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选读重点30打印版
伤寒论重点条文及词解
伤寒论重点条文及词解伤寒论重点条文及词解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38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64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82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163177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319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
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补充背诵条文】一中风表虚证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耳。
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二伤寒表实证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伤寒论背诵条文归纳--考试重点
伤寒论背诵条文归纳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伤寒论重点条文
伤寒论重点条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太阳病,发汗,遂suí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bì一汤方。
(27)◆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4)◆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背诵word打印版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欲不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考研期末考试必备必考条目打印版方便背诵21-40
伤寒论考研期末考试必备必考条目打印版方便背诵21-4021、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62)22、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3)23、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4)24、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65)25、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66)26、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7)27、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69)28、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29、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6)30、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79)31、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82)32、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1)33、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3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
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
潮热者,实也。
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
(104)35、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伤寒论重点
名词解释(属于重点条文的先背)1.头项强痛:颈项疼痛不舒,不柔顺貌。
P142.脉缓:指脉象宽柔和缓,非怠慢迟缓之意。
P153.脉阴阳俱紧:阴阳俱紧,指三部脉都见紧象。
P164.温病:外感病中的一种病证。
属广义伤寒的范畴。
P175.身灼热:扪之灼手,形容发热很高。
P176.失溲:溲,一般指小便。
本条之失溲,指二便失禁。
P177.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P178.脉若静:指脉象与证候尚未发生变化。
P199.风家:指常受风患病者。
P21 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
P4410.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营弱。
P2211.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
P2212.其气上冲:这里的气有两种理解,一是指病人自觉症状,“气上冲”即病人自觉胸中有气上逆;一是指太阳经气,“气上冲”即太阳经气上冲,与邪相争。
总为表证仍在之意。
P2513.解肌:解除肌表之邪。
P2814.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P3015.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
漏,渗泄不止。
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P3316.微寒:此处应为脉微恶寒。
P3617.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P4218.额上陷脉急紧:指额部两旁凹陷处(太阳穴)的动脉拘急。
P4419.眴:目动也,即目睛转动。
P4420.寒栗而振:即寒战。
P4421.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P4422.坏病:即变证。
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
P6123.消谷引食:消谷,消化谷物;引食,能食、求食。
消谷引食,即易饥而多食的意思。
P6424.客热:邪热,此处作假热解。
P6425.客气:即邪气。
因邪从外来,故称客气。
P11026.振寒:畏寒怕冷而身体颤抖。
P6527.清谷:清,同圊,指厕所,此活用作动词。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P6728.清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
伤寒论打印版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伤寒论一、名词解释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者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
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
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
霍,有迅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
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要特征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20、麻沸汤:煮沸之水。
21、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22、寒热往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23、筋惕肉瞤:近义,皆指抽动。
筋惕肉瞤即指筋肉跳动。
24、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25、中风:中,伤也。
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所伤,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科突然倒扑,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6、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27、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28、清脓血:即便脓血。
29、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30、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二、简答题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伤寒论考试重点
伤寒论重点:名词解释:1.伤寒: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伤寒由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2.失溲:指二便失禁3.漐漐:形容微微汗出潮润之状。
4.小促其间:略微缩短服药间隔时间。
5.项背强几几:几几,南阳方言,有拘紧、固缩之意。
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6.微寒:此处应为脉微而恶寒。
7.阳气重:受外邪束缚,阳气郁闭较重。
8.筋惕肉瞤:惕、瞤义近,皆指抽动。
即筋肉不自主的跳动。
9.清便欲自可:清,同圊,厕所之古名,此处作动词用。
欲,同尚字。
自可,如常之意。
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
10.胃中干:指胃中津液不足。
11.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而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12.结胸:症证名。
指痰水等实邪结于胸膈脘腹,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13.坏病:即变证。
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且不按六经规律传变,产生复杂证情的病证。
14.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冒,覆盖、按压之意。
15.清谷:清,同圊,指厕所,此活用动词。
清谷,即泻下末消化的食物。
16.胸中窒:窒,塞也。
即胸中有堵塞不适之感。
17.心中结痛:心中因热邪郁结而疼痛。
18.奔豚:证候名。
豚即猪。
奔豚即以猪的奔跑状态来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之证,该证时发时止,发时痛苦异常,止时无病痛。
19.脉结代:是结脉和代脉的并称。
两种脉都是“脉来动而中止”,其中止无定数,无规律的为结脉;止有定数,有规律的为代脉。
20.心动悸:形容心跳动得很厉害。
21.脏结:病证名,是因脏气虚衰,阴寒凝结而致的一种病证。
其主症与结胸证有相似之处,但病变性质不同。
22.痞:病证名,是无形之邪气痞塞于心下胃脘部,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23.剂颈而还:剂,通齐。
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
24.日晡所:午后申时左右,即下午3-5时。
(完整word版)伤寒学复习重点
太阳病辩证论治一、太阳病辨证纲要及分类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辨证要点:恶寒(恶风),或伴发热,头痛连项,脉浮。
病机: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和。
意义:太阳病提纲(诊断标准)。
凡此后言太阳病者,即具此证此脉。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辨证要点:发热,汗出,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不外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辨证要点: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二、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辨证要点: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汤.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辨证要点:桂枝汤除用于太阳中风证外,还可用于:①初服桂枝汤,反见烦闷者,表证仍在,无其他里证;②有太阳伤寒见证,但脉浮弱,经攻下及峻汗后正气受损,不耐麻黄汤峻汗者。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辨证要点:杂病之自汗及阵发性发热、汗出久久不愈,无明显脏腑病变及其他表里证。
辨证要点:杂病之自汗及阵发性发热、汗出久久不愈,无明显脏腑病变及其他表里证。
病机:营卫不和.治法:调和营卫,先其时发汗,方用桂枝汤。
意义:桂枝汤不仅可用于治疗太阳病,也可用于治疗杂病,凡营卫不和者,皆可用之。
【桂枝汤证兼证】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辨证要点:恶风发热,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刘渡舟注解伤寒论讲稿——30条
刘渡舟注解伤寒论讲稿——30条30“问日: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日: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
肝病自得挝弱者,愈也。
假令得纯弦脉者,死。
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藏伤,故知死也。
”这条主要是讲肝的平脉和死脉。
也就是说,肝有病了,见了平脉了,病就要好了,如果见了死脉了,病就恶化了。
从肝脉开始到了肺脉为止,这几条都是说明人体的五脏,上合天之四时三阴,下合地这五方五行。
这几条来说明,人的五脏,上合天之四时、阴阳,下合东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
脉与天之五运六气,地之五行,都是相通的。
但是都要有胃气,以胃气为本。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同时突出与天之阴阳六气,地之阴阳五行,相结合,这个一个特殊的理论,这个只有中医有,其他医学没有。
先说肝,五行在于五方,所以叫东方肝脉,肝应东方,内经去,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东方甲乙木。
这是特殊的医学理论,肝是属于木的。
这个只有中医这说么,只有中医这么理解。
一个人肝跟东方有什么关系?在天为风,在地成形为木,在五方属于东方。
在三阴三阳属于厥阴。
这个样子,肝和天地,和气候相通了。
这就叫做,中医的整体观。
第一个整体观,人与自然是个整体,所以肝是东方,在天为见,在地成木,这就是人与自然的特点。
第二个整体观,就是肝与眼睛、筋膜、瓜甲,经络的络属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一个人的整体。
人可以说,牵一发可以动全身,一发跟一个人的整体是有关的。
所以中医的整体观是大整体观,人体的、体外,都是一个整体,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完全是一体的。
这个科学性很强,现在逐渐被国际上的医学界承认。
生物钟、气象医学和人体的关系,科学越发达,中医的科学性越被人认可。
如果有人问,中医的科学是什么啊。
你就回答,你现在才80年代,科学越发达,中医越能被人所崇拜。
这就是中医的科学。
过去的人认为,科学越发达,中医越应该淘汰,他们反了。
有个朋友跟我说,纽约挂牌的中医有200多人。
现在世界的医学的眼光都注视在东方,因为中医科学,很有精当的议论。
(最新整理)《伤寒论》选读重点整理
10、表郁轻证
方证名
主症
药物组成
桂 枝 麻 黄 各 半 汤 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
桂枝汤 + 麻黄汤 各 1/3
证
桂 枝 二 麻 黄 一 汤 形似疟,一日再发
桂枝汤 +恶寒,热多寒少
桂枝汤 + 麻黄、石膏
证
【蓄水证】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饮,令胃气和则愈。
治当活血化瘀,通下郁热,方用桃核承气汤,该方因硝、黄同用而泻热之力较强。
抵当汤证是蓄血证的急重证,瘀血较重,病势急迫,临床以少腹硬满、其人发狂为特点,
治当破血逐瘀,泻热除实,方用抵当汤,该方因水蛭、虻虫而破瘀之力大增。
抵当丸证是蓄血证的缓证,瘀血较重,但病势徐缓,治当泻热逐瘀,峻药缓攻,方用抵当丸,
太阳病篇
2
《伤寒论》选读重点整理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7)
— 芍药
3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 微寒
《伤寒论》选读重点整理
— 芍药,+ 附子
汤
桂枝新加汤
身疼痛,脉沉迟
+ 芍药,生姜,人参
5、比较:桂枝汤 vs 麻黄汤
两证均是太阳表证的主要证型,以恶风寒、发热、头痛、脉浮为基本临床表现,为风寒袭表,
营卫失调所致.但桂枝汤证基本病机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唯其汗出,
意在小制其量,改汤为丸,以图缓攻.
伤寒论选读重点整理
伤寒论选读重点整理伤寒论》是一部东汉末年的医学著作,作者是张机,字仲景。
全书共十卷,二十二篇,收录了一百一十二方。
该书的首次整理者是魏晋时期的王叔和,首次校正者是宋朝的林亿,首次注解者是宋金时期的成无己。
目前通行的版本是宋本《伤寒论》和《注解伤寒论》。
伤寒”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伤寒是指一切外感热病,而狭义的伤寒则是指外感风寒,感染后立即发病。
在太阳病篇中,病邪是寒邪,属于八纲中的表证和阳证。
病位在表,主要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和恶寒。
病机是风寒袭表,营卫受邪。
此外,太阳病还有中风、伤寒和温病等不同的表现。
桂枝汤是太阳病的治疗方剂之一,主要用于治疗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症状。
煎服时要微火煮,啜热稀粥,温覆,发汗适度,根据病情用药,禁忌。
如果服用桂枝汤后出现反烦不解的情况,可以先刺凤池、风府,再服用桂枝汤。
如果下之后气上冲,则可以继续使用桂枝汤,否则不宜使用。
除了桂枝汤,还有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新加汤等类似的方剂。
与麻黄汤相比,桂枝汤的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可以治疗更多的病症。
Two patterns。
both of which are the main patterns of Taiyang syndrome。
are characterized by n to wind and cold。
fever。
headache。
and floating pulse。
They are caused by the n of wind and cold and the imbalance of Ying and Wei。
However。
the basic pathogenesis of Guizhi Tang pattern is the deficiency of Wei Yang and the failure of Ying Yin。
It is characterized by sweating and slow pulse。
(完整word版)伤寒重点(天津中医药大学)
一.名词解释。
1.白饮:指米汤。
2.客气:即邪气。
因邪从外来,故称客气。
3.麻沸汤:煮沸之水。
4.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5.坏病: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6.温粉:炒温之米粉。
扑在皮肤上,用于止汗。
7.不了了:了,完结,结束,清楚之意。
不了了,指病症基本已好,但仍有不舒适的感觉。
8.脉若静:静,静止,未变之意。
脉若静,指脉象与证候尚未发生变化。
9.伤寒: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10.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11.合病:二经或二经症状同时出现,无先后次第之分。
12.并病:一经症状未罢,另一经症状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13.心中疼热:自觉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
14.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6.除中:证候名,中气败绝之症候。
表现为证情危殆而反思饮食。
17.郁冒:头昏目眩如物覆蒙。
18.晬时:即周时,一昼夜24小时。
19.少阴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0.温温:心中自觉蕴结不舒。
21.脉暴出:脉搏突然浮大。
22.数更衣:大便次数多。
23.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
24.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
25.苦酒:即米醋。
26.泄利下重:下利重坠不爽感。
27.和令相得:即调和均匀。
28.坼:裂开。
29.噫气:即嗳气。
30.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31.心中懊恼: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32.项背强几几:南阳地区方言,有拘紧、固缩之意。
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33.翕翕发热:翕,和顺之意。
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
34.欲作再经:指将传经于阳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中医药大学2011级七年制中医学甲班《伤寒学》期末重点共三部分内容:一部分是老师划的重点,一部分是零碎的点,一部分是条文原文。
如有错误自行修改,都是重点,不作标示。
祝大家考试顺利!考试时间:2014-1-2上午09:00-11:00 地点:2203总论题型:名词解释1.伤寒: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P42.中风:中医证名,指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表证,与内伤杂病的中风不同。
P133.直中:是指太阳抗邪无力,疾病不出现太阳、少阳、阳明的证候,直接表现为三阴病证的一种发病方式。
产生直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正气内虚,抗邪无力使然。
P54.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
P55.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的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P5第一章.太阳病辨证论治题型.名词解释1.阳浮而阴弱:此以脉象示病机,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
P182.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p233.喘家:素患喘疾的人p244.淋家:淋,指小便淋沥不尽,尿频量少、尿道涩痛之症。
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
p325.筋惕肉瞤:惕、瞤义近,皆指抽动。
即筋肉不自主的跳动。
p376.消渴:非病名,指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p467.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而致口渴引饮,引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症的表现。
P468.热结膀胱:膀胱在此代指下焦部位。
热结膀胱,指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部位。
P499.坏病:也称变证。
即治坏的病,指因误治而致原始证候发生反常变化,证候错综复杂,已不属太阳病范畴的病证。
P5310.虚烦:虚,是与有形之实邪相对而言;烦,心烦。
虚烦,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
P5911.奔豚:证候名。
豚即猪。
奔豚即以猪的奔跑状态来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之证,该证时发时止,发时痛苦异常。
P6812.蒸蒸而振:蒸蒸,这里指正气由内向外之势。
振,指周身振动,即战汗的具体表现。
P92 题型.简答论述1.桂枝加葛根汤证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主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方用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汤+葛根)P232.葛根汤证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方用葛根汤。
(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葛根、麻黄)P353.桃核承气汤证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治法:泻下瘀热。
方用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桂枝,甘草,芒硝)p494.蓄水证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主症: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方用五苓散。
(白术、泽泻、猪苓、茯苓、桂枝)P47 5.葛根芩连汤证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主症:下利不止,利下臭恶稠粘,肛门灼热,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
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方用葛根芩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甘草)P646.桂枝人参汤证病机:脾阳不足,兼有表邪。
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
治法:温中解表。
方用桂枝人参汤。
(理中汤+桂枝)P737.大陷胸汤证病机: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
主症:心下硬痛拒按,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下不可近手,可伴见心烦,口渴,潮热,头汗出,不大便等,脉沉紧。
治法:泻热逐水,峻下破结。
方用大陷胸汤。
(大黄、芒硝、甘遂)P848.小青龙汤证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主症: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
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方用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五味子、半夏)p399.半夏泻心汤证病机:寒热错杂,中焦痞塞主症:心下痞满,呕恶,肠鸣下利,舌苔红腻治法:和中降逆,消痞散结。
方用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p9210.栀子豉汤证病机:热郁胸膈。
主症:心烦不得眠,心中懊憹,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
治法:清宣郁热。
方用栀子豉汤。
(栀子、香豉)P6011.真武汤证病机:肾阳虚衰、水邪泛溢主症:心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辟地,或水肿、小便不利、苔白、脉沉治法:温阳利水。
方用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p76第二章.阳明病辨证论治题型.名词解释1.口不仁:口中感觉失常,黏腻不清爽,食不知味,言语不利。
P1152.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肠燥津伤,以致便秘。
P1123.喘冒:气喘且头目昏眩。
p1234.循衣摸床:同捻衣摸床,指病人昏迷时,两手无意识地反复触摸衣被床沿。
p1235.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p1256.睛不和:眼球转动不灵活。
p125题型.简答论述1.猪苓汤证主症:发热,口渴,小便不利,脉浮或见下利,咳而呕,心烦不得眠病机:阴伤有热,水气不利治法:清热滋阴利水。
方用猪苓汤。
(猪苓、茯苓、泽泻。
阿胶、滑石)p1192.调胃承气汤病机:燥热内盛,腑实初结,气滞不甚。
主症:腹胀满,大便不通,蒸蒸发热,心烦。
治法:泻热和胃。
方用调胃承气汤。
(大黄、芒硝、甘草)P1203.麻子仁丸证病机:胃热肠燥津亏主症:大便硬,小便数,腹无所苦治法:泻热润肠通便。
方用麻子仁丸。
(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p1284.白虎加人参汤病机:阳明里热炽盛主症: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
伴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舌苔黄燥。
主治: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方用白虎加人参汤。
(知母、石膏、粳米、甘草、人参)P64 5.湿热发黄三方证(茵陈蒿汤为主)茵陈蒿汤病机:湿热蕴结,熏蒸肝胆,腑气壅滞。
主症:身黄如橘子色,目黄,小便深黄而不利,身热,无汗或头汗出,齐劲而还,口渴,腹微满,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方用:茵陈蒿汤。
(茵陈蒿、栀子、大黄)P138栀子柏皮汤病机:湿热相合,热重于湿,壅滞三焦。
主症:身黄目黄如橘子色,发热,小便不利而色黄,口渴,心烦,舌红苔黄。
治法:清解里热,泄湿退黄。
方用:栀子柏皮汤。
(栀子、甘草、黄柏)P138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病机:湿热内阻,风寒外束。
主症:身黄目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而色黄,发热恶寒无汗,或见身痒。
治法:清热利湿,解表散邪。
方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杏仁、赤小豆、大枣、生梓白皮、生姜、甘草)P139第三章.少阳病辨证论治题型.名词解释1.往来寒热:即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P1482.胸胁苦满:苦,作动词用。
胸胁苦满,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P1483.阳微结:因热结于里而大便秘结,叫做“阳结”,热结的程度轻,叫做“阳微结”p1524.纯阴结:因脾肾阳虚,阴寒凝结,温运无力所致的大便秘结,叫做“阴结”。
没有兼夹证的阴结,叫做“纯阴结”。
P1525.支节烦疼:支,通肢。
即因四肢关节疼痛而烦扰不宁。
P1546.心下支结:即患者自觉心下有物支撑结聚。
p154题型.简答论述1.小柴胡汤证病机: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主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治法:和解少阳,调达枢机。
方用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p1472.大柴胡汤证病机:少阳枢机不利,阳明腑实结聚主症: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急或痞硬、大便秘结或下利臭秽不爽,伴见小便色黄、舌红苔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方用大柴胡汤。
(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p1553.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病机: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
主症: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治法:和解少阳,温化水饮。
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瓜蒌根,黄芩,牡蛎,甘草)p1584.柴胡桂枝汤证病机:邪犯少阳,太阳表证未解。
主症:发热,微恶风寒,支节烦疼,微呕,胸下心下微满,伴有舌苔薄白,脉浮弦治法:和解少阳,兼以解表。
方用柴胡桂枝汤(桂枝,黄芩,人参,甘草,半夏,芍药,大枣,生姜,柴胡)p154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病机:邪犯少阳,弥漫三焦,表里俱病,虚实互见。
主症:胸胁苦满,心烦,心悸,惊惕不安,谵语,小便不利,一身尽重,不可转侧。
治法: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重镇安神。
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小柴胡汤去甘草+龙骨、牡蛎、桂枝、茯苓、铅丹、大黄)P1596.黄芩汤病机:少阳邪热内迫阳明,胃肠升降功能失职。
主症:下利灼肛,或下利黏腻而不爽,有热臭气,甚则里急厚重,腹痛,或见呕吐,伴发热,口苦,小便短赤,脉弦数。
治法:清热止利,或兼和胃降逆。
方用黄芩汤,或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芍药、甘草、大枣)P161第四章.太阴病辨证论治题型.名词解释1.胸下结硬:胸下即胃脘部,指胃脘部痞结胀硬。
P1672.四逆辈:辈,作“类”字解。
四逆辈,指四逆汤、理中汤一类方剂。
P1673. 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
脾家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P171题型.简答论述太阴病本证病机: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寒湿内盛,升降失常主症:自利不渴,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治法: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轻者用理中汤,重者用四逆汤p168桂枝加芍药汤病机:脾伤气滞络瘀主症:以腹满时重为主症,无食不下、呕吐、下利等明显的脾虚寒湿证。
治法:通阳益脾,活络止痛。
方用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汤倍用芍药)P169桂枝加大黄汤病机:脾伤气滞络瘀,郁滞较甚。
主症:在上证基础上腹痛较剧,疼痛据按或伴便秘。
治法:通阳益脾,活络止痛,化瘀导滞。
方用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加芍药汤再加大黄)P169 第五章.少阴病辨证论治题型.名词解释1.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P1742.微续:指脉搏由小到大,逐渐浮起。
P1793.口中和:指口中不苦、不燥。
不渴。
P1824.泄利下重:下利重坠不爽感。
P1875.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
P197题型.简答论述1.四逆汤病机:肾阳虚衰,阴寒内盛。
主症:四肢厥逆,身蜷恶寒,自利而渴,小便色白,脉微细,但欲寐。
治法:温肾回阳。
方用四逆汤。
(附子、甘草、干姜)P1762.通脉四逆汤病机: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主症: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
治法: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方用通脉四逆汤。
(附子、甘草、干姜)P1783.真武汤病机:肾阳虚衰,水邪泛溢。
主症: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
其他辩证要点参见82条(心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或水肿,苔白,脉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