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心汤临床应用 PPT

合集下载

《泻心汤临床应用》课件

《泻心汤临床应用》课件

2
世代传承
经过千百年的世代传承,泻心汤在中医领域中被广泛使用,并不断演变和优化。
3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对泻心汤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验证了其疗效和药理作用。
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
1 舒缓心脏负荷
泻心汤可通过舒张血 管,改善心脏供血, 减轻心脏负荷。
2 平衡情绪
泻心汤具有调节神经 系统功能,改善情绪 和睡眠质量的作用。来自 泻心汤的基本信息历史悠久
泻心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具有传统医学的底蕴和独特的疗效。
组成复杂
泻心汤由多种中药药材组成,各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广泛应用
泻心汤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
临床应用泻心汤的历史背景
1
古代经典
泻心汤最早出现在古代医学经典中,被描述为治疗心脏和情绪相关疾病的有效方 剂。
《泻心汤临床应用》PPT 课件
《泻心汤临床应用》是一份探讨泻心汤在临床实际中应用的PPT课件。本课件 将包括泻心汤的基本信息、历史背景、功效与作用、配方组成、制备方法、 药物成分及其功效、适应症及治疗效果、禁忌症及药物相互作用、临床应用 案例、剂型与剂量、药理作用分析、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临床研究进展、 应用前景展望、常见疾病治疗应用、质量标准化研究、现代化应用探析、临 床应用优势和不足以及临床应用与中医现代化发展的关系等内容。
3 抗炎消肿
泻心汤含有多种具有 抗炎和消肿作用的药 物成分,可以缓解心 脏和血管炎症。
泻心汤的配方组成
中药材
泻心汤的配方中包括多种中 药材,如黄芩、柴胡、天花 粉等。
制剂
泻心汤可制成不同剂型的药 物,如水煎剂、颗粒剂、丸 剂等。
制备方法
泻心汤的制备方法包括煎煮、 浸泡、干燥等多个步骤,确 保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生甘草梢竹叶泻心汤金匮要略课件

生甘草梢竹叶泻心汤金匮要略课件
组成
生甘草梢、竹叶、黄芩、黄连、 半夏、生姜、大枣等七味药组成 。
历史背景与来源
历史背景
生甘草梢竹叶泻心汤最早记载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经历代医 家传承和临床实践,成为中医治疗热性病、心悸、失眠等疾病的常用方剂之一 。
来源
生甘草梢竹叶泻心汤被收录在《金匮要略》中,成为中医经典古籍之一。
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04
启发学习者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发掘和 发挥生甘草梢竹叶泻心汤的潜力,为中医药事业的
发展做出贡献。
THANKS
03
生甘草梢竹叶泻心汤的详细 解析
各药材的功效与作用
1 2
3
生甘草
生甘草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药性等功效,能够缓 解药物毒性,调和药性,增强药效。
竹叶
竹叶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镇静安神等功效,常用于治 疗热病烦躁、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状。
泻心汤
泻心汤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肿止痛等功效,常用于 治疗各种热性病、出血症、疮疡肿毒等症状。ber {01}
目录
• 生甘草梢竹叶泻心汤的概述 • 金匮要略的相关知识 • 生甘草梢竹叶泻心汤的详细解析 • 生甘草梢竹叶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 生甘草梢竹叶泻心汤的现代研究 • 生甘草梢竹叶泻心汤的总结与思

01
生甘草梢竹叶泻心汤的概述
定义与组成
定义
生甘草梢竹叶泻心汤是一种中药 方剂,属于金匮要略中的经典方 剂之一。
主要功效与适用症状
主要功效
生甘草梢竹叶泻心汤具有清热解毒、 养心安神、燥湿化痰等功效。
适用症状
主要用于治疗热性失眠、心悸、神经 衰弱、抑郁症等病症,也可用于调理 身体的内环境,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泻心汤应用PPT课件

泻心汤应用PPT课件
泻心汤
• 三黄泻心汤 • 大黄6g 黄连6g 黄芩10g • 主治:治疗口腔溃疡的千古第一方 • 原文: •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第1页/共17页
附子泻心汤
• 泻心汤
• 附子6g 大黄6g 黄连6g 黄芩10g
• 主治: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第4页/共17页
小儿口腔溃疡
• 甘草泻心汤:
• 生甘草12g 清半夏12g 黄芩10g 黄连3g
• 干姜6g
党参10g 大枣10g
• 治疗病:小儿口腔溃疡
第5页/共17页
原文
•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 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 B:如用甘草泻心汤一剂不效则三黄泻心汤,效佳。
第10页/共17页
真菌性食管炎、真菌性胃炎
• 真菌性食管炎、真菌性胃炎:长期用抗生素所致,症状以痛为主。甘草泻心汤加生白术30效佳,健脾之意。
第11页/共17页
唇炎
• 唇炎甘草泻心汤加荆芥防风 • 不效则荆防败毒散。
第12页/共17页
白塞氏病
• 白塞氏病相当于金匮描述狐惑病,比较严重的病例死亡解剖后,从口腔到肛门都有严重溃疡,甘草粘膜修 复能力很强大,甘草泻心汤效佳;
第13页/共17页
小儿急性扁桃腺炎
• 如小儿急性扁桃腺炎,西医输液需要好几天,而且反复发作。而用甘草泻心汤会立刻缓解;发热加柴胡。
第14页/共17页
口腔粘膜白斑
• 口腔粘膜白斑用甘草泻心汤效果很好 • 口腔扁平苔癣用甘草泻心汤不效,可以三黄泻心汤加薄荷五倍子。

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ppt课件

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ppt课件
ppt课件 6
5、半夏泻心汤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 虽已下之,不属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 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大陷胸汤主 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 半夏泻心汤。(149) 组成: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 大枣 病机: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于中。(小柴胡汤 证误下,邪陷,寒热互结) 主证:心下痞硬,满而不痛,恶心呕吐,肠鸣, 下利,纳呆,微渴,舌色稍淡,苔白腻或黄腻, 脉弦细而数。 治法:和中降逆消痞
ppt课件 4
3、附子泻心汤 【原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 心汤主之。(155) 组成:大黄、黄连、黄芩、附子 病机:胃热气滞,卫阳不固。(邪气内伤, 发热而兼表阳虚) 主证: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恶寒汗 出,舌红苔黄,脉微数。 治法:邪热消痞,扶阳固表
ppt 误汗 误下 误

外邪由 外邪由表入里 表入里
寒化
热化
正气受损
小 结
柴胡证仍在, 复与柴胡汤, 奋起抗邪,战 汗而解。
心下痞满而硬 心下但满 痛的结胸证。 而不痛。 虚实夹杂 升降失司 大陷胸汤
寒热错杂
脾胃气机 升降失司

水气明显加重 生姜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辛开苦降 气痞明显加重 扶正祛邪 调整气机 ppt课件 心下痞满 干呕嗳气 下利肠鸣
大枣
清上温下,和 胃降逆
半夏,黄芩, 干姜,人参, 甘草,黄连, 大枣
心下痞硬, 寒热错杂,中焦痞塞 呕吐,干呕,(小柴胡汤证误下, (食臭), 邪陷,寒热互结) 肠鸣下利, 舌红苔腻 心下痞,干 噫食臭,胁 下有水气, 肠鸣下利
和中降逆,消 痞散结

五泻心汤课件

五泻心汤课件

02
抗炎作用:减 轻炎症反应, 减轻组织损伤
03
抗氧化作用: 清除自由基, 保护细胞免受 损伤
04
调节免疫功能: 增强免疫细胞 活性,提高免 疫功能
实验研究进展
01
实验方法:动物实验、细胞实验、分子生
物学实验等
02
实验结果:五泻心汤对心血管疾病、消化系
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具有治疗作用
03
实验结论:五泻心汤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02
主治:心火亢 盛,热毒内盛,
大便秘结
03
适应症:口舌 生疮,咽喉肿 痛,心烦失眠,
小便短赤
04
禁忌:脾胃虚 寒,阳虚便秘
者慎用
五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心火亢盛,热扰心神
临床表现:心烦失眠,口干舌燥,小 便短赤 治疗原则:清心泻火,安神定志
方药组成:黄连、黄芩、大黄、栀子、 龙胆草、生地黄、当归、甘草等
临床案例分析
案例一:患者,男,45岁,胃痛、腹泻、呕吐, 服用五泻心汤后症状缓解。
案例二:患者,女,38岁,胃胀、消化不良,服 用五泻心汤后症状改善。
案例三:患者,男,52岁,胃溃疡、胃炎,服用 五泻心汤后症状减轻。
案例四:患者,女,40岁,胃癌,服用五泻心汤 后症状缓解,但需配合其他治疗方法。
临床疗效评价
对多种疾病具有治疗效果
04
实验展望:未来将继续深入研究五泻心汤的
药理作用和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依据
临床应用前景
01
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 胃炎、肠炎、腹泻等
02
治疗心血管疾病:如高 血压、冠心病等
03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 感冒、咳嗽、哮喘等

《泻心汤临床应用》课件

《泻心汤临床应用》课件
,如藜芦、五灵脂等。
药量调整
在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时,应根据 具体情况调整泻心汤的用量,以确 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观察不良反应
在使用泻心汤联合其他药物治疗过 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情况,及时 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06
泻心汤的未来展望
研究方向
深入挖掘泻心汤的组方原理
拓展泻心汤的临床应用范围
通过现代药理学、化学等方法,深入研究 泻心汤中各味中药的有效成分及其相互作 用机制,为优化组方提供科学依据。
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 疹、瘙痒等症状。如出现过敏反应, 应立即停药并就医处理。
05
泻心汤与其他药物的比较
与其他中药的比较
泻心汤与黄连解毒汤
泻心汤与黄连解毒汤均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但泻心汤偏于治疗心火亢盛,黄 连解毒汤则偏于治疗三焦火毒热盛。
泻心汤与龙胆泻肝汤
泻心汤与龙胆泻肝汤均可治疗肝火上炎,但泻心汤更侧重于清心火,而龙胆泻 肝汤则侧重于清肝胆湿热。
该方剂的功效与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抗 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方面, 对于多种感染性疾病、炎症性疾病以 及湿热证候均有较好的疗效。
02
泻心汤在临床的应用
消化系统疾病
胃食管反流病
溃疡性结肠炎
泻心汤可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通 过调节胃酸分泌和改善食管下括约肌 功能,缓解烧心、反酸等症状。
泻心汤能够调节肠道免疫功能,减轻 肠道炎症,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有 一定帮助。
使用泻心汤过程中,应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 症状未缓解或加重,应
及时就医。
保存方法
泻心汤药材应存放于阴 凉干燥处,避免受潮和
阳光直射。
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胃肠道反应
泻心汤中寒凉药物较多,可能会对胃 肠道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腹泻、腹 痛等症状。如出现胃肠道反应,可减 量或停药,严重者需就医处理。

《浅析五泻心汤》课件

《浅析五泻心汤》课件

慢性胃炎
五泻心汤可应用于慢性胃炎的治疗 ,有助于缓解胃痛、胃胀等症状,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功能性消化不良
五泻心汤能够调节胃肠道功能,促 进消化,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引起 的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
五泻心汤能够改善慢性支气管炎 患者的咳嗽、咳痰等症状,减轻 气道炎症反应,提高患者肺功能
配伍原理
五泻心汤的配伍原理是寒 热并用、辛开苦降,以达 到调理脾胃、消痞止呕的 目的。
02
五泻心汤的药理作用
泻热作用
泻心汤具有明显的泻热作用,可 以有效清除体内热毒,改善热证 症状,如口干、口苦、便秘等。
实验研究表明,五泻心汤能够降 低体温,缓解发热症状,并对多 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发热有效。
该药理作用主要与药物中的黄芩 、黄连等成分有关,这些成分具 有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的作用。
五泻心汤具有调理气机的作用 ,能够调节人体的气机运行, 改善气滞症状,如胸闷、胁痛 、脘腹胀满等。
实验研究表明,五泻心汤能够 调节胃肠蠕动,促进排气排便 ,并对某些肠道气滞证有效。

该药理作用主要与药物中的枳 壳、木香等成分有关,这些成 分具有行气消滞、疏肝解郁的 作用。
活血作用
五泻心汤还具有一定的活血作用,能 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血瘀症状,如 疼痛、瘀斑等。

支气管哮喘
对于支气管哮喘患者,五泻心汤 能够缓解哮喘发作,改善患者呼
吸状况,减少哮喘发作频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五泻心汤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 治疗中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有 助于减轻患者咳嗽、气短等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衰弱
五泻心汤能够调节神经功能,改善神经衰弱患者 的失眠、焦虑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谈半夏泻心汤.优秀精选PPT

简谈半夏泻心汤.优秀精选PPT
是否因方中用芩连之苦寒,半夏、干姜之辛温, 不同的是,在半夏泻心汤证的基础上,若兼水饮内停者用生姜泻心汤;
偏重于祛风,散瘀,消疖肿,多外用。
寒热并用而谓之寒热错杂呢?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二是干姜芩连人参汤证:
“寒热错杂”缘于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提出“ 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的区别,我认为可以从煎服 法来看,本方是只煎一次,昼三夜二,偏重于 止呕。临床应用与半夏泻心汤大同小异。
(3)有脾气不升的肠鸣下利或大便干湿不调 。
《医宗金鉴》:《经》曰,格则吐逆。
寒热之气互结”。应理解为虚实夹杂,虚当是脾 结合《金匮》“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医宗金鉴》:《经》曰,格则吐逆。
胃虚,实为邪气(热邪)阻滞,导致脾胃功能失 偏重于祛风,散瘀,消疖肿,多外用。
《医宗金鉴》:《经》曰,格则吐逆。 内服用于治疗恶性肿瘤。
2、本证的主证是什么?
《伤寒论》中半夏泻心汤的原文仅此一条,对 其适应症的描述,也只有“满而不痛”。结合 《金匮》“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 主之。” 。
(1)有邪热阻滞的“心下痞”; (2)胃气不降的恶心、呕吐、嗳气等; (3)有脾气不升的肠鸣下利或大便干湿不调

3、如何理解半夏泻心汤的寒热错杂证?
简谈半夏泻心胡汤证具,而 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 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 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 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 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 心汤主之。”(《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10》)。

三半夏泻心汤课件

三半夏泻心汤课件
法半夏10克,黄连5克,黄芩10克,干姜3克,党 参12克,炙甘草6克,大枣6枚,陈皮10克。
服5剂,耳鸣减少,腻苔渐化。继服7剂,耳鸣消失, 大便成形。随访半年未发。
第23页,共32页。
按语:本案乃脾胃虚弱,湿热蕴蒸,浊气 上升而致耳鸣。《素问·通评虚实论》说:“ 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叶天士也曾说:“湿与温合,蕴郁而蒙蔽于 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故取 半夏泻心汤甘温补脾,泻热除湿,加陈皮 以调畅气机。待脾胃调和,热清湿化,耳 鸣顿失。
现代报道本方广泛应用于急慢性胃炎现代报道本方广泛应用于急慢性胃炎顽固性呕顽固性呕吐吐慢性肠炎慢性肠炎结肠炎结肠炎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消化不良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肝炎慢性肝炎痢疾痢疾口腔溃疡等口腔溃疡等凡证见心下痞满时时呕逆时时呕逆大便稀溏大便稀溏肠鸣不适不适苔薄白或淡黄苔薄白或淡黄脉沉弦脉沉弦皆可以本方为基皆可以本方为基本方加减治之加减治之
▪ 本方可用于湿热中阻,胃气上逆之证。
▪ 现代报道本方广泛应用于急慢性胃炎、顽固性呕吐、慢 性肠炎、结肠炎、消化性溃疡、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 乱、慢性肝炎、痢疾、口腔溃疡等。凡证见心下痞满、 时时呕逆、大便稀溏、肠鸣不适、苔薄白或淡黄、脉沉 弦,皆可以本方为基本方,加减治之。
第3页,共32页。
【医案】 (一)呕利痞案
下牙齿相互磨切,格格有声,不由自主,终日不止。曾 用针刺、中药和西药镇静,效果不显,遂来求治。.见其 啮齿声高清脆,连连不断,前牙已磨掉三分之一,口有 浊气。伴有心中烦闷,心下痞满,时有干呕,小便色黄 ,舌红苔中心黄,脉弦数。症为湿热内蕴,阻于中焦, 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常而致。治以苦寒清热,辛热宣 通,少佐甘温调补之法。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

简谈半夏泻心汤PPT课件

简谈半夏泻心汤PPT课件

消化道肿瘤 胃癌 食道癌手术后 肠癌手术后
治疗慢性胃炎等,半夏泻心汤常加枳术汤; 藿苏梗;青陈皮;麦谷芽;砂仁、白蔲仁; 甘松等。或合四逆散。
[临床应用]
b.妊娠恶阻 c.失眠.半夏泻心汤治疗因脾胃不和所至的失眠。
此型多兼见胃脘胀痛、嗳腐吞酸等。治宜调和 脾胃以治其根本。《内经》半夏秫米汤、《千 金要方》的温胆汤等可见,用半夏为主药治疗 失眠,古已有之。
【讨论】半夏能否与附子同用?
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 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说: 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中药学》教材: 川乌【使用注意】“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
及、白蔹、天花粉、瓜蒌类同用。” 附子【使用注意】“反半夏、瓜蒌、贝母、白
蔹、白及。”
是否因方中用芩连之苦寒,半夏、干姜之辛温, 寒热并用而谓之寒热错杂呢?
“寒热错杂”缘于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提出 “寒热之气互结”。应理解为虚实夹杂,虚当是 脾胃虚,实为邪气(热邪)阻滞,导致脾胃功能 失调的病变。
仲景治疗纯胃热,用泻心汤(大黄、连、芩); 治疗脾胃虚寒,用理中(参、术、干姜、草); 治疗二者兼而有之者,用半夏泻心汤(连、芩、
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
在分析其病机时指出为邪热阻滞, 邪热亦包括湿热在内。从方测证, 方中黄连、黄芩苦寒清热,亦可清 热燥湿,所以无论邪热、湿热均可 治。
壅滞的邪热从何来?
外邪入里:(就像149条,少阳邪热内陷); 病从口入:热性食品;嗜食烈酒浓茶、辛
辣食物、肥甘厚味 情志内伤,郁而化热; 脾虚气机不畅,运化失司,湿热内生。
本证亦主胃热脾寒,上热尤甚,其主症当是 “食入即吐”。正如《长沙方歌括》“芩连苦 降借姜开,济以人参绝妙哉,四物平行各三两, 诸凡拒格此方该”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伊尹《汤液经法》 方药学之鼻祖
林亿比较大黄黄连泻心汤与附子泻心汤指出,方中应有黄芩,
唐代孙思邀《千金翼方》中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后细字注,已提及 “此方必有黄芩”的看法。因此,怀疑此方应加黄芩,在唐代早 已开始,自宋以后许多注家都同意此观点。
《伤寒论》所述大黄黄连泻心汤与《金匮要略》之泻心汤均为 《辅行诀》中记载泻心汤之变方。
其他剂型,如散剂与汤剂,分别名为“三黄散”与“三黄汤”
唐代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收载了巴郡太守进贡给皇帝的养 生秘方“三黄丸” 春三月 黃芩四兩 大黃三兩 黃連四兩 夏三月 黃芩六兩 大黃一兩 黃連七兩 秋三月 黃芩六兩 大黃二兩 黃連三兩 冬三月 黃芩三兩 大黃五兩 黃連二兩
将泻心汤改做为蜜丸,且因季节、疾病之不同三味中药之间用药比例不断发生变化;
(火热内结,大小便不通) 二治心下热痞。 三治心之阴气不足,阳气有余之吐衄。 四治三焦积热,按上中下分部所出现的各种火热之证。 五治“火中”动风动痰之证。
2、附子泻心汤 【主治】热痞兼表阳虚证
【原文】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5)
心下痞 恶寒 汗出
——邪热壅滞于中 ——表阳不足,肌肤失其温煦。 ——卫阳不固,津液外泄。
服用法:以麻沸汤(沸水)渍之——取其轻清宣泄之气,以泻热消痞。 诸药协同,共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化瘀止血之功。
组方
大黄、黄芩、黄连。
大黄: 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 血;祛瘀;解毒
黄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止血,安胎。
黄连: 清热燥湿,泻火解
毒。
热在气分,闭塞中焦,而产生的“火气痞” 火热迫于血分的吐血、衄血
【功用】泻火解毒,燥湿泄热。 【主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便秘溲赤;或湿热内蕴
而成黄疸,胸痞烦热;三焦积热,眼目赤肿,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外证疮疡,心胸烦闷,尿黄、便秘;湿热黄疸,胸中烦热痞满,舌 苔黄腻,脉数实者。
汉代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大黃二兩 黃芩一兩 黃連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頓服之。
【治法】 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方药】附子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
泻热消痞 ——扶阳固表
服用法:三黄以麻沸汤渍之,取其味薄以泻热, 附子单煎,取其味泻心汤后【临床应用】中所列病证而属阳 热内郁,表阳不足者,皆可用本方治疗。
3、半夏泻心汤
泻心汤临床应用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第一节 泻心汤类方
2
1、大黄黄连泻心汤 2、附子泻心汤 3、半夏泻心汤 4、生姜泻心汤 5、甘草泻心汤 6、黄连汤 7、黄芩汤 8、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9、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10、旋复代赭汤 1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泻心汤类方(11方)
大黄黄连泻心汤
1、大黄黄连泻心汤
血分病,取其厚味而直泻血分之热。
大黄
大黄是蓼科植物,药用部分是大黄的根茎。蓼科大黄属约有 60种植物,几乎全部分布于北半球的亚洲部分,而以我国为 其分布中心,约占总数的2/3以上。我国西北及西南海拔 2000米左右的高寒山区,甘肃、青海、四川、西藏、贵州、 云南、陕西等地均有出产。大黄饮片呈棕黄色或棕红色,横 断面有花纹,味苦,有清香。
宋代
我国第一部政府编制的成药典《太平惠民与剂局方》中 收录了本方,名为三黄丸。
丈夫妇人三焦积热之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 中焦有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 俱热,即生瘄疖疮痍;及治五般痔疾,粪门肿痛,或下鲜血,小儿积热,亦 宜服之。
【刘渡舟教授总结泻心汤用法】 一治涌疝:涌疝热证也,热结而大小便不通,下无出路而上涌。
大黄黄连泻心汤
“三黄泻心汤”,
“火齐汤”
泻心汤最早出于西汉时期的《汤液经法》, 其方名制定与《汤液经法》重五行学说,如 五脏补泻、药性五味生克制化的特点有关。
清代医家张璐亦指出:“伊尹三黄汤,仓公名火 齐汤,《金匮要略》名为泻心汤。”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西汉淳于意所用 ‘火齐汤’ 泻心汤,可治疗涌疝心火不能降 “胞脉闭也” ;刘渡舟
其中小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连各三两。上三味,以麻沸汤 三升,渍一食顷,绞去滓,顿服,主治胸腹支满、心中跳动不安者。 《伤寒论》中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心下痞、按之濡、脉关上浮。而 《金匮要略》中泻心汤主治证是心气不足、吐血、衄血。
1、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
【主治】 寒热错杂痞
【原文】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 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 逆,①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 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 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黄芩根呈圆锥形,质硬而脆,断面黄色,中间红棕色;老根中间 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成空洞。故处方名有人书“枯黄芩” 者。
组方




黄连尤善清心经实火;
黄芩更长于清肺火及上焦实热。
大黄不仅能泻三焦实热,且其苦降作用能使上炎之火下泄,釜底抽薪,引热 下行,降逆平冲,直折上焦、中焦热势,具强而有力的泻火、止血作用;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主治】热痞证 无形邪热壅滞于心下,中焦有热(关主中焦,浮主热)
【金匮要略】“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17)
大黄二两,黄芩、黄连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主治】吐血、衄血,因火热迫于血分,血分热盛而迫血妄行所致。
大黄的图片示
黄连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峨嵋野连或云连的 根茎。主产于四川东部者品质最佳,称川连。因其根茎多分 支,形似鸡爪,故有称为鸡爪连。产于云南德钦、维西、腾冲 等地者,品质稍次于川连,称云连。
黄芩
黄芩为唇形科多年草本植物黄芩的根。目前发现,黄芩的同 属植物共有300多种,广布于世界各地,我国有101种及29个 变种,但以河北北部出产者最为道地。素有“热河黄芩”之美 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