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了解词的知识、词人的生平和词作风格。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停顿,节奏与语气并能当堂背诵课文。

3、紧扣“壮”品味词句,感悟词人抗敌报国,渴望建功立业,但壮志未酬的悲壮的情感。

其中,第三点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一、激趣导入:公元1161年,在我们济南历城的遥墙镇,一个21岁的年轻人拉起了一支两千人的抗金队伍,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他不但成长为一位优秀的爱国将领,而且还成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与北宋大文豪苏轼并称“苏辛”,他就是被称为豪放派宗师的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

(设计意图:在与旧知识链接中走入新课,既做到“温故知新”也达到了创设情境的目的。)

二、预习展示:

1.对辛弃疾词作创作特色的分享:就词而论,辛词与苏词都是豪放一派。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以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而辛弃疾则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如“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悲愤。

2.对“词”的基本知识及“壮词”的理解:

(1)“破阵子”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才是题目。(2)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词。

(检查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情况及对词作的初步理解。)

三、诵读感知:初读---诵“壮”语

1.学生个人诵读展示与评价:明确对壮词的把握。

2.学生听教师范读:感受诗歌的主要意蕴,进一步明确节奏与停顿。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停顿、节奏,注意语调、语速。

4.全班齐读:做到语气与重读的揣摩到位。

(设计意图:在仔细品读中领会词的意蕴,熟读成诵。)

四、质疑探究:赏读---感“壮”情

慢读诗文,细品词句,添加适当联想和细节描写,说一说“壮词”的具体体现?

读到“”,我仿佛看到/听到,

我感受到了。

(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词句,使用上述句式进行赏析)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这时候作者回想梦中之事想到了下面的景象。

(1)补充诗词意象:“酒”与“醉”

在诗词中,酒是一种催化剂,它可以让各种情感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因而跟许多题材密切相关。借酒怡情、借酒忘忧、送友践行、书写人生并感叹现实……在629首辛词中,涉酒词共有353首,其中酒字共有200余处,醉字150余处,“酒”与“醉”对辛弃疾的人生

有重要影响。

以酒浇愁,酒助词性,以词壮怀,抒写悲愤。饮酒达到一种醉的状态,更是对文人们缓解心理压力、挣脱心灵的束缚、追求精神之自由、放飞真挚的情感有巨大的作用。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1)用典:八百里:牛。据《世说新语·汰侈》记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bó"。

"八百里"是状其善于奔驰。"驳"骏马之称。

后用为"气概豪迈"的典实。

(2)用典:五十弦:瑟,泛指乐器(典故:以前都有50弦,因三皇之一的泰皇受不了它发出的悲哀之音,才下令改为25弦)。

(3)补充提问:“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4)补充提问:“秋”仅仅表示这时是秋天吗?

明确:不,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1)用典: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霹雳:弓弦的响声。

《三国志·蜀志·先主备传》:“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危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

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多想完成君主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

(1)“了却”一词后经常跟心愿,那么作者的心愿是什么?

收复失地,统一国家。

五、知人论世:延读---知“壮”士

辛弃疾为何会有如此雄心壮志?有如此强烈的抗敌之心呢?

爱国志士辛弃疾:辛弃疾1140年生于山东历城,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家乡历城也已被金人占领13年。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奋起抗金,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绍兴31年,21岁的他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痛击金兵。

六、疑读:品“壮”心

作者因何而“怜”?

1.驳斥“因老而怜”的观点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

含义:廉坡老了,饭量还好吗?表示到了晚年还要为国出力。

2.作者面对的是怎样的现实?

失意英雄辛弃疾:绍兴32年,辛弃疾奉表归南宋,后历任湖北、江西安抚使等职。他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却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甚至还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直下望山河?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作者为什么“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陈亮简介:陈亮比辛弃疾小三岁,一同生活在国家的危亡时期。当时面对金人的入侵,南宋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大阵营,陈亮和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主和派的打击迫害。

两人同怀报国之志,同为失路之人。

(2)垂泪泣血的几十字,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豪壮;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惆怅;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悲愤;更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