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京剧趣谈)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3京剧趣谈》问题解答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3京剧趣谈》问题解答
1.京剧表演中的“马鞭”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舞台太小;②真马不受控制。
2.“马鞭”这种表现形式有什么作用?
答:①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②马鞭给演员带来很大的表演自由;③马鞭还具有装饰作用,给演员的舞台表演增添光彩。
3.读第2自然段,作者列举了什么例子?说明了什么?
答:作者列举了《拾玉镯》中小姑娘绱鞋底的事例,说明虚拟道具在舞台中的作用,更能凸显演员的精湛功力,增强戏剧的表达效果。
4.“可客人也一样‘饱’了。
”这里的“饱”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答:因为这里是在用虚拟的道具来表演酒宴,演员们根本没吃没喝,所谓的“饱”是通过动作演出来的,并不是真的吃饱了,所以“饱”加上了引号。
5.静态的“亮相"这一表现形式有什么特点?妙在何处?
答:特点:双方正打得不可开交之际,忽然锣鼓声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
妙处:一动不如一静,静,越发能显示武艺的高强,越发能显示必胜的信心。
这
正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6.“刀(枪)下场”这一动态的亮相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妙处?
答:特点:双方正在交战,一方被打败,跑下去了。
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抡圆了胳膊把手中的兵器耍了个风雨不透。
妙处:融合了杂技成分的亮相表演,就是为了凸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7.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答:①语言通俗幽默,亲切自然。
②舞台场景描写生动传神。
③运用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使得文章更有说服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案与反思第【1】篇〗无中生有,品艺术之趣—《京剧趣谈》教学设计及评析教学内容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
初步了解中国京剧中马鞭等体现出来的艺术特点,培养对京剧艺术的欣赏能力。
3.自主搜集有关京剧的资料,了解关于京剧的一般常识。
4.通过自读课文、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5.通过对京剧马鞭等知识的学习,激发关心、热爱中国京剧艺术的情感,感悟京剧的无穷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马鞭的常识,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2.京剧是比较陌生的领域,通过资料补充,对课文内容稍做细致了解。
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认识和热爱。
突破方法:自主研读课文,并搜集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京剧马鞭、纳鞋底等表现出来的虚实的艺术性。
突破方法:通过多媒体了解京剧虚实的艺术性。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自主研读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戏剧的种类,制作相关课件。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戏曲引入,导入新课1.播放黄梅戏、越剧和京剧唱腔片段。
问:你知道这是什么音乐吗?2.在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京剧的知识,你了解到了哪些?京剧,被称为“国粹”,谁会唱上一段京剧?比如我们在音乐课上欣赏过的《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3.完整播放京剧《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片段。
思考:杨子荣在林海雪原上干什么?从哪里看出骑马?小结:京剧是我国传统艺术,在京剧中,一根马鞭就能看出人物在跃马扬鞭、驰骋原野。
这就是京剧特有的舞台艺术。
4.板书课题,了解带星号的课文是自读课文及学习方法。
5.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六上第23课主要内容
六上第23课主要内容
《京剧趣谈》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京剧在表演艺术方面的特色,包括马鞭和亮相。
文章以轻松幽默的方式介绍了京剧的特点,让读者在欣赏京剧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艺术魅力。
课文介绍了京剧表演中马鞭的使用。
马鞭实际上是一种道具,用于模仿马匹的动作。
演员通过挥舞马鞭,可以表现出骑马时的各种姿态和动作,这种表演方式非常具有象征意义,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演员所要表达的意境。
同时,马鞭的使用也有其特殊的技巧和要求,需要演员具备较高的表演功底。
课文还介绍了京剧中的亮相。
亮相是京剧中的一种独特表演方式,演员在完成一系列动作后,会摆出一个稳定的姿势,展示自己的造型和技艺。
亮相不仅可以展示演员的技巧和功底,还可以突出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
在京剧中,亮相往往是一个情节的高潮部分,也是观众最为期待的表演环节之一。
课文还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介绍了京剧表演中的一些趣闻轶事。
这些故事不仅
展示了京剧的独特魅力,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京剧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京剧趣谈》这篇课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京剧的特色和魅力,让读者在欣赏京剧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艺术价值。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同时,这篇课文也展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意识。
23课京剧趣谈笔记
23课京剧趣谈笔记
《京剧趣谈》是六年级上册的第23课,主要介绍了京剧在道具使用和动作造型方面的艺术特色。
以下是一些详细的笔记:
道具使用:课文介绍了京剧中的道具使用,包括实在的道具和虚拟的道具。
例如,马鞭是实在的道具,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而针线则是虚拟的道具,但在演员手里,'无’远远胜过了’有’。
动作造型:课文介绍了京剧中的动作造型,包括静态亮相和动态亮相。
静态亮相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一动不如一静,此时无声胜有声。
动态亮相则展示了京剧艺术的活力和生动性。
主题思想:这篇课文赞扬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的创新精神。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京剧趣谈)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京剧趣谈)解析京剧趣谈马鞭(1)中国古人时常要骑马。
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舞台方圆太小,马匹是无法驰(chí)骋(chěng)的。
真马出现在舞台上,演员也怕它失去控制。
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终于战胜了这种尴(gān)尬(gà)——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
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
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
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介绍了京剧中马鞭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产生、作用和它的独特魅力。
(2)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
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
比如《拾玉镯》中小姑娘纳鞋底,鞋底是实的,针线可是虚的,但在演员手里,“无”远远胜过了“有”。
介绍虚拟道具一样可感觉可使用。
(3)再比如宴席上的酒壶酒杯。
主人一声吩咐“酒宴摆下——”仆人立刻把酒壶酒杯端上舞台。
主人和客人举杯喝酒,一杯又一杯,但就是不见吃饭吃菜,可客人也一样“饱”了。
京剧一般是不把饭碗搬上舞台的,一旦真用,那就得“狠狠做戏”。
比如《金玉奴》中有一个细节,小生演员用饭碗喝完豆汁,又用嘴去舔筷子,如果没有这“舔” ,那饭碗也就完全不必拿上舞台。
介绍虚拟道具的妙处以及真道具表现夸张的特点。
亮相(1)京剧还有一种奇特之处:双方正在对打,激烈到简直是风雨不透,台下看的人非常紧张,一个个大气儿不敢出,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唯恐在一眨眼间,谁就把对方给“杀”了。
然而也怪,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jiá)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小孩子和外宾忍不住要问:“如果他们当中哪个先‘醒’了,拿起兵器朝着对方一刺,对方不就‘完’了吗?”介绍京剧中亮相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第23课《京剧趣谈》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京剧趣谈》选入教材本单元,旨在使学生感悟艺术的高妙,受到美的熏陶。
课文分两部分,作者的编写意图是想通过这两方面的介绍使学生对京剧这门艺术有一些了解。
第一部分《马鞭》是为了向学生介绍京剧表演中利用虚拟的道具来表现真实生活的特点;第二部分《亮相》是为了向学生介绍双方打斗场面的表现手法。
文章语言严谨,生动有趣,说理清楚,可读性强。
【作者介绍】徐城北,戏曲研究所研究员,1942年10月20日生于重庆,长于北京,肄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
曾在新疆和河北工作了15年,“文革”当中被迫在全国游走了22个省。
粉碎“四人帮”后专业归口,调回首都,在中国京剧院担任编剧,后转入学术研究,曾任该院研究部主任。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成果:多年专注于对京剧艺术及其背景进行学术研究。
著有《梅兰芳与20世纪》、《京剧与中国文化》、等各类著作共40余册。
经常进入戏曲实践和民俗背景当中进行探查,经常在国内外各类报刊发表文章,多次获奖。
【与文章有关的资料介绍】京剧:曾称平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
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
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组词。
彻()虚()维()凸()切()虑()唯()凹()二、补充四字词语。
无()无()()不透文质()()吞()咽三、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六年级上册语文23京剧趣谈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23《京剧趣谈》笔记一、京剧的历史渊源京剧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起源于北京,是我国戏曲中的一朵奇葩。
它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它汇聚了汉族皮影戏、山戏、秦腔、河北梆子、大鼓等多种曲艺形式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二、京剧的表演特点京剧的表演以唱、念、做、打四维结合为主要特点。
它具有音乐优美、舞台布景精美、服装华丽、动作优雅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京剧表演中,演员们需要通过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来表现角色的性格、气质、情感等。
这种全方位的表演形式,使得京剧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三、京剧的故事情节京剧的剧情题材广泛,涵盖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故事、宫廷戏、传统神话和现实生活等各个方面。
京剧所演的剧目内容有历史传奇、宫廷戏、武侠战争、儿童戏等多种类型,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富有变化。
每一个京剧剧目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京剧的文化价值京剧作为我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它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形式,更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一。
京剧所表现的历史、传统、美学等方面的内容,使得它在我国戏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五、我的个人理解经过学习《京剧趣谈》,我对京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京剧不仅是一种传统的艺术表演形式,更是我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它融合了我国古代文学、音乐、艺术等多种元素,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宏伟和深厚。
通过学习京剧,我深刻感受到了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也更加热爱和珍惜我们的传统文化。
总结回顾:通过学习《京剧趣谈》,我对京剧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故事情节和文化价值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京剧作为一种代表性的我国传统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对于我们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希望能够更多地学习和了解京剧,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加璀璨和丰富。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23《京剧趣谈》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23《京剧趣谈》优质课说课稿23 《京剧趣谈》说课稿一、说教材《京剧趣谈》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第七单元以让学生体会艺术之美为主题编排课文,而本课就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中“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
作者徐北城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将这些奥秘娓娓道来,不仅介绍了关于京剧的知识,也流露了作者对于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这篇课文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文中的描述展开想象,体会京剧的魅力。
3.能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及艺术特色,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
能借助文中的描述展开想象,体会京剧的魅力;能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及艺术特色,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是教学的重点,后一个也是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语文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本文语言通俗,生动幽默,能较好地吸引学生阅读。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读感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同时围绕文中的重点句子,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发挥想象,联系实际,理解句子的内涵。
“教是为了不教”。
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基本的自主学习方法,所以本课重点渗透两种学习方法: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悟)感受;二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发挥想象,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展开去,由课文内容想象画面,体会艺术的魅力。
四、说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
以京剧的画面导入,让学生对京剧有一个形象感知。
从而自然地引入课题。
同时教师简介关于京剧的知识,为课文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简单补充关于作者徐北城的资料,为学生课后的学习探究点明方向。
(二)初读感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类文阅读-23 京剧趣谈(含参考答案)
类文阅读-23 京剧趣谈京剧脸谱(节选)京剧舞台上,几千出戏,数不清的花脸角色,而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一套画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脸谱。
脸谱看来五颜六色,五花八门,其实自有一套章法,也就是说各有各的谱。
如果从线条和布局来看,大致可分为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碎脸、歪脸、白粉脸、太监脸以及小花脸,等等。
每一种脸谱虽画法各异,但都是从人的五官部位、性格特征出发,以夸张、美化、变形、象征等手法来寓褒贬、分善恶,从而使人一目了然。
以三块瓦脸的基本画法而论,即由眉子、眼窝、嘴窝这“三块”组成,其他画法大多从这三块瓦脸演变而来。
如十字门脸,即从脑门至鼻梁有一条黑道,俗称“通天纹”,与两只眼、眉连接起来像一个黑“十”字。
又如花三块瓦脸,即在夸张的眉眼中加一些颜色和装饰图案。
如关羽“面如重枣”,自然画红脸;包拯“铁面无私”则黑脸非他莫属;曹操“面带奸诈”便是一副奸白脸。
京剧脸谱根据某种性格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来以色定调。
红色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脸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紫色表示老实忠厚;黄色表示凶狠勇猛;蓝色表示桀骜不驯、刚强爽快;白色表示奸诈多疑;绿色表示骁勇鲁莽;粉红色表示年迈血衰;金银色表示庄严,多用于神仙圣人。
(选自《走进传统文化》)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公正严明,不怕权势,不讲情面。
()(2)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2.每一种脸谱都是从人的、出发,以、、、等手法来寓褒贬、分善恶,从而使人一目了然。
3.用“”画出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
4.将脸谱的颜色及其性格和人物连在一起。
金银色刚正不阿程咬金红色忠诚耿直关羽白色表示庄严包拯黑色骁勇鲁莽曹操绿色奸诈多疑二郎神5.京剧脸谱如果从线条和布局来看,大致可分为哪几种?【参考答案】1.(1)铁面无私(2)五花八门2.五官部位性格特征夸张美化变形象征3.京剧脸谱根据某种性格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来以色定调。
4. 金银色刚正不阿程咬金红色忠诚耿直关羽白色表示庄严包拯黑色骁勇鲁莽曹操绿色奸诈多疑二郎神5.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碎脸、歪脸、白粉脸、太监脸以及小花脸,等等。
2020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京剧趣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2020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京剧趣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原文马鞭中国古人时常要骑马。
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舞台方圆太小,马匹是无法驰骋的。
真马出现在舞台上,演员也怕它失去控制。
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
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
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
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
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
比如《拾玉镯》中小姑娘绱鞋底,鞋底是实的,针线可是虚的,但在演员手里,“无”远远胜过了“有”。
再比如宴席上的酒壶酒杯。
主人一声吩咐“酒宴摆下——”仆人立刻把酒壶酒杯端上舞台。
主人和客人举杯喝酒,一杯又一杯,但就是不见吃饭吃菜,可客人也一样“饱”了。
京剧一般是不把饭碗搬上舞台的,一旦真用,那就得“狠狠做戏”。
比如《金玉奴》中有一个细节,小生演员用饭碗喝完豆汁,又用嘴去舔筷子,如果没有这“舔”,那饭碗也就完全不必拿上舞台。
亮相京剧还有一种奇特之处:双方正在对打,激烈到简直是风雨不透,台下看的人非常紧张,一个个大气儿不敢出,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唯恐在一眨眼间,谁就把对方给“杀”了。
然而也怪,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小孩子和外宾忍不住要问:“如果他们当中哪个先‘醒’了,拿起兵器朝着对方一刺,对方不就‘完’了吗?”问得有理,但这恰恰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俗话说“一动不如一静”,古诗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京剧趣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京剧趣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京剧趣谈》课文原文马鞭中国古人时常要骑马。
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舞台方圆太小,马匹是无法驰骋的。
真马出现在舞台上,演员也怕它失去控制。
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
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
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
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
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
比如《拾玉镯》中小姑娘绱鞋底,鞋底是实的,针线可是虚的,但在演员手里,“无”远远胜过了“有”。
再比如宴席上的酒壶酒杯。
主人一声吩咐“酒宴摆下——”仆人立刻把酒壶酒杯端上舞台。
主人和客人举杯喝酒,一杯又一杯,但就是不见吃饭吃菜,可客人也一样“饱”了。
京剧一般是不把饭碗搬上舞台的,一旦真用,那就得“狠狠做戏”。
比如《金玉奴》中有一个细节,小生演员用饭碗喝完豆汁,又用嘴去舔筷子,如果没有这“舔”,那饭碗也就完全不必拿上舞台。
亮相京剧还有一种奇特之处:双方正在对打,激烈到简直是风雨不透,台下看的人非常紧张,一个个大气儿不敢出,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唯恐在一眨眼间,谁就把对方给“杀”了。
然而也怪,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小孩子和外宾忍不住要问:“如果他们当中哪个先‘醒’了,拿起兵器朝着对方一刺,对方不就‘完’了吗?”问得有理,但这恰恰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俗话说“一动不如一静”,古诗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3课《京剧趣谈》图文讲解+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3课《京剧趣谈》图文讲解+练习知识点多音字:传:chuán传神zhuàn传记省:shěng节省xǐng反省词语解释:驰骋:(骑马)奔驰。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虚拟:虚构,凭想象造出来。
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绱:把鞋帮鞋底缝在一起。
风雨不透:风吹不进,雨淋不透。
形容包围或封闭得十分严密。
不可开交:无法摆脱或结束(只做“得”后面的补语)。
戛然: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凸显:清楚地显现。
反义词:虚拟——现实高扬——低垂紧张——放松整齐——杂乱近义词:驰骋——奔驰战胜——打败彻底——完全显现——显示奇特——奇异激烈——猛烈高妙——精妙凸显——彰显课文主题:本文描述了京剧中的马鞭、演员亮相等,展示了京剧独特的艺术魅力,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图文解读同步练习第一课时一、下列选项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控制(kōng)锣鼓(luó)外宾(bīng)气概(gài)B.尴尬(gà)凸显(tū)筷子(kuài)一眨眼(zhǎ)C.彻底(chè)仆人(pū)鲜明(xiān)拾玉镯(zhuó)D.符合(fù)装饰(shì)唯恐(wéi)绱鞋底(shàng)二、补充四字词语。
无()无()不可()()()()而止()()不透一()一()三、词语搭配。
失去解决小小的道具彻底优美虚拟的高强表演方式武艺的马鞭姿态控制必胜的信心四、把词语填入合适的句子中。
无穷无尽戛然而止不可开交风雨不透1. 师傅这会儿正忙得(),他一只手麻利地翻炒这肉片,一只手用刀剁着案板上的青椒。
2.他的话音(),发现老头儿脸色陡地变得青灰……3.你会在她的身上找到()的力量。
4.她的话说得(),让对方很难找到破绽。
五、课文内容我知道。
本文通过介绍京剧中“”和“”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和独特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于京剧的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23《京剧趣谈》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23《京剧趣谈》优质课说课稿这节课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本第23课《京剧趣谈》。
这篇课文主要向学生介绍了京剧的起源、分类以及其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1.了解京剧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能够简要描述京剧的特点。
2.学习一些常用的京剧表演形式和造型手法,能够感受京剧的魅力。
3.培养学生对京剧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导入与呈现:通过一段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京剧表演形式和造型手法的好奇心。
2.合作探究:学生小组合作研究不同角色的扮演方式,并展示给全班,以增加学生对京剧的了解和参与度。
3.情感体验:通过欣赏京剧片段和参与简单的表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京剧的魅力,提高对京剧的兴趣。
下面是本节课的教学步骤和内容安排:一、导入 (5分钟)1.播放一段京剧表演视频,引起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2.提问:你们对京剧有了解吗?你喜欢京剧吗?为什么?二、呈现 (10分钟)1.呈现相关图片,介绍京剧的起源、发展过程和特点。
2.介绍京剧的表演形式和造型手法,例如唱、念、做、打、舞。
三、合作探究 (15分钟)1.学生分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研究,包括其扮演方式、服装造型等。
2.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论和提问。
四、情感体验 (20分钟)1.欣赏一段京剧片段,让学生感受京剧的美。
2.进行简单的京剧表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京剧的魅力。
五、归纳总结 (5分钟)总结课文内容,回答导入提问。
六、作业布置 (5分钟)要求学生用2-3句话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并写下自己对京剧的感受。
通过以上的教学步骤和内容安排,我相信学生们将会对京剧的起源、分类和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够对京剧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通过合作探究和情感体验,学生们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京剧趣谈》知识归类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京剧趣谈》知识归类【多音字】pú(仆人)仆pū(前仆后继)【重点词】四字词语:约定俗成无穷无尽不可开交风雨不透武艺高强戛然而止英雄气概反义词:高扬——低垂近义词:驰骋——奔驰词语搭配:鲜明地显现【重点句】1. 俗话说“一动不如一静”,古诗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解析:引用俗语和古诗,更有力地阐明了观点。
2. 还有一种“刀(枪)下场”,可以视为动态的亮相。
双方正在交战,一方被打败,跑下去了。
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抡圆了胳膊把手中的兵器(刀或枪)耍了个风雨不透。
解析:生动地描写了舞台上京剧表演的场景,巧妙地介绍了动态的亮相。
3. 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
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
解析:“这种表演方式”指的是用马鞭代替真马用于舞台表演之上,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
4. 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解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一连四个“可以”,突出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带来的空间。
【写法】引用的手法。
示例:俗话说“一动不如一静”,古诗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主题】通过对京剧里“马鞭”和“亮相”的描写,介绍了京剧“有形与无形”和“动与静”的艺术特色的运用和深意,表达了作者对京剧这种传统艺术的喜爱之情。
【课文结构】马鞭的作用马鞭京剧趣其他虚拟道具静态动态亮相【拓展积累】京剧,曾称平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
这些民间曲调通过积累不断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京剧趣谈》知识全解
《京剧趣谈》知识全解【字词积累】会写的字鲜(xiān)(xiǎn)词语解释驰骋:骑马奔跑;奔驰。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彻底:全面的,充分的。
虚拟:不符合或者是不一定符合的事实。
无穷无尽:没有止境,没有限度。
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近义词继承——传承尴尬——难堪装饰——修饰奇特——特殊唯恐——害怕凸显——彰显反义词优美——丑陋自由——拘束高扬——低垂紧张——放松戛然而止——滔滔不绝【课文简说】结构梳理主题归纳《京剧趣谈》中《马鞭》介绍了京剧艺术中“虚拟”的道具特点,体现了京剧“六七步九州四海,三五人万马千军”的独特艺术特色;《亮相》则介绍了京剧对打中的静态和动态的亮相情景,前者是采用一种雕塑式的亮相,扣人心弦;后者是一段对打后胜利方的一个精彩表演亮相,集中而突出地显示出人物的精神状态。
赞扬了国粹京剧的魅力无穷、博大精深。
【相关链接】京剧是流传全国的一种戏曲。
在国外,它往往代表着中国的戏曲艺术,所以又被称为“国剧”。
因为京剧的唱腔主要有“二黄”和“西皮”,所以从前人们也叫它“二黄”、“皮黄”。
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京剧表演艺术手法唱、练、做、打,也是京剧表演思想基本功。
京剧角色划分生(老生、小生)、旦(青衣、老旦、花旦、刀马旦)、净(花脸、黑头)、丑(文丑、武丑、小丑、老丑)四种类型。
【作者作品】徐城北戏曲研究所研究员,1942年10月20日生于重庆,长于北京,肄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曾任该院研究部主任。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多年专注于对京剧艺术及其背景进行学术研究。
著有《梅兰芳与20世纪》、《京剧与中国文化》、等各类著作共40余册。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示范课:《京剧趣谈》教案+教学反思(特级教师)
学习与生活的苦,每一个人必须选择一个。
不管你选择了哪一个,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只有做到最好,人生才会在不留遗憾。
老一辈教育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人中苦,方为人上人;吃亏是福,在学习的年龄不要贪图享乐;认认真真听课,勤勤恳恳学习,美好的未来可以值得可期。
《京剧趣谈》教案【教学内容】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教学目标】1.说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2.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3.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基本常识,体会表达的条理性;4.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教学流程】一、激发兴趣、引入板题师:老师这里有一张图片,猜猜看,这是哪里的标志呢?和什么主题相关的标志?为什么呢?师:一谈到京剧,我们马上能想到的就是脸谱、锣鼓,关于京剧,你还了解哪些呢?师: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京剧趣谈》。
二、初读,理清脉络1.读文,找出两个部分师:迅速浏览课文,看这篇课文介绍了京剧的什么?2.理解小标题的用途师:两个小标题让读者一目了然,如果我还想再后面介绍京剧的唱腔,可以再加个小标题---唱腔。
三、品读,体会虚实相生板块一:发现马鞭之美1.理解马鞭之美师:京剧艺术里有这样一句话“小小砌末,大大学问,一鞭一马,一桨一船”,猜猜看,这里的砌末指什么?师:下面通过一个视频来看看小小砌末的运用。
(播放京剧《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片段)师:边欣赏边思考,杨子荣在林海雪原上干什么?从哪里看出骑马?师:一根马鞭加上演员传神的动作就能看出杨子荣在跃马扬鞭、驰骋原野。
人家说,京剧的马鞭特别的美,我们来看看。
美吗?什么美?师:小小的一根马鞭在舞台上可以美轮美奂。
猜猜看,《霸王别姬》里虞姬会用什么颜色的马鞭?《穆桂英挂帅》里的穆桂英着红装,会选什么颜色的马鞭?为什么?皇帝出场会用什么颜色的马鞭呢?为什么?师:我们不仅要看其形,更要看其神,形神兼具才有感染力。
我们读一读课文,看课文里是怎么介绍的。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案与反思第1篇】《京剧趣谈》配套教案一、教材简析:课文讲了“马鞭”这一道具在京剧表演中的运用,讲了舞台上双方作战时两种表演手法的作用。
重点是从描述中了解京剧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学习并积累“驰骋、尴尬、虚拟、约定俗成、凸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特色。
3.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了解艺术带给人们的享受。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京剧表演特点的说明方法。
三、教学重点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难点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京剧表演特点的说明方法。
五、教具准备京剧演出片段的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平时喜欢听歌还是听戏?那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和京戏相关的歌曲《说唱脸谱》。
(播放歌曲)歌曲欣赏听完了,接下来咱们来看脸谱,猜猜这些脸谱代表歌中唱的那些人物。
这些人物分别是窦尔敦、关羽、典韦、曹操、张飞。
大家说京剧脸谱是不是很有趣呢?其实,京剧的有趣之处不仅仅体现在脸谱上,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就要介绍京剧的其它有趣之处。
一起来看——出示题目:《京剧趣谈》设疑自探:看到题目后,你的脑海中产生了什么疑问想通过本节课去了解呢?主要问题梳理:1.什么是京剧?2.本文要从哪些方面和我们谈京剧的趣味?3.京剧趣在哪里?解疑合探1:什么是京剧?京剧:戏曲的主要剧种。
中国的“国粹”,国剧,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享誉海内外。
表演上唱、念、做、打并重。
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故又名皮黄戏。
它的行当全面(分生、旦、净、丑四大类)、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
解疑合探2:本文要从哪些方面和我们谈京剧的趣味?自探提示:1.快速浏览课文,根据课文的小标题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谈京剧的趣味。
1.马鞭(道具)2.亮相(表演)解疑合探3:京剧趣在哪里?自探提示1:自读《马鞭》这一部分,思考讨论:1.这部分主要介绍了哪两类道具?(实在道具和虚拟道具)2.说说京剧表演中为什么演员不能骑真马?(1.舞台小2.真马难以控制)3.京剧是如何解决“骑马”表演中遇到的问题的?(以“鞭”代马)4.舞台表演中使用“马鞭”的作用是什么?(1.突出姿态优美 2.表演更自由 3.具有装饰美)5.说说作者举了哪些虚拟道具的例子,找出能体现虚拟道具妙处的关键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师用书教参电子书第七单元第23课京剧趣谈
第23课京剧趣谈教材解析《京剧趣谈》由两篇与京剧相关的小短文组成,介绍了京剧表演在道具使用方面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特点以及在动作造型方面的独特之处。
《马鞭》共3个自然段,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自然段,写的是马鞭成为舞台道具的原因和马鞭使用的妙处。
文章先提出在京剧表演中无法在舞台上骑马的问题,然后从三个方面写了马鞭是如何将这个问题解决得“无比漂亮”的:一是表演方式符合中国美学;二是给演员更多的表演自由;三是马鞭本身具备一定的装饰美,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使用方法。
第二部分为第2、3自然段,从马鞭这种道具拓展开去,举例介绍了实在的道具—鞋底、酒壶、酒杯,以及虚拟的道具针线、酒水、饭菜等,进一步说明了京剧善于运用虚实结合的道具辅助演员表演的特点。
《亮相》共3个自然段,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2自然段,介绍了静态的亮相。
第二部分为第3自然段,介绍了动态的亮相。
文中“小孩子和外宾忍不住要问”和“这,哪里还是戏剧”两处质疑,引出了亮相表演貌似不合理的地方,而这恰好突出了京剧表现人物形象的高妙之处。
课文运用分类别、举例子等方法,分别以马鞭等道具、亮相等舞台动作为例子,把京剧表演在道具运用及动作造型方面的一些特点介绍得清清楚楚。
课文内容新鲜,语言简洁,叙述方式生动有趣,画面感强,适合学生自学。
课题右侧配有一幅插图,图中女武生一身京剧行头,手持马鞭,目视前方,英姿飒爽。
这幅骑马图,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京剧人物威风凛凛的形象,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京剧艺术的一些特点。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说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
2.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教学建议教学时,师生可以先围绕各自对京剧的了解进行一个简单的交流,再引导学生围绕学习提示自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了解京剧的一些特点,感受京剧的魅力。
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课后继续了解京剧,并和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
一、借助相关资料了解京剧,为学习课文作铺垫课前,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一些京剧的资料,初步感知京剧。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京剧趣谈》原文课件
通过比较不同戏曲剧种的异同点 ,进一步加深对京剧艺术的理解
和认识。
THANKS
感谢观看
京剧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01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国粹”。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艺 术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
02
京剧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 意义。同时,它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认识 中国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窗口。
京剧的创新
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京剧 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如 引入现代舞美、灯光、音响等技术手 段,以及编排新剧目等。
京剧元素在流行文化中的应用
音乐领域
许多流行歌曲中融入了京剧的唱 腔和元素,使得京剧音乐得以在
更广泛的受众中传播。
影视领域
在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经 常出现京剧的表演片段或者借鉴京 剧的表演手法,增加了作品的观赏 性和艺术性。
06
课后作业与拓展学习建议
Chapter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完成课本中的课后练习题,特别是关于京剧表演艺术特 点和角色行当分类的题目。 对于不理解或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及时查阅课本或相 关资料进行复习。
可以与同学互相交流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解题方法。
观看一场京剧演出,写出观后感
选择一场经典的京剧演出进行观看, 比如《穆桂英挂帅》、《红灯记》等 。
写出自己的观后感,可以包括对演出 的整体印象、对某个角色的理解、对 京剧艺术的感受和思考等方面。
在观看过程中,注意观察演员的表演 技巧、唱腔、身段等方面,以及舞台 布景、灯光、音乐等元素的运用。
了解其他中国传统戏曲剧种,拓宽视野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京剧趣谈》PPT优秀教学说课复习电子课件说课
太像杂技了
突显人物的 英雄气概
学习了《京剧趣谈》这篇文章后,你 对京剧之美有什么更深的体会吗?
道具
虚实相生
亮相
动静结合
京剧的历史、道具、服饰、唱腔等美 还需要我们一起去探究和发掘……
结构梳理
京剧趣谈
喜爱
马鞭 道具
亮相 表演方式
虚实相生
动静结合
主题概括
本文通过介绍京剧中“ 马鞭 ”和“ 亮相 ” 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和独特魅力,表达了作 者对于京剧的 喜爱 之情和对 祖国传统文化 的强 烈自豪感。
“马鞭”的出现不仅完全解决马没办法在 舞台上表现的尴尬,而且极具艺术美感。
课后作业
寻找并欣赏你喜欢的京剧片段,和 同学分享你的收获。
默读《马鞭》第2、3自然段,思考: 这部分内容写了哪些道具?
实在道具
虚拟道具
可实可虚
思考:京剧里的道具运用有什么特 点?这样运用道具有什么作用?
实在道具 马鞭、鞋底、酒杯、酒壶 虚拟道具 马、针线、饭菜
可实可虚 饭碗 虚实相生
以小代大 以简代繁 以虚代实
既节省了空间和人力物力,又能充分表达 出要表达的意思,还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空间。
心所欲地变化:可以__伸__长__,可以__缩__短__,可以 _一__变__就__成__了__顶_天__的__大__柱__子__,可以_一__变__就__成__了__塞__进_ _耳__朵__里__的__绣__花__针__。
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 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23 *京剧趣谈
资料链接
京剧,曾称平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视为 中国国粹。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起,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 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 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 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 时期空前繁荣。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京剧趣谈)解析
京剧趣谈
马鞭
(1)中国古人时常要骑马。
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舞台方圆太小,马匹是无法驰(chí)骋(chěng)的。
真马出现在舞台上,演员也怕它失去控制。
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终于战胜了这种尴(gān)尬(gà)——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
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
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
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介绍了京剧中马鞭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产生、作用和它的独特魅力。
(2)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
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
比如《拾玉镯》中小姑娘纳鞋底,鞋底是实的,针线可是虚的,但在演员手里,“无”远远胜过了“有”。
介绍虚拟道具一样可感觉可使用。
(3)再比如宴席上的酒壶酒杯。
主人一声吩咐“酒宴摆下——”仆人立刻把酒壶酒杯端上舞台。
主人和客人举杯喝酒,一杯又一杯,但就是不见吃饭吃菜,可客人也一样“饱”了。
京剧一般是不把饭碗搬上舞台的,一旦真用,那就得“狠狠做戏”。
比如《金玉奴》中有一个细节,小生演员用饭碗喝完豆汁,又用嘴去舔筷子,如果没有这“舔” ,那饭碗
也就完全不必拿上舞台。
介绍虚拟道具的妙处以及真道具表现夸张的特点。
亮相
(1)京剧还有一种奇特之处:双方正在对打,激烈到简直是风雨不透,台下看的人非常紧张,一个个大气儿不敢出,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唯恐在一眨眼间,谁就把对方给“杀”了。
然而也怪,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jiá)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小孩子和外宾忍不住要问:“如果他们当中哪个先‘醒’了,拿起兵器朝着对方一刺,对方不就‘完’了吗?”
介绍京剧中亮相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
(2)问得有理,但这恰恰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俗话说“一动不如一静”,古诗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静,越发能显示武艺的高强,越发能显示必胜的信心。
介绍京剧中静态的亮相表现形式的高妙之处。
(3)还有一种“刀(枪)下场”,可以视为动态的亮相。
双方正在交战,一方被打败,跑下去了。
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抡圆了胳膊把手中的兵器(刀或枪)耍了个风雨不透。
这,哪里还是戏剧?这,不是太像杂技了吗?您说得太对了,这就是京剧中的杂技成分,自古如此,如今还保留着。
它的存在,就是为了凸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介绍京剧中动态亮相的特点以及它的艺术魅力。
本文作者徐城北,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1、作者简介
徐城北,1942年生于重庆,长于北京,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
曾在中国京剧院担任编剧,后转入学术研究,曾任该院研究部主任。
主要成果:多年专注于对京剧艺术及其背景进行学术研究。
著有《梅兰芳与20世纪》《京剧与中国文化》等各类著作共40余册。
京剧中国四大国粹之一,四大国粹:武术、医学、书法、京剧。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
种类型。
2、生字
驰chí(1)偏旁:马(2)结构:左右(3)组词:驰骋、飞驰
骋chěng(1)偏旁:马(2)结构:左右(3)组词:驰骋、骋目尴gān(1)偏旁:尢(2)结构:半包围(3)组词:尴尬
尬gà(1)偏旁:尢(2)结构:半包围(3)组词:尴尬、尬舞
垂chuí(1)偏旁:丿(2)结构:独体字(3)组词:低垂、垂柳镯zhuó(1)偏旁:钅(2)结构:左右(3)组词:玉镯、镯子
纳nà(1)偏旁:纟(2)结构:左右(3)组词:纳闷、容纳
壶hú(1)偏旁:士(2)结构:上下(3)组词:水壶、酒壶
舔tiǎn(1)偏旁:舌(2)结构:左右(3)组词:舔食、舔屏
锣luó(1)偏旁:钅(2)结构:左右(3)组词:锣鼓、小锣
戛jiá(1)偏旁:戈(2)结构:上下(3)组词:戛然而止、戛然器qì(1)偏旁:口(2)结构:上中下(3)组词:兵器、器械
凸tū(1)偏旁:丨(2)结构:独体字(3)组词:凹凸、凸显3、词语
驰骋chí chěng:骑马奔驰。
尴尬gān gà: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虚拟xū nǐ:虚构,想象出来的。
无穷无尽wú qióng wú jìn:没有限度,没有止境。
约定俗成yuē dìng sú chéng: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不可开交bù kě kāi jiāo:无法摆脱或结束。
戛然而止jiá rán ér zhǐ: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凸显tū xiǎn:清楚地显现。
4、多音字
中(1)zhōng中间、中午(2)zhòng正中、中弹
要(1)yào主要、紧要(2)yāo要求、要挟
没(1)méi没有、没人(2)mò淹没、沉没
发(1)fā发现、发家(2)fà头发、毛发
曲(1)qǔ戏曲、曲目(2)qū曲解、弯曲
传(1)chuán传奇、传授(2)zhuàn传记、水浒传
了(1)le走了、快了(2)liǎo了解、知了
种(1)zhòng 种地、种花(2)zhǒng 种子、种类(3)chóng 一种姓氏
得(1)dé觉得、得到(2)de出得了门了(3)děi如果下雨就得淋湿了
漂(1)piào漂亮(2)piāo漂浮、漂来(3)piǎo漂白
分(1)fēn分开、分别(2)fèn安分守己、分内
省(1)shěng 省会、省城(2)xǐng 反省、省悟
和(1)hé平和、温和(2)huò和面、和稀泥(3)hú麻将中常用,和了
的(1)de我的、你的(2)dí的确、的当(3)dì目的、无的放矢(4)dī的士、打的
鲜(1)xiān新鲜、鲜花(2)xiǎn鲜为人知、朝鲜
地(1)dì 土地、种地(2)de飞快地跑(修饰动词)
给(1)gěi送给、献给(2)jǐ供给、给予
还(1)hái还有、还是(2)huán还钱、还书
觉(1)jué 觉得、感觉(2)jiào睡觉、午觉
相(1)xiāng相信、相亲(2)xiàng照相、相片
奇(1)qí奇怪、奇迹(2)jī奇数、奇偶
处(1)chǔ 处置、惩处(2)chù 到处、处处
正(1)zhèng正确、正好(2)zhēng正月
看(1)kàn 看见、好看(2)kān看家、看门
都(1)dōu都有、全都(2)dū都市、首都
间(1)jiān 中间、房间(2)jiàn 间隔、间隙
谁(1)shuí 姓氏、是谁(2)shéi谁来过、谁走了
着(1)zhe看着、写着(2)zháo着火、睡着(3)zhuó穿着、着陆(4)zhāo 着急
当(1)dāng 当时、当然(2)dàng 当铺、当掉
朝(1)cháo朝向、朝代(2)zhāo朝阳、朝三暮四
说(1)shuō说话、学说(2)shuì游说、说服
抡(1)lún抡材(2)lūn抡起、抡刀
5、易错字词
舞、鞭、垂、镯、宴、舔、凸、概、被、抡
驰骋、继承、尴尬、虚拟、酒壶、锣鼓、戛然而止、兵器、胳膊
6、近义词
驰骋——奔驰、控制——限制、尴尬——难堪
漂亮——美丽、符合——吻合、鲜明——明确
虚拟——虚构、自由——自在、立刻——马上
奇特——特别、激烈——猛烈、紧张——慌张
整齐——齐整、忽然——突然、制服——治服
胜利——获胜、保留——保存、凸显——突显
无穷无尽——应有尽有、约定俗成——相沿成习
不可开交——难解难分、戛然而止——中道而止
7、反义词
驰骋——停滞、控制——放任、尴尬——自然
漂亮——丑陋、符合——矛盾、鲜明——黯淡
虚拟——现实、自由——限制、立刻——缓慢
奇特——普通、激烈——平静、紧张——放松
整齐——凌乱、忽然——慢慢、制服——反叛
胜利——失败、保留——消失、凸显——遮掩
无穷无尽——寥寥无几、约定俗成——独具匠心
不可开交——分崩离析、戛然而止——连续不断
8、文章主要内容
介绍京剧中马鞭和亮相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和独特魅力,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