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9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复习

21课《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重点字词

(1)道:仁政(2)郭:外城(3)环:包围

(4)城:城墙(5)池:护城河(6)兵革:武器装备

(7)兵:兵器(8)革:盔甲(9)委:放弃

(10)去:离去(11)域:名作动,限制(12)固:形作动,巩固

(13)威:形作动,震慑(14)至:极点(15)坚:坚锐

(16)利:锋利(17)以:凭借(18)畔:通叛,背叛

(19)顺:归顺,服从(20)亲戚:泛指内外亲属

(21)故:所以(22)有:或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可是不能取胜,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们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境,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连亲人都背叛的寡助之君。

6、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三、理清结构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指出“人和”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最主要条件。

第二、三段:以战例证明论点

①第二段以进攻一方为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

②第三段以防守一方为例证明“地利不如人和”

第四段:总结全文,以“人和”引出,论述“得道”的重要性。

四、内容解析

1、该文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请简析之。

先提出论点,再分步用事实举例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归纳总结全文主旨。

2、根据提示用课文句子填空。

对天时、地利、人和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的看法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心,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3、文中的“三里”、“七里”这些数量词是实指吗?用意何在?

不是,是虚指。突出其城之小而易攻。

4、天时不如地利,占有地利的守城一方却不具有“人和”的后果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委而去之。

5、说说第三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排比,连贯有力,增强气势,突出了守城方条件的优越,反衬出“人和”的重要。

6、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人和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向背对战争胜负起关键作用。7、在孟子看来,“域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什么?

道,即仁政。

8、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理、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主张的“仁政”。

9、孟子层层推理得出结论,说明内部团结极为重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于其它事亦如此。

五、中心思想

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根据历史经验,阐述了人心向背决定胜负的观点,宣扬“仁者无敌”的思想。

六、成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坚持正义就能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必然陷于孤立。

《富贵不能淫》

1.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

3.重点字词

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

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古今异义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

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

丈夫之冠也(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一词多义

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

之:往之女家(动词,到);妾妇之道(助词,的);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

词类活用

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形容词使动用法;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2.重点字词

舜(shùn)畎(quǎn)亩胶鬲(gé)曾(zēng)益拂(bì)士

通假字:

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坚韧)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古今异义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富贵不能淫(古义;使……惑乱、迷惑;今义:淫乱)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

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多指军队);讨伐)

征于色,发于声,面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

一词多义: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显露)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介词,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介词,给)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介词,在)

拂:行拂乱其所为(f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bì,同“弼”,辅佐)

士: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

3.重点语句翻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翻译: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受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情不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并在声音上显露出来,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常常都有灭亡的危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干。

22课《愚公移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