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宣武区2019-2020学年中考三诊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宣武区2019-2020学年中考三诊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演员甄子丹凭借电影《笑太极》出道,因《叶问》这部电影而声名鹊起
....,被圈内人士誉为新一代的“功夫之王”。

B.坚持稳中求进的核心是稳政策、稳预期,“稳”是基石,“进”是目标,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

C.学术不端行为有个人的投机原因,而一些学校和科研团体也是急功近利
....,默许甚至鼓励科研人员不择手段。

D.内地的援藏干部表示,我们一定会对藏区人民鼎力相助
....,让藏族同胞早日脱贫,圆满完成这次的援藏任务。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项,声名鹊起:形容名声迅速提高。

使用正确。

B项,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

使用正确。

C项,急功近利:急于追求目前的成效和利益。

使用正确。

D项,鼎力相助:敬辞,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

对象用错。

2.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学校特邀黑龙江省天文馆的老师给同学们举办了天文知识讲座,激发了同学们对天文知识的兴趣,讲座结束后,一些同学围着老师交流想法:
A.“希望你下次还能到贵校,再次为我们举办精彩的讲座。


B.“老师,我非常欣赏您的讲座,您如果能讲得再生动点就更好了。


C.“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您的报告让我们体验到了科学的魅力,增长了才智。


D.“听了您的讲座,我真是获益匪浅,期待还能参加这样的活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项,“贵校”是对别人学校的敬称,这里改为“敝校”;B项,“您如果能讲得再生动点就更好了”,显然不得体;C项,“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不符合语境要求;D项,表达得体。

故选D。

二、名句名篇默写
3.默写。

,郁郁青青。

(范仲淹《岳阳楼记》)我报路长嗟日暮,。

(李清照《渔家傲》)你们班准备编辑一本古诗文集,编写组请你推荐:两句写月的古诗文,两句表现积极人生态度的古诗文。

(同一作品连续的两句或不同作品的两句均可)
【答案】(1)岸芷汀兰
(2)学诗谩有惊人句
(3)示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试题分析: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芷”“汀”“谩”等字词的书写。

(3)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题干和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多背诵诗句,特别是写月的诗句,表现积极人生态度的古诗文。

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诚”与“成”》,完成下列小题。

“诚”与“成”
肖凌之
①“诚”与“成”,两个我们常见的字,我们仔细想过他们的因果关系吗?
②“诚”,乃真实、真挚、真情、真意,是一种优良的态度、作风和品质;“成”,则是成绩、成果、成效、成就,是一种符合预期的结局、结果和状态。

“诚”是“成”的必备和基础,“成”是“诚”的投入与结局。

可以说,若要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就需以真诚待之。

③孔子在多个场合提到“人无信不立”;《韩非子·说林上》讲到“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礼记·中庸》谈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这些古训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诚”既是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人应秉承的行为操守,“诚”能助人走向“成”、接近“成”、实现“成”,人要有所“成”,就不能忽略“诚”的存在与作用。

④常人都有心想事成的美好愿望。

但是,无“诚”则不“成”是铁的定律。

在现实具体的求“成”实践中,总有人把“诚”束之高阁,要么投机取巧,要么瞒天过海,要么出尔反尔,要么掺杂使假……凡此种种,都是以“欺”和“诈”的手段盗取功名。

这种“成”,是不踏实的“成”,以不“诚”而求“成”,其结果不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就是丢失信誉,断送根本。

⑤一个人拥有了“诚”,就有了待人处事的真,就能获得理解、信赖和尊重,得到配合、支持与帮助,得来成事的各种条件和基础。

“诚”能帮愚者变聪、弱者变强。

现实中,以“诚”为人做事,也可能有一时无“成”的现象。

但是,有了“诚”的投入,人们的心灵便有了纯洁与高尚、坦然与无悔,也就收获了精神上的“成”。

“诚”者终究能“成”,在具体的行业与领域,以“诚”待学而成学、以“诚”待艺而成艺、以“诚”待业而成业的事例举不胜举。

“诚”不仅最能打动人心,而且永远是开启成功的“金钥匙”。

⑥人与人相处,无处、无时、无事不需“诚”。

“成”,是每个奋发进取者的良好心愿,社会发展需要每个成员都有“成”。

作为个人,要心想事成,就要先以“诚”的要求做人,做到不自欺、不欺人,真诚待人、真实操业。

国家和社会不仅要旗帜鲜明地推崇“诚”、褒扬“诚”,而且要构筑好科学的诚信体系。

1.本文中心论点的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3.通读④、⑤段,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文章第⑤段说“以‘诚’待学而成学”,你同意这点吗?请结合自己的为学经验,具体谈谈理由。

【答案】1.诚”永远是开启成功的“金钥匙”。

2.第3段首先运用引用论证,引用孔子、《韩非子•说林上》和《礼记•中庸》的话,使论证更有力,然后提出观点:“诚”既是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人应秉承的行为操守,“诚”能助人走向“成”、接近“成”、实现“成”。

3.对比论证,将无“诚”和有“诚”进行对比,突出了“诚”永远是开启成功的“金钥匙”这一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4.同意。

对待学习要认真投入,付出努力,不自欺欺人,才能取得成绩。

一开始我对待学习根本不认真,成绩不好,后来开始端正态度,认真地对待,成绩也就慢慢进步了。

【解析】
【分析】
1.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取。

通篇阅读,分出层次,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关键语句。

如可提取第5段末的“‘诚’不仅最能打动人心,而且永远是开启成功的‘金钥匙’”作为答案。

2.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要抓住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

考生要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语言标志)和段落。

没有词语作为标志就要仔细阅读文章内容,读懂内容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术语作答。

如第3段首先运用引用论证(《韩非子•说林上》和《礼记•中庸》的话),之后提出观点:“诚”既是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人应秉承的行为操守。

这样使整个论证过程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使论证更加深刻,观点更加鲜明。

3.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

第4段的“总有人把‘诚’束之高阁,要么投机取巧,要么瞒天过海,要么出尔反尔,要么掺杂使假”与第5段的“一个人拥有了‘诚’,就有了待人处事的真,就能获得理解、信赖和尊重,得到配合、支持与帮助,得来成事的各种条件和基础”形成强烈的对比,所以说是使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有力地论证了第5段末的中心论点,即“‘诚’不仅最能打动人心,而且永远是开启成功的‘金钥匙’”。

4.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

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

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理解“以‘诚’待学而成学”的含义,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写出“诚”对促进学习成绩的意义即可。

【点睛】
怎样才能准确恰当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呢?一是根据题目来确定该中心论点,文章标题即是中心论点,有些议论文,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论点。

二是根据中心论点提出的位置确定。

在文章开头确定中心论点,作者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文章第一句或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由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引出中心论点。

在文章结尾确定中心论点,一些议论文,特别是总分式或层层递进式结构的文章,开头提出问题再经过多角度论证,作者往往会在结尾重申中心论点。

在文章中间分析论证后推出
中心论点。

三是根据分论点来确定中心论点。

四是根据论证的结构来确定中心论点。

五是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隐藏在引用的名言警句中。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湖
海桀
走进西部,你不可以不去看湖,看那高天大地上独有的液态的翡翠,看那独属于世界第三极的纯粹的原始,看那浑古苍茫中的生命的鲜活。

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视觉里,湖天一色,长云横空。

倒映在湖中的雪山冰肌玉骨,水面莹波荡漾。

满眼都是湿漉漉的清逸,一如天然的水墨。

你向她走去。

天地安详,净若装饰,却又毫不虚玄,那实实在在的鲜美质感,那青春弥漫的天灵之光,使人在茫茫然然,浩渺无涯的醺然里,充满生命的自豪。

心灵里清辉熠熠,通明如澈。

恍恍惚惚之间,似有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在洒满光斑的湖面上诱惑着、浮迤着——它伸向太阳,伸向尽头,伸向谜一般的深处,却又分分明明铺展在脚下……
地球上的喜马拉雅海消失了。

而这片湖水却更加年轻,更加美丽,更加温情,像一位默默无语的仙女,静静偎依在雪山的怀抱;又像是一轮永远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在那幽远而又孤独的清澈里,在那只会消失不会变老的诗意中,守望着那个终极的谶语……
天湖的独异举世无双。

她的周围没有亭台,没有飞檐,没有园艺,没有楼阁;不见帆影,不见闹嚷,不见气象万千的云雾缠绵,连最最普通的一棵小树都不长……所有的只是云,只是雪,只是湖,只是草显示出的坦然。

所有的只是自然叠积出的圣洁的山,仙灵的水。

无限静卧于斯。

面对这样的境域,你生命的孤独,本能的渴望,会就此蜕变。

距离消失了,坦途历历。

你只想再看一眼真切的雪山、冰川、草原;你只想再领略一次三伏的清凉,超凡的意味,归宿的自然;你只想在荒野的深处,看着瀚海落日的苍凉,走向真朴,走向纯粹……既而,在突如其来的孤寂中,在恍如隔世的空落里,在幽梦般的清逸和爱悦般的境界中,忘记尘世的喧嚣和魅惑,忘记所有的烦闷和苦恼。

心啊,如汪洋中的船,高扬着鼓胀的帆,全部的目的和向往都只会是那可以真正落脚的坚实的彼岸——火热,温情,弥漫着人烟和爱的祥祺的所在。

然而,像日落后星辰的闪耀一样,当你回到都市,回到那个被欲念之力旋转不已的尘世的轨道上。

你会在楼群的挤压中、酸雨的雾霭中、烦嚣的昏冥中、应酬的喟叹和无常之苦的缘分中想起这片美如理想的蓝色,想起她乳汁般的纯净;想起她超拔的仙姿,恍然间,别梦依稀心里充满空寥的忧伤。

于是,你在自我的影子里结识安慰,在人生的沉浮中呼唤真情,在迷惘的苦痛中虚拟现实,在无序的回味里吟诵自然……既而,怀着稽首的肃穆,怀着洗礼的庄严,怀着对阴柔的向往,怀着对挚情的依恋,思念那西部的奇伟浩瀚,思念那独属于荒野的纯净,思念那原始的真实,思念那你曾触摸过的鲜活的梦境。

永无宁静的心啊,如婴儿的眼睛,在那片超凡的泰然里,在那摇篮的煦暖里明亮着、闪烁着……
你或许会说,西部的天湖的确很美,可我更喜欢长江黄河,我赞美大海的瑰丽,我崇拜汪洋的宏伟。

我知道,在你心的屏幕上,一旦离开,天湖就正在远去,像退潮的浪花,苍茫在微濛濛的天际……
一片片鱼鳞状的沙滩裸露出来。

一块块赤褐色的废墟袒呈开来。

可是我要说,你还是忘不了天湖啊!那天外世界的干净,那自然原始的真朴,那对生命本质的贴近,多么深孚,多么坦然;多么沉静,多么空灵;多么神秘,多么纯粹。

寻阅一次,就会成为生命链条上的一个链扣。

无须想起,不会忘记。

没有痛苦,不思喜悦;没有哀伤,不求幸福……所有的只是那亲爱之中的本真的渴望,所有的只是那深不可测的生命的悲壮和交响……
不知今晚是否有梦,如果有,一定是湖。

(选自《经典美文》)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天湖的特异,主要表现在她生存的环境只有自然叠积出的圣洁的山和仙灵的水上。

B.“永无宁静的心啊,如婴儿的眼睛……”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抒发了作者离开天湖后对天湖真挚而纯洁的依恋之情。

C.这篇散文以深邃凝重的意蕴、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丰富的精神内涵而独具魅力。

D.本文写出了天湖的独特之美,她美丽迷人的景色比长江黄河还要宏伟瑰丽,让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2.文章用“不知今晚是否有梦,如果有,一定是湖”作为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天湖的美?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与文章开头部分“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遥相呼应,使结构更加严密完整。

②语言看似矛盾,实则是强调了作者对美好天湖的喜爱与深沉怀念。

③使结尾意境悠远,令人回味;点题,深化主题。

3.①直接描写(正面描写)。

绘形绘色,写出了天湖的清澈、静谧、古朴而神秘之美。

②比喻(比拟也可)。

将天湖比作“液态的翡翠”“天然的水墨”“静默的仙女”“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等,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天湖纯朴、柔静之美。

③对比。

将天湖的开阔、明净、静谧、安详与都市的拥挤、污染、烦杂、喧嚣对比,更鲜明地突出了天湖迷人的优美景色。

【解析】
1.A.天湖的特异主要不是她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的山和水,而是她古朴、安谧、空灵、和谐等优美动人的意境,这些才给作者以深深的生命感悟。

B.运用比喻手法。

D.“比长江黄河还要宏伟瑰丽”说法欠妥,于文无据。

原文是说有人喜欢长江黄河,这是为了说天湖具有另一种独特的美。

所以选C。

2.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本题题干要求分析“文章用‘不知今晚是否有梦,如果有,一定是湖’作为结尾有什么作用”,从内容上来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希望梦到天湖,表达了作者对天湖的怀念;从结构上来看,联系开头的“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可知,这样的结尾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使结构更加严密完整。

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然后通读全文,先点明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文中“视觉里,湖天一色,长云横空。

倒映在湖中的雪山冰肌玉骨,水面营波荡漢。

满眼都是湿漉漉的清逸,一如天然的水墨”等句子是直接描写天湖的清澈、静谧;“液态的翡翠”“一如天然的水墨”“像一位默默无语的仙女”“又像是一轮永远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等词句则运用了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描写天湖的特点;“……当你回到都市,回到那个被欲念之力旋转不已的尘世的轨道上。

你会在楼群的挤压中、酸雨的雾霭中、烦嚣的昏冥中、应酬的喟叹和无常之苦的緣分中想起这片美如理想的蓝色……”等句子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天湖迷人的优美景色。

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分点概括可得出本题答案。

【点睛】
第2题考查段落(文中“不知今晚是否有梦,如果有,一定是湖”自成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就是段落大意,结构上主要看这一段在文章中的位置,如果在开头,可是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为全文奠定一种感情基调,与下文作对比,也可以是交待有关背景,与结尾呼应等;如果在中间,在结构上的作用都是过渡、承上启下;如果是在结尾,一般都是对文章的总结、深化、升华,是对全文主旨的概括。

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食物应带来快乐,而非恐慌
①196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封来信,揭开了一次集体性恐慌的序幕:作者声称吃了顿中餐后感到麻木、虚弱和心悸。

由此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味精恐慌”,持续至今,足有半个世纪之长。

我们习惯了从负面角度讨论食物:这个不该吃,那个吃了后悔,这个是邪恶的诱惑,那个不健康……
②这种做法的后果比放纵自己饕餮更糟。

我们在为食物苦恼的同时,也把本应充满安慰和欢乐的时刻变成恐惧与焦虑的源泉。

新闻报道引起的食品恐慌,是难以快乐进食的一种现象;过分担忧食物可能带来的危害,由此引发的恐慌却是连续性的,涉及的范围也不止于调料这些小配品。

③小麦占据全世界卡路里摄入量的20%左右,比其他任何食物多得多。

近年来,小麦中的麸质成了一些人的眼中钉。

在美国,只有不到1%的人患有小麦过敏。

尽管如此,根据2017年的民意调查,至少有五分之一的美国人经常选择无麸质食品。

2015年,带有无麸质标签产品的全球销售额从2013年的115亿美元膨胀了一倍。

可是人们或许不知道,价格更贵的无麸质面包,其纤维含量是普通面包的一半,含糖量却是普通面包的两倍。

更为关键的是无麸质饮食会导致身体缺乏维生素B、叶酸和铁。

④因为回避了一样食物,你得再补充更多样的维生素剂量,还要担心血糖升高,这在饮食配比中,真可谓得不偿失。

试想,再去为寻找哪种维生素B、哪种维生素C更安全而煞费苦心,为治疗可能的糖尿病而奔走不迭,这不又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恐惧?
⑤因为这些不同类型的恐慌,本质都同各种疾病联系在一起,从头疼到哮喘,哪一点都正中人类心理的要害。

就像开头所说的“反味精文化”,直到今天,许多人仍然坚信味精等于毒药,是否有科学依据,人们似乎并不关注。

⑥在面对食物的恐慌中,人们可以不看科学数据;也容易误解科学研究;即便有更准确的研究成果,人们也宁可坚持固有观念,久久不愿更新。

这种即使有了医学根据,也会被忽视、误解的现象,就引起进食数量的思虑。

我们可以拿盐来作例子。

高血压患者摄入大量盐分,会导致心脏病等问题。

盐在加工食品中被过度使用也是事实。

问题在于,吃盐过少可能和吃得过多同样危险,对大部分没有高血压的人来说尤其如此。

专家一直在推介最低的建议摄入量,可这些数字人们去却往往忽视。

⑦信息社会高速发展,人们对食物的恐惧呈此起彼伏的态势,对不同食品的恐慌纷至沓来,更替不息。

日常生活中的某一种恐慌消失后,我们又会把另一样东西当做恐慌的焦点。

我们妖魔化了脂肪,然后是胆固醇,接下来是肉....有人说,大量摄入红肉制品与患癌的风险增加有关,其实,如果每天多吃一份培根,这辈子罹患结肠癌风险的增长不到0.5%;即使如此,这个风险也不是板上钉钉。

⑧所有打着“科学”的旗号进行的对食物的排斥,那些导致我们恐惧某些食物的研究,如果我们愿意仔细审视便会发现,只要不是极端膳食,就会是安全的,很多被妖魔化的食物对我们没有害。

给不出理由也要刻意回避某些食物,无缘无故就惧怕食物,这都是不科学的,这种偏执会让食物变得吓人。

⑨食物应该带来快乐,而非恐慌。

对大多数人来说,在不患得患失的前提下实现更健康的饮食是完全有可能的。

如果非要说你的饮食中有一项需要去掉,那应该是“恐惧”。

(有删改)
1.食物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恐慌?请结合本文所举实例,分条概括。

______,例如“味精”;______,例如“无麸质食品”;______,例如“盐”;______,例如“红肉”。

2.结合第③段的内容,分析列数字和作比较两种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请你运用本文所读到的知识,解决乐乐同学家遇到的困感。

乐乐的奶奶年纪大、血压高,却爱吃重盐重味精的饭菜:乐乐只喜欢吃肉,不喜欢吃素莱,常常直接吃多根火腿肠充饥;乐乐的妈妈是名医生,总喜欢在吃饭时给全家人补充医学知识,告诉大家就餐禁忌。

乐乐的爸爸看了上面这篇说明文后,该怎么说服家人?
【答案】1.新闻报道引起对食品的恐慌对主要食物可能的危害形成连续性的恐慌食物摄入过少或过多都有危险的恐慌此起彼伏、更替不息的恐慌
2.“列数字”示例:“小麦占据全世界卡路里摄入量的20%左右”“只有不到1%的人患有小麦过敏”“至少有五分之一的美国人经常选择无麸质食品”等语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小麦在食物占比中的重要性,说明小麦过敏的人其实很少,却有相当多的人对其产生恐慌。

“作比较”示例:用“不到1%的人患有小麦过敏”与“至少有五分之一的美国人”回避不吃的数据作比较;用2015与2013年无麸质标签产品的全球销售额作比较;用无麸质面包与普通面包的纤维含量含糖量作比较,鲜明具体地说明人们对食品的恐惧情况,而这些恐惧只能带来更多的危害。

3.示例:对乐乐的奶奶说:“高盐食物会让血压更高,你可要为了身体把口味变淡些”;对乐乐说:“食物都有营养,要合理配比,荤素搭配,才有利于身体发育”;对乐乐的妈妈说:“食物应该带来快乐,而非恐慌,帮助家人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不要增加他们的恐惧”;告诉全家人:“只要不是极端膳食,就
会是安全的,要相信很多被妖魔化的食物对我们没有害”。

【解析】
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你文本,结合提示,从文本中找到答案即可。

第一空结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封来信,揭开了一次集体性恐慌的序幕:作者声称吃了顿中餐后感到麻木、虚弱和心悸。

由此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味精恐慌’”得出:新闻报道引起对食品的恐慌;第二空结合“在美国,只有不到1%的人患有小麦过敏。

尽管如此,根据2017年的民意调查,至少有五分之一的美国人经常选择无麸质食品。

2015年,带有无麸质标签产品的全球销售额从2013年的115亿美元膨胀了一倍。

”得出:对主要食物可能的危害形成连续性的恐慌;第三空结合“这种即使有了医学根据,也会被忽视、误解的现象,就引起进食数量的思虑。

我们可以拿盐来做例子。

高血压患者摄入大量盐分,会导致心脏病等问题。

问题在于,吃盐过少可能和吃得过多同样危险,对大部分没有高血压的人来说尤其如此。

”得出:食物摄入过少或过多都有危险的恐慌;第四空结合“人们对食物的恐惧呈此起彼伏的态势,对不同食品的恐慌纷至沓来,更替不息。

日常生活中的某一种恐慌消失后,我们又会把另一样东西当作恐慌的焦点。

我们妖魔化了脂肪,然后是胆固醇,接下来是肉有人说,大量摄入红肉制品与患癌的风险增加有关,其实,如果每天多吃一份培根,这辈子罹患结肠癌风险的增长不到0.5%;即使如此,这个风险也不是板上钉钉。

”得出:此起彼伏、更替不息的恐慌。

2.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别分析列数字和作比较的作用。

“小麦占据全世界卡路里摄入量的20%左右”“只有不到1%的人患有小麦过敏”“至少有五分之一的美国人经常选
择无麸质食品”等语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小麦在食物占比中的重要性,说明小麦过敏的人其实很少,却有相当多的人对其产生恐慌;用“不到1%的人患有小麦过敏”与“至少有五分之一的美国人”回避不吃的数据作比较;用2015与2013年无麸质标签产品的全球销售额作比较;用无麸质面包与普通面包的纤维含量含糖量作比较,鲜明具体地说明人们对食品的恐惧情况,而这些恐惧只能带来更多的危害。

3.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分别建议。

对奶奶建议的内容结合“我们可以拿盐来做例子。

高血压患者摄入大量盐分,会导致心脏病等问题。

盐在加工食品中被过度使用也是事实。

问题在于,吃盐过少可能和吃得过多同样危险,对大部分没有高血压的人来说尤其如此。

”;对乐乐的建议可以结合“大量摄入红肉制品与患癌的风险增加有关,其实,如果每天多吃一份培根,这辈子罹患结肠癌风险的增长不到0.5%;即使如此,这个风险也不是板上钉钉。

”;对妈妈的建议结合“如果我们愿意仔细审视便会发现,只要不是极端膳食,就会是安全的,很多被妖魔化的食物对我们没有害。

给不出理由也要刻意回避某些食物,无缘无故就惧怕食物,这都是不科学的,这种偏执会让食物变得吓人。


四、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终南之山有棘满径,枝柔而刺密。

触之者恒胶结不可解①,不受伤不已。

人畏其刺,咸迂其途避之。

一人义形于色,蹇裳而入②,欲节节而断之。

孰知左断于指,而右曳于臂,下钩其裙,上牵其袖,惫已甚。

君子曰:“斯人之疾恶是矣,疾之而不以其道,苟持斧,求其本而艾之③,何棘不去?”① 胶结:粘住。

②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