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能农业区位论

合集下载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述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述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述引言区位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区位对经济活动和发展的影响。

农业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其区位选择对于农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以杜能农业区位论为研究对象,对其概述进行分析和讨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提出杜能农业区位论是中国学者杜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理论框架,主要研究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和农业发展的空间结构。

该理论在中国乃至国际地理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基本原理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业区位选择的要素杜能认为,农业区位选择受到一系列要素的制约,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人文要素和经济要素等。

自然地理要素是农业区位的基础,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行性。

人文要素包括人口分布、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等,这些因素对于农产品销售和物流运输具有重要的影响。

经济要素包括市场需求、价格水平等,在农业区位选择中也起到关键的作用。

区位选择的决策规则杜能提出了一套区位选择的决策规则,包括成本最小化原则、利益最大化原则和风险最小化原则等。

成本最小化原则指农业生产者在选择区位时,应该尽量减少生产成本,包括土地租金、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等。

利益最大化原则强调农业生产者应该选择能够获得最高利润的区位。

风险最小化原则指农业生产者在选择区位时,应该尽量避免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等风险。

农业发展的空间结构杜能认为,农业发展的空间结构受到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不同的农业区位选择会导致不同的农业发展格局。

在农业发展的空间结构上,杜能提出了几种典型的模式。

首先是集约型模式,即集中农业资源,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其次是分散型模式,即将农业资源分散开来,形成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还有一种混合型模式,即在某些区域实行集约型农业,而在另一些区域实行分散型农业。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研究应用杜能农业区位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dP ' dC ' dT ' 0, dQ dQ dQ
可见,边际成本和追加运费越低,边际产量本身 需偿付的越少,生产规模扩大的可能性越大, 这些分析从理论上道出城市附近农业较远郊集 约的本质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 杜能在《孤立国》一书中提出,距离消费市场的
远近对农作物布局有重大的影响,据此他计算 处各种农作物组合的合理的分界线,并将他设 想的孤立国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层。 1、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2、第二圈——林业圈 3、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 4、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 5、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6、第六圈——畜牧业圈
乌有:R=0
区域经济学
(二)不同急跃程度,单一产品的区位地租 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 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取决于一定土地上
投入的劳动力和资本。即总投入量 I,每追 加一个单位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土地上 产量会有相应的增加,这部分增加的产量 成为编辑产量,到一定程度,虽然土地的 总产量仍在增加,但边际产量会处于不断 下降,即土地收益递减律。
重量=原料指数+1
区域经济学
2、最小运费原理 (1)仅使用遍地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二维坐标中的区位三角形和区位多边形 范力农构架
区域经济学
如何确定运费最小点的工业区位,他把原料、燃 料和消费地的分布,作为决定工厂区位的基本 图形,分以下几种情况:
区域经济学
五、理论与现实——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局限: ✓ 1、他将运费是距离和重量的函数,并且成比
例地增加,而现实找你嘎的运费制度则是区段 增加并且是远距离递减;运费率往往因原料、 产品的不同而不同,而不是韦伯工业区位论的 统一的运价体系;同时,交通网以及运输线路 的地形条件不同也影响运费;运输方式不同, 即使是运输同样的物品,运价体系也不同 ✓ 2、韦伯的假定的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也是不现 实的

农业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

和杜能试图解释大范围地区宏观的农业区位不同,现代的农业区位论者更多地注意研究具体农场的“农业决 策”。在一些农业经济学者看来,一个农场的生产类型即它的生产专业化方向不过是代表一个农场主决策过程的 最终结果,由若干个具有类似生产类型的农场所组成的土地利用区域,不过是各个农场主按照他们自己的条件所 作出的若干种决策的混合物;解释和论证一定的农场生产类型的区位,必须研究农业决策。这类研究广泛运用了 各种数学方法,如运用线性规划确定总生产费用最小而纯收益最大的农作物最优组合;运用博弈论研究面对种种 不确定性和风险(如天气变化、市场变化等)的农场主如何作出生产上的最优决策,以争取最坏情况下的最好可能 性;运用马尔可夫链研究生产革新的空间扩散等。影响农业决策过程的因素,不仅有各种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 素、自然因素,而且有农场主的行为因素,如个人业务知识、经验、偏好以及冒险精神等等。通过农业决策论的 研究,不仅可以论证解释已有的农业区位,而且还可能预测它的变化。
杜能学说的意义不仅在于阐明市场距离对于农业生产集约程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农业类型)的影响,更重要 的是它首次确立了对于农业地理学和农业经济学都很重要的两个基本概念:土地利用方式(或农业类型)的区位 存在着客观规律性和优势区位的相对性。此外,杜能的理论模式对于区位论的建立起到奠基作用。杜能以后百余 年来,有一批学者如F.艾列波、T.布林克曼、E.劳尔、A.廖什、E.M.胡佛、E.S.邓恩、L.H.魏贝尔等,论证、 应用和修订了杜能的农业区位学说。如劳尔应用杜能原则,把全世界农业经营类型按集约程度排列为七大农业经 营地带,而以西北欧工业区域为世界农业集约化中心。
谢谢观看
简介
农业区位论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 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杜能农业区位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

2、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局限性——一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 河流干扰要素情况
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的影响
技术发展和交通手段发达使市场距离缩短 该理论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而现实农业生产中大部分是自给性经营
2016/10/25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15
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的多样性
五、农业区位论对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 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 5.人工产品供应只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品供应则只来源于周围平原;
•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 问题: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 化。 • 杜能考察问题的方法是“孤立化的方法”。利用这一方法是为了排除其它要素(像土 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 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 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
• 微观尺度
• 微观尺度的研究以纳瓦佛等人在非洲卢旺达丘陵地带农村聚落的研究为代表。
2016/10/25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11
宏观尺度
• • • • • • • • 乔纳森的欧洲农业分区模式:国家或大洲范围 第一地带:温室、花卉 第二地带:园艺、果品、马铃薯、烟草 第三地带:奶制品、肉用牛羊、饲料、纤维用亚麻 第四地带:普通农用地 第五地带:面包用谷物、油用亚麻 第六地带:牧场 第七地带:森林
• 同时,大量获得了人身自由的农民成为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农业劳动者。 于是,出现了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杜能的 《孤立国》正是试图解释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农业生产方式问题。

农业工业区位论

农业工业区位论
12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韦伯(Afred Weber,1868-1958年),德国经济 学家,于 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 理论》一书,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论
德国产业革命之后,近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产 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极为显著。在这种 背景下,韦伯从经济区位的角度,挑选了工业生 产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探索资本、人口向大城市 移动(大城市产业与人口集聚现象)的空间机制
(6)运费与距离成正比,并且由产品生产者——农民负担。
2
形成机制:
区位地租:单位面积土地产生的利润,即收入减 去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后的净收入
农产品的生产以追求地租收入最大为目标。对某 一固定农作物而言,农民的地租收入受市场的价 格、产地的生产成本和两地间的运费三个要素所 决定
R=PQ-CQ-KtQ=(P-C-Kt)Q=常数-KtQ
(1)在现实存在的国家中,找不到与孤立国中所 设想的自然条件、土壤肥力和物理性状都完全相 同的土地。
(2)在现实国家中,不可能有这么唯一的大城市, 既不靠河流,也不在通航的运河边。
(3)在具有一定国土面积的国家中,除了它的首 都外,还有许多小城市分散在全国各地。
6
图3.6 可通航河流和其它工业区位论概要
1.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2.运费指向论 3.劳动费指向论 4.集聚指向论
14
1.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1)基本概念
区位因子
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所进行时得 到的利益。利益即费用的节约。从工业区位论 角度讲,即在特定区位进行某产品生产可比别 的场所用降低费用的可能性
1.农业区位理论的概念
农业区位论: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
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 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 异。 农业区位论,是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首先 提出的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例如:北京、上海 土地利用类型
微观尺度 (农村聚落范围)
例如:纳瓦佛等理学 对农业区域空间地域分异现象进行理论、系统性总 结
(二)经济学
采用科学抽象法,对现代经济学研究有重要意义。为 后来的工商业区位理论有重要作用
六、局限性
现实中不可能存在与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前提条件相同 的条件 a.要考虑加入河流干扰因素的情况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 提供牲畜、土豆及谷物等
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 提供小麦、玉米、稻谷及畜 产品
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耕地分三块,分别种植黑麦、 大麦及休闲地 第六圈——畜牧业圈 纯牧区
四、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应用研究
研究范围
宏观尺度 (国家或大洲范围)
例如:乔纳森的欧洲 农业区位分布研究
中观尺度 (城市范围)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一、农业区位理论思想的提出
德国农业经济学家约翰.冯.杜能于1826年在《孤立国 同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中首次系统阐述了农业区位理 论思想,20世纪60年代由阿朗索发展到最高水平。
二、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与目的
(一)背景:企业型农业的时代成立 19世纪初,普鲁士进行农业改革,农民成为自由农民, 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贵族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和独立的 农业企业。于是,出现了有而这共同构成的农业企业式模 式。
(二)形成机制 地租公式:R=PQ-CQ-KtQ=(P-C-Kt)Q R:地租收入 P:农产品市场价格 产品生产成本 Q:农产品的生产总量 距城市距离 t:农产品运费率 C:单位农 K:生产地
a.地租收入对某一固定农作物而言,随市场距离增加 而减少,零点地租为极限。 b.每种农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 率决定。 c.农产品生产追求地租收入最大,农场主必然会选择地租 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

杜能农业区位论(演讲)

杜能农业区位论(演讲)
杜能农业区位论
§1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2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概要 §3杜能农业生产的空间配置模式 §4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评价
1、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1.1背景:
杜能本人是农业资本家; 1826,他发表了《孤立国》,认为
当时流行的泰尔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 并非是合理农业经营的一般地域配置 原则;
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 方式。
此外,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2.2理论形成机制
2.2.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 —农产品的运费率。
3.2 配置模式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 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 畜牧业的同心园结构。
(1)自由式农业—距市场最近,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 集约化程度高,如花卉、草莓、蔬菜、鲜奶等。
(2)林业区—内层生产供城市用的薪炭木材;外层生产 建筑用材。
(3)轮作式农业——六年一轮回,没有休闲地(如图2)
3、修正后杜能模式考察了河流、其它小城市、谷物 价格和土质对“孤立国”土地利用的影响。(如图 5、6、7)
原始杜能环
考虑通航河 流影响后的
杜能带
图5 杜能孤立国的土地利用环与带比较(1826)
图6 可通航河流和其它小城市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
随着谷物 价格降低, 商业性谷 物种植范 围明显向 中心缩小, 而畜牧区 却扩大。
图2 轮作式农业示意图
(4)谷草式农业——七年一轮回,有休闲地,生产较
粗放(如图3)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一书,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当时德国(普鲁士)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

19世纪初,普鲁士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所有的国民都可拥有动产,并可自由分割及买卖。

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隶属关系,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农民,可独立支配属于自己的农场。

尽管这种农业制度改革,取消了贵族阶级的许多特权,但贵族却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并由此成了独立的农业企业家。

同时,由于土地的自由买卖关系,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农业劳动者。

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在此时期出现,因此可以说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是企业型农业建立的时代。

那么企业型农业建立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又是什么呢?这是杜能试图要解答的主要问题。

(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在普鲁士的农业领域,著名的农业学家泰尔(A .D.Thaer,1757—1828)的合理农业论占主导地位。

泰尔提出为改变普鲁士农业的落后状况,应该在普鲁士全面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而改为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

针对上述泰尔的合理农业论,杜能的《孤立国》试图论证对于各地域而言,并非轮作式农业一定都有利这一观点。

从而提出合理经营农业的一般地域配置原则。

杜能为了弄清这一问题,从一个假想空间,即“孤立国”出发,探索合理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原则。

为了研究的需要,杜能本人从1810年起在德国梅克伦堡购置了特洛农场。

十多年的农业经营数据他都详细地记载下来,成为他用来检验自己提出的假说的数据基础。

根据农场水平的数据检验后,杜能建立起了著名的农业区位论。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一)理论前提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形成机制
R=PQ-CQ-KtQ=(P-C-Kt)Q
R表示地租收入,P代表农产品市场价格, C为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Q为农产品 的生产总量(等同于销售总量),K为生 产地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为农产品 的运费率。
四、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 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 第二圈:林业圈 •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带 • 第四圈:谷物式农业带 • 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 第六圈:畜牧业圈


自 由
城市0

业谷
草三



80km
五、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型研究
(一)宏观尺度 乔纳森的欧洲农业分区模式:国家或大洲范围 第一地带:温室、花卉 第二地带:园艺、果品、马铃薯、烟草 第三地带:奶制品、肉用牛羊、饲料、纤维用亚麻 第四地带:普通农用地 第五地带:面包用谷物、油用亚麻 第六地带:牧场 第七地带:森林
2、农业区位论在中国农业经济中的现实应用 中国城乡结构,农村包围城市; 市场机制不健全,小农贸易仍然是城镇居民和来自城镇周围的农民; 交通格局复杂,区域差异大,运输费用和生产成本最低的农业区位目标
显得尤为重要。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和目的
• 1、背景:
• ⑴理论基础:19世纪中期,阿瑟扬(英)、泰尔(德)提出生产要素配合比例和生产费 用与收益的关系,资本主义农业经营为获取最大的利润。在此基础上,杜能(德)在 1826年出版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首次系统的阐述了农业区位 理论的思想,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 ⑵企业型农业的成立时代:19世纪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社会历史背景复杂,生产力状况 呈现大变革的趋势,企业型农业开始成长。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杜能在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它小城市的影响谷物价格的影响和土质的影响后对其区位圈作了修辛克莱尔通过研究美国中西部的许多大城市周围的土地利用方式提出了同杜能圈完全相反的城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即所16五农业区位论的贡献五农业区位论的贡献1提醒人们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同一地区可能形成丌同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结构六圈其方向和结构调整取决于地区内的人文因素城市
8
三、杜能圈
第二圈—林业圈 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 木炭等。 由于所供给的物质的重量和体积 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 近处(第二圈)种植。
9
三、杜能圈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 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 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 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 为主要特色。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轮作, 第一区为马铃薯,第二区为大麦, 第三区为苜蓿,第四区为黑麦, 第五区为碗豆,第六区为黑麦。 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作者:周晓辉
经济地理学 1
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介绍
1、提出者——约翰·冯·杜能
1783-1850,德国农业经济学家1826年出版,以下简称《孤立国》,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农业区位理论的思 想,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3、地位——开山之作
16
六、农业区位论的缺陷
1、片面强调运费的作用,忽略了行为等其他人文因素的 影响。 2、忽略了不同规模中心城市在市场交易能力方面的差异, 只考虑农业土地利用,没考虑到城市周围土地利用(逆杜 能圈)。 3、受历史所限,不能完全运用当前现代化交通条件下的 现实(高速公路、保鲜技术使供求范围可以伸展到数千公 里)。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是农业区位理论 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影响最大、最 主要的农业区位理论。
2

第三章 区位理论

第三章 区位理论

❖ 二、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 (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 1、区位与市场地域 ❖ 2、运费与区位理论
图 帕兰德的市场地域分割
❖ (二)胡佛的交通区位理论 ❖ 1、假设条件 ❖ (1)运费由场站作业费用和线路运输费用组成; ❖ (2)使用同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和一个销售市场; ❖ 2、主要观点 ❖ (1)若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止
第三章 区位理论
第一节 农业区位论
❖ 一、农业区位理论的产生 ❖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述 ❖ 1、杜能对“孤立国”的理论假设条件 ❖ ①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
和农业土地,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 ❖ ②“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
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 ③“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
图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 第二、杜能圈农业布局6层次 ❖ ①自由式农业圈:蔬菜和牛奶等易腐难运的鲜活农产品;
这一农作区在经营方式上突出的特点是集约化程度很高。 ❖ ②林业圈: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和木炭等; ❖ ③轮作农业圈:主要种植谷物和饲养牲畜,农牧结合,
合理轮作是其主要特点。采用轮栽作物制,无休闲地, 六区轮作。 ❖ ④谷草式农业圈:谷物、牧草、休耕轮作地带;其特点 是经营较粗放,在轮作中增加了牧草的比重,而且出现 了休闲地。 ❖ ⑤三圃式农业圈:粮畜产品,以畜产品为主,谷作物粗 放;这一区处在整个谷物种植区的最外围,农业经营粗 放,土地大量休闲。 ❖ ⑥畜牧业圈:生产谷物用于自给,生产牧草用于养畜, 畜产品供应城市市场。 ❖ 此圈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这种圈状分布, 常被称为杜能圈或农业圈。

《杜能农业区位论》课件

《杜能农业区位论》课件

农业投资决策
评估农业投资的风险和收益, 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
农业环境保护决策
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注重 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区位布局规划
区域农业布局规划
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制定合 理的区域农业发展策略。
农业产业链优化
整合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提高农 业产业链的效率和竞争力。
它主要关注农业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经济效益,以及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工和布局问 题。
农业区位论的核心是通过对不同土地类型的比较优势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成本效益分 析,确定最优的农业生产和布局方案。
农业区位论的核心思想
杜能认为,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工和布局应该以市 场为中心,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 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差异化发展。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条件
土地、气候、水资源等 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和
布局具有重要影响。
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的变化引导农 业生产和产品结构的调 整,影响农业区位选择

交通运输
便捷的交通运输有利于 降低成本、扩大市场, 对农业区位选择产生影
响。
技术进步
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改变农业区位选择的方
《杜能农业区位论》 ppt课件
目录
•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述 •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形成背景 •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与实践 •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局限性与展望
01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述
杜能简介
杜能(Johann Heinrich von Thünen )是19世纪的德国经济学家和地理学 家,被认为是经济地理学的先驱之一。
02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形成 背景

杜能农业区位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1. 前言农业作为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农业区位则是指农业生产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它直接决定了农业能否发展、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本文将以杜能为例,探讨其农业区位的特点、优势和劣势,并分析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 杜能农业区位特点杜能位于北纬35°左右,属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同时,杜能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这些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3. 杜能农业区位优势3.1 气候条件优越杜能位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杜能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种植,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等。

冬季温度适中,不会过冷,有利于一些经济作物的生长。

夏季则适合果蔬的生长,如葡萄、苹果、柑橘等。

3.2 土壤肥沃杜能的土壤主要由河流泥沙堆积而成,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

这种土壤肥沃度高的优势,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农民可以在这片土地上种植各种农作物,而且产量较高。

3.3 水资源丰富杜能地区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这样的水资源条件为农业的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农民可以利用这些水资源进行灌溉,保证农作物的生长。

3.4 交通便利杜能地区交通便利,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

这样的交通优势使得农产品的运输更加方便快捷。

农民可以及时将农产品送到市场,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销售和价值。

4. 杜能农业区位劣势4.1 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杜能地处较为偏远的位置,与大城市距离较远。

这样的地理位置劣势导致农产品的销售和市场渠道相对较少。

农产品运输成本也相对较高,影响了农业发展的效益。

4.2 农业科技水平相对滞后杜能地区的农业科技水平相对滞后。

农民在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应用方面缺乏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这样会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速度相对较慢,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4.3 劳动力短缺由于杜能地区的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大部分年轻人都到城市工作,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二)目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泰尔:合理农业理论——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取代三圃式(黑麦区、大麦区、 休闲区轮作)农业生产方式。

杜能:圈层式农业区位理论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基本假设
3、除中心城市外农村与其 他任何市场无联系 中心城市是唯一农产品贩 卖中心,也是工矿品的唯 一供应者。

第一地带:温室、花卉
第二地带:园艺、果品、马铃薯、烟草 第三地带:奶制品、肉用牛羊、饲料、纤维用亚麻 第四地带:普通农业地带 第五地带:面包用谷物、油用亚麻

第六地带:牧场
第七地带:森林
(二)中观尺度
上海、北京郊区的农业圈层模式(城市范围)。 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形成四个圈域:第 一圈为距市中心 10km以内,以蔬菜、奶牛、花卉为主的圈层;第二圈为距市中心 10~20km之 间,是以棉花、蔬菜、奶牛、自给性粮食生产为主的圈层;第三圈为距市中心 20~35km之间,是以商品粮、棉花、季节性蔬菜为主的圈层;而第四圈为距市 中心35km以外地区,以商品粮、棉花、渔业和奶牛为主的圈层。从整体来看, 大致可反映出杜能的环状结构来。 另外,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近郊区为蔬菜、鲜奶、蛋品;远郊 区内侧为粮食和生猪,外侧为粮食、鲜瓜果、林木;而外围山区则为林业、牧业 和干果。
必须考虑的因素。
第四, 农民获得了向城市移民的自由, 农村的人口开始急剧地涌向城市。 这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 工商业和农贸业越来越重要, 农村的生产活动与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另一方面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降低了农 业生产成本(在庄园制下, 土地由许多人耕种, 现在土地由较少人耕种) 。 第五,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导致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数量的增加。

杜能农业区位论节能度最大圈层

杜能农业区位论节能度最大圈层

杜能农业区位论节能度最大圈层摘要: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概念与背景1.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定义2.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提出背景二、节能度最大圈层的理论模型1.节能度最大圈层的定义2.节能度最大圈层的概念模型3.节能度最大圈层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三、杜能农业区位论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1.农业生产布局的优化2.农业资源配置的优化3.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局限性与展望1.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局限性2.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发展趋势正文:杜能农业区位论是德国农业经济学家约翰·冯·杜能于1826 年首次提出的,它是一种关于农业生产布局和农业资源配置的理论。

该理论以市场为中心,以距离为半径,将农业生产区域划分为多个圈层,其中节能度最大圈层是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节能度最大圈层是指在一定市场条件下,农业生产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规模所对应的圈层。

在这个圈层内,农业生产成本最低,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农业产出最大。

根据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概念模型,节能度最大圈层的大小取决于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市场距离、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

杜能农业区位论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农业生产布局的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首先,通过分析节能度最大圈层,我们可以确定农业生产布局的最佳范围,使农业生产在空间上达到最优分布。

其次,根据杜能农业区位论,我们可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最后,杜能农业区位论为我们提供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依据,有助于提高农业产值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然而,杜能农业区位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该理论主要基于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发展,对于现代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适用性有限。

其次,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市场中心模型忽略了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和政策因素,不能完全解释现代农业生产的空间布局。

尽管杜能农业区位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农业政策的不断完善,该理论仍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发展空间。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杜能圈结构
第一圈-自由农作区 第二圈-林业区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区 第四圈-谷草式轮作区
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区
第六圈-畜牧业区
注:杜能农业区位论从孤立化研究和区位地租出发,得出了农产品种类围绕市场 呈环带状分布的理论模式
三、生产方式空间配置原理
杜能圈的修正
为什么需要 修正呢?
修正原因:杜能圈模式是一 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 是对客观实际的高度抽象,“孤 立国”在现实中很少存在。 针对实际存在的情况,杜能 对其农业区位图式进行修正, 放宽了“孤立国”的假设条件,使 标准的杜能圈发生变化。
三、生产方式空间配置原理
杜能圈的基本原理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 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
价格而言笨重且体积大的作物,或
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 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
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
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 ,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 心圆结构。
三、生产方式空间配置原理
四、理论意义及缺陷
缺陷
片面强调运费的作用,忽略了行为等其 他人文因素的影响。 忽略了不同规模中心城市在市场交易能 力方面的差异,只考虑农业土地利用,没
考虑到城市周围土地利用。
受历史所限,不能完全运用当前现代化交通条件Biblioteka 的现实五、现实意义及发展借鉴
在我国城乡土地利用上,一些特大城市如 京、津、沪其郊区农业已呈明显的地带 分异,其它大、中城市亦不例外。城市内 各处的人口和经济密度,服从于距市中心 愈远,土地利用的强度愈低。可以看出, 杜能的区位论,正是我们制定级差土地费 用和推行土地合理化的依据。可见,杜能 对后人的贡献巨大。 在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思想影响下,我 国正在努力使现有市区的功能布局更趋 合理,亦使市区扩大过程中各方面的经济 利益得到照顾,并逐步达到缩小城乡、远 近郊区居民收入差别的目的。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主要内容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主要内容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主要内容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地理位置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区位论是农业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地理位置的农业生产特点和优劣势。

农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规律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规律是指不同地理位置的农业生产特点和优劣势。

在不同的地理位置,由于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农业生产的特点也不同。

例如,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茶叶、烟草等作物;而北方气候寒冷干燥,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

此外,不同地区的土壤肥力、水资源等也会影响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优劣势。

二、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而人为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市场、技术等。

政策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例如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农业保险政策等都会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市场因素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例如市场需求、价格波动等都会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技术因素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例如新技术的应用、农业机械化等都会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三、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优劣势不同地理位置的农业生产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劣势。

例如,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茶叶、烟草等作物,但由于气候湿润,容易发生病虫害,需要加强防治;而北方气候寒冷干燥,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但由于气候干燥,需要加强灌溉。

此外,不同地区的土壤肥力、水资源等也会影响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优劣势。

四、农业区位的优化农业区位的优化是指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可持续发展。

农业区位的优化需要考虑自然条件、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等因素,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实现农业生产的优化。

例如,在南方地区,可以通过加强防治病虫害、提高水稻品质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在北方地区,可以通过加强灌溉、推广新技术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相关推荐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

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

因此,某个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P),将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T)三个因素所决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P=V-(E+T)按照杜能理论的假设前提进一步分析,“孤立国”中的唯一城市是全国各地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故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都要由这个城市市场来决定。

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孤立国”各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应是固定的',即V是个常数。

杜能还假定,“孤立国”各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完全相同,所以各地生产同一农产品的成本也是固定的,第一文库网即E也是个常数。

因此,V与E之差也是常数,故上式可改写成:P+T=V-E=K上式中K表示常数,也就是说,利润加运费等于一个常数。

其意义是只有把运费支出压缩为最小,才能将利润增至最大。

因此,杜能农业区位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为一点,就是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

2.杜能圈。

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其《孤立国》一书中提出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而每个区域都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这就是著名的“杜能圈”。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区,是距市场最近的一圈,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

第二圈为林业区。

本圈主要生产木材,以解决城市居民所需薪材以及提供建筑和家具所需的木材。

第三圈是谷物轮作区。

本圈主要生产粮食。

第四圈是草田轮作区。

本圈提供的商品农产品主要为谷物与畜产品。

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区,即本圈内1/3土地用来种黑麦,1/3种燕麦,其余1/3休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体,区位条件随之不同。 区位条件随时间而变化。 就区位条件而言,对区位主体的区位给予大的影
响条件是主要区位条件,相对影响比较小的为次 要区位条件。
杜能农业区位论
n 4.区位因子
区位因子(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 布的原因。艾萨德也把它称为区位力量。
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是韦伯,他将区位因子 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 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评价
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 ➢ 19世纪,德国的农业制度改革; 杜能本人是农业资本家; 1826,他发表了《孤立国》,认为当时流行的泰
运费因子 非运费因子
杜能农业区位论
➢ 在区位理论研究的传统思维中,考虑最多的 区位因子是经济因子中的成本因子,也是最 基本的研究方法。
➢ 尽管在区位决策过程中,经济因子中的成本 以及收入因子都在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有时 与经济因子关系不大的非经济因子也起很大 作用。
杜能农业区位论
第二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
➢ 区位理论根据其产生和发展的先后,可以有古典 和现代之分。一般而言,古典和现代区位理论主 要区别在于理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 的差异。
杜能农业区位论
n 3.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区位(或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人类对自身活动场所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区位条件的好坏。 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不同的区位
杜能农业区位论
图2.2 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杜能带农业区位论
2、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中观尺度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形成五 个圈域(如下图)。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
上 海 市
杜能农业区位论
3、纳瓦佛等人的农村聚落环研究(如图3.3) 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 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
杜能农业区位论
结论——随着离市场距离增加,土地利用由耕作地向畜 牧地、荒地过渡;集约程度逐步降低;谷物比重逐步减 少,休闲地随之增加。
三、杜能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1、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如图2.2) 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水果的 分布与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
运费不能无限制增加,否则要改变经营方式(R不 能为负值)。
杜能农业区位论
2、地租曲线(注意斜率的不同) ➢ 指在市场点(运费为零)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范 围)连结的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 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 相反则较小。由此,形成了经典的杜能圈层式农业土地利 用结构(如图2.1)。
杜能农业区位论
图2.1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杜示能农意业区图位论
(三)杜能的农业生产空间配置模式
1、配置基本原理 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
或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是新鲜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
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少的作物。
2、配置模式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
杜能农业区位论
图2.4 城市蔓延与农业土地利用模式(辛克莱尔的逆杜能圈)
杜能农业区位论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1/18
杜能农业区位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
➢ 区位既然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那么人类活 动的领域和空间的扩展必然导致区位的发展和变 化。
➢ 在农业经济时代,人类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生 产活动,因而如何选择农业活动的场所是整个社 会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由此产生了杜能的农业 区位理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
➢到了工业经济时代早期,工业生产活动 的场所主要取决于生产成本的大小,运费 在其中是一个影响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 因此最早出现了以成本(主要是指运费) 最小化为目的的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 进一步区分经济活动的内容,则有农业区位理论、 工业区位理论和商业区位理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
➢ 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 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 前者是区位主体已知,根据区位主体本身固有的 特征出发,来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 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
➢ 后者正好相反,大的区位空间已知,依据该空间 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来研究区 位主体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杜能农业区位论
2020/11/18
杜能农业区位论
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n 1.区位
区位的英文是location,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 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 等方面的含义。需要注意的是,区位定义中的某 事物限定在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即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
尔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并非是合理农业经营的一 般地域配置原则。
杜能农业区位论
(二)目的
从“孤立国”的假想空间出发,寻求企业型农业 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探索这种方式的地域 配置原则。
杜能农业区位论
关于“农业集约”的教学资料——
➢ 农业经营集约化生产指在单位土地中投入较多的劳、 资本以获得相应的收益。可分两阶段: ➢ 初期阶段——以劳动力投入为主的集约; ➢ 高级阶段——以资本的大量投入为主的集约。
杜能农业区位论
于是产生了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 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 产生怎样的影响。 换句话说,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 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杜能农业区位论
(二)地租形成机制 根据前述各种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 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 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出的一 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杜能农业区位论
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 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 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杜能农业区位论
两点结论:
在“杜能条件下”,同一产品的地租只与Kt(运 费)有关;
(4)谷草式农业圈——七年一轮回,有休闲地,生产较粗 放(如下图)
杜能农业区位论
(5)三圃式农业——三年一轮回,休闲地增加,生 产更粗放(如下图)
(6)畜牧业圈——距城市远,运费高,生产不易腐烂 或直接养活畜,谷物只能自给。以外则为无人荒地。 分析讨论:杜能带的分布说明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与谷 物比重等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杜能农业区位论
➢ 随着工业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更多地受到 市场的直接制约,市场因素备受关注,因此产生 了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 “二战”后,人类活动不仅在生产活动中,在消 费和流通活动中的区位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从而出现了反映作为人类生活基本场所的城市和 聚落的空间配置规律的理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 地理论应运而生。
杜能农业区位论
二、农业区位论概要 (一) 理论前提(“孤立国”的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通航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其他自然条件
也是匀质的);
杜能农业区位论
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 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7、运费是运量和距离的函数,且由生产者承担。 此外,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1.住河谷耕地 A.雨季耕地 B.旱季耕地
图3.3 卢旺达村落周围典型的土地利用形态杜能农业区位论
四、杜能区位论的评价 (一)理论缺陷 1、地租取决于运费大小,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2、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 3、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 4、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 作用制约变小; 5、没有考虑到城市郊的城乡土地利用矛盾;(如图2.4) 6、假设条件过多,没有考虑土质、生产者行为决策差异, 这些因素可能使杜能环增大或尖灭。
杜能农业区位论
➢ 区位条件主要是说由于场所不同因而生产条 件不同;而区位因子则是说,对于生产者而 言,由于场所不同将表现出生产费用或利益 的差异。
杜能农业区位论
➢ 区位因子不仅包含货币可度量的价值标准, 也包含有不能用货币测算的非经济因子。
➢ 区位因子的分类:
区位因子
经济因子 非经济因子
收入因子 成本因子
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
结构。
杜能农业区位论
(1)自由式农业圈—距市场最近,生产易腐、难运的产 品,集约化程度高,如花卉、草莓、蔬菜、鲜奶等。
(2)林业圈—内层生产供城市用的薪炭木材;外层生产 建筑用材。 (3)轮作式农业圈——六年一轮回,没有休闲地(如下
图)
杜能农业区位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
n 2.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的理论,具体说来就 是指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它 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 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 法则。
杜能农业区位论
➢ 在人类活动中,有政治活动、文化活动和经济活 动等,像这样的人类活动内容或实体,称之为区 位主体,它指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讨论经济 活动的区位理论则称为经济区位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