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 第一章知识点4 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公共关系学自考知识点
公共关系学自考知识点第一章公共关系学概论一、公共关系的定义众翁翁众(1)管理论:强调管理属性,雷克斯♦哈罗博士认为公共关系是一种独特的管理职能。
卡特利普和森特认为,公共关系是确定、建立和维持一个组织与决定其成败的各类公众之间的互益关系的一种管理功能。
(2)传播论:侧重于传播属性,弗兰克•杰夫金斯认为〃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为了达到与它的公众之间相互了解的确定目标,而有计划地采用一切向内和向外的传播沟通方式的总和。
3)传播管理论:管理论+传播论,詹姆斯•格鲁尼格认为〃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二.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1)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组织机构。
(2)公共关系的沟通对象是相关公众。
(3)公共关系的工作手段是传播沟通媒介。
(4)公共关系的过程是信息的双向交流。
(现代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一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关系)(5)公共关系的目标是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三、公共关系状态☆☆☆☆(1)定义:一个组织与其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
公共关系状态是客观存在的,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处在一定的公共关系状态之中,它既是组织公共关系活动的基础,也是组织公共关系活动的结果。
(2)包括:社会关系状态、社会舆论状态四、公共关系活动☆☆☆☆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去协调组织的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运作环境的一系列公共关系工作。
现代公共关系活动的意义:从自发转变为自觉,从无意识转变为有意识,从盲目转变为有计划,从零散转变为系统,从纯经验转变为科学。
五.公共关系观念奇☆☆☆☆: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
(D形象观念,主体在决策和行动中高度重视自身的声誉和形象,把树立和维护良好的组织形象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
(2)公众观念,领导者和管理者高度重视公众的利益,将公众的意愿作为决策和行动的依据(3)传播观念,经营者和管理者强烈的传播意识和沟通欲望,自觉地利用一切传播的机会和传播媒介去影响公众、引导公众和争取公众(4)协调观念,善于调节、平衡和统一各种不同的关系、不同的利益、不同的要素,懂得〃统筹〃、〃兼顾“、〃缓冲〃、〃折中〃、〃调和〃、〃妥协〃的意义和价值。
{公共关系}公共关系的三大要素与基本功能
{公共关系}公共关系的三大要素与基本功能公共关系是指企业或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建立和维护关系的一种管理活动。
它通过与各种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和互动,帮助企业或组织获得社会支持和认同,并促使公众对其持有积极的态度。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公共关系的三大要素与基本功能。
公共关系的三大要素:1.组织者:公共关系的组织者是指承担公共关系活动的企业或组织。
组织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和决策能力,能够准确把握和解读公众对组织的需求和期望,制定相应的公共关系策略和计划,并实施落地。
2.目标公众:目标公众是指公共关系活动的主要对象,包括客户、员工、投资者、媒体、政府等各种利益相关者。
目标公众不仅影响着企业或组织的形象和声誉,还决定了企业或组织能否取得商业成功。
因此,了解和满足目标公众的需求和期望,是公共关系的核心任务之一3.信息传播媒介:信息传播媒介是指公共关系活动中使用的各种传媒工具,包括广告、公关新闻稿、社交媒体、宣传册等。
信息传播媒介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着公共关系活动的效果和影响力。
企业或组织需要根据目标公众的特点和偏好,合理选择和运用不同的信息传播媒介,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公共关系的基本功能:1.建立和强化企业或组织形象:公共关系通过积极主动地与目标公众进行沟通和互动,传递企业或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和利益诉求,塑造积极正面的形象和品牌形象。
同时,通过有效的公共关系活动,企业或组织能够树立良好的声誉和信誉,提高公众对其的认可和支持度。
3.解决和应对危机事件:公共关系在企业或组织面临危机和舆论压力时起到关键作用。
公共关系可以通过及时的沟通和回应,减少负面影响,平息公众的不满和担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行动,解决问题并恢复声誉。
公共关系还可以与媒体合作,通过合理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减少危机事件对企业或组织形象的损害。
总结来说,公共关系的三大要素包括组织者、目标公众和信息传播媒介。
公共关系的基本功能包括建立和强化企业或组织形象、提升企业或组织与目标公众之间的关系以及解决和应对危机事件。
公共关系的重点知识
公共关系的重点知识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一、公共关系的定义: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的手段使自己与公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管理活动。
二、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1.确定公共关系本质的依据和方法①分析构成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要素:公共关系活动的三个要素是“组织”、“传播”和“公众”;任何公共关系活动都是由这三个要素构成.②分析公共关系的基本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本质联系.“组织”和“公众”是公共关系的承担者,分别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是“传播”,现代“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即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组织与公众沟通交流的“双向性” 是现代公关传播的本质特征.行政公共关系是组织的一种管理职能,其本质属性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③要考虑这一本质联系在公共关系原理中的渗透性以及在公共关系实务中的指导性.④“传播沟通”是贯串整个公共关系的一条基线,是现代公共关系理论的精髓,是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是准确理解公共关系的关键.2.理解公共关系本质属性的三个角度①公共关系的“关系”性质a.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特指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关系;b.无论何种类型的组织或何种性质的组织活动,都存在公共关系的问题;c.公共关系只是渗透在组织其他具体的社会关系中的一种信息传播与沟通的关系.②公共关系的“职能”性质a.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管理职能,是对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传播沟通的目标、资源、对象、手段、过程和效果等基本要素的管理,即传播管理,这一管理是以优化公众环境,树立组织形象为宗旨的.b.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管理职能,它的管理对象是“信息”、“关系”、“舆论”、“形象”这些无形的资产,它的管理手段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传播沟通手段,它的管理目标是调整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提升组织无形资产的价值从而使组织的整体资产增值.因而公共关系与资金、技术和人才被称为现代组织经营管理的“四大支柱”.③公共关系的“学科”性质a.公共关系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一门以传播学和管理学为主要依托的传播管理学或组织传播学,是现代传播学发展的一个应用分支,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构成部分.b.公共关系学是管理学科和传播学科相结合的产物.c.公共关系是一种组织的“传播沟通关系”, 一种组织的“传播沟通职能”,一门组织的“传播管理学科”;“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是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三、公共关系构成的三大要素:社会组织、公众、传播1.社会组织一一公共关系的主体①社会组织的含义:1)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构成一个独立单位的社会群体。
公共关系学知识点整理
9
公共关系人员的公共关系意识
形象意识(核心)、服务意识、互惠意识、沟通意识、长远意识、创新意识
10
全员公关
定义、作用及意义、管理三要素(领导的公关意识、全员的公关配合、浓郁的公关氛围)、实现企业全员公关的途径
古代时期(公共关系思想的萌芽)、巴纳姆时期(神话与欺骗)、艾维·李时期(公共关系职业化)、爱德华·伯尼斯时期(公共关系学科化),以及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7
公共关系组织
组织内设的公共关系职能部门(如部门隶属型、部门并列型、高层领导直属型、公共关系委员会)、公共关系公司、公共关系协会
8
公共关系人员
3
公共关系的状态
一个组织与其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既是组织公共关系活动的基础,又是组织公共关系活动的结果。
4
公共关系观念
形象观念、公众观念、传播观念、协调观念、互惠观念、服务观念
5
公共关系的核心功能
协调沟通,此外还包括收集信息、辅助决策、传播推广、提供服务等功能
6
公共关系的兴起与发展
公共关系学知识点
公共关系的定义
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是竭尽全力用符号控制某些环境、控制评估态度和形象,以及相关公众和客户的过程,是一种说服性的传播活动。
2
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组织机构)、沟通对象(相关公众)、工作手段(传播沟通媒介)、过程(信息的双向交流)、目标(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11
公共关系的公众
定义、基本特性(同质性、相关性、特定性、可变性)、分类(媒体公众、社区公众、同行公众等)
公共关系学章节重点
第一章公共关系学绪论。
1.什么是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有效塑造自身形象,运用传播手段实现组织与公众双向沟通的管理科学与艺术。
2.公共关系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三大要素: 主体,客体,媒介)1)公共关系主体一社会组织和公众人物2)公共关系客体一公众3)公共关系媒介一传播3.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区别是什么?①从主体看,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组织;人际关系的行为主体是个人。
②从对象看,公共关系的对象是与组织有关的所有对象;人际关系包含与组织无关的私人关系。
③从内容看,公共关系处理组织事务与公众事务,人际关系处理的是私人事务。
第二章公共关系历史沿革1.公共关系是由哪两个美国人创立的?艾维•李、爱德华•伯尼斯2.公共关系产生与发展的条件是什么?①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现代公共关系产生与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②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是现代公共关系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政治条件。
③传播手段和通迅技术的进步是现代公共关系产生与发展的物质技术条件。
④尊重人的需要和情感的经营管理思想的形成是现代公共关系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文化心理条件。
第三章公共关系职能1.公共关系具有哪些职能?收集信息;咨询决策;传播与沟通;形象管理;宣传引导;协调关系。
第四章.公共关系主体——社会组织1.什么是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简称组织,是指由一定的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规范、围绕一定的目标聚合而成的社会团体。
2.公共关系部的类型。
(p51)①部门所属型②部门直属型③领导直属型④职能分散型3.、公共关系公司的类型。
(p53)①综合服务咨询公司②专项业务服务公司③特定行业服务公司4.公共关系人员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①诚实高尚的品德②较强的自信心③广博的知识④较强的学习能力第五章公共关系客体——公众1.公众的涵义是什么?公共关系工作对象统称为公众。
公众的特定含义是指与一个社会组织发生直接或间接关系,对该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现实的或潜在影响力的个人、群体和社会团体。
2.公众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p66)①整体性②共同性③相关性④多样性⑤变化性3.如何对公众进行分类?(P68)①根据公众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可划分为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四种。
第二讲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第二讲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公共关系是指一个组织或个人与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管理活动。
它涉及了各种各样的要素,包括目标、目的、传播渠道、媒体关系、危机管理和评估等方面。
以下将详细介绍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1.目标和目的:公共关系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目的。
目标是指通过公共关系活动所要实现的长期战略目标,例如提高品牌知名度、改善企业形象等。
目的则是指通过具体的公共关系活动来实现这些目标,例如通过媒体发布新闻稿件、组织活动等来增加品牌曝光度。
2.传播渠道:传播渠道是指通过哪些途径将信息传递给目标受众。
传统的传播渠道包括报纸、电视、广播和杂志等媒体,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等新的传播渠道也逐渐崭露头角。
公共关系活动需要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选择适合的传播渠道。
3.媒体关系:媒体是公共关系活动的重要合作伙伴。
建立良好的媒体关系可以增加媒体的报道机会,提高品牌和组织的曝光度。
与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包括定期发布新闻稿、组织媒体沟通会等,是公共关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4.危机管理:危机是公共关系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危机可能包括产品质量问题、恶劣的员工行为、不良事件等。
公共关系专业人士需要在危机发生时迅速采取措施,通过及时回应、解释和补救措施来减轻影响,并恢复公众对组织的信任。
5.评估:公共关系活动是需要不断评估和调整的。
评估可以通过定期进行调查、分析媒体报道和社交媒体反馈等方式来进行。
通过评估结果,公共关系专业人士可以了解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和认知,进而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以上是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公共关系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领域,其中还涉及了战略规划、协调沟通、社会责任等方面。
了解和运用这些基本要素,可以帮助组织和个人更好地管理与公众的关系,提升声誉和形象。
公共关系学知识点整理(00182)
公共关系学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论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其目的是建立一种与这些公众互相信任的关系。
:是一个组织与其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
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是指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去协调组织的社会关系,影响组公共关系活动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运作环境的一系列公共关系工作。
:是一公共关系观念(形象观念、公众观念、传播观念、协调观念、互惠观念、服务观念)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它不仅指导着公共关系实务工作的健康发展,而且渗透到管理者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引导、规范着组织行为的一种价值管理和行为准则。
:公共关系具有的五个基本要素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组织机构;、1公共关系的沟通对象是相关公众;2、公共关系的工作手段是传播沟通媒介;3、公共关系的过程是信息的双向交流;、4公共关系的目标是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5公共关系相关概念:——是公共关系的主体;组织公众——公共关系的对象;——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和方式;传播——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联系;关系——社会上大多数人对组织的态度;舆论——组织在公众中的认知和评价;形象——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人际关系——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人群关系公共关系的历史与发展——公共关系思想的萌芽,亚力士多德《修辞学》古代时间”“清垃圾运动制造假新闻——神话与欺骗巴纳姆时期艾维李(公共关系之父)时期——公共关系职业化·伯尼斯公共关系,爱德华爱德华·伯尼斯时期——公共关系科学化《公众舆论的形成》思想重要特点是“投公众所好”主张:交际、宣传与新闻、广告、营销推广、公共事务、游说、开公共关系操作中的若干范畴发、论题处理、危机管理:收集信息、辅助决策、传播推广、协调沟通、提供服务;公共关系的五大功能:公共关系辅助决策功能的主要表现为确立决策目标提供咨询建议;1、为决策提供信息服务;2、协助拟定和选择决策方案;3、评价决策效果;、4第二章公共关系组织与人员公共关系职能部门的四种基本模式:部门隶属型、部门并列型、高层领导直属型、公共关系委员会公共关系职能部门的特点:○了解内情、○便于协调○效率较高○成本较低○工作受到5 3 2 14组织内部因素的制约,难以完全做到客观公正:咨询诊断、联络沟通、收集信息、新闻代理、广告代理、推介公共关系公司的经营范围产品、会议服务、策划活动、礼宾服务、印刷制作、音像制作、培训服务公共关系公司服务特点:较为客观公正1、技术全面、专业性强2、较灵活、适应性强、3关系较疏远4、运作成本较高5、公共关系协会的活动内容:、专业培3、联络会员;2、规范本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维护本行业的形象和声誉;1、编辑出版刊物;4、普及知识;5训;公共关系人员的培养必须遵循的原则:科学理论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因材施教、因人施教;3、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相结合;、4:公共关系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1、良好的组织能力;2、健全的思维和谋划能力;3、敏锐的观察能力;4、很好的自制自控和灵活应变的能力;、5善于与他人交往的能力;6、掌握政策、理论的能力;、7、组织的公共关系氛围;管理:3、全员的公共关系配合;1、领导的公共关系意识;2全员 PR公共关系对象第三章公众:是公共关系传播沟通活动的目标对象,是指与公共关系主体利益相关并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
公共关系学知识点
公共关系学知识点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述1、公共关系定义:公共社会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是社会组织有计划的运用传播、沟通手段,与其相关公众开展的各种活动,是社会组织在其运行中与公众建立良好关系、谋求实现共同发展的一种特殊管理职能。
2、内涵:状态:客观存在——静态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活动——动态公共关系:组织机构通过有效的公共关系活动去改造自己的公共关系状态,以达到组织自身顺利发展的目的。
公关活动是达成良好状态的手段,而公共状态是公关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
3、构成:社会组织、公众、传播媒介主体、客体、信息(传媒)、目标4、特征:行为主体是组织机构;沟通对象是相关公众;工作手段是传播沟通媒介;本质是双向的信息交流;目标是为组织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5、研究内容:基本概念与涵义;产生与发展历史;行为主体及功能;公共关系的对象传播媒介;管理程序;实务活动;职业道德等6、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艾维·李——公共关系之父; 爱德华·伯纳斯——奠基人拿来主义时期:80S初-1986年:公关部挂牌;公关从业人员出现;国际公关公司;抢登中国市场;自主发展时期:1986-1993年:行业协会辈出;出版物丰硕;培训活跃;理论实践结合;国内外交流成熟发展时期:1993年至今:渗透各行各业;职业公关公司;公关教育立体化;政府公关发展7、未来公共关系发展趋势:职业化程度日益提高;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技术手段日益现代化;主体的多元化;理论研究日趋成熟,科学化、系统化;民族化和公关意识的普及化;责任化趋势加强;公关教育逐渐加强、逐步完善8、职能:指公共关系对社会组织、个人与整体社会所担负的职责与所发挥的功能收集信息、咨询建议、沟通协调、教育引导、塑造形象9、原则(公关人员处理公关事务的活动准则)①事求是原则②互惠互利原则③双向沟通原则④全员PR原则⑤长期坚持原则⑥开拓创新原则10、类型:依据业务内容分类:宣传型:利用各种宣传媒介、方式宣传自己提升知名度形成有利的社会舆论交际型:不借助媒介,人际交往中开展公关建立感情,建立良好关系服务型:依靠提供各种服务,依靠本身实际行动,不靠宣传靠服务社会型:举办各种社会性、公益性、赞助性活动开展公关活动如纪念会、庆祝典礼征询型:采集信息、舆论调查、民意测验等,双向沟通,组织决策,公众印象依据行为方式分类:建设型:组织为开创新局面,使公众产生新感觉、新兴趣,开创阶段或新产品推出维系型:组织在稳定发展时期,用来巩固良好形象,公众良好印象的保持防御型:潜在危机时防止公共关系失调进攻型:组织与环境冲突、摩擦,以攻为守,抓时机条件变换决策、迅速调整、开辟新环境矫正型:出现不良影响,采取措施修复形象依据与组织的关系分类:内部公共关系;外部公共关系依据活动主体分类:企业公共关系;政府公共关系;国际公共关系第二章公共关系行为主体1、社会组织涵义:社会组织简称组织,是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人们为了有效达到特定目标,依照一定的形式组建起来的社会团体与机构。
公共关系期末复习(一)
第二节 公共关系概述
概括以上四点内容,我们可以给出一个简洁的定义:
所谓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运用有效的传播手 段,使自身适应公众的需要,并使公众也适应组 织发展需要的一种思想、政策和管理职能。
BEA Confidential.A Confidential. | 28
第三节 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4、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分类,可将其分为顺意公众、 逆意公众和边缘公众。 5、根据组织的需求和价值取向,可区分出受欢迎的公众, 不受欢迎的公众和被追求的公众。 6、根据公众与组织发生关系的时序特征分类,可以把公 众分为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和行动公众。
第一章 公共关系学概述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历史沿革
一、历史上人们对于关系的认识 二、现代公共关系的开端 三、现代公共关系的成熟 四、当代公共关系的普及 五、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BEA Confidential. | 2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历史沿革
(三)近代公共关系在美国萌芽 近代公共关系萌芽于美国。 1690年,哈里斯创办了《国内外公共事件》报纸,虽然仅 仅出了一期,却标志着北美殖民地报刊业的兴起。
BEA Confidential. | 13
第二节 公共关系概述
(二)公共关系活动 公共关系活动是指一个组织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争取 公众舆论支持而采取的政策、行动和活动,主要包括协调、 传播、沟通等手段,即以创造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为目的 的一种信息沟通活动。 这种活动是主观见诸于客观的一种社会实践。 表现为日常公共关系活动和专项公共关系活动两大类。
BEA Confidential. | 29
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公共关系的三个构成要素:组织、公众、传播。
公共关系的三个基本类型:主体型公共关系、对象型公共关系、功能型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客体是社会公众,联结主体与客体的中介环节是信息传播。
公共关系的三个构成要素:组织、公众、传播。
公共关系的三个基本类型:主体型公共关系、对象型公共关系、功能型公共关系。
出自:年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第1版出版的图书《公共关系实务与礼仪》第六章公共关系工作类型。
公共关系的主体就是社会非政府,客体就是社会公众,连结主体与客体的中介环节就是信息传播。
这三个要素形成了公共关系的基本范畴,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实际操作都就是紧紧围绕着这三者的关系层层进行的。
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p.r.,简称“公关”)是由英文“public relations”翻译而来的,中文可译为“公共关系”或“公众关系”,不论是其字面意思还是其实际意思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都是指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
公共关系研习也就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新兴专业,开办大专、本科至最低硕士的课程。
关于公共关系的各种定义存有很多,通常指一个社会非政府用传播手段并使自己与有关公众之间构成双向交流,并使双方达至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环境的管理活动,充分反映了公共关系就是一种传播活动,也就是一种管理职能。
术语起源公共关系的起源“公共关系”一词的首次发生就是在年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的国会演讲。
根据爱德华·伯尼斯(edwardbernays)定义,公共关系就是一项管理功能,制订政策及程序去赢得公众的一致同意和采纳。
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是指某一组织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认识,理解及支持,达到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促进商品销售目的等一系列公共活动。
它本意就是社会非政府、集体或个人必须与其周围的各种内部、外部公众创建较好的关系。
公共关系知识点总结
公共关系知识点总结公共关系知识点总结绪论第一节公共关系基本理论公关关系:指社会组织通过双向传播的沟通手段,协调与相关公众的关系,以树立组织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生存环境。
顺意公众:指那些对组织的政策和行为持赞成意向和支持态度的公众。
潜在公众:是指由于潜在的公共关系问题而形成的潜在公众或未来公众。
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1、公共关系的构成:主体(社会组织)、客体(公众)、手段(传播)。
2、公共关系的目标:塑造形象,建立信誉。
3、公共关系的原则:真实诚信、互利互惠。
4、公共关系的方法:双向传播、内外沟通。
5、公共关系的方针:立足于长远、着眼于当前。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社会组织、公众、传播。
公众的分类:1、按照公众与组织的归属关系:内部公众、外部公众;2、按照公众对组织的重要程度:首要公众、次要公众;3、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顺意公众、逆意公众、边缘公众;4、根据公众构成的稳定性程度:临时公众、周期公众、稳定公众;5、根据组织对公众的价值判断(公众对组织的吸引程度):受欢迎的公众、不受欢迎的公众、被追求的公众;6、根据公众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
传播的类型: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1、收集信息,检测环境2、咨询策划,形象管理3、沟通交际,协调关系4、宣传引导,传播推广5、处理危机,化解矛盾第二节公共关系的产生发展史现代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公共关系在美国(西方)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1、巴纳姆时期(反公共关系时期、公众被愚弄时期、《麦克卢汉》)1882年,美国律师、文官制度倡导者多尔曼伊顿在耶鲁大学法学院发表题为《公共关系与法律职业的责任》的演讲,首次使用了“公共关系”这一概念。
2、艾维李时期(公共关系之父、公众应该被告知、说真话、《原则宣言》)他第一个提出了公共关系的基本思想和原则,并使公关工作成为社会承认的一门新兴职业。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爆发了以揭露工商企业的丑闻和阴暗面为主题的新闻揭丑运动:“扒粪运动”3、伯纳斯时期(现代公关学之父、投公众之所好、1923年出版《舆论明鉴》:公共关系第一部经典著作,并在纽约大学首次讲授公共关系课程)4、现代时期美国公关专家卡特利普和森特出版《公共关系咨询》和《有效公共关系》,提出了“双向对称”模式英国弗兰克杰夫金斯促进了当代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
公共关系学的基本要素
公共关系学的基本要素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与各种公众之间建立和维护良好关系的学科,是企业和组织成功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公共关系学的基本要素包括公众、沟通、信任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分别从这几个要素出发,探讨公共关系学的基本要素。
首先,公众是公共关系学中至关重要的要素之一。
公众是指组织与其相关的所有人群,其中包括利益相关者、顾客、员工、政府机构、媒体等等。
在进行公共关系活动时,组织需要理解并满足这些公众的需求和期望,以建立良好的关系。
通过与公众建立有效的沟通,组织可以更好地理解公众的需求,并在决策和行动中充分考虑这些需求,从而提高公众对组织的认同感和支持度。
其次,沟通是公共关系学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和维护公共关系的基础。
通过沟通,组织可以传递其价值观、愿景和使命,分享信息,解答疑惑,并与公众建立互信和互动的关系。
沟通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例如媒体公关、口头和书面沟通、社交媒体等等。
在进行沟通时,组织需要考虑到不同公众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沟通渠道和方式,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和接受。
第三,信任是公共关系学中的重要要素之一。
信任是建立和维护良好关系的基础。
公众对组织的信任度会影响他们对组织的支持和忠诚度。
为了获得公众的信任,组织需要履行其承诺、遵守道德规范、积极参与社会责任活动,以及保持透明度和诚信。
当组织能够以诚实和透明的方式与公众进行沟通,并根据其预期行动时,公众会更有信心地支持和信任组织。
最后,可持续发展是公共关系学中的重要要素之一。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同时,不破坏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公众对组织的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感越来越重视。
组织需要通过与公众的沟通,传递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措施,以及展示其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表现。
只有在公众认为组织是可持续且负责任的,他们才会更有动力去支持和与组织建立关系。
以上即是公共关系学的基本要素——公众、沟通、信任和可持续发展。
公共关系学要点
一、基本概念及理论1.公共关系的定义:指一个组织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使自身适应公众的需要,并使公众适应组织发展需要的一种思想,政策和管理职能。
2.公共关系观念主要有:形象观念,公众观念,传播观念,协调观念,互惠观念。
还有团队观念,创新观念,服务观念和社会观念3.公共关系观念:指人们在公共关系实践中形成的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倾向的深层的思想意识,是人们对公共关系活动的一种自觉的认识和理解。
4.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组织传播公众5.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公共关系的工作对象)6.公众的分类:根据公众和组织的所属关系分:内部和外部公众、根据公众与组织发生关系的时序分: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和行动公众根据公众对组织的重要程度分:首要公众,次要公众,边缘公众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分:顺意公众,逆意公众和独立公众。
7.公共关系的中介—传播:指个人间,群体间或群体与个人之间交换和传递新闻,事实,意见,感情的信息过程,这种传播是双向性的信息交换和分享。
8.传播的要素:信源(传播者,传者即信息的制造者),信宿(信息的接收者),信息符号,信息退通道传播的活动过程: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美国著名政治学者,传播学研究的先驱H。
拉斯韦尔,集研究之大成,于1948年提出看著名的拉斯韦尔要素,即五w要素的理论。
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反应如何9.宣传:是指社会组织有意识的把某种观念,意识,态度和情绪,以及风俗,信仰传播于社会的努力,是一种有意控制社会心理的活动。
区别:工作性质不同,工作方式也不同。
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联系,共同的产生条件,共同的指导思想(用户第一,社会效益第一),相似的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市场营销把公共关系作为组成部分;两者的区别,范围不同,目的不同,手段不同10.公共关系与庸俗关系本质上的区别:两者产生的基础不同两者的理论依据不同两者的活动方式不同两者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两者产生的效果不同庸俗关系是指日常生活或经济交往中,利用金钱或职权,拉关系,走后门,套私情,为个人谋取好处等不正当的人际交往活动。
公共关系学自考第一章
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论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组织机构、沟通对象是相关公众、工作手段是传播沟通媒介、过程是信息的双向交流、目标是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公共关系状态:一个组织与其公共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
公共关系活动(实务):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去协调组织的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的公共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运作环境的一系列公共关系工作。
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它不仅指导着公共关系实务工作的健康发展,而且渗透到管理者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引导、规范着组织行为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关系:在公共关系学中主要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相处和交往的行为和状态,简单说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联系。
舆论:在公共关系学中指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政策、行为、人员或产品所形成的看法和意见的总和,是社会上大多数人对组织的看法和意见的公开表达。
形象:在公共关系学中指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认知和评价。
“形象”在公共关系中的深层意义:1.公共关系所说的形象其本质是信誉,重视组织形象实质上是重视组织信誉。
2.公共关系将建设和完善组织形象的内涵放在第一位,然后才考虑建构组织形象的外观。
3.公共关系塑造的是组织的整体形象,而不仅仅限定在个别的、具体的产品形象或人员形象要素上。
4.公共关系形象是通过组织的传播活动去影响公众的观念和态度而形成的,这种传播活动虽然也借用各种直观设计的方法和视觉的效果,但不是单纯靠感官的刺激,而要靠理性的说服,靠思想的沟通,靠情感的交流去影响人心。
公共关系的历史与发展:1.古代时期—公共关系思想的萌芽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堪称最早问世的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书籍。
2.巴纳姆时期—神话与欺骗报刊宣传活动:是19世纪中叶在美国风行的,被认为是现代公共关系业的前身,它是指一个组织为了自身的目的和利益,雇佣报刊宣传员在报刊上进行宣传活动,以制造舆论,扩大影响。
公共关系学知识要点
第一讲公共关系和人际关系一、公共关系1.公共关系的5个基本要点主体-组织、客体-公众、手段-媒介、目的-形象、本质-沟通2.公共关系的定义是社会组织在运行中,运用信息传播沟通媒介,为促进组织与相关公众之间的双向的了解、信任和合作,为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而进行的活动。
二、公共关系学1.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公共关系活动现象及其内在规律。
2.公共关系学的内容理论和实务两部分。
3.公共关系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应用学科。
三.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的定义: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3.人际关系应从我做起一表人才两套西装三杯酒量四圈麻将五方交友六出祁山七术打马八口吹牛九分努力十分忍耐第二讲公共关系的产生和发展一、公共关系的产生1.公共关系形成的历史条件(1)政治条件: 民主政治取代专制制度(2)经济条件: 市场经济取代小农经济(3)文化心理:由“理性”转向“人性”(4)物质技术: 大众传播超越个体传播2.公共关系在美国的肇始⑪公共关系在美国的肇始原因美国完备的政治体制和发达的市场经济美国是个移民国家⑫公共关系在美国的肇始过程报刊宣传运动(便士报运动) 巴纳姆神话扒粪运动(揭丑运动)二、公共关系的发展1.艾维·李--公共关系职业化阶段创办:1904年的宣传顾问事务所-派克和李公司理念:“说真话”、“公众必须被告知”信条:凡是有益公众的事,最终必将有益于企业和组织。
2. 爱德华·伯奈斯--公共关系科学化阶段第一本书:1923年《舆论之凝结》。
课程:1923年在纽约大学开设课程。
教材:1952年编教材《公共关系学》信条:“投公众所好”、“企业必须获得公众的谅解与合作”3.斯科特·卡特李普创造公共关系“双向对称”模式。
1952年,他与人合著《有效公共关系》论述了“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模式标志着现代公共关系的成熟,这本书在美国被誉为“公共关系的圣经”.第三讲公共关系的职能一、沟通信息1.信息是公共关系活动的基础(1)什么是信息:信息是对消息的接受者来说预先不知道的报道。
公共关系第一章绪论知识点汇总
公共关系第一章绪论知识点汇总1.公共关系定义:公共关系是一门管理科学,主要通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协调关系、处理危机、塑造形象,在满足公众利益的基础上求得组织自身的发展。
2.公共关系的多层含义:(1)公共关系状态。
指一个组织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舆论的状态,即这个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现实形象。
(2)公共关系活动。
指一个组织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争取公众舆论支持而采取的政策、行动和活动,主要使用协调、传播、沟通等手段,即以创造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为目的的一种信息沟通活动。
(3)公共关系观念。
是人们在公共关系实践中形成的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倾向的深层的思想意识,既有易见的公关观念,也有尚未被人意识到的潜在观念,是人们对公共关系活动的一种自觉的认识和理解。
公关观念主要有形象观念、公众观念、传播观念、协调观念、互惠观念、创新观念、服务观念、团队观念和社会观念等。
(4)公共关系学科。
指以公共关系的客观状态和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及方法的一门学科。
公关史、公关原理和公关实务共同构成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体系。
(5)公共关系职业。
指专门提供公关方面的服务而获取报酬的职业。
3.公共关系的三个基本要素:主体——社会组织:客体——社会公众;中介环节——传播。
4.社会组织的特点:群体性、导向性、系统性、协作性、变动性和稳定性。
5.社会组织与环境。
6.公众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7.传播的基本含义及要素。
8.公共关系与广告。
两者主要的区别:传播目标不同,传播原则不同,传播方式不同,传播周期不同,所处地位不同,效果不同。
9.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
两者的联系:共同的产生条件——商品生产的高度发展;共同的指导思想——用户第一,社会效益第一;相似的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市场营销把公共关系作为组成部分。
两者的区别:范围不同;目的不同;手段不同。
公共关系学复习简要
1、公共关系——社会组织为了实现良好合作与和谐发展,通过关系协调、沟通管理、形象塑造等方式,同利益相关的公众结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它包括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关系、企业与消费者及有关客户的关系、领导与员工的关系等。
2、公共关系组成的四要素——社会组织(主体)、媒介、公众(客体)、互动(必备要素)3、公共关系的基本属性——客观性、普遍性、公共性、相关性、互动性、互利性、多样性、规范性、稳定性、周期性4、现代公共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1)“公众受愚弄”时期(巴纳姆时期):代表人物——费尼斯·巴纳姆口号——“凡宣传皆好事”,完全不把公众放在眼里。
(2)“说真话”时期(艾维·李时期)代表人物——艾维·李口号——说真话(3)“投公众所好”时期(爱德华·伯内斯时期)代表人物——爱德华·伯内斯口号——投公众所好(4)“双向对称”时期(斯科特·卡特李普新时期)代表人物——斯科特·卡特李普口号——“双向对称”模式5、现代公共关系特征——公共关系学科规范化、公共关系教育专业化、公共关系工作职业化、公共关系行业国际化6、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有效地达到特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宗旨、制度和系统建立起来的共同活动集体。
7、社会组织的特征——目的性、整体性、变动性8、公众——即与特定的社会组织发生联系并对其生存发展具有影响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是公共关系传播沟通对象的总称。
9、公众的特征——整体性、共同性、相关性、多样性、变化性10、同一种公众有不同的分类——(1)根据组织公共关系活动的内外对象分类:内部公众、外部公众(2)按公众的组织结构:个体公众、组织公众(3)根据组织权力的性质:一般社团型公众、公共权力型公众(4)根据关系的重要程度:首要公众、次要公众(5)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顺意公众、逆意公众、边缘公众(6)根据公众构成的稳定性程度:临时公众、周期公众、稳定公众(7)根据组织的价值判断:受欢迎的公众、不受欢迎的公众、被追求的公众(8)根据公众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特点: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11、公共关系三大目标的内涵——(1)“认知度”——一个社会组织被社会公众所认识、知晓的程度,其包含被认识的深度、被知晓的广度两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关系学》知识点四: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我们首先看一看公共关系的要素构成(如图1-1所示):从图1-1中我们可以知道,公共关系是由社会组织、社会公众、传播三要素构成的。
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客体是社会公众,联结主体与客体的中介环节是传播。
这三个要素构成了公共关系的基本范畴,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实际操作都是围绕着这三者的关系层层展开的。
(一)公共关系主体——社会组织公共关系离不开主体,没有主体就无法回答“是谁在开展公共关系”这一重要问题。
主体就是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控制者、实施者和获益者,它在公共关系行为过程中处于主动和主导地位。
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尽管有些个人,如在竞选活动中的候选人、国家公务员、社会名流等,为了某种特殊利益也开展公关活动,但他们在从事公共关系活动时,不是以自然人的身份,而是以法人的身份出现的。
全面研究社会组织是社会学的课题,公共关系学主要是从公共关系活动的角度,对社会组织相关的性质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
你是如何定义社会组织的?它有哪些特点?1.社会组织的特点。
社会组织简称组织,是指由一定的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规范、围绕一定的目标聚合而成的社会团体。
它是一个与“个体”相区别的概念,是人们有意识地为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依照一定的结构形式而组成的有机整体。
社会组织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群体性。
社会组织是多数人的集合体,是一个团体、群体,而不是哪一个人,也就是说,组织的成员是复数而不是单数。
(2)导向性。
社会组织这个多数人的集合体是靠共同目标来维系的,所有的组织成员、组织的所有活动都必须指向这一共同目标,其行为有较强的目标导向性。
建立社会组织的目的就是为了达成某个特定的目标,其成员根据目标属性和特定的功能,相互凝聚,结合成群。
(3)系统性。
社会组织不是由杂乱无章的“乌合之众”所组成,而是以一定的规章制度、责任分工相互约束的个体组成的整体,只有以系统的方式组织和构建起来,社会组织才能形成合力,完成共同目标。
(4)协作性。
社会组织都有与实现其特定目标相适应的结构形式,通过这种结构纽带,分散的、没有联系的人、财、物、时间、信息与环境等诸多因素,在一定的范围内联系起来。
它要求社会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制约。
(5)变动性。
社会组织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存在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
因此,无论是组织的形式还是目标,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环境的变化必然带来组织的相应改变,组织的存在意义在于完成社会分工任务,而这只有通过组织自身的动态运作才能实现。
(6)稳定性。
尽管社会组织的成员及其领导者都是可变的,在数量和规模上有不断扩展的趋势,但作为一种活动结构,即将组织成员组合在一起的基本框架或骨架总是稳定的,不会轻易发生变化。
2.社会组织的分类。
人们组合成为社会组织必定是为了完成某种共同目标,但目标的存在方式又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社会组织必然具有多种类型。
一般来说,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1)营利性组织。
营利性组织即以经济利益为目标,追求盈利的组织,如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旅游服务性公司、宾馆等。
这类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往往直接为如何增进经济效益服务。
(2)非营利性组织。
非营利性组织即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为目标,为服务对象谋求利益,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如学校、公立医院、慈善机构、社会公共事业机构等。
这类组织的公共关系是要为树立真诚服务的组织形象而努力。
(3)互利性组织。
互利性组织即以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互获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如政治党派、群众群体、宗教组织等。
(4)公益性组织。
公益性组织即以国家和社会性利益为目标,维护一定范围内所有人的利益的组织,如政府、军队、治安机关、司法机关等。
3.社会组织与环境。
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而必须与一定的环境发生关系。
公共关系意义上的环境又称社会环境,是指组织所面临的各种社会条件以及各类公众。
组织与环境处在不停的相互作用中。
一方面,每个组织都是环境的产物,一定的环境提供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乃至信息资源,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组织的活动性质和范围,组织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组织又并非消极被动地任由环境摆布,它可以反过来对环境施加影响,发挥作用,但这种反作用必须建立在组织对环境状况的准确把握之上。
由于环境在本质上是动态系统,它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这样,在组织与环境之间就始终存在一个矛盾,即组织目标的确定性与环境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每个组织都必须建立自己的、确定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每个组织又必须使自己在实施既定目标的过程中,让既定目标与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相适应。
正是由于这个矛盾,才产生了组织对公共关系的需求。
公共关系活动为组织创造良好的公共关系,就可以视为“营造环境”的活动,这是组织对环境的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
为此,一个组织必须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为什么一个组织必须具备下列五项能力?(1)应变能力。
任何一个组织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
一方面,组织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包括市场、社区、政治、文化等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整合活动;另一方面,组织要适应内部心态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组织与成员的关系,使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统一。
(2)认知能力。
任何组织必须准确认知自己,使内部组织知觉与外部组织知觉相一致。
内部组织知觉是指组织对自身的认知;外部组织知觉是指公众对组织的认知。
这两种组织知觉有时一致,有时背离,这就需要组织准确地加以辨别。
(3)检验能力。
组织必须敏锐地把握发展机会,及时检验出组织内外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因素,并将其加以放大;及时剔除不利于组织目标的因素,并且做好善后工作。
(4)协调能力。
一个组织必须有效地调节部门关系、人际关系,消除各种关系冲突,形成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关系网络。
(5)结构能力。
一个组织必须适时进行组织设计、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发展组织的活力,形成较强的凝聚力。
组织设计是指岗位的设置、人员的配置、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变更;组织变革是指成员思想和心理的变革;组织发展是指工作群体关系的进化。
一个健全的组织必须具备这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因此,在营造组织环境的过程中,随时收集各种环境的信息,增加组织的各种能力,就成为公共关系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公共关系客体——社会公众公共关系也称作公众关系,因为公共关系的工作对象就是社会公众(简称公众)。
人们要做好公共关系工作,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公众,只有了解公众,才能真正了解公共关系的对象和内容,才能制定正确的目标、策略和方法,从而使公共关系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与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使组织形成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
在公共关系学里,公众与“大众”、“群众”有区别吗?1.公众的基本特点。
公共关系工作对象统称为公众,公众这一概念在公共关系学中有其特定含义。
正确理解这种含义,树立正确的公众意识,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公共关系工作的实质具有指导意义。
在公共关系学里,公众与“大众”、“群众”是有区别的。
它不是泛指社会生活中的所有人或大多数人,也不是泛指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部分人,而应具体地称为“组织的公众”。
其特定含义是:与一个社会组织发生直接或间接关系,对该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现实的或潜在影响力的个人、群体和社会团体。
也就是说,公众必须是与某一组织具有现实或潜在的利益关系,并且对组织的目标与政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个人和团体。
简言之,公众与组织之间必须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作为公共关系的运作客体,公众有其自身的特点。
(1)群体性。
从组织的角度来说,公众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群体的特征。
常见的群体可划分为三个层次:①法人群体。
法人群体即依法成立的社会实体,如工厂、机关、学校、医院等。
它们都拥有一定的财产和生存空间,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
②任务群体。
任务群体即在一定的时间内暂时汇集到一定地点,从事类似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共同目标的社会成员集合体,如图书馆的读者、商店的顾客、风景区的游客等。
③角色群体。
角色群体即指具有某一共同身份或从事某一共同职业的社会成员集合体,如学生、工人、干部、教师、医生等。
了解公众的群体特点,对于组织根据目标与环境确定选择公共关系对象非常重要。
因为,任何组织的公众都是由各种群体相互交织、相互渗透而构成的。
(2)同质性。
即公众的形成是由一个组织的性质来确定的。
一般来说,具有相似目标和性质的组织往往拥有相似的公众。
例如,所有企业都要向顾客销售产品,因此,所有的企业都有顾客公众;所有的企业都要有员工从事生产,因此,所有的企业都有员工公众;依此类推。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社会群体各自有其独立性,但凡是因同一个原因而形成的公众都是同质的,即公众相互之间存在某种共同点,如共同的需要、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的、共同的背景、共同的兴趣等。
这些共同点使一群人、一些团体或组织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态度与行为,成为一个组织的公众。
例如,一家商店进进出出的顾客之间本来并无直接联系,但他们因为来此购买商品而成为商店的公众。
再如,美国在印度的一家化工厂的有毒物质泄漏,造成大量当地居民的伤亡。
这些伤亡者及其亲属尽管彼此之间可能毫无联系,也可能不属于同一个组织,但是他们作为有毒物质污染事件受害人的这一共同点,使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具有内在的联系,不约而同地或者有组织地针对这家化工厂形成一定的公众压力、舆论压力,甚至采取一致的行动,因此就成为该公司的公众了。
(3)变化性。
公众不是封闭僵化、一成不变的对象,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
任何组织面临的公众都在不断地变化,他们的性质、形式、数量、范围等方面随着主体条件、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某航空公司的一次空难事件形成的受难者家属公众会因问题的解决而消失。
再如,某一个人可以有多重公众身份,对商店来说是顾客公众;对学校来说是家长公众,对工厂来说是员工或股东公众。
另外,在关系紧张时,他可能是特定组织的重要公众,关系缓和了就变成了次要公众。
明确公众的变化,组织才能随时修改计划,采取公共关系有效措施,让公众向有利于组织的方面变化。
(4)相关性。
公共关系所指的公众不是抽象意义上的人民大众或劳苦大众,而是指与特定社会组织相关联的个人、群体和组织。
这种关联性是由组织与公众间的相互利益关系决定的。
一群人之所以成为某一组织的公众,是因为他们与该组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即他们的意见、观点、态度和行为对该组织的目标和发展具有现实的或潜在的影响力、制约力,甚至决定该组织的成败。
同样,该组织的决策和行为也对这些公众具有现实的或潜在的影响力、作用力,制约着他们利益的实现、需求的满足、问题的解决等。
这种相关性是组织与公众形成公共关系的关键。
从公众的群体性、同质性、变化性和相关性四个方面来把握公众的特定含义,有利于我们理解公众这一概念与大众、群众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帮助我们了解、研究公众,从而更好地开展公共关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