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历代名家录

中医历代名家录
中医历代名家录

中医历代名家录

华佗,字元化,是东汉时杰出的医家。他曾到过很多地方为人治病,方法简单有效,受到了百姓的爱戴。华佗是一位精通医术的著名医生,尤其出名的是他在外科方面的成就。他到了哪里,都会受到了人们热烈的欢迎。他不但精通方药,而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他每次在使用灸法的时候,不过取一两个穴位,灸上七八壮,病就好了。用针刺治疗时,也是只针一两个穴位,告诉病人针感会达到什么地方,然后针感到了他说过的地方后,病人就说“已到”,他就拔出针来,病也就立即好了。如果有病邪郁结在体内,针药都不能直接达到,他就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祛除病患。他所使用的“麻沸散”是世界是最早的麻醉剂。在手术前让病人服下麻沸散,他不久便会昏睡过去,不省人事了,直到手术后才会醒来,痛苦很小。而手术之后,他在缝合的伤口处抹上一种药膏,四五天就能好转,也不痛了,一月之内伤口便能愈合,医术十分高明。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么也学不进去。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九年,三次到武昌考举人,都落第了。于是,他放弃了科举作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表示了这样的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父亲无奈,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经十余年的刻苦钻研,李时珍三十多岁时便成为当地很有名望的医生。据说当时常随父亲在当地的玄炒观内为病人诊治。

关月波,北京人,生于1873年,卒于1940年,享年67岁,是清末民初北京著名中医。关氏年轻时熟读古文,曾创办私塾,自任教师并自学中医。在北京行医40余年,擅长内、外、妇、儿及针灸各科,尤精内科、妇科。其诊所名为“乐道堂”。关氏对肝硬变腹水有独到疗效,并擅长治疗天花、麻疹、猩红热等时疫急症。

关月波在北京行医40余年,擅长内科及妇科,提倡气血辨证。他认为人之一身,无非气血。而疾病的发生演变,不外表里出入、上升下降的变化;疾病的性质和发展,不外寒热进退的相互转化,正虚邪实的相互交错,气血阴阳的相互失调等。从病理变化的总体来看,不外邪正的消长与阴阳的失调。而邪正消长、阴阳失调的关键,又离不开气与血。气属阳,血(包括阴、津液)属阴。气与血互为其根,维持人体的健康平衡。气血失调,则阴阳不和而疾病蜂起。总结气血失调的病机,不外乎气虚、气滞、气逆、血虚、血瘀、出血等。这既是疾病的产物,又是再致病的原因。且气病可伤血,血病可及气,气血失调都会造成人体各脏器的功能失调。因此,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气血这个主题。

关月波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仅把人体脏腑经络分属气分、血分,还把各种病因、疾病、症状划分为“气分受病”和“血分受病”。比如肿痛一症,如肿胀重,属气分受病;如疼痛重且固定不移,属血分受病。由于人体的整体性,气血相互为用,所以有发于气而受病于血,有发于血而受病于气,以及气血同病等情况。因此,辨证时要分清是以气分为主,还是以血分为主;是气分先受病,还是血分先受病。治疗时,他也多从气血两个方面考虑。气病求之于血,血病求之于气。治气时照顾到血,治血时照顾到气。这里,他所讲的气血辨证与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后者气分病、血分病只反映了温病发展的不同层次和证候类型,前者则是疾病归属的两大范畴。他曾说:“临床辨证,初求于六淫八纲、卫气营血、三焦脏腑,而深求于气血,不能浅学辄止”。他所讲的气血辨证,是在继承前人辨证方法的基础上,又深入了一层。

丁氏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然而,对于穷苦患者,他不但不收医药费,有时还掏钱资助,使其得以尽快痊愈,以便谋生。遇到患疮疡需要手术治疗而又无钱糊口者,常常补助其饭费,待患者吃过饭后再行手术。遇到开刀时脓液排出不畅的患者,丁德恩就用口吸吮脓液,促其排净,患者无不感恩戴德。

韩氏治病重视肝郁,治虚损分五脏,治血证降逆化瘀,治呕吐重升降补泻。他主张治虚损要结合脏腑生克关系,全面分析。在治疗过程中,总以稳妥轻灵为务,切不可急速求功,用药过猛,顾此失彼,反而有害。凡标本皆虚者则当补,标本皆实者宜当泻。有标实而本虚,或本实而标虚,有舍本从标,有舍标从本。他说:“凡降者必先升,但升者不使过高,降者宜求其缓。降其蕴邪,驱其滞热,升其不足,以补其正,斯为得之。”治病欲想降(攻),必先考虑升(补)。用升法宜当求其适合,不可升之太过。久病或虚弱者,使用通降法时,尤宜缓和稳妥,不可过急过猛,恐其病去正伤。所用通降之法,是指内有蕴热停滞,故当驱之。所云升其不足,指正虚清阳不能上升,故当补之。对于久病重病,邪实正虚之人,攻补两难,必须审察标本虚实,采用兼顾并筹之法,灵活运用,多能取效。

韩氏认为,肝气横逆,克犯脾胃,治宜疏肝理气,采用柴胡、香附、苏梗、青陈皮、郁金等。肝气郁久化火,火性上炎,治宜泄肝折热,采用龙胆草、黄芩、夏枯草、芦荟、青黛、知母、山栀、连翘等。肝阳上亢,治以平肝镇逆,采用紫贝齿、瓦楞子、代赭石、生牡蛎、旋复花、白蒺藜、羚羊角、钩藤、炒蚕砂、炒僵蚕、灵磁石、茯神等。阴虚肝热,治以清肝育阴,采用生地、杭芍、女贞子、旱莲草、丹皮、阿胶珠等。

对虚损的治疗,认为当先分阴阳、别五脏、论气血。结合母子生克,顾及脾肾二脏。

心阴不足,药用丹参、元参、麦冬、阿胶;

心阳不足,药用人参、黄芪、当归、桂枝、茯苓、菖蒲。

肝阴不足,药用杭芍、生地、茺蔚子、女贞子、阿胶;

肝阳不足,药用山萸肉、枸杞子、楮实子。

脾阴不足,药用生山药、生杭芍、生薏米、白扁豆、莲子肉;

脾阳不足,药用人参、茯苓、苍术、于术、升麻、藿香、陈皮。

肺阴不足,药用百合、阿胶、北沙参、麦冬、天冬;

肺阳不足,药用人参、黄芪、升麻、蛤蚧、五味子、益智仁。

肾阴不足,药用熟地、潼蒺藜、枸杞子、杜仲、桑寄生、金樱子、补骨脂、川续断、黑桑椹;

肾阳不足,药用熟附子、肉桂、巴戟天、锁阳、山萸肉。

对于血证,他认为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常用药物,如苏子、降香、沉香、旋复花、生代赭石、左牡蛎、杏仁、川贝母等。治血症重视化瘀,常选醋制花蕊石、三七、桃仁、红花、牛膝、醋炒大黄、姜黄、蒲黄、炒五灵脂等。总之,对于血证主张降逆以缓其急,化瘀以防留邪。

对于呕吐,他认为皆属升降不能平衡所致。临证时先审病因,辨明属表闭,属内热,属湿郁,属暑邪秽浊,对证治疗,恢复升降。若属肝胃郁热,则用竹茹、川连、陈皮、黄芩、法半夏、吴萸、砂仁等肝胃同调。若属命门火衰,脾胃气虚,则选附子、肉桂、干姜、硫黄、吴萸、荜茇等。

在治疗上,他认为“伤寒以辛温发散为主,温病以辛凉发散为主,暑温以清暑宣达为主,伏暑以清透伏热为主,秋燥以润燥宣肺化痰为主,冬温以利咽通便为主。滋阴生津之方法为温病所必需,但须斟酌病情适宜用之可也。”

临证之际,对各种疾病的治疗灵活加减运用成方,师古而不泥古。对危急病人的诊治,认为变化倾刻,故

审病辨证必须深入分析。对慢性疾病,多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如有肾阴虚损服滋腻过久碍及脾胃者,认为务必先调脾胃,后再补肾缓图。

萧氏通晓内、妇、儿各科,尤对老年慢性疾病更为擅长。认为调理虚证,一应育阴培本,二要疏理气机。临证处方精益求精,强调中药炮制对药性、归经及临床应用的影响。萧龙友治疗虚损,尤重于脾。补脾常选用党参、山药、白术、莲肉,健脾常选用扁豆、薏苡仁,开胃选用谷芽、麦芽,益胃则选石斛、麦冬、金樱子等。

孔伯华很重视肝、脾二脏。如湿邪在表可芳香宣透,开逐化湿;湿邪在里:湿重于热可化气渗湿,佐以清热;若热重于湿则清热为主,佐以化湿。湿热并重者,则清热化湿同时兼顾。唯不可养阴生津,恐甘寒有伤脾胃又助湿邪;亦不可妄汗,恐阴阳俱伤,湿邪不去,反致气血两虚;亦不可妄下,恐更伤脾阳,而致洞泻,或致便血。”

施今墨临证多“数法并合”,如在运用补法时,着重调理肝、脾、肾之间的关系。他还善用调补脾胃法治疗糖尿病,认为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健脾补气实为关键,并创制了黄芪伍山药、苍术配元参两组对药以降低血糖、尿糖。此外,他还认为百病之生,多由气血。因此,临证非常重视气血辨证,并提出了“阴阳为总纲,表里、寒热、虚实、气血为八要”的观点。对于外感病,施氏认为应“着重辨别气血、虚实和表里”,并注重驱邪外出,给邪以出路。

汪逢春非常注重调理脾胃,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类:

醒脾开胃化滞类,如生熟稻芽、生熟谷芽、生熟麦芽、鸡内金、焦三仙以及各种曲类药物;

益气健脾类,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大枣、北秫米等;

滋养胃阴类,如玉竹、沙参、麦冬、鲜石斛等;

健脾利湿类,如白术、苍术、薏苡仁、建泽泻、料豆衣、扁豆衣等;

理气类,如陈皮、木香、厚朴、香附等。

汪逢春还非常重视人体的气机升降,常选荷叶、旋复花、沉香、枇杷叶等调节人体气机。在注重调节中焦脾胃的同时,他也重视下焦肝肾的滋补,常选当归、白芍、生熟地、首乌、杜仲、续断、金狗脊、怀牛膝等。

名老中医疑难病诊治思路(周仲瑛)

疑难杂症是指辨证求因诊断难明(疑),病症复杂多变(杂),缺乏特效治疗(难)的一类病症。中医药对这类疾病的治疗有其一定的优势。疑病多郁、难病多毒、怪病多痰、久病多瘀、急为风火、湿热缠绵、多因复合、病实体虚、多脏相关及治疗策略等十个方面对疑难杂病的中医辨治规律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正于诸贤。

一、疑病多郁

疑病多郁是指在患者所诉症状繁杂多端,疑似难辨之际,当着重从郁入手。郁有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之分,但在疑难杂症中以气郁最为常见。因“六郁”以气郁为基础,“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气无形而血有质,目前中医界对“有形”的瘀血倾心研究者多,对“无形”的气留心重视者少。殊不知中医的理论核心是“气”,中医很重视人体的“气机”、“气化”功能,张景岳有“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之说,甚至认为:“凡有余之病,由气之实;不足之病,因气之虚。如风寒、积滞、痰饮、瘀血之属,气不行则邪不除,此气之实也;虚劳、遗漏、亡阳、失血之属,气不固则元不复,此气之虚也。虽曰泻火,实所以降气也;虽曰补阴,实所以生气也。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从临床上看,这类疾病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患者往往自觉痛苦很多,症状繁杂多变,有多系统表现,但大多查无实质性病变,或虽疑为实质性病变,而又不能定性、定位,明确诊断。临床上常

以心身疾病、功能性疾病及亚健康状态者为主,多“无形”可辨。病位常以肝为主,涉及心、脾。因五

脏中惟肝性喜条达,不受遏郁,易动而难静。肝病最易延及他脏,故曰:“肝为五脏之贼”。肝气一郁,即乘脾土,腹痛腹胀,甚则作泻;或克犯于胃,气逆作呕,两胁痛胀;化火上冲于心则心烦悸动,反侮于肺则呛咳不已,下夺于肾则耳鸣视糊。风依于木,气郁易于化火,肝阳还易化风,为眩、为晕、为麻、为痉、为颤、为类中,皆肝风震动所致。另外,情志郁结,气滞久则络瘀;气不布津,还可液聚为痰。痰随气上下,无处不到,既可内及脏腑,亦可外流骨节经络,又可表现出不同的脏腑经络见症,从而使疑似症状百出,复杂难辨。故有“诸病多自肝来”之说。以其易犯脾胃中土,刚性难驯;乘风火之威,上犯巅顶;挟风痰而流窜周身,无处不到。故疑难杂症在疑似难辨之际,应着重从肝入手,首辨气郁,注意其化火、生风及挟痰、挟瘀的情况,从而在疑难杂症辨治中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特别是对女性患者。

对郁证的治疗,当以疏肝理气解郁为***。选方方面,肝脾不和者主以四逆散,肝郁脾虚者调以逍遥散,肝郁气滞者选用柴胡疏肝散,六郁杂陈者施以越鞠丸、肝气郁结者投以五磨饮子。至于气郁化火则主以丹栀逍遥散,化风则主以羚羊钩藤汤、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挟痰者主以半夏厚朴汤,挟瘀者主以血府逐瘀汤。用药方面,柴胡、芍药疏肝解郁,升阳敛阴,调和表里,肝郁不畅,表里不和者可用;香附、苏梗气血双调,理气解郁,恶心呕吐,脘腹胀满者可选;白蔻、砂仁辛散温通,芳香化浊,湿浊内蕴,脾胃气滞寒凝者可投;栝楼、枳实破气消积,宽胸散结,润燥通便,胃脘痞满,大便不畅者可调;木香、槟榔行气止痛,消积导滞,胃肠积滞,脘腹胀痛者可解。如此等等,皆为临床所常用。至于青皮疏肝,香附散郁,枳壳利膈,木香舒脾,厚朴散满,沉香降逆,旋覆花下痰降气,柴胡解郁升清,川芎、苏叶能散邪气从汗而解;槟榔、大腹皮能使浊气下行而去后重;莱菔子、苏子、杏仁下气润燥,肺气滞于大肠者堪投,皆可随证灵活加减化裁。

在应用疏肝理气解郁之剂时,还应注意慎防伤阴。一则因本病气郁极易化火而伤阴,二则因理气之品多偏辛香燥热,久用必致耗伤阴血,尤其对久病兼有阴血不足之体,更当慎重,最好选用药性平和之花类理气药,如玫瑰花、绿萼梅、白残花、代代花、佛手花、厚朴花等。另外,肝体阴而用阳,有时疏肝解郁疗效不好,反而要注意加用敛肝、柔肝之品,如白芍、乌梅、木瓜、枸杞子等。另外,气为血帅,血能载气,气血相互资生为用,亦每多影响为病。对气机郁滞的治疗,还当注意气血互调,在行气解郁的同时,可适当参入川芎、赤芍、丹参等活血之品,血行畅则气机达,气血调则郁滞消。

如曾治马某某,男,28岁。七个多月以来,整日闷闷不乐,并有恐惧感,常觉处处有陷阱于己不利,伴有胸闷、呼吸不畅,不欲言语而善太息,时有肢麻,或有肢体肌肉膶动,夜寐不实,多梦易醒,心慌不宁,舌质偏红,苔淡黄薄腻,脉细弦滑。证属肝郁太过,气郁化火,痰火扰心,心神失宁。治以柴桂龙牡汤加减,药用醋柴胡5g,龙骨15g(先煎),牡蛎25g(先煎),桂枝5g,百合15g,知母10g,龙胆草5g,竹沥半夏10g,炙甘草3g,合欢皮10g,丹参10g,川芎10g,加减治疗月余,症状全部消失,康健如初。本例患者证属气郁化火挟痰,痰火扰心,虽无明显挟瘀情况,但在治疗中同样加入丹参、川芎等活血药,寓有治气不忘调血之意,从而更有利于行血中之气以解郁。

二、难病多毒

难病多毒是指难治重症多与毒邪有关。毒的含义,一是指温热病中的一些传染性、致病力强的外邪;二是指火热之极,所谓“火盛者必有毒”,“温热成毒,毒即火邪也”;三是指疾病过程中产生的病理因素,如热毒、水毒、瘀毒等。毒是诸多病邪的进一步发展,邪盛生毒,毒必兼邪,无论其性质为何,均可概称为“毒邪”。日本吉益东洞有“万病一毒”说,《素问?生气通天论》也有“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的论述。

毒邪既可从外感受,也可由内而生。外感之毒多与六淫、疠气为伍,“毒寓于邪”、“毒随邪入”,致病具有发病急暴,来势凶猛,传变迅速,极易内陷的特点,而使病情危重难治,变化多端。内生之毒是在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由脏腑功能失调,风、火、痰、瘀等多种病理因素所酿生,常见的如风毒、热毒、火毒、寒毒、湿毒、水毒、痰毒、瘀毒等,其性质多端,且可交错为患,使多个脏器发生实质性损害,功能严重失调,并成为影响疾病顺逆转归的决定性因素。如重症肝炎中的热毒、晚期肾炎中的湿(浊)

一位自学中医的买书录

一位自学中医的买书录 我买了许多有关《伤寒论》的书,迄今为止我觉得最有用的是这几位的书,对我的用方思路起到了关键作用,提供给大家参考。 一、郑钦安(真正的伤寒大师和有专长的宗师)《郑钦安医书阐释》:有关阴阳的判断,各种症状的讲解补充(主要是三阴症)是很好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大家一定要详看,多看。一般来说,市面上对某种症状老是治不好的,换个思路来一用就灵。 二、张锡纯(对本草经有实际验证的临床实战家)《中药亲试记》:觉得张氏最好的部分是在这本书,其他《伤寒论讲义》和《屡试屡效方》仅初看) 三、胡希恕(真正的伤寒大师和有专长的宗师)《张仲景用方解析》《百年传承---胡希恕那本》,另其《伤寒论讲稿录音》那本还没买:六经辨证的思路直接影响我对疾病症状的判断和讲解。 四、李可(真正的伤寒大师和临床实战家)《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一个是破格救心汤的使用;二是用量上遵守汉代量度;三是一日内连续进攻的思路都深深影响了我。这本书我也是一看再看,越是碰到危症我越是信任这本书,因为这是中国目前绝无仅有的专门碰大症的书,非常有价值。 五、黄煌(真正的伤寒大家和有专长的宗师,当前最有能力普及经方的代表性人物)《中医十大类方》《经方的魅力》《50味药证》《药证与经方》《经方沙龙第一期》《经方一百首》(还没买到):每一本书

都有价值,建议每一个学中医的人都从黄师的书开始看起,最容易入仲景门且可以直接实践,对初学者的信心有极大的提升作用,而且有此“沙龙论坛”作为普及经方的阵地,所以说黄师是当今最有能力普及经方的人。黄师对体质学说的研究树立了自己专长的方向,历史上没有哪位医者能象黄师那样把体质讲得那么明白。 六、陈瑞春《伤寒实践论》和《陈瑞春论伤寒》:提供自已伤寒用方的经验,值得借鉴。 七、张存悌《中医火神派探讨》和《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对火神派的用方思路作了很好的总结。 八、闫云科《临证实验录》:都是经方治病,值得借鉴。 九、余国俊《名医师承讲记》两本书:对经方使用部分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非经方部分只粗略看,因为不容易总结。 十、张步桃《小中药大功效》(二):原来没注意他,后来随手翻阅时才知道他也是经方家,看来(一)也要找来买。这本书有个特色是讲药物是哪一科的植物,类似的有什么,主要有什么作用,是本草学的补充。 十一:马正大《妇科证治经方心裁》:最大的特色是专讲妇科用经方,实在难得,我虽然看得少,但这么有专长的书以后肯定会借鉴他的经验(我现在经验最少的就是治妇科)。 其他的还有: 《十年一剑全息汤》:主要是整体观的思路,据此思路我还曾想过把六经主方:桂枝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理中汤、四逆汤、乌梅

中医十大名方

中医十大名方 1、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 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方解: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达少阳半衰之邪,黄芩泄半里之热。二药配伍以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等症。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配党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祛邪,同时姜、枣相配,可以调和营卫。 临床应用: 1.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的病证。若见心中烦闷而无呕吐者,可去半夏、党参、加瓜萎;若口渴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 2.可治疟疾,去甘草加草果等。 3.清泄肝胆湿热,如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病。本方可去参、姜、草、加茵陈、龙胆草、川楝子、栀子等。 4.本方可用于妇女经期前后外感、肾盂肾炎、胸膜炎、症见寒热往来者,均可斟酌使用。 3、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12克厚朴9克枳实9克芒硝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峻下热结。 主治:1.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 1

麻黄类方的运用

麻黄类方的运用 学经方,是需要经验共享的。所以,我一直主张大家有经验要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共同提高。今天呢,我也来介绍一些临床应用的经验,还有一些我收集到的资料,主题是讲一讲麻黄类方的临床应用。在座都有不少临床高手,在麻黄的应用方面你们都有独到的经验,我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大家对麻黄方的重视。关于麻黄麻黄是我们中国一种传统的发汗药、平喘药、利水消肿药,同时也是一种兴奋剂。大家知道,冰毒主要来源于麻黄,是从麻黄素里面提取的。在经方中间,麻黄方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伤寒论》里面麻黄方有14张,《金匮》里有13张,像其中的麻黄汤、大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都是经方中的重要方剂。麻黄这味药,大家确实都很害怕用,尤其我们江苏苏州这一带,用麻黄非常小心,不敢多用。记得我学医的时候,老师也反复强调,麻黄不能过量,用五分、八分,用一钱。还有人不敢用麻黄,只是用麻黄水来煎煮浸泡大豆黄卷来代替麻黄使用。因为确实有用麻黄以后导致虚脱的病例。清人许仲元《三异笔谈》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一个五岁的孩子,生肺风,一开始先用麻黄三分没有效果,然后加量加到五分,五分又不行,到第三诊他用七分,好,这个七分麻黄下去以后,这个小孩额汗如珠,脉已脱矣,结果赶快

用人参、五味子、牡蛎、龙骨来救脱。后来一查原来用的药,哦!前面两诊用的麻黄都是假麻黄,第三回才是真麻黄,真麻黄七分就已经过重了。这个医话提示真麻黄发汗确实非常厉害。清代陆定圃著的《冷庐医话》也说当时有个医生,看宋代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非常喜欢,奉为秘本。他见许叔微擅用麻黄汤,他也学着用。一个女子热病无汗,他就用麻黄汤,结果病人汗出不止,最后人死了。在美国,麻黄是禁用的。为什么呢?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麻黄是作为减肥药被广泛使用的。美国的胖子非常多,减肥在美国是一大行业,他们用麻黄减肥,但是没有按照我们中医使用麻黄的指征来使用,结果出了问题。九四年美国的一次网球赛上有一个妇女死亡,后来一查,发现与服用一种含有麻黄的减肥药有关。美国FDA通报后,一律禁止使用麻黄。不仅美国禁止,在澳大利亚,在英国,麻黄都是禁用的。但是很多医生搞到麻黄以后照用,因为麻黄确实是好药,不会用麻黄的医生不是好医生。附子是可爱的,麻黄也是很有魅力的。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麻黄要安全地使用麻黄,首先要对适用于麻黄的体质要进行甄别。麻黄是什么样的人用的?我们必须看张仲景的原文。张仲景很多的条文表面上看上去是个症状,其实他是指一种疾病或者一类疾病,甚至有的是指一种体质状态。譬如说麻黄,张仲景用麻黄是用来治疗黄肿的。黄肿黄肿,这是麻黄的主治,这是安全使用麻黄有效使

中医学中各脏腑功能与现代医学脏器功能的区别与联系 - 广医学院

中医学中各脏腑功能与现代医学脏器功能的区别与联系 广州医学院临床二系2000级8班蔡木蔚学号:2000111210 摘要:藏象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而解剖学的脏器概念则是西医理论的基本要素。脏腑学说中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医学中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上,却完全不同。这是因为脏腑在中医学里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单位,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或病理学方面的概念。一个中医脏腑的功能,可能包括西医几个脏器的部分功能,;西医一个脏器的功能,可能分散在中医几个脏腑的功能之中。因此,了解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好中医学,也对我们以后中西医结合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脏腑功能中医学现代医学区别联系 中医和现代医学是建立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上的。中医对脏腑功能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司外揣内、取象比类、经验反证的方法来进行概括,它本质上是一个归纳人体各种功能和表象信息的符号系统,其关注的主要是功能及关系,而对脏腑的形态结构的并没有一个明确描述。因此,中医“五藏”是“四时之五脏”而非“血肉之五脏”,其未知问题远远超出现代医学中的“五脏”,其功能不是同名解剖器官的功能,差不多每一“藏”都是一个涉及多器官、多系统的相对独立的“功能性单元”。由此可见中医藏象学说的各个脏腑,实际上都是以‘综合功能’为基础,辅以某些解剖结构而组合成的‘系统层次'”,具有“超解剖”结构。而现代医学对各个脏器功能的研究是建立在解剖学以及动物实验模型等基础上的,每个脏器的结构功能都一个明确的概念,为一个相对独立、单一的器官,脏器之间的联系没有中医脏腑之间的联系那么广泛,一般与同一系统中的脏器关系较密切。下面就以心、肝、肺三个作为例子讨论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中医理论认为,心的生理功能包括主血脉、主神志两个方面,而现代医学认为心脏是一个具有泵作用的实质性器官,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使机体的新陈代谢能够不断的进行,同时将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运输到靶器官实现对机体的调节作用,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中医理论中的心主血脉与现代医学心脏的功能基本一致,但是心主神志这个功能却是现代医学所没有的。神志,即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属于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各脏腑生理活动的反映,因此把神分为五个方面,分别与五脏相应。故《素问》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如果我们将两种理论联系起来综合分析,中医所指的心主神志用现代医学也是可以解释的,当人的心脏泵功能出现下降时,大脑可因血循环减少而出现氧气和能量物质相对供应不足以及代谢产物潴留,程度较轻时表现为神经系统的轻度抑制或者兴奋症状,严重时则表现为谵妄甚至昏迷等状态。由此可见,两者并非完全不同,可能只是现代医学认为出现的精神症状是由于泵功能下降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缺血缺氧的继发表现,而不是心脏直接引起。 肺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机体与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机体正常的各项生命活动,这在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中是一致的。中医认为:“肺主一身之气”,“肺为气之本”,其中所指的“气”不仅仅包括被人体所吸入的自然界中的气体,还包括抽象的“气”-真气。所谓“真气”,是指肺吸入的自然界的空气(受于天),脾吸收的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谷气)和肾中精气相结合,共同组成人体中的真气以充养机体。真气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它的生成、分布与调节均赖于肺。此外,肺还主通调水道、主皮毛,这在现代医学肺的生理功能中并未被明确提及。但是,现代医学中的一些研究有助于我们的理解。现代医学

我常用的调体经方黄煌

我常用的调体经方 黄煌 南京中医药大学 210046 黄煌,现为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方方证、药证。2001年获日本顺天堂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82年至今供职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历任基础部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讲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文献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部主任、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基础医学院名誉院长等职。 致力于经方医学的研究。中医基础扎实,精于临床,多年来在传统中医研究领域中敢于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编著了多本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中医学著作,发表了80多篇有新观点的学术论文,许多著作被多次重印,并翻译成日文、韩文出版。并多次应邀赴外讲学,受到国内外中医界的广泛关注。 主要著作有《张仲景五十味药证》、《中医十大类方》、《医案助读》及《中医临床传统流派》等,并主编《方药心悟》、《方药传真》及《经方100首》等。 一、大柴胡汤 通里攻下方,主治以心下按之满痛为特征的疾病。 【常用剂量】柴胡20克、黄芩10克、制半夏15克、枳壳30克、白芍20克、制大黄10克、干姜5克、红枣20克 【体质要求】体格壮实,以中老年较多。上腹部充实饱满,胀痛,进食后更甚,按压轻则为抵抗感或不适感,重则上腹部有明显压痛,腹肌紧张;多伴有嗳气、恶心或呕吐、反流、便秘、舌苔厚等。易患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支气管哮喘等。 【主治疾病谱】胰腺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炎性胆囊息肉、胆石症、高脂血症、脂肪肝,胆汁返流性胃炎、食道裂孔疝、胃窦炎、消化道溃疡穿孔、肠梗阻、肠道易激综合症,肺癌、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高血压、中风、心律不齐、心动过速,肥胖症、糖尿病胃轻瘫、甲状腺疾病(甲状腺腺瘤、甲亢、甲减等)、干燥综合征,乳腺癌术后调理、乳腺小叶增生、乳腺囊肿、溢乳、痛经、闭经、多囊卵巢,肾结石急性发作、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等。 【加减法】烦躁、心下痞者,合三黄泻心汤;脸红、小腹压痛、小腿皮肤干燥、舌暗等瘀血证候者,合桂枝茯苓丸;焦虑、腹满胀气者,合栀子厚朴汤;咽喉异物感者,合半夏厚朴汤;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心悸、失眠或伴有急性感染者,合黄连解毒汤;哮喘痰稠难咯者,合排痰散(即《金匮》排脓散);胸痛、痰黄,便秘者,合小陷胸汤。 二、桂枝茯苓丸 古代的下死胎方,现代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方。主治以气上冲、少腹急结、肌肤甲错为特征的病症。 【常用剂量】桂枝15克、茯苓15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桃仁15克 【体质要求】体格比较健壮,成年人多,中老年人更多。面色多红或潮红,或暗红,或发青,或面部皮肤粗糙或鼻翼毛细血管扩张,眼圈发黑,唇色暗红、舌质暗紫暗淡,舌边紫色或舌底静脉怒张等。皮肤干燥易起鳞屑,特别是下肢皮肤更为明显,或小腿易抽筋,静脉曲张,不能久行,或下肢浮肿或独脚肿,或下肢肌肉有绑紧感,或下肢皮肤色暗,发黑,膝盖以下发凉,易生冻疮,足底龟裂、鸡眼。腹部大体充实,尤其是小腹部。有的患者脐两侧尤以左侧下腹更为充实,触之有抵抗,主诉大多伴有压痛。患者容易有腰痛、腿疼、痔疮、

现代科技与中医现代化之路

现代科技与中医现代化之路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革命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伟大历史洪流席卷全世界。现代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相互交织,形成了以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科学为中心,以基本粒子物理、DNA理论、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为标志的现代科学革命;以核能技术、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空间技术为标志,以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自动化技术、生物工程、海洋工程为内容的现代技术革命。知识大爆炸、技术大革命正对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道德,以及对科学技术本身带来重大的冲击和挑战。面对着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之势的新技术革命,发展才是硬道理。具有5000年璀璨历史的中医药学只有主动迎战、积极出击、尽快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与世界紧密接轨,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否则,将被历史的滚滚洪流所淘汰。形势急迫,时不我待。 中医学是建立在我国五千多年的临床经验基础上的传统医学,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包含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医学需要。所以,对于中医学的研究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精华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理论和研究方法,力求使中医朝着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实现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成功接轨。必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先进方法来完善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药学理论需要汲取现代科学的营养来发展自己,丰富自己。中医药学理论具有海纳百川的理论品格,用现代科学诠释中医药学理论是可能的。尽管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形成于2 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时代,但她总是与中国古代文化同步发展,不断汲取同时代科学技术成果,充实完善自身,促成自身的理论内核条理化,并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实行自主发展。可以说,中医药学理论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而不是僵化和一成不变的。现代科技,不是西医的专利。如同市场经济没有姓“资”姓“社”一样,现代科技没有姓“中”姓“西”之别。我们要实行“拿来主义”,汲取现代科学的营养,促进中医药理论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中西医工作者,在系统整理中医理论的同时,还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在研究阴阳、经络、脏腑的生理和病理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要用高新科技发展的要求,中医理论发展是缓慢的,是不够科学化、规范化的。实现中医理论现代化,必须扫清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排除一切障碍,笔者认为,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其所以停滞不前,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 中医博大精深,中医教材当然很重要,是入门之书,学完教材之后,可以建立一个中医知识的大体框架,然而距离中医临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医书籍浩如烟海,还要看很多课外书。现为同学们推荐一些中医书籍。 1、《名老中医之路》,此书很多名医的成长之路值得借鉴,比如说他们是如何成才的,主要学了哪些中医著作。 2、《新编中医入门》董汉良著,金盾出版社。该书主要构建中医基本框架,并对每一部分如内、外、妇、儿等介绍了学习方法、主要内容及其参考书目。书很薄,内容丰富。 3、《中医临床传统流派》黄煌著,相当于中医医学史,可以对古代中医有个大体的认识。 4、《医古文》段逸山著。学中医,古文是障碍之一。 中医书很多,所以看书要精挑细选,先要用尽量少的书尽快建立一个基本框架,然后再广泛涉猎,所以在学校这几年时间很关键,工作之后想看书都可能没时间。 以下我分类列举书目,同学们要在每一个类别中先选其中的一本,看完所有类别,这样才能尽快建立一个框架。 一般而言,1990年是中医的转折点,1990年之后中医转向衰败,所以1990年之后写的中医书,很多都是纸上谈兵,除了几位名

家著作之外,好书不多。 壹、四大基础: 一《中医基础理论》 二、《中医诊断学》 (一)四诊: 1、清代·《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2、清代·林之瀚《四诊抉微》 (二)望诊: 1、民国·曹炳章《辨舌指南》 2、清代·汪宏《望诊遵经》 (三)切诊: 1、现代·李士懋《濒湖脉学解索》 2、民国·张山雷《脉学正义》 3、清代·赵文魁《文魁脉学》 4、晋·王叔和《脉经》 (四)辨证: 1、现代·孙其新《谦斋辨证论治学:当代名医秦伯未辨证论治精华》 2、现代·欧阳锜《中医症证病三联诊疗》 2、现代·姚乃礼著《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现代化的现状与发展

中医现代化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阐述了中医现代化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对目前我国中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于中医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观点及见议。 关键词:中医现代化,中医现代化人才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探索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科学中沿用至今的,具有民族特色,系统的理论,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等特征,是我国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1]。中医现代化,应是以发掘,完善中医学理论,全面引入现代病因病理学说,在保持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建立现代中医科学技术创新体系,使中医的学术理论体系和诊疗水平更加科学化,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1.中医现代化的现状 1.1现代中医教育对人才的培养 20世纪50年代以前,师承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仅有很少数的私立中医学校,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有高等本专门科中医院校40余所,全国有120多所高等医学院校和综合性院校设置了中医药学院,系或专业,大批名中医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任教,建设了一批中医药精品课程,教育模式向多元化,规模化高等教育模

式转变,从单一教育层次向多种教育层次转变,从单纯的医疗人才培养向中医药与理,工,文,管多学科复合人才培养转变。 1.2中医药逐步被世界接受 目前,我国与超过60个国家签订了有关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协议。随着西方国家对中医,针灸的兴起,西方教育界对中医高级格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重视起来,许多国家开始和国内高等中医院校合作办学,自1992年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创了西方正规大学第一个中医专业本科教育,澳大利亚又先后有4所公立大学开设了中医学教育。1996年英国的Middesex University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开设了全英,乃至全欧洲第一个中医学士课程,现在英国已经有11所正规大学在其卫生学院开设了中医,针灸本科或硕士课程,占全英开设卫生学院大学的22%。[2] 1.3中医技术在中医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 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的主要诊断技术,代表传统中医诊断技术水平,历经数千年的积累与发展,中医学临床诊疗技术日益成熟并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理法方药辨证体系。近50年来,在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下,中医行业和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人员开展了中医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中医药事业“十五”计划进一步重视了中医药诊疗疾病的新技术探索,在广大中医中药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已自主开发出了一批具有知识产权,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医药技术成果,中医在防治艾滋病、肝炎、风湿性疾病、糖尿病等现代难治性疾病、亚健康状态调节等方面已经显示出巨大发展前景。 2.

全国中医十大名方(治胃病十方)

90年代全国中医十大名医方: (治胃病十方)【转载于(益寿文摘)报】 1. 胃神经管能症:慢性胃炎,胃痛而伴胃脘灼热胁嗳气纳呆等,肝郁气滞,湿浊阻痹者。 R: 佩兰10g 延胡10g 普洱茶5g 厚朴5g 炙甘草5g 素馨花12g 功效:有芳香解郁,行气止痛之功. 2. 胃痛胃胀嘈杂灼热,口干苦等肺虚肝热胃阴不足型萎缩性胃炎: R: 北沙参30g 石斛20g 怀山药130g 焦山查30g 桑寄生20g 玉竹20g 青代10g 白勺 10g 浙贝10g 功效:有养阴建中之效. 用法:在服法上要求冷水浸过药面浸泡10分钟煮沸后改用文火15分钟服取药液约400ml。 3. 萎缩性胃炎或溃疡并发胃炎久治不愈,胃酸缺乏者,尤以胃脘隐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便秘为主症。 R:乌梅肉6g 炒白勺10g 北沙参10g 大麦冬10g 金钗石斛10g 丹参10g 生麦芽10g 炙内金5g 炙甘草3g 玫瑰花

3g 功效:有滋养胃阴,舒肝柔肝之效。 此方为经验方,方似不出奇,确含妙理,复胃阴者,莫若苦寒;复酸味者,酸甘化阴,足资吾等效法。 4. 慢性胃炎之脾不建运者,有增进食欲之效:(为脾胃良方,对胃炎有卓效) R:麦芽30g 谷芽30g 内金15g 山药15g 党参10g 甘草5g 用法:加清水超过药面一寸,浸泡一小时,沸后继沸5分钟即服,不宜久煎。 功效:有健脾和胃,复元益气之功。 5. 适应于各种慢性胃炎之属脾胃阴虚者: R: 沙参20g 白芍20g 麦冬15g 山楂15g 石斛15g 知母 12g 花粉12g 内金10g 丹皮 10g 乌梅10g 陈皮 10g 生甘草3g 功效; 养阴和胃,理气清热。 6. 适应于浅表性,反流性和萎缩性胃炎: R: 党参15g 丹参15g 蒲公英15g 白芍15g 制半夏10g 黄连3g 甘姜3g 炙甘草6g 功效:有益气健胃,辛开苦降,和中开痞之功(此方溶古方三首为

中医的价值及现代意义word版本

中医的价值及现代意 义

一、中医的形象价值: 二、 三、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在中国的医学概念上,应包括中医和西医。中国的中医已有二千多年的 历史,是祖国医学文化的宝贵遗产,作为整个世界来说,包括发达的西方国家,都没有如此发达的中医文化,而且目前都在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引进中国的中医文化。然而,目前的倾向是生在中国的中医药、长在中国的中医药,且在遭受着不少的是非曲折的各种非议。因此,有专家学者竭力呼吁,并写出许多关于《挽救中医》之类的文章、书籍,来呼吁社会、呼吁人们来重视中医药。如此听起来,关于中医的发展事乎有点悲。的确要靠挽救等手段来拯救中医,拯救这个手段是很重要。 因为在医学这个问题上,许多问题还是国家说了算,所以,在发展中医药的问题上,国家要有一个好的政策,如:对人的政策(国家要去发掘)、科研经费的政策、奖励政策、在典型病例上的研究、如:糖尿病、白血病、障碍性病血等一系列疑难杂症,是否可以像对“非典”一样,向全国公开征求处方,实行难题一个一个地突破。这样做会更有利于中医药的发展。国家的政策虽重要,但比这更重要的手段还是中医自身的形象价值。何为医生的形象:就是做医生与不做医生的,在文明上、卫生上、健康上、寿命上要比不做医生的更胜一筹。作为中医要在医学上领先,立于不败之地,更应率先做好中医的形象大使,105岁内蒙古、五原县老中医宫杜若老先生(在电视上公开以老中医的身份亮相),105岁的人像七、八十岁,而且公开征婚(征婚是个人的事),精神状态形象都很好,像个医生形象,也能代表医生的形象,而且可称得上整个医学界的医生形象代理人,受人尊敬,也受医学界人士的羡慕。同样西医要发展,也要努力。医学要发展,除了在理论、设备、设施、科研要发展外。更重要的是做医生的,首先是自身在健康、长寿的问题上要胜人一筹,健康长寿虽不是做医生的专利,是人人都有权力享受。但现在的问题是:医生为人治病防病头头是道,在总体寿命上来说,不比常人高出更多,而且所患之病也不比不是医生的要少,而且有需多是自己患了病不知怎么治?而且还无法治愈,这就让人有点难以信服。照理说健康、长寿虽不是医生的专利,但作为医生在医务、卫生、健康这方面的知识总要比常人和其他专业人士懂得多。要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用在管钱、管物、管权、管人问题上,为已服务,会形成失职、泛用职权乃至贪污、受贿、卖官、买官,直至走上犯罪,那是不可取的,但作为医生把专业知识用在自己的健康、长寿上,乃至成为全国或世界上的长寿之星,成为人类健康长寿的谐模。我想这总不会犯错误吧!可是现在的情况不是这样,不少医生除了自己的病治不了以外,而且有的病还明显的比别人多,有的从外表上看上去还显得比同龄人特别老气。因此有的肿瘤专家给别人治肿瘤的同时,自己也患了肿瘤,有的在肝胆专科,自己且长期患着肝胆系统疾病,有一位医生这样说:“我长期给人治病,我患的慢性胃病久治不愈,谁给我治?”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作为医学要发展,除了国家有好的政策以外,更需要有好的医生。中医西医都一样。作为健康长寿的主题歌,也必须只有学医学专业的人们来唱主角。总不可能是说相声的来唱健康长寿的主题曲,学医的去说相声吧!学表演的去搞科研,搞科研的去登台唱戏!在众多的行业中,有许多行业的人们可以有选择的余地,唯独只有医学专业中的健康长寿,人们的选择余地太小,要是谁缺少了健康长寿,谁就将自己终身吃苦。这是中医在形象上的价值,也是西医在形象上的价值。 四、 五、二、中医的现行价值: 六、 七、随着现代医学的日益发展,在多数人的观念中,已产生了一种单一的西医观念,认为西医就诊简单 服药方便,效果明显,中医就诊复杂,汤药要煎,而且怀疑中医药效果差。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从就诊的角度讲,中西医就诊都需要进行认真地诊断,诊断的前提是各类相关的仪器检查。西医在仪器检查的结果后下诊断用药;中医在仪器检查后的基础上,还要通过望、闻、问、切之后,然后再加上一个为会么?进行辩症(辩证)分析后,再考虑用药。至于用药方便与不方便,其实差不多,西医要吊针花时间,中医要煎药化时间,西医有现成的西药,中医有现成的中成药。至于效果,人

中医十大方剂

1.六味地黄丸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 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麦味地黄丸-若肺肾阴虚出现潮热,盗汗,两颧发红,咳嗽等症状,可以使用滋肾养肺的 麦味地黄丸,比六味地黄丸多了麦冬、五味 子两味药。 知柏地黄丸-出现睡觉出虚汗,口干舌燥,春秋季节手脚掌脱皮等症状,可以使用在六味 地黄丸基础上加知母、黄柏而形成的滋阴降火。 杞菊地黄丸-若肝肾阴虚引起眩晕,两眼昏花,视物不清,眼晴干涩,经常用电脑引起的视 疲劳等,可以使用滋肾养肝,比六味地黄丸 多加了枸杞子和菊花。 桂附地黄丸-适用于面色苍白,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若阴虚症状较重,达到阴虚火旺的 地步,金匮肾气丸”(即桂附地黄丸)。 注意事项 1.忌不易消化食物。 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 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那么,什么人不适合服用六味地黄丸呢? 第一,是有湿热的人, 第二,阳虚的人,阳虚的诊断指征是舌 质颜色淡,脉搏跳动多数是缓慢 的,下肢发凉,怕冷,尿是清长 的,这部分人要先补阳,再补阴, 或者两者同时进行(比如金匮肾 气丸就是这个作用)。 第三,脾胃功能弱的人,

2.银翘散表热证:荷牛豉草,連根梗葉花穗全吃了 薄荷 6g牛蒡子 9g 淡豆豉 6g 生甘草 6g 连翘 9g (芦)苇根 6g 苦桔梗6g 竹叶 6g 银花 9g 荆芥穗 6g 【功能主治】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 微恶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2.逍遥散 嘱咐将薄荷当柴草烧 术茯姜薄荷当柴草芍 组成:白术、茯苓,烧生姜, 薄荷,当归,柴胡,甘草,芍药(白) 【功用】疏肝解郁,健脾和营。【主治】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 (丹栀)加味逍遥散 丹枝嘱咐将薄荷当柴草烧 丹栀术茯姜薄荷当柴草芍 【组成】牡丹皮,山栀(炒) 白术(炒),茯苓, 茯苓,烧生姜, 薄荷,当归,柴胡,甘草, 芍药 【功用】养血和营,清肝健脾。 【主治】肝脾血虚发热,或潮热晡热,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怔忡不宁,或颊赤

中医十大方剂

1.六味地黄丸 【成份】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辅料为蜂蜜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麦味地黄丸-若肺肾阴虚出现潮热,盗汗,两颧发红,咳嗽等症状,可以使用滋肾养肺的麦味地黄丸,比六味地黄丸多了麦冬、五味子两味药。 知柏地黄丸-出现睡觉出虚汗,口干舌燥,春秋季节手脚掌脱皮等症状,可以使用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知母、黄柏而形成的滋阴降火。 杞菊地黄丸-若肝肾阴虚引起眩晕,两眼昏花,视物不清,眼晴干涩,经常用电脑引起的视疲劳等,可以使用滋肾养肝,比六味地黄丸多加了枸杞子和菊花。 桂附地黄丸-适用于面色苍白,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若阴虚症状较重,达到阴虚火旺的地步,金匮肾气丸”(即桂附地黄丸)。 注意事项 1.忌不易消化食物。 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那么,什么人不适合服用六味地黄丸呢第一,是有湿热的人, 第二,阳虚的人,阳虚的诊断指征是舌 质颜色淡,脉搏跳动多数是缓慢 的,下肢发凉,怕冷,尿是清长 的,这部分人要先补阳,再补 阴,或者两者同时进行(比如金 匮肾气丸就是这个作用)。

第三,脾胃功能弱的人,

2.银翘散表热证:荷牛豉草,連根梗葉花穗全吃了 薄荷 6g牛蒡子 9g 淡豆豉 6g 生甘草6g 连翘 9g (芦)苇根 6g 苦桔梗6g 竹叶6g 银花 9g 荆芥穗 6g 【功能主治】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 微恶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2.逍遥散 嘱咐将薄荷当柴草烧 术茯姜薄荷当柴草芍 组成:白术、茯苓,烧生姜, 薄荷,当归, 柴胡,甘草,芍药(白)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从单味药物治病,逐渐发展到方剂治病,这一过程是初级向到高级发展的过程。方剂学作为一门学科,也是循序渐进的,是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临床经验的积累,逐渐完善起来的。从《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开始,经过汉朝《伤寒杂病论》,唐朝《千金要方》,宋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到明清时期的《普济方》、《医方集解》等方剂代表著作的出现,方剂学已经发展成熟。尤其是方剂的数量急剧增加,当时《普济方》中已记载了61739首方剂。面对浩如烟海的方剂,如果不能科学地分类,不能举一反三,我们将无法记忆、无法掌握。特别是给后来人学习方剂带来了困难。因此,方剂必须分类。 在方剂的分类方法上,历代医家见仁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对众多的方剂进行归类,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方剂分类法。其中主要有“七方”说、按病证(脏腑、病因)分类、按主方(祖方)分类、按治法(功效)分类、综合分类等。 一、“七方”之说 “七方”之说,源于《黄帝内经》。其记载“七方”虽早,但并无具体的分类内容,至金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序》提出:“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这时才明确提出“七方”的名称,并将《内经》的“重方”改为“复方”,后世又引申其义,将“七方”称为方剂的分类法之一。所谓大方,是指药味多或药味少而用量大,以治疗病邪较盛之证或下焦疾患的方剂;小方是指药味少或药味多而用量小,以治疗病邪较轻之证或上焦疾患的方剂;缓方是指药性缓和,气味较薄,用于一般慢性虚弱病证,需长期服用治疗的方剂;急方是指药性猛峻,气味较厚,用于病势危急,须迅速治疗急于取效的方剂;奇方是指由单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偶方是指由双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复方则是两方或数方合用而治疗较为复杂病证的方剂。由此可见,“七方”应当是古代的一种组方理论。虽然迄今尚未见到按“七方”分类的方书,但“七方”这种以病邪轻重,病位高下,病势缓急,药味奇偶,以及病体强弱作为方剂分类的方法,对后世的方剂分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病证分类法

浅述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结合

浅述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结合 发表时间:2017-10-25T12:34:51.56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8期作者:李郭成[导读] 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合理结合应用不仅是医学发展的趋势,也将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以西医为代表的现代医学和以传统的中医为代表的传统医学之间不再处于对立关系,而是为了达到对于人类健康的预防、治疗、康复的共同目的,互相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合理结合应用不仅是医学发展的趋势,也将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关键词:现代医学;传统医学;中西医结合 引言:传统中医学是我国从古至今根据日积月累的临床经验而逐渐形成发展的,随着西医在我国的深入展开应用,两者也经历了学术上不同的争论,甚至随着西医的应用在我国收到良好的效果和大力推广,传统中医学遭受质疑,甚至产生废止中医的支持者,但也有为了维护中医学发展的相关人士进行反驳,我国现代医学三股力量并存的局面确定,是在1982年4月的“衡阳会议”和1982年11月的“石家庄会议”确定的,不仅强化了中医的特色,也加强中西医结合的相关建设,形成包括西医在内的三股医学力量。 1.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的异同点、优缺点 1.1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的异同点 从治疗对象而言,中医更侧重对人整体的治疗,而现代医学侧重对疾病的治疗;从治疗范围来看,中医注重人整体的治疗,以及与自然、天地、四季变化等整体的治疗,而西医则更着重对患处局部的仔细精湛的治疗;从治疗方法而言,中医是望、闻、问、切,西医是视、触、叩、听;中医是对“证”的关于疾病属性的认知,而西医是对“症”的疾病名称的诊断认识;中医的理念更符合以人为本;在对疾病的病因而言,中医侧重于内因,西医侧重于外因;中医侧重对整体系统宏观的治疗观念,西医侧重对围观细致的治疗观念;中医受到我国古代多种哲学思想影响,西医的发展更多借助科学仪器等论证等。 1.2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的的优缺点 通过对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异同点的总结,可以归纳出传统中医的优点有:①很好的落实了防患于未然的观点;②以人为本,治病治根;③重视人与自然的整体治疗理念;④辨证论治;⑤价格相对经济便宜。传统中医的缺点有:①在治疗周期上,通常时间较长,对有些疾病的治疗见效时间太长,患者易放弃;②在一些中医对疾病的针灸、穴位等还未得到科学的解释;③一个成熟的中医医生很难培养,需要很多经验的积累。 现代医学的优点包括:①治疗见效比较快;②对疾病的辨别分类明确;③用药对症治疗④诊断明确,治疗目标明确。现代医学的缺点包括①有些治疗会有毒副作用;②远期治疗疗效较差;③治疗费用相对比较高昂;④过于依赖于设备的应用,弱化了医生和患者的能力; ⑤对疑难病症也没有办法进行良好的解释和治疗[1]。 2.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结合的实例 2.1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脑炎 中医治疗乙型脑炎可追述到1956年在石家庄爆发乙脑的时候,中医名家郭可明师仲景法——“白虎汤”效果明显;至1957年的北京爆发乙脑,白虎汤效果不佳,中医蒲辅周提出气候不同、配方不同,在白虎汤基础上加了一味苍术,疗效明显;到现今在治疗乙脑的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可选择性较多,例如一篇文献所提到的乙脑的治疗,采取中西医的分期治疗,在乙脑的早期,给予中药喜炎平和西药纳洛酮,并积极对患者进行降温、镇静和降颅压的治疗,最终取得的治疗效果也很显著[2]。 2.2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 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一方面,利用中医进行分证论治,针对风热伤络采取银翘散加减的疏风清热;凉血止血的治疗、针对血热妄行采取犀角地黄汤加减的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治疗;针对气不摄血采取归脾汤加减的健脾养心、益气摄血的治疗;针对阴虚火旺,采取大补阴丸加减的滋阴降火治疗。另一方面,采取西医的治疗,首先是一般治疗,即保证休息和注意饮食睡眠,寻病因、补维生素、防感染、清除感染病灶等;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采取及时的抗凝治疗[3]。 3.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结合的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3.1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结合的面临的困难 随着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的发展、结合,总结出两者结合的难点如下:①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的文化背景具有差异,传统中医受到我国源远流长的哲学文化影响,而现代医学依赖试验数据的论证,在结合时容易产生文化思想上的冲突;②现代医学与传统的中医在对同一疾病或者病症上缺乏对应的语音或者表达方式,难以实现共同;③以传统中医中的五行学说为例,其思想相对哲学较抽象,比较难以被证实或者验证其真伪性;④对诸多的中药药方的药理的有效研究很艰难;⑤相关专业人才缺乏。 3.2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结合的有效途径 在实现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结合的实践中,逐渐总结出如下的途径:①保障传统中医的基本原理和特点,不能失其精髓;②坚持创新,且创新要建立在继承传统中医的基础之上;③在进行两者的结合研究时,要进行多学科的研究,而不能局限;④逐渐完善二者相结合的理论体系;⑤针对相结合的内容要多经历实践来进行检验;⑥政府要在两者结合中出力,使二者结合健康发展。⑦逐渐建立起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结合进行临床诊疗的标准和规范[4]。 结论:综上所述,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因此在实现达到对疾病的诊治、保障人们的健康的共同目的下,二者克服文化、理念等相互结合的难题,实现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真正意义上的交叉兼容、中西互补、结合创新,为医学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校森林. 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的结合与发展[J]. 中国校外教育, 2009(S3):35-35. [2].韦恒, 甘荣军. 中西医治疗乙型脑炎27例临床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4(1):531-531.

大国医陈文伯国家级名老中医

陈文伯是中国中医临床大家,两次被评为国家级名老中医。 我们或许可以将医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临床医生,另一类是“学院医生”。临床医生的日常工作就是给患者看病,并且随着日积月累,直至晚年,在民间声誉卓著,医术进入化境,就像陈文伯一样。“学院医生”主要是在大学做医学教育工作,他们将学生集中起来,规模化、标准化地传授通用的知识,每年都会有批量的学生毕业,年复一年,桃李满天下,就像一些知名的大学教授。 有的人会问,医学大学的老师也经常在医院上班,他们不但有医学理论,同时也有医学实践,不就是具有双重优势?如果是说西医,我非常认同。而对中医来说,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西医采用的是标准化的治疗方法,不同的人只要得了同样的疾病,往往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治疗。因此,西医适合集中教学,统一授课,可以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大批的学生。相反,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认为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经常会出现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现象。这就导致中医无法进行统一的、集中的和和大规模的教学。一对一的传统的“师带徒”方式,是中医最好的教学方法。 因此,中医世家往往医术不凡,他们拥有代代相传、秘而不宣的治疗妙法。

陈文伯的医术传承充满传奇。他出身于中医世家,父亲是北平平民医院中医眼科名医陈明。1949年6月,13岁的陈文伯正式拜师京城名医陈世安。这是中国传统的“师带徒”的学医方式。陈世安曾是北平国医学院董事、北平平民医院中医科主任。陈世安的老师,是宫廷御医陈估家。 俗话说,中医不治喘,西医不治癣。可见中医很难根治哮喘,但是,陈文伯的老师陈世安,恰恰是因为治好了京城大富人家宝贝女儿的哮喘,赢得了美满婚姻。这个京城大富人家姓徐,解放前在北京拥有八大饭庄,一间大烟馆,一家盐厂,还有一间烧制瓷器的宫廷玉窑厂。徐家有一小女,已经20岁出头(姑娘在解放前算大了),因为身患哮喘,一直没有出嫁,在家帮父亲管帐,是个严格的女管家。 有一次,陈世安跟徐家三爷一起吃饭,席中还有不少朋友。徐三爷说,世安,为治我家小妹的病,所有的人我们都找了,西医找了,中医更别提了,全找过了,现在就只剩你了。陈世安听了心已经有些把握,开玩笑地问,如果我把你家小妹病治好了,怎么办? 徐家小妹管账,非常严谨,兄长们拿点钱出来不容易,自然希望小妹尽快嫁出去,方便花钱。于是徐三爷对陈世安说,你若真的治好了,我们跟父亲商量,把小妹聘给你。 陈世安为什么有把握治徐家小妹的哮喘呢?因为陈世安师傅是宫廷御医陈估家,医术高超,传给陈世安一个秘方,名叫保元汤,专治

中医十大名方四

中医十大名方四 1、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 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方解: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