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阿司匹林被发现的新作用及副作用
阿司匹林的新应用以及注意事项
阿司匹林的新应用以及注意事项摘要】目的了解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
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归纳。
结果通过对阿司匹林药源性疾病机制的研究,寻找阿司匹林新用途的理论依据。
结论阿司匹林除用于解热、镇痛、消炎外,还有预防心血管意外、哮喘及防治白内障等新用途。
【关键词】阿司匹林药源性疾病新用途乙酰水杨酸有名(阿司匹林)为最常用的解热镇痛药,抗炎抗风湿作用较强,并有促进尿酸排泄作用。
此外,尚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本品口服易吸收,1~2h内血中浓度达高峰,在体内由脂酶催化迅速被水解成水杨酸,在肝内代谢,由肾排出。
常用于感冒发热、头痛、肌肉痛、神经痛及活动性风湿性关节炎等。
一、制剂片剂:每片0.05g,0.1g,0.2g,0.3g,0.5g。
泡腾片:每片0.3g,0.5g。
肠溶片:每片0.3g,0.5g。
栓剂:每粒0.1g,0.3g,0.45g,0.5g。
二、注意1.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应慎用或不用本品为宜。
2.长期大量服用或误服大量本品,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高热、脱水、虚脱、昏迷、谵妄、呕吐、大量发汗而危及生命。
3.本品可引起胎儿异常,妊娠期妇女尽量避免使用。
4.饮酒前后不可服本品,因可损伤胃黏膜屏障而导致出血发生。
5.10岁左右儿童,患流感或水痘后忌用本品,否则可能诱发 Reye综合征,严重者可致死。
三、临床新用途1.治疗胆道蛔虫病有人用乙酰水杨酸治疗胆道蛔虫病,效果显著。
用法:乙酰水杨酸片,1g/次,2或3/d,连用2~3d。
当阵发性绞痛停止24h后即停药,然后再行常规驱虫。
2.治疗月经过多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月经过多,都与子宫内膜或肌层合成与释放过多的PGI2及PGE有关,因为PG可引起子宫血管扩张,抑制血小板聚集。
据此,可用阿司匹林类药物治疗月经过多。
许多报道指出,服用吲哚美辛、甲芬那酸或萘普生等可显著减少经血量。
3.治疗原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时子宫内膜液及外周血液中的PGF2d水平或PGF2d/PGE2比例升高,其症状与全身给予 PG进行引产或人工流产的副作用颇相似。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危害 服用阿司匹林8项注意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危害服用阿司匹林8项注意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为预防各种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临床上有许多中老年人都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ASA)。
一、阿司匹林的4大危害1、对胃肠道粘膜的损害值得关注。
ASA对胃肠道粘膜产生损害的机制主要有局部作用和系统作用两方面。
①局部损害。
②系统作用,最容易导致胃的消化性溃疡,发生出血、穿孔;同时低剂量ASA长期应用也可致食管、小肠、结直肠的损伤,发生溃疡、出血、肠腔狭窄和穿孔。
出血症状包括:呕出鲜红血(上消化道出血)、呕血呈暗红色(上消化道出血减缓或停止)以及黑便(肠道出血)等。
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
2、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还可引起皮下出血,患者表现为皮肤青紫或有出血点,甚至牙龈出血或鼻出血,老年女性尤为常见。
由于阿司匹林具有抗凝血作用,会使手术出血风险加大。
这些应引起广泛的重视。
3、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还能引起中毒,使患者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和视力减退等症状。
4、孕妇在怀孕3个月内服用阿司匹林,可致胎儿发育异常,之后长期服用,可致分娩延期,并有出血的危险,故分娩前2~3周应禁用。
二、服用阿司匹林8项注意1、服用适宜的剂量,选择正确的服药时间。
经大量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预防应用ASA的剂量,每日50~100mg(大多推荐每日75mg)长期服用最为适宜。
这样既可达到最佳的预防作用,又可使药物的毒性反应减到最少。
阿司匹林应该早晨还是晚上服用?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尚有争议,到底是晚上还是早晨服药各执一词。
有人根据夜里2时到上午10时之间血小板更活跃,也是心血管病高发时段,认为晚上吃阿司匹林更有效;也有研究发现,早晨服用夜间血中前列环素水平更高对预防夜间心血管病发作更有效,提出应早晨服药。
其实,在哪个时间段服药并不重要,只要长期坚持服用阿司匹林就能获得持续的血小板抑制效果。
从药效来讲,目前专家们的共识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作用是持续性的,早晚没有多大区别,关键是坚持。
阿斯匹林
阿司匹林长期服用?眼下,在中老年人当中,刮起一股新的保健风,即每天口服小剂量的肠溶阿司匹林以防脑血栓。
听说阿司匹林确有这个作用,却没有想到老爸老妈早已经行动起来,一天一片地吃着。
我问他们:了解小剂量阿司匹林为什么能防脑血栓吗?知道它不能与哪些药物合用吗?知道什么人不宜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吗?老爸老妈瞪着迷惑的眼睛望着我,只顾一个劲儿地摇头。
看来,大多数的中老年人像老爸老妈一样,对于这种保健方法,他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阿司匹林问世已百余年,是一种价廉物美的常用药。
近年的研究发现,阿司匹林除具有传统的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外,还具有诸多新用途,特别是阿司匹林肠溶片(以下简称阿司匹林),能防治多种中老年的常见病,在保健方面大显身手。
由于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降低血液黏稠度,保持血液畅通,从而预防血栓、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发生。
另外,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还可用于防治癌肿、糖尿病、老年性白内障等疾病。
小剂量阿司匹林并非人人皆宜。
虽然肠溶阿司匹林是在肠道溶解,避免了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但是由于它所具有的抗凝血反应,使得它对胃的间接刺激还是有的。
解放军总医院的一项临床观察发现,常服肠溶阿司匹林的患者易损伤黏膜,尤其是老年人更易发生胃肠黏膜糜烂和溃疡。
因此,常服阿司匹林应注意其引起的出血倾向。
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或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者,均不应服用阿司匹林。
在进行各种手术治疗之前,也应停服该药。
近期做过手术,特别是眼科、内脏、颅内手术的人,不应服用阿司匹林。
血压高于170/110mmHg、患有严重动脉硬化者,不宜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以免诱发脑出血。
有些药不宜与阿司匹林合用。
人老了,免疫功能逐渐减退,因此,老年人患病率高,有的甚至患多种疾病,一次口服六七种药的老人并不鲜见。
所以,欲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者必须了解哪些药物不宜与阿司匹林合用。
口服降糖药(甲磺丁脲、优降糖等)。
阿司匹林可促进肝糖元合成及胰岛素分泌,增加降糖作用,使血糖急剧下降,严重者可引起低血糖昏迷、休克,危及生命。
阿司匹林的调研报告
阿司匹林的调研报告
阿司匹林调研报告
1. 引言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处方药,广泛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疼痛和降低发热。
本报告旨在对阿司匹林进行综合调研,包括其的药理特性、适应症、副作用及市场销售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
2. 药理特性
阿司匹林主要通过阻断环氧化酶活性起药效,以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产生抗炎、镇痛和退热作用。
由于其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阿司匹林也被广泛应用于抗血栓治疗。
3. 适应症
阿司匹林适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的头痛、牙痛、关节疼痛等各种疼痛,同时可用于治疗发热症状。
此外,由于其抗血栓作用,阿司匹林也被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4. 副作用
阿司匹林的主要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适、出血风险增加及过敏反应等。
胃肠道不适常见症状有胃灼热、恶心等,严重者可导致溃疡及出血。
出血风险增加主要表现为停经、咯血等,患有消化性溃疡、凝血功能障碍及肾功能不全者更易发生出血。
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在使用该药时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5. 市场销售情况
阿司匹林作为非处方药,是全球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现在市面上有许多不同品牌和剂型的阿司匹林产品,如片剂、颗粒剂、口服液等。
阿司匹林的市场竞争激烈,价格相对较低,普遍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6. 结论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具有良好的药理特性和广泛的适应症。
然而,使用阿司匹林时需注意其副作用及适用人群,如果出现不适或严重副作用应及时咨询医生。
未来,随着科技进步和药物研发的不断推进,阿司匹林的应用前景将更为广阔。
阿司匹林功效新发现
用药之道用药阿司匹林功效新发现□副主任药师 常怡勇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
临床上,阿司匹林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后来发现,其实阿司匹林还有一些功效是过去我们不知道的。
1.能降低妇女患肺癌的危险性在排除吸烟对肺癌发病率的影响后,研究员发现,定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妇女得肺癌的几率较低。
每周至少服用3次阿匹司林,坚持6个月以上,肺癌的发病危险性可以降低三成。
阿司匹林对降低非小细胞性肺癌发病效果更为明显,可以降低50%以上。
研究员指出,某些因素可能在阿司匹林的抗癌效果上起作用。
例如,阿司匹林能通过多种途径减少感染的发生,并诱导异常细胞(如癌变细胞)的“自杀”死亡。
但是,定期服用阿司匹林有时也会出现一系列的副反应,如胃肠道出血、中风等,因此,在提倡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肺癌之前,一定要全面、深入地研究清楚阿司匹林的整个药理过程。
人们更不能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天真地认为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抵消吸烟的危害,烟草对健康的危害是无法被抵消的。
2.睡前1片阿司匹林降压效果更佳人体的许多生理功能,包括药物的吸收率,都会随着一天的时间变化而变化,因此有关服药时间的研究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研究员把109名患有中度高血压的患者分成两组,一组每天晚上在睡觉前服用阿司匹林,另一组则在白天任何时间服用该药。
研究结果显示,晚上睡觉前服用阿司匹林的降压效果更佳,患者的收缩压平均下降7.0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4.8mmHg。
该研究解释了为什么阿司匹林的降压效果一直不为人们所发现,因为过去的研究都没有就阿司匹林的服药时间作对照性实验。
3.预防心脏病效果好研究人员对4500名年龄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做了调查,他们发现:每天服用1片阿司匹林,可以将心脏病和中风的死亡率减少近半。
然而,日服常剂量的维生素E却没有这方面的好处。
被调查的人至少有1项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或肥胖。
阿司匹林肠溶片可以长期服用吗?有什么副作用
阿司匹林肠溶片可以长期服用吗?有什么副作用阿司匹林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解热镇痛抗炎药,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
用于头痛、牙痛、肌肉痛、痛经及感冒发热等;大剂量阿司匹林用于抗风湿。
阿司匹林还通过影响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及抗血栓形成,达到抗凝作用。
因此,阿司匹林肠溶片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发病风险、预防心肌梗死复发、中风的二级预防、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预防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血栓、降低心绞痛患者发病风险、降低心脑血管患者心肌梗死发作的风险。
一、阿司匹林肠溶片可否长期服用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有活血抗凝的的作用,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因为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可以降低动脉内阻塞性血栓的形成,有抗血栓的作用,现在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使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肠溶片不仅可以防止血栓的形成,还可以使胃肠道并发症副作用降到最低,保护心脏和血管。
如果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长期服用的患者一定要注意自身身体状况,即便是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也要注意如果有食欲不振、疼痛、灼烧感、上腹部不适等症状一定要停止服用和及时就医。
2、由于酒精会损伤胃黏膜,如果在饮酒前后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会加重胃黏膜损伤所以饮酒前后不可以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
3、有一些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可能会出现皮肤出血等症状,如遇这种情况应立刻停止服药并且及时就医。
二、阿司匹林肠溶片的不良反应阿司匹林用于解热镇痛时所用剂量小,短期应用时不良反应轻,抗风湿剂量大,长期应用不良反应多且重。
1、胃肠道反应最为常见口服阿司匹林可直接刺激胃粘膜,引起上腹不适、恶心、呕吐。
较大剂量口服(抗风湿治疗)可引起胃溃疡及无痛性胃出血,原有溃疡病者,症状加重。
阿司匹林会导致胃黏膜糜烂、溃疡以及出血等,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导致胃溃疡。
多数患者服用中等剂量的阿司匹林几天后就会出现大便出血的症状,其原因在于药物的酸性直接导致胃黏膜损伤,注射药物也会导致胃黏膜损伤。
阿司匹林的发现与作用
阿司匹林的发现与作用摘要:阿司匹林自问世以来,逐渐发展成为现今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但它的作用却不再局限于解热镇痛,经过多代人的不断探索开发,阿司匹林能够帮治愈更多的疾病。
关键词:阿司匹林到目前为止,阿斯匹林发展史:人们一以致于具有这样神奇的功效。
在2300多年前,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希腊生理和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已发现,水杨柳树的叶和皮具有镇痛和退热作用,但弄不清它的有效成份。
直至1827年,英国科学家拉罗克斯首先发现柳树含有一种叫水杨甙的物质。
1853年,德国化学家杰尔赫首次合成水杨酸盐类的前身—纯水杨酸。
它具有退热止痛作用,但毒性大,对胃有强烈的刺激。
1897年,另一位德国化学家霍夫曼为解除父亲的风湿病之苦,将纯水杨酸制成乙酰水杨酸,这即是沿用至今的阿斯匹林。
它保持了纯水杨酸的退热止痛作用,毒性和副作用却大为降低。
1899年,德国化学家拜尔创立了以工业方法制造阿斯匹林的工艺,大量生产阿斯匹林,畅销全球。
至今,阿斯匹林仍是一种使用广泛、疗效肯定的药物。
治疗头痛的药物,近年来,虫病;, 其作用和用途1.解热作用: 阿斯匹林进入循环系统后,可作用于下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心。
此中枢会监视血液的温度,及引发身体产热或散热的反应。
阿斯匹林因此有退烧的作用。
因而,常用于感冒和发烧。
2.镇痛作用: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PGS 合成而产生镇痛效应, 但只具中等度镇痛, 又无成瘾性,故在临床中,该药可广泛应用以缓解轻度或中度的钝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
3.抗炎抗风湿效应: 阿司匹林为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用药后可解热、减轻炎症,使关节症状好转,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
临床将阿司匹林作为急性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药物, 临床上也常4.5.阿司匹林的作用仍在不断的被开发,、[。
“老”阿司匹林与“新”阿司匹林
“老”阿司匹林与“新”阿司匹林关键词阿司匹林临床应用不良反应阿司匹林问世100多年了,作为经典老药,已为大多数人熟知,实际上,今天的阿司匹林与最初的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应用方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人们不断的深入研究,“老”阿司匹林正焕发出新的生命色彩,成为“新”的阿司匹林,但是,不管是作为经典的解热镇痛使用,还是应用在其他新领域,均需注意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
“老”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从而产生解热镇痛作用。
阿司匹林能使发热者体温降至正常,但不影响正常人体温,镇痛程度中等,主要对牙痛、头痛、风湿关节痛、痛经等慢性钝痛效果较好,对创伤性锐痛及内脏绞痛无效,在“癌症三级止痛疗法”中用于轻度疼痛。
由于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作用突出,所以一经问世,就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因阿司匹林不良反应较多,就目前解热镇痛药市场而言,阿司匹林已经用得很少了,而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芬必得(布洛芬)等新一代产品不但治疗效果更胜一筹,不良反应也有所减低,更容易被机体耐受。
另外,阿司匹林还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可用于缓解急性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红肿热痛症状。
“新”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对阿司匹林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而阿司匹林越来越多的新用途也在不断被发现。
阿司匹林可以降低癌症的发生率:1项调查表明,阿司匹林对乳腺癌扩散有抑制作用,每周服用阿司匹林3次达5年的妇女,其乳腺癌发生率下降1/3。
阿司匹林可以降低糖尿病人的血糖水平:服用0.5~10mg/(kg·日)的阿司匹林,可明显降低糖尿病人血糖水平,提高患者糖耐量和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抑制高血糖对眼晶状体和视网膜的损害,预防糖尿病病人视网膜微血管的血栓形成和视网膜病变病情恶化所造成的失明。
阿司匹林可以治疗“老烂脚”:阿司匹林影响人体血小板凝聚及前列腺素合成,对于久治不愈的下肢静脉曲张引起的溃疡,每天服用阿司匹林300mg,连服4个月,可促进溃疡面缩小痊愈。
阿司匹林临床新用途及药物相互作用
[5】 张丽华,薛扬.阿司匹林佐治难治性渗出性胸膜炎[J].中国I临 床医生,1999,27(12):53
[6]范琪慧.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71例分析 【J].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1(3):176
物活性物质是造成组织过敏反应的直接原因,前列腺素D。 是~种肥大细胞的介体。阿司匹林正是通过阻断代谢中的环 氧化酶途径抑制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从而减少了变态反应 中的肥大细胞脱颗粒,起到治疗作用。 1.8 白内障临床统计学调查发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风 湿性关节炎患者,其白内障发生率低于正常人群。实验研究 证实阿司匹林抑制白内障的机制为:①抑制品体蛋白的非酶 性糖基化反应;②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③抑制晶体蛋白的氨 基甲酰化反应;④抑制金属离子诱导催化的氧化反应;⑤降低 血糖的作用。有关阿司匹林防治白内障发病的研究正在进一 步开展‘“。 1.9糖尿病引发的心脏病凝血素具有促进血小板凝集的 作用。研究人员发现,糖尿病患者体内凝血素的分泌量明显 增高,阿司匹林之所以能够防治糖尿病引发的心脏病,部分原 因在于阻止凝血素在体内的合成。迈阿密大学医学院的翰尼 肯斯博士指导的一项临床试验显示:服用阿司匹林的男性,心 脏病发生率减少了44%,而患有糖尿病的男性,其心脏病发 生率的下降更明显,因此,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成年糖尿病患 者应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以减少心脏病的发生。 1.10佐治难治性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治疗方法为:阿 司匹林0.69,3/a口服,原抗结核方案不变,用药7~22d,平均 14.8d,结果11例胸腔积液全部吸收,有效率达91.7%崎J。 阿司匹林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前列腺素的 生成,同时还能抑制血浆蛋白溶酶,减少激肽的形成,抑制透 明质酸酶,降低血管通透性,从而发挥消炎、控制炎性渗出的 作用。 1.11 预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范琦慧∞1报道用小剂量阿司 匹林对平均动脉压预测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生可能的71 例妊娠中期孕妇进行预防性治疗,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 41例。治疗组患者除常规治疗外,给予阿司匹林50mg/d。早 饭后口服;对照组除不给予阿司匹林外,其他处理同治疗组。 结果表明,对照组发生妊高征14例,而治疗组发生妊高征4 例,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小剂 量阿司匹林对妊高征的发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1.12 治疗偏头痛 胡龙姣H o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治疗偏 头痛21例,并设对照组20例。治疗组El服阿司匹林100mg, 2/d,对照组口服谷维素片40mg,2次/d。结果治疗组有效率 为76.2%,对照组有效率仅为25%,二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试验结果表明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治疗偏 头痛效果好、副作用小。 2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2.1 与非激素类解热、镇痛、抗炎药物合用 2.1.1 与布洛芬合用 二药作用相似,既能对抗维生素K
阿司匹林临床新用途及药物相互作用分析
阿司匹林临床新用途及药物相互作用分析阿司匹林是一种镇痛、解热、抗炎的药物。
但是在临床中发现,它不仅具有镇痛抗炎的作用,还可以对冠状动脉、老年痴呆等疾病进行防治。
并且它在与其他药物共同使用时,会产生相互作用,本文主要是对于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期在今后的临床医学中更好地使用阿司匹林。
1 阿司匹林的新用途1.1对于老年痴呆的作用有研究发现,老年痴呆之所以会不断恶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枢系统的炎症问题。
因此,要想使得老年痴呆患者的病情不再继续恶化,让患者按时服用该药物,这样,可以使得老年痴呆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的遏制[1]。
1.2对于由抗生素所导致的听力障碍所产生的作用有研究发现,当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这些抗生素会进入人体,与人体中含有的铁元素结合形成自由基。
这种自由基的分子很不稳定,对于各种细胞都会进行损害,包括内耳中的各种细胞[2]。
当内耳的毛细胞受到损害的时候,内耳的探测声音的功能就会丧失,导致听力的丧失。
通过对一些动物进行实验表明,将阿司匹林进行分解之后,它会变为水杨酸盐,从而对于自由基的形成造成阻碍,进而使得听力丧失的状况不会实现。
1.3对于脚癣的作用用牙膏与阿司匹林融合,并将其搅拌成糊状,对于脚癣的治疗具有很好的作用。
这是因为牙膏有很好的抗菌效用,而阿司匹林对于真菌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因而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对于脚癣的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3]。
1.4对于卵巢癌、肠癌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定期连续服用阿司匹林的女性与没有服用阿司匹林的女性相比,她们患有卵巢癌的风险要小得多。
而在定期连续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中,发生肠癌的比例要比未服用的人小得多。
1.5对于白内障的作用有研究表明,长期连续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发生白内障的概率要比未服用人群发生白内障的概率小得多。
这是因为阿司匹林可以对血糖进行降低,同时可以导致多种反应,使得患白内障的概率降低。
1.6对于因糖尿病导致的心脏病的作用一般来说,凝血素可以使得血小板发生凝聚作用。
阿司匹林综述
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的合成综述1.阿司匹林的简介本文对阿司匹林 (Aspirin)的发现历史与合成方法及现当代的一些分析检测手段作了对比分析,讨论了他们的优缺点,并着重探讨了酸催化条件下的经典合成的实施过程与改进方案。
关键字:阿司匹林合成表征含量测定化学名称:2-(乙酰氧基)苯甲酸,2-ethanoylhydroxybenzoic acid分子结构式为:C9H8O4分子相对质量:180.16阿司匹林 (Aspirin)化学名称叫乙酰水杨酸。
也叫乙酰基柳酸、醋柳酸。
纯品为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或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微带酸味,密度1.35,熔点135~138℃,在干燥空气中稳定,遇潮会缓慢水解生成水杨酸和乙酸,微溶于水,在醇、乙醚和氯仿中溶解,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中溶解并分解。
阿司匹林目前主要由水杨酸和醋酸酐经酰化反应制得,在世界医疗史上是一种老资格的药品。
阿司匹林诞生以后,用来治疗感冒发热、风湿关节疼痛,十分有效,因此很快就成为广泛应用的药物。
以后又陆续制成了以乙酰水杨酸为主药的多种复方制剂,更是受到欢迎。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在具有解热止痛作用的新药不断出现,但阿司匹林在平民百姓的心目中光彩依旧,近百年来它依然是一种安全有效、价廉物美的大众化解热止痛药。
阿司匹林源出于杨柳的提取物。
用来治疗感冒发热、风湿关节疼痛,十分有效,植物含有水杨酸类物质是在长期的进化和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这类化学物质对植物而言是天然驱虫剂,用来抵御寻食的动物,以保存自身物种的存在和繁衍。
1835年卡尔·娄卫希 (Karl Lowig)从绣线菊中提取出了纯的水杨酸;1838年意大利人拉菲尔·皮瑞阿 (Raffaele Piria)在实验室里将从柳树皮中提取的水杨苷转化成水杨酸。
当时纯的水杨酸已经开始作止痛药使用,它的降热止痛抗炎疗效比水杨苷要好得多。
然而从天然植物中分离提取水杨酸耗时耗力成本亦高。
阿诗匹林的功效与作用
阿诗匹林的功效与作用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解热镇痛药之一。
阿司匹林自19世纪末以来就被广泛应用,被人们赋予了许多医疗用途,不仅用于缓解头痛、发热、关节痛等一般疼痛,也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阿司匹林的功效与作用,从不同角度解析它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一、阿司匹林的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1. 化学成分阿司匹林的化学名为乙酰水杨酸,其化学式为C9H8O4。
它是一种白色晶体粉末,在水中微溶,但在乙醇、乙酸酯等有机溶剂中溶解度较大。
2. 作用机制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环氧酶(Cyclooxygenase,简称COX)来发挥其药理作用。
COX酶是一种将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简称AA)转化为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简称PG)的关键酶。
通过抑制COX酶的活性,阿司匹林可以阻断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达到解热镇痛、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
二、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作用解热镇痛是阿司匹林的最主要的药理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COX酶,阻断前列腺素的合成。
前列腺素是一种能引起发热和痛觉的物质,所以阿司匹林的抑制作用可以缓解发热和镇痛。
三、阿司匹林的抗炎作用除了解热镇痛作用,阿司匹林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前列腺素在炎症反应中起到一个重要的调节作用,它能引起血管扩张、炎症局部血液流量的增加,并在细胞水平上参与炎症相关信号传导通路。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COX酶来阻断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炎症性疾病的症状。
四、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主要参与者,它们会在血管损伤后迅速聚集在损伤部位,形成血栓。
这种血小板聚集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在某些疾病状态下(如心脑血管病、血栓性疾病等),血小板的聚集过度,容易导致血栓形成。
阿司匹林可以通过抑制COX酶来阻断血小板内花生四烯酸(AA)转化为血小板凝血酶A2(TXA2)的过程,从而减少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的形成。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标签:阿司匹林;不良反应;防治措施为防治各种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许多中老年人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ASA)。
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75~325 mg/d)具有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随着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很多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其不良反应越来越常见。
如何防治这些不良反应,笔者总结了服用该药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将该药的副作用降至最低。
1 主要不良反应1.1阿司匹林的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对胃黏膜的损害,其损害机制可分为局部作用和系统作用两种情况。
1.1.1局部作用口服阿司匹林后,药物直接接触胃黏膜,不仅可使胃黏膜上皮细胞层完整性丧失还能分解粘液层,因此破坏了胃黏膜屏障。
这一方面为胃酸、胃蛋白酶对胃本身的侵蚀打开了通道,另一方面促进H+逆扩散,很快使胃黏膜出现瘀斑、浅表糜烂。
这些病灶可发生隐性出血,一般不会出现显性大出血。
1.1.2系统作用阿司匹林进入体循环后,由于其对环氧化酶(COX),特别是环氧化酶-1(COX-1)的抑制,减少了胃黏膜对前列腺素的合成,导致黏膜保护因素的损失;同时阿司匹林还能增加脂氧化酶活性,从而增加了具有收缩作用的白三烯,其中对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均影响对胃黏膜的血流。
以上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不良作用使细胞修复能力受损,溃疡边缘的细胞再生受阻,延迟了消化性溃疡的愈合,因此患者易发生胃出血、穿孔等溃疡病的发生。
1.2低剂量阿司匹林长期应用也可导致食管、小肠、结直肠的损伤,发生溃疡、出血、肠腔狭窄和穿孔。
发生率较小,报道很少。
2防治措施2.1服用适宜的剂量每天服用小剂量(75~300 mg)的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
临床上常用此法预防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心脑血管栓塞事件的发生。
每天服用中等剂量(500~3000 mg)的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的作用。
常用此法治疗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牙痛等病症。
每天服用大剂量(超过4000 mg)的阿司匹林具有消炎及抗风湿的作用。
阿司匹林用途的新扩展
阿司匹林用途的新扩展 根据临床资料的积累,阿司匹林现已用其作为心肌梗塞或脑梗塞等疾病急性期治疗及二级预防的标准药物,认为阿司匹林的用量以75mg/日~150mg/日为最佳,同时也显示了肠溶剂的有效性。
而且,近年来,阿司匹林抗凝作用以外的各种作用也正在受到关注。
一、抑制血小板凝集以外新作用的机制以往认为,阿司匹林的疗效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而发挥抑制血小板作用的,但近年来也有报告认为,通过阿司匹林的代谢产物水杨酸还可产生抗炎症作用、一氧化氮(NO)合成促进作用等。
例如,提示其抗炎作用和抑制心血管意外作用的有关阿司匹林抑制心肌梗塞发病效果的一项与安慰剂的对照试验(PHS研究)表明,尤其在C反应蛋白(CRP)增高组,阿司匹林能有意义地抑制心肌梗塞的发病。
已知心肌梗塞和脑梗塞患者发病前的血CRP浓度较之正常值高数倍,提示可能是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CRP增高而抑制慢性炎症,从而抑制了缺血性心血管病的发病或动脉硬化的进展。
二、预防心血管意外的标准药———阿司匹林有关各种抗血小板疗法的有效性,一项对约20万例进行meta分析的A TT(Antithrombotic Trialists’Col2 laboration)显示,阿司匹林可使心肌梗塞或脑梗塞等任一基础疾病的意外发病减少11%~30%,再次确认阿司匹林在急性期治疗或二级预防中的有效性。
A TT分析认为,阿司匹林75mg/日~150mg/日,疗效显著,尚未发现超越阿司匹林疗效的抗血小板药物,至于并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有效性尚不明确。
因此,为预防心血管意外的发生,与其变更或并用抗血小板药物,不如添加阿司匹林。
已知控制血压血脂或血糖、改善生活习惯等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国内、外各指导方针对阿司匹林的推荐欧美的指导方针将阿司匹林推荐为预防心血管意外中抗血小板药物的首选药物(表1)。
日本循环学会2000年报告的关于心肌梗塞二级预防指导方针,从心肌梗塞发病直到陈旧性心梗病例,应全部应用阿司匹林,仅对于合并心房纤颤的病例应用华发令。
简述阿司匹林的新用途(1)
简述阿司匹林的新用途【摘要】:自1899 年发现阿司匹林后,名副其实成为临床使用已有百余年的解热、消炎、镇痛和治疗风湿的标准药物。
被认为是极安全、较理想的对症治疗药物,药效迅速,价格低廉。
特别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国内外报道阿司匹林用来治疗动脉硬化、癌症、老年痴呆后,人们对其有了重新的认识,在临床治疗上的新用途引起了极大兴趣和重视。
因此,阐明其药源疾病作用机制,发挥老药新用途,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1.阿司匹林 2.新用途阿司匹林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其最基本的药理作用是解热镇痛,通过发汗增加散热作用,从而达到降温目的。
同时,它可以有效的控制由炎症、手术等引起的慢性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等,且不全产生药物依赖性。
阿司匹林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抗炎、抗风湿,是治疗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阿司匹林越来越多的新用途被逐渐发现。
(一)阿司匹林的新用途1.预防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肌梗死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了ASA在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预防作用,但ASA对稳定型心绞痛的有益作用未见报道。
瑞士心绞痛ASA试验(SAP-AT)是第一个关于ASA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进行的前瞻性研究,他们将2035例患者以随机双盲方式分成两组:ASA组(75 mg/d,n=1009)和安慰剂组(n=1026),所有患者均用索他洛尔(sotalol)治疗以控制心绞痛症状,平均随访问时间为50(23~76)个月,与安慰剂组相比较,ASA组使一级重点事件(即首次发生非致命性或致命性心肌梗死或猝死)降低34%(81例比124例,95%可信限24%~49%,P=0.003),二级重点事件(即血管时间,血管性死亡,所有原因的死亡率、中风)降低22%~32%。
本研究显示索他洛尔加小剂量ASA进行治疗就心血管事件而论具有明显益处,包括明显降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首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2.预防脑血管疾患荷兰即瑞典ASA试验均证实,小剂量ASA对减少突发轻度脑血管疾患的主要致命性及非致命性血管疾患有效,且副作用少。
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应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物,自1899年以来一直被广泛用于镇痛、抗炎和抗血小板治疗。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已不再局限于这些传统领域。
本文将探讨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应,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药物。
肿瘤预防: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降低癌症发病率。
一项基于超过名受试者的研究发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结直肠癌、食管癌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
心血管保护:阿司匹林通过抗血小板作用,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根据一项涉及名受试者的研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使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25%。
糖尿病防治:阿司匹林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血糖控制,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一项为期12年的研究发现,服用阿司匹林可以将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降低18%。
胃肠道反应: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包括胃痛、恶心、呕吐等。
这些症状通常在服药初期出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缓解。
出血倾向: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
虽然这种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注意。
如有出血迹象,应立即就医。
肾功能损害:部分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能会影响肾功能,加重肾病患者的病情。
但对于大多数健康人来说,阿司匹林对肾功能的负面影响并不明显。
精准医疗:随着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阿司匹林的使用将更加个性化。
基于基因和表型特征,针对不同患者制定最合适的用药方案,以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新型制剂:目前,新型阿司匹林制剂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这些新制剂可能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更长的半衰期和更少的不良反应,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联合治疗:未来阿司匹林可能会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以治疗多种疾病。
例如,将阿司匹林与抗肿瘤药物、抗炎药物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可提高疗效并降低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经典药物,在镇痛、抗炎、抗血小板等领域仍具有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其临床新用途不断被发现,如肿瘤预防、心血管保护和糖尿病防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阿司匹林被发现的新作用及副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近年来阿司匹林的新作用和副作用。
方法从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预防和降低癌症危险、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衰老作用。
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衰老作用以及副作用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阿司匹林被广泛应用在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其最基本的药理作用是解热镇痛和控制炎症。
结论在认识阿司匹林的新用途时,也要对其副作用有充分的认识,不可滥用。
【关键词】阿司匹林;新作用;副作用
阿司匹林的用途可谓是相当的广泛,其中最基本的、最常用到的药理作用就是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
其中解热镇痛所对应的症状有头痛、牙痛、神经痛和肌肉痛等等;抗炎作用所对应的症状就是风湿热和类风湿关节炎。
而在最近几年内,随着医药的快速发展,阿司匹林被临床所应用的作用已不仅仅是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越来越多的新作用被发现,但随之发现的也有不可避免的副作用,现针对阿司匹林的新作用和副作用的报告如下。
1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
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即脑中风)的治疗有显著的效果,是所有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药物中,最有效、临床上最值得广泛应用的。
临床结果证实,在缺血性中风患者病程2~4周的过程中,如果使用阿司匹林治疗时,会降低因缺血性中风引起的死亡率和复发率,与以往的数值相比少了近11%。
还有很多文献报道指出,在心血管病高危患者中,阿司匹林长期治疗能够使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约1/4,其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危险降低1/3,非致死性脑卒中的危险降低1/4,严重心血管事件病死率降低1/6,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正在得到重视。
2 预防和降低癌症危险
2. 1 降低结肠癌的危险美国某家医院中心出具的一项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合并用药也会气道很好的治疗作用。
如这个研究中心对所收治的1.5万名心脏病患者进行的3次研究中,得出的结果数据显示,阿司匹林和降低胆固醇药物“斯塔丁”联合应用,能够杀死患者体内较早出现的癌细胞。
另外,为证明能够有效的治疗直肠癌,还对1000名结肠癌患者进行试验,结果显示,加用阿司匹林后明显降低了结肠癌的死亡率,与以往数值相比少了19%。
2. 2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减少胃癌、乳腺癌风险研究员阿司匹林现在就用来治疗癌症,还不是很现实,但是已有资料中也显示出,那些患有胃癌和乳腺癌的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后能够有效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如:香港大学通过2831项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观察,长期注射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注射剂的患者的死亡率比未注射阿司匹林的患者的死亡率降低22%;英国研究机构对8000
名定期使用阿司匹林的妇女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她们罹患乳腺癌的概率低于未服用阿司匹林的妇女,在数据上降低了28%,这都说明阿司匹林降低了罹患胃癌和乳腺癌的风险。
3 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衰老作用
科学家发现,阿司匹林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常产生能促进免疫分子——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1。
这两种东西都具有增强免疫的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服用过阿司匹林的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免疫力会增强,不会出现因为机体衰老而引发的记忆力减退的现象。
另外,阿司匹林还能够抑制角膜组织内糖原的形成,从而达到保持角膜组织弹性、延长角膜老化过程的目的。
阿司匹林也常用于各种皮肤病、肠道疾病、偏头痛、静脉曲张引起的溃疡等疾病。
根据最新科学家推测还有抗糖尿病性心脏病、抗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虽然阿司匹林是神奇的药,但是还是有很多副作用的。
4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
4. 1 过敏反应这种反应还不能完全确定就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也可能就是某些特殊体质的人群才会发生。
这些体质的人服用阿司匹林后,有将近20%的人会出现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或其他过敏性反应,这些人的特征主要是中年、有鼻炎史和鼻息肉史。
而针对严重症状如荨麻疹、喉头水肿,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服用皮质激素。
4. 2 胃黏膜损伤阿司匹林会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和溃疡。
很多患者在连续几天使用中等剂量的阿司匹林后,大便经隐血试验后都显阳性,大大增加了长期使用者患溃疡病的可能性。
阿司匹林诱发胃肠黏膜损坏的方式有两种:口服和注射。
口服时阿司匹林的酸性直接破坏胃黏膜,注射时阿司匹林通过胃黏膜上皮的脂蛋白,破坏脂蛋白膜的保护膜的作用,导致胃酸逆流,弥散到组织中破坏组织细胞,导致毛细血管出血。
最近发现前列腺素对胃黏膜的保养有一定的作用,阿司匹林已经证明,可以防止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加胃黏膜上皮脱落的速度,增加溃疡的程度,减少胃黏液。
出于这个原因,阿司匹林的服用时间应在最好在饭后服用或与抗酸剂同时,溃疡患者更应该慎用甚至不用。
4. 3 肝损害阿司匹林引起的肝功能损害,可能并不是由于药物本身所引起,而是与肝细胞中度或发生过敏反应有关,因为有数据显示:当血清中阿司匹林的浓度降低后,转氨酶也随之恢复正常,所以并不能肯定归于药物本身的作用。
4. 4 肾损害临床实验结果显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动物会出现发生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肾功能不全或肾功能减退。
因为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会使氧化磷酸化解偶联,造成肾小管细胞内的钾外流,导致排除的尿液中尿酸量过程、缺钾等,严重者更会造成下端尿液中出现蛋白、细胞和管型等。
参考文献
[1] 范利.阿司匹林抵抗的再认识.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8,10(1):69-71.
[2] 邹凯华,张华.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上海医药,2009,30(2):64-66.
[3] 刘杰.阿司匹林药理作用的研究新进展.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86-87.
[4] 李江,刘文娴.阿司匹林抵抗的现状及展望.心肺血管病杂志,2009,28(1):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