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社会主义答案
1.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来源涵义地位内容
来源:科学社会主义又可称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时只是称自己的学说为“共产主义”。

19世纪二三十年代空想社会主义分子开始把“社会主义”一词用作他们向往的与资本主义不一样的一种新社会思潮,新社会制度的名称。

19世纪30年代法国工人秘密团体开始把“共产主义”一词用作他们要实现的理想社会的目标。

到60年代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和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进一步扩大,此二词已经通用,“科学共产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也成为同义语。

西欧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于19世纪80年代传入日本,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开始在我国系统,自觉的传播。

涵义:从广义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狭义上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但它不能取代研究众多具体规律的的各个部门学科,它对众多部门的学科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使其他学科在明确社会主义性质,目标,和道路的前提下能够更好地为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服务。

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革命实践活动,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制度的总称。

地位:马克思主义由三部分组成: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其中哲学是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层次;政治经济学是中介手段,属于第二层次;科学社会主义是总结,是目标实现,是第三层次,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它比比哲学更直接,比政治经济学更全面。

内容:三次飞跃:第一次飞跃,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它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在参加工人运动、阶级斗争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一次历史飞跃,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

他们把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了共产主义政党,领导工人阶级与人民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而斗争。

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既有历史继承关系,又有根本原则区别,科学社会主义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科学因素,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唯心观和各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体系,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科学原理;第二次飞跃,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它是以十月革命后在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为标志。

从总的来看,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社会主义是有严重弊病的社会主义,是渗透了军国封建因素的社会主义;第三次飞跃,从一国到多国飞跃,它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不完全是自上而下推翻旧制度,而是在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社会主义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它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渐进性改革,既肯定了苏联模式中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成果,而且纠正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背离性歪曲。

各国结合当今时代的变化和各自的国情,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实现第三次飞跃。

2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
积极意义:第一、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为马克思、恩格斯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展历程的重要文献资料,也为启发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和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各种详细描绘中,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预测和宝贵的见解,并在批判的基础上对未来理想社会提出了一系列合理的主张和规划。

第三、对于如何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提出过种种设想,进行了种种试验和斗争,这些试验和斗争给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经验与教训,提供了参照。

局限性: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始终不能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不能科学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他们的历史观总体上是唯心主义的。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始终没能找到实现未来理想社会制度的正确道路.
存在局限性的原因:第一,历史条件不成熟。

第二,阶级条件不具备。

第三,理论条件不充分。

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经济条件: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暴露。

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市场供求失衡,导致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政治条件:三大工人运动的进步性表现在(1)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2)斗争的手段以政治手段为主(3)组织性增强。

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思想条件:三大思想来源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空想社会主义。

4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1)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
(2)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3)指出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4)阐明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
剩余价值学说:(1)论证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2)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
(3)展示了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5 “两个必然”的思想
“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1:从唯物史观角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然会被更高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2:从阶级斗争角度: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3:从剩余价值规律角度: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和工人贫困的积累交织在一起必然会带来无产阶级革命。

4: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角度: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被更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

“两个必然”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

6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
第一,建立无产阶级军队,掌握革命武装是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

第二,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

第三,无产阶级必须联合广大的城乡劳动者,尤其是要联合广大的农民,与他们结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第四,必须有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第五,要达到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目的,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离开了最终目的,无产阶级专政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第六,无产阶级政权必须实行民主制度,离开了民主,无产阶级专政就会变成对无产阶级的专政。

7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1:不发达国家可以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但要充分估计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长期性和阶段性。

2: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为此必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电气化。

3:充分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的关系。

4:过渡时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不可避免的。

5: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反对官僚主义。

8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和必然性
1 .改革的涵义:改革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建立之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不改变原有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不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具体体制的调整和完善,是实现社会局部调整和全面改良的过程。

2. 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
矛盾;解决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因此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内改革来解决;通过改革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旧制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1、从制度设计来看:来源于马恩的设想;马恩设想的前提是发达国家;不完全适合
于落后国家;必须通过改革予以调整;2.从发展的阶段性来看: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经历若干个发展阶段;每过渡到一个新阶段,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体制上要随之进行相应的改革;3、从发展模式来看:移植了苏联模式;不适合于本国的国情;对苏联式的体制进行改革;改革本身就是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
4.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在阶级社会里,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政治革
命;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改革将代替政治革命成为社会主义社会解决自身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5. 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外部因素;社会主义国家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又面
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体制,进行全方位的配套改革,创立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模式
9 如何评价苏东改革?
主要成就:第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缓和了本国矛盾。

第二,改革打破了传统体制的神话,使人们认识到了改革旧体制的必要性。

第三,改革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第四,改革促进了各国对建设本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五,改革的实践促进了理论的探索,理论的探索也反过来推动改革的实践。

局限性:(1)盲目性改革的自觉性不够、理论准备不充分、思路不明确、对改革的难度估计不足;
(2)不全面、不配套改革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缺乏必要的配套措施;
(3)不彻底在行政系统内由上级向下级放权在国家统治经济的框架内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4)改革不仅不能克服原有体制的弊端,而且还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
10 苏东剧变的原因与启示
(1)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点:1 原有体制积弊太深;2 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3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苏东剧变的启示:第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必须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
第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途径
第五,社会主义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第六,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11.当今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在理论上的新发展
1、在发展阶段问题上,认为本国的社会主义仍然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2、在发展模式上,普遍认为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应当是多样化的。

3、在国家发展战略上,主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在所有制与分配制结构的问题上,不再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5、在资源配置方式问题上,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6、在“两制”关系问题上,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同时,主张实行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对外开放政策
7、在社会主义改革问题上,一方面强调改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强调改革必须是“有原则的改革”和渐进式改革。

8、在治国理念与方略上,认识到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逐步由“人治”转变为“法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12. 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变化领域和原因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经济领域第一,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生产力快速发展。

第二,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社会生产重心从物质生产部门转向非物质生产部门。

第三,所有制结构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私有经济处基础性地位。

第四,经济运行有序化;社会领域:建立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政治领域:扩大资产阶级民主,健全社会法律体系。

原因:根本原因--新科技革命;重要原因: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一是社会改良,二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宏观调控;外部条件:经济全球化和现行的国际分工;强大动力:工人阶级的斗争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摆脱不了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命运: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没有变,仍然是私有制经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没有改变,而且更为错综复杂;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依然是资本家阶级;资本剥削现象依然存在,两极分化严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