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 2018 届高 三历史补充资料 ---37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清末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 2018 届高三历史补充资料真题研究:25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海洋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 2018 届高三历史补充资料真题研究:25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海洋意识”(word版)25 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海洋意识”一、“海洋意识”的概念分析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载体。
一个国家、民族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和对海洋权益的争取和维护的能力,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又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他们对海洋价值的认识程度。
(一)海洋意识的内涵何兆雄在《试论海洋意识》一文中指出,“海洋意识指人类在由海洋构成的生态环境中,对本身的生存和发展采取的方法及途径的认识总和。
”它包括人类对海洋的相互关系、人类如何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海洋保护的方面的总看法。
海洋意识的概念有两层含义。
一层是人类对海洋各种属性的直接认识,它主要是海洋给人类留下的直观特征。
另一层则是人类关于海洋对其生存价值的总体认识。
这一块由于不同的人群或不同的国家所面对的环境不一样,其对海洋生存价值的理解也不一样。
(二)海洋意识的细化何兆雄在《试论海洋意识》一文中更具体的将海洋意识分为自发和自觉两个层次。
自发的海洋意识史前人类己经具有,为了生存和发展,原始居民从大陆转向江湖河海。
自觉的海洋意识在中国见诸于先秦,在欧洲始见于古希腊、罗马时代。
何兆雄将海洋意识的内容分为海洋物质财富意识和海洋精神财富意识两大块。
“海洋物质财富意识包括海洋资源、法权、环境和科技意识。
”海洋精神财富意识则主要讨论海洋文化意识,包括殖民化或和平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的商业性与农业性、少数民族的封闭性或开放性。
温广宇在《增强海洋意识,构建“蓝色工程’夕》中提出“海洋意识主要包括海洋国土、海洋财富、海洋资源、海洋竞争、海洋环境、海洋安全等六个方面。
”(三)海洋意识的特点近代以前,海洋文化和大陆文化的最基本差异,或许在于大陆文化更多是一种农牧文化,而海洋文化更多是商业文化,由此派生出两种文化对民族特性、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乃至意识形态的不同影响。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补充资料----40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历史传统”
40 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历史传统”一、“历史传统”的概念分析《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年9 月版)定义:传统,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
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
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传统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积极的传统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保守和落后的传统对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起阻碍作用。
单红娟在《关于历史传统发展的理性反思》中指出,从人类发展的观点来看,历史传统是人类生存与进步的创造物,是人的生命与生活的基本方式,是社会的组织规范和文化力量。
具体来说,历史传统泛指世代相传,被人们赋予价值和意义的一切文明成果。
《自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1994 年版)指出:历史著作,凡撰述有关思想、理论、制度、道德、风俗、习惯、艺术等方面的沿革的,大概都不可避免地涉及传统问题。
白寿彝先后论述了内涵与表达形式不同的传统,如史学传统、史学史传统、历史传统、历史教育传统、民族传统、民族关系传统、穆斯林学术传统等,和性质与社会效应不同的传统,如优良传统、非优良传统、恶劣传统等。
白寿彝先生指出:“许多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到现在还存在,长期的在历史上继续不断地以不同形式出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传统问题。
这个历史传统力量很大,在我们今天来讲,有许多事情跟历史上有联系,许多事情从历史上可以得到解释。
了解历史,不只要把过去的问题弄清,很要紧的意义是要了解历史传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它的历史传统,这是这个国家和民族必然存在的力量。
”白寿彝先生关于历史传统的能量问题的见解,在学术上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完成的一项新的理论创造,说明了史学的社会功能的重要意义。
白寿彝先生主张“古往今来,一条线下来,互相联系,就可以把历史工作变成现实工作”。
这样做的结果,可以发现,封建社会的家族影响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地缘关系之外的血缘关系对社会结构组成起重大的作用;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密不可分而成为以权谋私的历史根源;等级制观念、家长制思想、平均主义思想、官僚主义作风持续不断,等等,这些都反映了二、三千年的历史传统在现实生活中的能量,也说明现实工作的艰巨和复杂。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 2018 届高三历史补充资料真题研究:27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国家意志”(
27 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国家意志”一、“国家意志”的概念分析国家意志的含义是国家行为和政府行为指导人民意志。
国家意志包括国家行为是否能和民众所一致的。
上层建筑具有高瞻远瞩的能力,而普通民众不可能有。
个人意识和国家意志相一致的。
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民族步伐的统一,行为的统一,才是我们必定胜利的保障。
国家意志的本质是政府意志,而不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当政府意志与大多数国民意志一致时,可以认为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个人意志就是某个人在一定时期对事物的意思表达。
意思表达指主体对对象的诉求、要求、祈求,集中反映着主体的意志。
权力是国家意志的制度体现。
国家对社会的一般诉求,往往形成国家体制,用国家强制力表达着国家主体的意志。
于浩在《国家主义源流考》中指出,国家主义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至古希腊。
古希腊政治哲学的基本思想可归结于国家(城邦)优位,城邦优于公民而存在。
国家主义初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家主义肇始于马基雅维里的“新君主论”,途经博丹的“主权论”,成熟于霍布斯的“利维坦”,在这过程之间夹杂着“自然法”抑或“社会契约”等学说,它们共同构筑起国家主义的理论大厦。
国家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国家在位序上优越于社会及个人,但国家主义的这一地位最终也是要返归到社会与个人身上,即国家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人们的幸福生活,这便是国家主义的要义所在,亦即集体利益相较于个人利处于高位,并最终指向个人利益的实现。
宋洁绚在《基于国家主义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中指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既属于教育制度范畴,也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作为一种教育制度,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目的是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新生确定标准和程序;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它体现着国家意志,促使民众与国家在意志上趋同,以强化国家凝聚力,维护政局稳定。
王兴亚在《体现国家意志是考试的属性》中指出,体现国家意志是考试的属性。
考试的权威性根植于其科学,公开,公平,公正诸特点之中,也来源于国家的组织实施;国家权力的介入时考试具有规范导向和保障作用。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 2018 届高三历史补充资料真题研究:26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大众媒体”(
26 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大众传媒”一、“大众传媒”的概念分析传媒是传播媒介的简称,指的是人类传播过程中运载与传递信息的物体,是连接传受双方的中介物,可以是自然物、人造物或单一的、一系列物体的组合。
因此,传媒一词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具有承载信息传播功能的物质,如广播、电视等等;二是指从事信息采集、加工、制作与传播的社会组织,比如电视台、报社等传媒机构。
大众传播媒介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
指复制、传递信息的机械和传播组织、团体及其出版物和影视、广播节目。
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明显,能广泛地向社会传播,在社会上具有相当大的权威性,可以制造共同话题,增强公众依赖感。
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五项功能,即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分为两大类:印刷类和电子类。
这两类媒介都有各自的特点。
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和杂志。
报纸的发行量较大,因而是受众面最大的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是企业比较青睐的传播工具,因而报纸有许多优点。
第一,信息较为详细。
同电视比较而言,报纸所载信息比较深入细致、详细、全面,读者可以获得比较系统的信息。
第二,信息具有可选择性。
现代生活节奏快,时间紧,报纸虽刊载信息量较大,但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众多信息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加以阅读,而不必象看电视和听广播那样,不管喜欢与否,都得照看(听)不误。
第三,信息具有可保留性。
遇到好的商品信息,读者可以长期保留下来,以备索用。
广播、电视虽声声入耳,画面生动,却转瞬即逝,难以在记忆中长期保留。
第四,信息成本低廉。
报纸价格相对较低,不必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群众能够接受。
电子设备投入较高,且需要特别接收设备,而且电脑还需要一定的操作技术。
二、高考命题分析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9)1913 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 2018 届高 三历史补充资料 ---36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中体西用(word版
36 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中体西用”一、“中体西用”的概念分析(一)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 当今学术界通常认为“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中学”指的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人文思想等。
“中体西用”论的持调者既看到了清王朝变的一面,同时也坚持清王朝的不变一面。
他们认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及文教举措才能更好的维护清土朝的封建统治。
“中体西用”论最初提出是在 1861 年,冯桂芬在《校那庐抗议》一书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首创出“中体西用”式学习西方文化是开风气之先的创举。
1896 年4 月,沈寿康真正的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准确的表述出来,他说:“夫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
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孙家鼎和梁启超也都使用这一说法来表述中西文化融合观。
1898 年春,张之洞立足中体西用的政治文化立场,撰成《劝学篇》,既批守旧派不知变通漠视西学,又批维新派不知国本动摇儒教,“绝康梁并以谢天下”,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和文化原则;在总结洋务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吸收早期改良派及其他洋务派的思想,集中阐释了已经流行晚清社会30 余年的“中体西用”论,成为“中体西用”论的集大成者。
(二)晚清社会变革中的“中体西用”1898 年6 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谕“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各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成通经济变之才。
这样,“中体西用”已作为晚清实行维新变法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政策而颁示天下了。
清末改革运动中也浮现出“中体西用”的影子,清末立宪改革是在社会危机刺激下产生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的主导者和参与者是清统治阶级的成员,他们的地位、思想、目的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超出“中体西用”的界限,这时期的“西用”已经深化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中体西用”中的“西用”更加深入。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 2018 届高 三历史补充资料 ---38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夷夏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 2018 届高三历史补充资料 ---38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夷夏观念”(word版)38 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夷夏观念”一、“夷夏观念”的概念分析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
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
魏淑霞在《“夷夏之辨”的近代嬗变》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充满着抗争、探寻和裂变, 给中国人以前所未有的冲击,旧观念的突破、新思想的形成、社会思潮的空前活跃,在这个多变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也同样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在外来因素和内部生成因素的双重作用下,旧有的观念和思维模式不断地被打破和改变,新的观念和见解逐渐生成。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夷夏之辨”观念就被重新提上议程来。
“夷夏之辨”的近代嬗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从“夷”到“洋”的称谓以及涉外事务从“夷务”到“洋务”的变化,从本质上则反映了中国人思想观念中对传统的“华尊夷卑”思想的纠误,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列强的重新定位,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第二,从“宗藩体制”到“条约外交”的转变,是传统的“华夏中心论”、“华夷朝贡体系”等观念走向末落的表现。
第三,具有近代意义的大民族观的萌生与形成,辛亥革命期间“夷夏之辨”重新被提起,目标直指“反满”,这是革命形势的需要。
革命在完成反满之后,会向着更深层发展,而正是在革命继续深入的过程中,民族革命、大民族精神才被唤醒,即近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形成。
贾小叶在《1840-1900 年间国人“夷夏之辨”观念的演变》中指出,19 世纪中后期,夷夏观念的演变是复杂的。
就下层民众而言,他们仍然依据传统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自目排外;而在上层,夷夏之辨的演变则呈现出两种趋向:一种是在文化层面发挥夷夏之辨开放的一面,主张学习西方,但在政治层面仍然强调夷夏对立,主张制夷、御侮。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 2018 届高三历史补充资料真题研究:23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环境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 2018 届高三历史补充资料真题研究:23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环境史学”(word版)23 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环境史学”一、“环境史学”的概念分析生态史(亦称环境史)研究旨在运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察人与自然不断变动着的相互关系,揭示自然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以及人对自然变动的影响,从整体上探索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共同演化过程。
南开大学王利华教授认为:环境史的兴起,伴随着历史研究者的两个思想转向。
一是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在思想上重视自然世界的历史变化,尊重自然环境的历史作用,在行动上把自然事物和现象列入实证考察的对象;二是超越简单因果律和机械决定论,致力于揭示文化(文明)与自然双向作用的复杂关系。
环境史学认为:历史不是由人类单独创造的,众多自然事物和现象亦参与其中,这预示着:一种新的历史观察方向和解释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因此,我们主张一种“生命中心论”,既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命,同时也关注其他物种和整个环境的生命。
环境教育是贯彻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
历史是一门联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综合性科学,它的研究领域,不仅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主要方面,也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等当今社会三大问题。
历史学科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在环保问题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应该而且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 年)中明确指出:“加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和行业职业教育,推动将环境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的进程。
强化基础阶段环境教育,在相关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鼓励中小学开办各种形式的环境教育课堂”。
因此,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未来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高度责任感,培养学生对环境资源的忧患意识,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王军在《生态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中指出,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恶化,生态环境问题正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补充资料48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史事比较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2019 届高三历史补充资料48 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 史事比较一、“ 史事比较”的概念分析(一)比较的基本内涵叶小兵教授在《史事的比较》中指出,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时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进行分析、判断、论证等思维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比较也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史学研究领域还形成了比较史学这样一门支学科。
叶教授指出,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对历史进行整体的考察,有利于认识历史的纵横关系,有利于认识到历史的联系、发展及变化,有利于把握历史事物的特征和性质。
尤其是通过比较,从多个历史事物的对比中探寻它们的本质、特点、规律,使学生更深刻地对历史的发展进行思考和认识。
更具意义的是,通过历史比较的这种思维活动,可以从沉寂的历史中发掘出新意,“由比较而得其异,由异同而求其会通之道,于是历史不再是以往的陈述,而富有新鲜的意义。
历史的价值,由此可以真正表现出来” 。
(二)比较的具体方式宋景田高在《考历史比较专题综述》中指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熟悉、掌握历史比较的具体方式,并能根据教学需要,单独或综合自如运用。
1.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这是从比较对象所涉及的时空角度进行分类,是两种最常用的比较方式。
纵向比较主要是从时间角度,对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
如,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比较,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的比较等。
横向比较主要是从空间角度,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
如,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二战后德、日两国经济发展的比较等。
2.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
这是从比较对象所包含的内容角度进行分类。
宏观比较是站在历史的整体角度,对不同历史现象进行贯通的或者高度概括的比较,其目的是获得对历史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
如,鸦片战争前二百年中国和英国历史的比较,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等。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 2018 届高三历史补充资料真题研究:31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劳动效率”(
31 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劳动效率”一、“劳动效率”的概念分析劳动效率指单位劳动投入的产出水平。
它反映一定量劳动投入所得的有效成果。
这种产出的成果,可以表现为实物形态,也可以表现为价值形态。
劳动效率概念可应用于所有社会经济部门。
物质生产领域通常使用“劳动生产率”这一术语。
宋圭武在《论提高劳动效率的根本途径》中指出:“所谓劳动,实际就是劳动者利用劳动工具进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
所谓提高劳动效率,关键有三个方面:一是要提高劳动工具的效率,二是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三是要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
在这三个方面中,最关键的是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首先,提高劳动工具的效率,关键是技术,而发明技术的主体,是劳动者。
所以,若没有劳动者的积极性,技术的发明就是低效率的。
劳动工具的使用者是劳动者,若没有劳动者的积极性,劳动工具的使用也是低效率的。
其次,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提高劳动者积极性相比,若没有劳动者的积极性,劳动者的高素质也就不能转化成为劳动的高效率。
”赵振华在《论邓小平的劳动效率思想》中指出,“邓小平提出发展生产力首先就要调动人的积极性。
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
”为了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以农村为突破口,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缴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原则,把劳动成果与收入分配直接相联系,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关于企业中的低效率劳动,邓小平提出要不拘泥于具体的经营形式,关键在于调动经营者和工人两个积极性。
经过深化改革,职工的劳动效率必然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命题语言分析:提高生产积极性、扩大经营自主权和提高经济效益等用词基本上是正确的。
二、高考命题分析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9)1930 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第 1 页五升”的情况。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补充资料真题研究26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大众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 2018 届高三历史增补资料真题研究: 26 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大众媒体”(word 版)26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大众传媒”一、“大众传媒”的看法分析传媒是流传媒介的简称,指的是人类流传过程中运载与传达信息的物体,是连接传受双方的中介物,可以是自然物、人造物或单一的、一系列物体的组合。
所以,传媒一词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拥有承载信息流传功能的物质,如广播、电视等等;二是指从事信息收集、加工、制作与流传的社会组织,比方电视台、报社等传媒机构。
大众流传媒介是在信息流传过程中处于职业流传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
指复制、传达信息的机械和流传组织、集体及其第一版物和影视、广播节目。
大众传媒的流传成效显然,能宽泛地向社会流传,在社会上拥有相当大的威望性,可以制造共同话题,加强公众依靠感。
流传媒介流传信息拥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色。
大众流传媒介拥有五项功能,即宣传功能、新闻流传功能、舆论督查功能、适用功能和文化累积功能。
大众流传媒介主要分为两大类:印刷类和电子类。
这两类媒介都有各自的特色。
印刷类大众流传媒介主要包含报纸和杂志。
报纸的刊行量较大,因此是受众面最大的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是企业比较喜爱的流传工具,因此报纸有很多长处。
第一,信息较为详细。
同电视比较而言,报纸所载信息比较深入认真、详细、全面,读者可以获取比较系统的信息。
第二,信息拥有可选择性。
现代生活节奏快,时间紧,报纸虽刊载信息量较大,但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在众多信息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加以阅读,而不用象看电视和听广播那样,不论喜爱与否,都得照看(听)不误。
第三,信息拥有可保存性。
碰到好的商品信息,读者可以长久保存下来,以备索用。
广播、电视虽声声动听,画面生动,却片刻即逝,难以在记忆中长久保存。
第四,信息成本便宜。
报纸价钱相对较低,不用一次性投入大批资本,民众可以接受。
电子设备投入较高,且需要特别接收设备,并且电脑还需要必定的操作技术。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 2018 届高三历史补充资料真题研究:27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国家意志”(
27 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国家意志”一、“国家意志”的概念分析国家意志的含义是国家行为和政府行为指导人民意志。
国家意志包括国家行为是否能和民众所一致的。
上层建筑具有高瞻远瞩的能力,而普通民众不可能有。
个人意识和国家意志相一致的。
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民族步伐的统一,行为的统一,才是我们必定胜利的保障。
国家意志的本质是政府意志,而不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当政府意志与大多数国民意志一致时,可以认为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个人意志就是某个人在一定时期对事物的意思表达。
意思表达指主体对对象的诉求、要求、祈求,集中反映着主体的意志。
权力是国家意志的制度体现。
国家对社会的一般诉求,往往形成国家体制,用国家强制力表达着国家主体的意志。
于浩在《国家主义源流考》中指出,国家主义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至古希腊。
古希腊政治哲学的基本思想可归结于国家(城邦)优位,城邦优于公民而存在。
国家主义初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家主义肇始于马基雅维里的“新君主论”,途经博丹的“主权论”,成熟于霍布斯的“利维坦”,在这过程之间夹杂着“自然法”抑或“社会契约”等学说,它们共同构筑起国家主义的理论大厦。
国家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国家在位序上优越于社会及个人,但国家主义的这一地位最终也是要返归到社会与个人身上,即国家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人们的幸福生活,这便是国家主义的要义所在,亦即集体利益相较于个人利处于高位,并最终指向个人利益的实现。
宋洁绚在《基于国家主义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中指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既属于教育制度范畴,也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作为一种教育制度,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目的是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新生确定标准和程序;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它体现着国家意志,促使民众与国家在意志上趋同,以强化国家凝聚力,维护政局稳定。
王兴亚在《体现国家意志是考试的属性》中指出,体现国家意志是考试的属性。
考试的权威性根植于其科学,公开,公平,公正诸特点之中,也来源于国家的组织实施;国家权力的介入时考试具有规范导向和保障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 2018 届高三历史补充资料 ---37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清末新政”(word版)37 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清末新政”一、“清末新政”的概念分析晚清社会的整个轨迹可以沿着封建统治者清王朝在面对内忧外患实施的三次重要的新政来追寻,即洋务新政、戊戊新政以及清末新政。
这其中,清末新政是规模最大,实效最显著的一次,就其背景而言,它处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转型交汇点上;就其内容而言,清末新政涵盖了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教育改革、司法改革等各个层面;就其作用而言,清末新政无疑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其涉及到的改革措施对后世也产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近年来清末新政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下面将分别作以概括和评析。
(一)清末新政实施各项的改革学界研究的清末新政也涉及到改革的各个层面,其中教育改革成为探讨最多的话题,并且角度各异。
如有的探讨此间的高等教育制度的变革,有的探讨废科举制度,也有对具体的地方的教育改革进行分析。
在宏观的制度变革研究上,主要涉及清末新政时期的法律制度(刑法、工商法、民法、诉讼法等)、宪政制度、工商制度以及教育制度的实施,在评价其变革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时,王洪涛在《清末新政中的制度变革》中指出“清末新政是晚清走向现代化中规模最大、水平最高而影响又深远的改革运动,制度变革期间拟订了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章程等……为向现代工商经济体系转型奠定了基础。
”(二)清末新政时期重要历史人物思想近年来的研究主要侧重在对慈禧、张之洞、张謇以及袁世凯等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与新政关系的分析上。
(三)“资政院”和“咨议局” 作为清政府实施预备立宪的两个重要的议事机构,“资政院”和“咨议局”分设中央和地方,作为形式化的议事机构,虽然它们不具有议会诸多的权力,而仅仅发挥议事的功能,但却在新政的发起和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成为民初创立资产阶级国家代议机构的雏形。
(四)清末新政与地方自治1 / 6地方自治是清末预备立宪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政治现代化里程中有益的初步尝试。
有关清末新政与地方自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地方自治与民权保障、地方自治的政治参与、地方自治的官制改革、自治思潮研究等方面。
教材知识盲点补充:1.清政府:“清末新政”(1901-1905 年)(1)原因:①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打击,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②革命思想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政府借改革消弭革命。
(2)目的:维护清政府的统治(3)主要措施:政治:修刑律,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整顿吏治。
经济:奖励实业,振兴农业,1903 年设立商部军事:改革军制,编练新军。
教育:1905 年废科举,广建学堂,鼓励留学。
(4)影响: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主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清的灭亡;壮大了反清的社会力量——留学生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新军成为武昌起义主力军。
2.清政府:“立宪运动”(1906----1911)(1)原因:晚清政府政治上预备实行宪政的活动。
(2)目的:遏制民主革命形势发展,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
(3)过程:1905 年五大臣出洋考察1906 年下诏“预备仿行立宪”,学习日本,渐行立宪1908 年《钦定宪法大纲》(预备期为9 年)1911 年裁撤军机处,设责任内阁。
(13 阁员,皇族占7 人)实质:骗局(依据:集权于皇上和皇族。
钦定宪法、皇权至高无上;组成皇族内阁,按英、日立宪制,皇族不能进入内阁)(5)结果:①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清朝的覆灭。
②是中国封建专制社会的第一次“政治改革”,也是中国封建专制向“宪制”的和平过渡尝试。
二、高考命题分析1.(2017·海南高考·10)1910 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
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
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
此次改革(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2.(2017·海南单科·9)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
这反映了( )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3.(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9)1903 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4.(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5.(2010·海南单科·17)孙中山曾提及,1895 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 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
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失败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D.革命党人势力壮大6.(2011·海南单科·16)从1872 年到1875 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
1905 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
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7.(2016·山东德州二模·29)清政府于1909 年和1910 年分别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乡地方自治章程》等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地方自治机关具有相对独立的权限,可以行使一定程度上的立法权和行政权。
这反映了( ) A.专制皇权体制走向崩溃B.对地方制度改革的尝试C.地方实力派的离心倾向D.地方自治改革成效显著8.(2017·河北衡水金卷高考模拟二·29)清末预备立宪之后,梁启超说:“在民主专制之下,宪法徒具一纸空文,议会只是尸位素餐。
然而,专制政体久而久之亦失人心。
除了再革命之外,别无他途。
”梁启超意在说明( )A.辛亥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B.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清廷专制体制导致革命爆发D.君主政体是革命出现的根源9.(2017·福建高三文综质检·29)1911 年11 月,清政府颁布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规定: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
皇帝继承顺序,于宪法规定之。
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之。
宪法改正提案权属于国会。
该规定( ) A.意在化解革命危机以维护皇权B.顺应维新派施行新政的呼声C.具有西方分权制衡的本质特征D.开启了晚清预备立宪的进程【答案解析】1.【考点】清末预备立宪——设立资政院【解析】材料中‚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反映出皇帝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英国式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统而不治‛,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故A 项错误;材料中议员部分是选举产生,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经济重大事务的决策,并不是皇帝个人的独裁,故B 项错误;材料中皇帝在政治上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出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故C 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皇帝对资政院的控制,不符合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故D 项错误。
【答案】C2.【考点】‚中体西用‛思想【解析】材料科考试题反映出清末教育借鉴西方学校体育、德育、智育,这只是教育内容方面发生变化,不能推断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故A 项错误;材料‚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旨在坚持中国传统教育为本,同时借鉴利用西方教育,反映出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故B 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朝廷借科举强调以国学为本,同时倡导借鉴利用西方教育,而不是仅仅回归国学,故C 项错误;材料中朝廷仍然坚持中国传统教育为本,西方教育思想还没有成为主流,故D 项错误。
【答案】B3.【考点】中体西用思想——张之洞维护传统思想【解析】1898 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1903 年不会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故A 项错误;《奏定学堂章程》禁止使用的只是‚团体‛等部分新名词,并非全部新名词,与民族语言的纯洁性无关,故B 项错误;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中体西用,并不反对向西方学习技术,故C 项错误;‚‘团体’……‘观念’‛等新名词涉及到意识形态,而洋务派反对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思想,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传统意识形态,维护封建统治,故D 项正确。
【答案】D4.【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维新思想、辛亥革命【解析】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
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
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
选择B 项。
【答案】B5.【解析】注意态度变化的时间,1895 年与1900 年,从甲午战败到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妥协退让、无能,人们对清政府丧失了信心,对革命党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答案】B6.【解析】注意‚公派‛两个字,公派生按正常是应该支持政府的,毕竟是政府出钱给他们出国深造的。
这与私人留学是有区别的。
除非政府出了问题,才会转向反对的。
从1872 年到1875 年,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回来时,清朝正实行洋务运动,国力相对强盛相比,公派留学生自然拥护国家政权,为国效力,抓住关键时间信息‚1905 年前后‛,科举考试废除于1905 年,且此前已有大量学生赴日留学,故A 不是主要原因;国内武装起义主要发生在1905 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之后,故C 不妥;中日甲午战争有影响,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清王朝实行的新政成效不大。
故选B。
【答案】B7.【考点】辛亥革命【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自治,未涉及专制皇权体制,故A 项错误;从封建的中央集权到具有近代色彩的地方自治,反映出清政府对地方制度进行了改革,故B 项正确;实行地方自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拢地方实力派,故C 项错误;材料所反映的仅仅是清政府颁布的地方自治章程,实施效果如何不得而知,故D 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