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 2018 届高 三历史补充资料 ---37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清末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 2018 届高三历史补充资料 ---37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

“清末新政”(word版)

37 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清末新政”

一、“清末新政”的概念分析

晚清社会的整个轨迹可以沿着封建统治者清王朝在面对内忧外患实施的三次重要的新政来追寻,即洋务新政、戊戊新政以及清末新政。这其中,清末新政是规模最大,实效最显著的一次,就其背景而言,它处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转型交汇点上;就其内容而言,清末新政涵盖了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教育改革、司法改革等各个层面;就其作用而言,清末新政无疑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其涉及到的改革措施对后世也产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近年来清末新政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下面将分别作以概括和评析。

(一)清末新政实施各项的改革学界研究的清末新政也涉及到改革的各个层面,其中教育改革成为探讨最多的话题,并

且角度各异。如有的探讨此间的高等教育制度的变革,有的探讨废科举制度,也有对具体的地方的教育改革进行分析。

在宏观的制度变革研究上,主要涉及清末新政时期的法律制度(刑法、工商法、民法、诉讼法等)、宪政制度、工商制度以及教育制度的实施,在评价其变革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时,王洪涛在《清末新政中的制度变革》中指出“清末新政是晚清走向现代化中规模最大、水平最高而影响又深远的改革运动,制度变革期间拟订了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章程等……为向现代工商经济体系转型奠定了基础。”

(二)清末新政时期重要历史人物思想近年来的研究主要侧重在对慈禧、张之洞、张謇以及袁世凯等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与新

政关系的分析上。

(三)“资政院”和“咨议局” 作为清政府实施预备立宪的两个重要的议事机构,“资政院”和“咨议局”分设中央和

地方,作为形式化的议事机构,虽然它们不具有议会诸多的权力,而仅仅发挥议事的功能,但却在新政的发起和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成为民初创立资产阶级国家代议机构的雏形。

(四)清末新政与地方自治

1 / 6

地方自治是清末预备立宪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政治现代化里程中有益的初步尝试。有关清末新政与地方自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地方自治与民权保障、地方自治的政治参与、地方自治的官制改革、自治思潮研究等方面。

教材知识盲点补充:

1.清政府:“清末新政”(1901-1905 年)

(1)原因:①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打击,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②革命思想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政府借改革消弭革命。

(2)目的: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3)主要措施:政治:修刑律,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整顿吏治。

经济:奖励实业,振兴农业,1903 年设立商部军事:

改革军制,编练新军。

教育:1905 年废科举,广建学堂,鼓励留学。

(4)影响: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主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清的灭亡;壮大了反清的社会力量——留学生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新军成为武昌起义主力军。

2.清政府:“立宪运动”(1906----1911)

(1)原因:晚清政府政治上预备实行宪政的活动。

(2)目的:遏制民主革命形势发展,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

(3)过程:1905 年五大臣出洋考察

1906 年下诏“预备仿行立宪”,学习日本,渐行立宪

1908 年《钦定宪法大纲》(预备期为9 年)

1911 年裁撤军机处,设责任内阁。(13 阁员,皇族占7 人)实质:骗局(依据:集权于皇上和皇族。钦定宪法、皇权至高无上;组成皇族内阁,按

英、日立宪制,皇族不能进入内阁)

(5)结果:①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清朝的覆灭。②是中国封建专制社会的第一次“政治改革”,也是中国封建专制向“宪制”的和平过渡尝试。

二、高考命题分析

1.(2017·海南高考·10)1910 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2.(2017·海南单科·9)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3.(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9)1903 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4.(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5.(2010·海南单科·17)孙中山曾提及,1895 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 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失败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D.革命党人势力壮大

6.(2011·海南单科·16)从1872 年到1875 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 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