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死如事生

合集下载

中庸原文及翻译

中庸原文及翻译

中庸原文及翻译中庸原文及翻译《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庸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庸》原文及译文【上】【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衍了。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原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我知道了,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我知道了,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事死如事生——古蜀文化船棺葬的演变及文化内涵

事死如事生——古蜀文化船棺葬的演变及文化内涵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104Vol.2021 船棺葬简介从字面上理解,船棺葬是以船形棺作为葬具的一种墓葬形式。

这看起来是一种分类,但具体到船形棺的形制与葬法葬式就会出现很多的情况,如形制有头尾上翘的、整木刳空成独木舟式的,葬法葬式有土葬、悬棺葬、海葬等。

总体来说我国的船棺葬分布于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岭南以及陕西等地,从四川到福建均有发现,一般分为置于土中的土葬形式和置于岩上并发展为悬棺葬的形式。

可以看到船棺葬多分布在南方或是近水的区域,船棺葬在这些使用舟楫作为交通工具的地区似乎顺理成章,但是战国至秦汉间用船形葬具进行土葬的族群并不多见,唯有巴蜀先民是个例外。

那么为何先秦时期的巴蜀地区会出现大量的其他区域没有的船棺土葬墓呢?2 历史沿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川东地区出现了丰富的古文化,如魏家梁子文化、老关庙文化等。

而四川盆地中心区的新石器文化出现较晚,在距今4500-4000年间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宝墩文化”,并与后来出现的三星堆文化有直接的关系。

三星堆文化在本地宝墩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夏、商等其他文化因素,形成了以小平底罐、高柄豆、三瘦袋足器、鸟头形器等为典型陶器群的一种考古学文化。

三星堆文化兴起之后,以宝墩文化为代表的史前遗址群被废弃,大约在距今3200年前后,三星堆文化又逐渐被青铜时代中期的十二桥文化所取代,其代表器型是各种尖底器物,著名的成都金沙遗址就属于十二桥文化的范围,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一定数量的船棺葬。

在青铜时代晚期,以船棺葬土坑墓群和巴蜀式铜兵器为代表的晚期巴蜀文化是古蜀文明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成都商业街船棺葬遗址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秦并巴蜀后,有一个巴蜀本地文化与汉文化融合的阶段,巴县冬笋坝和昭化宝轮院等遗址的船棺葬土坑墓群一直沿用到战国末年至西汉时期。

一般认为文献所记载的古蜀国首领是可以和考古所得的古文化序列相互联系的,其对应的关联如代表器物花边口绳纹深腹罐、钵、碗对应新石器晚期的早期巴蜀文化,当时的古蜀国首领是蚕丛;代表器物巴蜀式铜兵器,代表遗址成都商业街、巴县冬笋坝、昭化宝轮院遗址,对应春秋战国的晚期巴蜀文化,当时的古蜀国首领是开明。

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在画像石棺上的呈现

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在画像石棺上的呈现

摘要:无论是汉代的石棺或汉代的画像石棺,都集中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尤其集中地分布在四川盆地内。

画像石棺的数量众多,为研究当时的丧葬习俗、思想意识、社会经济、美术和这一区域的历史等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本文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代的画像石棺所呈现的观念做一次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丧葬;石棺;事死如事生;观念1事死如事生这种丧葬文化的由来中国丧葬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孟子认为,上古时代原本没有埋葬的习俗,人死后把尸体丢弃在山野沟壑中就罢了。

[1]但后来人们看到死者的尸体被野兽吞食,被苍蝇等叮咬,觉得不合人情,才将尸体掩埋。

据现代考古发现,大约距今2700年前的周口店山顶洞人就有土葬的风俗,在山顶洞墓葬里,有三个完整的头骨和一些其他人的骨头,显然这是当时有意安放在洞里并加以掩埋的。

人骨周围散布这赤铁矿粉末,女性骨头外的土里发现七颗经过磨钻,制作较为精细的穿孔小石珠其表面均用赤铁矿粉染成红色,此外还有燧石石器和穿孔的兽牙等物品,[2]从这些遗存我们了解到,当时的人们已有了人世间外存在另一世界,那里的人与阳世一样生活观念,同时也有了人的肉体和灵魂可以分离的观念,因此也产生了简单、朴素的丧葬习俗,并希望人死后到另一世界中,也能和人世间一样生活。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灵魂不灭的生命观有了进一步发展,如半坡人小孩的墓葬,用做盖子的钵和盆的底部都有人工打制的小孔,这个小孔就是为了让死去小孩的灵魂通过,与亲人自由相见。

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这个时期的随葬品多为死者生前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

如男性坟墓中多随葬石刀、石斧等,而女性坟墓中多随葬纺轮、骨器等,反映了生产的分工。

当时的人们已为死者准备了死后生活的场所和用具,并有一定的丧葬礼俗将亡魂引导到他们应该去的地方。

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灵魂、祖灵、祖先崇拜等已有了比较完整的观念。

同时地不同地区的考古遗址的丧葬方法也不尽相同,不同的民俗形成了不同的葬式。

我们汉族主要是土葬,第二种葬式是水葬。

弟子规:事死者,如事生

弟子规:事死者,如事生

弟子规:事死者,如事生
导读:本文弟子规:事死者,如事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qīn yǒu jíyào xiān chángzhòu yèshìbùlíchuáng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sāng sān niáncháng bēi yèjūchùbiànjiǔròu jué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sāng jìn lǐjìjìn chéngshìsǐzhěrúshìshēng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解释】父母亲生病时,子女应当尽心尽力的照顾,一旦病情沉重时,更要昼夜服侍,不可以随便离开。

父母去世之后,守孝期间(古礼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

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应该戒绝酒肉(请参考《地藏菩萨本愿经》,孝子应如何给往生者修福)。

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哀戚合乎礼节,不可草率马虎,也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浪费,才是真孝顺。

(《论语》: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祭拜时应诚心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敬。

(《论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

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

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

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有着非常特殊的丧葬观。

与其说是“丧葬观”,不如说是“生死观”的一部分,因为汉代人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两个阶段组成的,即生和死。

对于生这个阶段,他们十分重视,对于死这个阶段,他们同样十分尊重和关注。

1. 宗族制度汉代社会是一个以宗族为基础的社会。

在汉代,宗族制度得到了完善,尤其是在丧葬方面。

根据宗族制度,死者的尊卑不同,其所受的礼仪和丧葬方式也有所不同。

宗族长辈死亡时,家族必须奉行“大礼”,让全族人都举行为之哀悼。

而一些平民百姓死亡时,则要根据其财力情况而定,丧葬方式相对简洁。

2. 金石铭文在汉代,金石铭文成了一种流行的为死者流传后世的方式。

除了丧葬时用来记录死者事迹和家族背景的榜文外,还有很多人在生前为自己写下铭文,以保留自己的名望。

这种流行的习惯反映了汉代人对于至亲之人和名望的长存不朽的追求。

3. 谷祭汉代谷祭是一种尊重死者的方式,它是指在人死后的第三年固定举行的祭祀活动。

当年的庄稼已经收割进仓库,这个时间点被认为是死者离开人世三年,已经脱离了现世,可以入土为安了,所以举行祭祀活动。

谷祭除了是一种家族的纪念仪式,也是一种社会的和谐仪式,因为每个人都会参加,祭祀死者,也祝愿自己能够健康长寿,并为社会和谐祈愿。

4. 资产等级在汉代,丧葬仪式的豪华程度有时也反映了死者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等级。

当然,这种体现社会等级的丧葬仪式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汉代人对于丧葬奢侈浪费的批评。

5. 重视驾魂令汉代人认为人的灵魂有着后世相通的过度形态,因此要进行丧葬仪式,并设置驾魂令,意义在于帮助亡灵前往下一个境界,转世去处的部门。

同时,驾魂令还有着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即用于代表死者的权利和社会地位。

如果驾魂令的权利越高,死者就越有可能在死后得到社会上的认可、尊重和成就。

事死如事生的墓葬艺术

事死如事生的墓葬艺术

事死如事生的墓葬艺术
作者:暂无
来源:《艺术品鉴》 2018年第11期
我国灵魂不灭的观念由来已久根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形成了魂魄的观念。

《左传
昭公七年》载子产之语:“人生始化日魄,既生魄,阳日魂。

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


古人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要过着和阳间类似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

所以帝王、贵族陵墓的“地上”和“地下”建筑以及随葬品基本都仿照生前景象。

《苟子礼论》言: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生死观念的影响决定着随葬品的类型和规模,而随着墓葬制度的确立,墓葬艺术得以产生
和发展。

墓葬艺术生动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背景,成为我们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
的直接资料。

中华文化第十二讲 事死如事生

中华文化第十二讲 事死如事生

第十二讲事死如事生一、形神关系形具而神生。

(《荀子·天论》)①二、生死与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述而》)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②三、祭祀的意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论语•八佾》)③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

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状乎无形,影然而成文。

(《荀子•礼论》)四、传统与反传统④①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

(《淮南子·原道训》)魂神固不灭矣,但身自朽烂耳。

身譬如五谷之根叶,魂神如五谷之种实,根叶生必当死,种实岂有终亡?(《牟子理惑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烛矣。

如善扶持,随火而侧之,可毋灭而竟烛。

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又不能后然其灺。

犹人之耆老,齿堕发白,肌肉枯腊,而精神弗为之能润泽内外周遍,则气索而死,如火烛之俱尽矣。

人之遭邪伤病,而不遇供养良医者,或强死,死则肌肉筋骨,常若火之顷刺风而不获救护,亦道灭,则肤余干长焉。

(桓谭《新论》)“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面精气灭。

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而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

”“人之精神,藏于形体之内,犹粟米在囊橐之中也。

死而形体朽,精气散,犹囊橐穿败,粟米弃出,囊橐无复有形,精气散亡,何能复有体,而人得见之乎?”(王充《论衡》)“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

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

”“前薪非后薪,则知指穷之术妙;前形非后形,则悟情数之感深。

惑者见形朽于一生,便以为神情俱丧,犹睹火穷于一木,谓终期都尽耳。

”(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事死如事生陵墓雕塑PPT课件

事死如事生陵墓雕塑PPT课件
8
——----------------------------
. 将军俑 将军俑在俑群中发现数个,其中以本图造型最为庄 重威武。秦俑和陶马尽力模拟真人、真马形貌,目 的是用他们替代活人活马,排列成为皇帝送葬的军 阵。换而言之,它们是专为死者制作的丧仪用品, 并非是供人观赏的艺术品,因而塑造时只是刻求形 似,只注重是否逼真似真人,而不注重其姿态是否 生动,缺乏艺术品的传神写照,肢体呆滞。但在无
青铜人像
青铜人头像
青铜人面具 4
三是在西安临潼秦始皇陵
八千多件兵马俑
5
什么是陵墓雕塑?
统治阶级希望自己死后能够灵魂
升天并继续拥有权力和享受豪华
生活,因而在陵墓前设置大型的
石人石兽等雕刻群表示威严。在
墓中还放置了大量精美的作为陪
葬的各种陶俑。这些属于陵墓雕


陵墓雕塑包括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地面上神道两侧的石刻造像 重要作品:西汉霍去病墓石刻群,唐代昭陵六骏、 顺陵与乾陵石刻群
一部分是地下作为陪葬的俑 俑类雕塑以汉,唐两代的作品为最精
7
地下军阵——秦始皇陵八千兵马俑
陕西西安临潼秦始皇陵铜 马车,为秦代铜铸 像,1980年陕西省临潼秦 始皇陵封土堆出土,为青 铜之冠。
陶俑群塑造了秦军不 同等级,不同兵种的 将士形象,其中有指 挥官,也有骑兵、步 兵、车兵、弓穹手等。 形体魁梧,身高平均 约1.75米,指挥官高 近2米。很高将士手 中握着使用青铜兵器。 其塑造方法是模制与 雕塑相结合。。。。
霍去病墓石雕的特点
材质:花岗岩 手法:形态自然,写意传神 题材:动物形象 表现手法:纪念汉武帝时期抗击 匈奴的著名将领霍去病
13
唐代陵墓雕刻

《事死如事生——陵墓雕塑》公开课教案

《事死如事生——陵墓雕塑》公开课教案

《事死如事生——陵墓雕塑》公开课教案【教材分析】陵墓雕塑,是指陵墓建筑中的雕塑部分。

陵墓建筑分为地面和地下两部分,地面上有坟和祭祀建筑群;地下为墓室建筑。

配合地面建筑陈设在不同位置的各种石雕和雕刻,为地面上的雕塑。

地下雕塑,则是地下墓壁面上的石刻,砖雕的浮雕以及画像石画像砖等。

地面上的陵墓雕塑,最为常见。

规模宏大,成就突出。

中国自秦汉以来,盛行厚葬。

统治阶级希望自己死后灵魂升天,而且也能向生前那样继续拥有权力和享受豪华的生活。

故帝王贵族生前不惜花费巨资修建陵墓,不仅在地下修筑巨大的墓室,有的还在地面上修豪华的建筑,而且在墓前设置显示地位与权利的石柱、石人、石兽等雕刻群。

他们死后,还于墓中放置大量的随葬品和俑。

由于统治者掌握一直垄断当时最优秀的工匠和最好的物质材料,并派专人负责监制,所以包括陵墓地面雕刻和陵墓内的陶俑在内的陵墓雕塑集中体现了当时雕塑的最高艺术水平,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欣赏陵墓地面雕塑应注意以下几个特点:【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大型雕塑的遗存。

2、能力目标: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内容: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

3、情感体验目标:从中体会纪念性大型雕塑与小型架上雕塑之间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1、对典型作品的艺术分析,启发学生理解大型广场雕塑与室内小型雕塑的不同特点;理解不同材质的作品对雕塑语言的不同运用。

2、古代随葬的俑和明器所反映的灵魂观念对后世仍有影响,现在社会上仍有以纸人、冥币等随葬的封建迷信活动。

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对此有批判的认识。

【教法学法】讲解、比较、讨论等方法【教学过程】一、课前组织安排学生就坐,稳定学生情绪,作好上课准备。

二、情境导入(一)、出示生活环境中的雕塑作品图片,提问:雕塑是用来干什么的?学生回答:装饰环境、辟邪等。

(二)、中国古代雕塑的用途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三)、中国在20世纪下半叶,关于中国古代雕塑有三件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原始社会晚期红山文化遗址发现了女神塑像,女神庙,祭坛遗址。

民间过仙桥的故事

民间过仙桥的故事

民间过仙桥的故事
“过仙桥”是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

与挚爱的人生活到老,死后也要一直一起,中间留一小小窗口,两个彼此相爱的人儿,躺在里面似乎还可以接着续完此生为续完的情。

“过仙桥”,最初在汉代时作为异穴向同穴过度的一个产物,两个相连墓室墙上的一个土洞,寓意墓主夫妻在死后,依旧可以通过此处进行交流。

此后随着墓葬形式的不断发展,部分墓葬依旧保留了“过仙桥”这一设置,绵延千年,直到宋代。

古时亦有“破镜重圆”一说,指的是丧葬中的破镜习俗,即将一面完整的铜镜分成两半,各置与夫妻双方墓穴之中,寓意“长相思,勿相忘”之意。

相比于如今社会浮躁的爱情观、择偶观。

古时物质生活并不丰富,却能生时举案齐眉,死后长相厮守,想来,最美好的情感亦不过如此了。

高中美术《事死如事生-陵墓雕塑》说课稿(5)

高中美术《事死如事生-陵墓雕塑》说课稿(5)

高中美术《事死如事生-陵墓雕塑》说课稿(5)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作为一名教师,说课是我们必备的技能,你会说课课吗?希望这篇能给你启发!《事死如事生-陵墓雕塑》说课稿一.案例背景1.模块:高中美术鉴赏2.年级:高二3.教材版本:人教版4.学时数:1课时5.设计原由:本课内容在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鉴赏中具有”纽带”作用。

a.从审美特征上看,陵墓雕塑作品既有前面的工艺美术的精巧华美,又具古建筑艺术的宏伟大气,并为后面的宗教雕塑、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b.在人文精神上贯穿了先秦倡导的”成教化,助人伦”,汉起所盛行的儒家、佛学思想,展现了先人对宇宙、自然、生命的看法。

6.本教学案例参与人员基本信息:设计者:肖惠女中学高级教师通讯地址: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联系电话:88905252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大型雕塑的遗存及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把握古代陵墓雕塑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运用讨论法,比较法,从陵墓雕塑作品的本体审美出发去勾勒各时期陵墓雕塑不同的审美标准与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各时期代表作品的赏析入手,展现古人宇宙观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发对生命价值观的思考,培养对民族艺术的情感,提高审美判断能力。

(二)内容结构1.原始社会红山文化女神像--四川广汉古蜀人青铜人像、人头像、秦始皇陵兵马俑所显示的中国古代大型雕塑传统。

2.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群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特点。

3.以霍去病墓为代表的汉代石刻,唐代顺陵石狮等陵墓雕刻群的设计构思和艺术成就。

4.汉代俑类作品的时代特色和艺术成就。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古代陵墓石刻、陶俑的功能,表现手法,象征意义。

难点:陵墓雕塑艺术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对于这种陵墓文化学生不易理解。

古代随葬的俑类所反映的灵魂观念对后世仍有影响,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对此有正确认识。

(四)教学策略设计1.教学方法设计a.比较法横向比较:与国外陵墓雕塑的对比纵向比较:秦汉唐不同王朝陵墓雕塑的表现手法、象征意义、审美标准之间的对比。

事死如事生

事死如事生

事死如事生曾经有人说,“失去芳草,可恨寻春;掩埋圆满,可悲憾言。

”这句话有着深刻的寓意,它揭示了人们对于经历过痛苦而仍然带着憧憬继续奋斗的态度。

人们告诉我们,即使曾经经历了痛苦与损失,也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不要被悲伤击倒。

这才是正确的心态,这就是“事死如事生”的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事死如事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据史料记载,早在《论语》中,孔子就已经提到过“事死如事生”的思想。

这个概念主要是指,即使是失去、损失、困苦挣扎,也不要轻易放弃,应该坚持,从而获得更好的结果。

在大多数历史文献中,这种思想都有所体现。

从古到今,中国有着许多坚忍不拔的史诗英雄,他们就是奉行“事死如事生”思想而进行长期斗争,最终取得成功的典范。

“事死如事生”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也是十分重要的。

当我们面对挫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勇敢地面对挑战,继续努力,不轻言放弃。

相反,我们应该敢于挑战,不畏惧损失,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经历过困难之后,人们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有时我们会拥有更加珍贵的东西,比以前拥有的更多。

如果我们正确地处置失败,正确地看待痛苦,就可以让自己重拾生活本源,在可能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成功。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略那些生活中的小幸福,每天都要有所追求,有所思考。

生活乃至于每个人而言,它是我们责任的重大考验。

因此,“事死如事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思想观念,它告诉我们,尽管曾经经历了痛苦和损失,但是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坚持不懈,继续奋斗,最终获得成功。

只要我们深入挖掘这个理念,结合实际,做到对自己有信心,尽力积极面对状况,就一定可以找到自我生活的真谛。

《荀子》19章 礼论 原文及译文

《荀子》19章 礼论 原文及译文

《荀子》19章礼论原文及译文原文: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故礼者养也。

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笫几筵,所以养体也。

故礼者养也。

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

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养体也;侧载睪芷,所以养鼻也;前有错衡,所以养目也;和鸾之声,步中武象,趋中韶护,所以养耳也;龙旗九斿,所以养信也;寝兕持虎,蛟韅、丝末、弥龙,所以养威也;故大路之马必信至,教顺,然后乘之,所以养安也。

孰知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也!孰知夫出费用之所以养财也!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苟怠惰偷懦之为安,若者必危;苟情说之为乐,若者必灭。

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

故儒者将使人两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两丧之者也,是儒墨之分也。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

是礼之三本也。

故王者天太祖,诸侯不敢坏,大夫士有常宗,所以别贵始;贵始得之本也。

郊止乎天子,而社止于诸侯,道及士大夫,所以别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宜大者巨,宜小者小也。

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庙,所以别积厚,积厚者流泽广,积薄者流泽狭也。

大飨,尚玄尊,俎生鱼,先大羹,贵食饮之本也。

飨,尚玄尊而用酒醴,先黍稷而饭稻粱。

祭,齐大羹而饱庶羞,贵本而亲用也。

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大一,夫是之谓大隆。

《中庸》:第十七章至十九章原文翻译

《中庸》:第十七章至十九章原文翻译

【导语】所谓的孝者,是善于继承别⼈的志向,善于传述别⼈的事迹的⼈。

下⾯是分享的《中庸》:第⼗七章⾄⼗九章原⽂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 【中庸:第⼗七章】 ⼦⽈,「舜其⼤孝也与!德为圣⼈,尊为天⼦,富有四海之内。

宗庙飨之,⼦孙保之。

」 「故⼤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 「故天之⽣物必因其材⽽笃焉。

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 「诗⽈,『嘉乐君⼦,宪宪令德,宜民宜⼈。

受禄于天。

保佑命之,⾃天申之。

』」 「故⼤德者必受命。

」 【解释翻译】 孔⼦说:“舜该是个最孝顺的⼈了吧?德⾏⽅⾯是圣⼈,地位上是尊贵的天⼦,财富拥有整个天下,宗庙⾥祭祀他,⼦⼦孙孙都保持他的功业。

” “所以,有⼤德的⼈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

” “所以,上天⽣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厚待它们。

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

” “《诗经》说:‘⾼尚优雅的君⼦,有光明美好的德⾏,让⼈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

上天保佑他,任⽤他,给他以重⼤的使命。

’” “所以,有⼤德的⼈必定会承受天命。

” 【注释】 (1)宗庙:古代天⼦、诸侯祭祀先王的地⽅。

飨(xiang):⼀种祭祀形式,祭先王。

之,代词,指舜。

(2)材,资质,本性。

(3)笃:厚,这⾥指厚待。

(4)培:培育。

(5)覆:倾覆,摧败。

(6)“嘉乐君⼦……”:引⾃《诗经·⼤雅·假乐》。

嘉乐,即《诗经》之“假乐”,“假”通”嘉”,意为美善。

宪宪,《诗经》作“显显”,显明兴盛的样⼦。

令,美好。

申,重申。

【中庸:第⼗⼋章】 ⼦⽈,「⽆忧者,其惟⽂王乎。

以王季为⽗,以武王为⼦。

⽗作之,⼦述之。

」 「武王缵太王、王季、⽂王之绪。

壹戎⾐,⽽有天下。

⾝不失天下之显名。

尊为天⼦。

富有四海之内。

宗庙飨之。

⼦孙保之。

」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武之德。

追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之礼。

斯礼也,达乎诸侯⼤夫,及⼠庶⼈。

《礼记》中庸原文及译文

《礼记》中庸原文及译文

《礼记》中庸原文及译文以下是店铺编辑为您整理的《礼记》中庸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m./guoxue/)查看。

《礼记》中庸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第八课 事死如事生──古代陵墓雕塑

第八课 事死如事生──古代陵墓雕塑

第八课事死如事生─古代陵墓雕塑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古代大型雕塑的遗存。

2、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内容: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从中体会纪念性大型雕塑与小型架上雕塑之间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对典型作品的艺术分析,启发学生理解大型广场雕塑与室内小型雕塑的不同特点;理解不同材质的作品对雕塑语言的不同运用。

2、古代随葬的俑和明器所反映的灵魂观念对后世仍有影响,现在社会上仍有以纸人、冥币等随葬的封建迷信活动,启发学生对此有批判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三彩属于什么?兵马俑你了解多少?二、讲授:1、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古代雕塑有什么样的重大发现?欣赏视频:三星堆2、讨论: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兵马俑有什么样的特点?三、鉴赏:引导学生比较霍去病墓石刻群,鉴赏。

石雕的主像是马踏匈奴。

这匹骏马筋骨强健,四足如柱,高168厘米,昂首屹立,象征霍将军的威猛,也隐喻着汉朝强劲的军事力量。

在艺术上,匠师们用洗炼的大刀阔斧雕刻出马匹的强壮之形,形神兼备。

战马的腿下,死死压着一名匈奴侵略者将领,象征着伟大的胜利。

匈奴将领蓬发,满脸留长胡子,仰面朝天,左手握弓,右手持箭,仍企图作垂死挣扎,但是,骏马已经把侵略者踏在足下,永世不得翻身了!骏马的巨大体量和这将领的卑小也形成了强有力的对比,突出了胜利的主题。

侵略者被填充在马的四肢之下,既能显示他的狼狈,又使马的四肢稳固。

这件卧马,表现的是骏马卧地休憩的神态。

艺术家巧妙地把马匹分成几个大块面,显示出骏马强健的身躯、圆硕的肌肉,为了表现这些,雕刻时使用了比较圆润的刀法。

尤其奇特的是,马的前肢被作了夸张,更为粗壮,虽说不合比例,却不会有人提出批评,因为这样的夸张更显得骏马的力量不凡。

简介:霍去病墓的石雕动物和人物,都是因材施雕,充分利用石材体积庞大(高约两米上下)、能保存久远的物质,和它们的纪念碑性质符合,形状的表达使用了娴熟的圆雕手法,匠师们不作精雕细刻,而是依据石材的天然形状,巧妙加工出大形,略加夸大,也略有细巧的线条、浮雕等装饰,使表现对象的骨肉等某些细部显出,粗细互为对比,仍使人感到逼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意思是:在各自的职位上尽职尽责,按照礼仪规范行事,演奏适宜的音乐,尊敬自己应尊敬的人,关爱自己的亲人;对待去世的父母如同他们在世时一样侍奉,对已故先人如同他们仍然存在般恭敬,这就是孝道的极致表现。

这句话强调了在一个人的位置上,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并对自己敬重的人和所珍视的事物表现出感激和尊重。

同时,也表达了对待过去的态度,即应该把过去的经历视为宝贵的财富,从中汲取教训,不断前进。

这些思想显示了对传统美德的尊重,同时也强调了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责任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死如事生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欣赏,了解中国古代重要陵墓雕塑遗存。

2、通过欣赏,了解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陵墓雕塑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一些陵墓雕塑的欣赏,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陵墓雕塑的欣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并懂得美术的社会功能。

【教学重点】:
对秦始皇兵马俑、昭陵六骏和霍去病墓前雕塑等典型作品进行艺术分析,体会这些作品的时代特色和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
陵墓雕塑具有的艺术特点和文化背景、如何调动学生对雕塑艺术欣赏的动力。

【教学方法】:
图片观察法、讲解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法
【教学过程】:
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便于讨论。

一、导入
视频:以一部《世界奇迹》及一些图片导入课题:中国古代陵墓雕塑
二、新课
1、陵墓雕塑产生的原因
2、作品赏析
提问: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墓室随葬俑和陵墓地面雕刻)
①秦始皇兵马俑(墓室随葬俑)(详)
▲了解兵马俑的地理位置(出示地图)并简单介绍背景
▲插入一视频,提问:你认为兵马俑为什么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这又是谁首先提出来的呢?(简单了解其余七大)
学生直观感受、思考(各小组讨论)
概括“大”、“多”、“精”、“美”接着老师总结。

▲欣赏作品(包括各种表情的俑人和陶马铜车)
▲拓展部分:兵马俑之现状、秦陵九大谜团
②秦俑、西汉俑和唐代俑的区别(学生边欣赏作品边讨论)(略)
▲分别欣赏三个时期的俑并作比较,唐代俑引出唐三彩,并重点介绍唐三彩。

③由唐代俑引出唐代雕塑——昭陵六骏(陵墓地面雕刻)(略)
▲简介唐昭陵
▲展示六件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

④在一段视频中介绍霍去病
▲ 展示作品:《马踏匈奴》从形、涵考虑欣赏,并与《马踏飞燕》作比较(详) ▲ 作品表现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 简单欣赏《卧马》、《跃马》、《卧牛》、《伏虎》,总结出特点
三、课堂总结
“事死如事生”: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我们感受了古代陵墓雕塑或气势宏大,或雕刻精美,或寓意深刻的美感,同时也体会到了帝王和贵族们“事死如事生”的想法。

四、课后研究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古代雕塑的三大发现及其影响。

课堂结构:
一、导入
二、新课
三、课堂总结
四、课后研究
1、原因
2、作品赏析 墓室随葬俑
陵墓地面雕刻 秦始皇兵马俑(详) 秦汉俑比较(略)
马踏匈奴(详) 昭陵六骏(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