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汇总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科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要点梳理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要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a794232d2f60ddccda38a0d6.png)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要点梳理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什么叫做生物群落?2.什么叫做生态系统?3.什么叫做食物链?4.什么叫食物网?5.什么叫做生产者?6.什么叫消费者?7.草、田鼠、老鹰等构成了田野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
写出这条食物链?并指出生产者和消费者?8.草原上的牧民为了增加收入,饲养的牛羊数量增加了5倍。
照这样下去,草原将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9.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10.绿豆芽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吗?你是通过什么实验证明的?11.蚯蚓喜欢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12.做一个生态瓶需要哪些材料?瓶子里只有动物,没有植物能称生态瓶吗?生态瓶里的材料放的太多有什么后果?13.发生沙尘暴的原因是什么?14.我国沙尘暴主要发生在哪里?第二单元《光》1、什么叫光源?并能列举几个例子?2、什么叫投影?3、光源、物体、影子的位置关系?4、一天中物体在阳光下影子长短变化规律?5、日晷的作用?6、光是怎样传播的?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多少?7、什么叫光的反射?8、反射光是怎样传播的?9、对于光的反射,人们有哪些应用?10、潜望镜光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11、光的强弱跟温度有怎样的关系?12、我们有什么办法能让阳光集中在同一个位置?13、奥运会圣火的火种用什么点燃的?14、凹面镜和凸透镜会聚阳光有什么不同?15、颜色不同的物体吸热本领一样吗?什么颜色的物体吸热本领最好?16、物体反射光的本领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20、太阳能热水器,为什么都是斜放的?21、生活中应用光的反射原理的物品有哪些?22、会画阳光下的影子?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形地貌有哪些要点?2、地球内部激烈的运动主要有几种?3、地球内部结构是怎样的?4、地震和火山爆发会引起什么后果?5、地球外力作用主要有哪些?6、什么叫风化?7、岩石改变模样主要原因?8、侵蚀主要有哪些?9、土壤中有什么?10、岩石变化的过程图?第四单元《运动和力》1、什么叫重力?2、什么叫弹力?3、列举弹力的应用例子?4、怎样让橡筋作动力的小车跑得远和快?5、什么叫反冲力?6、例举反冲力的应用例子?7、弹簧秤是测量什么的工具?8、力的单位是什么?1牛相当于多少克的力?9、弹簧秤测量力应注意什么?10、什么叫摩擦力?11、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12、滚动摩擦与滑动摩擦有什么区别?13、摩擦力都是有害的吗?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小摩擦力?。
1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知识要点
![1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c8bddee40740be1e640e9aa6.png)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知识要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二课: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需要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
第三课:1、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2、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
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3、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提供的养料。
4、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第四课:1、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3、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①候鸟(如大雁)为了找寻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它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④猫、狗、狼等有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
……第五课:1、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2、(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3、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4、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5、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6、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上册科教版小学科学五(上)《生物与环境》知识整理
![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上册科教版小学科学五(上)《生物与环境》知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a06e4a6a0116c175e0e4802.png)
科教版小学科学五(上)《生物与环境》知识整理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和水、空气。
制订实验计划:(在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条件设计实验)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实验方法:对照实验控制不变的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
要改变的条件:水。
实验过程: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叫对照组。
两个小组同时进行,观察记录进行比较。
2、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也会慢慢发生变化。
3、蚯蚓的选择: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
各种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当环境不适合动物生存时,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难以生存。
动物在形态、构造、习性上都有它们各自适应环境的特点。
4、食物链: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
(能区分生产者、消费者,判断食物链是否正确)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能正确书写或判断食物链,并能正确区分生产者和消费者)5、食物网:生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6、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生态群落。
一片树林、一个海洋、一片草地、一个湖泊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7、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8、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2f509d09b6648d7c1c746dc.png)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的必须(基本)条件是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在探究影响种子发芽条件时,我们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在对比实验中只有1个条件不同。
3.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4.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5.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
6.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生物之间的存在的是被吃(→)...的食物关系。
7.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中绿色植物一般是生产者,绿色植物后面跟着的生物都为消费者。
8.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9.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0. 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1.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2. 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3. 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4. 知道香蕉,仙人掌,松树的生活环境和叶子特点(书本第8面)香蕉的叶(宽大)水分丰富的热带雨林松树的叶(针形)水分较多的地区仙人掌的叶(刺)干旱的沙漠地区15. 在生态瓶里增加植物可以为生态瓶里的动物提供氧气。
绿豆种子发芽实验蚯蚓生活环境试验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提出的问题:蚯蚓喜欢有光还是黑暗的生活环境?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我们的猜想: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水不改变的条件:湿润的泥土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三粒大小相同绿豆种子改变的条件:光实验组: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实验组:将蚯蚓放在黑暗的盒子里对照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对照组:将蚯蚓放在透明的盒子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结论: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第二单元光1.像电灯那样自己可以发光的物体我们叫做光源,会举例:太阳、萤火虫、打开的...蜡烛、...电灯、点燃的打开的...手电筒等。
小学教科版五年级科学知识点整理与复习
![小学教科版五年级科学知识点整理与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b9c5b419be1e650e53ea9924.png)
小学教科版五年级科学知识点整理与复习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适量的水)。
绿豆芽的生长受水分.温度.阳光.养分等因素的影响。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环境改变后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
说明植物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
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①候鸟(如大雁)为了找寻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它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⑤猫、狗、狼等有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9.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事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10.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成(生态系统)。
12.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13.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4.(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梳理-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科版(含答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梳理-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科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cecf55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12.png)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课堂知识重现1. 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 我们研究种子的发芽实验,一般采用对比实验,在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不变化,并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3. 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对比实验的结果,没有对照组,实验组的实验结果将无法确定。
4. 种子发芽阶段需要的养料由子叶提供,因此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不需要施肥,但生长需要阳光。
5. 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等。
6. 香蕉树生活在热带,长着宽叶,可以更多地蒸发水来适应炎热;松树生活在高山上少水,叶子是针状叶,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缺水;仙人掌生活在沙漠等干旱的地方,叶子是刺状叶,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
7.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8. 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9. 企鹅、雪狼为适应寒冷的环境而长有又浓又密的毛,天鹅为适应水中生活而脚上长蹼,大雁的迁徙,青蛙、蛇类的冬眠都是适应环境的表现。
10.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11.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2.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3.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4. 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15. 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氧气、食物,动物为植物提供养料,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
16.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17. 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8. 改变生态瓶条件的方法有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教科版五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五上科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665df62e2bd960590c677dc.png)
教科版五上科学知识点总结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种子发芽实验(一)(二)2.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自身条件:种子结构完整。
要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必须要阳光”的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是光照即让一组种子得到光照,保持阳光照射,叫做对照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光照,保持黑暗,叫做实验组。
不改变的条件为绿豆种子大小和数量、水分、温度、空气等。
6.绿豆种子发芽的过程:种子膨大、种皮裂开、胚根长出(始终向下)、胚芽钻出、新叶长出、新叶张开。
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1. 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2. 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阳光下的绿豆芽茎绿、直且粗壮,黑暗中的绿豆芽茎黄,弯曲且细)3.在做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实验时,观察发现种子的根都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但是靠近水分的种子长的最快最好,离水分最远的种子长的最缓慢,这说明了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水分。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请举例说明动、植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植物生长有向光性,会往阳光充足的方向生长;仙人掌的刺适应沙漠干旱缺水的环境;大雁适应环境变化向南迁徙;蛇、青蛙会冬眠适应寒冷的天气。
5.香蕉树、松树、仙人掌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叶同它们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香蕉树生活在炎热潮湿的热带,长着宽叶,可以蒸发更多的水来适应炎热。
松树生活在降水稍多、寒冷的高山,叶子是针状,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寒冷、缺水。
仙人掌生活在干燥炎热沙漠,叶子刺状,为了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
三蚯蚓的选择1.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同学们研究“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还是明亮的环境中?”时,找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盒子的盖子的一端剪掉一块,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将捉来的蚯蚓5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观察到大多数蚯蚓待在盒子的盖子没有剪下的部分。
教科版五上科学全册知识点梳理
![教科版五上科学全册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374b827ebcd126fff6050b25.png)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复习资料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2.绿豆芽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阳光。
3.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4.几个概念: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生产者: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5、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求:空气、水、阳光、养分、空间等。
6、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求:空气、水、空间、食物等。
7、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猎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8、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9、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10、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
不同的生物对环境有着自己特有的需要。
对于每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
环境因素很多,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分成非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11、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12、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3、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这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14、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应能够根据要求写出正确的食物链,能分清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15、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
16、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谐共处,生态平衡如果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9cb85f0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f6.png)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的必须(基本)条件是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在探究影响种子发芽条件时,我们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在对比实验中只有1个条件不同。
3.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4.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5.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
6.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生物之间的存在的是被吃(→)的食物关系。
...7.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中绿色植物一般是生产者,绿色植物后面跟着的生物都为消费者。
8.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9.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0.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2.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3.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4.知道香蕉,仙人掌,松树的生活环境和叶子特点(书本第8面)香蕉的叶(宽大)水分丰富的热带雨林松树的叶(针形)水分较多的地区神仙掌的叶(刺)干旱的沙漠地区15.在生态瓶里增加植物可以为生态瓶里的动物提供氧气。
绿豆种子发芽实验蚯蚓生活环境试验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提出的问题:蚯蚓喜欢有光还是黑暗的生活环境?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我们的猜想: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水不改变的条件:湿润的泥土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三粒大小相同绿豆种子改变的条件:光实验组: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实验组:将蚯蚓放在黑暗的盒子里对照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枯燥对照组:将蚯蚓放在透明的盒子里结论:绿豆种子抽芽需求水结论: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第二单元光1.像电灯那样本人可以发光的物体我们叫做光源,会举例:太阳、萤火虫、打开的电灯、点燃的烛炬、......打开的手电筒等。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课堂笔记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519370b59eef8c75fbfb394.png)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
2、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
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1、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3、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三)1、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3、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四)1、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
2、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五)1、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二、解释概念。
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事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三、举例。
1、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④白杨树生长在多风的北方地区,所以树干长得十分高大。
⑤橘子树生长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南方才能结出甘甜可口的果实。
……2、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①候鸟(如大雁)为了找寻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五年级上册科学素材--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知识总结 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素材--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知识总结 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70e977a6376baf1ffc4fadc1.png)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知识总结一、种子发芽实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和水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在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应该保持一致。
4.在做水是否会影响绿豆种子发芽实验时,需要改变的条件是水分,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是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
5.做种子发芽实验时,为了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一般在每个盒子里放三粒种子。
6.水是否会影响种子发芽实验的具体实验步骤。
(1)准备两个不漏水的盒子(2)在盒内垫纸巾并按三个洞(3)在纸巾上各放三粒绿豆(4)往一个盒子里的纸巾上滴水,另一个不滴7.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8.在绿豆种子发芽的实验中,发生的第一个变化是种子膨大。
9.对比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实验中我们需要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
10.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绿豆幼苗的生长需要阳光。
11.在做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实验时,观察发现靠近水源、水分充足的生长得最快最好,离水源最远的生长的最缓慢。
12.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蚯蚓的选择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同学们设计的“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实验中,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盒子的盖子的一端剪掉一块,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将捉来的蚯蚓5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观察到大多数蚯蚓待在盒子的盖子没有剪下的部分。
3.在做“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之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实验时,在盒子的两端分别铺上一层泥土,一端铺湿润的,一端铺干燥的,将捉来的蚯蚓10条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到大多数蚯蚓都爬向湿润的土壤一端。
4.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如企鹅适合生活在寒冷的环境里;候鸟为了寻找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等。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d0b1c0e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c9.png)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生物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像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天空一样。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种子发芽的条件。
种子要发芽,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它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一定的空气。
比如说,在寒冷的冬天,很多种子都不会发芽,因为温度太低啦;要是没有足够的水,种子也会干巴巴地睡大觉;要是周围的空气不流通,种子也会觉得憋闷,不愿意醒来。
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
阳光就像是植物的“能量餐”,没有阳光,植物就没办法进行光合作用,也就长不好啦。
而且,不同的植物对阳光的需求还不一样呢。
有些植物喜欢阳光充足的地方,比如向日葵;而有些植物则喜欢在阴凉的地方生长,像苔藓。
在动物的世界里,动物们也有自己适应环境的方式。
比如,冬天来了,大雁会往南飞,这是它们的迁徙行为,为了找到更温暖、食物更丰富的地方过冬。
青蛙和蛇会冬眠,它们在冬天呼呼大睡,降低身体的消耗,等春天来了再醒来。
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比如温度、水、阳光、空气等,还会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一片草地上,如果草太多了,羊可能就吃不饱;要是羊太多了,草又会被吃光。
第二单元光光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但你真的了解它吗?光沿着直线传播。
我们可以做个小实验,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用手电筒照射,会看到直直的光线。
影子的形成就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
当光被物体挡住,就会在物体的后面形成影子。
而且,物体离光源越近,影子就越短;物体离光源越远,影子就越长。
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我们照镜子能看到自己,就是因为光的反射。
在生活中,反光镜就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来帮助我们看到拐角处的情况。
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就是因为太阳在发光发热。
但是,有些光源是冷光源,比如萤火虫,它们发光但产生的热量很少。
光的颜色也是有讲究的。
白光其实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通过三棱镜可以把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总结复习生物与环境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总结复习生物与环境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cad018857e21af45b207a881.png)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知识点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环境) , 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的需要的时候 , 它们才能够生存下来。
2、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3、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如仙人掌原产于热带荒漠地区,叶变成了刺,茎肥厚多汁能贮存大量的水,同那里缺水、酷热、干燥的环境有关。
5、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9、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10、像池塘里的(物和非生物)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11、制作生态瓶的先后顺序可以概括为:①瓶子去盖②铺沙装水③种植水草④放上鱼虾。
12、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群落)。
13、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1956年我国建成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实验一:种子发芽是否必须有水?(见课本 3 页)我们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用到的材料:纸巾、绿豆 6 粒、不漏水的盒子 2 个、水、记号笔。
两个小组的相同条件:温度、空气、各 3 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
两个小组不同的条件:水。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1a76adce2bd960591c67739.png)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1、草→兔→鹰2、草→兔→蛇→鹰3、草→蝗虫→鹰4、草→蝗虫→蛇→鹰5、草→鸟→蛇6、草→鸟—→蛇→鹰17、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18、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19、上游河床中一般布满了大石头,中游床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而下游河床堆满细沙。
20、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美国最大、最著名和建立最早的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21、一只百灵鸟一年可以吃掉4万只蝗虫。
6万只猫每天要吃掉60万只鸟。
第二单元《光》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0d6ea1e1700abb68a982fb8f.png)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的必须(基本)条件是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在探究影响种子发芽条件时,我们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在对比实验中只有1个条件不同。
3.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4.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5.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
6.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生物之间的存在的是被吃(→)...的食物关系。
7.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中绿色植物一般是生产者,绿色植物后面跟着的生物都为消费者。
8.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9.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0. 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
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系统11.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2. 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3. 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4. 知道香蕉,仙人掌,松树的生活环境和叶子特点(书本第8面)香蕉的叶(宽大)水分丰富的热带雨林松树的叶(针形)水分较多的地区仙人掌的叶(刺)干旱的沙漠地区15. 在生态瓶里增加植物可以为生态瓶里的动物提供氧气。
绿豆种子发芽实验蚯蚓生活环境试验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提出的问题:蚯蚓喜欢有光还是黑暗的生活环境?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我们的猜想: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水不改变的条件:湿润的泥土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温度空气三粒大小相同绿豆种子改变的条件:光实验组: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实验组:将蚯蚓放在黑暗的盒子里对照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对照组:将蚯蚓放在透明的盒子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结论: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第二单元光1.像电灯那样自己可以发光的物体我们叫做光源,会举例:太阳、萤火虫、打开的...电灯、点燃的...手电筒等。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考点汇总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考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3ff980f9b6648d7c1c7469e.png)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一)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3.研究“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实验中,如果推测“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那么,实验中让种子有水的这组就叫实验组,另一组(得不到水的)就是对照组。
(说一说:研究“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实验计划。
课本第3页)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二)4.在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中,我研究的是“种子发芽与的关系。
”5.绿豆种子发芽必需条件有: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说一说:研究“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实验计划。
)6.绿豆芽生长需要的条件有:水分、温度、空气、阳光、土壤。
7.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第四课:蚯蚓的选择8.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
9.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第五课:食物链和食物网10.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如:蔷薇蚜虫瓢虫小鸟11.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
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12.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3.生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第六课:做一个生态瓶14.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把它们看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15.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第七课:改变生态瓶16.减少生态瓶里的水,会减小动植物的生存空间。
17.改变生态瓶中其中一种生物,会影响其他生物。
18.增加生态瓶中的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更多的氧气,但生态瓶里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
第八课:维护生态平衡19.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了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20.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动植物遭到灭绝或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与环境》知识汇总
一、基础知识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中,要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再把他们画
下来,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它们。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
说
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5、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6、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
影响的。
8、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0、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
11、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2、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3、猎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二、解释概念
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连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实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
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横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
落。
三、举例
1、植物适应环境的列子
答: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④白杨树生长在多风的北方地区,所以树干长得十分高大。
⑤橘子树生长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南方才能结出甘甜可口的果实。
2、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候鸟(如大雁)为了寻找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他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④猫、狗、狼等于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
……
3、自然保护区
答:①世界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②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③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
④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
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四、简答
1、哪些条件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答:绿豆芽的生长受水分、温度、阳光、养分等因素的影响。
2、在食物链:草→兔子→鹰中,如果:
①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兔子会大量繁殖,草来不及长大就很快被吃光,大量的兔子会饿死,草可能
重新生长,经过漫长的时间重新平衡。
或者因为没有植被,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气候恶化,降水减少,植物更难生长,形成荒漠戈壁,兔子,老鹰死的死,迁徙
的迁徙。
②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大量的鹰会饿死,草会疯长,植被不合理,可能引发草原火灾……
③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兔子会因缺少食物而减少,最后会消失。
老鹰也会饿死,草原会逐渐荒漠化……
3、人类的什么行为会造成鹰、兔子和草的减少?
答:人类对老鹰、兔子的猎杀;为防止兔子与牛羊争牧草进行的猎杀和驱赶;为
了经济发展而过度的放牧;环境的恶化导致的生长困难;等等。
4、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答:①爱护动植物,不伤害它们。
②保护森林,不乱砍滥发。
③多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惜的动植物。
④保护草原,合理放牧。
……
五、制作生态瓶
答:①找一个透明的大塑料瓶,清洗干净后剪掉上面的一部分。
②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再装入大半瓶自然水域中的水。
③在瓶里中上几颗水草,在水面放些浮萍等植物。
④植物存活后,在放入小鱼或泥鳅,螺等小动物。
六、实验分析
1、在“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实验中,仔细观察根的生长情况。
你发现了什么?分析出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我发现绿豆芽的根都向纸潮湿的一端生长。
出现这种现象体现了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2、在“减少生态评里的水”实验中,生态瓶里的小鱼在水多时和水少时一分钟
内浮到水面上来的次数有什么不同?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水多时,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少甚至没有;而水少时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较多。
这是因为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就减少了,氧气量也跟着减少,所以
小鱼付出水面的次数会较多。
3、在“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实验中.,生态瓶里的小鱼在动物多时和动物少时一分钟内浮到水面上来的次数有什么不同?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动物多时,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这是因为由于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越来越多,甚至会因缺氧而死亡。
4、在“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实验中,生态瓶里的小鱼在植物多时和植物少时
一分钟内浮到水面上来的次数有什么不同?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答:在植物多时,生态瓶
里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这是因为水草增多,产生的氧气量增多。
但是生态瓶里的植物兵不是越多越好。
多到一定程度,影响了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小动物的活动空间,对生态系统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
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
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
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
意基本一致。
5、经过实验,你认为要想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的更好,应该注
意些什么?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答:①生态瓶里的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要平衡。
②必须有足够的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