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习-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原卷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作业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b85d2478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f8.png)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基础性达标作业1.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
“寿终正寝”的标志性事件是()A.汉代设“中朝”B.唐代设三省C.宋代设副相 D.明代废丞相【答案】D【解析】“寿终正寝”即这项政治制度完全的消亡,“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此前六部由三省管理,直接向三省负责。
而三省的长官皆为宰相,因此宰相制度被废除后,六部就直接向皇帝负责了,D项正确;汉代设“中朝”是为削弱宰相领导的“外朝”;唐朝设三省后有了三个宰相,分散了相权;宋代设副相,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但这些都仅仅意味着宰相受到了打击,并未彻底地消亡,排除A、B、C三项。
2.自嘉靖至万历初,内阁权势如日中天,在同六部的权力之争中占了上风。
于是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这一变化表明()A.内阁完全取代了六部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C.内阁是皇帝内侍机构D.内阁首辅的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故A项错误;内阁本来就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故C项错误;内阁首辅权力虽然大,但仍然受皇权制约,故D项错误;内阁权力来自皇帝的授权,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本质上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
3.《全球通史》:“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航海业以其杰出的技术和惊人的范围,明确证明了中国在世界航海业中的领先地位”。
能证明以上观点的是()A.郑和下西洋 B.吴国船队到夷洲C.郑成功收复台湾D.清军进入台湾【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15世纪早期”“中国在世界航海业中的领先地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间,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与沿线多国进行友好往来,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故选A项。
4.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c4cb0838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f6.png)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练习)1.“舍己救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以上语句分别描述的人物是()A.玄奘戚继光郑成功B.鉴真戚继光郑成功C.鉴真郑和李自成D.玄奘郑和李自成2.如图是高一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知识卡片。
据此判断该机构是()A.宰相B.内阁C.司礼监D.军机处3.明朝中期,皇帝因阁权过盛,重用吏部以对内阁进行制衡,吏部尚书成为事实上的外廷之长。
与此同时,为防范吏部权重,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与。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法定中枢权力体系不断创新B.内阁与六部形成分权制衡机制C.明中期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D.阁部制衡成为强化君权的手段4.据《明史》记载,明成祖朱棣第三次北征,“大军抵答兰纳木儿河,不见敌”,“帝问群臣当复进否,群臣唯唯,惟阁臣(杨)荣(金)幼孜从容言宜班师,帝许之"。
由此可见,当时()A.内阁具有辅佐功能B.决策民主化程度高C.皇权受到一定制约D.政治统治相当昏暗5.明朝仁宣时期,阁臣地位骤显,并以“票拟"的形式参与政治,在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加之阁臣识达大体,谙熟政令,少掺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
这()A.削弱了内阁的行政大权B.约束了君上大权的实施C.确保了明朝的政治清明D.减少了君主专制的失误6.明初,内阁仅是皇帝的顾问助手而已。
明中期后,内渐尊,但始终“不得专制诺司”、即使是明后期,内阁权力与室相几乎完全相同、但也要受到底官的牵制。
这说明明朝内阁()A.统治效能的不断提高B.始终是维护皇权专制的工具C.使宦官权力逐渐扩大D.具有了制度化的参与决策权7.明初废除行省制度,以都司典兵,布政司理民,按察司执法,凡军戎调发之政,布、按二司不得专,非有符验,都司亦不听调也。
这一变革()A.成为地方吏治腐败的催化剂B.有利保障地方的长治久安C.推动“省制”退出历史舞台D.容易造成部门之间的掣肘8.每个朝代都有其“国之大者”。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题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含答案)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题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a85fd3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8b.png)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选择题1.《大明律》增设“奸党”条,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人官”;“凡诸衙门官吏及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
这些法律条文反映了明代()A.皇权专制的空前强化B.皇权与臣权矛盾激化C.吏治腐败的不可逆转D.政治集团无生存土壤2.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对当时的内阁大臣评论说:“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
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
故自世宗以来,宰相未有能保全身名而去者。
”这表明()A.内阁掌握中央的决策权B.阁臣已演化为宰相C.阁臣存在一定政治风险D.内阁成为六部上级3.万历六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因葬父归乡二月,出京时,“六部官员相送”,还朝时,“居正所过,守臣率长跪,抚按大吏越界迎送,道经襄阳,襄王出候,要居正宴。
虽公侯谒王执臣礼,居正具宾主而出。
过南阳,唐王亦如此,”上述情况反映出()A.内阁首辅位高权重B.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C.内阁直接统领六部D.皇权受到严重制约4.“史论结合,论从中出”是历中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遵循的基本原则。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有误..的是5.明代,言官的弹劾权是朝中的一大利器。
上至内阁首辅,下至州县官员,都受到言官的制约和纠幼。
一旦受到言官的弹劾,首辅都得上疏向皇帝提出辞职,除非受到皇帝的挽留,否则便会下台。
这反映出明代A .言官权力不断扩大B .政治生态日益恶化C .专制皇权得以强化D .监察体系趋于完善6.明太祖朱元璋晚年曾与后来即位的建文帝朱允炆有一段对话:朱元璋:“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
”朱允炆:“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朱元璋:“汝意如何?”朱允炆:“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甚则举兵伐之。
”朱元璋:“是也,无以易此矣。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每课一练--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每课一练--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25ef343576eeaeaad1f330fc.png)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1.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是由于“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这一观点反映出他企图( )A.削弱地方割据势力B.强化君主专制统治C.改革选官用人制度D.巩固中央集权制度2.明朝曾经出现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的情况。
也曾出现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内阁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的情况。
以上材料说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B.明代内阁属于决策机构C.制度设计与实际执行未必相符D.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3.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指日本)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诗中的“危”指的是( )A.东北地区遭到入侵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C.新疆地区遭受侵略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4.自嘉靖至万历初,内阁权势如日中天,在同六部的权力之争中占了上风。
于是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内阁完全取代了六部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C.内阁是皇帝内侍机构D.内阁首辅的权力失控5.“皇帝与大臣面议政事或者接到臣下奏议后,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上谕)命令内阁起草诏书,如果内阁认为皇帝的上谕不妥,可以不遵办或再行请示,这就是内阁的封驳权。
”这表明( )A.内阁的设置减少了决策失误B.内阁的职权相当于宰相C.皇权受到了内阁的严重威胁D.内阁已经拥有了决策权6.电视剧《太祖秘史》讲述了一代君王努尔哈赤史诗般的一生。
在这部剧中,大家可以看到努尔哈赤建立的宏图伟业是( )A.攻占北京,推翻明朝B.统一中国C.迁都北京D.统一女真族各部,建立大金政权7.朱元璋曾说:“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
”为杜绝“元之大弊”,朱元璋( )A.创立军机处B.设置枢密院C.废除丞相制D.实行内阁制8.《全球通史》:“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航海业以其杰出的技术和惊人的范围,明确证明了中国在世界航海业中的领先地位”。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8b2f4c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9f.png)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1.统计,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日7天时间内,内外诸司奏札多达1660件,共3391件事。
平均每天要处理208件奏章、424件事。
朱元璋即使“星存而出,日入而息”,也无法把事情全部处理好。
导致朱元璋这么忙的主要原因是( )A.明废除丞相制度,由皇帝直管六部B.明朝政权建立不久,国家大事繁多C.明增设军机处,皇帝统揽军政大事D.明废除行省,皇帝要直接管理地方2、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废行中书省,改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课一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课一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https://img.taocdn.com/s3/m/b3e8152c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88.png)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重点: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一、选择题()1.以下为中国古代历代中央机构演变示意图。
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①②③④A.②③①④B.②①③④C.②④①③D.②①④③()2.《国史十六讲》提到,在皇帝和皇太后的全力支持下,张居正把内宫(皇帝)与外朝(政府)的事权集于一身,成为明朝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
张居正经常对下属说:“我非相,乃摄也”。
意思是他并非一般的丞相,而是“摄政”-代帝执政。
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理解准确的是A.内阁首辅是名副其实的丞相B.内阁此时已经取得了法定的地位C.张居正提升了内阁首辅之权D.内阁权力加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3.土司是中央政权承认的少数民族世袭首领。
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取消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对当地进行管理,同时添设军事机构,后来清廷批准了这些建议。
这一做法有利于A.完善中央官制B.实现民族自治C.消弭军事冲突D.维护国家统一()4.明初废除丞相后,一切中央大权集中到皇帝,但是保留了前代“廷推”、“廷议”的传统。
重要官员由六部长官等中央官员及巡抚、总督等开会公开推举,各部不能决定的大事,由中央各部长官“廷议”公决。
这说明A.明朝政治制度相比前代大大退步B.官制调整使得中央决策更加完善C.废除丞相并未导致皇权完全独裁D.中国古代有集体决策的民主传统()5.《明史·职官制》记载,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朝廷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cb914724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3c.png)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练习1.郁达夫为某历史人物的祠堂题写了“拨云手指天心月,拔剑光寒倭寇胆”的对联。
结合以下人物的突出事迹,他赞扬的应是()A.岳飞B.郑和C.戚继光D.郑成功2.《明史》记载:“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
”其原因是()A.鞑靼与明修好互市B.瓦剌首领接受明朝册封C.长城修筑阻止了蒙古南下D.明朝平定了蒙古贵族叛乱3.史料记载:“人尝谓辅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
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
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
”据此判断,该辅臣的身份是()A.御史大夫B.刺史C.同平章事D.内阁首辅4.下列措施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的是()A.颁布“推恩令”B.实行行省制度C.废除宰相制度D.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5.明太祖在遗诏中说:“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
”据史书的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为减轻负担,顾问国事,明太祖设立()A.政事堂B.中朝C.殿阁大学士D.内阁6.“纵观明代内阁发展史,除了张居正当国的十年外,几乎在所有重大事件上,内阁都难于以自己的意志左右局势,在各种政治风云中,大多扮演着失败的角色。
”这反映出明代内阁()A.决策权受到严重限制B.阻碍了明代社会发展C.成为政治斗争牺牲品D.是为皇帝服务的工具7.明朝解缙曾说:“ 国初至今将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
”这句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明初法律制度不完备B.明初政治形势不稳定C.明初君主专制强化D.明初强调以法治国8.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材料反映了明代内阁()A.实际掌控宰相的行政权力B.逐渐发展为中央决策机构C.成为六部的法定上级机构D.地位提高但职能基本未变9.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ee8a2406f90f76c660371a51.png)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基础练】一、选择题1.反映下图历史的资料,我们可能在下列哪一本著作中看到( )A.《明太祖传》B.《明惠帝传》C.《明成祖传》D.《明神宗传》2.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两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为减轻负担,他设置了( )A.御史大夫B.中书省C.殿阁大学士D.参知政事3.明朝中后期,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加之又具有票拟权,而且比六部更接近皇帝,所以尽管内阁从来没有被正式地告知统领六部,但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
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B.内阁已经取代六部C.内阁权力不受制约D.君权受到内阁制约4.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外贸的绝唱。
郑和下西洋是典型的朝贡贸易,这种贸易形式( )A.通过商品平等交换完成交易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体现C.以政治目的为主D.以经济目的为主5.嘉靖年间,倭寇侵略我国沿海各地,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积极招募抗倭力量,连续重创倭寇。
他们的这些努力( )A.抗击了欧洲殖民者的入侵B.巩固了清朝的统治秩序C.使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D.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6.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桅杆的帆船。
从此,船员只得在内河的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
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明朝( )A.鼓励民间贸易B.禁绝朝贡贸易C.实行海禁政策D.造船技术落后7.明太祖时期,乌思藏都指挥使司下设行都司、卫所等机构,各级机构的官员均由中央直接敕封当地的僧俗首领担任。
这些朝延命官的升迁、任免和更替均由中央政权直接决定。
由此可知,明政府( )A.直接派遣流官管理西藏B.在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制度C.注重对西藏的有效管辖D.加强了西藏与内地的交流8.“明朝昏主不仁,宠宦官,重科第,贪税敛,重刑罚,不能救民水火。
”发布这份檄文的起义军为( )A.张角起义军B.陈胜、吴广起义军C.黄巢起义军D.李自成起义军二、非选择题9.丞相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影响重大。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https://img.taocdn.com/s3/m/3caa038c02768e9950e738a3.png)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1.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宰相曾经是百官之首。
下列朝代中,废除了宰相的是(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解析:明朝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宰相,D项符合题意。
答案:D2.明太祖曾作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诗中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明太祖( )A.罢黜百家B.设置行省制度C.废除宰相D.实行八股取士解析:明太祖的诗反映的是皇帝行政负担加重的现象,这是因为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将六部提升为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独揽大权,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
故选C项。
答案:C3.位于江苏南京牛首山南麓的郑和墓,墓前有7层28级台阶。
28级台阶象征墓主( )A.每次率28只宝船航行B.到过28个国家C.远航历时28年D.受到皇帝28次奖赏解析: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答案:C4.山东半岛海防要地鳌山卫始建于明朝,建卫后对防备倭寇侵扰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列人物中,谁是明朝著名的抗倭英雄( )A.李自成B.郭守敬C.戚继光D.郑和解析: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与抗倭将领合作,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其余三项和抗倭并无直接关系,可排除。
答案:C5.明朝时,为有效管辖黑龙江流域而采取的措施是( )A.设置行都指挥使司B.设置奴儿干都司C.封授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称号D.双方签订和议,恢复扩大贸易关系解析:A、C两项是明朝管理西藏地区的措施,可排除;B项是明朝所设的管理黑龙江流域的机构;D项反映的是明朝和鞑靼的关系。
答案:B6.宰相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影响重大。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秦国始置丞相……自秦帝国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丞相行事的标准:“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量是非。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177f28b9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e6.png)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下表所示为关于明成祖朱棣以“靖难”之名夺建文帝之位的记载。
据此可知()A.政治立场对历史叙述有重大影响B.私人编撰的史书叙事更为客观C.年代越晚的记载越接近历史真实D.官方史书以儒家伦理品评人物2.明代的票拟经历三个时期的变化:景泰以前,票拟职权由阁臣集体行使;嘉靖至万历中期,由首辅个人行使专票;万历中叶之后,专票演变为分票。
票拟权的演变反映了明代A.中央集权的加强B.中枢权力的变化C.政治局势的动荡D.官僚政治的黑暗3.他是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称“李闯王”,由他建立的农民政权是A.张楚B.大顺C.大蜀D.大齐4.明初,每岁各地官粮在运送京城途中会发生一定“损耗”(因人为、霉变等因素导致的损失),故地方官员往往持盖有印章的空白账本抵京后再据实数填写账目,朱元璋认为“先印而后书”实乃欺君罔上,罪及数万人,史称“空印案”。
这一件事凸显出A.地方吏治腐败严重B.中央集权遭到破坏C.财经制度严重僵化D.君权至上不容挑战5.边境军情告急,朝廷即由顾问参谋草拟好军事作战及后勤调度方案,再由皇帝裁决交各部执行。
以上场景最可能发生于以下哪个朝代()A.汉代B.唐代C.宋代D.明代6.明代仁宣之际,“内阁之职,其大者在代王之言。
凡手敕旨意,俱从票拟”“内阁之职,同于古相者,以其主票拟也”。
这反映出当时内阁A.遏制了宦官弄权B.有效制约了皇权C.统领了六部行政D.参与国政的决策7.明代朱元璋册立长子朱标被为太子,另外二十三个儿子和一个从孙都被封为藩王,分驻于全国各个军事要地,以“藩屏帝室”。
这些藩王各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千人,多者至万人。
这说明A.分封制是明代基本政治制度B.明初中央集权加强C.明代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明朝疆域空前广大8.明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在于“有贡就有市”。
《明会典》中作为“正贡”的贡品记载,仅日本就有20种;而《皇明永乐志》的物品清单显示,日本一国的物品达248种之多。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84f09c9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92.png)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单选题1.明朝时期,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机能大为削弱,皇帝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兼任官僚机构首脑之职,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家天下”色彩更加突出。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废除宰相制度B.内阁权势膨胀C.军机处的设立D.奏折制度形成2.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直接领导六部长官,深刻影响此后的明清两朝政治。
这一举措旨在()A.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专制皇权C.维护国家统一D.防止宦官专权3.《大明律》增设“奸党”条,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人官”;“凡诸衙门官吏及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
这些法律条文反映了明代()A.皇权专制的空前强化B.皇权与臣权矛盾激化C.吏治腐败的不可逆转D.政治集团无生存土壤4.明初士人方孝孺在评论明太祖的某一揩施时称:惩元世政事之弊.防止大臣篡位,维护朱姓子孙的政统,并非为了达到善治。
由此推知,该措施导致的结果是()A.设立三司,高度集权B.内阁掌权,君权旁落C.皇位世袭,家国同治D.六部理政,皇权加强5.中国古代有一中央机构,它不是法定的独立政府衙门,一方面可参议军国大政,另一方面又只是一个秘书部门,这个机构是:()A.中书省B.尚书省C.御史台D.内阁6.下表所示为明朝内阁发展演变情况。
这反映出明代内阁()时期内阁的作用明成祖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明宣宗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明世宗夏言、严嵩为首辅时,“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明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A.政治地位的提升B.成为事实的宰相C.取得法定的地位D.具有决策的权力7.明朝中后期,内阁的票拟制度被逐渐固定下来,内阁首辅因拥有票拟权而权威渐重,政事决于一身,但是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a7a10af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47.png)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单选题1.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亲理万机。
之后尽管“高皇帝鸡鸣而起,昧爽而朝,未日出而临百官”,但政务处置仍难免有失当之处。
这反映出明代()A.国家官僚机构臃肿B.宦官专权事出有因C.君相矛盾仍很突出D.中枢运行机制失衡2.明太祖对沿袭近两千年的传统君主专制政治架构的核心部位作出重大修改。
这里的“修改”是指()A.恢复三省制B.完善科举制C.废除宰相制D.确立内阁制3.明初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
此后,六部()A.直接向皇帝负责B.受命于殿阁大学士C.隶属于军机大臣D.掌握朝廷决策大权4.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写道:“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材料表明朱元璋意图()A.恢复礼乐制度B.沿袭前朝制度C.废除宰相制度D.设内阁牵制宰相5.明朝初期,内阁大学士只是侍从顾问之臣,只有“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的职权,但“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经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一转变说明内阁()A.成为独立的中枢权力机构B.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C.对皇权具有显著制约作用D.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6.明永乐年间(1403—1424),内阁制度初现端倪。
但直到万历朝(1573—1619)修订的《明会典》中,内阁职掌仍附于翰林院条目之下。
内阁公文来往盖的是翰林院之印,而各衙门送内阁的则称“行翰林院”。
这反映出明代内阁()A.行政效率不高B.未取得法定的地位C.服务于翰林院D.与司礼监相互牵制7.明初,朱元璋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宰相汇报请示。
这一举措()A.保障了决策的正确性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C .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D .缓和了君相之间矛盾8.下表为明代阁臣入阁前的相关个人和仕宦履历统计表。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练习-统编版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练习-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4699305e16fc700aba68fc05.png)
从明朝的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练习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同步练习(答题时间:40分钟)1. “自秦始置宰相,不旋踵而亡。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这里的“我朝”指的是()A. 汉朝B. 唐朝C. 明朝D. 清朝2. 下列属于明朝皇帝用来牵制内阁权力的宦官机构是()A. 东厂B. 西厂C. 锦衣卫D. 司礼监3. 洪武十三年(1380年),丞相胡惟庸被公开处死后,朱元璋编撰了一系列皇谕钦训:《臣诚录》记录了212名违背君命的亲王、高官、皇族和宦者的名氏;《相鉴》记录了历史上82名“贤”相和26名“奸”相。
朱元璋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A. 震慑官员B. 整治朝纲C. 罢除丞相D. 强化君权*4. 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诏罢中书省”,但相权被废使皇帝与六部之间产生了一个权力真空。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明代皇帝()A. 提高六部的政治地位B. 设立内阁来辅助施政C. 任用宦官来参预朝政D. 以特务机构充当耳目5. 《明史》载:“成祖简翰林官直(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帝王)断。
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可见,当时内阁阁臣的职责是 ( )A. 参与机务,批答章疏B. 参与决策,传达公文C. 参与政务,充当顾问D. 参与政事,主管文教6.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了东厂,设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
贴刑二员,“掌刺缉刑狱之事”。
东厂的设置从本质上反映出 ( )A. 中央机构的进一步完备B. 君主专制的强化C. 监察体系的进一步完善D. 宦官权力的扩大*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国始置丞相……自秦帝国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丞相行事的标准:“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
”——摘编自龚延明《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丞相的主要职权。
(2)根据材料二,分析图中所示政府构架演变的原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作业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30aaf1e9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3f.png)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概念】1.明朝建立:1368年,________称帝,定都应天府,今(________)国号大明。
2.明太祖彻底废除________制度,明成祖设立________制度。
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3.________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________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4.明朝时期,________经常骚扰东南沿海。
出现的著名英雄的________。
葡萄牙人占领________ 5.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指的是________。
最远到达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6.元亡后,草原上蒙古人逐渐________形成两大集团,为防御他们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
7.1644年,农民军首领________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同年清军进入________,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于________,此后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练能力】1.明太祖朱元璋在与群臣分享治国体会时,曾因政务过多发出了“百僚未起朕已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的感慨。
引发这一“感慨”的制度性原因是( )A.丞相的废除B.实施八股取士C.内阁的设立D.军机处的设置2.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
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
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3.明朝时期,六部地位较前代有所提高,尤其吏部掌文官选授、考核,为六部之首,具有“赞天子之治”的特殊地位。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内阁制的确立B.中枢机构的调整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科举制的发展4.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皇太后的支持下,大力整顿吏治,改革税制,权倾朝野。
死后被抄家,没收财产,削夺官秩。
张居正身前和死后的命运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B.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C.内阁拥有决策权D.皇权的弱化5.明朝时期,正式确立内阁制度的皇帝是( )A.明太祖B.明成祖C.康熙帝D.雍正帝6.万历初年,首辅张居正“威柄之操,几于震主”。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限时练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限时练](https://img.taocdn.com/s3/m/e67d3bc3453610661fd9f448.png)
第四单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限时练一、单选题1、明代中后期地方上设立巡抚3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三司”则处于巡抚下属地位。
上述举措有助于()A. 统一协调地方权力B.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C 削弱地方行政权力 D. 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官制2、《明史》对巡抚制度形成脉络所作出的勾画与解读,曾被广泛认同。
但仔细对比《明实录》等原始材料,就会发现这条线索太粗,遗失了许多重要的史实,易产生对巡抚制度的错误认识。
这说明( )A. 官方史书解读历史的功利性强B. 史料占有的质量影响历史解释C. 利用原始史料可获得历史真相D. 相同史料允许多元化历史解释3、唐英作为中国千年一瓷人,《清史稿唐英传》中记载他为“汉军旗人”,百余年来,均是此说法。
后据《钦定八旗通志》《八旗满洲民族通谱》《清实录》等文献和碑刻、档案等资料,加以考据,做出辩证:唐英系八旗满洲正白旗包衣。
这说明,史事判定的依据是()A. 史料时间的早晚B. 君主的明发谕旨C. 史证的数量多少D. 缜密考证的史实4、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
奴儿干都司的设立()A. 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B. 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C. 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D. 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5、明朝在地方上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一省之刑名,审理案件,但死刑重案之处决权归属中央。
中央有三法司,刑部是司法的主管部门,审理地方上报的死罪囚犯。
这一制度()A. 保证了司法的公正B. 限制了皇权滥用C. 维护了人民的利益D. 加强了中央集权6、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
疫情出现后,明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选择题
1.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2.明朝宣德年间,内阁有了官属,“置诰敕、制敕两房,皆设中书舍人”,凡奏章和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呈交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票拟,再由司礼监将条旨呈交皇上“批红”,最后发回内阁下发各部。
阁权进一步强化。
英宗德宗时期,内阁票拟权逐步完善。
明朝中枢机构的这些变化说明( )
A.内阁具有了制度化的参与决策权
B.标志着明代宦官专权的开始
C.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工具
D.内阁制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3.宋代读书人无论在位与在野都敢于品评朝政,力争“正君心”“得君行道”,但明代知识分子很少议论时政,王阳明就要求门人恪守“君子之思不出其位”。
这主要由于明代( )
A.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
B.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C.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政治环境的逐渐恶化
4.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
由此可知,明初( )
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
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
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
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
5.朱元璋吸取元朝覆亡的教训,认为监察官吏得敢于充当有作为的“献替之臣”,“台宪之官不专于纠察,朝廷政事,或有遗阙,皆得言之。
”这说明当时的监察官员( )
A.享有行政决策权
B.有举荐人才之权
C.对朝政有谏议权
D.对政事有终审权
6.明初,每岁各地官粮在运送京城途中会发生一定“损耗”(因人为、霉变等因素导致的损失),故
地方官员往往持盖有印章的空白账本抵京后再据实数填写账目。
朱元璋认为“先印而后书”实乃欺君罔上,罪及数万人,史称“空印案”。
这一事件凸显出( )
A.地方吏治腐败严重
B.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C.财经制度严重僵化
D.君权至上不容挑战
7.2017年,国际联合考古团队在非洲的曼达岛挖掘出了拥有中国血缘的人骨遗骼和“永乐通宝”铜钱,还在附近发现了自称是中国水手后代的“瓦上加人”。
这可证明
A.孝文帝改草促进民族的融合
B.郑和下西洋到达非州海岸
C.郑成功打败了荷兰的侵略者
D.戚继光远赴非洲抗击倭寇
8.梁启超在谈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哥伦布之后,有无数哥伦布;郑和下西洋之后,竟无第二个郑和。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的航海技术远比比中国先进
B.明朝的国力已远远落后西方国家
C.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决定的
D.中国人热爱和平西方热衷海外殖民
9.下图是古代榜葛刺(在今孟加拉国和印度孟加拉邦一带)国王向明朝进献长颈鹿的图片。
当时国人将其视为瑞普麒麟。
这反映了
A.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B.市舶司的设置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开明的民族政策增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友谊
D.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巩固了我国的东南海防
10.“同年二月,农民军以疾风暴雨之势,从陕西经山西直捣北京……十八日,农民军进占外城,十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死。
农民军胜利开进北京城”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陈胜、吴广起义B.黄巾起义 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
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
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
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
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
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〇九《宰辅年表一》
材料二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三孤衔地位骤显。
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
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
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