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建筑的发展

合集下载

日本古典园林,历程

日本古典园林,历程

第二节,日本古典园林
1、日本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日本古典园林
2、日本园林建筑的发展历程
• 日本的佛教建筑基本上是中国式的,但日本的民用建筑却 与中国大不相同,最具日本特色。他的居住建筑不用内向 院落(天井式)房间双向布置,所以住宅四面开窗,结构
也不全是平行梁架式的,而大多以轻型结构灵活架搭,内
第二节、日本古典园林
2、日本园林建筑的发展历程~茶室~田舍风
• 田舍风:在草庵风茶室盛行之后,出现了一种田舍风的住 宅,称为数寄屋(Sukiya)。作为住宅,它比茶室多讲究一 些实用,比较整齐,少一些造作的野趣,因此更显得自然
平易。木材也通常漆成黝黑色,障壁上画水墨画,这也是
数寄屋的特点之一。数寄屋的风格同样也影响了当时大型 的书院造府邸。突出的例子是17世纪上办叶京都府的桂离 宫书院、修学院离宫书院和神奈川县的三溪园临春阁。
第二节、日本古典园林
2、日本园林建筑的发展历程~寝殿造
东三条城模型
伽罗御所
第二节、日本古典园林
2、日本园林建筑的发展历程~主殿造
• (2)11——15世纪,主殿造:十一世纪,上层贵族因皇权式微而用 材拮据,采用了简化的寝殿造,非对称式风格逐渐占据了上风。下层 贵族的府邸离曾是更远一些,通常只有一个配屋,另一个以廊子代替, 或者一个小寝殿。12世纪末,建立的幕府制,武士阶层当权,他们不 像贵族那样保守,囿于礼仪,府邸的形制发生了更大的变化。第一个 变化,不仅放弃了寝殿造的总格局,而且寝殿本身也不对称了。经常 没有配屋,在寝殿的西南角直接向前伸出西中廊,不长,前端以西中 门结束。
• (5)地席与模数:日本人民惯于席地坐卧,所以房屋多架空木地板。 后来,在局部常坐的地方铺上用蔺草编的席子。15世纪,同书院造府 邸的形成过程平行,逐渐产生了在室内满铺地席的做法。16世纪,随 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席商品化了,因此,就要求它有统一的规格, 从而使建筑趋向模数化。而地席便是统一的模数单元。经过政府的规 定和长期演进,在几个地区形成了略有差别的体系。使用范围最广的 是京间系,以6.5尺为模数,地席的幅面是6.30 X3. 15尺。房间的面 积以地席的数量表示,如四叠半茶室。大于四叠半的,叫广间,小的, 叫小间。地席的排列也有定式。

(完整版)日本园林发展

(完整版)日本园林发展

日本园林起源、发展及现状日本历史分成古代、中世、近世和现代四个时代, 每个时代又分成若干朝代。

园林历史阶段亦据此而分成古代园林、中世园林、近世园林和现代园林四个阶段。

古代园林指大和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园林(日本国都经常搬迁, 每个朝代都是以国都所在地命名, 如奈良时代的京城在奈良), 中世园林指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和南北朝的园林, 近世园林指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的园林, 现代园林指的是明治时代以后的园林, 包括明治、大正、昭和及平成时代的园林。

日本园林主景的演变过程为:动植物(大和、飞鸟)——中国式山水(奈良)——寝殿建筑佛化岛石(平安)——池岛、枯山水(镰仓)——纯枯山水石庭(室町)——书院、茶道、枯山水(桃山)——茶道、枯山水与池岛(江户)。

古代园林一、大和时代园林(公元300年至公元592年)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成书于公元712年, 它与公元720年成书的《日本书记》都提到了皇家园林情况, 虽然细节不清, 但亦可追到一丝踪迹, 如掖上池心宫、矶城瑞篱宫、泊濑列城宫等。

这些皇家园林特点是宫馆环池、环墙或环篱, 苑内更有池、泉、游、岛及各种动植物。

穿池起苑, 池内放养鲤鱼, 苑内奔走禽兽, 天皇在园内走狗试马, 远足田猎。

从类型上看, 大和时代正值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公元220年至581年), 故园林在带有中国殷商时代苑囿特点的同时, 也带有该期的自然山水园风格, 属于池泉山水园系列, 而且园中有游船, 表明日本园林一开始就与舟游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源流上看, 日本园林一开始就很发达, 并未经过象中国那样长久的苑囿阶段, 而且园中活动也很丰富和时髦, 进一步表明了日本园林源于中国的史实。

从技术上看, 当时园林就有池、矶, 而且是纯游赏性的, 可谓技术先进。

从活动上看, 曲水宴的举行和欣赏皆是文人雅士所为, 显出当时上层阶级的文化层次之高足以达到审美的境界。

二、飞鸟时代园林(公元593年至公元710年)此期园林亦属于池泉山水园系列, 所有古园今已不存, 但是, 园林史料还是清楚地记载了这一时代的园林, 有藤原宫内庭、飞鸟岛宫庭园、小垦宫庭园、苏我氏宅园等。

第四讲 日本古代建筑

第四讲 日本古代建筑

住吉造——住吉大社
住吉大社位于大阪,坐落于海边,是献给海神与天皇的,它有 四座造型一致的神殿,三座成一字纵向排列,面向大海,一座 偏离主轴线。住吉造——建筑平面均为长方形,正面四开间, 侧面两开间。外墙板壁刷成白色,而立柱等构件则为朱红色。
神明造——伊势神宫 日本最神圣的神社是伊势神宫,位于三重市的海滨密林里, 分为内外两宫。“神明造”,以伊势神宫为代表;其特点是 社屋三开间,正面明间开门,屋顶也是悬山式。
1.营造之际,一统天下的德川家康(15421616,江户幕府创立者)为笼络丰臣秀吉 旧部,稳定政局,曾给与极大的财政援助, 故寺观壮丽极至极。
2.蓬莱山水庭院等国家名胜古迹,以及翠竹,菲 樱,晚枫等佳境绝景久负盛名。 近年来,尤以独 创之灯节庙会夜景驰名海外。
3.庭院 古都名刹依山傍水, 古朴茶室匠心独具, 卧龙池,龟鹤岛巧夺天功
室町时代的代表建筑-----鹿苑寺金阁
金阁寺 是世界文化遗产,正 式名 的金阁倒映在镜湖池中的景 观是京都的代 表性景观。
3、近期,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即桃山、江户时代的建筑
姬路城的天守阁
桂离宫
“数寄屋、天守阁”
安土桃山时代是1573年至1603 年之间的一个年代 。
4.开山堂 供奉初代主持三江绍益禅师 之处,堂内纯金彩绘。 顶棚为丰 臣秀吉夫妇生前所乘御船及御车 遗物。
5.伞亭 时雨亭 日本茶道始祖千利休设计 之古茶室。亭顶为竹木伞状 结构,独具匠心。
江户时代
你印象中的江户时代是个什么样?漂亮的和服;被剃 掉了一半头发的男人;还是那文明于世的艺妓?
江户时代
镰仓时代的建筑主要有三种形式
“大佛样”(又称“天竺样”)
天竺样建筑在整体结构上属穿 斗结构体系在中国南方,穿斗 结构多用于民间较小型的建筑 上,较重要的殿堂的结构,或 用抬梁式,或穿斗抬梁并用。 而天竺样产生的背景却正与此 成对照,它是为体量庞大且等 级最高的东大寺大佛殿的再建 而引入的一种结构形式。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日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对照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日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对照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日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对照李金旭一、引言日本和中国都位于东亚,彼此有着密切的文化渊源,在建筑、语言和气候方面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古代日本文化隶属中国文化圈,其中建筑、造园等深受中国的影响。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脱离以前所属的中国文化圈,投身于西方文化圈,从此走上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建筑设计现代化道路。

日本现代建筑设计在发展过程中一边对西方文化吸收、创造,一边继承本国的传统文化,取得一系列惊人成就。

自20世纪末便有学者开始对日本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

研究日本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这对矛盾,能够为中国建筑设计走向现代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日本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发展(一)砖石建筑兴起时期。

1868年日本政治改革,这场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日本在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基础建设、政治军事各方面迅速西化,这些想法很快就传播到了建筑领域。

日本这一时期建筑设计的本质是模仿西方建筑,“拟洋风”建筑盛行,日本长野县开智学校(1876年,立石清重)是代表之作。

此时期的拟洋风建筑具有鲜明的外部形式特征:和式屋顶与西式建筑主体相结合。

拟洋风建筑在立面形式上注重构图,强调形式感。

同时期中国自开埠以来,传统建筑文化也与西方文化发生碰撞,同样经历“中体西用”的思想变迁,但从历史时间轴来看,中国稍显滞后。

由此推断,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日本自省意识强,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接受、吸收西方文化较为迅速。

而中国对于新技术、新文化抱有顽固的鄙夷态度,思想保守和向后看,旧传统文化的地位难以动摇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中国建筑发展较慢。

其次在建筑领域,日本对西方古典文化的研究较为扎实和完备,为进一步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日本传统木构建筑的自我进化阶段。

在20世纪初期,探索传统样式相继出现三种倾向:近代和风、进化主义、亚洲主义。

在这一时期是新的“民族形式”,明治神宫宝殿(1915年)是该时期典型的代表。

日本的建筑文化

日本的建筑文化

日本的建筑文化日本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在那个时候,木结构的建筑被广泛地应用于宗教和住宅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建筑发生了很大的演变,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文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研究日本建筑的历史、特点和未来发展。

历史日本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当时日本的文化和建筑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在那个时候,住宅和宗教建筑都采用了大量的木结构和屋顶,并有檐廊和围墙等特征。

在13世纪初,日本开始使用瓦片来制作屋顶,这使得建筑更加耐用,同时也增添了一定的装饰性。

在16世纪,日本出现了茶道和建筑的紧密联系。

茶道强调简单、自然和谦逊,这种理念也反映在了建筑中。

室内空间被简化,同时采用了枯山水和花园等特征。

在江户时代(1603-1867)期间,日本的城镇化加速,城市开始出现了木结构的住宅和商业建筑。

这些建筑都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例如障板和纸拉门等。

特点日本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简洁、自然和谦逊的设计理念。

建筑师注重利用自然光线和空气流动来创造宁静的室内环境。

建筑中经常呈现出对称和间隔的图案,同时也善于利用空间和材料的重复来创造视觉上的统一感。

例如,日本的传统茶室就是一个简单而精致的设计,它的原则是讲求和谐、平衡和节制。

日本建筑中使用的材料也是独一无二的。

建筑师通常使用本地原材料,例如木材、竹子、纸和石头。

这些材料都非常适合日本的气候和环境。

同时,这些材料也具有独特的质感和自然美感,这强调了日本建筑关注自然环境的理念。

未来发展尽管日本的建筑文化由来已久,未来的发展仍面临着挑战。

日本的艺术和文化以及建筑业都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建筑师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

例如,如何在旧有的城市环境中建设可持续的绿色建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技术方面,日本的创新和研发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然而,在建筑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仍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日本传统住宅建筑及和式室内设计

日本传统住宅建筑及和式室内设计
和正门相对的,在另外一面的墙上则开有一个被称为“裹门”的次一级的后门。
上级贵族的府宅周围,都 筑有高高的围墙,因此人们 只能从门口窥视院内的景 色——这也是一种身份的象 徵.
当然,按照社会地位和 品阶的不同,各个府邸的门 扉式样也是有所差别的。自 高向低,其样式可分为:四 足门--栋门--唐门--上土门。 另外,还有无檐式的土门 (又称「土御门」)。不过, 随著时间的推移,唐门和土 门渐渐成为同等级别的门式; 后来更合而为一,衍生出 「四足唐门」这种新的本门 式样来。四足门这种最高级 的正门,只有位居大臣以上 的公卿才可以建造。
寝殿建筑结构
整个寝殿造建筑整体的各种 各样的元素构成分别是:寝殿、 对屋、渡殿、透渡殿、中门廊、 钓殿.
它们的独特之处在于总体布 局不取内院式.中央有一幢正屋 叫寝殿,两侧各有厢房叫东对、 西对(对屋),其间连接的游廊 叫渡殿。更复杂一点的,在厢房 前再伸出叫中门廊的游廊,连接 池沼岸边的亭阁,是钓殿。中廊 的中段有四脚门,叫东中门和西 中门,是主要的门户。
在廊的中间大约会断开三个柱间距的宽度来修建一面通向内部庭 院的门,这种门被称为“中门”。这道门提供了一条从宅邸外部进入 内部庭院的通道。
对于廊的长度并没有硬性的规定,大部分廊都会以一个小的,被 称为钓殿的楼阁结尾。
廊位置示意图
钓殿
钓殿是修建在从对屋延伸出来跨越整个庭院的长廊最南边的楼阁 式建筑.每个寝殿造建筑都会有一个或者两个钓殿,一般情况下,每条 长廊都会以一个钓殿结构的建筑来结尾。钓殿的得名是因为该楼阁建 筑的修建一般都会临近庭院南边的人造池塘,因此据推测这些楼阁建 筑可能是供垂钓之用的。此外钓殿也经常是举行赏月聚会以及在炎热 的夏季傍晚的吹风乘凉的场所。
平安时代——寝殿造(794-1192年)

日本园林

日本园林

日本园林日本传统园林有三类:筑山庭。

平庭。

茶亭。

从形式上说,日本园林有三种主要类型:①池泉式庭园(后期为回游式庭园)②枯山水庭园③茶庭,更确切的名称是“露地”日本造园活动发展史古代园林(大和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形式:早期池泉园、宅院式的寝殿造庭园、作为佛寺的净土庭园•代表作:平等院凤凰堂,金阁寺中世园林(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和南北朝)•形式:武家式样和书院式样的宅院,宗教园林中枯山水园林流行•代表作:京都的大仙院和龙安寺近世园林(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主要形式:比较大尺度的回游式庭园以及茶庭•代表作:桂离宫现代园林(明治、大正、昭和及平成时代)桂离宫及仙洞御所、修学院离宫、京都御所,号称京都的四大名园池泉庭园所谓池泉庭园,就是挖坑造园,坑里注满水,里面建上岛屿、钓鱼台、小桥、港湾这样的缩景,并用游廊连接,园子里种植花木,这就是最初的池泉庭园寝殿造庭园寝殿造园林形式是中轴式,轴线为南北向。

园中设大池,池中设中岛,岛南北用桥通,池北有广庭,广庭之北为园林主体建筑寝殿。

寝殿平面形式与唐风时期不同,不再是左右对称,而是较自由的非对称。

池南为堆山,引水分两路,一路从廊下过,一路从假山中形成瀑布流入池中,池岸点缀石组,园中植梅、松、枫和柳等植物。

人们在湖中荡漾着小舟,有音乐的伴奏,吟诗作歌或举行酒宴等活动。

不过这只是一种规范的描述,因地形的变化,湖的形状、建筑的配置等都随之自由地变化。

净土庭园在佛教进一步巩固地位的过程中,平安末期(12世纪70年代)源空开创净土宗,佛家按寝殿造园林格局演化为净土园林,流行于寺院园林之中。

许多舍宅为寺的寺园和皇家敕建或贵族捐建的寺院大多体现了净土园林特点。

园林格局依旧是中轴式、中池式和中岛式,但建筑的对称性明显保留下来。

轴线上从南至北依次是大门、桥、水池、桥、岛、桥、金堂和三尊石(指仿佛教的三座菩萨的石组)。

为与宗教仪式相结合,园林与戒坛结合,用植栽、木牌、垣墙、地形、地物、道路或帷幕把道佛界和俗界分开,石组布局用三尊佛教菩萨作为象征物。

日本古代建筑的发展

日本古代建筑的发展

日本古代建筑的发展,若以佛教建筑传入日本的飞鸟时代算起,已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历程,其类型主要有寺院、神社、住宅、都市、城郭和茶室等,其发展历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和近期三个阶段。

1、早期(6世纪中叶—12世纪)包括飞鸟时代(593—710年)、奈良时代(710—794年)和平安时代(794—1183年),佛教与建筑文化从中国传入日本,佛寺成为日本的主要建筑,它影响了宫殿与神社建筑。

也有将飞鸟时代定为593年圣德太子摄政,推行改革,至710年从飞鸟藤原京迁都平城京(今奈良)为止。

圣德太子学习中国隋朝文化,制定了日本最早的宪法。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593年圣德太子(敏达天皇)摄政,隋朝(581-617,共36年)594年,20岁的圣德太子在大阪建造第一座庙宇四天王寺(Shitennoji),以中门、五重塔、金堂和讲堂并排成一直线,附近有石舞台、六时堂等建筑,它是日本最古老的官寺。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大阪四天王寺[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飞鸟时代的装束[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公元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奈良,奈良时代开始。

日本的遣唐史根据中国风水观念,仿照中国唐都长安,按1/4的比例在奈良修建了平城京(Heijo Kyo)。

平城京东西宽4.3公里、南北长4.8公里。

中央有宽85米的朱雀大路,将市区分为左右两京,每隔400米都有大路相通,纵横的大路将城区分成许多方块,形成整齐的棋盘街。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奈良平城京复原图[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几个京城的比较圣德太子在607年建造奈良法隆寺(The Horyuji Temple),711年在奈良时代重建,但它仍保持着飞鸟时代的形式和布局,以金堂、五重塔为主,共二十余幢,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的日本木构建筑群。

日本建筑各阶段解析

日本建筑各阶段解析

2012-01-19 03:18:45小引本篇实为读星条旗、弥多太诸老师有关日本建筑相册的一份杂抄笔记,我不懂日文,于建筑也完全是外行,虽然平时感兴趣,但多半都是茫然的状态,也曾有心请教星条师,不过他日理万基,实在不好意思打扰,最后只能盲人摸象,自己动手,使之成为年初有关日本历史文物和宗教信仰两日志的续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写这样的日志并非为了求教,或者狂妄地以此指点他人,对于我自己而言,这些只是一些资料的备份,很多日本建筑的相关问题,日本学者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我哪里有资格和能力解说呢?!本篇绝不是行家的美学欣赏,也不是论道似的技术分析,不过木建筑之所以为世人所重,一则是其外观,另外的根本原因是,建构是力学的展示,故而本篇中罗列了不少平面示意图,在了然建筑部件的名称之外,通过示意图,或能进一步的感受建筑之博大和丰富,这些示意图也最费心力,当然,有心者不能重图轻文,另外,看上去啰嗦夹缠,可自以为相当省略了,很多节点不得不割舍,不然说不定要写成书,话说回来,这样的游戏之作,饱学之士切莫当真才好,或者照例是一些图影还算有点用处,汇集于此,没有功劳也还有疲劳,图片皆随处偷盗而来,此间也不一一交代说明了,仓促赶在年前列出,错谬当过后再改。

***************************************************进入正题的分割线********************************************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建筑,其用材、造型、式样,跟这个国家的地理,气候密切相关,此外还与其政信仰风俗,政治教化密不可分,要讲日本建筑,还得从头说起。

原始时代,先民为躲避地上虫兽的侵害和地底的潮湿,将休歇的屋舍建在高出地面、以木或竹支撑的柱架之上,中国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新石器遗址中,都发现有埋在地下的木桩以及底架上的梁板,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干栏式建筑的遗迹,而这种干栏式建筑,在日本称之高床式住居。

日本建筑风格

日本建筑风格

3.战国时代
戦国时代:1493年明应政変(一说1467年应仁之乱) 开始至1573年15代室町将军足利义昭被织田信长放逐, 室町幕府实际上灭亡为止
军事的高度紧张使得城郭的发展非常迅速。这时期有平 城、平山城、山城、水城等几种形式。
4.江户时代
江戸时代:1603年江戸幕府开府至1867年德川 庆喜大政奉还,天皇得权为止
类型,神社是日本
固有的神道教的崇
祀建筑。最有代表
性的建筑是伊势神
伊势神宫
宫。
•一 日本古建筑发展概述
• 2 发展分期:
•2)奈良时期(6世纪中 叶—10世纪)
• 本时期是日本建筑受中 国影响的发展时期,一方面, 由于佛教的传入,日本传统 的宗教建筑发生了很大改变, 宁一方面,在城市与建筑上 也吸收了很多中国传统内容。 这时期的主要代表建筑为佛 教寺庙,如法隆寺 唐招提 寺等。
文物欣赏
建筑欣赏
仿唐式建筑
back
镰仓时代:1185年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至1338年镰
到 仓幕府灭亡 室町时代:1338年镰仓幕府灭亡,足利氏于京都室町 建造御所,至1573年足利义昭被流放,室町幕府灭亡 为止,包括南北朝时代和戦国时代
镰仓时代武士的出现对日本城郭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因为武士的居处大多在平坦的地势上,出于作战、防备的本性, 武士们常常在居所周围垒土台、挖深沟,构筑相对安全的施设。 这种形式的“居所”后来发展成为“馆”、“平城”。在镰仓 末期、南北朝时期,恶党、山贼群起,他们凭借地势有利的山 体,让讨伐的幕府军队吃尽了苦头。各守护大名纷纷效仿的将 自己的“馆”、“平城”移到了地理位置优越的山头上,这就 形成了战国时期叱咤一时的山城的雏形。
日本又因为信仰问题,所 以有许多的寺庙

日本大阪城日本战国时代的城堡

日本大阪城日本战国时代的城堡

日本大阪城日本战国时代的城堡日本大阪城是一座位于日本大阪市中心的著名城堡,也是日本战国时代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它的历史悠久,建筑壮观,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介绍大阪城的背景、历史、建筑特色以及文化影响等方面的内容,带领读者一起探索这座城堡的魅力。

日本大阪城位于大阪市中心,是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当时日本正处于战国时代。

这个时期,日本各地的领主争夺权力,进行激烈的争战。

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和地位,领主们开始修建城堡,以应对潜在的威胁。

大阪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83年,当时一位名叫豊臣秀吉的武将成为大阪地区的统治者。

他决定修建一座巨大的城堡,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大阪城于1585年竣工,成为了豊臣秀吉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大阪城的建筑特色令人惊叹。

它坐落在一片广阔的土地上,被宽阔的护城河环绕。

城墙高耸,由巨大的石块和木结构构成,展现出坚固和雄伟的气势。

城内还有多个塔楼和天守阁,提供了更高的视野和防卫优势。

大阪城的建筑风格与当时其他城堡有所不同,它融合了日本和欧洲的建筑元素,展示了豊臣秀吉的宏伟构思和独特品味。

大阪城的文化影响也非常深远。

作为战国时代的象征,它见证了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并扮演了重要的政治和军事角色。

大阪城及其周边地区也成为文化交流和艺术发展的中心,吸引了众多的学者、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

至今,大阪城作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的到访,他们在这里领略到了日本古代建筑的魅力,感受到了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结起来,日本大阪城是一座历史悠久、建筑壮观的战国时代城堡。

它作为日本历史的重要遗迹,见证了日本战国时代的变迁,展示了日本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大阪城不仅仅是一处旅游景点,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和历史见证,值得人们深入了解和探索。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人能够来到这里,感受历史的底蕴,领略大阪城的壮丽与美丽。

各国建筑发展历程

各国建筑发展历程

各国建筑发展历程1.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中国建筑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如中国古代的宫殿、庙宇和园林。

随着时间的推移,木结构逐渐转变为砖石结构,如中国的古城墙和古建筑。

近代建筑发展迅速,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和高层建筑。

2. 美国建筑发展历程:美国建筑发展起源于欧洲的殖民地时期,以欧洲传统建筑为主要影响。

然而,美国的建筑风格逐渐发展出独特的美国风格,如新英格兰风格、联邦风格和哥特复兴风格。

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进程,美国的建筑风格也逐渐转向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3. 法国建筑发展历程:法国是欧洲建筑的重要中心之一。

法国的建筑发展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的城市设计和建筑技术。

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是法国建筑的代表作,如巴黎圣母院。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建筑开始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并发展出独特的法国文艺复兴风格。

现代法国建筑以巴黎为中心,充满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风格。

4. 日本建筑发展历程:日本建筑深受自然环境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古代的日本建筑以木结构和传统的住宅风格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建筑逐渐受到中国和欧洲的影响,如唐风、宋风和文艺复兴风格。

现代日本建筑以创新和功能性设计而闻名,如高科技建筑和和式现代建筑。

5. 英国建筑发展历程:英国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罗马人在英国殖民时期带来了罗马式建筑的影响。

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在英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如英国的大教堂和城堡。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建筑开始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并形成了独特的英国文艺复兴风格。

现代英国建筑以维多利亚风格和现代主义风格为特点。

日本园林的类型与风格解析

日本园林的类型与风格解析
日本园林的类型与风格解析
日本园林的风格
作为日本园林的风格,我们常会提到池泉园林、枯山水、假山水、筑山 庭、茶庭、露地、回游式、观赏式、坐观式、舟游式以及它们之问的组 合,如池泉观赏园、池泉回游园、坐观式枯山水,等等。 ——刘庭风《日本园林的风格漫谈》 • 池泉园、筑山庭和平庭是一组在剖面上进行区分的园林风格概念。 池泉园是以表现水池和泉流为主的园林形式,筑山庭是以表现土山 为主的园林形式,平庭是在平地上布置园林景观的园林形式。 坐观、舟游和回游是在交通意义上不同的园林游览方式。
植配
• • • • 对植物进行造型修剪; “七五三”韵律模式; 动态平衡的构图方式; 追求淡雅的色彩效果。
日本园林的特质与文化内涵
• • • • • • •
内向 自然 纤细 沉静 纯净 隐喻 幽玄
• 佗涉寂
平城宫东院庭园
• 平城宫东院庭园 • 东西宽60米,南北深70米,全院围以土墙。 • 园林以水池为中心,池中的中岛南北无桥,但与北岸主体建筑同处一 条南北轴线上。中岛用鹅卵石铺成,植孤松一株。建筑为唐式,两坡 顶,五开间,南北向,高床式,四面出檐廊平台,四周栏杆围合,红 柱、黑瓦、白墙。 • 主体建筑的东面架平桥,桥为木制,红色栏杆,与建筑一字排开。水 池东北角建拱桥,成为水口的镇水桥(反桥),也是木架拱桥,红色。 两桥一横一竖恰成直角,把水面分成三处,从水口向南依次扩大面积。 反桥的北面为建筑,三开间,两坡硬山顶,当心间正对反桥。中间池 面的北岸突出半岛,覆以鹅卵石,尖端点缀景石。水池的西北有另一 来水,曲折蜿蜒,为当年举行曲水宴之处。 • 园东南角建有角楼


• 道路 • 石铺道路的两种做法亦归纳为若干程式: • 一、飞石道路,即用大小石不等的石块拉开间距散点铺筑,有直打、 大曲、二连打、三连打、二三连、三四连、雁挂、千鸟挂等程式。 ; • 二、敷石道路,用条石和块石相闯拼联铺筑,类似中国的“花街铺 地”,有飞石寄敷、鳞敷、霰敷、玉石敷、短册寄敷、切石敷、水纹 敷等程式。

日本古代建筑的概述及历史沿革

日本古代建筑的概述及历史沿革
第二阶段
是受中国宋、元、明三代文化的影响,到16世纪以后完成日本化。
第三阶段
是受欧洲国家建筑风格影响,到20世纪初完全日本化。但此时期的建筑多为贵族王室所用,民间仍然使用中式日版建筑。
钦明天皇在位(539~571)时,随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佛教传入,日本建筑开始采用瓦屋面、石台基、朱白相映的色彩以及有举架和翼角的屋顶。出现了宏伟庄严的佛寺、塔和宫室,住宅和神社的建筑式样也发生变化。外来文化对日本建筑的影响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是吸收中国南北朝和隋唐文化,到源自世纪末逐渐日本化; 日本古代建筑指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的建筑。日本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盛产木材,木架草顶是日本建筑的传统形式。房屋采用开敞式布局,地板架空,出檐深远。居室小巧精致,柱梁壁板等都不施油漆。室内木地板上铺设垫层,通常用草席作成,称为“叠”(汉语音译“榻榻米”),坐卧起居都在上面。古代日本风俗,一屋只住一代,下一代另建新屋居住,持统女皇(690~697年在位)以前,皇室也是每朝都营新宫。

日本建筑发展历史剖析

日本建筑发展历史剖析

日本建筑发展历史剖析发表时间:2019-05-07T16:07:29.350Z 来源:《建筑细部》2018年第21期作者:方正燃1 谢宇锋2 [导读] 本文对日本建筑的历史发展和不同建筑类型进行了概述,并研究了日本建筑的特点、结构以及装饰风格,研究日本建筑师遵循的设计理念,探求协调与个性的统一关系,从而引发设计师们的思考。

绍兴文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312000摘要:本文对日本建筑的历史发展和不同建筑类型进行了概述,并研究了日本建筑的特点、结构以及装饰风格,研究日本建筑师遵循的设计理念,探求协调与个性的统一关系,从而引发设计师们的思考。

关键词:日本建筑;历史;特点;风格 ?1 引言在世界建筑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多个分支,并以不同或相近的方式进行着衍生和发展。

欧洲建筑以其对称性、色彩的明暗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中国传统建筑通过对风水、艺术等的研究建造建筑[1-2]。

而日本建筑也有其独特的形式和设计思维,强调自然主义。

日本建筑受禅宗的影响,非常简洁、静穆、肃、素,很能打动人心。

本文将对日本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进行进一步的剖析[3]。

2 日本建筑概述2.1日本建筑的不同阶段和类型为了更好地了解日本建筑的发展,本文从时间和类型两个方面概述其形式,并举例来方便读者理解。

史前,绳文时代至古坟时代,人类还没有掌握成熟的建筑技术,生活于竖穴式住居或干栏式建筑,即向下挖坑后立木柱或在平面上立柱子,后由于奴隶制的产生渐渐演化出大规模宅邸。

史前的日本建筑并没有完好地保存下来,经过了后人的复原得以呈现,如吉野里遗址。

前期包括飞鸟、奈良、平安时代及平氏政权。

随着佛教文化的引入,寺院建筑如飞鸟寺诞生。

其后法隆寺、神社建筑,都城、贵族宅邸先后出现,可见日本古代建筑大都离不开宗教与政权。

中期包括镰仓、室町、战国时代。

大规模的贵族住宅被摈弃,小型的实用建筑出现,保留了原来必不可少的设施,如近卫殿。

寺内町出现并存在了百年时间,影响了日后的建筑规划。

(完整版)日本传统住宅建筑及和式室内设计

(完整版)日本传统住宅建筑及和式室内设计

寝殿
母屋 在寝殿的中心区域,即寝殿的核心部分,是被称为母屋的空间,而母屋本身又分为两个部分,母 屋和塗篭。母屋是整个房屋的核心,是作为整个宅邸的最为主要的居住空间而存在的。如果宅邸 的主人拥有适当的身份地位,那么代表其身份地位他的坐席(御帐台)便会摆放在此处,以供宅 邸主人睡觉休息之用。这一房间最具代表的特征为、其空间整体向北延伸,在进出的地方放置可 以滑动的,彩绘的被称为障子的门扉。而母屋的南面一般总是向着厢的一面敞开。 塗篭 母屋另一个区域被称为“塗篭”。这是一个家里内部的私人房间,也通常是存放家中收藏的大量 奇珍异宝的场所。同时,这个房间也有作为宅邸主人私人卧室的功能。与寝殿中其余房间不同的 是,该房间是唯一用坚固的、泥灰材料制成的、不可移动的墙壁包围起来的房间,只有一扇单独 的门做进出之用。 厢 母屋本身是被一个大约一个柱间距宽度的被称为厢的空间所环绕,廂是一个在高度上低于母屋的 台阶面,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环绕着母屋的厢分别被称为“东厢”“西厢”“南厢”“北厢”。而 四个厢又可以用屏风或者帘幕分割独立出来作为有着单独功能的房间,也可以在其上铺上榻榻米 以供坐卧休息之功用。除去妻户门占用的面积以外,整圈厢的外围都是没有固定的墙壁,而是从 箦子开始使用类似百叶窗式的“格子”将其分隔。 妻户 “妻户“是由一对坚固的木门板组成的,以合页为轴向外打开的门。这种名为妻户的门在东西两 个方向的厢的两头成对出现。门外通向连接寝殿和对屋的户外走廊,
日本的建筑史研究,将其建筑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按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大致 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早期——公元6世纪中叶至12世纪,即飞鸟、奈良、平安时代的建筑 (553~1183年);中期——公元12世纪末至16世纪中叶,即镰仓、室町时代的建筑(1184~1572 年);近期——公元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即桃山、江户时代的建筑(1573~1867年)。

住居--日本房屋的历史

住居--日本房屋的历史

Recently, Japanese cities have come to look like those of Europe because of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refabricated and ferroconcrete buildings. However, the style of building that is best suited to the Japanese climate and natural conditions is probably still the traditional wooden house, and it is certainly nicer to look at.
文化住宅
原始・古代-----竪穴住居 (たてあなじゅうきょ)
復元(ふくげん)された竪穴住居 (たてあなじゅうきょ)
竪穴住居(たてあなじゅ うきょ)の生活
地面を円形(えんけい)や方形(ほうけい)に掘りこみ、数本の柱を立て、屋根をふい て作ったのが竪穴住居(たてあなじゅうきょ)です。 人々が、1ヶ所に長く暮らすのは、縄文時代に始まりました。そのための住まいとして 竪穴住居(たてあなじゅうきょ)を作るようになったのです。 その後、床(ゆか)の形は内部の作り、柱の本数などに変化がありましたが、奈良時 代まで一般的(いっぱんてき)な住居として、長く利用されました。
原始・古代-----掘立柱建物 (ほったてばしらたてもの) 地面に穴を掘って、柱を立て、まっすぐのびる壁の上に屋根をかけた 建物が掘立柱建物(ほったてばしらたてもの)です。 掘立柱建物(ほったてばしらたてもの)は、縄文時代(じょうもんじだい) や弥生時代(やよいじだい)にもありましたが、古墳時代(こふんじだい) 後期ごろからしだいにふえ、建物の主流(しゅりゅう)となっていきます。 掘立柱建物(ほったてばしらたてもの)には、床(ゆか)をはって高くし た「高床式(たかゆかしき)」のものと、地面をそのまま利用した「平地式 (へいちしき)」のものがあります。

日本房屋简介

日本房屋简介
近些年日本建筑开始融入西洋风格,虽然看上去样式是西式 ,但是仍将房间一部分做成和式,保留塌塌米风格。
日本住宅的门厅大有讲究
一般建筑物的正式进出口被称为「玄关」。在访问传统民宅时,客人先在稍带庄严感的「玄关」前止步并告知来意,然后拉开拉门,进入被称为「三和土」的平地。家人在面对平地的小房间迎接客人。相互寒暄后,客人这时才脱去鞋子,走上高一台阶的板地(日语称「式台」),并被带引进入里面的房间。
近世则为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1573~1867年)。
若以研究对象的类型来分,有寺院、神社、住宅、都市、城郭和茶室等等。
飞鸟时代(553~44年),是日本建筑真正成体系发展的开始,这一时期的建筑虽然现今已不存在,然所谓飞鸟样式的建筑却有留存,即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法隆寺。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联系起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主要是通过茶会和学习茶礼来达到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的目的。
传统的日本建筑师强调整体的生态设计,他们以敏锐的感官去探究空间的深层本质,进而转换成建筑空间的元素,以塌塌米、竹、石、纸、木等,简单的构成要素,形塑「空、间、寂」的独特的日本美学。本书从茶室、民家、山庄、旅馆、武士住宅、田舍家等12种典型的日本传统建筑形式,展现日本纯粹与和谐的风格构成
日本传统房屋 日本古代建筑的发展,若以佛教建筑传入日本的飞鸟时代算起,亦已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历程,其间的发展和演便充满了生气和特色,其中又被划分为三个阶段:
古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553~1183年)(还包括飞鸟时代以前的绳纹时代、弥生时代和古坟时代)。
中世纪:包括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1184~1572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古代建筑的发展,若以佛教建筑传入日本的飞鸟时代算起,已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历程,其类型主要有寺院、神社、住宅、都市、城郭和茶室等,其发展历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和近期三个阶段。

1、早期(6世纪中叶—12世纪)包括飞鸟时代(593—710年)、奈良时代(710—794年)和平安时代(794—1183年),佛教与建筑文化从中国传入日本,佛寺成为日本的主要建筑,它影响了宫殿与神社建筑。

也有将飞鸟时代定为593年圣德太子摄政,推行改革,至710年从飞鸟藤原京迁都平城京(今奈良)为止。

圣德太子学习中国隋朝文化,制定了日本最早的宪法。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593年圣德太子(敏达天皇)摄政,隋朝(581-617,共36年)594年,20岁的圣德太子在大阪建造第一座庙宇四天王寺(Shitennoji),以中门、五重塔、金堂和讲堂并排成一直线,附近有石舞台、六时堂等建筑,它是日本最古老的官寺。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大阪四天王寺[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飞鸟时代的装束[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公元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奈良,奈良时代开始。

日本的遣唐史根据中国风水观念,仿照中国唐都长安,按1/4的比例在奈良修建了平城京(Heijo Kyo)。

平城京东西宽4.3公里、南北长4.8公里。

中央有宽85米的朱雀大路,将市区分为左右两京,每隔400米都有大路相通,纵横的大路将城区分成许多方块,形成整齐的棋盘街。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奈良平城京复原图[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几个京城的比较圣德太子在607年建造奈良法隆寺(The Horyuji Temple),711年在奈良时代重建,但它仍保持着飞鸟时代的形式和布局,以金堂、五重塔为主,共二十余幢,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的日本木构建筑群。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奈良法隆寺金堂和塔位于中心位置,绕以回廊,区分佛和俗的世界。

其形式以至细部纹样都体现了来自中国南北朝建筑的影响,建筑用料粗壮,金堂的圆柱卷杀明显,柱上置有皿板大斗,用整木刻成云头状的云形斗拱支撑着檐口,并用变形的万字各自的勾栏和人字拱等。

法隆寺五重塔高30多米,为日本最古老的佛塔,各层平面向上剧烈递减。

塔刹的部分约占总高的1/3,塔中心有一根自下而上的中心柱支撑着塔顶的重量。

顶层房檐的一边只有底层房檐的一半左右,相传塔中存有佛骨舍利。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奈良时代的装束东大寺(平假名とうだいじ) 728年由信奉佛教的圣武天皇建立,是日本华严宗大本山,因位于平城京(今奈良)东,所以称东大寺,还称大华严寺、金光明四天王护国寺等。

东大寺是南都七大寺之一,是全国68所国分寺的总寺院,距今约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

1998年作为古奈良的历史遗迹的组成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东大寺大佛殿,正面宽度57米,深50米,为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筑。

大佛殿内,放置着高15米以上的大佛像?卢舎那佛。

东大寺院内还有南大门、二月堂、三月堂、正仓院等。

南大门有很著名的双体金刚力士像。

二月堂能够俯视大佛殿和眺望奈良市区。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唐招提寺金堂奈良唐招提寺金堂(Toshodaiji)是唐代僧人鉴真和尚自759年开始参与规划与建造的佛寺,当时完成了金堂大殿、讲堂、东塔等建筑物。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飞鸟时期653年另道昭入唐从师玄奘习法相奈良时期759年圣武天皇请鉴真规划建造唐招提寺金堂风格酷似中国唐代的佛光寺,具体部位处理不同,规模比较小。

面阔7间,进深四间,斗拱用三跳,位置规则整齐,出檐深远,上置庑殿顶,雄浑矫健。

堂内天花皆为藻井,堂前有宽敞的庭院,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京都),唐朝618-907年,共299年[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平安时代的装束平安时代(Heian Period) 是日本古代的最后一个历史时代,它从794年桓武天皇将首都从奈良移到平安京(京都)开始,到1192年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一揽大权为止。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影片中的安倍晴明绘画作品中的安倍晴明《阴阳师》中的安倍晴明(あべのせいめい,921年2月21日—1005年10月31日,84岁)也是平安时代的人。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影片与绘画中的《源氏物语》《源氏物语》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作品的成书年代大约在1001年至1008年间,《源氏物语》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写了平安京时期日本的风貌。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藤源道长的三个女儿都做了皇后[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京都平等院凤凰堂1052年,由平安时代的藤原道长的儿子藤原赖通修建京都平等院凤凰堂((Byodoin temple Phoenix Hall),它原为一贵族府邸中供奉阿弥陀的佛堂。

其布局类似贵族府邸中的“寝殿造”,即在中央正屋(寝殿)的两侧有东西配屋,并以游廊把它们联系起来;建筑临水而筑,为歇山顶、架空地板、出檐深远等,外形秀丽,内部雕饰、壁画及其丰富。

2、中期(12世纪末—16世纪中叶)包括镰仓时代(1185—1333年)、室町时代(1336—1573年),宫殿、神社、佛寺、府邸等建筑逐渐向全国发展,在奈良的仿中国宋式的做法称之为“唐样建筑”(禅宗式、和样建筑)在各地传播。

奈良时期粗大的构件缩小了,柱子越来越细,枋子成为不可缺少的构件,佛堂内使用天花板,门板演变为隔扇等。

住宅府邸出现了“主殿造”,简化为“寝殿造”。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京都鹿苑寺金阁寺京都鹿苑寺金阁寺(Kinkakuji)建于1379年,原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的山庄,后改为禅寺,因为建筑物外面包有金箔,故名金阁寺。

金阁寺是一座紧邻镜湖池畔的三层楼阁状建筑。

一楼是延续了当初藤原时代样貌的“法水院”(属寝殿造风格,也就是平安时代的贵族建筑风);二楼是镰仓时期的“潮音洞”(武士建筑风格);三楼则为中国(唐朝)风格的“究竟顶”(属禅宗佛殿建筑)。

寺顶有宝塔状的结构,顶端有只象征吉祥的金凤凰装饰。

三种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却能在一栋建筑上调和至完美,是金阁寺之所以受到推崇的原因。

金阁寺1950年遭火灾,1955年重修。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与绘画中的足利义满将军3、近期(16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包括安土桃山时代(1568—1603)、江户时代(1603—1867年),府邸、城楼成为主要的建筑类型,战争中兴建的城堡在江户时代已演变为地方的政治与经济中心。

该时代的住宅与府邸的规模、风格因主人身份、等级不同而有所差异的。

品茶饮茶成为贵族与武士的重要生活方式,茶室采用民居的不涂漆不装饰的泥墙顶、落地窗,周围布置步石、树木、桌凳、灯笼等,被称为“草庵风茶室”,住宅内也出现了混合“书院造”与“草庵风茶室”格调的“数寄屋”(Sukiya)。

19世纪,明治天皇推行的明治维新(1868—1912年)使日本建筑接受西方的影响。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姬路城堡姬路城堡(Himeji Castle,17世纪初)保存得最完整的是天守阁,它由三座小城搂簇拥着一座大城楼,廊屋相连,屋宇层叠,耸立在小山丘。

城堡外部优雅俊美,内部机关重重,易守难攻,历史上它从来没有被围攻过,因为它的气势就让敌人闻风丧胆了,它打的是心理战。

电影《007》、《乱》、《最后的武士》、《大奥》都在此拍摄过。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京都桂离宫松琴亭(The Katsura Imperial Villa)位于京都西南郊,建于17世纪上半叶江户时代早期,占地约16英亩。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京都桂离宫松琴亭松琴亭是宫中的茶室,用草顶、土墙、竹格窗等最简单的材料与构件构成,俭朴雅致,是“草庵风茶室”的典型例子。

前面庭院的石作,结合水面与种植,具有日本庭院的特色。

伊势神宫(Ise Shrine )位于三重县,为日本神社的主要代表,是日本宗教建筑中最古老的类型,神社上崇奉与祭祀神道教中各神灵的社屋。

神宫平面呈矩形,长边入口,由内宫与外宫两个部分组成,正殿居内宫中心。

从外宫到内宫有数道栅栏和围墙环绕,形成层层空间,外墙的四个方向设有鸟居。

挖土立柱,山墙上有山花中柱,悬山式草屋顶,屋面呈直线形。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伊势神宫自7世纪起实行“造替”制度,即每隔风20年一次的迁宫,该仪式已承袭了1,300年,1954年是59次迁宫,明治(1867——1912年)以后的历代天皇即位时均要参拜。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鸟居鸟居(Torii)由一对粗大的木柱和柱子上的横梁及梁下的枋子组成,类似中国的门牌坊,常设于通向神社的大道上或神社周围的木栅栏处。

自7世纪,鸟居采用了中国的斗拱,在柱子的侧脚、横梁两端都发生了变化。

日本人认为鸟类是人类灵魂所依,为不让附有恶灵的鸟类飞入纯净的神界,在庙前修筑鸟居让鸟儿在此停留。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