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放工作面作业业规程
综放工作面规程1
![综放工作面规程1](https://img.taocdn.com/s3/m/8fd3660dfad6195f312ba633.png)
受控:发放号:01编号:3116-01XXXX(集团)有限责任公司XX煤矿回采工作面作业规程工作面名称: 3116综放工作面编制人: XXXXXXX区队长:施工单位: XXXXXXXXXX编制日期: 2008、02、29执行日期: 2008、03、29目录第一章概况 (3)第一节工作面位臵及井上下关系 (3)第二节煤层 (3)第三节煤层顶底板 (4)第四节地质构造 (6)第五节水文地质 (7)第六节影响回采的其它因素 (9)第七节储量及服务年限 (9)第二章采煤方法 (9)第一节巷道布臵 (9)第二节采煤工艺 (10)第三节设备配臵 (13)第三章顶板管理 (17)第一节支护设计 (17)第二节工作面顶板管理 (20)第三节顺槽及端头顶板管理 (22)第四节矿压观测 (27)第四章生产系统 (29)第一节运输系统 (29)第二节通防与监控系统 (31)第三节排水系统 (38)第四节供电系统 (40)第五节通讯照明系统 (42)第五章劳动组织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43)第一节劳动组织 (43)第二节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46)第三节工作面质量规定 (47)第六章灾害预防及避灾路线 (48)第一节避灾路线 (48)第二节灾害预防措施 (49)第七章安全技术措施 (55)第一节一般措施 (55)第二节顶板管理 (57)第三节防治水 (63)第四节‚一通三防‛ (63)第五节运输管理 (64)第六节机电管理 (76)第七节火工品及井下放炮管理 (83)第八节煤质管理 (88)第九节资源回收 (89)第十节其它 (89)第一章概况第一节工作面位臵及井上下关系3116面是一次采全煤厚放顶煤工作面,开采山西组3层煤。
工作面走向长633m,倾斜长194.5m,采放平均厚度8.5m,可采储量121.0万吨,工作面3煤底板标高-381.6~-333.6m。
具体位臵及井上下关系如表一所示。
工作面位臵及井上下关系表表一水平名称-300水平采区名称一采区地面相对位臵地面位于XXXXX,XXXXXX西3500m,地表多为沼泽地及鱼塘。
综采工作面作业规程完整
![综采工作面作业规程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de7b1280aaea998fcd220e4c.png)
第一章概况第一节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第二节煤层一、煤层赋存10#煤层结构简单,煤厚相对稳定,有不稳定的夹矸出现,平均煤厚为,硬度系数f约为~,上距4#煤层约61m;直接顶为L1灰岩,厚4m左右,中部常夹薄层砂质泥岩或泥岩,坚硬不易垮落;局部发育黑色泥岩伪顶,厚左右,结构疏松,极易破碎,多随煤层开采而冒落,给管理带来困难并增大煤的灰分。
二、储量第三节煤层顶底板顶、底板岩性特征表:附图1:煤层顶底板综合柱状图第四节地质构造一、断层及其对回采的影响根据10101运输、回风顺槽掘进揭露情况分析,该综采工作面地质构造简单,煤层走向为东北—西南,倾向西南,煤层倾角4°~16°,平均14°左右,经过掘进巷道揭露,本工作面回采范围内共有2条断层,构造详细情况见下表:二、褶曲情况及其对回采的影响该工作面的回风顺槽掘进至260米,运输顺槽掘进至280m时,煤层出现较大起伏,褶曲发育,倾角局部在20°左右,煤层厚度变薄,长约220m,渡过后,煤层厚度恢复原样。
该段影响将来回采的正常推进,需对工作面采取防滑、防窜矸措施。
三、其它地质因素对回采影响1、煤层直接顶为L1灰岩,硬度系数在之间,在回采过程中顶板不易自然垮落,需采取强制性放顶措施。
2、10101回风顺槽掘进1670m时,揭露分氧化带,顶板发生变化无层理,均为黄土与碎块石,不定时的向下冒落。
故在初采放顶的过程中,工作面可能有黄土、碎石涌入,影响正常的回采推进,需编制初采、初放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附图2:10101综采工作面地质剖面图第五节水文地质一、水文地质概况根据山西地宝能源有限公司为我矿编制的《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确定我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为中等。
10101综采工作面位于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主要含水层为岩溶裂隙水,含水层主要为间夹碎屑岩中的3~4层石灰岩,赋存段距40m左右,含水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富水性较弱,单位涌水量约为 L/s·m,渗透系数为d,水质一般为HCO3·SO3-Ca·Mg·Na型,硬度小于150mg/L,矿化度L,预计不会影响回采工作正常施工。
最新综放工作面作业规程
![最新综放工作面作业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9a7b322276c66137ee0619b0.png)
第一章 概 况第一节 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15#煤丈八一区15021综放工作面位于525水平,地面标高970~1140m ,工作面标高450~505m ,埋藏深度为513m ~647m 。
本工作面地表位于芦湖村及芦湖沟以东,候家山村以南,野渔沟及野渔村以西,芦湖南风井及马圈垴村以北,山神庙疙梁附近的山坡、山梁、沟谷地段。
本工作面井下位于丈八一区南翼西部,东为15019工作面(未掘),南为15#煤420水平芦南采区大巷,西为80123工作面(已采),北隔采区大巷为15020工作面(已掘未采)。
本工作面北部地表存在四处高压线塔,冀北一回二回线塔编号为35112、35214,保安一回二回线塔无编号,预计回采对其有一定影响。
本工作面走向长1169m ,倾斜长220m ,面积257180m 2。
第二节 煤 层本工作面所采15#煤层赋存稳定,结构较复杂,常发育有两层夹石,属中灰、中硫的优质无烟煤,煤层以镜煤、亮煤为主,内生裂隙发育,含少量黄铁矿结核。
本工作面煤层总厚5.98—6.85m ,平均厚度6.55m ;煤层结构为0.60(0.22)3.68(0.15)1.90;煤层倾角3°~17°,平均倾角7°;可采指数1;变异系数12.52%;储存稳定。
表1 煤质情况表第三节 煤 层 顶 底 板本工作面老顶为11.96m 的深灰色石灰岩,夹2-3层灰黑色泥岩,含煤质情况 M (%) A d (%) V daf (%) Qb.daf (MJ/Kg ) FC St.d (%) Y 工业牌号 1.19 19.23 8.92 25.44 70.85 2.45 0 WY3腕足类动物化石,裂隙内充填方解石脉,俗称四节石灰岩。
直接顶为0.83m 的灰黑色泥岩,含植物化石,底部炭质增多。
直接底为5.73m的灰黑色砂质泥岩,含黄铁矿结核和植物化石碎片。
第四节水文地质一、含水层的分析1、本面地表为山坡山梁沟谷地段,盖山厚度在513~647M之间,预计地表水对工作面正常回采无直接影响。
综放工作面安装规程
![综放工作面安装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422d120c581b6bd97f19eac8.png)
目录一、工程概述 (1)二、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1)三、施工方法 (1)(一) 前、后部刮板运输机安装方法 (1)(二)液压支架组装 (2)(三)工作面液压支架安装 (2)四、采煤机安装方法: (4)(一)开帮作业 (4)(二)采煤机的安装 (4)1、准备工作 (4)2、采煤机的安装 (4)3、质量要求 (5)五、转载机、破碎机的安装方法质量要求 (5)六、移动变电站的安装 (5)(一)准备工作 (5)(二)变电站的安装 (6)(三)质量要求 (6)七、泵站安装 (6)(一)准备工作: (6)(二)泵站安装方法 (6)(三)质量要求.......................................................................................................... 7八、安全技术措施. (7)(一)组装硐室起吊棚子架设安全技术措施 (7)(二)卸大件起吊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7)(三)使用单体支柱安全措施 (7)(四)使用回柱绞车安全措施 (8)(五)使用对拉绞车安全措施 (8)(六)安装刮板输送机安全措施 (8)(七)运输、安装液压支架安全措施 (8)(八)机电设备管理安全措施 (9)(九)吊挂电缆安全措施 (9)(十)顶板管理 (10)(十一)回撤金属棚子安全措施 (10)(十二)其他安全措施 (11)九、运输系统 (12)十、避灾路线 (12)十一、风量计算 (12)一、工程概述XXX综放工作面井上位于风井西北侧800米处,地表标高为520-550米。
井下位于南二轨道上山北侧;浅部以F19为界,深部以本工作面运输顺槽为界;南至预计采终线。
工作面走向长703米,倾斜长192米,,该工作面为单斜构造,煤层走向N30-47°E,倾向NW,倾角18-23°。
XXX综放工作面预计共需安装液压支架128部, ZFG4400/17/29型放顶煤过渡支架6部安装于工作面上、下端头、其余122部为ZF4000/14/28型放顶煤液压支架。
综放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
![综放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efb93890580216fc700afde6.png)
目录第一章概况 (1)第一节工作面概况 (1)第二节煤层顶底板 (1)第三节地质构造 (2)第四节水文地质 (2)第五节影响回采的其他因素 (4)第六节储量及服务年限 (5)第二章采煤方法 (6)第一节巷道布置 (6)第二节采煤工艺 (7)第三节设备配置 (13)第三章顶板管理 (16)第一节支护设计 (16)第二节工作面顶板控制 (22)第三节轨顺、皮顺及端头顶板控制 (28)第四节矿压观测 (36)第四章生产系统 (39)第一节运输系统 (39)第二节“一通三防”与监控系统 (42)第三节排水系统 (58)第四节供电系统 (60)第五节通信照明系统 (71)第六节文明施工 (72)第五章劳动组织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73)第一节劳动组织 (73)第二节作业循环 (74)第三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76)第六章煤质、设备及油脂管理 (77)第七章六大系统 (81)第八章安全技术措施 (87)第一节一般规定 (87)第二节顶板管理 (89)第三节防治水 (94)第四节“一通三防”与安全监控 (95)第五节爆破 (98)第六节运输 (99)第七节机电 (103)第八节其他 (118)第九章避灾路线 (126)第一节避灾原则 (126)第二节避灾路线 (128)第十章各工种操作安全技术措施 (129)第十一章煤矿职业病预防控制措施 (147)第十二章主要危险源辨识和预控措施 (150)第十三章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 (154)第一章概况第一节工作面概况一、工作面概况1、A207综放工作面是A2煤层最后一个综放工作面,位于龟兹矿业A2采区西翼,东西走向布置,工作面东部邻近A2轨道运输下山,西部和南部均邻近A203采空区,北部为井田边界保护煤柱;上部存在A302采空区。
2、A207综放工作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布置,切眼斜长91m,轨道顺槽长534.4m,皮带顺槽长559.8m。
二、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附表1-1 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第二节煤层顶底板开采煤层顶底板情况见附表1-2。
综放工作面作业规程
![综放工作面作业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fbf7ec22bceb19e8b8f6bac3.png)
目录第一章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工作面四邻及上下层的采掘情况及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赋存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顶、底板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工作面内地质构造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水文地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巷道布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地质部门的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采煤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采煤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回采工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提高回采率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煤质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顶板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支护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工作面顶板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工作面端头支护及超前支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两巷维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特殊时期的顶板控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矿压观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生产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502综采工作面作业规程
![12502综采工作面作业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0c718134f111f18583d05ace.png)
1 工作面概况1.1 工作面范围内外及上、下层的采掘情况12502工作面位于南五采区北东翼,西南为南五2#煤材料斜坡及910东大巷,北东侧实体间隔30m为12108采空区,北西侧58m 为12112采空区。
1.2 地表位置及影响本工作面对应地表位于杏园芪梁东部,主要露地层为n2地层,盖山厚度340~401m,平均389m。
该工作面地表无重要建筑物,回采对地面影响不大。
1.3 煤层赋存情况本工作面所采煤层为二迭系下统山西组2#煤层,煤层厚3.10~3.60m,平均厚度3.38m;煤层倾角1 °~12°,平均2°;属稳定可采近水平中厚煤层,煤层结构复杂,结构为0.31(0.24)2.83。
工作面工业储量为436895t,可采储量372524t,煤的容重1.32t/m3。
1.4 顶、底板情况附:综合柱状图(见附图1)1.5 地质构造情况煤层产状较平缓,平均倾角2°,最大倾角12°;本工作面在掘进过程中共揭露6条正断层,2条逆断层,其中F12502—4、F12502-5、F12502-6对回采影响较大。
1.6 水文地质本工作面轨道巷里程23m~488m外侧32m为12108采空区,经探放,已无积水,受2#煤老顶S5砂岩及上部K4砂岩含水层影响,工作面局部有淋滴水现象,在工作面及轨道巷低洼处汇聚,对生产运输产生一定影响。
工作面正常涌水量为3m3/h,最大涌水量为5m3/h。
1.7 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煤尘爆炸指数本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23.73 m3/min,煤尘爆炸指数为23.3%,属Ⅰ类自燃煤层,自燃发火期为60天。
1.8 巷道布置及工作面参数皮带巷经转运巷、南五2#煤皮带下山、南五2#煤煤仓、910东大巷、910南大巷形成运煤系统。
轨道巷经12502转运巷、12502运输联巷、南五2#煤进风轨道下山、南五1#暗斜与910东大巷、南大巷形成运料系统。
附:工作面平面图(见附图2)两巷断面图(见附图3)2采煤方法2.1 采煤方法本工作面采用倾向长壁后退式一次采全高全部垮落法的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
综放工作面作业规程
![综放工作面作业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bd587a1d55270722192ef76d.png)
第一章概况第一节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表1:工作面位臵及井上下关系表第二节煤层表2:煤层情况表第三节煤层顶底板表3:煤层顶底板情况表第四节规程编制的依据1、依据2010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及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颁布的《煤矿安全规程》;2、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本矿安全生产文件精神;3、煤炭出版社出版的《煤矿工人技术操作规程》;4、《2201综采面设计说明书》、《2201综采面回采地质说明书》、《2201综采面供电系统设计》及技术要求。
第五节地质构造2201综菜工作面煤层位于嵩山背斜西翼,为单一缓倾斜构造,煤(岩)层走向近东西(260°),倾向北(350°),结构简单,煤层厚度在0.4m~5.2m,平均厚度为4.2m,局部含夹矸一层,夹矸厚度0.1m~0.4m。
倾角较缓,倾角为9°~20°,平均为15°。
根据上下岩底板岩石集中巷及联络巷掘进情况,工作面内无断层。
第六节水文地质该工作面附近回采、掘进探明情况如下:1、下部为未开采的2203工作面。
2、2201切眼掘进过程中,个别地点顶板有滴水现象,涌水量约为1-2m³/h;煤层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为顶板砂岩含水层,当直接顶冒落后有滴水、淋水、涌水现象。
3、太原群上段灰岩含水层:由L6—L8灰岩组成,距二1煤层底板20m 左右,为煤层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
根据以上情况,预计2201工作面涌水量为1~5m³/h。
在回采前要形成排水系统,以免影响生产。
第七节影响回采的其他因素该工作面走向长1070m,倾斜长150m,面积160500m2;平均煤厚4.2m,容重1.5t/m³,可采储量96.1万吨,计划服务21个月。
第二章采煤方法该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综采放顶煤采煤法,工作面运煤采用两部SGZ630/2*160型刮板运输机,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第一节巷道布置1、工作面上下顺槽工作面上下顺槽沿煤层底板走向掘进,根据回采安排,分段掘进,分段长度120~200m,上下顺槽使用36U型钢半圆拱可缩性支架支护。
12503综采工作面作业规程定稿
![12503综采工作面作业规程定稿](https://img.taocdn.com/s3/m/4e3bacd5ce2f0066f5332243.png)
第一章工作面概况第一节概况一、工作面位置及上、下层的采掘情况工作面位于南五采区2号煤层右翼,皮带巷由02号煤皮带下山开口,轨道巷由南五2号煤进风轨道下山开口,工作面轨道巷西北侧间隔38~106m 为12312、12315、10315、10316采空区及南三采区泄水巷,轨道巷西面实体间隔12m为南五补补回风巷。
工作面上部间隔2.9~7.0m为10503采空区,其它方位暂无工程。
二、地表位置及影响工作面地表位于宋家坡及武洼梁东部,玉米沟及端端圪垛东南部,后梁上北部,后头沟从开口处附近横穿工作面。
地表出露地层以Q2+3(第四系更新统地层)、N2(新近系上新统地层)、P2S2(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上段地层)为主,盖山厚度304~484m,平均391m,地表两组高压线塔经皮带巷1052m、1076m、轨道巷Ⅱ段710m、738m穿过工作面。
工作面对应地表两组高压线塔,回采对其影响较大。
三、顶、底板情况附:综合柱状图(见附图1)四、煤层赋存情况工作面所采煤层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2号煤层,煤层厚度2.60~3.50m,平均3.02m,煤层结构复杂,结构为0.27(0.19)2.56,属稳定可采近水平中厚煤层。
其上部间隔2.9~7.0m为02号煤层(采空区),平均4.0m。
工作面开采煤层下部间隔1.3m左右为3号煤,3号煤煤厚0.4m。
根据邻近工程资料分析,预计皮带巷380~460m工作面内有一个坳陷区受其影响,煤岩层倾角变化较大。
工作面工业储量为739440t,可采储量为632646t,煤的容重为1.32t/m3。
五、地质构造情况㈠褶曲:工作面整体呈单斜构造,煤岩层倾角5°~11°,平均5°。
㈡断层:工作面巷道在掘进中共揭露6条断层,其中2条逆断层,落差在0.8~2.0m,4条正断层,落差0.5~3.5m,其中F12503—5断层对回采影响极大。
㈢陷落柱:根据邻近采掘情况分析,工作面内陷落柱不发育,但发育一个坳陷区,对回采有一定影响。
综放工作面作业规程
![综放工作面作业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f56e78c526fff705cc170a65.png)
5105 综放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二00七年七月编制单位编制人月日工区区长月日地质月日通防月日保障中心月日销售部月日安全生产部月日副总工程师程佳伟月日总工程师华康月日目录第一章地质与矿压观测资料 (4)第二章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 (9)一采煤方法 (9)二回采工艺 (9)第三章循环作业、劳动组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7)一循环作业 (17)二劳动组织 (19)第四章主要生产系统 (21)一材料运输系统 (21)二运煤系统 (21)三排水系统 (21)四供电系统 (21)五通风系统 (32)第五章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39)一一般规定及标准化要求 (39)二顶板管理 (40)三割煤、放煤 (45)四防治水 (46)五运输 (47)六其它 (55)第六章煤质管理 (58)第七章避灾路线 (59)第一章地质与矿压观测资料1.1 地质资料(一)概述(1)、5105工作面,地面为戈壁滩,无任何村庄和建筑物,中部有一流水冲沟。
位于主斜井以西。
工作面标高为+1710— +1741m。
(2)、该面位于主斜井以西,为矿井下5煤首采综放工作面,上部为下1煤1101-1、1101-2工作面已采区;东部为矿井主副斜井和总回风斜井及下5煤轨道上山、运输上山。
(二)图纸要求(见附图)1.1.1 工作面平面布置图(1:1000)1.1.2工作面巷道实测剖面图(1:200)1.1.3工作面综合柱状图(1:500)1.1.4井上下对照图,包括塌陷预测范围比例(1:2000)1.1.5 回采地质说明书(表1—1)1.2矿压观测资料及支护设计(一)、矿压观测资料因5煤为初次开采,无准确矿压资料,根据以往1煤的矿压观测资料及回采经验推算出:1、直接顶(1)、初次垮落步距40-55m。
(2)、垮落期间支护强度:26.9 t/m2。
2老顶初次来压(1)、初次来压步距 40-60m。
(2)、平均支护强度34.6 t/m2。
(3)、动载系数Kt=1.47。
22201综采工作面作业规程.
![22201综采工作面作业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faecf018227916888486d732.png)
21110综采工作面作业规程工作面简介:21110采煤工作面是云盖山煤矿一矿首个综采工作面。
位于1320皮带下山以西,上部为21303采煤工作面机巷,下部为21112采煤工作面回风巷。
根据1220钻孔显示,煤层厚度为7.23m,1215钻孔显示为空孔,1305钻孔显示煤层厚度为6.19m,故该采煤工作面煤厚为0~7.23m,平均厚度3.54m;煤层走向为NE45°,倾向135°,倾角14~18°,平均16°。
该煤层结构简单,硬度系数f<0.5。
21110综采工作面设计走向长度1440m,由于矿井工作面布置无统一规划、地质条件的影响,采面的倾向长度沿走向分为4段。
第一段位于1320皮带下山以西,倾斜长度215m,走向长度142米;第二段位于1320轨道下山以东,走向长度320米,倾向长125米;第三段走向长282米,倾向长160米;第四段走向长648米,倾向长175米。
工作面可采储量145万吨。
服务年限19.5个月。
第一章概况第一节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表1-1-1第二节煤层开采煤层为二1煤层,通过对地质资料和该工作面上下顺槽的掘进情况分析及相邻采面回采情况证实,该工作面开采范围内二1煤层赋存情况较稳定,全区可采,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表1-2-1第三节煤层顶底板表1-3-1图1-3-1:工作面地层综合柱状图。
第四节地质构造22201综采工作面初期遇地质构造带,地质情况复杂,煤厚变化大,此段走向长度约为130m;预计此后工作面推进过程中还会遇到2个薄煤带,会给回采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第五节水文地质对工作面造成影响的主要是小煤窑老空水,万迪煤矿老空水已基本探明,必须在采面回采至此时进行排放水,但还存在零星小窑未查明,对回采工作带来一定影响。
其次为山西组顶板砂岩水,根据邻区22202工作面掘进与回采期间资料,在掘进过程中局部顶板有不同程度的滴淋水,但水量较小,对掘进影响不大,但在回采阶段,当大顶初次来压及工作面周期来压后,水量将有所增大,预计工作面回采期间正常涌水量为10~40m3/h,最大为60m3/h。
综采工作面作业规程
![综采工作面作业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c77d1b20aaea998fcc220ea6.png)
第一章工作面概况一、工作面概况:4103工作面为我矿井田区域第六个综放工作面,该工作面南部为本矿已采4101综采工作面,东部为本矿的集中运输皮带巷和集中运输轨道巷,西部为本公司的1#矿区,北部为已采区域4105工作面。
该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综合放顶煤,一次采全高采煤工艺,切眼长度180米,轨道顺槽走向长度1142米,皮带顺槽1140米,可采长度1062米,煤厚0.2~8.3米,平均厚度4.3米,则工业储量为180×1.35×4.3×1140≈119万吨,可采储量:180×1.35×4.3×1060×0.85≈94.1万吨。
工作面开采标高:轨道顺槽:1226.639~1245.913米,高差19.28米;皮带顺槽:1211.842~1243.183米,高差31.347米;切眼高差:1220.589~1227.771米=7.182米,坡度为5º24′40″。
二、地质情况:1、4103工作面构造简单,岩层产状平缓。
工作面上下顺槽掘进时已得到体现。
本工作面煤层倾角5°~8°,为一向斜构造。
2、煤层赋存情况及煤质:4103工作面开采4‐²号煤,4‐²号煤是该矿唯一可采煤层,厚度为0.2~8.3米,平均厚度4.3米,夹矸一层,井田范围内全部可采,煤层较稳定。
该煤层硬度为f=1~2,煤层为低变质阶段烟煤,层状构造。
3、顶、底板情况:4‐²号煤直接顶板多为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厚度0.20~5.52米,易冒落,属软弱不稳定顶板,开采时应加强顶板管理。
间接顶为中粒砂岩,属软弱——中硬较稳定型。
底板多为灰褐色铝质泥岩,厚度3.68~13.67米,遇水膨胀,底板鼓起高度最大达1.00米,属中等坚硬较稳定型底板。
4、水文地质情况:4103工作面水文地质简单,煤层顶板有一定淋水,主要含水层为白垩系强含水层和侏罗系直罗组、延安组承压含水组,矿井一般涌水量为30m³/h,最大涌水量为40m³/h(数据来源,原四个生产矿井积累资料),矿井生产能力60万吨/年时。
15103综放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
![15103综放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208496e4aeaad1f346933f67.png)
第一章工作面概况及地质情况一、工作面位置及范围15103工作面为15#煤一采区南翼第三个综采面,该工作面由15103进风顺槽、15103回风顺槽、15103内错尾巷和15103高抽巷组成。
井上位于南阳胜村南部山地,地面标高为950-1125米,工作面标高617-650米,其地表被轻压粘土及黄褐色中砂岩所覆盖,平均盖山厚度400米,井下北部为一采区开拓巷道,西部为15102综放工作面(已回采),南部为未掘动煤层,东部为15104工作面(未采)。
地表无任何建筑物。
本工作面位于坐标:1#(X=81070,Y=104324,Z=650.472),2#(X=81070,Y=104174,646.644),3#(X=81720,Y=104174,Z=622.918),4#(X=81720,Y=104324,Z=631.073)之间。
二、地质情况(一)、煤岩层产状和地质构造主要特征本工作面地质构造比较简单,地势南高北低,陷落柱、断层比较发育,可能伴有局部凸起,该工作面属稳定复杂结构煤层,煤层倾角在3-11˚之间,煤层厚度为7米左右。
从15103工作面掘进过程中揭露的煤层结构情况来看,本工作面煤质较软,易发生冒顶现象,作业时应加强顶板管理。
煤层结构复杂,其中夹矸最厚可达0.6米,多为炭质泥岩。
从实见点煤层情况看,伪顶为黑色泥岩,平均厚度1.48米,直接顶为砂质泥岩、泥岩、细砂岩,平均厚16.78米,老顶为四节石K2灰岩,平均厚4.36米。
底板为灰色砂质泥岩、泥岩、细岩、粉砂岩,平均厚2.67米。
裂隙和节理发育。
本工作面无岩浆侵入体和河流冲刷带,但在采煤过程中,可能有无炭柱和断层存在,生产中应注意,必要时制定专门安全技术措施。
(二)、工作面有关技术参数(三)、煤层顶底板及岩性(四)、构造情况本工作面在掘进过程中揭露3个无炭柱,对回采有一定影响。
煤层为向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局部倾角可达11º。
3个无炭柱分别为:1、在15103 进风顺槽切巷处有一长轴约60米,短轴25米的无炭柱,2、在15103进风顺槽距切巷口以北540米处有一长轴约55米,短轴45米的无炭柱,3、15103回风顺槽距切巷口以北550米处有一长轴约50米,短轴45米的无炭柱。
平四采41101综放工作面作业规程
![平四采41101综放工作面作业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2307c4bb65ce05087632138e.png)
采煤作业规程矿井名称:汪家寨煤矿施工单位:综采二工区工程名称:采煤编制单位:综采二工区编制人:张碧杜培松编制时间: 2002/12审批:安检部门:机电部门:生产部门:地质部门:通风部门:调度部门:施工单位:救护部门:分管副总:总工程师:分管矿长:矿长: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业规程会审主持人:杨开贵时间:2002/12/24 地点:总工程师办公室参加部门及人员:综采二:谢旭张碧杜培松技术科:陈远江机电科:蒋鹰通风工区:向龙江煤质科:黄志方地测科:谢明权机械化:吴勇支护车间:钱雪峰安检科:陈裕庆采煤副总:邵际星通风副总:龙昌福机电副总:陈绪刚总工程师:杨开贵生产矿长:彭明怀会审意见:1、鉴于该面顶板破碎,煤层含水率已超过4%,该面不再进行煤层注水。
2、处理打帮冒项时,严禁使用金属材料穿顶。
3、回撤“U”形棚时,另补措施。
4、工作面两巷过冒顶区另补措施。
5、瓦斯钻场进入超前支护范围时,必须加强支护。
6、严禁人员在溜子内行走、停留。
7、若工作面遇构造需放炮时,措施另补。
8、工作面f 1走向断层上盘沿底回采,断层上盘保持工作面溜子倾角不超过18度回采。
9、若工作面调采机头时,机头超前机尾不大于15m。
10、附排水设备及泄水巷布臵图,治水方案图(地测科提供)。
11、机割采高为2.0-2.4m。
12、开前溜人员能控制转载机停止,煤机上必须设臵能控制前部溜子停止的装臵。
第一章概况41101综放工作面位于平峒四采区南翼一片口至二片口之间,南至外切眼,北至停采线,下限标高+1660,上限标高+1702。
斜上方有平二采21110(一)、(二)和2119(一)小面及平一采1116(一)、(二)分层采空区,顶部有20810、2089、1074、1076、1084、20812、20110采空区及1086工作面,南面有斜井2114外段采空区,与采区边界相隔的有斜井2112(一)、(二)分层采空区。
根据1:2000井上、下对照图,该面地表无建筑、无民房、工作面距地表最大高差为490m,最小高差为140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放工作面作业业规程第一章概况1.1 井上下对照及四邻关系山西中煤井东煤业有限公司井田位于山西省平朔矿区安太堡露天矿西北部,本井田的西南部,东有洪涛山,北西有西石山脉,南与朔县平原相接。
井田内山丘连绵,沟壑纵横,植被稀少,基本为第四系黄土覆盖,地形大致为中部低,两边高,最高处位于井田的东北部,海拔标高为+1490.0m,最低处位于井田南缘现有露天矿己开采未回填的坑底,海拔标高+1232.0m,最大高差258.0m。
井田南部为安太堡露天矿露采未回填矿坑,原始地表已不复存在,地势由矿坑底部向四周自下而上呈台阶状分布,其矿坑外为安太堡露天矿现排土场。
矿坑底部南北宽约130m,东西长约270m,面积约35100m2。
矿坑北部自下向上30m一个台阶,台阶宽度约40m。
9#煤XX工作面位于安太堡露天矿西北部,XX工作面北部与木瓜界矿相邻,南部为炮采区,东部为井田边界,西部为XX工作面,现有的地质资料和水文地质资料缺乏,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与矿技术部、调度联系,以便及早采取措施,确保生产顺利进行。
1.2 地质特征及煤层顶、底板岩性1)地质特征井田内黄土广布,根据地表出露和钻孔揭露,地层由老至新有: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第三系上新统(N2),第四第(Q)等。
现分述如下: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C2s) :为灰色、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质纯性脆,致密坚硬。
中夹棕褐色黄色斑点状的豹皮灰岩,灰绿色钙质泥岩或泥岩。
底部为灰褐色同生角状灰岩。
厚约140m。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本组多为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灰白、浅黄色中粒砂岩,中部一般有两层灰色石灰岩,下层常定为标志层K1,致密,偶夹海相化石,中上部偶夹凸镜状煤线,底部多为青灰色铝土泥岩及褐红色铁质泥岩。
厚度23.0~54.0m,一般厚42.0m。
与下伏奥陶系灰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主要含4号、9号、11号煤层。
其3t顶部主要为一厚煤层组及砂质泥岩之薄层互层,其煤层间多夹有高岭土、砂质泥岩和炭质泥岩;上部为一厚层之砂带,夹一不稳定之薄煤层;中部为一煤层组,赋存有薄煤层与砂质泥岩互层,其厚煤层间夹有高岭土、炭质泥岩、砂质泥岩等;下部主要为砂质泥岩、薄层泥灰岩、砂岩并夹一厚煤层。
其厚度为43.0~112.0m,一般厚90.0m,与本溪组呈整合接触。
):本组主要为灰白、灰黄色厚层状中、粗砂岩,偶夹薄层状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砾状砂岩,其次为灰色、暗灰色或黄绿色粘土质泥岩及砂质泥岩,中下部局部夹1~2。
本组厚度38.0~90.0m,层发育不稳定之煤层,底部之粗砂岩或砾状砂岩定为标志层K3一般厚58.0m,与下伏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 :本组主要为灰黄绿及浅黄色厚层状中粗砂岩,间或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与青灰色泥岩、青灰色砂质泥岩互层,砂岩之岩性及厚度变化均较大,胶结较疏松,交错层理,中部常夹1~3层硬质及软质耐火粘土,砂质泥岩及泥岩中常含植物化石,底。
本组厚度40~120.0m,一般部常有一层不稳定之粗砂岩或砾状砂岩,定为标志层K4厚80.0m,与下伏山西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与下伏下石盒子组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
岩性为兰二叠系上统石盒子组(P2s灰、灰色、灰绿、暗紫红色砂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中夹灰绿色、浅紫色中粗粒砂岩及其途镜体。
下部为厚层状灰白~黄绿色粗砂岩,分选差,常含砾石及泥质团块,多形成砂岩陡壁,上部疏松,易风化。
底界标志层为灰白、灰绿色含砾粗砂岩,含绿色矿物及肉红色长石,交错层理极其发育。
本组地层厚约60m。
) :本统地层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岩性为棕红色粉砂第三系上新统(N2质亚粘土,内含黑色铁锰质斑点,中下部常夹3~5层钙质结核。
第四系(Q)中、上更新统(Q) :上部为土黄色粉砂质亚沙土,垂直节理发育,.其底部有2~2~36m的砾石层;下部为线红色沙质粘土,其底部有2~4m沙砾层。
厚5~80m,一般为50m左右。
):冲积层,为现代河床、河漫滩堆积物,以砾石为主,间有一些沙全新统(Q4土;二级阶地为亚沙土平次生黄土,含较多的腐植土。
厚约25m 直接顶:粗砂岩,灰白色,厚度1.66—4.24m,平均厚2.83m,分选性极差,颗粒带有棱角,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局部地段有粉砂岩厚1.02m。
直接底:灰白色细砂岩,厚度0.25—3.85m,平均厚1.60m,含暗色矿物,致密坚硬,分选性好,颗粒不明显,局部地段顶部含有黑色泥岩,平均厚1.35m。
2)、含煤地层地质特征):岩性由铝土岩、泥岩、细碎屑岩及薄层石灰岩组成。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含黄铁矿结核及星散状黄铁矿,缓波层理及水平层理较发育。
顶部泥岩中见有透镜状细砂岩包裹体。
其岩相以滨海相、浅海相为主,其次为过渡相与泥岩沼泽相。
古地理属滨海平原型。
含煤性很差,仅上部含一薄煤层,厚0~0.85m。
本组地层以铁铝岩层和泥质岩较发育。
厚42m。
):为主要含煤地层。
岩性由灰白色碎屑岩,深灰色泥岩,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煤层及泥灰岩组成,砂岩中具缓状层理及微斜层量。
其中碎屑岩比值较大,为一套以海陆交互相为主的含煤岩系。
其岩相为滨海相、三角洲相、冲积相及泥岩沼泽相。
自中石炭世起华北陆台下降,开始接受沉积,并伴随着小型振荡运动。
到上石炭世展现了一个广阔的滨海冲积平原的古地进景观,由于距陆缘侵蚀区较近,地壳的沉降幅度与沉积物补偿大致平衡。
保持了泥岩沼泽的聚煤环境。
形成了4、9、11号三层煤层。
在井田内4、9、11号三层煤厚度分别为9.05~11.75m,7.45~8.75m,1.00~5.34m,各煤层赋存稳定。
):岩性以灰白色不同粒级碎屑岩为主,间夹浅灰色粘土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ls岩,含l~3层极不稳定的薄煤层,全组厚40~86m,一般厚65m。
其岩相为河床相,河温滩相、泥岩沼泽相;含煤性差,煤层薄,在本区零星分布,无经济价值。
砂岩横向变化大,见有冲刷现象。
全组厚度变化不大,规律性不明显。
(见附图:)1.3 地质构造1).区域构造本井田地处宁武煤田北部,宁武煤田为一继承性向斜构造盆地。
宁武向斜轴走向:井坪~阳方口近SN;阳方口~静乐为NE30°,向斜轴除朔县平原偏向西部外,一殷偏向东部,且东翼地层倾角大于西翼,为一不对称向斜。
宁武煤田东部结构造较西部复杂,地层倾角30°以上,有的达70~80°,甚至直立、倒转。
大的逆断层多分布于此。
中部地层倾角平缓,一般在10°以下,无急剧褶曲,微倾斜波状起伏比较发育,其两翼倾角一般在2~5°左右。
断裂发育在煤田东西两侧,主要在东部。
以走向NE20~50°。
一组为主,多为高角度的正断层,逆断层较少。
另一组为NW15~45°,但数量稀少,规模较小,影响甚微。
2).边帮区构造边帮区位于宁武煤田朔州矿区东部,宁武向斜北端。
区内仅南部边界有一处断层,末见陷落柱和岩浆岩侵入。
1.4 煤尘、瓦斯及自燃情况1)、瓦斯据山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晋安监煤字[2006]9号文,该矿的瓦斯鉴定结果为:其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为1.05m3/t,绝对涌出量为0.48m3/min;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为3.18m3/t,绝对涌出量1.45m3/min,属低瓦斯矿井。
但是,随着开采深度和面积的增加,矿井规模的扩大及各种地质条件的变化,瓦斯的绝对和相对涌出量有可能增加。
因此,在今后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对瓦斯的监测预报工作,并严格按照煤矿安全生产规程作业,以防发生瓦斯突出事故。
2).煤尘根据该矿2006年6月5日采取的煤样经国家煤及煤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测试,井田内4号煤层火焰长度为>400mm,岩粉用量为90%,有煤尘爆炸性。
因此,在生产中应注意加强防爆措施,及时处理浮煤和粉煤,必要时可洒岩粉,并进行洒水防尘,以防发生煤尘爆炸。
3).煤的自燃根据该矿2006年6月5日采取的煤样经国家煤及煤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测试,井田内4号煤层吸氧量为0.69cm3/g,自燃等级为Ⅱ,属自燃煤层,而9号和11号煤层其化学性质与4号相近,亦属自燃煤层。
其自然发期为6个月。
因此,在今后回采过程中,应加强对采空区的封闭工作,抓好巷道中浮煤、木屑、油脂等易燃物质的清理与回收工作,以减少和杜绝煤层自燃发火的可能。
本面所采矿联井9#煤属低瓦斯工作面,煤炭自燃倾向等级为二类自燃倾向,煤尘具强爆炸性。
回采时要求防爆设施齐全,并制定严格的防爆措施,并且严格执行防爆措施。
1.5 煤系及煤质XX工作面所采煤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9#煤层,煤层产状平缓,裂隙较发育,9#煤层厚8.5—9.5m,平均厚度9m,在本工作面 9#煤顶部与8#煤合并,9#煤底部与10#煤间距为1.6——5.35m,平均为3.04m,(在本区10#煤平均厚度0.81m)。
9#煤层结构复杂,含夹矸2—6层,夹矸岩性多为黑色粉砂岩,局部中间夹灰褐—黑褐色高岭石2—3层,9#煤层为半亮型—半暗型,油脂光泽,条带状结构,该工作面煤层节理发育,性脆,见黄铁矿结核,局部地段顶部有高灰分煤平均厚2.09m。
1.6 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1).区域水文地质概况区域位于朔州盆地水文地质单元,其地表水为海河流域的桑干河水系,深部奥灰水属神头泉域,其直接补给区为西部的管涔山和东南部的吕梁山、恒山基岩裸露区及河流渗漏段。
在接受大气降水垂直渗透补给后,深层奥灰水向东南方向运输,最终在神头、新磨、小泊一带以群泉形式排出地表,神头群泉出露标高在1048~1058m之间,流量7m3/s左右,有逐年减少趋势。
煤系地层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在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后,有互补现象,在基岩切割深处,多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最终汇入桑干河。
根据含水岩系的含水介质及地下水动力特征,分为如下三类含水岩组。
⑴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岩组主要指寒武、奥陶系灰岩,该地层在区域西部,西北部大面积裸露,形成岩溶水补给区。
在矿区范围内是岩溶水迳流区,该含水岩组由于补给面积,岩溶裂隙发育,富水性极强,单井出水量可达500m3/d以上,水质类型为HCO3~Ca·Mg,水质质好。
⑵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岩组主要指石炭系太原组砂岩、二叠系出西组砂岩和石盒子组砂岩。
该地层广泛分布于区域的中部和北东部。
该含水岩组由于受构造控制,富水性极不均匀,在构造发育部位和风化带中,富水性较好,在裂隙不发育部位富水性较弱,一般属弱富水含水层,水量可达3~30m3/d,水质较好。
⑶新生界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主要指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和全新统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