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李晓东

合集下载

李晓东建筑设计

李晓东建筑设计

这是建筑师李晓东完成了“玉湖完小*”后第二个丽江项目,“水平线”是我对这个设计的第一印象,山水之间,这是一种面对自然的处理手法,也是一种设计态度。

这是一个私人会所,基地是雪山脚下的一片河滩,建筑西面靠山,沿山脚用碎石筑起一个平台,建筑物置于平台之上。

步行从山下走向建筑,是看不到多少建筑物主体的,而平台以一层碎石墙的形式展现在眼前,石墙所用碎石均来自当地,颜色与雪山尖石体的颜色相近,设计师取自然中的一种颜色,重新梳理了眼前的风景:眼前的风景被这道“水平线”一分为二,石墙之上“它托起了雪山的景色”,石墙之下扎根于郁郁葱葱的山体。

穿过石墙上的门洞,通过一段台阶,平台之上,“水平线”完整的展开在眼前,这是主入口前的一片广场,通过车行也可以到达这里,除了停车等日常的功能,每逢佳节,也是人流聚集的一个场所:场地中央燃起一堆篝火,天与地之间,人们纵情欢舞......这是公共建筑在开放空间上的体现。

广场的做法,与碎石墙不同,颗粒相当的卵石铺砌出整洁的地面,清澈如镜的水面没有曲折的形状,水面一直铺到平台的边缘,替代了栏杆围护的作用,使得广场上没有刻意的边界,而仅有的那条线性的边界也因为水面反射的原因,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风景,人文建筑主体只有一层,没有很大的高低起伏,依靠体块、屋顶的转折关系、树木的种植,分出了远近的层次,从广场上看过去,建筑轮廓与背景山势融为一体。

如果说这背景是一幅风景画,那么现在就是一幅山水画了。

古代画家在描绘山水时,山间小路上行走的人、树林中隐约的庙宇等,成为画中不可缺少的;而诗人在叙述完宏观的场景后,孤帆、轻舟、小桥等总成为风景最后的落点。

无论画家、诗人还是建筑师,他们在为大家展示风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展示出他们心中的状态,李晓东说道,“有时候,一个建筑其实就是一个激活点”,一个对特点的地域,对一种生活方式的激活,于是,风景中有了人文的一笔轻轻勾勒,风景也被激活了。

当代性?地域性?以灰色的瓦和木色百叶组成建筑的主色调,加上围合出的天井、建筑外的厦子(即外廊),让人想到了丽江的纳西民居。

建筑结构工程设计中的成本控制措施 李晓东

建筑结构工程设计中的成本控制措施 李晓东

建筑结构工程设计中的成本控制措施李晓东摘要:设计是一切工程建设工作的基础,也是工程建设工作的“灵魂”,优质的设计图不仅能为工程施工建设提供准确方向,也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前提,对于工程造价控制更是有着绝对的影响。

就当前建设工程成本控制而言,仍然存在实际投入成本远高于预算成本的现象,这主要还是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存在没有根据工程的具体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设计技巧还不够完善等一些工程设计方面的原因所造成。

因此,本文简要分析了建筑结构工程设计中的成本控制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工程设计;成本控制1现阶段我国建筑结构工程设计中成本控制现状1.1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建筑结构设计成本的认识度不足要提高管理者和设计师对建筑结构设计成本的重视度,就要先从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成本控制入手。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之所以会出现较为明显的预算造价与实际投入值的差异,是因为设计者对工程建筑结构设计的成本控制性认识不足所致,如设计图纸深度不够,导致在建设施工过程中不得不做出实时改变;设计时无经济意识,对工程内部结构的长宽高设计、施工经济性等考虑不足等。

1.2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成本控制的证据不完备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成本控制是需要与工程造价预算工作一起来完成的,设计师给出工程设计图,之后利用工程造价定额计算出工程可能的投资成本,这就要求工程结构设计图准确及实用。

但从当前的成本控制形势来看主要还存在三个方面问题,其一、设计成本预算的证据来源跟不上市场的变化速度,使工程成本控制效果受客观因素影响而发挥不出作用;其二、工程设计企业过于依赖国家或行业统一的预算编制、工程造价值,导致设计结果没有特色,企业内部的设计价格机制得不到确立,无法个性化、独立化发展;其三、工程造价的定值标准仍然以国家或行业统一标准而定,导致工程结构的设计工作无法完全依据客户要求而定,而客户对建筑的要求也会因为对工程架构成本控制的统一要求而受到制约。

1.3建设工程的造价控制措施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工程架构设计阶段有些建设企业已经开始逐渐重视设计中的成本控制,但在实际操作时仍然达不到理想效果,主要原因是工程建设中由设计来控制成本没有统一标准。

建筑案例分析——桥上书屋

建筑案例分析——桥上书屋
桥上书屋,下石村,福建,中国 Bridge School, Xiashi Village, Fujian,China, 2009 建筑设计: 李晓东工作室 Architects: LI Xiaodong Atelier
桥 上 书 屋
一.背景
1.文化— 基地位于福建省平和县的下石村,是传统的客家村落。 2.环境—住宅之间的场地往往是泥地,平时难以落脚。 3.状况—缺乏公共性质的空间,村民之间缺乏交流;由于联系的不便,溪水两侧 的居民平时也少于往来;也由于内部资源不足加上位置偏远,地方的发展长久以来 一直很缓慢甚至停滞。
三.设计方法
1.关于布局
下石村的希望小学只有两个班,功能非常简单:两个阶梯教室,一个小图书馆。 3个功能块全部安置在桥上,教室单侧的走廊通向中间的图书馆,两个教室在两端, 分别朝向两个土楼。
2.关于建筑结构
整个建采用钢桁架结构,外表面采用木条格栅,用钢龙骨固定。下部用钢丝 悬吊过河的公共桥梁,桥梁为“Z”字折线形。
3.关于策略 针对这种封闭体系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采取了犀利的“针刺疗法”。以现代 语言的建筑置于传统的村落小区空间,以精确和现代感为充满自发性和手工性质的 原生空间注入强心剂,试图通过刺激整个空间体系的问题关键点,使整个系统产生 新的活力。
四.结语
桥上书屋的完成对保护土楼文化、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有了正向且积极的作用。 如同当初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对环境的干扰最小,却能造成最大的影响,同时利 用这个项目为古老的土楼注入一些新生的力量。 从桥上书屋这个项目来看,它的设计从选址到其着眼点皆超越了小学教室的功 能本身,而关注到整个村落的整体空间问题。
二.设计理念
一个希望小学或许可以为优化这种原发的空间系统带来契机”的想法油然而生。 而“一座桥”,“一座跨越溪水连接两个土楼的桥”,很自然地让李晓东从基地得 到了最初的灵感。因此,把小学与桥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设计的主要概念,其目的是 要把两座已破损的土楼连接起来,通过给土楼注入新的功能,激活传统文化在现今 生活中的地位。桥上小学的寓意:只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

建筑新世力

建筑新世力

建筑新世力——建筑师李晓东:成为世界的中心(厚学网)“西方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轮到我们了。

”在采访的最后,李晓东这样说到。

这位2010“阿卡罕”建筑奖(Aga Khan Award for Architecture,winner)以及2009年英国“建筑回顾”世界新锐建筑奖第一名 (AR emerging architecture awards winner)的获得者,仍然保持着他在学术和教育方面的热情,如果你每周三去清华的建筑学院,也许能听到他关于“创意思维”的有趣论调。

但他的野心不仅如此,他希望把中国的建筑文化重新回到世界的中心,“两三百年前我们曾是世界的中心。

”他这么说。

“我不想用西方的建筑形式来填补中国的建筑空白,我也不想提及‘民族形式’这类词汇。

”这体现在他对于完成每个项目上倾注的心血以及明确的目的性上。

artech:你的新项目提到了“农村城市化”这个概念,能具体说说吗?Lee(李晓东):这个项目提倡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环保,对下游生态环境也起到保护作用。

农村土地不会减少,只是把宅基地置换出来作为城市用地。

采用企业化管理,农民有股份在这个企业中,大量吸收剩余劳动力。

基础设施投入集中,资源共享。

距离很短,一公里内就可以采用任何交通形式去中心服务区。

简单说,就是城市形态,农业生产方式。

这种新城市形态叫“田中城”。

artech:为什么想到做这样一个项目?Lee:我们的城市化依靠的是经济增长,当经济不增长就没有新的就业机会。

城市是脆弱的生态体,无论战争还是自然灾害,都无法抵挡这些危机。

但农村却是相对稳定的。

农村城市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把小农经济组织起来,西方农业产业链化的模式是深加工,其他产品的价值是原有农产品的2倍到30倍,而我们只有0.8倍。

所以我们农业产品增加价值的余地很大,也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就可以缓解城市压力。

artech:这个项目具体实践中会否产生困难?Lee:实践起来并没有什么困难,既保证了开发商最低限度的补偿费用,又保证了政府最低限度基础设施投入。

名人故事——李晓东-盖鸡窝盖出的建筑师

名人故事——李晓东-盖鸡窝盖出的建筑师

名人故事——李晓东:盖鸡窝盖出的建筑师这个被称作“篱苑”的书屋坐落于北京怀柔,由4万根柴火棍搭成,在山水环抱中,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

书屋的主人,48岁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晓东对自己的作品很得意:“木棍会吸引鸟儿来做窝,还会随四季变化颜色,和村庄景观融为一体。

我的设计理念就是,建筑和环境应该有对话。

”李晓东一直是一个独行侠式的建筑师。

他在偏远地区做慈善项目,自己募集资金盖房子,盖好以后,就捐给当地做书屋或小学。

“不但能自由地贯彻我的设计理念,还能帮助一些人。

”2003年,从新加坡回国的他在丽江一个贫困县盖自己设计的第一座房子“玉湖完小”。

他亲手写了100多封信,一封一封发给有可能提供帮助的人或团体,募集资金,最终完成了建筑。

最后,这件作品得了6个国际大奖。

这座在丽江建的小学,成了李教授建筑生涯的起点。

随后,他在福建平和县下石村,根据当地自然、人文环境,设计了“桥上书屋”小学。

楼梯旁边有滑梯,图书馆在桥上,“整个学校本身就是个游乐场、大玩具,孩子们下课都不愿意离开,继续在学校玩”。

这个作品获得2022年阿迦汗建筑奖。

在李晓东看来,建筑设计绝不只是房子修成什么样,而且要构造一种合理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篱苑”从年初开始设计,用时半年多建成。

最初3万根柴火棍,他是用一毛钱一根收购的,结果,盖到一半的时候缺了一万根,再去收时发现,柴火棍的价格已经涨到一块钱一根了,最后,只好去邻村收购。

回忆学建筑的缘起,李教授率性地说:“小时候哪知道什么是建筑啊。

”他小时候喜欢养鸡,用砖头垒起来的鸡窝,隔三岔五就换个样子。

1979年,16岁的李晓东选专业的时候,父亲说:“既然你喜欢画画,喜欢盖鸡窝,那就学建筑吧。

”谁能想到,一个享誉国际的建筑师,第一个作品是“鸡窝”呢。

李晓东个人介绍

李晓东个人介绍

个人简历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主持李晓东工作室
1979—1984年,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
1989—1991年,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及安德毫芬大学建筑系城市设计专业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
1991—1993年,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及安德毫芬大学建筑系建筑理论研究生, 获建筑学博士学位
1997—2004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 副教授
2004—,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建筑系客座教授
2005—,奥地利维也那艺术大学客座教授
2005—,美国华盛顿大学建筑系客座教授
获奖情况
2009英国“建筑回顾”世界新锐建筑奖第一名
亚洲建协建筑奖,金奖
联合国教科文文化保护创新奖
英国‘建筑回顾’世界青年建筑师奖优胜奖
美国“建筑实录”中国建筑奖最佳公共建筑奖
美国环境设计与研究协会2004年度最佳设计奖; 2001年获美国注册建筑师协会教师奖
2000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主席奖, 优秀教师奖.。

李晓东生平简介

李晓东生平简介

有多少建筑可以永恒——建筑师李晓东专访李晓东联合国文化保护创新奖、英国“建筑回顾”世界新锐建筑奖、阿卡汗建筑奖……李晓东是中国当代为数不多的获得国际认同的建筑设计师。

他以强大的建筑气场和人文关怀实现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对他来说建筑不只是房子,而是要构造一种合适当下并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你想造什么样的房子,得学了才知道”对于李晓东那一代人来说,未来道路的选择和教育知识的累积与中国当时的时代背景都是紧紧相连的。

问及是否在儿时便有了当建筑师的梦想,他笑着说小时候就算想当个什么都是瞎说,对世界一片未知的情况下哪会有清晰的概念。

李晓东真正接触并对建筑感兴趣是选择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之后,而这却是父亲为他做的决定。

“小时候喜欢养鸡,父亲发现我总爱给鸡设计鸡窝,这算是一个走上建筑设计道路的契机吧!”北京怀柔篱苑书屋1979年后中国开始了实质性的改革开放,步入清华建筑系的李晓东所面对的,是与世界现代建筑潮流隔绝了三十年的中国建筑现状:经济文化发展的多年停滞,与世界缺乏交流与对话,发展方向模糊不清。

对于自己的建筑理想,用李晓东的话来说就是“飘忽”二字。

“百年前的中国建筑一直世界领先,而后逐渐衰落由中心走向边缘,直至文革影响下与历史传统的绝对割裂后,我国建筑发展进入了空白阶段,这种与西方建筑的巨大落差,让我们对中国过去几千年的建筑文化没有了信心。

”李晓东说这样的建筑现状对他们那一代大学生而言是十分残酷的,只能向西方学习和模仿,要说将来想要造什么样的房子,得先学了才知道。

福建平和下石村桥上小学每一座建筑都是独一无二的毕业后李晓东远赴荷兰,在国外求学、工作多年,并坦言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使他对中国本身的文化和现状看得更清楚。

“没有比较的话你只有一个世界观,有了两个以上你便会对其中某一个了解得更为透彻。

”从丽江玉湖完小、福建平和桥上小学到怀柔篱苑书屋,李晓东的作品都展现了东方传统文化与当代建筑理念的精彩对话,对于为什么它们都修造在偏远乡村,他解释道:“在农村盖房子能将我的建筑理念完好地实现,是我对建筑设计的探讨,也是实验研究的过程。

从建筑本质感知乡村——李晓东对话华黎

从建筑本质感知乡村——李晓东对话华黎

158[ ued ] 093 | 6+7 | 2015建在乡村与乡村建筑李晓东:我从未觉得“乡村营造与运营”是一个建筑师可以做的事情。

乡村是一个很功能化的地方,在材料、使用方面和日常的结合都很紧密,而我在乡村做设计是很巧合的。

华黎:我一开始在乡村做设计也属于巧合,我们只是碰巧在乡村做了建筑。

李晓东:“乡村营造与运营”是一个很大的城市化的问题,而我们在乡村做设计是希望在一个小的机会中寻找建筑本质上的东西。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所盖的大部分的房子都在仿造徽州民居,这种粉墙黛瓦的元素很大程度上是对贝聿铭所设计的香山饭店的模仿。

我认为建筑设计不能从符号上理解,而应当从功能、材料、空间上去深入地理解,根据当地的人力、物力、经济等实际的资源去做设计,这样的设计自然就是本土的。

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应当直观的去做设计,而不是预先设置一个套子。

20世纪90年代的民族形式与现代化存在着误区:建筑设计一定要有大屋顶或者其他一些传统的元素。

一些建筑师对当下并不自信,做设计一定要套用一个模型,比如仿古建筑。

其实大屋顶与现代化并无关系,与现代建筑和生活方式也都不同。

很多事情都是一两个人在为所有的人思考,就好比孔子、老子确定了大的框架之后,其他的诸子百家能做的只有诠释,这样的结果就会导致没有新的东西产生。

这其实是一种很媚俗的做法。

我们在思考如何把功能、需求与形式更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我并不想把乡建当作一种运动,我在农村所做的是在我能把控的范围之内对建筑本体意义的探讨。

华黎:这其实是一种个人化的实践,只是恰好实践的地方在乡村。

李晓东:在乡村我认为应当探讨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比如人与自然的关系;空间的使用和对“空”的认识;传统工艺如何现代表达;传统中医疗法的内涵,如何结合当代思考进行更新、以另外一种方式呈现。

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工业李晓东: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工业并不矛盾,乃至在将来都可以是并存的。

桥上书屋采用了钢结构,钢的生产和加工就在基地不远的江州钢厂加工,然后我们再做界面上的处理。

建筑经典案例分析——玉湖完小

建筑经典案例分析——玉湖完小
玉湖完小
玉湖完小,丽江,云南,中国 The Yuhu Elementary School, Lijiang, Yunnan, China, 2004 建筑设计:李晓东工作室 Architects: LI Xiaodong Atelier
一.背景
玉湖村,一个位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丽江的纳西小村落. 小村坐落在玉龙雪山 脚下,海拔2760m,气候宜人,冬暖夏凉。美丽的雪山,晶莹的雪峰为村落提供了 一个壮观的背景。 玉湖小学,这所位于中国云南西北的乡村小学始建于2001年,如今已经不能适应 教学要求,急需扩建。位于原有的玉湖小学北面,毗邻著名的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 和国家地理杂志记者约瑟夫〃查里斯〃洛克(1922-1962)的故居。
二.设计灵感
基于以山为骨、以水为魄的纳西文化,设计上有意识地将当地材料和 元素最大程度地运用到了设计中。设计者意图将新增建筑与原有环境相融 合,试图以一种现代语汇来诠释当地乡土建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功能
整个建筑由院落、两个3部分组成:是一个带展览空间的社区中心,向整个村落 开放,加上两翼的两层高教室。建筑吸收并打破传统的纳西四合院建筑的布局,创 造性地以一端的一棵古老的枫树为中心,采用“z”形布局,并将院落一分为二。 其一为学校内院,被两个教室单体和农田所界定,另一个公共院落则是由其中的一 个教室单体,社区中心和洛克故居的外墙共同围合而成。
三.技术和材料
整 个建筑采用木架结构,保留坡屋顶的基本元素,运用灰色瓦砖。本着经济 的持续发展性的原则:最大程度地使用当地材料和元素其中在设计中大量采用了 当地资源丰富的白色石灰沉积岩和卵石,主要使用在石墙和铺地上,木材运用到 建筑的装饰和结构上。由于周围的建筑大多是由粘土砖建成,白色石灰石的运用 使得该建筑即卓尔不群,又显得很和谐。

清华大学教授李晓东建筑作品1

清华大学教授李晓东建筑作品1

淼庐
• 从大门要经过狭窄的门洞和 台阶才能到达高台之上,此 时如镜水面与开阔山景瞬间 尽收眼底。人在高台上看不 到落水的线脚,一线水面上 即是山景。
↑入口大门
← 水池下的门洞
淼庐
一入大门又是影壁围 出的小空间转折后沿 内院的水面,经过一 段小径,进入客厅, 复又通过百叶看到水 面和山景。
↑庭院景观
李晓东简介
• 李晓东 清华大学教授, • 博士生导师,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 主持李晓东工作室 1979-1984年 清华大学建筑本科毕业 1989-1991年 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及安德毫芬大学建筑系 城市设计专业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 1991-1993年 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及安德毫芬大学建筑系 建筑理论研究生, 获建筑学博士学位 1997-2004年 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 副教授 2004-, 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建筑系客座教授 2005-, 奥地利维也那艺术大学客座教授 2005-, 美国华盛顿大学建筑系客座教授
分析作品
• 玉湖完小2003-06 • 淼庐2004-09 • 桥上书屋2008-09
玉湖完小
• 主持人:李晓东 • 团队:李晓东, Yeo Ka ngshua , Cheong Kenhua , Lim Guanxiong • 项目地点:云南丽江 玉湖村 • 建成时间2003-06
玉湖完小
• 这所名为玉湖完全小学兼文化活动中心的建筑 ,位于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乡,坐落在玉龙 雪山脚下,旁边是著名的旅游景点洛克旧居. •玉湖完小精美的设计运用 当代建筑实践巧妙地诠释 了传统建筑环境,其对地 方材料的大胆运用及极富 创意的演绎乡土建筑技术 不仅创造出一个富有震撼 力的形势,也把可持续建 筑设计推进了一步。
淼庐
• 项目名称:淼庐 • 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 • 造价:750万

桥上书屋设计下石福建中国

桥上书屋设计下石福建中国

42世界建筑 2011/05“桥上书屋”连接了下石村原本被低于村子近10m 深的溪流分隔而成的两部分。

书屋的结构是横跨小河的两组钢桁架,桁架之间布置小学的功能,悬挂在结构下部的小桥是可供村民使用的步行桥。

虽然小而现代的设计没有参考地域内传统的建筑形式,但书屋已经成为了这个逐渐衰落村庄的现实和精神中心。

以独特的放置方式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书屋把村子连在一起,并提供了一个中心的社交空间。

项目的社会性方面只是其中一部分,正如校长和村长为满足社区的需要将其扩展到更多方面,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书屋使用。

一个公共图书室分隔开两个教室,建筑的任意一端的开放舞台都可以进行表演。

最终,项目成功地激活了整个社区,通过建筑干预维护了社会的可持续性。

□(参见本刊01/2010期p90,10/2010期p33)The 'Bridge School' bridges the two parts of the small village of Xiashi that lie on either side of a small creek running about ten metres below the village. The structure is created by two steel trusses that span the creek with the space between them housing the functions of the school. Suspended from the structure and running below it is a pedestrian bridge for the people of the village to use. Small and modern in design, with no reference to the area's traditional building style, the school has nonetheless become the physical and spiritual centre of what was a declining village. Placed in such a way that it addresses its surroundings, the Bridge School connects the village together, providing a central, social space. The broader social aspect of the建筑设计:李晓东工作室ARCHITECTS: LI Xiaodong Atelier桥上书屋,下石,福建,中国BRIDGE SCHOOL, XIASHI, FUJIAN, CHINA, 2008project was part of the brief, which was developed with the school principal and head of the village to answer community needs rather than simply those of a primary school. A public library separates the two classrooms and open stages at either end of the building enable performances. The result is a project that has successfully invigorated the entire community, encapsulating social sustainability through architectural intervention. □ (See also WA, 01/2010, p90; 10/2010, p33)业主/Client: 下石村/Xiashi Village 设计时间/Design: 2008 竣工时间/Completed: 2008 建设面积/Built Area: 240m 211 从西侧看通向溪上吊桥的台阶/Access stairs to the hanging bridge over the river, from the west bank43暗示与明示:2010阿卡汗建筑奖/IMPLICATE & EXPLICATE: THE 2010 AKAA 评语当建筑师李晓东受邀为这个被河流一分为二的小村庄设计一所小型的学校时,他产生了一个灵感,将书屋置于一座新桥之上,让其横跨矗立于河两岸的两座有着传统碉堡形式和圆形结构的古老土楼之间。

李晓东访谈

李晓东访谈

李晓东访谈凯特·古德温;尚晋【期刊名称】《世界建筑》【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6页(P20-25)【作者】凯特·古德温;尚晋【作者单位】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德鲁·海因茨建筑馆【正文语种】中文李晓东198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1989-1993年赴荷兰留学,就读于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

目前为一位实践建筑师、教育者及研究者。

李晓东的设计领域包括室内、建筑和城市空间,曾获多个国际级奖项:“桥上书屋”项目获得2009年英国《建筑评论》杂志世界新锐建筑奖优胜奖、2010年阿卡汗建筑奖优胜奖、2012年英国《泰晤士报》世界八大环保建筑奖;“篱苑书屋”项目获得2012年新加坡世界建筑节年度文化建筑类优胜奖、2013年瑞典“建筑的必要性国际宣言”国际可持续社区建筑优胜奖;“玉湖完小”项目获得2004年英国《建筑评论》杂志世界新锐建筑奖特别推荐奖、2004年美国环境设计与研究协会年度最佳设计奖、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评审团创新奖、2005-2006年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亚洲建筑金奖、2006年美国《商业周刊》/《建筑实录》中国最佳公共建筑奖。

2011年,李晓东被《智族GQ》杂志评为中国年度最佳设计师;2012年,被美国建筑师协会授予荣誉院士。

李晓东作为建筑教师,于1997-2004年执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曾获得2000年RIBA导师奖及2001年SARA导师奖。

2005年,他回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任教授至今,研究领域包括建筑文化、历史与理论以及城市研究等。

LI XiaodongGraduated from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t Tsinghua University in 1984 and did his PhD at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tween 1989-1993,is a practicing architect,educator and researcher on architecture.LI Xiaodong's design ranges from interior,architecture to urban spaces,he has won bot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awards,among which: his design for Bridge School in Fujian Province was the winner of 2009 AR(review) Emerging Architecture Award and winner of 2010 Aga Khan Award for Architecture,2012 Eight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Times (UK); his Liyuan Library (Wattle School) was the winner of culture category of 2012 WAF in Singapore and winner of 2013 Architecture of Necessity in Sweden ; his Yuhu Elementary School won 2005 UESCO Jury Award for Innovation,2004 EDRA/Places Annual Design Awards (US),2004 AR+D Awards (UK) highly commended,2005-2006 ARASIA Gold Medal,and 2006 BusinessWeek/Architectural Record China Awards Best Public Building LI Xiaodong was awarded man of the year in China (best designer) in 2011 by GQ magazine,and was awarded the Honorary Fellowship by AIA in 2012.He also teaches architecture,he has won prestige international awards: RIBA tutor's prize (2000) and SARA tutor's prize (2001) for his inspirational teaching at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National University ofSingapore Since 2005,he has been the chair professor of the architecture program at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Tsinghua University,in Beijing He is also a researcher,his publication in articles,books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covers wide range of interests,from cultural studies,history and theory of architecture to urban studies.凯特·古德温(古德温):你曾写过一本题目是《中国空间》的书。

桥上书屋-李晓东

桥上书屋-李晓东

桥上书屋——李晓东建造时间:2008-2009年基地面积:155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造价:65万元作品已获得多个国际国内重大建筑奖项:Winner:2010阿卡汗建筑大奖;Winner:2010 WA建筑奖第一名Winner:2009英国”建筑回顾”世界新锐建筑奖第一名平和县下石村的中心有两个圆形土楼,中间横跨一条溪水,传说旧时两个土楼的家族互为仇敌,遂划渠为界,互不往来。

桥上书屋就在土楼之间。

从土楼这种独特的集合住宅形式,可以读取到客家聚落历史上的宗族中心文化,强烈的内向防御性,和颠沛流离的往事。

这种内向的传统文化积淀给整个村留下了安静的韵味和丰厚的文化遗产,同时在其影响下整个下石村村落形成了每户封闭独立的格局。

住宅之间的场地往往是泥地,平时难以落脚,整个乡村的社区缺乏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形成精神凝聚力的场所。

一座小学或许可以为优化这种原发的空间系统带来契机。

“一座桥”,这个地段给建筑师带来最初的灵感:“一座跨越溪水连接两个土楼的桥。

”构思特点小学只有两个班,功能非常简单:两个阶梯教室,一个小图书馆,一个小便利店。

建筑师将三个功能块全部安置在桥上,教室单侧的走廊通向中间的图书馆,两个教室在两端,分别朝向两个土楼。

教室端头分别设计为转门和推拉门,使端墙外在课余时间成为两个可以为住民服务的舞台。

上课时用作黑板和讲台,放学期间村里则在此举行木偶戏等表演性质的公众活动。

建筑从功能和形式语言上为两座土楼创造了连接,同时也联系并重新组织了周边的空地,为村落提供了很好的公共广场,广场一边是圆形的带有粗糙痕迹的土楼,另一边是精致简练的舞台,对话双方的强烈对比使整个空间充满了张力。

每逢傍晚和夜里,这里就聚集了村里自发活动的人群。

这样的设计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学校教室,解决了交通联系问题,而且为整个村带来了交流的中心。

在传统的语境下进行建筑设计,其形式语言往往会陷入两种极端,一种是夸大并沉迷于当代技术的表现,另一种是强调原发,流连在工业化以前的怀旧情绪。

中国青年建筑师—— 李晓东教学文案

中国青年建筑师—— 李晓东教学文案
师 2000 –-今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总建筑
师 国家工程设计大师 现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1997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1998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999 “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9 “国家百、千、万人工程”人选 2000 “国家设计大师” 2003 “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 2006 “梁思成建筑奖” 2007年 亚洲建协金奖
商业建筑
商业建筑不仅仅是商业活动的容器,应该转换一个观 念。
商业的综合性开发模式的变化导致商业建筑类型 的丰富和多元,以前商业建筑就是一个百货商场,一 个大盒子,要不然一条商业街都是小店铺,现在综合 性的商业开发,以及对城市生活全面的影响,使这种 商业建筑的多元化的可能性,个性化的可能性出现了。 所以,鉴于这一点,也使我们越来越多的对这样一些 能够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大型开发项目给予更多的关 注。
2011年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尚未正式公布)
建筑之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一种审美。图形之美、空间之美、 造型之美、技术之美、材料之美,沉醉其中。
建筑之于我是一种文化。史学之远、哲学之深、 文学之妙、及至生活万象,涵括其中。
建筑之于我是一种交流。管理者、投资者、建 造者、使用者汇集一处,共识共勉,成就其中。
建筑之于我是一种使命。职业道义、社会责任、 企业形象、人之品格,尽显其中。
建筑作为一个综合服务的行业,也不像一些纯艺术一样, 可以谈到个人化的、完全超脱的心里感悟,或者说个人情 感的表达。实际上原创的基础是非常雄厚的。换句话说, 我们不可能切断过往的经验和教训,来谈今天的原创
对于一个建筑师,对于参与城市建设的主要角色, 如何看待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实际上一直以来都是有很多 的经验,也有很多的教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看上去很有 创意的建筑,但是反而破坏了城市空间的和谐型。基于这 一点,我个人也感到当我们谈原创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考 虑到原创的基本内涵?

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

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

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发布时间:2021-09-09T07:26:09.856Z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第40卷第4月12期作者:李晓东[导读]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李晓东(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使得人们对于建筑物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这样就使得建筑工程电气系统越来越庞大,其施工过程越来越复杂,在施工中由于质量控制不到位会导致一些质量问题。

为了提升建筑工程电气施工质量,给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在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合理应用智能化电气工程技术,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品质,进一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智能化技术主要在自动控制、智能启动和故障报警等方面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建筑电气工程的合理性。

基于此,简要分析了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的特点及其实际应用。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1引言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建筑的整体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气工程是我国技术进步的集中体现,在整个建筑项目中占据了相对重要的位置。

电气工程技术与现代智能技术的结合,可以使建筑电气工程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施工过程包括动力设备的安装、动力设备的安装、变压器的安装、架空线路与电气设施的安装、架上电缆与电缆桥架的安装、控制装置的安装和配电柜的安装等方面;柴油发电机组应安装有供电系统;电力执行机构与电动机组连接在一起;试验运行低压电气设施,并安装相应的开关装置;此外,还应安装各种接地设备、线缆与照明设备等。

当前,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电气工程作为专业的分包工程,其施工专业难度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也越来越多,常见的电气工程有室内外配线工程、强弱电施工、照明防雷、消防报警、电梯动力等,这些庞杂的专业施工使得建筑电气施工变得越来越复杂,经常会出现项目电气施工质量通病,最终影响建筑工程整体质量,不能顺利通过验收交付使用。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

70 WORLD ARCHITECTURE REVIEW 建筑时空ARCHITECTURE NOW8+1 Extension 延伸板块Shenzhe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College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1、校园内部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为教学楼,北区为生活区。

教学区与生活区通过东西两通廊联系起来,其间是整个校园的核心绿化区。

2、由于基地面积比较紧张南侧教学楼需要沿城市道路布置,由此我们设想将城市生活与校园生活在垂直维度上分离,即将主要教学空间放在上部,以保证教学环境较少受到城市的干扰,同时将底层空间打开,通过视线的联系使校园的氛围能够积极的渗透到城市当中,提高下部的空间活力。

3、为了争取更多的公共活动场地,我们希望能为学校创造一个承载学生日常活动的“平台层”,并在其上增加一条贯穿生活区与教学区的架空环形游廊。

4、平台层与基地西侧最高点地坪同高,东侧与城市道路形成10M 高差。

在垂直维度上它相当于一个空间的转换层,平台上空的教学楼、宿舍、教师宿舍是均质的单元空间;平台下利用坡地高差布置观演厅、体育馆、舞蹈和音乐排练、以及可以适当对外开放的健身房、画廊、咖啡、形成有机的院落布局。

5、校园外围一方面支撑“平台层”的柱廊以及外围景观绿化水系形成校园与城市的软屏障;另一方面,沿人行道两侧由公共平台层下方出挑形成大尺度出檐为市民提供了散步纳凉的休闲空间。

单体设计教学楼:a 教学楼位于基地南侧采用工字型布局,自然分成文理科两部分,中间通过室外人形天桥联系在一起。

b 两部分教室的走道布局均采用双外廊形式,既可以有效减少上下课时间的交通压力,又可以利用外廊形成建筑自遮阳。

c 教室两侧垂直绿化表皮设计形成生长在教学楼立面上的热空气过滤层,同时绿植的设计也是教学空间与外部城市之间的天然间隔,使每一间教室都在植物的萦绕下形成安静、私密的教学氛围。

d 为了创造更多的公共绿化空间以及提高教学楼的自然通风条件,在教室之间结合交通流线和学科分区间隔布置8个绿化“孔洞”,作为学生主要的课间活动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它建立在对历史文化的看法上,将中国文化、日本文化平 行比较以后,他认为每个都有他的价值。十九世纪前只有 一种审美,那就是”崇高”,认为农舍是没有美感的。正 是有了启蒙运动,西方人开始认识到农舍有农舍的美,他 与崇高的美是不一样的,”朴实”的美,你不能说它弱于 崇高的美,这事讨论开后,就很清楚啦,所以西方人一代 一代开始对所有陌生化进行挑战。他们善于看未来。像当 代讨论当代的,而不是以前的,毕加索曾经给一个模特画 肖像,模特说画得不像我,但毕加索说,早晚会像的,他 是在画一种延续。这就是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你本身就 要做到这一点,什么能打动人,什么能改变人,艺术就需 要这样,所以设计为什么称“Design Tomorrow Today", 今天设计明天,设计未来,未来的东西是今天设计出来的, 他是对过去的一种挑战,不是追随过去的传统,而是用现 在这样的思路去思考,然后去看待未来,不是说像北京那 样,2049的城市规划还用我们现在的思路去思考或许是 行不通的,他应该是立足于未来去思考的。
• 玉湖完小给人的启迪
• “好的建筑师,跟他的建筑语言结合起来, 有独立的个性,又能被大家所接受。”想 必李晓东就是用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这 在他主持设计的丽江玉湖完小可以得到体 现,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因为这是离我 们最近,并且让我们感动的建筑。
设计作品-------北京凤凰卫视媒体中心
2006-2007
设计作品-----美国波士顿徐宅
2005
• 这是一个加建项目,原有 的住宅是一个上个世纪初 建造的殖民主义住宅,一 石头为主,坡顶,小开窗。 加建的部分采用了完全相 反的设计理念,强调通透, 自然,简洁,凸显环境在 空间营造中的重要性。整 个空间为一个玻璃体,内 部完全以木饰为主 - 住在 自然中, 又为自然所包围。

2009

该项目位于中国福建的偏远山村, 这是两个古老土楼之间,横跨一 条小溪的一座桥型建筑,它不仅 有具体的功能——桥和学校,更 是这座小村庄的精神活动中心。 “把小学与桥联系在一起是这一 设计的主要概念,其目的是要把 两座已破损的土楼连接起来,通 过给土楼注入新的功能,激活传 统文化在现在生活中的地位。桥 上小学的寓意只是连接过去、现 在和未来。” 混凝土基座、黑色钢结构、木条 状百叶——清晰的现代建筑构件 与当地标识性的传统土楼并不冲 突,而是形成了某种“对话”。 多种空间内容被建筑师放到240 平方米的小空间里:两个教室可 兼作村民们的剧场,教室下方悬 挂了一座人行窄桥,作为通过小 溪的第二条道路。
设计作品-----宁波鄞州规划局办公楼 2007
• 结合环保, 绿色及节能 的设计理念, 鄞州规划局 办公楼的设 计旨在为政 府办公楼一 个全新的形 像。
设计作品-----新加坡动物园入口 2003
• 入口的设计概念强调界限的界 定:自然的和人为的, 新加 坡动物园的设计理念强调动物 在自然界当中的自然状态,整 体上代表了自然的次序,而新 加坡城则是人为环境的代表, 于是入口的功能除了实用功能 以外,多了一层象征意义 - 入 口以外的为城市的,人为的, 次序的,限定的;入口以内为 自然的,非限定的世界。
设计作品------杭州西溪湿地艺术家会所
2008
有着悠久的文化 历史背景的西溪 湿地是杭州政府 全力打造的杭州 地标,艺术家会 所的设计强调建 筑与湿地的全方 位互动, 并从历 史与文化的角度, 以当代建筑语汇 诠释地域性。
设计灵感
• 苏轼的“山色空濛 雨亦奇”是我西溪 湿地设计草图的灵 感(李晓东将为西 溪湿地艺术村设计 一座房子)。这个 作品建成后,我希 望是属于这个地方, 是从这个地方长出 来的。在我的设计 中,有院落,但从 外面看不见房,只 看得见墙,竹 墙。
著名青年建筑师
------李晓东
吴俊南80616024 徐干飞80616025
简介
教育简历 1979-1984建筑学学士,清华大学建筑系。 1989-1991城市设计硕士,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及安德毫芬大学建筑系。荷兰 1991-1993建筑学博士,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及安德毫芬大学建筑系。荷兰
• • • • • • • • •
• 凤凰中心简介
• 凤凰国际传媒中心基地位 于北京东北三环和四环路 之间,朝阳公园的西南角。 地段与朝阳公园一衣带水, 视野开阔,景色优美,占 据了极佳的地理优势。作 为媒体产业的明星,凤凰 卫视也希望其北京的总部 能够彰显其不断创新的企 业精神,进而希望以一种 新颖的形式对建筑的独特 性做出表达。
• 凤凰国际传媒中心的设 计取自对凤凰本身精神 的理解。在中国文化中, 凤凰的形象代表着能量 的再生与重组,而建筑 恰恰是城市能量汇聚的 场所,银色的体量从大 地中生长出来,蜿蜒而 上,它充满力量,不受 约束,却围绕着一个核 心不断上升,坚韧而轻 盈。建筑体在城市场景 中熠熠生辉,它通过立 面反射城市的街道、树 木、建筑,表达了媒体 对社会的折射。凤凰卫 视是打造明星的地方, 而这个与众不同的建筑 也将成为城市里的一颗 明星。

与周围环境相互呼应
设计作品---- 河南少林寺禅苑
2004
• 少林寺禅苑的设计 思路定位在自然, 纯静,现代。在满 足现代渡假酒店功 能的同时,以现代 手法诠释"禅"在空 间营造上如何创造 与传统和谐又不失 个性的建筑语汇。
设计作品------浙江诸暨商业中心 2008
• 设计概念围绕诸 暨老城的城市机 理及传统商业空 间的传承,并结 合城市绿化将商 业中心打造成编 制过去,现在, 未来的结合实用, 审美,文化于一 身的新型城市空 间形态。
未来建筑的走向
• 未来建筑肯定会往根上走。中国的建筑一定要根植于本土,根植于本 土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就是做建筑不要去抄袭哪个大师的,不要抄 袭任何人的,要对问题有一个很客观的评估,然后再去感觉。我们现 在教育方法与现在这样的教育改革有关,我两年前回到清华,发现清 华教学生画的东西跟我二十年前学的东西是一模一样的,如果这样的 话,我们怎么可能有突破,技巧永远不变,观念又没有更新, • 那学生出来只能抄别人的,不会有自己的东西。我觉得要做一个好建 筑,你必须认识到建筑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论证题,起点就是 怎么样定义,有多少资源干多少事,只要有这个观念在那,你就不会 雷同,肯定有创新,每个问题都是原创的,独立的,那么整个东西肯 定是原创的,独立的。那么我们就会出很多优秀的建筑师。如果我们 还像以前那样只会抄袭别人的东西,那怎么会有原创。所处边缘,就 更是要抓住自己的东西,更要有自己的个性,更要掌握本土文化,更 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打破边缘化。
• 孔子说过一句话,“发乎于情,止乎于礼,”说过这句 话吧,我们可以借用一下来描述建筑与设计的关系。他 说一个人有情感还必须守礼节懂法度,建筑设计也一样, 你首先是有设计灵感,但还必须有一个理论作支持, 用 理性的方法实施。我们现在的很多建筑都显得很单薄, 就是因为缺少这个,到处抄一下,没有自己的说法,没 有说法,就没有“止乎于礼”。所谓“礼”(在这里就 是”理”),你必须有一个理论基础,去解决一个具体 的问题,这跟实验解剖不一样,所以有时候技术上的东 西出来后,没有说服力。我们不像哈迪德,盖里,他们 的东西建在哪里都一样,带有明显的个人标记。但是你 让他们盖希望小学他们肯定盖不了,他们只会用高级材 料,只会用那种自身迷恋的形态去做,但是当地的材料 是掌握不住的。我认为手里有多少资源才做多少事,所 以你不能仅仅“发乎于情”,还必须”止乎于理”. 一 个好的建筑师应该懂得善用他所掌握的资源,并尽其所 能去做好。
• 与建筑渊源
• 他小时候喜欢养鸡,用砖头垒起来的鸡 窝,隔三岔五就换个样子。1979年,16岁 的李晓东选专业的时候,父亲说:“既然 你喜欢画画,喜欢盖鸡窝,那就学建筑 吧。” • 谁能想到,一个享誉国际的建筑师, 第一个作品是“鸡窝”呢。 •
设计作品------福建平和县桥上书屋
2009英国“建筑回顾” 世界新锐建筑奖第一名
入口
周围环境
设计作品--------云南丽江玉李教授建筑生涯的起点。
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的产生建立在对当地传统、建造技术、 建筑材料以及资源的研究基础之上。因此,该项 目将研究和设计融为一体,试图通过对环境,社 会和建筑保护的根本理解来达到对丽江乡土建筑 的新的诠释。 该项目的完成融入了大约160名学生和将近 1300个村民的共同努力。整个建筑由3部分组成: 一个带展览空间的社区中心,向整个村落开放, 加上两翼的两层高教室。建筑吸收并打破传统的 纳西四合院建筑的布局,创造性地以一端的一棵 古老的枫树为中心,采用“z”形布局,并将院落 一分为二。其一为学校内院,被两个教室单体和 农田所界定,另一个公共院落则是由其中的一个 教室单体,社区中心和洛克故居的外墙共同围合 而成。设计意图将新增建筑与原有环境相融合, 试图以一种现代语汇来诠释当地乡土建筑,而不 是简单的模仿。因此,所有的传统审美处理手法 还有装饰都被简约化:弯曲的屋顶曲线被拉直, 山墙的装饰也被简化成木制格栅,其灵感来源于 传统的农家晾谷架。乡土建筑的精华被提炼,并 以形式和空间的方式表达出来。这里,建筑师保 留了坡屋顶的基本元素,例如灰色瓦砖的运用, 以及将内部空间以传统的正开间划分等等。
理念----从容做建筑
• 中国人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美学标杆,历史上几次讨论过这个问题, 比如刚才我讲的白璧,历史上也曾讨论过,已经讲得很清晰也很透彻。 但是我要说没有,没有在哪里呢?我们文化里面有一个媚俗性,媚俗 性是中国人的穷溯感,即什么都要追到孔子那去,也就是孔子说过什 么,仿佛就都是美学真理。孔子那个年代,建立这个系统有他的必要 性,把社会“礼”性化。因为当时是一个混乱的社会,必须有这个东 西存在,没有就不行,没有的话就是无政府,作为一个框架来讲,他 当时是必须存在的,但是孔子把这个建立起来以后,它却变成了一个 框框,制约着我们前进,所以我们从汉、唐以后就没有创造新的文化 了。到了清朝有汉学,从语义学上讲,孔子说的话,还是在解释老子 曾经说过的话,我们叫媚俗性也好,叫什么其他也好,其实就是对过 去熟悉语言的一种追捧,所以我们害怕,害怕陌生东西,害怕新东西。 比如盖房子,欧式的,美式的等等。欧式、美式跟仿照孔子的东西是 一样的,我们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我们才会有心理认同感, 这个媚俗性并不是中国人才有,但西方人相对要好一点。西方人从古 希腊、古罗马文明开始就有了自己的美学基本,通过启蒙运动后,他 的美义就更完整了,甚至对当代而言是更加一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