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拓扑结构

合集下载

柔性直流输电

柔性直流输电
* Vc* V ' kp (I* I ) k ( I c c i c I c )dt
V ' Vs Rc I c js Lc I c
向无源网络供电时,无PLL,θs可由控制器决定
-33电力工程系
3.2 VSC-HVDC的控制策略
VSC-HVDC 功率外环控制
• 定直流电压控制
– 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VSC-HVDC)
-11电力工程系
1.2 不同输电方式的对比
-12-
电力工程系
1.2 不同输电方式的对比
LCC-HVDC VSC-HVDC
采用晶闸管,相当于电流源,直流电流单向流 采用 IGBT (反并联二极管),相当于电压源,直 通。 流电流可双向流通。 电网换相,需要较强交流系统支撑,否则存在 自换相,可以给无源网络供电。 换相失败的危险。 控制有功时,无功也随之变化,吸收 40%-60% 可以同时相互独立的控制有功和无功,可以吸收/ 的无功,不能独立控制有功和无功。 发出无功,可四象限运行。 含有大量低次谐波,需大量滤波器及无功补偿 不需无功补偿装置,只需少量高次谐波滤波器, 装置,占地面积大。 占地面积小,约为相同容量传统直流的20%。 使用架空线路、电缆或二者结合。 目前商用化工程使用电缆(有利于降低直流线路 故障率,减小高次谐波对通信影响)。
2.2 VSC-HVDC的基本原理
• VSC的有功与无功:
P U s U c sin Xc
Q U s U s U c cos Xc
• 通过调节δ角可以控制VSC传输有功的大小和方向:
– 当δ<0时,运行于整流状态,从交流电网吸收有功; – 当δ>0时,运行于逆变状态,向交流电网发出有功。

浅析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拓扑结构

浅析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拓扑结构

浅析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拓扑结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具有线路损耗低、可控性强等优势,成为当前电力网大力发展的输电方案。

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拓扑结构则是输电工程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决定输电网络的性能。

文章分析了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技术原理,重点对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拓扑结构进行了研究,为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拓扑结构方案设计与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标签: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拓扑结构;输电方案一、引言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的需求不断攀升,电力能源无论在发电、输电、配电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技术发展,但随着电力能源的发展,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技术难题传统的交流输电和直流输电技术目前还无法在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上有效地解决以上难题。

而随着电力电子器件和控制技术的发展,采用IGBT、IGCT 等新型全控电力电子器件构成电压源型换流站(V oltage Source Converter,VSC)进行直流输电成为可能。

柔性直流输电技术不需要交流系统提供换相容量、可以向无源负荷供电,在促进大规模风力发电场并网、城市供电和孤岛供电等新技术的发展,满足持续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和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

二、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技术原理目前工程领域常用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主要采用3种方式:两电平电压源换流器、多电平电压源换流器和模块化多电平电压源换流器(MMC)。

1.两电平电压源换流器的技术原理两电平电压源换流器的每一相都有2个桥臂,因此共有6个桥臂构成,每个桥臂都是由二极管和IGBT通过并联方式组成,如图1所示。

在工程应用中,为了提高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供电电压和供电容量,一般可将多个二极管和IGBT 并联再串联。

并联的二极管与IGBT所串联的个数直接决定VSC的额定功率和耐压强度。

在两电平电压源换流器的设计中,每一相的2个桥臂上的IGBT均可以单独导通,并单独输出2个电平,最后通过PWM对输出电平进行调制,最终得到柔性直流输电波形。

两电平电压源换流器通过增加串联的二极管和GBIT提高供电电压和电流,因此在大容量直流输电方面存在较大技术缺陷。

直流配电网拓扑结构与可靠性研究

直流配电网拓扑结构与可靠性研究

直流配电网拓扑结构与可靠性研究1、本文概述随着能源结构的转变和电力需求的增长,直流配电网以其高效、低损耗、易于控制等优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直流配电网的拓扑结构和可靠性是保证其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直流配电网的拓扑设计及其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

本文将总结直流配电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以及与传统交流配电网的比较优势。

接下来,将对直流配电网的几种常见拓扑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径向、环形、多端直流等,并比较这些结构的优缺点。

本文将在深入研究拓扑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直流配电网的可靠性分析。

这包括评估系统从故障中恢复的能力,建立系统组件的可靠性模型,以及基于不同拓扑结构计算可靠性指标。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特定直流配电网拓扑结构在实际运行中的性能,评估其可靠性,并提出优化建议。

通过这些研究,本文旨在为直流配电网的设计、运行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促进直流配电网健康发展。

2、直流配电网拓扑结构概述直流配电网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拓扑结构直接关系到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本节将对直流配电网的主要拓扑结构进行概述,旨在为后续的可靠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辐射拓扑结构:辐射拓扑是直流配电网中最常见的结构,以直流母线为中心,每条支线呈放射状分布。

这种结构简单明了,易于控制和管理,但缺点是一旦总线发生故障,整个系统都会受到影响。

环形拓扑结构:环形拓扑通过多环路设计提高系统可靠性。

在这种结构中,电源和负载通过多个闭合电路连接。

当一个电路发生故障时,其他电路可以继续供电,确保供电的连续性。

但这也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

多端直流输电(MTDC)系统:MTDC系统通过多个换流站与交流系统相连,实现多方向的电力流动。

这种结构有利于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但控制策略更为复杂。

混合拓扑结构:混合拓扑结合了辐射和环形网络的特点,确保了供电的可靠性,同时避免了过于复杂的系统。

这种结构在实际应用中非常常见。

可控电压源型柔性直流输电换流器拓扑综述

可控电压源型柔性直流输电换流器拓扑综述

2 其他可控 电压 源型换流器子模块结构
尽 管 M模块 化 程度 上有 着显 著 优势 , 但 该 技 术 本

9・
贵州电力技术
第 1 6卷
身 还 带 有 固 定 的 技 术 局 限性 , 如 仍 然 不 具 备 直 流 故 障清除能力 、 在 高 压 大 容 量 应 用 领 域 模 块 数 会 急剧 增 大 造 成 控 制 系 统 的 高 复 杂 性 。 针 对 MMC 拓扑 的不 足 , 工 业 界 和 学 术 界 提 出 了 许 多 方 案 , 最 主 要 的 区 别 在 于 与 图 2( a ) 所 示 子 模
扑 结 构 如 图 1所 示 。
风电接人) 、 向无源 电网供 电( 如海 岛供 电, 海上钻 井平台) 、 异 步 电 网互 联 、 城 市 配 网等 诸 多 领域 有 着
广 阔 的应用 前景 , 因此 吸引 了学 术 界 和 工业 界 越 来 越 多 的关注 。国 内外 投入 的十几 个柔性 直 流输 电工 程也 都 取得 了不 错 的成 效 , 其 中绝 大部 分工 程 的换
可 控 电压 源 型 柔 性 直 流 输 电 换 流 器 拓 扑 综 述
周 敏, 张劲松 , 刘宇 思
( 中国能源建设 集团广 东省 电力设计研 究院, 广东 广州 5 1 0 6 6 3 )

要: 为分析 不 同可控 电压 源型 柔性 直流 输 电换 流 器拓扑 结构 的技 术特点 , 围绕模 块化 多 电平 换 流器 ( M o d la u r
柔 性直 流 输 电技术 是 高压大 功率 电力 电子 应用
公 司相 继 提 出 了 许 多 拓 扑 , 基 本 结 构 和 运 行 原 理

三极柔性直流输电拓扑结构与控制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极柔性直流输电拓扑结构与控制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极柔性直流输电拓扑结构与控制策略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输电线路已经无法满足长距离、高
容量输电的需求。

而普通的柔性交流输电技术,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直流输电。

因此,三极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成为解决长距离、高容量输电
问题的重要技术。

该技术具有高效、低损失、稳定等优点,正在成为电
力输电领域的热门技术。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重点研究三极柔性直流输电的拓扑结构与控制策略。

针对
电力传输需要,设计合适的三极柔性直流输电拓扑结构,提高其性能,
并研究基于电压控制的三极柔性直流输电控制策略,进一步提高其稳定
性和运行效率。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理论分析与仿真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
对三极柔性直流输电的工作原理、拓扑结构和控制策略进行理论分析;
其次,利用PSCAD/EMTDC软件对三极柔性直流输电系统进行仿真模拟,验证其性能和稳定性;最后,通过实验验证,验证研究结果的正确性和
实用性。

四、研究意义
该研究对于研究三极柔性直流输电的基本理论和完善其实际应用有
重要意义。

通过优化拓扑结构和控制策略,进一步提高三极柔性直流输
电的效率和稳定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电力系统。

五、研究进展
目前,已完成三极柔性直流输电的基本理论研究和拓扑结构设计。

正在进行基于电压控制的控制策略研究和仿真模拟。

预计在未来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完善三极柔性直流输电的控制策略并进行实验验证。

MMC型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特点和应用

MMC型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特点和应用

ZJU
第5章
柔性直流输电应用于背靠背联网
交流电网之间的防火墙
ZJU
XXX公司将这种用于交流电网异步互联的直流输电系 统形象地称为防火墙(firewall),用于隔离交流系统之 间故障的传递。美国电力研究院(EPRI)在其主导的研
究中,将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称作电网冲击吸收器(grid
shock absorber),并倡导将其嵌入到北美东部大电网 中,从而将北美东部大电网分割成若干个相互之间异步互 联的小型同步电网,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这种小型同步电网 异步互联结构,可以有效预防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发生。
ZJU
第一个发展阶段是1990年代初到2010年,这一阶
段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基本上由XXX公司垄断,采用的
换流器是二电平或三电平电压源换流器(VSC),其 基本理论是脉冲宽度调制(PWM)理论。
柔性直流输电发展的第一阶段
ZJU
2电平
3电平
拓扑:
运行原理:
GTO/IGCT
IGBT
ZJU
柔性直流输电发展的第二阶段
柔性直流输电的定义
ZJU
2006年5月,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组织国内权威专 家在北京召开“轻型直流输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框架研
讨会”,会上,与会专家一致建议国内将基于电压源换
流器技术的直流输电(第三代直流输电技术)统一命名 为“柔性直流输电”。 另: XXX公司称之为轻型直流输电(HVDC Light), 并作为商标注册。 XXX公司则称之为HVDC Plus。
第三代直流输电技术
ZJU
1990年,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直流输电概念首先由加拿 大McGill大学的Boon-Teck Ooi等提出。在此基础上,XXX
公司于1997年3月在瑞典中部的Hellsjon和Grangesberg之

柔性直流输电用的混合式断路器拓扑机构及开断暂态

柔性直流输电用的混合式断路器拓扑机构及开断暂态

柔性直流输电用的混合式断路器拓扑机构及开断暂态摘要:直流输电具有低线损,不存在系统同步运行的稳定性问题等优点,因此近些年来国内外在柔性直流输电的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上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IGBT,用于直流输电用的混合式断路器的拓扑机构,并通过Matlab/Simulink建立了该断路器的模型并进行了开断暂态的仿真,然后分析了仿真的结果以及影响混合式断路器电流转移过程的因素。

关键词:直流输电,混合式断路器,拓扑结构,仿真Abstract:HVDC has lower line losses,the advantages of synchronous operation systems such as stability does not exist,so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 on key technologies and equipment,flexible HVDC has been highly valued. This paper describes an approach based on IGBT,for HVDC circuit breaker with a hybrid topology institutions,and through Matlab/Simulink to build a model of the circuit breaker and the breaking of transient simulation,and analysis of simulation results as well as factors affecting the hybrid circuit breaker current transfer process. Keywords:HVDC,hybrid circuit breaker,topology,simulation目录1绪论 (1)1.1研究的背景 (1)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本次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2)2总体方案设计 (3)2.1方案比较 (3)2.1.1方案一自然换流关断型混合式断路器 (3)2.1.2方案二强制换流关断型混合式断路器 (4)2.2方案的论证与选择 (4)3混合式断路器 (6)3.1混合式断路器的工作原理 (6)3.2直流输电线路的模型以及直流开关的需求 (7)3.2.1直流输电线路的模型 (8)3.2.2直流断路器的需求 (8)3.3短路电流的检测 (11)4混合式断路器的建模 (12)4.1仿真的环境介绍 (12)4.2仿真算法 (13)4.3仿真模块的介绍 (15)4.3.1MAYR电弧模型 (15)4.3.2IGBT电力电子器件 (15)4.3.3RLC串联模型中的R、L、C模型 (16)4.3.4避雷器模型 (16)4.3.5测量模块 (17)4.3.6信号模块 (17)4.4仿真模型的建立 (18)5混合式断路器的仿真分析 (19)5.1混合式断路器总过程的电流、电压波形分析 (19)5.2混合式断路器中电容器的仿真波形分析 (22)5.2.1混合式断路器中电容器容量值设定为0.0016法拉的仿真波形分析 (22)5.2.2混合式断路器中电容器容量值增大为0.0092法拉的仿真波形分析 (23)5.2.3混合式断路器中电容器容量值大小对电流转移的总结 (24)5.2.4对机械式断路器的电流仿真波形的分析 (24)5.2.5对混合式断路器中避雷器的电流仿真波形分析 (25)6结论 (26)7总结与体会 (27)8致谢 (28)9参考文献 (29)10附录:外文资料翻译 (30)1绪论1.1研究的背景直流输电系统相比交流输电系统而言有很显著的优势。

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换流器拓扑结构

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换流器拓扑结构

113科技资讯 S CI EN CE & T EC HNO LO GY I NF OR MA TI ON动力与电气工程根据换流阀能否主动切断电流,一般将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分为两类[1]。

第一类以晶闸管为主要器件,需要交流电网提供换相电压,因此被称为电网换相换流器型直流输电(Line Commutated Converter based H V D C ,L C C -H V D C );另一类换流阀采用IGBT等可关断器件,不需要交流电网提供电压支撑,换流器本身相当于一个电压源,因此被称为电压源换流器型直流输电(Voltage-Sourced Converter based HVDC,V S C-H V DC )[2]。

L C C -H V D C 技术的发展已较为成熟,但对于需要在受端电网某一区域集中落点多回直流输电线路的情况,这种技术本身的换相失败问题,可能造成多回直流输电线路输送功率中断,使得受端电网的安全稳定性受到较大威胁[1]。

而V S C -H V D C 技术由于不存在换相失败的问题,在交流系统电压跌落时仍能保持一定的功率传输,因此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V S C -H V D C 采用自关断器件(主要是IGBT),可以同时控制输出交流电压的幅值和相位,从而实现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独立解耦控制。

它本身可以发出或吸收无功功率,能够向无源网络或弱交流系统供电,便于构成多端直流电网[2]。

由于以上一系列特性,使V S C -H V D C 技术在输电和配电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世界三大电力设备制造商都分别推出了自己的VS C 产品。

A B B 公司将V S C -H V D C 的商标注册为“HVDC Light”,Siemens公司称其为“HVDC PLUS”,Alstom公司的VSC产品商标为“HVDC MaxSine”。

2006年5月,由中国电科院组织国内权威专家在北京召开的“轻型直流输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框架研讨会”,与会专家一致建议将基于VSC技术的直流输电统称为“柔性直流输电”[1]。

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换流器技术规范()

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换流器技术规范()

ICS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Q/CSG XXXXX—2015柔性直流输电换流器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converters for high-voltage direct current (HVDC) transmission using voltage sourced converters (VSC)(征求意见稿)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目次前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3.1 额定直流电流 rated direct current (1)3.2最大直流电流maximum direct current (2)3.3 短时过载(过负荷)直流电流short time overload direct current (2)3.4 额定直流电压rated direct voltage (2)3.5 额定直流功率rated direct power (2)4 文字符号和缩略语 (2)4.1 文字符号 (2)4.2 缩略语 (2)5 使用条件 (2)5.1 一般使用条件的规定 (3)5.2 特殊使用条件的规定 (3)6 技术参数和性能要求 (3)6.1 总则 (3)6.2 换流器电气结构 (4)6.3 阀设计 (5)6.4 机械性能 (6)6.5 电气性能 (7)6.6 冗余度 (7)6.7 阀损耗的确定 (8)6.8 阀冷却系统 (8)6.9 防火防爆设计 (8)6.10 阀控制保护设计 (8)7 试验 (9)7.1 试验总则 (9)7.2 型式试验 (9)7.3 例行试验 (11)7.4 长期老化试验 (11)7.5 现场试验 (12)8 其它要求 (12)8.1 质量及使用寿命 (12)8.2 尺寸和重量 (12)8.3 铭牌 (12)8.4 包装和运输 (12)8.5 安装 (12)8.6 备品备件 (13)8.7 专用工具和仪表 (13)附录 A (资料性附录)换流器技术参数表 (1)附录 B (资料性附录)换流器及其附属设备损耗表 (1)前言本标准参照了IEC62747《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高压直流系统术语》及IEC62501《高压直流输电用电压源换流器阀-电气试验》,规定了柔性直流输电用换流器的使用条件、技术性能和参数要求。

柔性直流输电多电平换流器拓扑结构分析

柔性直流输电多电平换流器拓扑结构分析

点, 从 而 易 于对整 个 系统 的潮 流进行 有 效控制 。 文章 主要 分析 了应 用 于 柔性 直流 输 电技 术 的
多电平换 流 器主要 拓扑 结构 及 其优缺 点。模 块化 多电平换 流 器由 于具有较 强 的直流侧 故 障 穿
越 能 力 获 得 了广 泛 的 应 用 。
关键 词 : 柔性 直流 输 电 ; 电压 源换流 器 ; 拓 扑 结构 ; 模块 组合 多电平换 流 器 中图分类 号 : T M 7 6 1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2 - 9 7 0 6 ( 2 0 1 4 ) 0 3 - 0 0 4 5 - 0 4
y s i s o f HVDC Fl e x i b l e M ul t i - Le v e l Co n v e r t e r To p o l o g y
X U Gu o — h o n g
( S t a t e G r i d T o n g l i n g Po w e r S u p p l y C o mp a n y,T o n g l i n g 2 4 4 0 0 0 ,C h i n a)
t r a n s p o r t d i s t a n c e .T hi s r e g u l a t i o n ha s t h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c e l e r i t y a n d ni c e t y,m a ki n g i t e a s i l y c a r r y o ut t h e e f f e c t i v e c o n t r o l f o r t h e t r e nd o f t h e e n t i r e s y s t e m . Th i s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 t h e mul t i — l e v e o g i e s us e d i n HVDC le f x i b l e a n d t he i r a d v a n t a g e s a n d di s a d v a n t a g e s . Mo du l a r mu l t i — l e

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拓扑结构研究综述_蒋冠前

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拓扑结构研究综述_蒋冠前

kV,直流电压±15.9 kV,直流电流 1 100 A,是一个 换流站工程,设备由 ABB 公司提供,主要用于电 力交易、系统互联及电压控制。 2.2 波罗的海联网直流输电工程 2006 年建成于爱沙尼亚和芬兰的波罗的海直 流输电工程,两侧交流电压 330/400 kV,直流电压 ±150 kV,传输功率 350 MW,设备由 ABB 公司提 供,主要用于解决芬兰和爱沙尼亚的电网非同步相 连,采用了陆上电缆+海底电缆的传输方式。 2.3 Valhall offshore 直流输变电工程 挪 威 Valhall offshore 直流 输电 工程建 成于 2009 年, 工程采用 ABB 公司的设备。 直流电压±150 kV,传输功率 78 MW,输电距离 292 km。主要目 的是为海上钻井平台供电,其提高了油气田的生产 效率,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 2.4 Trans bay cable 直流输变电工程 美国 Trans bay cable 直流输电工程建成于 2010 年,工程采用西门子公司的设备。直流电压 ±200 kV,传输功率 400 MW,输电距离 88 km。通过海 底电缆向旧金山市中心区域传输电能,主要目的是 减少该区域的供电阻塞,提高电网整体的安全性和 可靠性,降低网损。
国际上 ABB 公司柔性直流输电走在世界前列, 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在世界范围内已有十几 个商业化工程投入运行,其最高直流电压为±150 kV,最大传送功率为 400 MW。西门子公司仅在美 国建立了 Trans bay cable 直流输电工程,而阿尔斯 通电网公司目前也在加紧柔性直流输电方面的研 究,目前仅建立了小功率模块化多电平拓扑柔性直 流输电试验系统,估计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推广到工 程应用。 2.1 美国-墨西哥背靠背直流输电工程 位于 Eagle Pass 的背靠背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投 运于 2000 年, 位于美国德州和墨西哥边境附近, 采 用三电平 VSC-HVDC 技术,两侧交流电压 132/13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NO.14 2019( Cumulativety NO.50 )中国高新科技China High-tech 2019年第14期(总第50期)0 引言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绝缘栅双极性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的出现,电压源型换流站(Voltage Source Converter,VSC)技术应运而生,为柔性直流输电奠定了技术基础。

柔性直流输电不需要传统交流输电系统的换相容量,并且对无源载荷提供电力,并广泛适用于城市供电、偏远地区供电、新能源发电并网等供电新领域。

此外,柔性直流输电系统还具有较高的可控性,较低的成本,较小的电力损耗,可实现动态无功补偿等,因此成为当前输电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柔性直流输电技术中,输电系统的拓扑结构是关键环节之一。

合理的拓扑结构能够有效提高直流输电系统的输电效率和可靠性,因此是目前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研究的重点。

本文将分析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技术原理,并对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拓扑结构进行研究,从而为我国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设计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1 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技术原理目前工程领域常用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主要采用3种方式:两电平电压源换流器、多电平电压源换流器和模块化多电平电压源换流器(MMC)。

1.1 两电平电压源换流器的技术原理两电平电压源换流器的每一相都有2个桥臂,因此共有6个桥臂构成,每个桥臂都是由二极管和IGBT通过并联方式组成,如图1所示。

在工程应用中,为了提高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供电电压和供电容量,一般可将多个二极管和IGBT并联再串联。

并联的二极管与IGBT所串联的个数直接决定VSC的额定功率和耐压强度。

在两电平电压源换流器的设计中,每一相的2个桥臂上的IGBT均可以单独导通,并单独输出2个电平,最后通过PWM对输出电平进行调制,最终得到柔性直流输电波形。

图1 两电平电压源换流器示意图两电平电压源换流器通过增加串联的二极管和GBIT提高供电电压和电流,因此在大容量直流输电方面存在较大技术缺陷。

随着串联的二极管和GBIT 个数的增加,将增加动态电压的不稳定性,而且串联的二极管和GBIT也会增加输电系统输电波形的谐波含量,进而降低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功率和效率。

1.2 多电平电压源换流器的技术原理多电平电压源换流器技术在两电平电压源换流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拓扑结构叶 林(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广州局,广东 广州 510000)摘要: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具有线路损耗低、可控性强等优势,成为当前电力网大力发展的输电方案。

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拓扑结构则是输电工程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决定输电网络的性能。

文章分析了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技术原理,重点对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拓扑结构进行了研究,为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拓扑结构方案设计与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拓扑结构;输电方案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131文章编号:2096-4137(2019)14-012-03 DOI:10.13535/ki.10-1507/n.2019.14.04收稿日期:2019-04-30作者简介:叶林(1987-),男,河南信阳人,供职于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广州局,研究方向:超(特)高压输电运维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拓扑结构。

·13·器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

相比于两电平电压源换流器,多电平电压源换流器共用了直流电容器,通过多接几组共用的二极管,就可形成多个电压等级的换流器。

多电平电压源换流器可比两电平电压源换流器多输出不同的直流输出电平。

多电平电压源换流器如图2所示。

图2 多电平电压源换流器示意图多电平电压源换流器可在相同的电力开关器件基础上实现比两电平电压源换流器更多倍的输出电压,因此可有效提高直流电压等级。

但是多电平电压源换流器的本质仍与两电平电压源换流器相似,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大容量直流输电系统存在的动态电压的不稳和谐波含量大的问题。

1.3 模块化多电平电压源换流器的技术原理模块化多电平电压源换流器与两电平SVC的区别是每一相的桥臂不再是由二极管和GBIT串联而成,而是利用多个相对独立的子模块和串联的电抗器构成。

其中独立的子模块主要实现两路电流同时开通、同时中断、某一路电流单独通断等功能。

MMC在工程应用中,为保证直流侧的电压恒定不变,必须是三相中所采用的子模块数量相统一。

若在三相中所采用的子模块不同,则会因三相直流电压不相等,直流母线可能产生冲击电压,从而造成输电系统故障。

为避免此类故障,一般要在各个桥臂接入电抗器,实现直流侧不同电压的动态无功 补偿。

MMC所采用的子模块数量越多,直流输电系统所输出的电力波形越接近于正弦波,因此可有效降低谐波的比例,提高直流输电系统功率和效率。

MMC所采用的子模块构成的电力开关在输电系统中的频率远远低于两电平SVC及多电平SVC,从而降低了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输电损耗。

MMC也存在一些技术难题,例如随着直流输电系统电压的提高,必须增加子模块数量,这也增加了MMC的设计难度和工程成本。

2 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拓扑结构分析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拓扑结构需要考虑选择合适的换流器、接地点、工程成本等,因此选择合适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拓扑结构对输电网络的输电效率、经济效益均有较大意义。

本文结合国内外当前主流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介绍3种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拓扑结构设计方案。

2.1 基于SVC或MMC的拓扑结构在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工程应用的早期,由于输电容量较低且直接采用电缆作为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直流线路,因此多采用基于SVC或MMC的基本换流器组成的拓扑结构设计输电系统。

基于SVC的拓扑结构中,接地的是直流侧的电容器的中点。

这种拓扑结构形成了一种正负极对称的线路形式,从而确保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在正常运行时不会有工作流经过接地点,保证了输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而基于MMC换流器的拓扑结构中,由于直流侧并没有集中布置的电容器,因此无法选择类似SVC结构中的接地点。

为了降低MMC拓扑结构的直流输电线路中的绝缘水平,需要在拓扑结构中构造正负极对称的线路布局,从而达到良好的直流输电效果。

无论基于SVC还是MMC的直流输电拓扑结构,在输电系统的正常工作状态下都不会有工作电流经过接地点,因此不需要在拓扑结构中设计独立的接地极。

但是,一旦拓扑结构中有换流器发生故障或某一独立支路直流电路发生故障,整个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均无法正常运行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种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拓扑结构可在小容量输电线路中推广应用,但是无法适应大容量或架空线路的直流输电系统的应用需求。

2.2 基于组合式换流器的拓扑结构单一的SVC或MMC虽然可通过增加串联的级数实现输电线路容量和电压级别,但是终究存在输电压力不稳及谐波影响。

通过将SVC和MMC组合的方式构建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拓扑结构,既可以达到提高直流输电系统容量目的,也可以有效降低输电线路谐波干扰。

在组合式换流器构建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拓扑结构中,采用n个SVC或MMC构成整个整流器,每个SVC或MMC都有相对独立的输电接地点;通过n个SVC或MMC的级联,形成了n倍SVC单元输电电压和输电电流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

采用组合式换流器拓扑结构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解决了基于·14·NO.14 2019( Cumulativety NO.50 )中国高新科技China High-tech 2019年第14期(总第50期)SVC或MMC的拓扑结构中单一故障对整个输电系统的影响,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可靠性。

另外,级联的SVC或MMC拓扑结构,也降低了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绝缘水平,对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输电效率具有极大改善作用。

2.3 其他拓扑结构除当前常用的几种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拓扑结构外,根据我国电力能源的分布和消耗情况,也有一些针对性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拓扑结构。

针对我国电力能源的“西电东送”,设计了LCC整流站+MMC逆变站的混合拓扑结构式合计方案。

成熟的LCC整流站技术加上MMC逆变站设计,从而解决了单相输电时载荷系统换相失败的难题。

但是这类拓扑结构仅适用于单向直流电力传输,若能源需求发生变化,则该线路无法适应。

针对风力发电的直流输电问题,设计了基于VSC整流站+LCC逆变站的拓扑结构设计,VSC整流站可适应风力发电的交流电压调整,避免单独LCC线路换相失败的问题。

3 结语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在工程应用中非常复杂,为了确保输电系统的可靠稳定运行,对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拓扑结构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建设更高容量的直流输电网络势在必行,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比传统交流输电系统更有优势,必将进一步促进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在特高压、特大容量输电网络中的应用。

通过合理选择拓扑结构,对构建高效率、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具有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1] 张智,刘丽楠.MMC型柔性直流输电系统起动电阻器的选择研究[J].电气技术,2018,19(8):101-108.[2] 马河涛,黄守道,饶宏,等.基于马尔可夫过程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分析[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8,46(10):10-16. [3] 李兴源,曾琦,王渝红,等.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控制研究综述[J].高电压技术,2016,42(10):3025-3037.(责任编辑:李 华)0 引言双河水库位于昭通彝良县双河村角奎小河上游的咪咡河田坝-双河河段。

角奎小河是金沙江一级支流横江的右岸支流。

水库坝高82.5m,坝址河床高程1337.3m,正常蓄水位1411.2m,总库容2180万m 3,属于以灌溉为主的中型水利工程。

由于库区三叠系关岭组灰岩自左岸通向库外且岩溶极发育,库区溶洞十分常见,因此岩溶渗漏问题是该水库的关键地质问题。

本文收集双河水库岩溶发育的调查资料,并对其特征、规律进行分析,并结合渗云南双河水库岩溶区渗漏问题分析罗宇凌1 沙 斌2 姚翠霞3 刘安芳2(1.云南华禹水利水电勘察设计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51;2.云南昭通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云南 昭通 657000;3.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51)摘要:通过岩溶发育调查、分析以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综合分析可知,库坝河谷段岩溶地下水沿岩溶层径流排泄于河床,下游田坝河段也为地下水补给型河谷,库区无通向库外的深层岩溶通道,且在库坝河谷段与下游田坝河谷段之间存在地下分水岭。

河间地下水稳定运动计算和陡直河岸地下水壅高计算结果显示:该地下分水岭高于水库正常蓄水位,双河水库不存在影响水库运行的岩溶渗漏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