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 第一章知识点4 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关系学》

知识点四: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我们首先看一看公共关系的要素构成(如图1-1所示):

从图1-1中我们可以知道,公共关系是由社会组织、社会公众、传播三要素构成的。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客体是社会公众,联结主体与客体的中介环节是传播。这三个要素构成了公共关系的基本范畴,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实际操作都是围绕着这三者的关系层层展开的。(一)公共关系主体——社会组织

公共关系离不开主体,没有主体就无法回答“是谁在开展公共关系”这一重要问题。主体就是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控制者、实施者和获益者,它在公共关系行为过程中处于主动和主导地位。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尽管有些个人,如在竞选活动中的候选人、国家公务员、社会名流等,为了某种特殊利益也开展公关活动,但他们在从事公共关系活动时,不是以自然人的身份,而是以法人的身份出现的。全面研究社会组织是社会学的课题,公共关系学主要是从公共关系活动的角度,对社会组织相关的性质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

你是如何定义社会组织的?它有哪些特点?

1.社会组织的特点。社会组织简称组织,是指由一定的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规范、围绕一定的目标聚合而成的社会团体。它是一个与“个体”相区别的概念,是人们有意识地为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依照一定的结构形式而组成的有机整体。

社会组织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群体性。社会组织是多数人的集合体,是一个团体、群体,而不是哪一个人,也就是说,组织的成员是复数而不是单数。

(2)导向性。社会组织这个多数人的集合体是靠共同目标来维系的,所有的组织成员、组织的所有活动都必须指向这一共同目标,其行为有较强的目标导向性。建立社会组织的目的就是为了达成某个特定的目标,其成员根据目标属性和特定的功能,相互凝聚,结合成群。

(3)系统性。社会组织不是由杂乱无章的“乌合之众”所组成,而是以一定的规章制度、责任分工相互约束的个体组成的整体,只有以系统的方式组织和构建起来,社会组织才能形成合力,完成共同目标。

(4)协作性。社会组织都有与实现其特定目标相适应的结构形式,通过这种结构纽带,分散的、没有联系的人、财、物、时间、信息与环境等诸多因素,在一定的范围内联系起来。它要求社会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制约。

(5)变动性。社会组织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存在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因此,无论是组织的形式还是目标,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环境的变化必然带来组织的相应改变,组织的存在意义在于完成社会分工任务,而这只有通过组织自身的动态运作才能实现。

(6)稳定性。尽管社会组织的成员及其领导者都是可变的,在数量和规模上有不断扩展的趋势,但作为一种活动结构,即将组织成员组合在一起的基本框架或骨架总是稳定的,不会轻易发生变化。

2.社会组织的分类。人们组合成为社会组织必定是为了完成某种共同目标,但目标的存在方式又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社会组织必然具有多种类型。一般来说,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1)营利性组织。营利性组织即以经济利益为目标,追求盈利的组织,如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旅游服务性公司、宾馆等。这类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往往直接为如何增进经济效益服务。(2)非营利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即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为目标,为服务对象谋求利益,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如学校、公立医院、慈善机构、社会公共事业机构等。这类组织的公共关系是要为树立真诚服务的组织形象而努力。

(3)互利性组织。互利性组织即以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互获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如政治党派、群众群体、宗教组织等。

(4)公益性组织。公益性组织即以国家和社会性利益为目标,维护一定范围内所有人的利益的组织,如政府、军队、治安机关、司法机关等。

3.社会组织与环境。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而必须与一定的环境发生关系。公共关系意义上的环境又称社会环境,是指组织所面临的各种社会条件以及各类公众。组织与环境处在不停的相互作用中。一方面,每个组织都是环境的产物,一定的环境提供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乃至信息资源,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组织的活动性质和范围,组织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组织又并非消极被动地任由环境摆布,它可以反过来对环境施加影响,发挥作用,但这种反作用必须建立在组织对环境状况的准确把握之上。

由于环境在本质上是动态系统,它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样,在组织与环境之间就始终存在一个矛盾,即组织目标的确定性与环境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每个组织都必须建立自己的、确定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每个组织又必须使自己在实施既定目标的过程中,让既定目标与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相适应。正是由于这个矛盾,才产生了组织对公共

关系的需求。公共关系活动为组织创造良好的公共关系,就可以视为“营造环境”的活动,这是组织对环境的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为此,一个组织必须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

为什么一个组织必须具备下列五项能力?

(1)应变能力。任何一个组织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一方面,组织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包括市场、社区、政治、文化等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整合活动;另一方面,组织要适应内部心态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组织与成员的关系,使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统一。

(2)认知能力。任何组织必须准确认知自己,使内部组织知觉与外部组织知觉相一致。内部组织知觉是指组织对自身的认知;外部组织知觉是指公众对组织的认知。这两种组织知觉有时一致,有时背离,这就需要组织准确地加以辨别。

(3)检验能力。组织必须敏锐地把握发展机会,及时检验出组织内外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因素,并将其加以放大;及时剔除不利于组织目标的因素,并且做好善后工作。

(4)协调能力。一个组织必须有效地调节部门关系、人际关系,消除各种关系冲突,形成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关系网络。

(5)结构能力。一个组织必须适时进行组织设计、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发展组织的活力,形成较强的凝聚力。组织设计是指岗位的设置、人员的配置、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变更;组织变革是指成员思想和心理的变革;组织发展是指工作群体关系的进化。一个健全的组织必须具备这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因此,在营造组织环境的过程中,随时收集各种环境的信息,增加组织的各种能力,就成为公共关系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