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一、名词:
1、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广义文化即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涵十分广泛,其层次结构则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
狭义文化则排除人类社会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即意识形态和观念形态的文化,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理论思维水平、思维模式、精神风貌、心理状态、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等。
2、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的、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的文化。
3、中国文化: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选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二、简单:
1、中国传统文化处于继续发展时期的标志
2、人本主义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为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
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样始终围绕着人,具体而言它包括“民为贵”、“君为轻”的基本政治理想,关注百姓现世的人伦生活,追求一种道德伦理的人本关怀三个层次。
第一章:
一.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
答:1中国古代的早期农耕文化①.早期农耕文化的发生和发展;②.农耕文化重心南移;③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2.周边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3.自然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性格的影响。
①中国文化的农耕性.②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宗法制度1.嫡长子继承制2.分封制3.宗庙祭祀制
(二)君主专制制度与君权至上。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1.守法与专制的结合形成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2.宗法性社会结构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3.专制性社会结构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第二章:
1、先秦子学:先春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思想异常活跃,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
先春哲学探讨的重点侧重于政治、论理、道理、人生等问题。
可以说,先秦哲学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掀起了中国哲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2、魏晋玄学:魏晋时期,一反两汉时期烦琐的经学及神学目的论,尊崇老子、庄子及《周易》,号称“三玄”。
这一时期,在思想上和思维方式上出现了一次大的解放。
魏晋玄学讨论的核心问题有:一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二是本与末、有与无、却与静、一与多的关系;三是语言和思想的关系;四是肉体和精神的关系。
3、隋唐佛学: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碰撞与融合,至陏唐时期出了繁盛的局面,形成了众多的佛教流派。
在陏唐佛教诸宗派中,禅宗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典范。
隋唐佛学探讨的中心议题之一是佛性问题,也是心性论问题,内容包括人的心理活动、感觉经验、道德观、社会观、认识论以及宗教实践等。
4、宋明理学:宋理明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了释、道两家思想而创立的一种新的哲学形态。
这是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次重大转折。
宋明理学主要有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和张王气学三大流派。
宋明理学探试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如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心性论、知行观、修养、境界论等。
5、乾嘉朴学:清王朝建立后,开始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人们不敢再谈论政治,因而转向训诂考据。
朴学以孝据为主要治学方法,文风扑实简洁,重证据罗列,少理论发挥,也称乾嘉汉学、乾嘉考据学。
乾嘉朴学最突出的学术贡献就是对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并使之获得了空前发展。
二、先秦哲学思想:
1、五行说:五行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
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即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
2、《周易》的辩证法:《周易》又称《易》,包括《易经》和《易传》。
《易经》又分为卦明和卦爻辞。
在伏羲八卦图中,构成的基本元素是阳爻和阴爻,阴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说明八卦图反映了世间一切事物都遵从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
;从空间角度讲,八卦代表八种事物,因为各卦之间互相储存,而不是彼此孤立,所以一切事物都是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有其内在的必然规律性,不是怵乱无章的;从时间角度讲,八卦代表事物发展任一周期中的八个阶段,所以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而且这种发展有其内在的必须规律性,不是混乱无序。
3、老子的道家思想: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其理想政治境界是“领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4、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内涵丰富,自成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礼”,这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
“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
第二,“仁。
”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
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
第三,“中庸”,这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
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
第四,“教”与“学”。
“教”与“学”的思想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孟子的儒家思想:第一,孟子主张政治上实行温和和改良,反对激进的改革。
他主张“法先王”,但不是原封不动地恢复周礼,而是实行“托古改制”。
第二,“民贵君轻”思想。
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江薄脱。
第三,推行“仁政”。
他反对当政者对人民实行暴政,所谓“苛政猛于虎”。
他认为要行“行政”,首先要使“民有恒产”,遇到灾荒,可以避免死亡。
其目的就是要巩固耕识结合的个体小农经济。
第四,提出“四端”、“四德”。
孟子的性善说是其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
他认为人性天然就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他称为“四端”。
三、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
1、董仲舒的儒家思想:1、“天”的学说
2、天人感应说
3、人性论
4、伦理学说
5、历史观和社会政治思想
2、王允的哲学思想:第一、“天自然无为”王充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无为的结果。
第二、“天不能故生人”王充认为天是自然,而人也是自然的产物,这样就割断了天人之间的联系。
第三、神灭无鬼。
王充认为人有生即有死,人所以能生,由于他有精气血脉,他认为人死犹如火灭,火灭为何还能有光?他对于人的精神现象给予了唯物的解释,从而否定鬼的存在,破除了“善恶报应”的迷信。
第四、今胜于古。
王充反对“奉天法古”的思想,认为今人和古人相“齐”,今人与古人气禀相同,古今不异,没有根据说古人总是胜于今人,没有理由颂古非今。
3、宋明理学的概念: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襟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
理学实际是一种新形式的儒学,它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从世界观的,认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
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为主流,其支流所涉及的范围更广泛。
因为理学更能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因而被采纳为官方哲学。
四、明末清初王夫子的哲学思想:第一,王夫之从气本体的唯物一元论出发,提出了心理学思想的基本观点。
第二、坚持“无其器则无其道”、“尽器则道在其中”的唯物主义道器观。
第三、在历史观方面系统批判了历代史学中弥漫着的神学史观和复古谬论,驳斥了以往学者“泥古薄今”的历史观点。
五、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简答):中国传统思想方式大体分为“雅”和“俗”两种类型。
一是雅型,以传统知识分子士大夫为代表,主要特征表现为:反观内心的思维取向;辩证把握的底层模式;具体生动的表现方式;静心顿悟的生成方式;天人合一的极致思想。
二是俗型,以平民百姓为代表,主特征表现为,尚古顺俗的思维取向;人情好恶的情感色彩;求实致用的经验思维;模糊肤浅的认识方式;鬼神信仰的深层结构。
思维方式的实质就是全部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长期起作用、稳定的文化心理牲,在具体上可以表述如下。
第一,崇尚古典的保守主义。
第二,表达的复杂多样性。
第三,外表形式的齐合性。
第四,现实主义的倾向性。
第五,尊重身份的伦理性。
第六,折中融合的包容性。
六、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简答)中国传统哲学观及其思想方式,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更加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这一重要思想宝库,既提高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认同度,又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要在继承中变革,使之发扬光大。
第三章:
一、中国伦理道德的基本特征(简答)第一,以德为本,构成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意识形态的中心,对当时社会各方面产生强烈影响。
第二,服务于守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和守法制度的色彩强烈,尤其表现在道德规范上,重视忠孝,强调整体和服从。
第三,不偏不倚的处事态度,带有强烈的中庸气息,在形成上学的体系中,含有辩证法的因素。
第四,人世尚仁,重义轻利。
儒家强调“入世”,推崇“仁”,仁的逻辑起点为孝、悌,进而延伸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要求人讲忠、恕、恭、让,并通过修已、推已、克已,使天下之人归于“仁”,从而达到调和人际关系,清除社会矛盾的理想的道德境界。
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与规范(简答):中国伦理思想体系主要由三个方面内容构成,即人伦关系原理、道德主体品格要求、人性的认同,概括地说,就是人伦、人道、人性。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归纳为公忠爱国、仁爱孝悌、诚信知报、谦虚好礼、勤俭廉正、中和宽容、修身慎独、明智自强、气节情操、重义轻利十个方面。
三、名词:道德: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荣辱、是非等观念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和教育以及人们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思想行为,调整人们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四、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扬弃:
1、三纲五常的内容:“三纲”要求臣、子、妻要绝对服从君、父、夫。
“五常”是用以调节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2、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价值(简答):一、“公忠”爱国的道德精神。
二、“仁爱”思想及道德精神。
三、传统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
四、律已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
四、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理想道德人格。
第四章:
一、中国原始宗教的类型:自然崇拜、动值物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
二、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简答):一、道教与科学:道教对于中国古代科学中的不少学科,如化学、医学、药物学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二、道教与中国文学:道教对中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道教中保留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三、道教与艺术:道教音乐特别值得重视。
道教经常会做法事,而要想警戒人众,感动神灵,就需要借助音乐这种艺术形式。
四、道教与民俗:道教主要与民间信仰习俗联系密切,通过与信仰习俗的联系,进而影响到岁时习俗、娱乐习俗等。
三、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基本教义,即佛教体系最重要、最核心的思想、理论、学说和信仰。
佛教的经典包含三个方面,即由经、律、论组成。
佛教经典中的基础思想主要包括:1、四谛说2、八正道3、缘起论4、因果报应论5、六道轮回论6、业力说7、三法印说
四、简答:佛教与中国文学: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大致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佛教中包含文学成人,可称之为佛教文学;二是佛教对其他的一般文学体裁产生影响。
佛教经典中包含了大量子的譬喻、寓言、佛本生故事、佛菩萨求道说法事迹等,都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佛教与民俗:佛教传入后,对我国的民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一些民俗节日就与佛教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这些节日主要有四月八日浴佛节、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十二月八日佛成道日等。
第五章:
一、秦汉至清鸦片战争前的法文化:1、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秋冬行刑。
明朝于洪武七年的《大明律》
二.简答: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质:一、引礼入法,主张道德教化与法律相济为用。
二、以义务为本位,法律义务与伦常义务相交融。
三、以民为本,重教化、慎刑罚的人文关怀。
四、以农为本,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五、法、理、情统一,注重和谐,强调息讼与和息事瑞。
第六章:
一、夏商及西周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的教育体系:“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主要特点是:政教合一、官师不分。
但理想化的学校教育体制却比较完善,教育目的是培养治术人才,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基本教育内容。
事实上,“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完成了从原始教育向专门学校教育的过渡。
二、汉代教育制度(基本内容):汉初以道家思想为主导,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恢复了社会经济和生活秩序。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成为封建王朝的官方学术和教育的主体内容,并作为培养和选拨人才的主要内容,从而构成独尊儒术的政治、道德和教育体制。
三、隋唐教育制度(基本内容):隋唐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中央教育体系,确实了实科教育制度和职业教育制度。
隋朝改革魏晋南朝的九品中正制,创立了新型人才选拨制度-----科举制度。
四、唐代教育制度(基本内容)唐朝统治者鉴于前代的经验教训,确立了崇圣尊儒的文教政策,健全了完善了政教合一的教育制:一、完善了中央和地方两级制的官学教育制度;二、完成了经学、实科、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三大教育系统;三、健全一养士教育与取士方法相统一的选举制度;四、确立了保证教育目标顺利实现的制度、法规;五、从文教政策上影响,从教育内容上规定,从科举科目上协调等方面制约着私学,使私学成为唐代教育制度的两大支柱之一,从而为唐代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五、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名词):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拨官吏的一种度,由于采用分拉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2、科举制度的发展阶段(选择)1.隋朝—中国科举制度的起源;2.唐朝—中国科举制度的完备;3.宋朝—中国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4.明朝—中国科举制度的鼎时期;5.清朝—中国科举制度的灭亡。
六、先秦教育思想:《学记》的教育思想(选择):一、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三、教育教学的原则。
四、教学方法。
五、教师的作用。
七、隋唐宋明教育思想:
1、论道德教育思想(基本内容):道德教育是理学教育的核心,也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他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因为德行对人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修身,而且可以推而广之去治人、治国,所以教育者都把道德教育置于优先地位。
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存天理,灭人欲”,必须进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教育。
一、立志。
朱熹要求学者要树立远大的志向,人有了远大的志向,就有了前进的目标。
如果不立志,则目标不明确,前进就没有动力。
二、居敬,居敬是朱熹重要的首先修养方法,只要坚持居敬的修养功夫,就能做到“存天理,灭人欲。
”三、存养,就是“存心养性”。
朱熹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性。
但是有气质之偏和物欲之蔽,因此需要“存养”的工夫,来发扬善性,发明本心。
从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来说,“存养”就为了收敛人心,将其安顿在义理上。
”四、省察。
朱熹认为一个人要搞好自身道德修养就应当“无时不省察。
”五、力行。
“力行”就是要求将学到的伦理道德知识付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
2、论读书法(基本内容):朱熹强调读书要穷理,他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他对如何读书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即朱子读书六法。
一、循序渐进。
二、熟读精思。
三、虚心涵泳。
四、切已体察。
五、着紧用力。
六、居敬持志。
第七章:
一.《诗经》的基本知识: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公元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一篇规模宏大的政治抒情诗。
二.“文以载道”与文学的教化、实用功能: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一直与才华、实用的功利目的相联系。
儒家强调与政教合一。
在道与文的关系上,道是内容,是目的,文是形式,是手段,“文以载道”成为许多作家和理论家创作和评价文学的基本原则,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p136
三.“诗言志”“诗缘情”与文学的表现特征:p137
答:中国传统文具有的重“表现”的特征。
“诗言志”说最早见于《尚书·尧典》,朱自清《诗言志辩·序》认为,这是中国文论的“开山的纲领”。
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但出于政治才华的需要又强调“发乎情,止乎礼义”。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
“言志”、“缘情”之说,即了中国诗歌创作的实际,又进了中国传统文学重“表现”的总体特征的形成。
四.文学风格的丰富性:p140
答:风格,是古今中外许多文学理论家都间探讨过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问题。
大致说来,风格与民族、阶级、时代、流派以及作品的体裁、题材有关,更与作家的个性有关。
风格最终体现在作家的作品中。
中国古代文学形成了丰富多彩,令人炫目的风格。
1.从时代而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不同的时代,形成不同的文风。
2.从流派而言,不同的文学流派,有着不同的追求。
以作家而论,“才性异区,文辞繁诡”,作家的同同创作个性,形成了作品风格的差异:《孟子》善璧好辩,气势充沛,《庄子》想象丰富,奇幻浪漫。
屈原《离骚》驰神逞想,宏伟壮丽,宋玉《九辩》深情绵邈,哀而醇美等。
五.中国传统文学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142
答: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是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两个重要功能,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讲,中国传统文学依然具有这两方面的作用。
文学以形象反映现实,历朝历代的优秀文学作品,莫不形象地描写了当时的人情物态,成为反映社会文化现象的最为重要的形式。
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无疑是我们了解、认识历史文化现象的最佳方式。
文学作品反映现实并不是板地照镜子式的反映,优秀文作品往往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情操,涨
结着作者的理想追求,其中许多作品感人至深,使人受到教育。
六.中国纯铜文学的审美价值和借鉴作用143
答:文学是语言的,作为社会意思识形态,其特征在于它的审美性,中国传统文学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份具有永久魅力的珍品。
文学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静态作者情志,对人的作用往往是潜移默化的,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受到熏染、陶冶,不知不觉间,提高了修养,净化了灵魂,增强了审美能力。
中国传统文学对于现代文学的借鉴作用十分明显。
文学的发展即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又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
七.中国传统文学的世界性意义143
答:中国是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一直是一个主要的辐射源。
辉煌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中国对世界文化的卓越贡献。
中国传统文学在中、西文化碰撞、互补的发展趋热中,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成为世界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佳窗口和进行文化建设的取之不竭的源泉。
第八章:
一、顾恺之的绘画成就;顾恺之是东晋时期杰出的人物画家,被画界尊奉为中国画家四祖之首,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写入史书作传记的伟大画家。
他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擅画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以才绝、画绝、痴绝被称为“三绝”。
吴道子的绘画成就和代表作;吴道子是唐代中期最杰出的画家。
他擅画道释人物,亦擅画鸟兽、草木、台阁,笔迹落落,气势雄峻。
他一生主要创作壁画,作品数量多得惊人,但没有一幅相同。
画佛像圆光、屋宇柱梁、弯弓挺刃、皆一笔挥就。
他在艺术上的贡献是发展“线描”,创造了“兰叶描”的线型,丰富了线条在中国画中的表现力。
千余年来被奉为“画圣”,民间画工尊之为“祖师”。
《送子天王图》是其代表作。
张择端的绘画成就;156
答:张择端是北宋时期最著名的大画家,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当时风俗画的代表,这幅画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稀世奇珍、画之瑰宝。
郑板桥的绘画成就(填空):156
答: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画家,是“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是清代扬州画派的杰出人物,其画是以兰、竹、石为主,兼及松、菊、梅。
他画的竹清瘦挺拔、墨色淋漓、干湿并兼;兰秀劲坚实、萧散逸宕、妙趣横生;石雄奇秀逸、丑怪苍泣、百状千态。
因“诗、书、画”三擅长,被誉为“三绝”,对中国书画艺术作出了杰出的。
代表性的作品《兰竹石图》、《黑竹图》、《竹石图》、《秋葵石笋图》等。
欧阳询的书法成就;159
答:是唐代著名书法家。
他的书法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笑画穿插,安排妥贴。
后代书家奉为“欧体”,后人将他与唐初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合称“唐初四大书法家”。
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所创的“欧阳询八绝”书法理论,具有独到见解。
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
比较具体的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艺和美学要求,是我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米蒂的书法成就;160
答:北宋著名大书画家,他的书法极定天真率意的我,大大丰富了宋代尚意书风的表现范围,他的模式是仿古出新创作之路。
米芾在书法艺术上、篆、隶、行、草、楷各体皆能,行草造诣尤高。
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
传世墨迹有《苕溪诗卷》、《蜀素贴》、《方圆庵记》、《天马赋》等。
二.音乐艺术成就:161
三、戏曲艺术成就:1、京剧的成就(填空)163
第九章:
一、魏晋南北朝史学(简答);p170
答: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史学的大发展时期,史官制度更加完善,私家撰史之风盛行,史籍形式及数量繁多,具体表现如下,1.政府对修史的重视.2.私人撰史成为一代风气,3.史书编撰内容丰富.
隋唐五代史学(简答);p171
答:隋代的史学成就不大,唐代是我国史学的承上启下时期,也是史学的又一次大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如下:1.确立了史官修史的制度;2.实录发展成为史书的一个重要部类;3.产生了对前代史学进行系统总结的史评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