
我们出过洋,也算了一桩心愿,灵魂健全。
”这句话毫不留情地戳穿了当时知识分子们内心的迷惘和空虚,以及对本土文化的极度不自信。
作者另辟蹊径地把目光投向这群“留洋博士”,尖酸辛辣地刻画了他们的百般丑态,因而书中不乏出尽丑相的“半洋学者”主人公方鸿渐——为应付父亲与丈人的盘问,花五百美金找爱尔兰人造了张“遮羞包丑”的假文凭;买办张吉民为了炫耀自己的洋习气,常常在说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如同嵌在牙缝的肉屑,全无用处;以曹元朗为代表的“精英型留学党”,在国外学了些所谓的杂凑乌合的现代诗,便四处留墨,到处挂着牛津、剑桥的幌子装点门面。
从《围城》谈钱钟书文学的讽刺艺术

从《围城》谈钱钟书文学的讽刺艺术讽刺一直都是钱钟书小说的主要特性,《围城》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长篇小说。
讽刺就是将生活中戏剧性事情本质的丑陋和凶恶揭露出来,让人们意识到事情的内在丑恶。
钱钟书将讽刺贯彻到了文学作品中,对我国现代讽刺文学有着非常大的贡献,不仅是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上,在翻译国外讽刺文学作品中也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不管是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小说,钱钟书的讽刺几乎无处不在,而且社会、政治、历史、心理等全方面都在其笔下有所描写,从而构成了一个丰富的讽刺世界。
一从《围城》谈钱钟书文学的讽刺思想(一)关于人生《围城》的立意就是对人生的讽刺和伤感。
小说以鸟笼、城堡、围城做比喻,外面的想要进去,里面的想要出来。
实际上就是指,未结婚的想结婚,结了婚的想离婚,想要逃离,但是离婚之后却又想要结婚,这就导致出现了一种结离、离结的不良现象。
这是《围城》的主题,同时也是人们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几乎每个人的人生都在不同程度地经历着这样的问题。
围城其实只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实处境,钱钟书通过小说艺术的形象,将人生现实无情地揭露了出来,再现了人们内心难以言表的直觉,这其中饱含着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人文关怀。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体上就是爱情、婚姻是最为紧密的,但是钱钟书却将它们展现为厌恶和矛盾,主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
小说中方鸿渐和孙柔嘉相携走进了婚姻这座围城,最后却又冲出了围城,形象具体地体现了主题。
《围城》把带着爱情的婚姻围城,逐渐扩大到人生中的所有事情中,向读者展现了人生的愿望。
但是这种愿望常常无法遂愿,就像是愿望在与人对抗一样。
方鸿渐在经历了众多事情之后,对人生中的围城现象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赵辛楣喜欢苏文纨,甚至将方鸿渐看成是情敌,而苏文纨喜欢方鸿渐,却怀疑唐晓芙,可方鸿渐喜欢的是唐晓芙。
陆子潇、孙柔嘉、方鸿渐,范小姐、赵辛楣、汪太太,都属于单相思。
但是,汪处厚和汪太太结婚后,汪太太与高松年处于暧昧状态,高松年曾经以为汪太太对他是有爱情的,却不曾想汪太太还喜欢着赵辛楣。
论钱钟书《围城》中的比喻艺术

论钱钟书《围城》中的比喻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创作于1944年---1946年。
小说描写了3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工作、生活、爱情、家庭。
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显明的个性,众多人物被作家惟妙惟肖地勾画出来,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形象感染着读者。
《围城》中作者对每个出场的人物进行形象描写时,都对其进行一番讽刺的、刻意的运用,此类描写手法含蓄,令其形神毕露。
这主要就在于钱仲书先生在小说中使用了独特巧妙而睿智的比喻。
可以说钱钟书先生在小说《围城》中运用的比喻丰富多彩,出神入化。
与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相比,钱钟书的文学创作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然而,他的作品又有更强烈的现代色彩。
他那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古不今、亦古亦今,超越古今中西的文学艺术,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个创举。
纵观《围城》全书,精彩的比喻层出不穷,钱先生以其广博的见识和渊博的知识,取材古今中外,四面八方,眼前事物随手拈来即妙语成珠,而且都是独出心裁,别具特色的。
据统计,《围城》全书25万字,其中使用比喻有600多个,既多且活。
而且钱先生对比喻有一套专门的理论,他在《谈〈拉奥孔〉》中说过:“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
两者不合,不能相比;两者不分,无须相比。
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
”好的比喻贵在创新。
有创造性的比喻,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比喻是天才的标识”。
比喻作为一种运用最广的修辞方式,在文学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大学者钱钟书先生在《旧文四篇》中更是对比喻推祟备至:“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是文学词藻的特色。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在《围城》中,作者将学者语言与文学语言联袂,创造了大量的比喻,我们阅读它如饮甘霖,芳香盈口,甘甜润心。
论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

论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对官场腐败、政府无能、学术虚伪、社会落后等都不失时机的进行嘲弄讽刺,钱钟书的笔触及了那十里洋场的政界、银行界、新闻界、和工商界的丑陋,还描写了寓公们的可笑可鄙生活。
作品也涉及了江南小县和由浙江到湖南一路上的污泥臭水,又表现了旅途的艰难,抗战中的混乱,各种感人心的暴露,小说又揭露了所谓自由区国立大学内的种种黑幕,学校条件差,教学质量低,学生意识落后,教育界的败类、投机政客、伪君子充斥了校园,写出了"为人师表"们逐利倾轧、蝇营狗苟的肮脏行径与灵魂,"学校的图书馆倒像个惜字的老式慈善机关","馆里通共不上一千本书,老的、糟的、破旧的中文教科书居其大半,都是因战事而停办的学校的"遗产"。
所有这些反映的社会生活是相当广阔的。
钱钟书更站在哲理的高度讽刺这些社会现象,他的讽刺早已远远超出那个社会,超越了那个时代。
一、钱钟书《围城》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条件《围城》的直接时代背景是1937年及以后的若干年,正是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期。
但要理解《围城》,必须追溯到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大炮军舰之下,被迫地、却历史性地开始了与世界的接触,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锋、碰撞、冲突以至交汇、融合。
这种文化现象在一大批留学生——钱钟书正是他们中的一员,因而具有值得解剖的典型意义。
钱钟书选《围城》作小说的题目,源于法国一句古语:“爱情、婚姻之事好比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已婚的人处于被围之城里,极力要冲出城去,而未婚的则如攻城的勇士,拼命想冲进城。
”爱情、婚姻是这样,事业困境也是如此,“被围困的城堡”象征着人生无常之困境。
“围城”还有一层隐喻,影射了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围城性”,即任何外来的东西都在它的围困中变质走样。
“围城”的影响在今天似乎并未消失,而且有增无减,这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去思考的。
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

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一部以“尖刻”闻名的讽刺小说,它的讽刺有其独到之处。
既不像鲁迅那样辛辣幽默,也不像老舍那样深切温婉,也有别于沙汀的沉郁浑厚,张天翼的冷峭尖刻。
钱钟书出身于江南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又受到现代教育,有着丰富的学历,并长期从事高级研究生活。
他创作《围城》的时候,已经在生活上有了长期的积累与准备。
他是一位造诣高深的学问家,对教育界、知识界的情形又十分熟悉,因而他对自己所表现的这一人生领域,有着透彻的观察和认识,并将自己观察和认识的结果,锤炼成为格言警句式的词语,使之在作品中焕发光彩。
《围城》中这种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如下: 精雕的细节自然流露出讽刺意味《围城》通过书中人物可笑嘴脸的惟妙惟肖的勾画,形象地暴露人物卑下的灵魂,使作品收到良好的喜剧效果。
书中描写方鸿渐留洋归来大出洋相的一段,就很有讽刺意味。
方鸿渐留学西欧,花钱买得一张假博士文凭“衣锦还乡”,他应邀回母校作报告,说什么“古代诗人向酒里找灵感,近代欧美诗人都从鸦片里得灵感”。
还说什么“梅毒在遗传上产生白痴、疯狂和残疾,但据说也能刺激天才”。
方博士的一番宏论,使一个不学无术、满口荒唐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人感到滑稽可笑。
作家就是这样通过方鸿渐荒唐可笑的宏论,尖刻而犀利地讽刺了所谓的“西洋文明”,即资产阶级宣扬的“文明”无非是些鸦片、梅毒之类罢了。
钱钟书还善于抓住具讽刺意味的细节描写。
如写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先聘方鸿渐当教授,后又食言,但不肯承担责任,撒谎说他先已给方鸿渐写信讲明白了这件事情。
高松年出尔反尔,以政治手腕耍弄教授,大胆撒谎,并配之以“三百瓦特的眼光”射向对方,倒反使方鸿渐惶遽起来,反而觉得都是自己的错。
食言者变成了办事认真、只讲真才实学,善于体恤人的正人君子;而作为受害者的方鸿渐却羞愧异常,除了睁大眼晴之外,别无他话可讲,而当面撒谎者却气壮如牛。
对于双方的这一心理过程,作者用了如下一些直观性极强的描写来加以揭示:作者特别写了从高松年那“心灵的窗户”里直射出来的老辣的目光,“一般人撒谎,嘴跟眼晴不能合作,嘴尽管雄赳赳地胡说,眼晴懦怯不敢平视对方”。
《围城》的比喻和讽刺艺术

比喻手法分析
《围城》是钱钟书的长篇小说,故事主要写了抗战初 期知识分子的形象,并用了幽默诙谐的语言进行了生动的 比喻和讽刺,书中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多位有代表性的知识 分子。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围城》中多处比喻与讽刺的例 子,与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来探索《围城》所描绘的那个 年代知识分子们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
原来是因为学问的充实,学术水平的提高,才被赋予文 凭,被说成是遮羞树叶,则恰恰是因为学问的空疏,研 究能力的缺乏,而要用文凭来“遮丑”。这恰恰是将文 凭的功能来一个彻底的“颠覆”,却也一针见血地指出 了现代文明的产物——文凭的“误用”和“滥用”。一 个小小的比喻,却表达了对现代教育制度的某种疑问和 讽刺。更告诫了我们对于文凭的看待,绝对不能那么地 肤浅与愚昧。
“方老先生因为拒绝了本县汉奸的引诱,有家难归, 而政府并没有给他什么名义,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 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宠于翁姑的怨抑。”
在“守节”这一点,方老先生与孀妇当然有相通之处, 但是,方老先生的“守节”是与庄严的爱国情绪联系在一起, 这与青年孀妇的“守节”,不是同一“级别”,方老先生的 “怨抑”是联系着某种慷慨激昂的爱国情绪,而青年孀妇的 “守节”,不管如何“怨抑”,总是更个人些,与个体的命 运联系得更紧。
3.生平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时髦,乡气的 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 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两方补钉,也照式在衣袖和裤子 上做了。
4.张小姐是十八岁的高大女孩子,着色鲜明,穿衣紧 俏,身材将来准会跟她老太爷 那 洋行的资本一样雄厚。
5.张太太上海话比丈夫讲得好,可是时时流露本乡土音, 仿佛罩褂太小,遮不了里面的袍子。
“方老先生因为拒绝了本县汉奸的引诱,有家难归,而 政府并没有给他什么名义,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青 年守节的孀妇不见宠于翁姑的怨抑。”
从《围城》谈钱钟书文学的讽刺艺术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第30卷第24期总第214期从《围城》谈钱钟书文学的讽刺艺术刘认真(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德宏678400)[摘要]钱钟书素有文坛狂人之称,是我国的学者型作家,他的小说作品虽然不多,但在我国文坛都极有分量。
并且,他的小说具有鲜明的讽刺艺术风格,对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及人的心理都有着较强的讽刺作用。
本文从《围城》中讽刺思想入手,着重分析了《围城》中讽刺艺术的特征,以加强我们对钱钟书讽刺艺术的了解。
[关键词]《围城》;钱钟书;讽刺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7)24-0184-03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7.24. 074 [本刊网址]《围城》是钱钟书小说的代表作,也是讽刺艺术作品的典 型。
因此,《围城》中的讽刺艺术受到文学界的高度关注,学者 们纷纷对《围城》中讽刺艺术进行研究。
从《围城》探索钱钟书 文学的讽刺艺术不仅能够加强我们对钱钟书讽刺艺术的了解,而且对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_、《围城》中的讽刺主题(一)人生。
《围城》表现了人生的讽刺和伤感,对人生讽 刺是《围城》讽刺思想的核心。
钱钟书在《围城》中以围城、城 堡和鸟笼来比喻婚姻,处于围城里面的人想要解脱,而处于围 城外面的人想要进人围城。
也就是说,结了婚的人想要逃脱婚 姻的束缚,而没有结婚的人想要拥有婚姻,这便出现了人们结 婚、离婚、再结婚的现象。
这一现象不仅是《围城》的主题,也是 人们面临的现实处境,很多人都在生活中感受到了婚姻问题。
《围城》通过写主人公方鸿渐与孙柔嘉走进婚姻,之后又冲出婚 姻的围城来表达婚姻主题。
并且,钱钟书将围城扩大到人生万 事,向读者表达了人们在生活中虽然有美好的愿望但经常事与 愿违。
《围城》中方鸿渐在与鲍小姐、苏小姐、唐小姐的恋情之 后,对人生中的围城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他在与赵辛楣的交 流中谈到对人生万事都有“围城”的感想。
浅析《围城》中的比喻艺术

浅析《围城》中的比喻艺术摘要:《围城》是一部语言艺术的精品,它以一个个形式多样,新颖离奇,幽默风趣,意义深远的比喻构建了一个争奇斗艳的比喻王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修辞过程中的思维形式。
文章试着从比喻喻体的广泛性,比喻形式多样以及比喻的文学作用三个方面来浅要分析《围城》中的比喻句。
关键词:《围城》;艺术;意义;比喻;喻体钱钟书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大师,《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文学宝库的经典。
而《围城》中最重要也最突出的语言特色便是比喻艺术的运用。
据相关记载,全书25万字,共使用比喻约600多个,堪称比喻的宝典,其数量之多,效果之奇是其他文学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一、喻体取材极为广泛(一)取喻于日常生活作者真诚的热爱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生和社会的载体,因此作者对日常生活有着更深刻和独特的体验。
如在描写苏小姐时“苏小姐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像纸上沁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得迷人。
”P22日常生活中,油落到纸上会很自然的弥漫开来,这一比喻很形象的写出了苏小姐脸红的过程。
在收到方鸿渐订婚的家信时“方豚翁看完信,叫的像母鸡下了蛋一分钟内全家知道这消息。
”P290母鸡下蛋时总会伴随着叫声,这一比喻准确生动的展现了父亲得知儿子订婚后的喜悦心情。
(二)取喻于西方文化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文化,很多喻体作者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如“方鸿渐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
这一张文凭,仿佛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作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烦人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P9亚当夏娃的传说是西方文化的根源,把神圣的文凭比作亚当夏娃遮羞的树叶,可见当时知识分子的虚伪。
在描写方鸿渐没有收到聘书时“鸿渐知道孙小姐收到聘约,忙仔细打听其他同事,才发现下学年聘约已普遍发出,连韩学愈的洋太太都在敬聘之列,只有自己像伊索寓言里那只没有尾巴的狐狸。
”P261这里的狐狸也是取材于《伊索寓言》作者用失去尾巴的狐狸遭到同伴嘲笑来比喻方鸿渐被解聘时的尴尬处境,十分贴切。
浅析《围城》中的比喻手法

浅析《围城》中的比喻手法通过阅读《围城》的“序”以及杨绛先生为本书所写的“附录”——记钱钟书与《围城》,我们可以知道,这本书是钱钟书锱铢积累写成的,小说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只是一些由作者琐碎的见识和经历拼凑成的琐碎的情节。
因此可以说,《围城》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并不是凭借其情节,而是其精彩的语言艺术。
我们通过对《围城》的阅读可以知道,这本小说主要通过描写抗战初期以方鸿渐、赵辛楣、孙嘉柔这一类知识分子为主要人物的生活、工作、家庭、爱情故事,来讽刺当时中国教育界、知识界的腐败现象,并提出了对人生的思考。
因此《围城》就如从踏过历史长河而来的一辆马车,从历史的长河中席卷而来年久的尘埃,其主题无法避免地带有浓重的历史的沉重感,以及历史的厚度,同时,也无法避免地带有人生之问的厚重。
一般来说,带有严肃内容主题的著作总会显得过于乏味,那些沉重而又似乎不带感情的字词句读起来总像是一块块石头击打在心头,读起来缺乏轻快感,那一块一块的石头就像压在了我的身上,让我加快不了浏览这本书的步伐,每一个字读起来都显得非常地吃力。
而《围城》却不一样,尽管《围城》是严肃类的内容主题,但钱钟书在语言文字这一方面却处理的非常好,让文章在讲述严肃主题内容的同时,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轻快愉悦,并让读者愿意继续阅读下去。
例如,在《围城》的第一个章节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那张是七月初的《沪报》,教育消息栏里印着两张小照,铜版模糊,很像乩坛上拍的鬼魂照相。
前面一张照的新闻说,政务院参事苏鸿业女公子文纨在里昂大学得博士回国。
后面那张照的新闻字数要多一倍......”其中,“很像乩坛上拍的鬼混照相”以及“后面那张照的新闻字数要多一倍”很明显地作用了比喻与夸张的手法,一来达到了讽刺当时知识界对外国文凭的盲目崇拜以及方鸿渐的假博士比苏文纨的真博士的排场还大的效果,二来比喻和夸张的运用使得这段文字写得十分幽默,让读者读懂讽刺之意时又不禁一笑。
从学习修辞语法起,比喻应该是我们第一个学习,也是最熟悉的一个修辞语法,它的作用我们甚至可以倒背如流地说出来,那就是能够使文章更加的生动形象。
浅谈《围城》的比喻艺术

浅谈《围城》的比喻艺术《围城》是当代著名作家钱锺书的一部代表作,以其独特的比喻艺术给读者带来了很多思考。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浅谈《围城》的比喻艺术,以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首先,比喻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围城》中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魅力。
例如,小说一开始就以一个城堡为比喻,将婚姻置于围城之中,既象征了城堡内安全稳定的幸福生活,又暗示了城堡外无法逃离的束缚,这种比喻给人一种强烈的感触。
同时,在小说中,每个角色都被赋予了比喻的特点,突显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状态。
比如,方鸿渐被比喻为“怕麻烦”,那么他的性格特点和对婚姻的态度也就一目了然。
其次,比喻艺术在《围城》中不仅仅是表达手段,更是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将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和行为用比喻的形式表现出来,钱锺书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深入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困境。
例如,小说中描写方鸿渐和唐晓芙之间的婚姻生活,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婚姻观念和婚姻制度的局限性。
通过婚姻这一比喻,作者对社会习俗和人际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再次,比喻艺术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通过运用比喻,作者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具象的形象,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小说中,作者将城堡内外的生活对比鲜明地表现出来,让读者对方鸿渐和唐晓芙的困局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比喻艺术还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帮助读者创造出一个更具生动性和真实感的读者体验。
最后,比喻艺术在《围城》中还起到了独特的美学作用。
小说中的比喻用词精准、贴切,使作品充满了文学韵味。
钱锺书通过比喻来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情感氛围,增强作品的艺术性。
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对物体的比拟和对人物的隐喻,作者给予作品了独特的审美意义,使读者欣赏作品时既能得到知识和思考,又能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
综上所述,《围城》的比喻艺术在小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对情节的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还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围城》的比喻修辞艺术

《围城》的比喻修辞艺术《围城》是一座语言艺术的宝库。
文中大量运用比喻修辞艺术,无论在比喻的类型、方式,还是比喻点的选择和比喻功能的运用上都非同一般。
由此,我们可以听到钱钟书先生“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心声,也可领悟出他自由的审美风度、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标签:《围城》比喻特色《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本作者在困顿之中“锱铢积累”而成的小说出版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国内就再版了三次。
不仅如此,人们还将其译为英、法、德、日、捷、俄六种文字,并称其为“新儒林外史”。
《围城》之所以“引人入胜”,获得如此高的声誉,在于成功运用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广泛运用比喻修辞手法。
周锦先生认为:“它的可读性高,是由于成功的讽刺笔法,细致的事物描写,深入的人物刻画,能够引人入胜的就是这些……”比喻是一种历史悠久,运用普遍的修辞方式,钱先生也曾说:“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
它能使抽象化为形象,深奥化为浅显,复杂化为简明,平淡化为神奇,它给语言增添鲜明优美的语言艺术特色,对增添作品的感染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围城》中富有哲理的比喻层出不穷。
这些生动贴切的比喻,将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将作者要表述的道理阐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深刻领略到作者的才华与汉语本身的魅力,从中获得人生智慧与启迪。
比喻是《围城》的成功与特色之所在。
本文仅选取《围城》(北京三联书店,2007)中的部分比喻句,来探讨《围城》的语言修辞艺术。
一、比喻的类型《围城》全书共使用比喻六百多个,短的仅几字,长的达数行。
除了常见的明喻、暗喻外,还有借喻、较喻、博喻等特殊类型。
每种类型都有自身的优点。
(一)明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像”“如”“好比”“似地”“一样”等比喻词连接。
《围城》中的大部分比喻都是这一类型。
本体、喻体、比喻词甚至相似点同时出现,有助于读者更迅速、准确地领会到比喻的含义。
如:(1)这时候他的心理,仿佛临考抱佛脚的学生,睡了一晚,发现自以为温熟的功课,还是生的。
浅谈小说《围城》中比喻的艺术

浅谈小说《围城》中比喻的艺术摘要:《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写的一部长篇小说。
创作于1944年---1946年。
小说中作者围绕着主人公留学人士方鸿渐回国后的一系列故事展开描写了3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工作、生活、爱情、家庭。
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显明的个性,众多人物被作家惟妙惟肖地勾画出来,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形象感染着读者。
一位文学史家曾说:“综览五四以来的小说作品,若论文字的精彩、生动,《围城》恐怕要数第一。
小说从独特的文化视角,深入地剖析了旧社会的文化精神,揭示了那些辗转于中西两种文化氛围中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
小说表面浓郁的戏剧色彩蕴含着深刻的悲剧意味, 使读者在掩卷大笑之余又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而作品中俯拾皆是的奇思妙喻更是形成这种幽默讽刺风格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大作家秦牧认为:“美丽的比喻简直像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
小说《围城》中的比喻类型多样,有虚实相涵的比喻,有哲理性的比喻,有夸张性的比喻等等。
这些比喻的喻体特征十分鲜明,或取喻于中外典故,或取喻于女性,或取喻于日常事物,或取喻于……同时,这些妙趣横生的比喻也展示了作者高深莫测的文学造诣。
关键词:《围城》比喻、讽刺、艺术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人亚理士多德曾经说过:“比喻是天才的标识。
”在《礼记·学记》中,也有“不学博依,不能安诗”的说法。
博依,就是广泛地引类取譬之意。
钱鍾书在他的《管锥编》中曾不止一次地引用过这两句话,足证他对引类取譬能力的重视,用他自己的话说:“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
正如诗评家李元洛所说:“钱钟书是一位运用比喻的高手,在小说《围城》和他的学术著作中,那精彩的层出不穷的比喻世界累累然如贯珠,粲粲然若繁花”。
著名文艺理论家郭绍虞先生则说:“钱钟书的小说也最长于设譬,所举的都是眼前事物,但是说来却能嘎嘎生新”。
据有人粗略统计, 《围城》一书的比喻多达七百多条,几乎页页皆喻,段段皆喻,简直到了无所不喻的地步,堪称比喻修辞的百花园。
浅谈《围城》中比喻手法的妙用

浅谈《围城》中比喻手法的妙用内容摘要: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在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下,对中国知识阶层进行了刻意地描绘和无情地透视,使得小说有着发人深省的思想力量。
作品中高超的讽刺幽默的手法,大量的奇妙比喻,以及丰富的知识容量,构成了小说独特的风格。
本文尝试论述《围城》中比喻的一些特点,认为钱钟书先生的比喻不落俗套,独特创新,往往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形象比喻与逻辑推理熔为一炉,内容古今中外,形式丰富多彩,使比喻更加幽默、丰富而显得异常精彩。
关键词:围城、比喻、奇妙新颖、生动形象、幽默丰富、独特创新《围城》是我国现代著名学着钱钟书先生一九四四年动笔,一九四六年完成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美籍学着夏志清先生认为:“《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营造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将来定与《儒林外史》和《镜花缘》等古典名著同垂不朽”。
①《围城》的含义,作者借书中苏文纨的话说:“婚姻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i这是对现实社会中夫妻关系所作的无情讽刺,实际上《围城》这部小说所反映的内容有更为深远的社会内涵。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从法国回国青年知识分子方鸿渐为中心,生动地描写了赵辛媚、李梅亭、苏文纨、褚慎明、高松年、孙柔嘉等在生活、工作、婚姻恋爱上遇到的种种矛盾和纠葛,及其形象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土壤上滋生出来的知识分子的那种空虚魂灵和病态的精神状态,具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社会讽刺意义。
《围城》中,作者不仅成功地塑造了方鸿渐、赵辛媚等一系列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在语言上也是别具特色的,尤其以比喻使用得最多最精彩。
文中的比喻句很多,简直是信手拈来,可称得上是比喻之城。
据有人统计,在这部二十三万余字的长篇小说中,所用的比喻竟达数百条,②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围城》中的比喻形式不拘一格,内容千变万化,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前无古人的。
钱钟书先生在文中的比喻不落俗套,独特创新,形式丰富多彩。
围城讽刺手法分析读书笔记

围城讽刺手法分析读书笔记《围城》是钱钟书先生所著的一部风格独特的长篇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讽刺艺术而闻名于世。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被钱钟书先生运用的讽刺手法所深深吸引,以下是我对《围城》讽刺手法的一些分析和感悟。
钱钟书先生善于运用比喻来进行讽刺,使得讽刺更加生动形象,深入人心。
例如,他将婚姻比作“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一经典比喻不仅道出了婚姻的困境,也隐喻了人生中许多类似的境遇。
人们总是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和向往,一旦身处其中,却又发现并非如想象中美好,想要逃离。
这种比喻既贴切又富有哲理,让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能深刻地反思人性和生活的本质。
在人物塑造方面,钱钟书先生通过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弱点放大,从而达到讽刺的效果。
比如方鸿渐,他是一个不学无术、懦弱无能的知识分子形象。
作者通过描写他在国外留学时的荒唐经历,以及回国后在工作和感情上的种种挫折,展现了他的无能和软弱。
同时,将方鸿渐与其他一些精明强干、圆滑世故的人物进行对比,更加凸显了他的愚笨和可笑。
这种夸张和对比不仅让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也让读者对这些人物的丑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语言的幽默诙谐也是《围城》讽刺手法的一大特色。
钱钟书先生的语言机智风趣,充满了双关语、俏皮话和反讽。
例如,书中描写一位哲学家说:“他所说的‘让她三分’,不是‘三分流水七分尘’的‘三分’,而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分’。
”这种巧妙的语言游戏,既让人忍俊不禁,又讽刺了那些故作高深、卖弄学问的人。
又如,在描写方鸿渐买假文凭时,作者写道:“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以幽默的语言讽刺了当时社会上只看重文凭而不注重真才实学的现象。
此外,钱钟书先生还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进行讽刺。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衣着、言行、神态等细节的刻画,揭示了他们的虚伪和做作。
试论《围城》的比喻艺术

试论《围城》的比喻艺术【摘要】《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小说,具有丰富的比喻艺术。
本文将从比喻的运用方式、比喻的功效展示、比喻在《围城》中的深刻体现、比喻对文学表达的重要性以及比喻艺术在小说中的地位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比喻的精妙运用,《围城》在文学创作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比喻艺术不仅为《围城》注入了生动的意象,还对文学创作具有重要启示。
比喻的巧妙运用使小说更加生动与深刻,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也展现了作者对文学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创作技巧。
通过分析《围城》中的比喻艺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之作。
【关键词】《围城》, 钱钟书, 比喻艺术, 比喻, 文学表达, 独特魅力, 艺术价值, 启示1. 引言1.1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小说,具有丰富的比喻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小说,具有丰富的比喻艺术。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巧妙地运用比喻,展现了人类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刻。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联系,来传达深层含义和情感。
在《围城》中,钱钟书大量运用了比喻,使得作品更加富有戏剧性和想象力。
比喻在《围城》中的运用方式非常多样化,既有明喻直接表达作者的主题和观点,也有隐喻通过暗示和象征来反映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作者通过比喻将人物、事件、情感等抽象概念具体化,使得作品更富有生动性和感染力。
比喻的功效展示在于通过一种富有想象力和情感的方式,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情感。
比喻艺术在小说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能够帮助作者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共鸣。
《围城》的比喻艺术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对文学创作具有重要启示。
2. 正文2.1 比喻的运用方式比喻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也是《围城》中钱钟书先生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比喻的运用方式在《围城》中极为丰富多样,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文学功底,也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浅谈围城中的比喻与讽刺艺术

浅谈《围城》丰富的比喻与讽刺手法摘要:《围城》是钱钟书的长篇小说,故事主要写了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形象,并用了幽默诙谐的语言进行了生动的比喻和讽刺,书中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多位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围城中多处比喻与讽刺的例子,与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来探索《围城》所描绘的年代知识分子们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
关键词:《围城》知识分子比喻讽刺一、所用的比喻本身特点:不落窠臼,形象巧妙《围城》作为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自重版以来,一直备受读者的喜爱。
惯用比喻,是作品的一大特色。
有人统计,在《围城》这部23万余字的小说中,所用的比喻竟达700多处。
这在中国的长篇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
文中的比喻旁征博引、机智俏皮、随手拈来。
他的小说中如夜空繁星般的比喻中,一个最大的特色便是不落前人窠臼,形象而又巧妙,就是说本体与喻体的联系是新鲜的。
“(方鸿渐)想这是撒一个玻璃质的谎,又脆薄,又明亮,汽车夫定在暗笑。
”“(王美玉)满嘴鲜红的牙根肉,块垒不平像侠客的胸襟。
”把撒谎比作玻璃,把牙根肉比作侠客、块垒不平的胸襟,让人觉得新鲜别致。
当赵辛楣初遇方鸿渐时:“赵辛楣和鸿渐拉拉手,傲兀地把他从头到脚看一下,好像鸿渐是页一览而尽的大字幼稚园的读本。
”这个比喻中,本体和喻体不能分开,因此才产生了让人吃惊不已的修辞效果,从而把赵辛楣既轻蔑又嫉妒的复杂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又如,“方老先生因为拒绝了本县汉奸的引诱,有家难归,而政府并没给他什么名义,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宠于翁姑的怨抑。
”一位有名士风度的老先生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与青年孀妇的“守节”等同起来,这种比喻突兀、怪异、有很大的“落差感”,使人啼笑而非,有着强烈的艺术效果。
再如:(陆子潇)鼻子短而阔,仿佛原有笔直下来的趋势,给人迎鼻孔打了一拳,阻止前进,这鼻子后退不迭,向两旁横溢。
(高松年)把表情整理了一下,脸上堆的尊严厚得可以刀刮。
上面的每一个比喻都显得非常生动形象,新颖而令人印象深刻,这种带着点顽皮气质的比喻中,文学大师的那一种朴素而深刻的文学气质也暗暗显露了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有将“女人的大眼睛”比作政治家讲大而无当的“空话”;把半生不熟的隔夜红烧肉说成“象红人倒运,又冷又黑”;“物价象断了线的风筝,又象得道成仙,平地飞升”这些比喻,都无非是用来表达对时世的忧患的,在《围城》中这类比喻简直俯拾皆是,信手即可拈来,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且让我们再来看另一种比喻:“这车厢仿佛沙丁鱼罐,里面的人紧紧的挤得身体都扁了。可是沙丁鱼的骨头,深藏在自己身里,这些乘客的肘骨膝骨都向旁人的身体里硬嵌。罐装的沙丁鱼条条挺直,这些乘客都蜷曲波折,腰跟腿成几何学上有名目的角度。”
这比喻无疑是生活的实录,将“车厢”比作“沙丁鱼罐”,人比成“沙丁鱼”,甚至还不如“沙丁鱼”,罐装的鱼尚能条条挺直,而拥挤在车厢里的人却没了站直的自由,他们的腰、腿弯成了“几何学上有名目的角度”。这些生动的比喻,生花的描写,无疑也只属于钱钟书,我们不只叹服于他的见多识广,而更惊叹于他在不紧不慢的抒写中,将“人生不幸的悲伤”尽情流出。
综上所述,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的比喻运用,其政治倾向是很明显的,目的在于表现《序》中所说的“忧时伤生”。而这“忧时伤生”又只能是学者型的。在抗战结束的前后,作为一个正直学者的钱钟书对国家、民族的命运充满了忧患意识,而对人生的不幸也有无限的感慨,正如作品题目《围城》所显示的,作者对于祖国、人民的命运既担心而又无所把握,他不同于政治家、思想家对于前途有清醒的认识,更不同于与他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作品,他有的是对人情世态的精致入微的观察和表现,在热辣的喜剧高潮之中酿成足够的悲凉气氛。富有知识容量的比喻集道德、风俗、人情的批判于一炉,形成了独特的学者型讽刺小说风格。
先让我们来看钱钟书在《围城.》中的一段话:“……不过,近来觉得献书也象‘致身于国’,‘还政于民’等等佳话,只是语言幻成的空花炮影,名说交付出去,其实只仿佛魔术家玩的飞刀,放手而并没有脱手。随你怎样把作品奉献给人,作品总是作者自己的。大不了一本书,还不值得这样精巧地不老实,因此罢了。”在这一段话里,作者连续用了一组递进式的精巧比喻,不但显露了全书幽默风趣的风格,而且作者的超人智慧和那种直面人生,公心讽世的大胆的讽刺精神也都露出端倪。作者既讽刺当时最高当局和一些党政要人骗人的空话,也讽刺了一般庸俗作者的小乖巧小聪明。但这种讽刺显然不同于鲁迅,也不同于老舍、张天翼和沙汀,它给人的感觉是一位智者依据了自己的阅历和学识在揭穿一些人的把戏,目的在于唤醒人的道德,多讲一些切实的人情,由此表达出作者“忧时”的心情。因此,如果说这种讽刺带有革命的色彩,那就未免评论过当,它只能属于钱钟书所特有的学者型的,或者说是善意的、柔和的。其政治倾向仅限于道德的范畴,囿于真、善、美与假、丑、恶和是、与、非之间。所以比喻之后,作者再加上了详细而风趣的解释,以显出其以理服人。
பைடு நூலகம்
《围城》中诸如此类的比喻并不少见。再如:“学国文的人出洋‘深造’,听来有些滑稽。事实上,惟有学中国文学的人非到外国留学不可,因为一切其他科目像数学、物理、心理、经济、法律等等都是从外国灌输进来的,早已洋气扑鼻;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正如像中国官吏、商人在本国剥削来的钱要换外汇,才能保持国币的原来价值。”(P.9)在这段引文中,作者用了一个出人意料而又耐人寻味的比喻:“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才能保持国币的原来价值。”这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间距离是很大的,一般人很难想到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作者以其犀利的笔锋,俏皮的笔调,对社会上崇洋媚外的风气,官吏搜括百姓的恶行,商人重利盘剥的贪婪,都给以辛辣的嘲讽。这个内容繁丰的比喻,既可见出钱钟书作为学者的博学,也可见出其作为一个正直学者对学人的空虚,官吏和商人的见利忘义的厌恶和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