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十万寿诸皇子的寿礼
康乾盛世千叟宴

摘要:千叟宴是上千位老者欢聚一堂的盛大宫廷宴会。
这种喜宴,世所罕见。
康、乾二帝尊老敬老的“千叟宴”名传千古。
中华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曾是人间美德,新时代的国人应该将这种优良国风传衍下去,发扬光大。
关键词:千叟宴;康熙;乾隆中图分类号:K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808(2018)04-0068-05第35卷第4期2018年8月晋中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Vol.35No.4Aug.2018千叟宴是上千位老者欢聚一堂的盛大宫廷宴会。
这种喜宴,世所罕见;中国历史上,只有清代的康熙、乾隆两位皇帝举办过。
一、首次———玄烨六十大寿(1713年)满族入主中原半个世纪左右,中国进入了汉、满、蒙、回、藏等多民族融合发展的繁荣时代。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武功煊赫,励精图治,崇儒重道。
康熙后期,政权巩固,四海奠安;民间连年丰稔,家给人足,积蓄有余。
《清史稿》论曰“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终使“天下和乐,克致太平”。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玄烨60大寿。
作为皇帝,他的享国年代已超过历代君主中的任何一位。
刚过新年,各地的致仕官员和富裕民众就从百里、千里之外陆续来京,感谢君王的恩泽,给皇帝庆寿。
从正月到三月,京畿和各省成千上万的臣民自发地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按《清实录》记载,玄烨在畅春园“谕大学士等:‘朕闻各省为祝万寿来京者甚众,其中老人更多,皆非本地人。
时届春间,寒热不均,或有水土不服,亦未可知。
尔等即传……倘有一二有恙者,即令太医院看治以示朕爱养耆老之至意。
’”又“谕南书房、翰林等:‘闻各省祝万寿老人,俱于十七日在西直门外本省龙棚下齐集接驾,十八日至正阳门内听礼部指地方行礼。
行礼后若再至龙棚,恐城门拥挤,年老之人实有未便。
况十七日朕进宫时,经过各省龙棚,诸老人已得从容瞻仰。
十八日行礼后,老人不必再至龙棚下接驾。
’”玄烨于三月十七日从畅春园奉皇太后回宫,各省臣民夹道俯伏,欢呼迎接,不少人跪献寿觞。
千叟宴

发展历史
康熙五十二年 康熙六十一年
乾隆五十年 嘉庆元年
康熙五十二年
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三月,清圣祖康熙皇帝60岁生日,(又称万寿节)他认为:“自秦汉以降, 称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绵长,无如朕之久者”。所以,决定举办隆重、排场的万寿庆典。(见《康熙实录》 卷254)在北京,为庆祝活动搭置的彩棚,从西直门一直延伸到畅春园,长达20里。礼部特别作出规定:“今岁 恭遇万寿六旬大庆,非寻常可比”,从三月初一至月终,京官都要穿蟒袍、补褂,打破只穿朝服七天的常例。
由来
由来
千叟宴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农历三月,康熙皇帝玄烨60寿诞,他在畅春园举办了第一次千叟宴,宴请从天下 来京师为自己祝寿的老人。千叟宴是清帝康熙、乾隆等为笼络臣民而举行的大型酒宴,因赴宴者均为老人,故称 之。
首次举办的千叟宴,年65岁以上年长者,官民不论,均可按时到京城参加阳春园的聚宴。当时赴宴者有千余 人,皆系耄耋长者,社会各阶层次人物皆有,从这次千叟宴的举办,各地掀起敬老爱老之风,可谓盛行。康熙时 期千叟宴宏大的场面给幼小的弘历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继位后,效法其祖父,也举办了两次千叟宴。
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正月初四日,禅位刚3天的太上皇在宁寿宫皇极殿再次举办“千叟宴”。在宁寿宫 的皇极殿开宴,列名参席者3056人,列名邀赏者尚5000人,“其仪率多由旧,而盛事实视前有加” 。即席赋诗 三千余首。当时的席位安排如下:内外王公、贝勒贝子、台吉、一二品大臣席在殿内,朝鲜、回部、西藏、暹罗、 安南、廓尔喀等地区来客在殿廊下,三品大臣官员在丹陛甬路,四品以下有职官员在丹墀左右,其余拜唐阿、护 军、马甲、兵民、匠艺等均在宁寿门外。皇子、皇孙、皇曾孙、元孙等给殿内王公大臣敬酒,侍卫等给众叟依次 行酒,并承旨分赐食物。另加恩著赏百岁老人熊国沛、邱成龙等六品顶戴,其余90岁以上者受七品顶戴 。乾隆 帝虽然有些老态龙钟,但在酒宴上仍豪迈不减当年。
清代满族头饰

钿子分凤钿、满钿、半钿三种。
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
”一般妇女多用铜丝或铁丝做成“头发撑子”,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
钿子前如凤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广;将头发分两缕缠绕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饰物簪子是满族妇女梳各种发髻必不可少的首饰。
通常满族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
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
比如人关前,努尔哈赤的福晋和诸贝勒的福晋、格格们,使用制作发饰的最好材料首选为东珠。
两百年后渐渐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与珍珠相提并论的还有金、玉等为上乘材料,另外镀金、银或铜制,也有宝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种簪环首饰,装饰在发髻之上,这若是同进关以后相比,就显得简单得多了。
进关以后,由於受到汉族妇女头饰的影响,满族妇女,特别是宫廷贵妇的簪环首饰,就越发的讲究了。
如乾隆十六年(1751 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办六十大寿时,在恭进的寿礼中,仅各种簪子的名称就让人瞠目结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胜簪、景福长绵簪、日永琴书簪、日月升恒万寿簪、仁风普扇簪、万年吉庆簪、方壶集瑞边花(鬓花)、瑶池清供边花、西池献寿簪、万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云拥福簪、绿雪含芳簪……等等。
这些发簪无论在用料上,还是在制作上,无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从清代后妃遗留下来的簪饰来看,簪分两种类型。
一是实用簪,多用於固定发髻和头型用的。
另一类为装饰簪,多选择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图案精美的簪头,专门用於发髻梳理后戴在明显的位置上。
现故宫内珍藏的多幅宫廷写实画,都有后妃戴簪的描绘。
从图上看,她们有的将簪戴在发髻正中,有的斜插在发髻的根部。
后妃们头上戴满了珠宝首饰,发簪却是其中的佼佼者。
因而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宝为质地,制作工艺上亦十分讲究,往往是用一整块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头和针梃连为一体的簪最为珍贵。
康熙六十大寿的故事

康熙六十大寿的故事康熙那可是个了不起的皇帝啊。
他六十大寿的时候,那场面可热闹了去了。
就好像全天下的人都想凑这个热闹,来给老爷子祝寿。
全国各地的官员呢,都绞尽脑汁地想要送点特别的礼物。
有那送奇珍异宝的,什么珍珠玛瑙,翡翠玉石,都往京城运。
可这康熙啊,见多识广的,普通的宝贝他还真不怎么放在眼里。
这时候民间可就热闹喽。
老百姓们也想沾沾皇帝大寿的喜气。
好多地方都自发地组织起来,搭台唱戏。
戏台上那是咿咿呀呀地唱着祝寿的戏文,什么“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类的吉祥话都唱了个遍。
京城更是张灯结彩的,像过年似的,而且是超级豪华版的过年。
大街小巷都挂满了红灯笼,那红色一片一片的,看着就喜气洋洋。
还有啊,那些文人墨客也没闲着。
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祝寿的诗词,把康熙夸得跟神仙似的。
说他治理国家如何如何英明,让百姓安居乐业,就差没说康熙是玉皇大帝下凡来管人间了。
康熙呢,在这一天也是特别高兴。
他还大赦天下呢,那些犯了小错的犯人可就有福了,就像得到了一份意外的大礼。
皇帝觉得自己六十大寿嘛,得有点慈悲心怀,让大家都感受到他的恩泽。
这一天啊,皇宫里也是大摆宴席。
那些王公大臣们都穿着华丽的朝服,一个个喜气洋洋地进宫赴宴。
宴席上的菜啊,那叫一个丰盛,山珍海味堆满了桌子。
大家一边吃着喝着,一边说着吉祥话,祝康熙万岁万岁万万岁。
康熙就坐在那龙椅上,满脸笑容,看着下面的人,心里估计想着,朕这六十年的皇帝当得还真不错呢。
反正啊,康熙六十大寿就像是一场全天下人的大狂欢,大家都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表达着对这位皇帝的尊敬和祝福。
康熙帝的三碗酒

龙源期刊网
康熙帝的三碗酒
作者:张建
来源:《爱你·健康读本》2016年第07期
康熙帝晚年曾举办过一次“千叟宴”,邀请了全国各式各样的老人与其共同进膳,这其中既有普通百姓,也有落马权臣明珠和索额图,最小的老人六十岁,最大的已一百多岁。
席间,康熙发表了著名的“祝酒词”,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祝酒词”——
“这第一碗酒,朕要敬給太皇太后孝庄,敬给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
朕八岁丧父,九岁丧母,孝庄太后带着朕冲破艰难险阻,才有了今天的大清盛世。
孝庄太后,朕想你啊!
这第二碗酒,朕要敬给列位臣工,敬给天下子民,敬给今天赴宴的老同年们。
六十年来,是你们辅佐朕保国之平安,你们俯首农桑,使我大清百业兴旺。
君、臣、民三者同德呀!记着,没有你们,便没有今日的大清,朕在这儿谢谢你们了!。
钿子分凤钿

钿子分凤钿、满钿、半钿三种。
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
”一般妇女多用铜丝或铁丝做成“头发撑子”,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
钿子前如凤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广;将头发分两缕缠绕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饰物簪子是满族妇女梳各种发髻必不可少的首饰。
通常满族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
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
比如人关前,努尔哈赤的福晋和诸贝勒的福晋、格格们,使用制作发饰的最好材料首选为东珠。
两百年后渐渐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与珍珠相提并论的还有金、玉等为上乘材料,另外镀金、银或铜制,也有宝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种簪环首饰,装饰在发髻之上,这若是同进关以后相比,就显得简单得多了。
进关以后,由於受到汉族妇女头饰的影响,满族妇女,特别是宫廷贵妇的簪环首饰,就越发的讲究了。
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办六十大寿时,在恭进的寿礼中,仅各种簪子的名称就让人瞠目结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胜簪、景福长绵簪、日永琴书簪、日月升恒万寿簪、仁风普扇簪、万年吉庆簪、方壶集瑞边花(鬓花)、瑶池清供边花、西池献寿簪、万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云拥福簪、绿雪含芳簪……等等。
这些发簪无论在用料上,还是在制作上,无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从清代后妃遗留下来的簪饰来看,簪分两种类型。
一是实用簪,多用於固定发髻和头型用的。
另一类为装饰簪,多选择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图案精美的簪头,专门用於发髻梳理后戴在明显的位置上。
现故宫内珍藏的多幅宫廷写实画,都有后妃戴簪的描绘。
从图上看,她们有的将簪戴在发髻正中,有的斜插在发髻的根部。
后妃们头上戴满了珠宝首饰,发簪却是其中的佼佼者。
因而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宝为质地,制作工艺上亦十分讲究,往往是用一整块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头和针梃连为一体的簪最为珍贵。
[教材]清朝宫廷筵宴礼制及其特点
![[教材]清朝宫廷筵宴礼制及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f24f5f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78.png)
清朝宫廷筵宴礼制及其特点陈春萍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筵宴礼仪,既保留了满民族饮食文化特点,又融入了几千年的封建宫廷筵宴礼仪制度,形成了独有的清朝皇家饮食文化。
清朝宫廷筵宴无论是种类还是次数都远远超过历朝历代,其筵宴名目繁多、仪式繁缛,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是清朝封建帝王政治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服务于清朝满族的封建统治,也是清朝维护和致力于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统一所借助的一个重要而又奏效的手段和方式。
研究清朝宫廷筵宴对了解满族宫廷饮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清朝宫廷筵宴礼制的形成清朝宫廷筵宴制度最早始于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在康乾时期达到鼎盛。
努尔哈赤通过多年征服,建立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女真族,并于1616年建立“后金国”政权。
努尔哈赤在频繁的征战过程中,越来越感到“吃”是战争中最大的问题也是对征战官兵最高的礼遇,为此,每有战果努尔哈赤都要举行犒赏宴、庆功宴来犒劳官兵。
此时的后金政权,经济资源也常面临短缺状况,但是努尔哈赤宁肯限制自家饮食,对前来投诚之部落,也要大举盛宴招待外使、来宾。
虽然此时,后金政权举行的筵宴较为粗糙和古朴——以兽肉、家禽、家畜为主,而且等级制也不很明显——围圈聚坐炕上,传杯共饮、大碗盛肉、操刀自食,没有官序、座位,但已具备宫中筵宴制度雏形,并且已经带有笼络官兵、臣属的某种政治功能,成为满族宫廷一切吉庆活动最直观的表现。
清朝宫廷筵宴制度真正形成时期是在皇太极时期。
1636年,皇太极即位后,改“后金”为“大清”,改“女真”族为“满洲”简称满族,此后,封建制国家各项制度逐渐建立和健全,宫廷筵宴制度也随之渐趋完备。
1636年正月,皇太极在祭天典礼即位之后,举行了盛大的宫廷筵宴。
这次筵宴,皇太极一改后金时期聚众围坐的筵宴方式,独自坐享红漆大宴桌,面南坐北,其他八旗王、贝勒、公等,按照各自旗色,依序分列两厢,同时另设数十张宴桌为蒙古王公、外藩使臣、明朝降官、降将等。
康熙儿子生辰

皇子:(序齿)
皇长子:胤褆,生母惠妃纳喇氏,康熙十一年生,63岁;
皇次子:胤礽,生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康熙十三年生,51岁;
皇三子:胤祉,生母荣妃马佳氏,康熙十六年生,56岁;
皇四子:胤禛,生母德妃乌雅氏,康熙十七年生,58岁;
皇五子:胤祺,生母宜妃郭络罗氏,康熙十八年生,54岁;
皇六子:胤祚,生母德妃乌雅氏,康熙十九年生,6岁;
皇七子:胤佑,生母成妃戴佳氏,康熙十九年生,51岁;
皇八子:胤禩,生母良妃卫氏,康熙二十年生,46岁;
皇九子:胤禟,生母宜妃郭络罗氏,康熙二十二年生,44岁;
皇十子:胤(礻我)(这个字打不出来),生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康熙二十二年生,59岁皇十一子:胤禌,生母宜妃郭络罗氏,康熙二十四年生,12岁;
皇十二子:胤祹,生母定嫔万琉哈氏,康熙二十四年生,79岁;
皇十三子:胤祥,生母敏妃章佳氏,康熙二十五年生,45岁;
皇十四子:胤禵,生母德妃乌雅氏,康熙二十七年生,68岁;
皇十五子:胤(礻禺)(这个字也打不出来),生母密嫔王氏,康熙三十二年生,39岁;皇十六子:胤禄,生母密嫔王氏,康熙三十四年生,73岁;
皇十七子:胤礼,生母勤嫔陈氏,康熙三十六年生,42岁;
皇十八子:胤衸,生母密嫔王氏,康熙四十年生,8岁;
皇十九子:胤禝,生母襄嫔高氏,康熙四十一年生,3岁;
皇二十子:胤祎,生母襄嫔高氏,康熙四十五年生,50岁;
皇二十一子:胤禧,生母熙嫔陈氏,康熙五十年生,48岁;
皇二十二子:胤祜,生母谨嫔色赫图氏,康熙五十年生,33岁;
皇二十三子:胤祁,生母静嫔石氏,康熙五十二年生,73岁;
皇二十四子:胤秘,生母穆嫔陈氏,康熙五十五年生,58岁。
清朝习俗礼仪文化

做寿礼
• 为老人做寿,古已有之。明清之季,特别是清 代,乃是做寿风发展的鼎盛期。就做寿的规模, 做寿的频繁程度,做寿的普及性,贺礼的档次、 价值、形式的多样化,都已经大大超过了之前的 任何朝代。 • 50岁、55岁、66岁、73岁、84岁为关口,是死神 引领的岁数。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语:“人活五十 五,阎王数一数”;“六十六,乱刀斩”;“七 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来投”,
抓周礼
• 民间: 这是在新生儿一岁时,举行的卜定婴儿未 来前途和职业的一种礼仪。此俗,宋代即 有。清代仍延续,没有太大变化。所陈之 物有金银之宝、文房四宝、书籍、秤尺刀 剪、女工针线、玩具等等。 宫廷:陈列物品相似,弧矢(弓箭) 公主 皇孙女除外
寄名
命名
• 民间: • 当婴儿出生后,家人担心他有不测,或夭亡,或 多病,于是,将孩子在神或僧道前寄名为弟子 (但不剃发出家),以求长命。此俗明代就已有 之,清代更为流行。 • 宫廷: • 满族民间新生儿的命名一般是在孩子满月之后。 最初起名方式比较简单、质朴,如以长辈的年龄 为名,以禽兽为名,以出生季节或时辰为名,以 长幼顺序为名,等等,没有一定的规则。清政权 建立之初保留着上述习俗, 如清太祖努尔哈赤意为野猪皮;
成年礼
• 民间: • 汉族加冠礼这是古代汉族男子成年礼俗。流行 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加冠日到了清代又有了新的 变化,清中期以后,多移至娶妇前夕。加冠主家 要于是日宴请宾客。只有在行完加冠礼的男子成 年人才能用字、号。
汉族的女子成年礼只须改变一下发式,将头发盘 成发髻,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到了可以出嫁 的年龄。
宫廷规矩
• 清代最讲究国法礼仪,官场上的礼度和 称谓言谈极有分寸。否则很有可能会有降 级处分。
Hale Waihona Puke • 清代文武官员被皇帝或皇太后召见,应一 律跪安,汉大臣必须自称“臣×××恭请 皇上圣安”或“臣×××恭请皇太后圣 安”,满籍大臣则称“奴才”。
康熙五十二年

康熙五十二年( 公元1713 年) ,正好遇上康熙皇帝的60 大寿。
有不少老年人为了庆祝皇帝生日,从新年开始陆续入京。
他们有的来自京城周围几十里方圆,有的则来自外省。
康熙看到这种盛况,心里十分高兴,就决定他生日那天(农历三月廿九日),在畅春园中设宴招待各位老人家。
参加这次盛宴的65 岁以上老人竟达1800余人之多,对于年过80的老人亲自搀扶,赏赐御酒,进行慰劳,宴毕又各赏以白银。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为了博取民心,又召集耆老1000多人,在乾清宫设宴招待。
康熙还在席上亲自作了一首诗,表示庆贺,并正式定名为“千叟宴”。
他的孙子乾隆皇帝也刻意模仿,在乾隆四十九年和六十年,也曾先后两次举行过“千叟宴”,设宴地点在乾清宫和皇极殿,仪式隆重,规模十分盛大。
其它各朝再也没有举行过这样隆重的宫廷大宴。
在乾清宫举行的那次“千叟宴”,上赴宴者竟达3900人之多。
其中有一位老人年龄最大,已141岁。
乾隆皇帝就以此出了一个上联:花甲重逢,又加三七岁月;原来古时候60 岁称为一个“花甲”,两个花甲就是120岁,再加上三七二十一岁,正好是141岁。
由此可见乾隆出的上联,实际上相当于一个算术等式:60×2+3×7=141当时在座的大臣们见此对联,都感到束手无策,非常惶恐不安。
幸亏后来被纪晓岚(清朝有名的大才子)灵机一动,对了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常言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两个古稀是140岁,再加1年,也是141岁。
所以这个下联便相当于算式:70×2+1=141。
纪晓岚完全摸准了皇帝的心思,对仗又很工整,当即皇帝大喜,大家尽欢而散。
这个年龄的最高纪录141岁竟然超过了建国以后全国三次人口普查的最高年龄,是否是真实的呢?由于古代并没有户籍与出生证明,从乾隆追溯100多年,又恰逢明末的大动乱时期,其可信度是值得怀疑,人们只好“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了。
康熙王朝千叟宴台词

康熙王朝千叟宴台词《康熙王朝》在2000年央视播出时的收视率达到了13%,超过了《雍正王朝》和《大宅门》的收视率。
在香港、台湾播出时也成为收视冠军。
而《康熙王朝》中,扮演康熙皇帝的陈道明一段经典台词更是让我记忆尤深。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康熙王朝千叟宴台词,希望大家喜欢!康熙王朝千叟宴台词(一)1、千叟宴中,他三碗敬酒的独白,是怎样的深沉、豪迈、真情,康熙:“这第一碗酒,朕要敬给太皇太后孝庄,敬给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
朕八岁丧父,九岁丧母,是孝庄太后带着朕,冲破千难险阻,才有今天的大清盛世!孝庄太后,朕想你啊。
还有这第二碗酒,朕要敬给列位臣工,敬给天下子民,敬给今天赴宴的老同年们!六十年来,是你们辅佐朕,保国平安,你们俯首农桑,致使大清的百业兴旺。
君、臣、民,三者同德呀,啊!没有你们,记着便没有今日的大清。
朕在这儿谢谢你们了。
这第三碗酒啊,朕要敬给朕的死敌们。
鳌拜,吴三桂,嘿!郑经,噶尔丹,噢,还有那个朱三太子,啊?嘿,他们都是英雄豪杰呀,啊,他们造就了朕那!他们逼着朕立下了这丰功伟业。
朕恨他们,也敬他们。
哎,可惜呀,他们都死了,朕寂莫啊!……朕不祝他们死的安宁,祝他们,来生再世再与朕为敌吧!”2、爱新觉罗玄烨,谨祭列位先祖在天之灵,自康熙十八年以来,准格尔大汗葛尔丹,荼毒蒙古各部盟,侵扰内地、倒行逆施,意在反清称霸。
臣玄烨一忍再忍、一让再让,而葛尔丹是一犯再犯,已成大患。
应蒙古各部盟的诚请,也为我大清的江山社稷繁荣昌盛,朕决定替天行道,御驾亲征,并诏告逆首葛尔丹知晓,朕将亲率天兵二十万,荡平全蒙,钦此 !(御驾亲征前说)3、明珠:……臣罪该万死……康熙:死一次还不够还要死一万次!明珠:臣罪该一死……4、大清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谨祭明太祖洪武皇帝。
古代后宫服饰

古代后宫服饰古代后宫服饰钿子分凤钿、满钿、半钿三种。
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
”一般妇女多用铜丝或铁丝做成“头发撑子”,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
钿子前如凤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广;将头发分两缕缠绕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饰物簪子是满族妇女梳各种发髻必不可少的首饰。
通常满族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
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
比如人关前,努尔哈赤的福晋和诸贝勒的福晋、格格们,使用制作发饰的最好材料首选为东珠。
两百年后渐渐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与珍珠相提并论的还有金、玉等为上乘材料,另外镀金、银或铜制,也有宝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种簪环首饰,装饰在发髻之上,这若是同进关以后相比,就显得简单得多了。
进关以后,由於受到汉族妇女头饰的影响,满族妇女,特别是宫廷贵妇的簪环首饰,就越发的讲究了。
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办六十大寿时,在恭进的寿礼中,仅各种簪子的名称就让人瞠目结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胜簪、景福长绵簪、日永琴书簪、日月升恒万寿簪、仁风普扇簪、万年吉庆簪、方壶集瑞边花(鬓花)、瑶池清供边花、西池献寿簪、万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云拥福簪、绿雪含芳簪……等等。
这些发簪无论在用料上,还是在制作上,无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从清代后妃遗留下来的簪饰来看,簪分两种类型。
一是实用簪,多用於固定发髻和头型用的。
另一类为装饰簪,多选择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图案精美的簪头,专门用於发髻梳理后戴在明显的位置上。
现故宫内珍藏的多幅宫廷写实画,都有后妃戴簪的描绘。
从图上看,她们有的将簪戴在发髻正中,有的斜插在发髻的根部。
后妃们头上戴满了珠宝首饰,发簪却是其中的佼佼者。
因而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宝为质地,制作工艺上亦十分讲究,往往是用一整块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头和针梃连为一体的簪最为珍贵。
皇帝们都过啥节

皇帝们都过啥节宫俗,即宫中的习俗,清代官方文献中没有这样的叫法。
实际上,清宫有很多习俗被视为典礼、仪式、宫规等载于典册。
有的是作为一件事记于档案,或作为掌故写入了私人笔记。
有的则须从清宫遗留的建筑或文物中才能了解到。
宫俗和民俗,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与历史上的风俗也有明显的承袭关系。
只是因时间、地区、民族和信仰的不同、而有很多演变和差异。
宫中的习俗,名目繁多,不胜枚举,但有两类比较常见。
一是节令习俗,包括年节和四时节令;一是人事习俗,即生育、寿辰、婚嫁和丧葬等。
清宫的节令习俗,许多是沿袭明宫或更古老的旧习,也有的是满族旧俗。
节令中,活动最多的莫过于年节,实际上作为年节的前奏,从腊月就开始了。
每年自十二月初一日,皇帝即开笔书“福”字。
写出的第一个福字,挂于乾清宫正殿,其余张贴宫苑各处、或分赐王公大臣及内廷翰林等。
此俗始于康熙年间,但不一定在十二月朔,乾隆初年才定十二月朔日,在漱芳斋开笔书福,以后岁以为常。
大臣都以得到御赐福字为幸运。
十二月初八为腊八日,佛教传说释迦牟尼于是日成道。
晋代时记载,村人于是日逐疫。
北宋时,京城僧、俗均煮果子杂料粥食之。
清宫中则派王公大臣到雍和宫监视煮粥供佛。
宫内由达赖喇嘛、章嘉呼图克图(清代所封喇嘛教大活佛之一)为皇帝拂拭衣冠,以祓除不详。
民间则家家食腊八粥以应节。
十二月二十三日,是民间祭灶神的日子。
宫中于是日在坤宁宫安神牌,备香烛,设供三十二种,并按古制供黄羊一只;另供有由奉天内务府进贡的专用贡品麦芽糖。
帝、后要亲自参加祭灶,排场比民间隆重阔气得多。
祭灶之俗,可上溯汉代以前,但规格不高,直到清代也没有提升。
嘉庆帝有祭灶诗说:“嘉平小除夜(俗称祭灶日为过小年),媚灶用黄羊。
”此处用“媚灶”一词,可见对灶神亦不甚尊重。
十二月二十六日,宫内各处要挂春联、门神,至次年二月初三日收下。
春联一直用白绢书写,这显然与汉族用红色春联的风俗不同。
每年十二月,宫内亦有扫尘之习,须有钦天监择吉日奏闻皇帝,由内管领带员役扫除。
千叟宴

“叟”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上千位老爷爷坐在一起吃吃喝喝,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宴会呢?让时光机带我们去看看吧!公元1713年的农历三月,恰逢清朝康熙(xī)皇帝60岁生日。
他对所有65岁以上的老人发出了邀请,请他们来赴自己的生日大宴。
到了3月25日,为这次活动所搭建的彩棚已绵延(yán)20里(约等于10千米)。
康熙皇帝亲自现身宴客。
好几千位老人参与了这次大宴,其中八九十岁的都有好几百人。
凡是年纪在10岁到20岁之间的皇子皇孙、宗室子弟都参与了“服务”工作,给老人们敬酒、分发食物。
80岁以上的老人更是得到了康熙皇帝的亲自接见,外省的老人还得到了赏银。
喀喀,就是老头儿的意思。
宴〔清〕汪承霈(pèi)《千叟宴图》好的,这就去往公元1713年!80康熙皇帝办的千叟宴上,每桌有10道菜,每道菜都同一个乡镇的特色有关。
乾隆皇帝办的千叟宴上,食物则要丰富和豪华许多。
除了茶饮、干果、蜜饯(jiàn)、点心、酱菜、凉菜、御菜、汤菜,还有热气腾腾的野味火锅。
现代,也有不少地方举办过千叟宴,让老人们共尝美味、快乐相聚。
家家户户都有老人,每个人都会变成老人。
人人都应该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这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样的道理。
这次千叟宴之后,各地掀起了敬老、爱老之风。
1722年,康熙皇帝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又举办了一次千叟宴。
当时,12岁的弘历(后来的乾隆皇帝)作为皇孙也参加了这次大宴,并对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于是,在公元1785年,也就是乾隆皇帝登基的第50个年头,他也效仿自己的祖父,举办了一次千叟宴。
后来,在1796年,乾隆皇帝退位,当上了太上皇,并于退位几天后又举办了一次,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千叟宴。
参宴人数多达5 000多人,足足摆了800多桌宴席,场面非常壮观。
参加宴会的既有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也有富商小贩、老农工匠。
为了能赶上宴会,住得极远的老人提前几个月就得动身赶往京城。
除了美酒,太上皇还亲赐了象征如意长寿的物品给老人们。
康熙帝多大生35个儿子,他们又活了多久

【康熙帝多大生35个儿子,他们又活了多久】14岁,长子承瑞,3岁夭亡。
16岁,二子承祜,3岁夭亡了。
17岁,三子承庆,次年便死。
18岁,四子赛音察浑,3岁夭亡。
21岁,七子长华,刚出生就夭折了。
22岁,八子长生,2岁亡。
22岁,九子万黼,4岁死。
26岁,十二子胤禶,次年死。
30岁,二十子胤䄔,次年死。
38岁,二十四子胤禨,活了五天就夭亡了。
60岁,三十五子胤禐,刚出生便夭亡。
以上未序齿,下列还有三位夭亡的,共计14位早殇早亡的。
正式序齿的,也就是列入宗籍,排了辈份大小的,一共24位。
19岁,老大胤禔,本序第五,62岁死。
21岁,老二胤礽,本序第六,皇太子,母亲是皇后赫舍里氏。
24岁,老三胤祉,本序第十,55岁死。
25岁,老四雍正皇帝胤禛,本序第十一,享年57岁。
26岁,老五胤祺,本序第十二,享年53岁。
27岁,老六胤祚,本序第十四,5岁亡。
27岁,老七胤祐,本序第十五,享年50岁。
28岁,老八胤禩,本序第十六,45岁死。
30岁,老九胤禟,本序第十七,享年43岁。
30岁,老十胤䄉,本序第十八,享年58岁。
32岁,老十一胤禌,本序第十九,年11岁死。
32岁,老十二胤祹,本序第二十一,享年78岁。
33岁,老十三胤祥,本序第二十二,他是雍正夺嫡的坚定支持者,年44岁病死。
35岁,老十四胤禵,本序第二十三,年67病逝。
40岁,老十五胤禑,本序第二十五,年39岁死。
42岁,老十六胤禄,本序第二十六,73岁病逝。
44岁,老十七胤礼,本序第二十七,42岁亡。
(甄嬛传里的果郡王就是他)48岁,老十八胤祄,本序二十八,8岁夭亡。
49岁,老十九胤禝,本序二十九,3岁夭亡。
53岁,第二十子胤祎,本序三十,年49岁病逝。
58岁,第二十一子胤禧,本序三十一,年47岁病逝。
58岁,第二十二子胤祜,本序三十二,年31岁病逝。
60岁,第二十三子胤祁,本序三十三,年72岁病逝。
这位皇子,比康熙的孙子乾隆还小两岁。
63岁,第二十四子胤祕,本序三十四,比乾隆小4岁,享年57岁。
权力的观看:清宫演剧图像中的帝后观剧活动

权力的观看:清宫演剧图像中的帝后观剧活动作者:***来源:《美与时代·下》2022年第02期摘要:有清一代,宫廷内演剧活动盛行,皇室的庆典活动几乎离不开戏曲的演出。
与庆典盛况相关的绘画中出现帝后观剧的图像,这种对于帝后观剧的图像描绘成为一种子类型,即为演剧图像。
在清初乃至晚清的宫廷绘画中,可以梳理出演剧图像的脉络,在这个脉络中,中心权力者观看方式的呈现是一个值得玩味的话题,这与当时统治者的审美趣味、权力欲望以及戏曲的更迭变迁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演剧图像的描绘与中心权力者的呈现成为一对互为表里的映照。
关键词:清宫绘画;演剧图像;权力中心;帝后观剧在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中,没有哪一个朝代的统治者有如清朝的帝后们热爱戏曲。
自顺治皇帝始,戏曲小说因其中所演绎出的情感与伦理,成为他们孜孜学习汉族文化的资源。
康熙皇帝则将戏曲发展为庆典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孙乾隆对曲艺表演的支持一方面延续了自康熙朝的庆典需求,并在宫内建造大戏台以满足更为复杂与宏大的戏曲表演。
晚清,艺坛之更迭与西太后对皮黄戏的支持,宫内几乎每日不绝丝弦。
在此情境下,与曲艺活动相关的宫廷绘画得以绘制。
这个绘画主题一直有所延续,康熙朝、乾隆朝乃至西太后当政时期,我们都可以找到这个主题的绘画呈现,由此形成了一脉宫廷绘画传统。
在康熙万寿庆典之中,康熙皇帝乘辇行进之道路上排列布置有大小的戏台,除此之外搭设的就是念诵寿经的经棚。
王原祁受命绘制的《康熙万寿图》便是戏曲于清初之际在庆典宫仪中的记录。
乾隆平定安南、台湾之后,亦绘有各式之战功图册,这些图册的最后一帧落在承德热河观戏庆赏的时刻,其中所包孕的信息与心态又迥然不同于其祖父的“万寿庆典”,其中所体现的风尚是恢弘而又兼顾娱乐。
晚清西太后主政的时代,相关绘画则多注重对于戏曲内容与排演的描绘。
这条戏曲相关的宫廷绘画序列,我们可以将其作为宫廷观剧活动的记录,姑且称之为“演剧图像”。
虽然戏曲最基本的功能是娱乐与宣教,但在这里讨论的不是戏曲在宫廷里承担的角色与意义(这已为众多戏曲史研究者所讨论),而是在宫廷绘画中如何描绘帝后观剧?选择什么样的场合描绘?帝后以什么样的形式被绘入画中?绘画突出的重点是随着时移而异的。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万寿图》非原本考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万寿图》卷〔图一〕,绢本,设色,分上下两卷,尺寸相同,均为纵45厘米,横3939厘米。
画家用纪实手法描绘康熙帝六十岁生日前夕銮驾由畅春园还宫,沿途接受官民仰瞻的欢庆场面。
每卷卷末各附楷书图记一篇,无印鉴款识。
图卷保存完整,画面洁净,曾作为《万寿图》原本多次展出、出版。
笔者最初注意到这件作品是在2015年5月,当时直观的感受是图卷的艺术水平不佳,较之稍早精工富丽的《康熙南巡图》差距明显,内心不免疑惑。
要知道,最初主持此项工程的宋骏业此前曾主持过《康熙南巡图》的绘制,经验丰富,他本人也善画,曾跟随王翚学习。
继宋之后主持此事的王原祁更是山水画大家,与《康熙南巡图》的领衔画家王翚齐名。
而参加具体绘制的也都是能代表宫廷绘画最高水平的画家,有的还曾参加过《康熙南巡图》的绘制。
因此,不论从哪方面讲,《万寿图》的质量都不该如此。
虽然这种比较并不能成为判定是非的根据,但它至少引发了我们研究的兴趣。
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该图卷的疑点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诸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本文以史料记载为主要依据,结合相关传世实物,对故宫藏清《康熙万寿图》卷作了综合考证。
指出此图并非《康熙万寿图》原本,也不是宫廷画家绘制,而是嘉庆二年以刻本为蓝本,由苏州织造奉旨承办的一件水平不高的应急之作。
关键词 故宫 清代 康熙 万寿图 宫廷绘画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万寿图》非原本考王幼敏〔图一〕 《康熙万寿图》 卷 (部分) 故宫博物院藏DOI:10.16319/ki.0452-7402.2016.04.008多迹象表明,它不仅不是《康熙万寿图》的原本,而且也不是根据原本制作的副本,它的出身另有玄机。
一 《康熙万寿图》的创作缘起这还得从“康熙庆生”说起。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三月十八日,适逢皇帝玄烨六十岁生日。
京城内外官员、百姓自畅春园至神武门数十里内“结彩张灯,杂陈百戏”为皇帝庆生。
康熙帝八岁即位,其时已逾半个世纪,海内承平,一派盛世景象。
满汉全席的由来

满汉全席的由来相传,它始于清代。
当时,康熙大帝六十寿辰之际,为表示庆贺,特命御厨房精选出四十六种名贵山珍海味,用“全席”的方式进献。
这种集宫廷佳肴之大成的宴会,号称天下第一宴,并一直延续至今。
可见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品类繁多、技艺高超、风格独特而闻名遐迩。
说起清代最富盛名的宫廷菜,我们自然不能忘记满汉全席。
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行,发展到后来便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满汉全席”,因此又被称作“宫廷满汉大宴”或“御膳满汉全席”。
关于它的名字还有个故事呢!据说,这场丰盛的筵席要摆在紫禁城里的万寿殿上,所以一开始就叫做“万寿全席”,只是后来被人改为“满汉全席”了。
那么,满汉全席都有哪些美味佳肴呢?说实话,现如今已经很难考证了。
但从目前仅存的资料看,基本包括燕窝、鱼翅、熊掌、干贝、鲍鱼、鱼肚、海参等。
虽然名称众多,却是数量极少。
听说,只有达官显贵才能享受得到。
康熙皇帝也是对“全”有着深厚的理解与执著追求的人。
他认为只有“尽山珍海味之品”,才算是“全席”,所谓“无鸡不成宴”;为了使整套“满汉全席”更加完备,还亲笔题写了《古今第一宴》。
由于其设计和用材的独具匠心,自然就提升了“满汉全席”的地位。
通过满汉两族的密切交往,逐渐演变而成。
这不是一种偶然,我想它应该是伴随清王朝盛衰兴亡的一面镜子吧!现今保存下来的,除了江苏扬州和广东佛山分别保留有南北两套较为完整外,其余几处仅存一二道而已。
像山东曲阜孔府仍藏有一桌,福建泉州也有半桌。
辽宁省档案馆也保存有一桌。
北京后门桥畔之北京饭店内有一张餐台,仅有十八道,相比“满汉全席”逊色不少。
由此可知:“满汉全席”的流传,既是中华饮食文化传统之脉络,也蕴涵了我国烹饪史上几乎失传的技艺。
今天回顾历史,必将激励我们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一百多年前,西太后60大寿,光绪和慈禧各出五千两银子,都不足她一顿酒席花费之半。
北京饭店接待的一次万寿全席,除皇室赏赐之物外,尚有溥仪为祝母亲大寿而赠送的寿礼,总共花费白银3万两,合黄金50两左右,这样巨额财产,对贫困的晚清政府简直是雪上加霜。
康熙六十万寿诸皇子的寿礼

康熙六十万寿诸皇子的寿礼据万寿盛典初集记载:“康熙五十二年,恭遇皇上六旬万寿,普天同庆。
皇子诚亲王胤祉等十三人,率皇孙弘升等二十六人,谨择吉日,于万寿节前预祝遐龄,恭进万寿之觞。
三月初九日,畅春园渊鉴斋设宴。
诸皇子、皇孙三十九人,称觞献寿。
十一日,畅春园渊鉴斋设宴。
诸皇子、福晋、皇孙女、皇孙媳,共四十三人,称觞献寿。
十三日,诸皇子设宴于皇三子花园。
皇上临幸。
是日诸皇子作斑衣戏彩之舞,称觞献寿。
十六日,诸皇子、皇孙恭进庆祝万寿诗屏,并庆祝品物;诸皇子福晋、皇孙女、皇孙媳,恭进庆祝万寿绣屏,衣服等物。
”——也就是说上述礼物,是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六日进献的。
而胤祥的万寿颂——这是要求诸皇子(截止到十七阿哥,大阿哥、二阿哥除外)每人作三章,为康熙祝寿的,可见,胤祥并未被圈禁。
看看以下成年皇子寿礼:雍亲王进万寿海屋添筹玻璃插屏、万寿鎏金镶嵌集锦宝鼎、万寿法琅四方平安花尊、天然灵芝献寿仙桃盘、群仙庆寿寿山法琅盆景、天仙祝寿合景宋磁花篮、福禄寿三星仙山松竹盆景、万寿紫金葫芦献寿同山岳花、万寿百禄仙芝天然盆景、万寿鸾翎镂金点翠宫扇、万寿十锦吉祥四时盆景、九龙捧寿羊脂玉花篮、万寿香灵芝瑞鹤八仙山、进桃献寿雕嵌东方朔、仙山珊彩石盆景、南极呈祥图(仇英画)、十州仙侣图(唐寅画)、灵山庆会图(仇英画)、松鹤图围屏——①德妃生的俩儿子是所有成年儿子里第一件礼物不是XXXX佛的。
四哥这东西真让人浮想联翩啊!52年年希尧刚刚调到广东任按察使,不会一去就让人家进献这个高端的玻璃插屏吧!②四哥送了很多盆景,这属于精致有趣的小玩意,也不费很多钱。
说明四哥比较花心思。
③送画这一条,其实大家都有送啦……而且仇英、唐寅这些都是前朝的东西,两人著作又丰,相当于张大千、启功的作品摆在当代,质量当然是好的,但皇子收贮一点绝对不难。
④我瞧这么多皇子,他在礼单上用的定语最长了,看来还是比较会粉饰的!雍亲王福晋进五彩团龙拱寿天马皮掛(石青色)、五彩图案龙拱寿天马皮袍(香色)、长春绸棉袄(月白色)、万寿团龙元狐膁掛(石青色)、万寿团龙白狐膁袍(宝蓝色)、长春绸棉袄(米色)、团龙拱寿银鼠皮掛(石青色)、团龙拱寿鼠皮袍(酱色)、长春绸棉袄(米色)、绣五彩团龙拱寿绵掛(石青色)、绣五彩立龙拱寿绵袍(秋香色)、长春绸棉袄(灰色)、寿字团龙绵掛(石青色)、寿字云龙绵袍(香色)、长春绸棉袄(鱼白色)、素縀绵掛(石青色)、团龙绵袍(酱色)、长春绸棉袄(鱼白色)、五彩图案龙拱寿夹掛(石青色)、五彩图案龙拱寿夹袍(沉香色)、长春绸夹袄(月白色)、寿字团龙夹掛(石青色)、寿字团龙夹袍(宝蓝色)、长春绸夹袄(米色)、素縀夹掛(石青色)、团龙夹袍(酱色)、长春绸夹袄(米色)、鹅黄縀绣万寿龙引手靠背、鹅黄縀绣五龙坐褥、填漆万寿无疆宝座雍亲王长子弘时进如意麻姑爪双螭捧寿鼻烟壶所谓有对比才有结论么,所以把其他阿哥们送的礼一并录了,让大家看看四哥是如何Unique的~诚亲王进万万寿无量寿佛、寿星图(宋李小仙画)、祝寿诗(宋米芾书)、万寿图(明吴伟画)、南极老人星赋(宋米芾书)、天保九如篇(宋髙宗书赵千里绘图)、律吕管窥(一套五本)、通典详节(二套十六本宋板)、少微通鉴节要(四套二十本)寿山金母献寿、万岁山呼盆景、万寿九龙图章、寿比南山、万寿文房四宝(石渠阁瓦砚玉管笔万历窑笔万历雕香笔玛瑙水盛古墨)、万历八宝笔筒、万寿无疆六合同庆玉壶、万年喜庆双龙捧寿玊杯、万年太平盘、万历雕漆、宝篆汉玉方鼎——很明显,老三是个风雅的人物,四哥在这方面是不如他的。
按传统,多少岁该做寿,有什么讲究?

按传统,多少岁该做寿,有什么讲究?关于“寿”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尚书》中,《尚书·洪范》提出“五福”的概念,即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寿”排在第⼀位。
因此“寿”作为“五福”之⾸,⾃古以来便是⼈们希望“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那么,多少岁该做寿?做寿⼜有什么讲究呢?⼀、从六⼗岁开始过寿过⽣⽇的习俗最初兴起于魏晋,那时⼈们已经有了在⽣⽇这天进⾏庆祝的做法,到了唐宋以后开始盛⾏,⽐如唐⽞宗将⾃⼰的⽣⽇定为国家的法定节假⽇,即 “千秋节”。
到了这⼀天,不仅要举⾏宴会,还有乐器、舞蹈、杂耍等⼀系列的庆祝活动。
这种庆祝活动也影响了⽼百姓,他们上⾏下效,后来民间也就逐渐兴起了过⽣⽇、做寿的习俗,以⾄于连《西游记》⾥的⿊风⼭上的熊罴怪也过起了⽣⽇。
过⽣⽇的习俗就由此⽽来,但并不是任何年龄的庆祝都叫过⽣⽇,⽐如给60岁以上的⽼⼈过⽣⽇叫过寿,也叫做寿。
七⼗岁为“⼤寿”,⼋⼗岁为“上寿”,九⼗岁为“⽼寿”,百岁为“期颐”,这些为⼤庆之年,祝寿最为隆重。
此外⽼⼈七⼗三、⼋⼗四岁时也是“⼤寿”,这种观点与两个古⼈密切相关,当年孔⼦活了七⼗三、孟⼦活了⼋⼗四,⼈们认为这两个年龄是⽼⼈的门槛,只有⼤庆⼤贺,才能免灾避难。
⽽且有些地⽅在本命年和60岁以后还有系红布腰带的习俗,因为据说红⾊可以避邪消灾。
所以过寿,是⼀个⼈⽣命中最美好的时刻,来祝寿的⼈⼤都是⼦⼥、⼥婿、晚辈、⾄亲、及好友等,他们为了表达对“寿星”的祝福和敬意,都会欢聚在⼀起进⾏庆祝。
西晋美男⼦潘安曾写过⼀篇《闲居赋》,他在⾥⾯描述了乡间为⽼⼈做寿的⽣活细节。
其中说到,家⼈们会在树林中摆上宴席,头发花⽩的兄弟都举杯敬祝太夫⼈万寿,为⽼⼈的年迈⽽担⼼,也为⽼⼈的长寿⽽欢喜。
在民间也流传着“满床笏”的故事,讲的是唐朝名将郭⼦仪过六⼗⼤寿时,他的七个⼉⼦⼋个⼥婿都来祝寿。
因他们都是朝廷⾼官,⼿中都拿着笏板,拜寿时,床头上满满⼀堆都是他们放下来的笏板。
在我国历史上,将过寿活动搞的最隆重的⼈要数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雍亲王福晋 进
五彩团龙拱寿天马皮掛(石青色)、五彩图案龙拱寿天马皮袍(香色)、长春绸棉袄(月白色)、万寿团龙元狐膁掛(石青色)、万寿团龙白狐膁袍(宝蓝色)、长春绸棉袄(米色)、团龙拱寿银鼠皮掛(石青色)、团龙拱寿鼠皮袍(酱色)、长春绸棉袄(米色)、绣五彩团龙拱寿绵掛(石青色)、绣五彩立龙拱寿绵袍(秋香色)、长春绸棉袄(灰色)、寿字团龙绵掛(石青色)、寿字云龙绵袍(香色)、长春绸棉袄(鱼白色)、素縀绵掛(石青色)、团龙绵袍(酱色)、长春绸棉袄(鱼白色)、五彩图案龙拱寿夹掛(石青色)、五彩图案龙拱寿夹袍(沉香色)、长春绸夹袄(月白色)、寿字团龙夹掛(石青色)、寿字团龙夹袍(宝蓝色)、长春绸夹袄(米色)、素縀夹掛(石青色)、团龙夹袍(酱色)、长春绸夹袄(米色)、鹅黄縀绣万寿龙引手靠背、鹅黄縀绣五龙坐褥、填漆万寿无疆宝座
淳郡王 进
万寿无量寿佛、松鹤献寿瑚盆景、万寿宣炉、万寿熏炉、万寿玉壶、松月献寿图(赵仲穆画)海屋添筹图(仇英画)万年灵鹤图(吕纪画)、万寿海天旭日图、万年春月交辉图、仙鹿玉砚山、汉玉吉庆、万岁香钩、万年藏墨、万寿玉提梁卣、万寿玉方瓶、万寿玉扇器十全、万寿玉砚壶、万寿玛瑙水盛、万年古铜方炉、万年玉荷杯、万寿玉彝炉、万寿菱花洗(宣窑)、万寿磁器十全(治窑)、万寿鼎(宋磁)、万寿玻璃镜屏、海屋添筹靠背引手填漆床
雍亲王长子弘时 进
如意麻姑爪双螭捧寿鼻烟壶
所谓有对比才有结论么,所以把其他阿哥们送的礼一并录了,让大家看看四哥是如何Unique的~
诚亲王 进
万万寿无量寿佛、寿星图(宋李小仙画)、祝寿诗(宋米芾书)、万寿图(明吴伟画)、南极老人星赋(宋米芾书)、天保九如篇(宋髙宗书 赵千里绘图)、律吕管窥(一套五本)、通典详节(二套十六本 宋板)、少微通鉴节要(四套二十本)寿山金母献寿、万岁山呼盆景、万寿九龙图章、寿比南山、万寿文房四宝(石渠阁瓦砚 玉管笔 万历窑笔 万历雕香笔 玛瑙水盛 古墨)、万历八宝笔筒、万寿无疆六合同庆玉壶、万年喜庆双龙捧寿玊杯、万年太平盘、万历雕漆、宝篆汉玉方鼎
十二贝子 进
无量寿佛、圣人必得其寿赋(金字赵孟頫书)八仙庆寿图(宋刻丝)、长松遐龄图(仇英画)、三星瑞鹤图(周文炬画)华封三祝图(唐寅画)、万仙庆祝蟠桃宴会图(丰兴祖画)、瑶池春晓图(赵千里画)、刻丝寿意书画(御制)、万年松溪图、群仙拱祝博古围屏、天然灵砂万岁寿山、填漆万岁寿长生香盘(嘉靖)、法琅松竹梅瓶(景泰)、寿仙大花瓶(万历窑)、天然万年藤如意、白玉万寿大执壶、玛瑙万年葫芦杯、瑞龙笔洗(成窑)、万寿御笔筒(宣窑)、万寿竹节炉(宣窑)、万寿玉壶春(宣窑)、万寿天球尊(宣窑)、万年葫芦瓶(宣窑)、万年石榴瓶(宣窑)、寿字把碗(成窑)、万年春花插
据万寿盛典初集记载:
“康熙五十二年,恭遇皇上六旬万寿,普天同庆。皇子诚亲王胤祉等十三人,率皇孙弘升等二十六人,谨择吉日,于万寿节前预祝遐龄,恭进万寿之觞。
三初九日,畅春园渊鉴斋设宴。诸皇子、皇孙三十九人,称觞献寿。
十一日,畅春园渊鉴斋设宴。诸皇子、福晋、皇孙女、皇孙媳,共四十三人,称觞献寿。
敦郡王 进
万寿无量宝塔、福寿灯瓶、万年如意吉庆、万年香山、五龙捧寿瓶、圣寿万年玉壶、双龙捧寿玉台杯、万寿玉瓶、九龙捧寿宣铜尊、万寿长春瑞芝盆景、八仙庆寿蟠桃、万寿玉花插、献瑞玊双鹿、天然玛瑙双鹤、万年花浇(宣窑)、万寿龙瓶(宋瓷)、万寿花尊、汉铜提梁卣、汉铜花尊、汉鹦鹉炉、万寿周鼎、万寿五彩填漆围屏、五彩玛瑙鸠镇、万寿御笔洗、万年玉壶春、墨玉宝鉴、群仙祝寿宝山
——很明显,老三是个风雅的人物,四哥在这方面是不如他的。拿出的米芾的字还有自己编的书,还有神马文房四宝之类的东西,非常能看出这个人平时做了些什么。
恒亲王 进
无量寿佛四尊、万寿嵌玉宝座、南极寿星仙山、群仙祝寿图(赵孟頫画)、鹤鹿长春玛瑙壶、万寿白玉彝炉、九龙捧寿玺、汉玉永保万年章、万寿白玉碗、万字白玉花尊、万年梅瓶(永乐窑)、万年一统尊(霁红窑)、吉祥莲花洗(宣窑)、瑶池万寿犀觞、万年青绿铜奁、万年青绿铜觚、万寿法琅方瓶、万年如意双狮熏冠炉、万歳花嚢(哥窑)昼锦堂图(仇英画)、仙山楼阁图(赵伯驹画)
——话说礼单上的东西应该是撰写者按照重要程度排下来的……吧?老七把仇英的画放在那么前面,真是木有想通。然后后面那些香钩啊,藏墨啊这种东西说实话真让人有凑数的感觉……
八贝勒 进
无量延寿诸佛、金书妙法莲华经、万寿南极星图、蟠桃献寿图、群仙捧日图、万万寿玉杯、万寿玉犀炉、万年如意玉杯、长寿玉瓶、寿意扇器十全、八仙献寿碗(万历窑)、万寿碗(万历窑)、天然万年松根笔筒、万年玉壶春、万寿龙凤盘(万历窑)、福禄寿瓶(嘉窑)、海屋添寿把碗(宣窑)、万年青笔洗(钧窑)、九如炉、万寿玉莲壶、观音五彩瓶(弘治窑)、万年珀书镇、受天百禄围屏、万年名绘、仙鹿图、百鹤图、群仙庆寿图、蟠桃银晶水盛
十三日,诸皇子设宴于皇三子花园。皇上临幸。是日诸皇子作斑衣戏彩之舞,称觞献寿。
十六日,诸皇子、皇孙恭进庆祝万寿诗屏,并庆祝品物;诸皇子福晋、皇孙女、皇孙媳,恭进庆祝万寿绣屏,衣服等物。”
——也就是说上述礼物,是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六日进献的。而胤祥的万寿颂——这是要求诸皇子(截止到十七阿哥,大阿哥、二阿哥除外)每人作三章,为康熙祝寿的,可见,胤祥并未被圈禁。
——①德妃生的俩儿子是所有成年儿子里第一件礼物不是XXXX佛的。四哥这东西真让人浮想联翩啊!52年年希尧刚刚调到广东任按察使,不会一去就让人家进献这个高端的玻璃插屏吧!
②四哥送了很多盆景,这属于精致有趣的小玩意,也不费很多钱。说明四哥比较花心思。
③送画这一条,其实大家都有送啦……而且仇英、唐寅这些都是前朝的东西,两人著作又丰,相当于张大千、启功的作品摆在当代,质量当然是好的,但皇子收贮一点绝对不难。
——瓷器好多。。。。
十四贝子 进
万寿围屏、观音莲花经、万寿双喜鼎、四喜汉铜炉、百子献寿玉杯、双喜祝寿玉杯、万寿雕漆龙盘、五鹤拱寿盘、寿桃宣炉、三阳开泰汝窑瓶、万年五谷丰登碗全副、永乐碗双进、百子献寿法琅瓶、汉玊寿壶、万年玊提梁卣、万年玊寿觥、万寿玊瓶、瑞寿玊鼎、银晶九环图章、文王鼎(哥窑)、寿字茶杯双进(成窑)、瑶草琪花瓶(成窑)、十八罗汉图、饮中八仙图、四时长春花果图、五伦图、群仙拱寿图
八贝勒长子弘旺 进:
如意玉寿星、万寿古铜鼎、竹寿星、献桃紫晶仙人、仙翁玉水盛、国泰民安玉墨隔。
八贝勒女 进:
吉庆如意、万万寿长春玉墨隔、玉寿星、永寿齐天炉、仙鹿玉书镇、献寿银晶仙人 。
九贝子 进
无量寿佛、万寿御座、万龄百老图照屏、万万寿多成架成对、蟠桃仙鹤万寿杯、卷荷玉寿杯(宋制)、双寿巵(宋制)万年青玊方花插、银晶双龙拱寿瓶、银晶万年葫芦洗、五岳晶玉章、三阳开泰鼎、商金万年藤花尊、双喜周洗、商金五色小鼎、汉铜寿鼎、商铜大寿尊、弥勒袋瓶(官窑)、蟠桃双喜万寿巵(宋瓷)、祥龙威凤庆(宣窑)、蟠桃洗(宣窑)、万年太古陶瓶、万年螺、万年树根罗汉、竹方朔、天然余庆、群仙捧寿盘
——第二件就是经文!我猜是老八自己抄写的,以示诚孝。感觉他送的东西比较中规中矩,可能还在担惊受怕着。
八贝勒福晋 进:
万寿五彩龙天马皮褂(红青色)、万寿五彩立龙天马皮袍(香色)、长春绸绵袄(月白色)、团龙捧寿貂鼠皮褂(红青色)、双龙捧寿貂鼠皮袍(油绿色)、长春绸绵袄(灰色)、团龙捧寿银鼠皮褂(红青色)、云龙捧寿银鼠皮袍(古铜色)、长春绸绵袄(灰色)、绣五彩团龙捧寿绵褂(石青色)、绣五彩立龙捧寿绵袍(酱色)、长春绸绵袄(鱼白色)、团龙捧寿绵褂(石青色)、团龙捧寿绵袍(香色)、长春绸绵袄(月白色)、拱寿龙绵褂(红青色)、拱寿立龙绵袍(天青色)、长春绸绵袄(米色)、万寿五彩团龙夹褂(红青色)、万寿五彩立龙夹袍(香色)、长春绸夹袄(鱼白色)、团龙拱寿夹褂(红青色)、立龙拱寿夹袍(灰色)、长春绸夹袄(米色)、团龙捧寿夹褂(红青色)、团龙捧寿夹袍(酱色)、长春绸夹袄(灰色)、万寿无疆引手靠背坐褥一份。
看看以下成年皇子寿礼:
雍亲王 进
万寿海屋添筹玻璃插屏、万寿鎏金镶嵌集锦宝鼎、万寿法琅四方平安花尊、天然灵芝献寿仙桃盘、群仙庆寿寿山法琅盆景、天仙祝寿合景宋磁花篮、福禄寿三星仙山松竹盆景、万寿紫金葫芦献寿同山岳花、万寿百禄仙芝天然盆景、万寿鸾翎镂金点翠宫扇、万寿十锦吉祥四时盆景、九龙捧寿羊脂玉花篮、万寿香灵芝瑞鹤八仙山、进桃献寿雕嵌东方朔、仙山 珊彩石盆景、南极呈祥图(仇英画)、十州仙侣图(唐寅画)、灵山庆会图(仇英画)、松鹤图围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