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历史衔接教材
初中历史教学中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探索
初中历史教学中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开始接触到了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打下了扎实的历史基础。
然而,随着学生升入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也随之增加和提高。
这就给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提出了重要挑战。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顺利进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背景,更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和兴趣。
而现实情况中,很多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结束后,由于缺乏有效的衔接措施,导致在高中历史学习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因此,对初中历史教学到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办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和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差异,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并通过教学实践探索有效的衔接策略,以期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帮助。
1.2 问题意义初中历史教学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和历史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关系到学生历史学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如果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没有有效衔接,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断层,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有效地将初中历史教学和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起来,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以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过渡。
研究初中历史教学到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益,也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通过研究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差异和存在的问题,旨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历史的能力和兴趣,进一步完善历史教学体系,为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历史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初高中衔接视角谈历史教学的贯通与区别以统编教材《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为例
5、结合现实问题进行历史反思,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对现实的影响。教师可以 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思考现实问题,例如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如何推动和平与 发展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两次鸦片战争”的教学案例
“两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以统编版教科书为基础,通过具体的教 学案例阐述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育和提升教学质量。
从初高中衔接视角谈历史教学的贯通与 区别以统编教材《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为例
基本内容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初高中衔接视角下历史教学的贯通与区别,以统编教材《辽 宋夏金元的文化》为例,阐述如何实现历史教学的融会贯通,从而让学生对不 同历史时期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研究方法上,本次演示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进行研究。通 过搜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初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为例,具体分析历史教学内容的贯通与区别;并通过访 谈历史教育工作者和部分学生,深入了解他们对历史教学贯通与区别的看法和 建议。
总之,从初高中衔接视角谈历史教学的贯通与区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 明确初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希望本次演示的研究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历史 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历史价值观等方面,对 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以统编版教材为基础,探讨初高中 历史核心素养培育的衔接问题。
初高中统编历史教材对比与教学衔接
高中历史学习是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进行扩展和提升。
由于初高中课程标准不同,初高中统编教材的深度、广度以及编排体例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方法、思维特点不同等原因,即使是同一历史阶段的内容,高中历史教师也要重视对初中历史的教学衔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拓展与思维提升。
本文试从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两个角度对比初高中统编历史教材的不同,并提出教学衔接策略。
一、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的衔接从教材内容上看,高中统编历史教材(以下简称“高中教材”)与初中统编历史教材(以下简称“初中教材”)相比,在编排上有三个重要不同点:一是高中教材容量更大,主要表现为重大历史事件的相关史料及其评价更多、时间跨度更大。
二是两种教材对历史事件叙述的侧重点不同,高中教材重概括性分析,初中则重细节性描述。
“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浅显、直观、形象,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但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多层次、多视角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偏少”(武文,2020)。
三是高中教材的中国近现代史内容常置于世界史背景下进行阐述,注重全球视野下的史观教学。
例如,初中教材将清朝前中期的历史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的第18、20课,包括清朝对新疆、西藏、台湾的治理和雅克萨之战,以及军机处、文字狱、闭关锁国等内容。
而同样的内容,高中教材只用一课讲述,文字概括性强,且对该阶段历史知识的容量进行了扩充,补充了康乾盛世、奏折制度、改土归流等。
初中教材旨在让学生学习清朝政策制度,初步了解制度实行的因素。
高中教材则通过清朝的盛世表现与危机处理,呈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引导学生透视当时的社会背景,进一步认识到国家制度发展、民族交融以及潜藏的危机。
由此可知,初中教材内容相对较少,主要以基础知识的识记、了解为主,对同一知识点的讲述较为细致、篇幅较长、可用课时多。
高中教材内容增多,主要以提升学生的理解、比较、运用能力为主,对同个知识点的讲述概括性强、篇幅较短、可用课时少。
此外,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相比,《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注重在培养学生热爱历史和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力,注重学生历史知识的拓展,不仅提出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的要求,还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政治的演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同时也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方颖,2020)。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材衔接的应对策略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材衔接的应对策略漳浦二中杨爱川新课改以来,初高中教材衔接问题一直备受一线教师及教研员的关注,甚至有的学科还成书专门讨论,历史学科也不例外。
今年是本人从事高中起始年段新课程教学的第二次,对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衔接问题颇有感触,通过认真的探讨及借鉴别人的经验,在教学实践中,能较好地解决教材衔接问题。
利用这次教研的机会,把初高中历史教材衔接上的一些做法及不成熟的看法呈现出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熟悉初中历史知识,了解初高中课程的不同,找出衔接点,以便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缩短学生适应高中历史学习时间。
(一)初高中的课程标准和形式的不同高中历史新课程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分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教材的呈现形式是模块加专题。
初中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
这种课标下的教材呈现形式实际上是通史加主题的形式。
课程标准的不同,决定了初、高中教材体例、教材内容、教材难易、教材繁简、教材资料选取以及教学形式的不同。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都强调三者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同时,强调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三)课程内容的区别与联系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
初中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在主题形式的同时,初中历史还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的时序性和线索性。
高中课程内容对历史知识的体系进行了重新组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历史内容的呈现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
统编教材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教育新探统编教材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吴平摘要:相较于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拓展,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小的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过渡到高中的学习中,保持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
基于此,本文重点对现行统编版教材的编写背景、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定位、初高中统编版教材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侧重点以及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统编教材;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教学策略统编版教材的编写和推广应用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创新中的重要实践,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教育现代化的重视。
在初高中教学衔接工作中,教师要充分了解教材的编写背景以及编写目的,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源,了解历史知识、能够用唯物史观认识分析历史事件是每一个学生都应当具备的素养。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能一味地依赖灌输式教育,而是要在掌握好历史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成学科兴趣,不断强化学科核心素养。
一、初高中统编教材的背景及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定位(一)初高中统编教材的编写背景分析统编版历史教材大体于2017年8月开始编写,历经一年于2018年9月完成,随后在各个省份进行推广。
统编版历史教材的编写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提出的,是国家的意志和行为,是对中学阶段教育工作改革的体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其特点。
首先,进一步明确了历史课程的性质,它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其次,明确了历史学科要为“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学目标服务,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
再次,明确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强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将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质作为核心要点。
此外,还明确了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必修部分为基础课,要求所有学生都要进行学习。
初三升高一暑期衔接教材历史教案
初三升高一暑期衔接教材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主要旨在帮助学生完成初中历史到高中历史的衔接,使其逐渐形成高中历史的研究能力和思考方式。
具体目标如下:
1. 掌握高一历史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高一历史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方式
本节课采用讲授、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旨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1. 阐述高中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3. 开展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4. 提供历史文献和书籍,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并撰写相关历
史文章。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完成初中历史到高中历史的衔接。
通过讲授、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积极性,培养其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历史阅读和写作能力。
在教学评价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评价,重视学生思考
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同时,还应提供相关的历史文献和书
籍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并撰写相关历史文章,以便更好地评价学
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初高中衔接课教案历史
初高中衔接课教案历史教案标题:初高中衔接课教案——历史教学目标:1. 了解初中历史学科与高中历史学科的衔接关系;2. 掌握初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3. 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内容:1. 初中历史学科与高中历史学科的联系和区别;2. 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3. 高中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和重点内容。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初高中历史学科的认识和期望。
2. 了解初中历史学科与高中历史学科的联系和区别(10分钟): - 分析初中历史学科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对比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要求和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初高中历史学科的衔接关系。
3. 掌握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15分钟):- 介绍高中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和重点内容;- 分析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如阅读、分析、比较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效果。
4. 高中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和重点内容(15分钟):- 分析高中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如古代史、现代史、中国史等;- 介绍高中历史学科的重点内容,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等; - 引导学生对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5. 拓展与巩固(10分钟):- 提供相关历史学科的学习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学科相关的社会实践和研究活动;- 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和探索兴趣。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期望和目标;- 学生对本节课的反思和建议。
教学资源:1. 初中历史教材和高中历史教材;2. 相关历史学科的参考书籍和资料;3.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问答;2. 学生的课堂笔记和思考总结;3.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项目;2. 鼓励学生参加历史学科相关的竞赛和活动;3. 定期组织历史学科的实地考察和参观活动。
在教材比较中衔接初高中历史教学
在教材比较中衔接初高中历史教学作者:王福生来源:《时代教育·下半月》2014年第06期摘要:初高中教学的衔接问题是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老话题,高中新课程改革又赋予了这个老话题以新的生命力。
初中到高中不仅是知识量的变化,更需质的提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系统的要求。
本文从初高中教材比较的视角探讨高中教学的转变方向。
关键词:历史教材学生能力新课改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78历史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在学生心中的神圣性不言而喻。
当然,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广大教师应告别“教教科书”的旧认识,树立“用教科书教”的新思想。
但无论如何,初高中历史教材还是存在着质的差距,那么,初、高中历史教材到底有什么不同,我们面对这样的差别应该具体做些什么呢?第一,教材的编写体例不同,要求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初中历史教材是“通史+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进行编排。
高中历史教材则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原则对知识体系进行了组合,以“模块+专题”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
在必修部分,新课程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分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
这种改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深度,但也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
对知识基础极薄的学生来说,难以有条理、完整地归纳知识,难免觉得零散、混乱。
所以,为了便于学生弄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高一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全方面、完整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按单元构建知识结构图。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可能发现从未意识到的知识间的关系。
这样不仅可以克服遗忘,而且可以加强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实践表明,学生自己制作知识结构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思考,有利于语言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普通高中统编版历史教材教学与初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研究
普通高中统编版历史教材教学与初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研究摘要:在中学教学体系中,历史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文和社会。
中学历史课程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初中阶段主要进行基础课程的教学,高中则以此为基础进行延伸和拓展。
从本质上来看,初中和高中的历史课程、教材内容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教学的有效衔接,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统编版;初中历史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安排课程,保障教学内容设计的合理性,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尤其要针对中考和高考之间的差异进行调整。
很多初中学生进入高中之后,由于学习量、知识难度等方面都出现变化,难免出现不适应的情况。
如果教师没有做好教学衔接,会导致学生在高中阶段出现脱节的情况,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所以,对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学实践效果的提升,还有利于帮助学生转变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新课改的深入推进。
1.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必要性1.教学需求对于高中历史来说,初中的历史知识是基础内容,不论是哪一个版本的教材,都会增加高中历史知识的难度和知识量,并且与初中教材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性。
因为初中学生认知能力有限,难以理解复杂、多样的历史知识。
所以,初中历史教学更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参与人物等等,而高中教学则更重视意义、作用、影响等方面的教学。
如果没有对初中历史的延展和深化,没有做好衔接,那么高中历史教学则难以深入推进,无法满足教育要求。
1.学生需求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树立良好的品格素养,成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良好公民[1]。
所以,传统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教师和家长都比较重视试卷分数,忽略了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性,造成学生缺少社会适应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来强化感性认知,并且从感性认知逐渐转化为理性认知,达到以史为鉴的效果。
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纽带——“一带一路”战略
历史学科初高中衔接教材之二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纽带——“一带一路”战略安徽省来安中学历史组2021年3月28日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纽带——“一带一路”战略1、课时安排:2学时2、教学目标:“一带一路”战略源于古老的丝绸之路,蕴含着中华文化和平、和睦、和谐的价值追求,也是基于中国自身发展历程的历史启示。
“一带一路”是中国着眼未来打造的国家大战略。
通过本专题的讲授,重点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过程,让学生掌握“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过程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意义;3、学科素养:①、时空观念:通过了解古代丝绸之路形成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②、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分析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过程,从而培养学士的史料实证素养;③、家国情怀:通过了解古丝绸之路的作用、影响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4、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过程。
难点:掌握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和影响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意义;(一)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大动脉——丝绸之路1、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概念:丝绸之路:是以丝及丝织品贸易为主的贸易路线。
最初,仅指从中国长安出发,横贯中亚、西亚,进而连接非洲、欧洲的陆路通道。
后来又有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提法。
如今内涵不断扩大,被视为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重要载体。
丝绸之路的兴衰(一)汉代:陆路为主,海路发端;1、陆上丝绸之路的兴盛(1)陆上丝路自张骞通西域开通,从长安出发,向西到达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沿岸的大秦即古罗马帝国。
丝绸激起了西方人对东方的无尽想象,中国被称为“丝国”。
(2)【思考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陆上丝路为何会走向兴盛?材料1 当时,一个商队并不一定要从头到尾走完这条通商之路。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沿途交易设想为三段进行:在最东方的是中国人,他们一直到达蒲昌海(罗布泊),也可能只到达敦煌;在最西部的是希腊人,叙利亚人和犹太人,他们从罗马帝国到叙利亚;从叙利亚到贵霜王国,甚至一直到达帕米尔一段,则是波斯人;从波斯—印度边境穿过整个西域,一直到达甘肃边境的是贵霜人。
天津市初中升高中历史衔接教材(最全最新)
天津市初中升高中历史衔接教材(最全最
新)
背景介绍
升入高中是初中学生继续教育的重要节点。
为了使初中生在历史学科上实现顺利衔接,天津市教育部门制定了最全最新的历史衔接教材。
教材内容
1. 基础知识回顾:教材会回顾初中阶段研究的历史基础知识,包括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等方面。
2. 深入拓展:教材将深入展开一些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研究,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3. 跨学科结合: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材将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如与文学、地理等学科相互关联。
4. 练与评估:教材会提供大量练题和评估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进行自我评估。
教材编写准则
1. 无法确认的引用:为了确保教材的准确性,教材编写过程中
不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2. 简洁明了:教材应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复杂的法
律术语或概念,以方便初中生理解。
3. 独立决策:教材编写过程中应独立决策,不寻求用户的协助,以确保教材制定的整体策略不受干扰。
总结
天津市初中升高中历史衔接教材是为了帮助初中生在历史学科
上实现顺利衔接而制定的。
教材内容全面,旨在回顾基础知识、深
化研究、与其他学科结合,同时提供练习和评估。
编写过程中坚持
简洁明了、独立决策的原则,确保教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川省剑门关高级中学历史衔接PPT课件
史事件相关吗?
三 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培养能力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
1.听课的方法。
听课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
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
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
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
思考:"天崩地裂 君王美梦破一顶顶皇冠落
地",近代史上哪些史实能够说明这句歌词?风吹
过 雨打过 铁蹄践踏过 火烧过 刀砍过 列强分割过
指的又是哪些历史?近代史上哪些人又堪称为仁
人志士英雄好汉?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这首曲子原是贝
多芬为一位心目中的英雄所作的,1814年完成。
当时的欧洲谁最符合英雄的称号?拿破仑。他为
美,你会找到历史的另一面。感悟历史之美,能让你赏心悦
目。
(2)、体会历史之博
①“文史不分家”,文学与历史密不可分。
小说与历史:《史记》《红楼梦》《三国演义》
《九三年》《飘》等从文学的角度展示了一个时代的历史
画卷。
诗词与历史:诗词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
着一座历史资料的宝库。诗人用诗词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的变迁、飞机的发明)。
④宗教与历史: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
教、伊斯兰教的产生与发展不仅反映世界各民族
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展现了各历史时期国家和民
族的特征。如: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佛教的传
播,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教徒坚定的“朝圣”信念。
(3)、汲取历史之智
培根(英):史学是智慧储集的宝库。阿克顿(英):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伏尔泰(法): 人是什么,只有历史告诉你。 李世民:“以铜为镜,可 以正衣观;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 失。”鲁迅: 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 命运。克罗齐(意):“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说历史 就是说现实,现今许多政治家、领导者都必须学习历史, 鉴往知来。我们也要不断学习,使自己具有广博的视野, 清醒的思维。历史上的王侯将相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成功的 治国方略,也有惨痛的经验教训。如:唐太宗知人善任, 秦始皇的暴政。人是历史的产物,任何人只能在先辈们留 下来的传统的基础上“制造”自己的历史,谁又不想以这 个基础为跳板,完成辉煌的跨越呢?
天津市初中升高中历史衔接教材(最全最新)
天津市初中升高中历史衔接教材(最全最
新)
天津市初中升高中历史衔接教材(最全最新)
一、引言
本文档旨在提供天津市初中升高中历史衔接教材的最全最新版本,以帮助初中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历史研究。
教材内容涵盖了初中历史的核心知识,并提供了必要的扩展内容,以满足高中历史研究的要求。
二、教材结构
1. 初中历史核心知识
- 汉字文化
- 古代社会
- 中世纪史
- 近代历史
2. 扩展内容
- 世界历史概览
- 中国古代史文化巡礼
- 当代世界重要历史事件
三、教材特点
1. 系统性
本教材以系统的方式呈现了初中历史的核心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2. 扩展性
除了初中历史的核心知识,教材还提供了扩展内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世界历史和中国古代史的文化巡礼,并了解当代世界重要历史事件。
3. 贴合高中课程
该教材旨在帮助初中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历史研究,因此内容的设置和深度与高中历史课程相一致,有助于学生适应高中历史研究的要求。
四、使用建议
1. 阅读教材前,建议学生先了解初中历史的核心知识。
2.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扩展内容,拓宽视野和知识面。
3. 配合教材进行相关题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4. 研究过程中如果有问题,建议向老师寻求帮助。
五、结论
天津市初中升高中历史衔接教材的最全最新版本,通过系统性
和扩展性的设置,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历史研究,并满足高中
历史研究的要求。
希望该教材能为学生们的历史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整合有理衔接有据——以部编高、初中历史教材教学为例
学的统领。以“人民解放战争”这一学习专题为例,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高中教材所涉及到的主要内 容,可以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 命胜利”作为本专题的核心概念,进而细分为两 部分主要内容:一是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 的原因,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 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对于这部分教学内容,在部 编初中教材中已有过对解放战争过程等内容的详 细介绍。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在时空观念下引领 学生对初中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梳理,让学生自主 学习基础知识;将教学重点放在基于史料实证、 历史理解等核心素养培养方面,通过搜集整理史 料,创设历史情境,以核心概念为主,整合主要 内容,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课件2017届
• A 二十年 • C 三十年
B 二十六年 D 三十四年
练一练
• 历史纪年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关于历史纪年的说法,正 确的是 • A、公元前209年是公元前二世纪早期 • B、乾隆四十年,是乾隆皇帝四十岁那年 • C、公元纪年以耶稣诞生那一年为公元零年 • D、农历以干支来纪年,一个周期为六十年
How——(影响)
改革开放具有影响深远的里程碑意义。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征程, 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 的光辉历程,成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一)生产体系全面建立。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 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 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 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 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三)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 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生活水平 显著改善。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 代。
三、怎样学习高中历史?
1.预习教材,有的放矢。 2.认真听课,做好笔记。
一要“耳到”; 二要“眼到” ; 三要“手到”,记好笔记;记 提纲、要点、问题、提 示 等。 四要“口到”; 五要“心到”; 3.巩固知识,理清每一课,每一单元知识的
熟悉教材板块 ★前言 ★目录 ★单元导语 ★课前提示 ★正文 ★辅栏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发布时间:2022-05-20T06:32:58.264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2月3期7批次作者:张晓祥[导读] 如何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变“门槛”为坦途;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张晓祥福建省泉州实验中学福建泉州 362000【内容摘要】如何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变“门槛”为坦途;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就成为高一历史教师的首要任务。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此问题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教学衔接、适应、认识高一历史课不好上,这一直是困扰着教师和学生的问题。
高一历史是一门容易被忽视的学科。
当前各中学高一年级大都不分文理科,在激烈的高考竞争和沉重的升学压力下,各中学非常自然地将语、数、英三门高考必考科视为“宠儿”,客观上理科高校和专业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优越性,主观上重理轻文观念的沉淀,必然导致重理轻文的教学管理机制,物理、化学便也成为“嫡系”学科,而包括历史在内的其他学科便当然沦为“庶出”,在这样的氛围中,有学文科意向的学生和属于历史学科的课时,以及学生予以历史学科的重视、时间和精力便都属于“少数派”。
如何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变“门槛”为坦途;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就成为高一历史教师的首要任务。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此问题的一些认识。
一、问题产生原因的初步分析?1、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使学生思维产生断层。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
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
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
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
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材的知识衔接
一 一
这些衔接 资料放在 高一新生 开新课前利 用 2 3节课 与学生  ̄
起梳理 , 帮助学生建立 清晰 的通 史架构 , 为高 中的专题 学习 打 二、 充分 利用初 中教材 的“ 已知” 探 究高中教材 的“ , 未知” 这 。
。
性呢?下面就谈谈个人的思路 和做法 , 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 。
一
、
这是提 高课 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资料编写建 立在初 中教 材基础上 , 参照高 中教材 ( 以岳 麓版 求 , 对初 中的教材 的“ 已知 ” 做到有的放矢地运用 。本人根据教学 认为初 中教材的“ 已知 ” 知识可 以分为两类运用。第一类 : 作 为例 ) 内容 , 突出时序性和重要 的史实 。如 中国古代史按 照主要朝 实践 ,
逻辑性较强 的知识 。高 中历史教学是建立在初 中通史基础之上的 世界经济危机一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 “ 冷战” 苏 一
深人 。在我们现实的高 中教学 中, 存在两大方 面的困惑 : 一是大部 联“ 三夫 ” 改革一苏联解体 。 分学生对初 中的通史 掌握得并 不扎 实 , 因此经常 出现 “ 篡改 ” 历史 时间 、 历史事件 的现象 ; 二是 由于高中知识重点是理 论性强 的问
国政 策 ) 。
式把要探究 的问题 逐一呈现 , 让学生根据 “ 已知” 究出“ 探 未知” 的
中国近代史主要史实按顺序如下 : 4— 99 鸦片战争 、南 问题 , 1 0 11: 8 《 从而 自然而然地完成教学任务 。这 种衔 接的好处是导人 自
能激起学生 的求知欲 。如《 鸦片战争 》 这一课 的导人处理如下 : 京条约》 太平天 国运动 、 二次鸦片 战争 、北京条约》 洋务运动 然, 、 第 《 、
初高中历史教材衔接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和学 生应 达 到 的能 力体 系来 制 定 的 . 它 是 教学 的依
据 。在 新 的课 程 改革 中 , 中学 历 史课程 出现 了“ 一标
多本 ” 和“ 多标多本” 的问 题 . 也 出现 了初 中和 高 中 历 史 教材 多 样化 的特征 . 这 虽然 给初 中和 高 中历 史 教 学 带 了前所 未 有新 气 象 。 但也 带来 了初 中 和高 中
的初 中和 高 中历 史教 材 的课 程 目标 、内容 结构 、 课 程 内容 存 在 差 异 . 两 种教 材 不 能很 好 地 衔 接 . 导致 中学历史 课程 教学 难 的问题 如何 解决好 初 中和 高 中历史 教材 的衔接 问题 . 对 中学 历史 课 程教 学具 有 重要 意 义 1 钻研 课程标 准 。 衔接 课程 目标 课程 标 准是课 程 目标设 置 的依 据 课程 目标 是
史 事 实进 行 整 理 、 思考 、 解释 、 评价 : 要 求 学 生 掌 握 的“ 技能” 是指 会用 口头 、 书 面方 式或 其 它形 式再 现
这些“ 知识” “ 知识 ” 和“ 技能 ” 是对 学生学 习历 史课 程 的最 低 的要 求 _ l I
育 历史 课程 标 准 》 和《 普 通高 中历 史 课程 标 准》 制定
二 次工 业 革命 两个 学 习 主题 ,重 点 关注 机 器发 明 、 电力广 泛使 用 的基本史 实 … 而《 普 通高 中历 史课程
标准》 中则强 调 了解 两次 工业 革 命 的基 本 史实 的基 础上 , 探 讨它 对资 本 主义市 场发展 的影 响 【 2 I 由此可 见, 《 全 日制 义 务 教育 历 史 课 程标 准 》 要求学生“ 掌 握 基 本 的历 史 知识 。 包 括重 要 的历 史 人 物 、 历史 事 件 和历史 现 象 . 以及 重 要 的历 史概 念 和历 史发 展 的 基本线索 : 在 掌 握 基本 历 史 知 识 的过 程 中 . 形 成 正
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初探
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初探
李思球
【期刊名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年(卷),期】2024()9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都提到了初高中历史衔接的重要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应发挥所学经验主动学习。
因此,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问题愈发重要,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始终是历史教师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总页数】3页(P50-52)
【作者】李思球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教师发展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浅谈新课标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无缝衔接
2.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策略研究
3.新课标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探究——以教材为中心
4.新课标背景下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的初步认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高中历史衔接教材计划第一课商鞅变法第二课秦始皇统一六国第三课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起第四课中国近代侵略与反抗第五课近代化的探索第六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七课抗日战争第八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九课两次工业革命第十课罗斯福新政初高中历史衔接教材编者:强宏美第一课商鞅变法一、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更替先后顺序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明清。
二、商鞅变法1、背景: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土地私有制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
2、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开始变法。
3、主要内容: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工;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4、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练习题:说说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
第二课秦始皇统一六国1、背景:春秋诸侯争霸和战国七雄战乱。
1、史实: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2、措施:政治:建立始皇制;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设郡县经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车同轨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3、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秦的统一,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统一的趋势则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练习题:秦王朝进行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的统一,你认为好处在哪儿?秦的统一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其进步又在哪儿?答:好处:统一文字解决了原先六国文字异形的状况,便利了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统一货币,将战国后期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的货币,解决了携带、流通的困难,方便了经济交流;统一度量衡,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统一车轨,解决了交通的不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和地区间的联系。
进步:(1)、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发展。
(2)、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
(3)、有利于加强军事的力量。
(4)、有利于巩固民族的团结。
第三课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起1.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1)思想;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2)教育:①创办私塾②因材施教③学习态度要老老实实④温故而知新(3)著作:《论语》2.思想家老子: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两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换3.百家争鸣:(1)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2)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3)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主张“无为而治”(4)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家练习题:1、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有哪些主要的学派?他们各自的主张是什么?2、材料解析题材料一、“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材料二、“当仁不让于师。
”材料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材料一、二、三是谁所言,他生活在什么时期?(2)上述材料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启发?第四课中国近代侵略与反抗1、中英鸦片战争(1840—1842年)(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2)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3)主要经过:1840年6月,英国挑起战争。
1842年8月,英舰开抵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求和签订《南京条约》。
(4)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①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④协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5)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参战国家: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3)主要经过:1856年10月英、法发动,1860年,英、法军队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俄国趁火打劫,共割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4)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起因: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经过:1894年,日本占领朝鲜,侵略中国,在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抗敌,以身殉国,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同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战争结束。
(3)《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①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②赔款——2亿两白银③开放通商口岸④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4)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起因:从1898年起,义和团掀起了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威胁到列强在华利益。
(2)经过:1900年由西摩尔率八国联军入侵,攻占天津,随后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①经济—赔款白银4.5亿两②政治—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③外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④军事—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练习题:简要概述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哪些侵略战争?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五课近代化的探索1、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2)目的:维护清朝统治(3)学习对象:西方先进生产技术(4)领导阶级:地主阶级(5)时间:19世纪60—90年代(6)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7)代表人物:中央—奕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8)主要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主要有安庆内军机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简称“两局一所”)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民用工业,主要有轮船招商局(李鸿章),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张之洞)。
后来还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兴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
(9)结果: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破产。
(10)性质:封建统治者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
(11)评价:消极: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积极: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西方列强侵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戊戌变法(1895年—1898年)(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4)学习对象:西方先进制度(君主立宪制)(5)“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文化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
(6)性质:资产阶级领导的一场政治改良运动。
(7)失败原因:①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依靠一位没有实权的皇帝。
②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
(8)历史意义: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使资产阶级的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3、辛亥革命(1894年—1912年)(1)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2)学习对象:西方先进制度(民主共和制)(3)代表人物:孙中山(4)指导思想—三民主义(5)机关刊物—《民报》(6)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7)历史意义: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
练习题:1、洋务运动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2、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六课新民主主义革命1、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5月4日—6月初)(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3)斗争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
(4)经过:1919年5月4日—6月初,斗争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以罢课为主要斗争方式。
1919年6月初以后,斗争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成为主要斗争方式。
(5)结果:取得初步胜利(表现在①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6)性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7)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时间:1921年7月(2)地点: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3)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4)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
3、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严重失利,被迫长征。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①内容:解决了博古等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的军事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胜利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4)长征精神:艰苦奋斗、百折不挠,严守纪律,不怕牺牲,坚定信念,以苦为乐等。
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949年人民解放军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4月23日,解放南京,标志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练习题:1、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2、简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第七课抗日战争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由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不到半年,东三省完全沦陷,共产党员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