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物质的构成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课时4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考必备·清单】1.物质的组成(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2)理解几组概念名称含义原子、分子和离子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②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一般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价键构成,但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
③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在自然界中存在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式。
单质和化合物①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②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①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②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
物理性质差别较大;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名师点拨]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O2和O3的混合物、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等。
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才是单质。
2.简单分类法(1)树状分类法①明确分类标准是对物质正确树状分类的关键[名师点拨]酸、碱、盐、氧化物的含义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是酸,分为强酸与弱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是碱,分为强碱与弱碱、可溶性碱与难溶性碱等盐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是盐,分为可溶性盐与难溶性盐,酸式盐、碱式盐与正盐等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分为金属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与两性氧化物等②树状分类法在无机物分类中的应用(2)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如图为氧化物的分类)[名师点拨]①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
②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③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Fe2O3。
物质的构成知识点总结
物质的构成知识点总结
分子和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能独立存在的微粒,它保持着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
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分子间有一定距离;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物理变化是分子运动状态改变的结果),分子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和在一些分子间存在氢键。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固态时均为分子晶体)。
如:干冰、水、硫酸等。
原子和原子构成的物质:
(1)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间重新组合,是原子运动形态的变化。
原子有一定的种类、大小和质量,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间有一定间隙,原子不停地运动着,原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
(2)由原子构成的晶体,如金刚石、晶体硅等。
离子和由离子构成的物质: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绝大多数盐类,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等都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注:离子和原子在结构和性质上均不相同。
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即由同种分子或微粒组成,有固定的组成和一定的性质。
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即由不同种分子或微粒组成,无一定的组成,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三态变化、金属导电、蒸馏和分馏、挥发和升华、吸附和盐析、电泳、潮解、溶液及盐的焰色反应、粉碎、凝聚等。
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沸点、溶解度、导电性等。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
物质的构成知识点
物质的构成知识点一、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1. 分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特点:分子很小,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举例: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2. 原子-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特点:原子很小,原子在不断地运动,原子之间有间隔。
-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举例:金属(如铁、铜等)、稀有气体(如氦气、氖气等)、金刚石、石墨等由原子直接构成。
3. 离子-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形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
-举例: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二、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1. 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 原子和离子的关系-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质子数大于电子数;阴离子带负电,质子数小于电子数。
三、物质构成的应用1. 解释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分子保持,若物质由原子构成,则其化学性质由原子保持。
-物质的物理性质由分子间的间隔、分子的运动等决定。
2. 区分物质的构成-根据物质的性质和常见物质的构成情况,可以判断物质是由分子、原子还是离子构成。
3. 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四、易错点分析1. 误认为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物质的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单个分子不能表现物质的物理性质。
2. 混淆原子和离子的概念。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3. 不理解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
-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物质的组成》 知识清单
《物质的组成》知识清单一、物质的基本构成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原子、分子和离子构成的。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它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不同元素的原子,其质子数不同,这也是区分不同元素的关键。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比如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离子则是原子或分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的带电粒子。
比如氯化钠,就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二、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
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并不均匀。
有些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较多,比如氧、硅、铝、铁等;而有些元素则含量很少,被称为稀有元素。
元素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特定符号,它既可以表示一种元素,也可以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比如“H”表示氢元素,也表示一个氢原子。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它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将元素分为不同的周期和族。
通过元素周期表,可以了解元素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三、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对元素的性质有着重要影响。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一般来说,当最外层电子数小于 4 时,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表现出金属性;当最外层电子数大于 4 时,容易得到电子,表现出非金属性;当最外层电子数等于 8(氦为 2)时,化学性质相对稳定,称为惰性气体。
原子的半径也会影响元素的性质。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四、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化学式可以表示一种物质,也可以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
比如“H₂O”表示水这种物质,也表示一个水分子。
书写化学式时,要根据化合价来确定原子的个数比。
化合价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
五、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组成1. 原子- 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 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原子量的计量单位是原子质量单位(amu)2. 元素- 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 目前已知约118种元素3. 化合物- 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 符合固定的化学式4. 混合物- 不同元素或化合物的物质的物理混合- 组成部分可以根据需要变化- 可分为均质混合物和非均质混合物二、物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 描述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的性质- 如颜色、形状、密度、熔点、沸点等2. 化学性质- 描述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的性质- 如燃烧性、反应活性、腐蚀性等3. 密度- 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单位通常为克/立方厘米(g/cm³)或千克/立方米(kg/m³) 4. 熔点与沸点- 熔点: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时的温度- 沸点: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时的温度5. 反应活性- 描述物质与其他物质反应的能力- 反应活性高的物质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6. 溶解性- 物质在特定温度下与溶剂的可溶性- 可溶性物质与溶剂会形成溶液7. 电导率- 物质在溶液中传导电流的能力- 金属和电解质溶液具有较高的导电性8. 酸碱性- 描述物质在水中的溶液中带有酸性或碱性特性 - 酸性溶液含有过量的氢离子(H+)- 碱性溶液含有过量的氢氧根离子(OH-)三、物质的分类1. 金属- 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等特点 - 大部分为固态- 常见金属有铁、铜、铝等2. 非金属- 导电性和导热性较差- 包括气体、固体和液体- 常见非金属有氧气、氮气、碳等3. 金属类似物- 具有金属性质但不属于金属元素的物质- 如银镉合金、水银等4. 化合物- 不同元素的原子结合而成- 可以是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5. 混合物- 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 可以是均质混合物或非均质混合物综上所述,物质的组成与性质是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物质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物质的结构必考知识点归纳
物质的结构必考知识点归纳物质的结构是化学和物理学中的基础概念,它涉及到原子、分子、晶体等微观粒子的组成和排列方式。
以下是物质结构的必考知识点归纳:1. 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而电子在原子核周围以特定的轨道运动。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元素列表,它展示了元素的周期性和族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其原子序数决定。
3.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通过共享、转移或吸引电子而形成的连接。
主要类型有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4. 分子结构: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稳定结构。
分子的几何形状和化学性质受其原子排列和化学键类型的直接影响。
5. 晶体结构:晶体是由原子、离子或分子按照一定规律排列形成的固体。
晶体结构的类型包括立方晶系、四方晶系、六方晶系等。
6. 晶格缺陷:晶格缺陷是晶体中原子排列的不规则性,包括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
这些缺陷会影响晶体的物理性质。
7. 非晶体与准晶体:与晶体相比,非晶体没有长程有序的原子排列,而准晶体则具有长程有序但不具备传统晶体的周期性。
8. 纳米材料:纳米材料是指具有纳米尺度(1-100纳米)的材料,它们展现出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量子效应、表面效应等。
9. 超分子化学:超分子化学研究分子之间通过非共价键(如氢键、π-π堆叠等)形成的复杂结构和功能。
10. 材料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材料的宏观性质,如硬度、弹性、导电性等,与其微观结构紧密相关。
例如,金属的导电性与其自由电子的分布有关。
11. X射线晶体学:X射线晶体学是一种用于确定晶体结构的技术,通过测量X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模式来解析原子的位置。
12. 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是一种能够观察到原子尺度表面结构的仪器,它利用量子隧道效应来探测样品表面的电子态。
这些知识点是物质结构领域的基础,对于理解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反应机制至关重要。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中考必备知识点(1)
2019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中考必备知识点2.1 空气的成分一、课堂笔记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反应原理: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P) (O 2) (P 2O 5) (2)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3)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白烟; ③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内,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4)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5)误差分析:①实验测得氧气的体积往往小于1/5,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a .红磷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完全反应;b .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导致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减小;c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使进入集气瓶内的水过少。
2.空气的成分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如下图所示):3.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作用 (1)氮气特性用途①化学性质很稳定,低温、常温下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作保护气(①充入灯泡,延长钨丝使用寿命;②充入包装袋或粮仓内,延长食物保质期) ②在高温、高能量的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用氮气来合成氨,制取氮肥、硝酸、合成染料、制造炸药等(2)稀有气体特性用途①很稳定,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
作保护气。
①填充灯泡;②焊接保护气。
②充有稀有气体的放电管,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氦气→粉红色光氖气→红光氩气→紫蓝色光氙气→特强白光广泛用于电光源。
①用于制作霓虹灯;②用于激光技术。
③氦气密度很小,很稳定。
填充探空气球。
4.混合物和纯净物(1)概念①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②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5.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2.2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一、分子的定义:1.(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例如: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氢气是由氢原子构成,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由分子去保持。
例如: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氮气分子,保持氢气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氢气分子。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复习知识点整理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复习知识点整理一、物质的组成1.元素:是组成物质的最小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
元素可以用化学符号表示,如H表示氢,O表示氧。
2.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净物质。
化合物具有固定的化学式,如H2O表示水,NaCl表示食盐。
3.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的组成可以变化,不具有固定的化学式。
常见的混合物包括饮料、空气等。
二、元素的结构1.原子:是元素的最小粒子。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2.质子数:是原子核中质子的个数,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
3.中子数:是原子核中中子的个数。
中子数可以不同,即同一个元素的同位素。
4.原子序数:是元素的标志,等于质子数,表示元素的特性。
5.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的带电粒子,负电荷与质子数相等。
电子有不同能级,离原子核越远的能级能量越高。
三、原子的结构模型1.湯姆孫原子模型:认为原子是一个正电荷的球体,电子均匀地分布在球体上。
2.核和轨道模型:核心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电子在核外以轨道方式绕核运动。
轨道分为不同的能级,每个能级最多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
3.云模型:电子以云的形式存在,表示电子在给定的能级上可能出现在不同的位置。
四、化合物的组成1.分子: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的基本单位。
分子可以是同种元素的复合体,也可以是不同元素的结合。
2.基团:负离子中的一部分共价物团,可以用来与其他离子或基团结合形成化合物的分子。
3.电离:在溶液中,一些化合物会分解成离子。
离子化产生阳离子和阴离子,阳离子带正电,阴离子带负电。
4.水合物:一些盐类和一些化合物与水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在水合物中,水分子与其他物质分子通过氢键相互结合。
五、离子晶体的组成与结构1.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阳离子带正电荷,阴离子带负电荷。
2.离子键:由离子之间的强静电力相互作用形成的键。
“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知识点归纳
“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知识点归纳来源:知识文库、新导航教育化学基本概念的知识点贯穿整个中学化学,高考试题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以新物质产生过程为栽体,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及运用化学视角观察社会的敏锐程度。
复习中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要多对比,要关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知识点归纳一、物质的组成1、元素、同位素、核素、同素异形体(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如:所有核电荷数为1的原子都称作氢原子,总称为氢元素。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110余种元素。
(2)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互称同位素。
“同位”是指在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
同位素的特征是原子序数相同而质量数不同。
大多数元素都有几种甚至十几种的同位素。
①同位素的实例H有三种同位素:O有三种同位素:C有三种同位素:Sn有十种同位素:U有二种同位素:目前已知的同位素达数千种。
②同位素的稳定性③同位素的性质a.天然同位素有稳定的百分组成b.化学性质几乎相同(同种元素的同位素)④同位素的应用用作相对原子质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标准示踪原子:用测岩石的年龄放射治疗,如等核能,如等(3)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
即质子数、中子数不完全相同的一种原子就称为一种核素。
例如:都各自独立称为核素,即10种核素(但属于4种元素)注意: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
(4)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所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种单质叫做同素异形体。
如(氧气)和(臭氧),红磷(P)和白磷(),金刚石和石墨等。
①同素异形体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
②性质不同的原因是结构不同或组成不同。
③同素异形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如:2、原子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②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等)和分子的基本粒子。
物质的组成、构成知识小结
物质的组成、构成知识小结一、物质的组成从宏观角度讲,物质(纯净物)是由元素组成的,描述物质组成时用元素,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对于元素知识应从以下几方面理解:二、物质的构成从微观角度讲,构成物质的微粒主要有分子、原子或离子等。
原子: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①不断运动,②有间隔,③质量小、体积小,④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⑤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
⎪⎩⎪⎨⎧⎩⎨⎧核外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原子核结构与元素性质关系①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
②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是由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③元素的化合价由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④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
表示方法:元素符号,如一个铁原子用Fe 表示。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等。
、、稀有气体:等。
、、、所有的金属:Ar Ne He Ag Cu Zn Fe 相对原子质量⎪⎪⎪⎪⎪⎩⎪⎪⎪⎪⎪⎨⎧≈⨯(一般省略不写)—国际制单位:质子数+中子数原子质量与原子结构关系:相对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一个原子的质量量=计算公式:相对原子质跟它相比所得的数值。
量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的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121121 离子: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阳离子(带正电) 阴离子(带负电)所带电荷数的确定方法:①由原子得失电子数确定:阳离子电荷数=原子失去的电子数阴离子电荷数=原子得到的电子数②由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确定阳离子电荷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阴离子电荷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8 ③由离子结构确定:阴阳离子电荷数=离子核内质子数-离子核外电子数 表示方法:离子符号,如钠离子用+Na 表示。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化合物,如NaCl (42SO Na 等)。
《物质的组成》 知识清单
《物质的组成》知识清单一、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构成宇宙间一切物体的实物和场。
实物是指由具有一定静止质量的粒子所组成的物质,例如原子、分子、离子等;场则是指传递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物质,如电磁场、引力场等。
二、物质的基本组成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
1、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它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氢原子的原子核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呈电中性,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的质子数决定了它所属的元素种类,而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了该原子的同位素种类。
2、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一定的化学键结合而成。
例如,氧气(O₂)由两个氧原子组成,水分子(H₂O)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3、离子离子是原子或分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后形成的带电粒子。
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例如,钠离子(Na⁺)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的阳离子,氯离子(Cl⁻)是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的阴离子。
三、原子结构1、原子核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体积很小,但质量几乎集中了整个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的半径约为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
2、核外电子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的空间内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
电子的运动状态可以用电子层、电子亚层、轨道和自旋等概念来描述。
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具有不同的能量,离原子核越近的电子层,电子的能量越低;离原子核越远的电子层,电子的能量越高。
电子按照能量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填充在不同的电子层中。
四、元素1、元素的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共有 118 种,它们被排列在元素周期表中。
2、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而成的。
横行称为周期,纵列称为族。
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物质的构成知识点
物质的构成知识点物质是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固体、液体和气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质,但你是否曾想过它们是如何构成的呢?本文将带你一步一步了解物质的构成知识点。
1.原子和分子物质的构成单位是原子和分子。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每种元素都有不同数量的质子,而中子的数量则可以有所变化。
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运动,形成了稳定的原子结构。
当多个原子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分子。
分子可以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也可以由不同类型的原子组成。
2.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种,其中最简单的是氢和氦。
元素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进行组合,形成化合物。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它们以确定的比例结合在一起。
例如,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H2O。
3.原子序数和化学符号为了方便表达和记忆不同元素,科学家引入了原子序数和化学符号。
原子序数是指元素中质子的数量,它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化学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缩写,通常由一个或两个字母组成。
例如,氢的化学符号是H,氧的化学符号是O。
4.混合物和纯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方式,可以将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物质。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类的物质组合而成的,它们可以通过物理手段进行分离。
例如,盐水是由盐和水混合而成的混合物,可以通过蒸发水分离出盐。
而纯物质则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它们不能通过物理手段进行分离。
例如,金属铁是纯物质,它由同一种类型的铁原子组成。
5.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可以存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不同的状态。
这些状态的变化取决于物质的温度和压力。
当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时,物质的分子运动增加,从而使物质从固体状态转变为液体状态,再转变为气体状态。
相反,当温度下降或压力升高时,物质的分子运动减缓,从气体状态转变为液体状态,最后转变为固体状态。
6.反应和能量变化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
2019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019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的概念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它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电荷中心。
2、原子的大小是十亿分之一米,原子分子由一个或多个原子组成,每一种元素都有不同的原子结构和特性,它们有自己特定的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
二、原子的结构1、原子的结构由电子、原子核、物质核、质子和中子共同构成。
2、原子核内部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它们结合构成原子。
原子核由原子序数、中子数和质子数决定,原子序数反映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数量。
3、电子在原子外部,由于原子核的存在,电子产生电场,这就是原子的原子外晶格形成的。
由于电子的位置而形成的原子外晶格及其环境,可以影响元素在一定环境下的感应特性和反应特性。
三、元素对原子行为的影响1、元素在反应性上有很大的不同,这主要取决于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原子外晶格。
2、由元素的电子结构可以确定元素在反应条件下的特性,特别是它们的化学性质和稳定性。
3、根据它们的电子结构可以解释剧烈反应后元素发生的变化,可活性物质组成物质发出来,细胞形成新的化合物,或者连接它们的键断裂变成了离子。
四、分子的概念、结构和性质1、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结合而成的一个或多个原子的组合,这些结合可以是共价键结合或非共价键。
2、分子的结构主要取决于原子结构和原子外晶格,它们也由反应性、稳定性和它们各种性质决定,比如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状态下被检测到。
3、非共价键使分子的结构成为自由的,分子的性质取决于键的特性,比如某些分子具有分子群的特性,可以以负电荷结合在一起,以此影响其分子的物化性质。
五、物质的性质1、物质的性质包括机械性质、热性质、电性质、化学性质、本征性质和结构性质。
2、机械性质是指物质经受扭矩或拉伸力应力时变形的能力;热性质指物质具有吸热或释热能力;电性质指物质具有热能或电能;化学性质指物质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本征性质指物质本身具有的性质,不会因外力而改变;结构性质指物质的结构形式、组成等。
物质相关知识点总结
物质相关知识点总结1. 物质的构成物质由原子组成。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中性,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由一个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化学元素由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如氢气、氧气、铁等。
原子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组合成化合物。
在化合物中,不同元素的原子以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物质。
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如密度、颜色、熔点和沸点等。
这些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而得到。
化学性质则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和性质,如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性和化学成分。
物质的性质可以用来进行分类和鉴别。
3. 物质的状态物质可以存在于固态、液态和气态。
这三种状态取决于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排列。
在固态中,原子和分子排列有序,保持相对稳定的形状和体积。
在液态中,原子和分子排列无序,但仍然保持相对密集的状态。
在气态中,原子和分子远离,填充了容器的空间。
温度和压力是影响物质状态转变的重要因素。
4. 物质的变化物质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物质的状态转变,如固态到液态或气态,液态到气态等。
物质的化学成分不会发生改变。
而化学变化是物质的化学成分发生了改变,如氧化、还原、燃烧等。
化学变化会导致物质的新物质产生。
5. 物质的组成物质可以通过分子结构来进行分类。
分子是物质的最小单元,由原子组成。
分子可以是单质分子或化合物分子。
单质分子由同一种元素的原子组成,如氧分子(O2)。
而化合物分子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如水分子(H2O)。
分子的结构和组成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行为。
6. 物质的制备和提纯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需要制备和提纯各种物质。
物质的制备涉及反应条件、反应物的选择和反应的控制。
提纯则是将混合物中的目标物质从杂质中分离出来。
提纯方法包括结晶、蒸馏、萃取等。
7. 物质的相关学科物质相关的学科主要包括化学和物理学。
化学研究物质的化学成分、性质和变化,以及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物质的组成》 知识清单
《物质的组成》知识清单一、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构成宇宙间一切物体的实物和场。
无论是我们身边的桌椅、书本,还是遥远的星辰、气体,都属于物质的范畴。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
二、物质的组成元素1、元素的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目前人类已经发现了 118 种元素,但在地球上自然存在的元素约有 90 多种。
2、常见元素(1)氧(O):空气中约占 21%,是许多生物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水(H₂O)。
(2)碳(C):构成有机物的基础元素,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
(3)氢(H):在水中与氧结合,也是许多有机化合物的组成部分。
(4)氮(N):是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成分,在空气中含量较多。
3、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电子构型和化学性质等规律排列的。
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研究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原子1、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带负电荷。
2、原子的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因为质子和中子的质量远大于电子。
3、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例如,氢元素有氕(1H)、氘(2H 或D)、氚(3H 或T)三种同位素。
四、分子1、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分子称为单质分子,如氧气(O₂);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分子称为化合物分子,如水(H₂O)。
2、分子的性质(1)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例如扩散现象。
(2)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3、共价键与分子的形成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从而构成分子。
共价键的类型包括单键、双键和三键。
五、离子1、离子的形成原子或分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
失去电子带正电荷的称为阳离子,得到电子带负电荷的称为阴离子。
2、离子化合物由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合物称为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NaCl)。
《物质的组成》 知识清单
《物质的组成》知识清单一、物质的基本构成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物质,从微小的原子到巨大的星球,从清澈的水到坚硬的金属。
那么,这些物质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首先,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目前人类已经发现了 118 种元素,它们被整齐地排列在元素周期表中。
元素的最小单位是原子。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带负电荷,围绕着原子核高速运动。
不同的元素,其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不相同。
例如,氢元素的原子只有 1 个质子和 1 个电子,而氧元素的原子则有 8个质子和 8 个电子。
当原子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分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例如,氧气(O₂)是由两个氧原子组成的分子,水(H₂O)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分子。
除了原子和分子,物质还可以由离子构成。
离子是原子或分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带电粒子。
例如,氯化钠(NaCl)就是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组成的。
二、原子的结构在深入了解物质的组成之前,让我们先来仔细探究一下原子的结构。
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原子核虽然体积很小,但却集中了原子几乎所有的质量。
质子和中子紧密地聚集在原子核内。
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例如,氢原子的原子核内只有 1 个质子,而碳原子的原子核内则有 6 个质子。
中子的数量会影响原子的质量和稳定性。
同种元素的原子,如果中子数不同,就被称为同位素。
比如,氢元素有氕(只有 1 个质子,没有中子)、氘(1 个质子,1 个中子)和氚(1 个质子,2 个中子)三种同位素。
核外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运动,它们处于不同的能量层,也称为电子层。
电子层从内到外依次为 K、L、M、N 等。
每个电子层所能容纳的电子数量是有一定规律的。
最内层(K 层)最多容纳 2 个电子,第二层(L 层)最多容纳 8 个电子,第三层(M 层)最多容纳 18 个电子,以此类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物质的构成知识点总结
物质是初中化学的重要载体,也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物质的构成知识点总结,欢迎参考借鉴。
分子和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能独立存在的微粒,它保持着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
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分子间有一定距离;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物理变化是分子运动状态改变的结果),分子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和在一些分子间存在氢键。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固态时均为分子晶体)。
如:干冰、水、硫酸等。
原子和原子构成的物质:
(1)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间重新组合,是原子运动形态的变化。
原子有一定的种类、大小和质量,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间有一定间隙,原子不停地运动着,原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
(2)由原子构成的晶体,如金刚石、晶体硅等。
离子和由离子构成的物质: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绝大多数盐类,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等都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注:离子和原子在结构和性质上均不相同。
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即由同种分子或微粒组成,有固定的组成和一定的性质。
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即由不同种分子或微粒组成,无一定的组成,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三态变化、金属导电、蒸馏和分馏、挥发和升华、吸附和盐析、电泳、潮解、溶液及盐的焰色反应、粉碎、凝聚等。
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沸点、溶解度、导电性等。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般都伴随着物理变化,但化学变化占优势。
如:风化、老化、裂化、裂解、硝化、磺化、钝化、酯化、皂化、水泥的硬化、硬水的软化、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等;脱水、脱氧、脱氢、脱硫等;干馏、燃烧、粉尘的爆炸等;电解、电镀、原电池反应、电化学腐蚀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常见无机物之间的反应关系:
①非金属一般能与氢、氧化合生成气态氢化物和氧化物,能与某些非金属化合生成无氧酸盐,有些非金属能与水或碱溶液发生歧化反应,非金属性强的物质可以把非金属性弱的物质从其盐(或酸)的水溶液中置换出来;
②大多数金属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氧化物或无氧酸盐,除金、铂外能与氧化性酸反应,较活泼金属能与非氧化性酸反应
生成H2,很活泼的金属能与水作用,铝等金属还可以与强碱溶液反应产生H2;
③大多数酸性氧化物可与水作用生成相应的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相应的含氧酸盐;
④大多数碱性氧化物能与酸性氧化物(或酸)作用生成盐,有些碱性氧化物可溶于水生成相应的碱;
⑤某些物质具有两性,如:铝、氧化铝、氢氧化铝等既能与酸作用生成相应的盐,又能与碱作用生成盐。
常用化学用语:
元素符号(核素)、离子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等。
理解并掌握上述化学用语的写法及使用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