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版-初中语文全部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e8374babd64783e09122bb1.png)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1.安(1)安逸。
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怎么。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安稳,安定。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3)曾经。
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4)同“层”,重叠。
例:荡胸生曾云(《望岳》)3.从(1)跟,随。
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述而》)(3)追寻。
例:溯洄从之(《蒹葭》)(4)依从。
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6)在。
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7)堂房亲属。
例:赠从弟(《赠从弟》)(8)向。
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4.得(1)能够。
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2)领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同“德”,恩惠,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实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得意。
例:怡然自得(《童趣》)(6)得到,获得。
例:优劣得所(《出师表》)5.道(1)(正确的)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主张,思想,学说。
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3)路。
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4)政治的理想境界。
例:大道之行也(《礼记。
大道之行也》)(5)仁政。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说。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79878313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82.png)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汇总初中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人师:温故而知新,这样的人可以为人师。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默学习,学而不厌,教而不厌:默默记住自己学过的东西,但学而不满足,不厌其烦地教别人。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知者不如爱者,乐者不如乐者。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8.土地平坦宽敞,房子也不过如此。
这里有肥沃的田野,美丽的池塘,桑树和竹子。
9.黄毛耷拉着,自得其乐:老人和孩子都很快乐,很自由。
10.寒暑易庆,始于一回:冬夏换季,只一回。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闲情记趣》)汗成雨:每个人都用手擦汗,汗如雨下。
最初是形容人很多,后来也是形容汗流浃背。
肩并肩:肩并肩,脚趾碰到脚跟。
形容拥挤,拥挤。
·张袂成阴:张开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阳光,形容人多。
(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晏子故事两篇》)·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
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
(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牙齿交错:形容边界线曲折,像狗的牙齿一样参差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画蛇添足: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有害无益。
(《寓言四则》)·买椟还珠:取舍失当,舍本逐末,是极不可取的。
初中文言文全册知识点
![初中文言文全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16237315acfa1c7aa00cc7e.png)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将降霜。
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⑤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特殊句式
①两岸连山:省略句,省略定语“三峡”。
②重岩叠嶂:省略句,省略主语“两岸”。
(24)似:好像。
(25)相乐:互相逗乐。
(26)西南:向西南。
(27)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斗:像北斗七星。
(28)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蛇:像蛇。
(29)犬牙:像狗的牙齿。
(30)差:交错。
(31)环合:环抱。
(32)寂寥:寂静冷落。
(33)凄:使……凄凉。
(34)寒:使……寒。
(35)悄怆: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
11)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跟着。
3.一词多义
乐
心乐之(以……为乐)
似与游者相乐(取乐)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久居(能)
清
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
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
隶而从者(跟从)
以
以其境过清(因为)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
全石以为底(用来)
而
予谓(22)菊,花之隐逸(23)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24)!菊之爱,陶后鲜(25)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26)乎众(27)矣(28)!
三、注释
(1)之:的。
(2)甚:很。
(3)蕃:多。
(4)独:仅,只。
(5)自:自从,从。
(word完整版)精心版初中语文全部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文档
![(word完整版)精心版初中语文全部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fe395b7651e79b896902263a.png)
初中 1-6 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那么?〕说〔yuè〕:通“悦〞,快乐。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那么?〕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颖。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辗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抛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草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颖。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这样。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仰头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直。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因祸得福?〕遽:通“讵〞,岂。
(word完整版)【中考必备】初中语文全部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推荐文档.docx
![(word完整版)【中考必备】初中语文全部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推荐文档.docx](https://img.taocdn.com/s3/m/d22eba9258fb770bf68a5513.png)
初中 1-6 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之,不亦乎?(《十》)(yuè):通“悦”,愉快。
2、女知之乎?⋯⋯是知也。
(《十》)女:通“汝”,你。
知:通“智”,明。
3、扁望桓侯而走。
(扁蔡桓公)):通“旋”,回,掉。
4、在胃,火之所及也。
(《扁蔡桓公》):通“ ”。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学》)屏:通“摒”。
8、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帖:通“ ”。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
(《油翁》):通“耳”,相当于“ 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溪忽。
(《西江月》辛弃疾),通“ ”。
才美不外⋯⋯(《》):通“ ”。
何眼前突兀此屋。
(《茅屋秋所破歌》):通“ ”。
12、坐寂然,无敢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于邑人。
(《仲永》)扳:通“攀”,,引。
14、寒暑易,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明。
16、一厝逆,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渠那得清如。
(《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山,略无。
(《三峡》):通“缺”。
19、昂首之,之。
(《情趣》):通“僵”,僵硬。
20、者更道,从大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 ”,引。
21、者曷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以玫瑰,以翡翠。
(《珠》):通“ ”,。
24、此何遽不福乎?(《塞翁失》)遽:通“ ”,。
25、⋯⋯子黑子九距之。
(《公》)距:通“拒”,。
26、公,而曰⋯⋯(《公》):通“屈”,折服。
27、舟首尾八分有奇。
(《核舟》)有:通“又”。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ffca71eaeaad1f347933f25.png)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常用有在意,能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独回答。
包括名、、形容、数、量、代六。
掌握常文言的用法及意,是提高文言文能力的关。
1.安(1)安闲。
例:死于安 (《生于患,死于安》)(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也(《曹》 )(3)怎么。
例:燕雀安知之志哉(《涉世家》 )(4)安,平定。
例:雨不安如山(《草屋秋所破歌》 )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够(《生于患,死于安》)(2)副,常与“不” 用,“ ⋯⋯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 )/曾不盈寸 (《核舟》 )(3)曾。
例:相遇何必曾相(《琵琶行》 )(4)同“ ”,重叠。
例:胸生曾云(《望岳》 )3.从(1)跟,随。
例:从(《曹》 )/隶而从者 (《小石潭》 )(2)学。
例:其善者而从之(《。
述而》 )(3)追。
例:溯洄从之 (《蒹葭》 )(4)依从。
例:民弗从也 (《曹》 )(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 )(6)在。
例:吾从北方子梯(《公》 )(7)堂房属。
例:从弟(《从弟》 )(8)向。
例:从之先达叩(《送阳生序》 )4.得(1)能。
例:余因得遍群(《送阳生序》 )(2)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 )(3)同“德”,恩情,感谢。
例:所乏者得我与(《我所欲也》 )(4)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愉悦。
例:悠闲自得 (《童趣》 )(6)获取,得。
例:劣得所(《出表》 )5.道(1)( 正确的 )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 )(2)主,思想,学。
例:益慕圣之道(《送阳生序》 )(3)路。
例:道不通,度已负约(《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地。
例:大道之行也(《礼。
大道之行也》 )(5)德政。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
例:不足外人道也(《桃花源》 )6.当(1)面,着。
例:木当(《木》 )(2)在某个候或某个地方。
例:当余之从也(《送阳生序》 )(3)当。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76ae57d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c7.png)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495812f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6c.png)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汇总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汇总(一)《论语》十二章1.用“/”给下面图片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可/以/为师矣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2)吾日三省吾身省:自我检查、反省(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竭尽自己的心力(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5)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6)不逾矩逾:越过矩:法度(7)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8)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9)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10)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11)匹夫不可夺志也夺:改变(12)博学而笃志笃:坚定(13)切问而近思切:恳切(14)富贵于我如浮云于:介词,对,对于(15)必有我师焉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4.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
②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
(二)陋室铭(刘禹锡)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有仙则名名:出名,有名(2)有龙则灵灵:神异(3)斯是陋室斯:这(4)惟吾德馨惟:只(5)谈笑有鸿儒鸿:大(6)可以调素琴调:调弄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整理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整理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80f5e6e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42.png)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整理归纳总结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为了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下面对常见的文言文词汇进行了整理归纳总结。
一、人物词汇1. 君子:指高尚的人士或有德行的人。
2. 儿童:指少年儿童。
3. 臣子:指为君主效力的人。
4. 贫者:指贫穷的人。
5. 贤者:指有才德的人。
二、感情词汇1. 悲哀:指悲伤痛苦的心情。
2. 喜悦:指喜欢和高兴的心情。
3. 恐惧:指害怕和担心的心情。
4. 愤怒:指愤恨和生气的心情。
5. 看重:指重视和注重的程度。
三、动作词汇1. 行走:指走路或行动。
2. 忍耐:指忍受和忍受。
3. 喜爱:指喜欢和钟爱。
4. 叹息:指叹气或悲叹。
5. 战斗:指战争或进行搏斗。
四、景物词汇1. 日月:指太阳和月亮。
2. 山川:指山和河流。
3. 田野:指田地和农田。
4. 花草:指花朵和草木。
5. 林木:指树木和森林。
五、时间词汇1. 古今:指古代和现代。
2. 朝夕:指白天和黑夜。
3. 曙光:指天亮的时候。
4. 晨昏:指早晨和黄昏。
5. 初晚:指上午和晚上。
六、虚词1. 之: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2. 乃:表示结果或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才”、“就”。
3. 以:表示手段、原因、条件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因为”、“如果”等。
4. 而:表示转折、递进、并列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或者”、“但是”等。
5. 于:表示在、向、对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向”、“对于”。
通过对文言文常见词汇的整理归纳总结,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言文。
初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可以结合具体的文本进行识记和运用,逐渐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积累集锦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积累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2daa503d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b4.png)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积累集锦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同学们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初中文言文的知识点集锦,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常见的文言实词有很多。
比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夸父与日逐走”中的“走”就是跑;“尝”是“曾经”的意思,“尝贻余核舟一”里的“尝”就是曾经。
还有“去”,古代指“离开”,“太丘舍去”中的“去”便是离开。
实词的理解需要结合语境,多积累常见实词的不同含义。
可以通过阅读文言文作品,制作实词卡片等方式来加强记忆。
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
像“之”,有“的”“到”“代词”等多种用法。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送孟浩然之广陵”里的“之”是“到”的意思。
“而”也有多种用法,表转折“然而”,表顺承“然后”,表修饰“不译”等。
如“人不知而不愠”中“而”表转折;“温故而知新”中“而”表顺承。
“其”作代词时,可代人、代物、代事。
“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其”代“他们的”。
对于文言虚词,要理解其常见用法,通过例句来体会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和用法。
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比较有趣的现象。
名词作动词,如“鞭数十”中的“鞭”,本来是名词“鞭子”,在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形容词作动词,“亲贤臣,远小人”中“亲”“远”分别是“亲近”“疏远”的意思。
动词作名词,“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奔”指“飞奔的马”。
掌握词类活用,需要学会分析句子成分,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夫战,勇气也”。
2、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是“千里之马”;“战于长勺”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长勺战”。
初中语文全册文言文核心知识归纳(超详细)
![初中语文全册文言文核心知识归纳(超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9d8c28a8f46527d3250ce03b.png)
初中语文全册文言文核心知识归纳(超详细)文言文通假字归纳中考通假字归纳例句本字通假字解释七年级项为之强《童趣》强僵僵硬不亦说乎《论语》说悦高兴诲女知之乎! 《论语》女汝你是知也《论语》知智聪明一切乌有《山市》乌无没有裁如星点《山市》裁才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否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攀牵贤于材人远矣。
《伤仲永》材才才能对镜帖花黄帖贴粘贴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伙伙伴满坐寂然《口技》坐座宾客止有剩骨。
《狼》止只只有八年级上册便要还家《桃花源记》要邀邀请诎其右臂《核舟记》诎屈弯曲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拣挑选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横与竖相对舟首尾长约八分又奇《核舟记》又有连接整数和零数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父男子美称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与举选拔矜、寡、孤、独《大道之行也》矜鳏老而无妻的人荡胸生曾云《望岳》曾层略无阙处《三峡》阙缺中断八年级下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转啭鸟叫声窥谷忘返《与朱元思书》反返返回册才美不外见《马说》见现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才才能其真无马邪《马说》邪耶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饲喂养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夷怡和善愉快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披穿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嘱嘱托,嘱咐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俱都恶能无纪。
《满井游记》纪记记载九年级上册发闾左戍渔阳《陈涉世家》適谪被流放为天下唱《陈涉世家》唱倡首发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已已经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披穿秦王不说《唐雎不辱使命》说悦高兴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措置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苍青色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伸伸张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以必得裨补阙漏《出师表》阙缺缺点九年级下册公输盘不说《公输》说悦高兴子墨子九距之《公输》距拒阻挡公输盘诎《公输》诎屈理屈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圉御抵挡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叛背叛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增增加困于心,横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横不顺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忍韧使……坚韧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拂弼辅佐患,死于安乐》故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患避躲避欲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辨分辨《鱼我所欲也》所识穷乏者得我得德感激与?《鱼我所欲也》乡为身死而不受。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752b36e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6d.png)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的特点1.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文字表达工具。
2. 文言文的语言形式为古代汉字和汉字组合而成,使用繁体字。
3.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复杂,包括并列句、主谓结构、宾语结构等。
4. 文言文的篇章结构常见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描写文。
二、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有实词、抽象名词、“之”字书写的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有实义动词、虚词、转成概念词等。
3. 修饰成分:文言文的修饰成分有形容词、副词、动补结构、偏正式、修饰语等。
4. 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有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并列句、复合句等。
5. 词组和短语:文言文的词组和短语有成语、俚语等。
6.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夸张、对偶、排比、比喻等。
三、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1. 夸张:通过对事物的描述进行夸大或缩小来达到修辞效果。
例句:“神奇的力量点石成金,百折不挠者千里挑一。
”2. 对偶:通过对事物的表述进行对比,使句子更加生动、抒情。
例句:“鬼夜哭竟成泣,天亮笑终无言。
”3. 排比:通过重复使用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在语言上达到强调的效果。
例句:“春风十里,不如你;秋水共长天一色。
”4. 比喻:通过将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相似或类比,使句子更有情感色彩。
例句:“月儿像一只银盘,悬在黑色的天幕上。
”四、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方法1. 比兴:通过借用一种形象生动的事物来描写另一种事物。
例句:“贫而无怨,富而无骄,物其分已。
”(比喻人的品德)2. 暗喻:通过隐晦的比喻或暗示,使读者能够领悟到作者的意图。
例句:“冰壶雪窗,纸迟照人,落之既往,心之平易。
”(暗指失去信任)3. 倒装: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语序调换,使句子结构更加鲜明生动。
例句:“寒衣不重,惟所以寒者。
”4. 省略:在句子中省去一些明确的成分,使句子更加简洁有力。
例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省略了“者”字)五、文言文的常见阅读方法1. 理解词义:仔细研读古文词汇,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完整word版,初中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
![完整word版,初中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d48c9e6581b6bd97e19ea97.png)
初中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1孔子语录(论语十则)一、通假1、不亦说乎。
说通悦,快乐。
2、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3、是知也。
知通智,智慧。
二、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准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2、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故,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新,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形容词用作名词。
3、传: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教授的知识三、古今异义1、朋: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一般的朋友。
四、一般实词1、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2、愠( yùn ):生气,愤慨。
3、日:每天。
4、谋:策划,指做事。
5、忠:尽心全力。
6、交:结交,交往。
7、信:诚挚,诚实。
8、罔( w ǎng ):迷惑。
意思是感觉迷惑而手足无措。
9、殆( dài):有害。
10 、弘( h óng )毅:刚强,勇毅。
11、已:停止。
12、其:大概。
13、恕( sh 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14、欲:想,希望。
15、勿( w ù):不要16、施:加。
2 鱼我所欲也孟子一、通假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回避。
2、万不礼而受之。
通辨,辨。
3、所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情。
4、所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气。
5、身死而不受。
通向,从前。
二、古今异义1、:万不礼而受之古:一种量器。
今: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2、是:非独者存心也古:代,种。
今:判断,是。
3、豆:一箪食,一豆羹。
古: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今:豆名称三、重点实词1.欲:想要,喜。
所欲:喜的西。
2.得兼:即“兼得”,同得。
兼,同行几件事或据有几西。
得:获取。
3.所欲有甚于生者,甚:超; 于:比。
4.苟得:苟且获取。
意思是只求利益,不手段,里是“苟且生”的意思。
5.患:患,灾。
6.如使:若是,若是,下文“使”同。
7.凡能够得生者:所有能够获取生计的法。
者,⋯⋯的法。
8.箪 :古代盛用的竹器。
可“ ”9.豆:古代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形。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597e109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7e.png)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一、文字和语言知识(一) 文字的产生和演变1. 书写工具的演变2. 中国古代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二) 《说文解字》1. 《说文解字》的编纂和作用2. 常用字的解释和示例(三) 语言的分类和特点1. 语言的分类及其特点2. 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和联系二、古代诗词鉴赏(一) 古诗的体裁和特点1. 诗的体裁2. 古诗的形式特点(二) 古诗的鉴赏1. 古诗的表达手法2. 古诗的意境和思想三、古代散文鉴赏(一) 散文的体裁和特点1. 散文的体裁2. 散文的写作技巧(二) 散文的鉴赏1. 散文的文学价值2. 散文的表现手法四、古代戏剧及戏曲(一) 戏剧的体裁和特点1. 戏剧的分类2. 戏剧的表现方式(二) 戏曲的体裁和特点1. 戏曲的类型2. 戏曲的表演形式五、古代文学名著(一) 《三字经》1. 《三字经》的作者和作用2. 《三字经》的内容和价值(二) 《百家姓》1. 《百家姓》的作者和作用2. 《百家姓》的内容和价值(三) 《弟子规》1. 《弟子规》的作者和作用2. 《弟子规》的内容和价值(四) 《论语》1. 《论语》的作者和作用2. 《论语》的内容和价值(五) 《孟子》1. 《孟子》的作者和作用2. 《孟子》的内容和价值六、古代传统文化(一) 儒家思想1.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儒家思想的影响(二) 道家思想1.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道家思想的影响(三) 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和联系1. 儒家和道家的主要观点2. 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点和区别七、中国古代历史(一) 夏、商、周三代1. 夏代的建立2. 商代的兴起3. 周代的鼎盛(二) 秦、汉、魏晋南北朝1. 秦朝的统一2. 汉朝的繁荣3. 魏晋南北朝的兴衰八、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一) 孔子1. 孔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影响(二) 孟子1. 孟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孟子的教育思想和影响(三) 范仲淹1. 范仲淹的生平和思想2.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和影响九、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一)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1. 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2. 古代文学的主题和意境(二)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古代文化的传统特色2. 古代文化的现代价值总结: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包括文字和语言知识、古代诗词鉴赏、古代散文鉴赏、古代戏剧及戏曲、古代文学名著、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等九个方面。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完整版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4ada409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9d.png)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完整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员径八尺(员,通“圆”,圆周)。
2.形似酒尊(尊,通“樽”,酒器)。
3.一时收禽(禽,通“擒”,捉拿,擒拿)。
(二)古今异义1.永远冷静安静(古义:恰当的言语和行为。
意思:慢慢来,淡定。
)。
2.献孝心是不行的(古意:不要去(应推荐)。
含义:没有).3.公车特征拜郎中(古义:特地征召。
今义:事物的特点、征象、标志等。
)(古义:指官职名称;今义:中医医生)。
4.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古义:篆,篆文。
文,通“纹”,花纹。
今义:汉字的一种书体,如大篆、小篆等。
)。
5.覆盖面无止境(古义:紧围。
含义:深思熟虑,一丝不苟。
)。
6.震动和搅动(古义:搅动,蔓延。
此指清脆响亮。
现代含义:兴奋或受到鼓舞而振作起来。
)。
7.找到它的方面(古义:方向。
现代意义:事物或事物的一面。
)。
8.衡下车,治威严(古义:官吏初到任。
今义:从车上下来。
)。
9.上下肃然(古义:整肃,老实收敛的样子。
今义:十分恭敬的样子,如:肃然起敬。
)。
10.中有都柱(古义:大,音dū。
又如:__惊而坏都舍。
今义:都市;或用作表范围的副词(音dōu)。
)。
11.不好交接俗人(古义:结交;今义:移交和接替)。
(三)词类活用1.时天下承平日久(名词作状语,当时。
)。
2.恒韶山属于文(形容词当动词,擅长,擅长。
)。
3.王广文衡山(形容词作动词,擅长,擅长。
)。
4.妙尽璇机之正(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研究透了;形容词作名词,正确的道理。
)。
5.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
(四)一词多义1、公连辟公府不就(名词,指三公。
公府,三公的官署。
)。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名词,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之一。
此指鲁庄公。
)。
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名词,对尊长或平辈人的尊称。
)。
便可白公姥(名词,称丈夫的父亲。
)。
邪歌害众(形容词是名词,铁面无私的人。
)。
公车的特点是拜博士(形容词,公。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0826523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70.png)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国传统的文学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文言文对于初中生而言,既是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一部分,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下面,将对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文言文。
一、文言文词汇和短语1. 代词:吾、尔、彼、斯、是、之等。
示例句子:吾之友彼尔,可谓是真诚之人也。
2. 情态动词:甚、必、得、宜、可以等。
示例句子:学生应该勤奋敏学,方可得以取得好成绩。
3. 介词及双音短语:于、以、为、之。
示例句子:身处文言文的学习之中,我们应以兴趣为动力。
4. 方位词:内、外、东、南、西、北等。
示例句子:东风化雨,滋润万物。
5. 同义词及近义词:欲、愿;将、贤;行、往。
示例句子:志欲高飞,奋斗不止。
二、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1. 并列句和复句:使用逗号、分号、顿号等标点符号连接句子。
示例句子:山高水长,雄鸟飞翔;花开花谢,一切随缘。
2. 照应和省略:通过词语的顺序和上下文暗示前后关系。
示例句子:春风吹动柳树,使其摇曳生姿;暖阳洒满大地,使人心旷神怡。
3. 倍数修饰:用“几何”、“若干”等词语修饰数量词。
示例句子:百里挑一,千军万马。
4. 夸张和比喻:通过夸张表达和比喻形象化描述。
示例句子:山巨巨,人微微。
三、文言文的常见句式1. 主谓宾结构:主语(名词)、谓语(动词)、宾语(名词或代词)。
示例句子:风吹着树叶,叶子在阳光下摇曳生姿。
2. 倒装句:动词或谓语前倒装,以达到修辞或强调的目的。
示例句子: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3. 手抄报句:形容词、名词或动词的短语被插入到动词之后。
示例句子:他喜欢的是读书写字,而不是玩耍消遣。
4. 伪装句:通过语法结构的变化,隐藏句子的真实含义。
示例句子:以卵击石,无异自取灭亡。
四、文言文作文的写作技巧1. 建立主题:文章开头要明确表达文章的主题,并通过承接句和概括句引出内容。
示例句子:论述文言文对于初中生的重要性是本文的主题。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554c410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ce.png)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215.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曰。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足以遮挡天日。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16.虽乘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样快。
1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满地,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里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8.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喜欢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喜欢读书,不钻牛角尖。
19.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
2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2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0daba0b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9a.png)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一、重点实词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2.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3.公欣然曰 (高兴的样子)4.白雪纷纷何所似 (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5.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拟,相比)6.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7.太丘舍去 (丢下(他)而离开)8.门外戏 (玩耍)9.相委而去 (委,舍弃;去,离开)10.下车引之 (拉,牵拉)11.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12.学而时习之 (按时)13.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14.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恼怒)15.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诚信)17.传不习乎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18.温故而知新 (学过的知识)19.学而不思则罔 (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20.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21.静以修身 (个人的品德修养)22.俭以养德 (培养品德)23.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24.非学无以广才 (增长才干)25.非志无以成学 (达成,成就)26.淫慢则不能励精 (放纵懈怠)27.意与日去 (消失,逝去)28.险躁则不能治性 (轻薄浮躁)29.多不接世 (接触社会)30.将复何及 (来得及)31.一狼径去 (径直)32.屠暴起 (突然)33.缀行甚远 (连接、紧跟)34.屠自后断其股 (大腿)35.苫蔽成丘 (覆盖、遮盖)36.目似瞑 (闭上眼睛)37.狼亦黠矣 (猾)38.眈眈相向 (注视的样子)39.一狼仍从 (跟从)40.屠大窘 (处境困迫,为难)41.顾野有麦场 (看,视)42.积薪其中 (柴草)43.又数刀毙之 (杀死)44.一狼洞其中 (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45.止露尻尾 (屁股)46.乃悟前狼假寐 (假装睡觉)47.止有剩骨 (仅,只)48.两狼之并驱如故 (并,一起;故,原来的)49.恐前后受其敌 (这里指攻击)50.弛担持刀 (弛,解除,卸下;持,拿起)51.有人忧天地崩坠 (倒塌坠落)52.天果积气 (果然、果真)53.只使坠 (纵使,即使)54.充塞四虚 (四方)55.及其家穿井 (待,等到)56.国人道之 (讲述)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2词类活用1.友人惭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天)4.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5.传不习乎 (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6.饭疏食 (名词作动词,吃)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8.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作动词,增长)9.狼不敢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10.恐前后受其敌 (名词作动词,攻击)11.一狼洞其中 (名词作动词,挖洞)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13.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14.苫蔽成丘 (名词作状语,盖上)15.一屠晚归 (动词作名词,屠户)16.一屠晚归 (名词作状语,傍晚)17.弛担持刀 (形容词作动词,解除,卸下)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3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今义:指子女2.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文章的义理今义:文章的意思3.去后乃至古义:离开今义:到、往4.相委而去古义:舍弃今义:委屈、委托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6.与人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7.下车引之古义:拉,牵拉今义:引用8.不亦君子乎古义:有才德的人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9.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10.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1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12.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13.吾日三省吾身古义:多次今义:数词,三14.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精力集中今义:安静、不嘈杂15.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危险、不安全16.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缓慢17.少时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小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的简称19.止增笑耳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今义:耳朵20.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21.身亡所寄古义:依附,依托今义:寄托22.因往晓之古义:告知,开导今义: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
(《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適: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
(《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
(《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
(《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桀(《君子于役》):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初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汇释把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②把酒临风(a动词:端,持b动词:端起、端着)白①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往来无白丁(a动词:使露出白色 b形容词:白色 c白丁:指没有学问的人)悲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②余悲之(a动词:悲伤 b动词:同情)备①众妙毕备②前人之述备矣③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a动词:具备 b形容词:详尽、完备、周全 c动词:准备 d防备)比①其两膝相比者②比肩继踵而在③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a动词:靠,挨着 b动词:比较,比起 c动词:等到)鄙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②肉食者鄙③先帝不以臣卑鄙(a名词:边远地区 b形容词:鄙陋、庸俗、浅陋 c形容词:粗俗、知识浅陋)毕①此印者才毕②众妙毕备③吾与汝毕力平险(a动词:完成、完 b副词:全部、都)兵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②轻兵锐卒③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⑤田忌欲引兵之赵⑥世传其兵法(a名词:士兵 b名词:兵器 c名词:军队 d名词:军事)策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而临之(a动词:驱使,鞭打 b名词:马鞭)病①病入膏肓②寡人反取病焉③未果,寻病终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a名词:疾病 b名词:耻辱、忧虑 c动词:生病 d形容词:困苦不堪)薄①薄如钱唇②薄暮冥冥(a形容词:与“厚”相对 b动词:迫近、快到)称①先帝称之曰能②不以千里称也(a动词:称赞 b动词:著称)重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a.音chóng,副词:重新、再次 b音zhòng,形容词:大的、多的。
严格地说不是一词多义。
第:但、只管,虚词,假借用法。
射:赌注。
重射:大赌注)辞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②齐之习辞者也(a动词:告别、离开 b言辞、交际场合应酬的言语。
习:善于,精通)赐①楚王赐晏子酒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a动词:赏赐 b动词:给予,上给下谓赐)从①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②小惠未遍,民弗从也③可以一战,战者请从。
(a动词:听从 b动词:跟随、跟从)当①当世无双②当春乃发生③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⑤今臣使楚,不当此门入⑥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a定语、状语:现在、现今 b正是、刚好c介词:对着,面对d副词:一定,必定e动词:应当。
f音dàng,动词:两者相抵,对、当)道①是非君子之道②傧者更道从大门入(a名词:作为、行为 b通“导”,引导)得①卖炭得钱何所营?②卒得五千金:(卒:最后) 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俟:等待,这里有希望的意思。
人风:即民风。
唐代为了避李世民的讳,用“人”字代“民”字。
以期待那些朝廷派出的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⑤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⑥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a.动词:得到。
b.动词:适合,中意。
c.动词:能够)点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②沙场秋点兵(a.动词:征。
b.检阅。
)毒①若毒之乎(你怨恨这件(捕蛇)事吗?) ②呼嘘毒疠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a动词:怨恨 b名词:毒物,有毒的 c名词:危害、毒害)度①春风不度玉门关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③孙子度其行(a动词:度过、越过 b音duó,动词:估计。
)法①世传其兵法②则以法刑断其两足(a名词:谋略、策略 b名词:法律、制度、法令、刑法)方①方七百里,高万仞②今方来,吾欲辱之(a名词:方圆 b副词:正(好)、正要)复①复前行,欲穷其林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③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④更若役,复若赋(a副词:再、又 b恢复)赋①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②岁赋其二③更若役,复若赋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a动词:作诗 b动词:征收、交税 c名词:赋税。
)负①至于负者歌于途②负其异与众也(a动词:背、以背载物 b动词:依仗)更①三更半夜②子能更鸣③傧者更道从大门入④更若役,复若赋⑤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a名词:夜里计时单位 b动词:改变,更换 c副词:因gèng,更加)顾①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a动词:回头看 b动词:拜访,探望 c副词:难道,反而)故①鸠曰:“何故?”②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③故直使楚矣④公问其故⑤故自号曰醉翁⑥故为之说⑦彼竭我盈,故克之⑧西出阳关无故人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a名词:缘故,原因 b形容词:老、旧 c连词:所以,因此)观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予观夫巴陵胜状③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④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⑤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a动词:看b名词:景观,景色c动词:考察)归①归亦捧心而颦其里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③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④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呢?)(a动词:回,返回 b归依,归到一类,归到一道)规①圆规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a名词:原形 b动词:计划)国①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③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a名词:都城、京城 b名词:国家、诸侯国)果①魏果去邯郸②未果,寻病终(a副词:果然、果真 b动词:实现、结果 c名词:果实)号①故自号曰醉翁②阴风怒号③齐号为怯(a动词:取别号 b动词:呼啸 c动词:称)和①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②越明年,政通人和③若春和景明④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a动词:伴着 b形容词:安乐、和睦c形容词:和暖 d动词,音huò:拌和,混合)会①会宾客大宴②迁客骚人多会于此(a动词:适逢,正赶上 b动词:会合、聚会)火①持就火炀(yáng )之②火烧令坚③再火令药熔(a名词:火 b用作状语:译为“用火” c用作动词时,译为“用火烤”)及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②鞭长莫及③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a动词:到、至 b动词:接触到 c动词:比得上 d连词:和)疾①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②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③讳疾忌医④风疾知劲草(a名词:病 b动词:通“嫉”,妒忌 c形容词:快速)骑①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②翩翩两骑来是谁(a名词:骑兵 b名词:骑着马的人 d动词:跨)间①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当权的人来策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a名词:两个事物的当中 b动词:音jiàn,夹杂 c动词:参与)见①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②见楚王,王曰:“……”③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孙膑以囚犯的身份偷偷会见(齐国的使者),说服他(救自己,把自己带到齐国去)④曹刿请见⑤风吹草低见牛羊⑥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a动词:拜见、谒见、会见 b动词:被接见c动词:通“现”,显露 d动词:看见)将①子将安之②晏子将使楚③公将鼓之⑤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⑥君将哀而生之乎(你打算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④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⑦威王欲将孙膑⑧齐使田忌将而往⑨于是乃以田忌为将(a副词:将要、快要、打算b动词:持、扶c动词:使……做将领d动词:率领e 名词:将领、将军)进①于是忌进孙子于齐王②是进亦忧,退亦忧(a动词:推荐 b动词:到朝廷做官)景①至若春和景明②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a名词:日光 b名词:景物、景致)就①瞬息可就②持就火炀之(a动词:完成 b动词:靠近)居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②面山而居③居辎车中,坐为计谋(a动词:处,在某一地位或地方 b动词:居住)具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②具答之③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a副词:通“俱”,全、都 b动词:齐备、准备好)妙①众妙毕绝②以为妙绝(a名词:妙处 b形容词:奇妙)绝①以为妙绝②群响毕绝③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a形容词:独特、独一无二 b动词:断绝完全没有c形容词:陡峭的、无路走的)空①长烟一空,皓月千里②莫等闲,白了少年头(a动词:消失,消散,没有了 b副词:白白地)乐①此乐何极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a形容词:快乐 b作动词用c使用用法,“感到……快乐”、“以……为快乐”)疠①呼嘘毒疠②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a名词:瘟疫、疫气 b名词:恶疮)临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②渐近临之③把酒临风(a动词:面对、面临 b介词:靠近、从高处往下看)虏①壮志饥餐胡虏肉②虏太子申以归(a名词:俘虏 b动词:俘获)旅商旅不行,樯倾楫摧(a动词:外出(的)、在外作客(的) b作名词用:指外出旅行的人)履①直堕其履圯下②父曰:“履我!”③因长跪履之(a名词:鞋子 b动词:替……穿鞋)名①不能名其一处也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③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④此“双龙”之名所由起(a动词:说出 b名词:名声 c动词:命名 d名词:名字、名称)命①其命使各有所主②太医以王命聚之(a名词:命令、指示 b名词:命运c动词:派遣)能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先帝称之曰能(a动词:能够 b形容词:能干,有才能)年①年且九十②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a名词:年纪、岁数 b名词:十二个月为一年)平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②吾与汝毕力平险(a形容词:平坦 b 动词:铲平、削平)行①必能使行阵和睦②行者休于树③性行淑均(a名词:行列 b动词:行走 c名词:品德)期①盈缩之期,不但在天②与老人期,后,何也(a期限 b动词:约会、约定)轻①素悍勇而轻齐②尔安敢轻吾射③轻兵锐卒④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a形容词:重量小、轻便 b动词:轻视 c名词:轻装的部队)穷①四时之景不同,而其乐无穷也②复前行,欲穷其林③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④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a形容词:完、尽、穷尽 b动词:到尽头c形容词:贫困 d形容词:困厄、处境艰难)去①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②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③去死肌,益三虫④父以足受,笑而去⑤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⑥挈妻子而去之走⑦魏果去邯郸⑧攧不可去(a动词:距,距离 b动词:离开c动词:除掉、去掉 d动词:表示动作趋向)却①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②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a动词:完成 b动词:退,退回)攘①攘除奸凶,兴复汉室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a动词:排斥、排除 b 动词:偷、窃)日①而乡邻之生日蹙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a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b名词:每天)乳①儿含乳啼②妇抚儿乳( a名词:乳房 b动词:喂奶)辱①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②今方来,吾欲辱之(a名词:耻辱 b动词:侮辱)色①富者有惭色②满面尘灰烟火色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a名词:脸色 b名词:色彩,色泽)善①为善的受贫穷更短命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③陈康肃公尧咨善射④京中有善口技者⑤田忌善而客待之(a名词:善事、善言 b 动词:善于、擅长 c动词:赏识)身①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②身上衣裳口中食(a动词:宛曲地说“死” b名词:自己 c名词:身体)请①曹刿请见②战则请从(a动词:请求 b动词:请让,请允许)甚①孰之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闻崖上有声甚厉③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④言之,貌若甚戚者(a形容词:厉害 b副词:很、极)胜①高处不胜寒②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a动词:禁受得住,能承受 b动词:胜过、超过c形容词:优美的 d形容词:胜利)生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而乡邻之生日蹙③赢得生前身后名④可怜白发生(a动词:活、活着、生存 b 名词:生活c使动用法:让……活下去、使……活下去d动词:生长)师①十年春,齐师伐我②读此则为君王师矣(a名词:军队 b名词:师傅 c动词:学习、效法)实①名存实亡②其实味不同③此皆良实,志虑忠纯(a名词:果实 b副词:实际 c形容词:作名词:诚实的大臣)时①谨食之,时而献焉②学而时习之③春花秋月何时了(a副词:经常,按一定时间 b副词:按时、到时候 c名词:时间)使①晏子使楚②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⑥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④使齐军明日为十万灶③齐无人耶?使子为使⑤齐命使各有所主(a动词:出使b动词:让、使(表使令)c动词:派、派遣d 名词:使者e动词:命令)始①始作俑者,其无后乎?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a副词:最初 b副词:才,刚)市①东市买骏马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③一人去为市(做买卖)④昨日入城市(卖)⑤若(你)所市(卖)于人者(a名词:集市、市场 b动词:买c动词:交易、做买卖 d动词:卖、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