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中鲁庄公形象分析-word文档

合集下载

《曹刿论战》人物形象分析

《曹刿论战》人物形象分析

《曹刿论战》人物形象分析作者:杨欣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10期摘要:《曹刿论战》在历次中学语文教材汉版中都被选中,全文虽然只有222个字,却以极精练的文字记述了春秋时期,周庄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齐鲁两国交战于长勺的故事,塑造了曹刿这个军事天才和鲁庄公一代贤君的形象。

本文拟就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浅要分析,以期对促成这场著名战役取得成功的两个关键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长勺之战曹刿鲁庄公一、曹刿其人其事《曹刿论战》是一篇中学语文课文,在多年的教材编选中均被选中。

这篇文章选自编年体散文《左传》,具体发生在鲁庄公十年,从全文看,结构非常严谨,语言更是简洁凝练。

整篇课文仅用了222个字就将春秋时期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长勺之战的过程描述得清清楚楚,并且塑造了两位呼之欲出、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曹刿和鲁庄公。

本文拟就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浅要分析,以期对促成这场著名战役取得成功的两个关键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

1.曹刿其人。

《左传·庄公十年》注:刿音桂。

《史记·刺客列传》:“曹沫者,鲁人也。

”沫、刿音近。

关于曹沫事,古代传说不一,详十三年“盟于柯”传注。

再查《左传·庄公十三年》“盟于柯”的注解:庄十年败齐师于长勺;齐宋联军,又败宋师于乘丘,此时方与齐言和。

柯之盟及曹刿事,《公羊传》、《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与《齐世家》所述,与《左传》不同。

《齐世家》云:“(桓公)五年,伐鲁,鲁将师败。

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

鲁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於坛上,曰:‘返鲁之侵地!’桓公许之。

於是遂与曹沫三败所亡地於鲁。

”《左传》此年既无齐伐鲁之事,又长勺之役,鲁胜齐败,更无曹刿之三败。

然《史记》所述颇流行於战国。

《战国策》屡言曹沫劫桓公,《齐策六》载鲁仲连《遗燕将军书》且举此事以劝燕将;《荀子·王制篇》又云“桓公劫于鲁庄”,复与《管子·大匡篇》及《吕氏春秋·贵信篇》所述相合。

鲁庄公形象新探

鲁庄公形象新探

鲁庄公形象新探《曹刿论战》旨在通过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对长勺之战的正确指挥,表现其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文中曹刿的“远谋”与鲁庄公的“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学参考资料也认为,鲁庄公政治上目光短浅,军事上急躁冒进,是个昏庸无能的君主。

然而,通过深层解读,笔者认为此说有失偏颇。

理由有二:一、鲁庄公政治开明长勺之战前,曹刿“隐于东平乡,从未出仕”。

晋见鲁庄公前,曹刿口无遮拦地与其乡人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此话就是现在看来也未免有些张狂。

然而在当时既没有乡民告密,也没有哪个当官的拿他是问。

由此可见,鲁国的政治有多开明,民众的言论有多宽松。

再说,曹刿所处的那个时代贵贱分明,君臣之礼森严,然而出身鄙野的曹刿毫无阻碍地晋见到鲁庄公,并且直言相问:“何以战?”鲁庄公在自己的主张遭到连续否定之后,并没有发怒,也没有王顾左右而言他。

遥想当年就是求贤若渴的曹操,借“鸡肋事件”杀了恃才放旷的杨修,相比之下,鲁庄公开门纳谏,从善如流是货真价实的。

退一步讲,鲁庄公虽然没有一步到位地说出取信于民这一政治主张,但这毕竟还是他心之所想,口之所出。

就算是那些小恩小惠、小信用之类的事情,对于战争的胜利也不是没有影响的。

长勺之战时,鲁庄公与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对齐军发动进攻和反击之时,曹刿不仅“未可”、“可矣”、“未可”、“可矣”地指挥,而且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地上下折腾。

三军面前若不是礼贤下士的鲁庄公,哪个容得了个性张扬的曹刿如此这般的洒脱淋漓?古往今来,唐宗宋祖唯才是用而为明君。

识才任能为王者之道,那么,鲁庄公何尝不是一位明君呢?二、鲁庄公治军有方长勺之战发生于公元前684年,当时的齐国是大国是强国,而鲁国是小国是弱国。

在齐国大军压境的严峻形势下,鲁庄公既没有弃城而逃,也没有率子民举旗投降,而是“公将战”!坚决抵抗强敌的入侵。

反之,鲁庄公若不是一位坚决抗战的爱国君主,作为一介草民的曹刿也只能当亡国奴了,他的才干他的抱负也只有灰飞烟灭了,鲁军也就不可能有长勺之战的胜利。

新析《曹刿论战》中鲁庄公的形象

新析《曹刿论战》中鲁庄公的形象
1 . 问题 提 出
我 在教授《 曹刿论 战》 一 文中 , 学 生 就 鲁 庄 公 的形 象 分 析 产 生分 歧 , 传统观念认为 , 鲁 庄公 是 “ 肉食 者 ” , “ 肉食者鄙” , 所
以 说 鲁 庄公 是 目光短 浅 的 , “ 未能远谋” 。 但 是 有一 部分 学 生 提 出新观点 . 认为 : 鲁庄公非但不“ 鄙” , 而且大智 。
“ 鼓” 。 竞能抵挡 住已“ 三鼓” 的齐军 , 且最终使 齐军“ 败绩 ” , 难 道能说这 仅是鲁军未 “ 鼓” 的原 因吗?久攻鲁 军不下且 已“ 三 鼓” 的齐 军 , “ 勇气 ” 已“ 竭” , 败 局 已定 , “ 公将驰之 ” 又何妨? “ 下 视其辙 . 登轼 而望 之 ” 岂 不 太 小心 翼 翼 了? 有 这个 必 要 吗 ? 我认 为这是耽误了追击敌军 、 扩 大 战 果 的 大 好 时机 。 正 是 因 为 鲁 庄 公 平 日的 出色 表 现 , 治 国有 方 , 正是因为他大 公无私 、 诚 实 守 信、 秉公执 法 。 所 以 他 得 到 了朝 臣 、 子 民 的 充 分 信 任 与 全 力 支 持 ,才 最 终 在 关 键 时 刻 形 成 一 种 同仇 敌忾 、战不 可 摧 的 “ 勇 气” , 正是 因为 有 了 这 种 “ 勇气 ” 才最 终 打赢 这 场 漂 亮 仗 。
考试 周 刊2 0 1 5 - f - g 6 4 , 1 / 1
新 析 《曹 刿 论 战 》 中 鲁 庄 公 的 形 象
田 永
( 日照 市 岚 山 区 巨 峰镇 大坡 中学 , 山东 日照 2 7 6 8 1 3 )
摘 要 :学 生就 鲁 庄 公 的 形 象 分析 产 生分 歧 , 文 章按 “ 提 出 问题 , 分 析 问题 , 做假设 , 进 行 验证 , 得 出结 论 , 最后评价” 的研 究性 学 习步 骤 对 传 统 分析 阐 明 个人 见 解 。 作 者 认 为 鲁 庄 公 非但 不 “ 鄙” , 而且大智。 关键词 : 研 究性 鲁 庄 公 曹刿 鄙 智

《曹刿论战》中的庄公形象之我见

《曹刿论战》中的庄公形象之我见

, ,
事实 上
《 春秋 》 上还记载
庄公 九年
》还 记 载
,
曾 对涂水进行 了 疏俊

疏 浚 沫水
咤 左传

,
既有 利于农业生
:
我们仅 举 几 例 以 作说 明
,
庄 公十 一 年 秋 、 宋 国发 大水
并说
: : “
庄公派人 前去 慰
,


又有 利 于 战 备
庄 公八年
天 作 淫雨
害 于 染盛
若 之 何不 吊
11
许 昌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 版 )
一 九八 五年
《曹
论 战 》 中的庄公 形象 之我见
王 元
,

年冬
山 戎危 及 燕 国

稼曹
论 战 》 一文 主 要 歌 颂 了 曹 岁 杰 出的 战 略
,
,
庄 公 又 与 齐侯 遇 于 鲁济
,

.
思 想 和 卓越 的 军 红 才能 义 热忱
,
歌颂 了他 的 强 烈 的爱 国 主
. .
划 讨伐 山 戎之 事 正 由于 这样
,பைடு நூலகம்

这是 自来 为 人 们 所称 道 的
,
但是
.
关于 鲁
鲁庄公在 诸 侯 中是 颇有 威 望 的
,
庄 公 的 形象
公的

却 住 往 为 人们所 忽 视
,
凡是 谈到鲁庄
除 以上 几 次会 盟外 记载
:

《 左传

庄 公八 年 》 还有 一段

二 是 非 议的 则大 翻

《曹刿论战》课文中鲁庄公形象分析

《曹刿论战》课文中鲁庄公形象分析

《曹刿论战》课文中鲁庄公形象分析
在《曹刿论战》中,鲁庄公被描绘成一个喜欢饮酒享乐的暴躁醉汉,他决定不听从曹国舜的妙计,而坚持出兵攻打晋国。

这种自负和鲁莽的行为最终导致了鲁国的失败。

鲁庄公的形象体现了一些人性的缺陷,例如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冲动易怒等。

他缺乏睿智的领导才能和明智的决策能力,同时也没有将自己的相信富于批判性地审视。

然而,这个形象也有可能是一种反讽。

作为一个国君,他却沉湎于酒宴之中,听信自己的子弟而不是聪明智慧的谋臣,这可能是在讽刺那些对政务不负责的统治者。

同时,鲁庄公沉迷于各种享乐,也是在暗示一个国家的颓废和腐败。

总之,通过对鲁庄公形象的分析,可以理解《曹刿论战》所强调的智慧和明智领导的重要性,也凸显出长期持续的不负责执政所带来的危险。

知人善任的典范──《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形象-word

知人善任的典范──《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形象-word

知人善任的典范──《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形象《曹刿论战》不仅刻画了关心国事、谋虑深远的军事家曹刿的形象,而且还刻画了鲁公这个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政治家的形象。

文章开头,写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点明了曹刿的身份,并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侧面来刻画鲁公的形象。

曹刿为当时的庶士,鲁庄公则是一诸侯国的最高统治者。

在“官贵民贱”的奴隶社会里,鲁庄公接见曹刿这个士庶,的确要冒“轻身”和“失序”的风险。

鲁庄公为了清除迫在眉睫的外患,以掠人的胆量和气魄,突破“礼不下庶人”的老规矩,放下诸侯的架子,同意曹刿入见。

这里,鲁庄公虽还没有出场,但一个礼贤下士的政治家的形象跃入纸上。

文章接着用三答三探,从正面具体地来刻画鲁庄公形象。

曹刿入见鲁庄公,并没有献上什么退敌的锦囊妙计,只是问鲁庄公:“何以战?”这样,不是鲁庄公问计,而是由曹刿主动发问。

这种反主为次的胸怀比三顾茅庐的刘备,“吐哺”“握发”的周公,似乎更加难能可贵。

鲁庄公第一次回答,曹刿认为不“专”衣食,“必以分人”,是小恩小惠,得到好处的人不普遍,老百姓就不会支持他去打仗;第二次回答,曹刿又认为祭神明,“必以信”,是“小信未孚”,神明也不会保佑;第三次鲁庄公才掏出心里话:“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认为,办大小案件,“必以情”,是“忠之属也”。

曹刿认为作为一国之主的鲁庄公,对一切大大小小的案件,都处置得合情合理,这正是“上恩利民”之举,必然为民所仰望,为民所乐从。

所以,曹刿充满信心地说:“可以一战。

”这一次比一次深入地回答,不仅表现了鲁庄公治国有道,治国有方,而且表现了做为一个政治家的胸怀和善于知人的卓识。

文章紧接着写战争实践,进一步生动形象地刻画鲁庄公,使这个典型形象得到了升华。

“长勺之战”拉开战幕后,鲁庄公十分信任和器重曹刿,让他和自己同坐一辆战车,参与指挥。

开始,鲁庄公准备击鼓进去,“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后,方说:“可矣。

鲁庄公的形象分析之我见

鲁庄公的形象分析之我见

鲁庄公的形象分析之我见《曹刿论战》是一篇文字简洁明快、内涵丰富的记事散文。

学习这篇文章,其重点之一就是如何评价文中的人物形象。

一、鲁庄公的开明,体现在取信于民二、鲁庄公的开明,体现在从善如流面对身份卑微的曹刿的提问,鲁庄公不是高高在上,敷衍塞责,而是推心置腹,认真回答。

对曹刿的“三断”,鲁庄公不是武断的否决,而是虚心的接受。

对曹刿“战则请从”的请求,鲁庄公不是设法拒绝,而是坚决的答应。

在战场上对于曹刿所采取的军事策略,鲁庄公更是从善如流,全部接受。

鲁庄公能这样做,难道不是其开明的体现吗?三、鲁庄公的开明,体现在知人善任历来纸上谈兵者有之;“口头”谈兵者,亦有之。

平庸之人往往对“空谈”者留有戒心。

然而鲁庄公通过对曹刿的“一问”、“三断”,慧眼识珠,坚信曹刿是一位难得的充满爱国热情而且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能和指挥才能的英才。

于是鲁庄公好不迟疑的“与之乘,战与长勺”。

鲁庄公如此的知人善任,不正是其开明的体现吗?四、鲁庄公的开明,体现在不耻下问从“既克,公问其故”中,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军事上,鲁庄公确实是无知的。

然而也正是从“公文其故”中才更真实地体现出鲁庄公的开明。

因为平庸之人,往往会被胜利冲昏头脑,沾沾自喜,甚至做出卸磨杀驴、藏弓、烹狗的蠢事,以掩盖自己的浅薄和无知。

而鲁庄公在胜利之后,头脑十分清醒。

他没有以“国君之威”来掩饰自己的无知,而是以谦虚诚恳的态度,去探索军事理论,掌握军事方略,进而全面提高自己治国安邦的能力。

总之,我们要辩证、科学、全面、公正地评价鲁庄公这位历史人物,切不可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辜负了古人。

从曹刿论战中,解读鲁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曹刿论战中,解读鲁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曹刿论战中,解读鲁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春秋时期,周室不振,内有诸侯争霸,外有蛮夷交侵,战乱迭起,生灵涂炭。

据专家统计,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间,爆发的大小战争达483起,在反侵略的战争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齐鲁长勺之战,历来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曹刿问其"何以战",庄公依次将战争胜利寄托在贵族近侍上、神灵佑护上。

在曹刿再三启发下,才意识到民心的重要。

对民心向背的重要性,庄公虽认识有些模朝,但实际行动又如何,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曹刿是理论总结,是理论家,庄公是付诸行动,是实践家。

据此,说庄公政治上昏庸,太武断了,其实他只是政治上不太成熟,理论欠缺,认识有些模糊罢了。

在军事上,鲁庄公确实有些无知,盲目冒进,对于"彼竭我盈"战机的把握,"知已知彼"、"敌疲我打"战术的运用,全然不懂,仗打胜了也不甚明白是怎么回事。

但是,如果说庄公军事上全然无知,也太武断。

而曹刿却是白手起家,如果没有一支调练精良的队伍,没有团结协作的将帅土卒,如何对付数倍于己的强齐?上任初即指挥大战,纵有天大本领,胜算又有几何?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果可知,曹刿这位战略家虽起了决定性作用,但鲁军肯定亦是一支训练有素、战斗力不弱的队伍。

这一切,便是庄公悉心经营的结果,说庄公战前政治、军事准备充分,并非空穴来风。

传统解读因文中确实展示了曹刿比庄公政治上成熟、军事上高超从而过分地赞扬曹刿而贬庄公,其实是混淆了一个概念:身份不同,才干亦应不同。

如果说,曹刿是一匹千里马,庄公便是一位伯乐。

曹刿"何以战"的发问,火药味甚浓,庄公并不发火,而是虚怀若谷,用心作答。

在对曹刿的考察合格,认其确实是人才后,便破格录用,放手让其施展才华。

要知,这一切中,包含有多少危险因素,如果曹刿是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式的人物或敌国间谍呢?战后"问其故",又表现其为求真知、不耻下问的精神。

《曹刿论战》人物形象分析

《曹刿论战》人物形象分析

《曹刿论战》人物形象分析作者:杨欣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10期摘要:《曹刿论战》在历次中学语文教材汉版中都被选中,全文虽然只有222个字,却以极精练的文字记述了春秋时期,周庄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齐鲁两国交战于长勺的故事,塑造了曹刿这个军事天才和鲁庄公一代贤君的形象。

本文拟就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浅要分析,以期对促成这场著名战役取得成功的两个关键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长勺之战曹刿鲁庄公一、曹刿其人其事《曹刿论战》是一篇中学语文课文,在多年的教材编选中均被选中。

这篇文章选自编年体散文《左传》,具体发生在鲁庄公十年,从全文看,结构非常严谨,语言更是简洁凝练。

整篇课文仅用了222个字就将春秋时期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长勺之战的过程描述得清清楚楚,并且塑造了两位呼之欲出、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曹刿和鲁庄公。

本文拟就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浅要分析,以期对促成这场著名战役取得成功的两个关键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

1.曹刿其人。

《左传·庄公十年》注:刿音桂。

《史记·刺客列传》:“曹沫者,鲁人也。

”沫、刿音近。

关于曹沫事,古代传说不一,详十三年“盟于柯”传注。

再查《左传·庄公十三年》“盟于柯”的注解:庄十年败齐师于长勺;齐宋联军,又败宋师于乘丘,此时方与齐言和。

柯之盟及曹刿事,《公羊传》、《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与《齐世家》所述,与《左传》不同。

《齐世家》云:“(桓公)五年,伐鲁,鲁将师败。

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

鲁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於坛上,曰:‘返鲁之侵地!’桓公许之。

於是遂与曹沫三败所亡地於鲁。

”《左传》此年既无齐伐鲁之事,又长勺之役,鲁胜齐败,更无曹刿之三败。

然《史记》所述颇流行於战国。

《战国策》屡言曹沫劫桓公,《齐策六》载鲁仲连《遗燕将军书》且举此事以劝燕将;《荀子·王制篇》又云“桓公劫于鲁庄”,复与《管子·大匡篇》及《吕氏春秋·贵信篇》所述相合。

关于《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的评说

关于《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的评说

关于《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的评说
关于《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的评说
《曹刿论战》一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记叙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在“长勺”所发生的一次战争。

当时各国相互兼并“强凌弱,众暴寡”,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公元前六百八十四年的“长勺”之战,就是一次抵抗侵略而“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史例。

《曹刿论战》,历来都被选入初中教材,然而历来的传统教法,都认为:决定“长勺之战”的胜利者是曹刿,即文中的中心人物是曹刿,而鲁庄公只是“肉食者鄙,未能深谋远虚”之类。

这种认为对吗?在我看来则与此相反。

其一,因为庄公是当时一国之君,曹刿是士卒。

决定性的军事领导权在庄公。

尽管曹刿足智多谋,纵有经天纬地之才,如庄公不信用曹刿的才能再高也无法施展和发挥,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其二,假如有一块真金,要是没人认为是真的,那么,它也只不过是一块黄铜之类的金属物质罢了。

曹刿即使是块真金而被埋在“土里”也不会发光的。

才能再高,见解再正确,也是不顶用的。

其三,“长勺之战”的胜利,正是因为庄公能识得曹刿这块真金,同时充分发挥了他的作用,这充分说明庄公兼听广纳则明,善用贤能,取信于民,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庄公是一位鲁国的当之无愧的贤明君主。

其四,就庄公本人的主导思想是爱国护民的。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些足说明庄公的爱国护民。

综上所述,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庄公。

当然曹刿能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向庄公出谋献策,为国效劳,为国捐躯的献身精神也是值得歌颂的。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形象分析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形象分析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形象分析作者:颜华君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年第09期【内容摘要】《曹刿论战》作为人教版初中文言文经典的作品之一,在九年级的语文教材课本中呈现。

222个简洁的文字完整的概述了长勺之战的经过,主人公曹刿的睿智与远见的实战形象深深的刻在学生的心理,但是在感慨的过程中,我们也十分的看重在春秋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鲁庄公能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广泛纳谏,任人唯贤,敢于亲临战场,与敌军进行正面的交锋。

可以说,曹庄公的政治高尚的形象沿袭至今,为当下决策者树立了榜样和模范。

【关键词】《曹刿论战》鲁庄公形象分析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著名战例之一,仅仅对曹刿这一主要人物进行分析还不够是我们掌握全篇文章的中心主旨,因此在《曹刿论战》一文中,我们也应该对次要人物鲁庄公的形象进行浅析,力争从根本上消除人们对他形象以及才智的误解,这样鲁庄公就不是统治者愚昧无知,缺乏政治才华的代名词了。

本文作者对鲁庄公这个人物自身的形象特征进行探讨①,期待经过探讨以后他身上的闪光点更能熠熠生辉。

一、没有统治者居高临下的架子,善于广纳谏言我们上文已经提及过,《曹刿论战》的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政治混乱的春秋时代,那个时期我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依旧存在,大多数帝王或者是统治的首领人物都抱着“为我独尊”的思想观念,朝纲上明确规定,一切军事行动的决策与执行都必须完全依照君主的意愿进行,换句话说,这个国家的大事小情,都是君主一个决定的。

鲁庄公在“齐师伐我”的情形之下“公将战”,这就充分说明鲁庄公已经对这场战役的应战应该做出了策划。

而此时平民曹刿却执意觐见,这时候已经有了作战策略的鲁庄公本可以将曹刿拒之门外的,但是鲁庄公放下了自身高高在上的架势,不仅仅接见了平民曹刿,而却对曹刿的提问一一做出了明确的回答。

另外,我们可以在鲁庄公的答案中“衣食所安,弗敢加也,必以分人,”发现他是一个思想真实透明的统治者,当其“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这样的应战的策略一一被曹刿一口否定时候,鲁庄公并没有表现出其气恼的神情,而是经历一小段时间思考之后,变得虚心,头脑变得清醒,最终给曹刿“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政治决策答案,受到了来自曹刿深切的认可。

《曹刿论战》考点知识点梳理打印版+答案版

《曹刿论战》考点知识点梳理打印版+答案版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一、作者作品。

课文选自。

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

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书。

经典之一,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

又称《》《》。

《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又称“”。

二、字音字形曹刿()又何间()焉弗()小信未孚()玉帛()下视其辙()登轼()败绩()遂()逐()齐师旗靡()三、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齐师.伐我师: 。

2.肉食者...谋之肉食者: 。

3.肉食者鄙.鄙: 。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 。

专: 。

5.对.曰对: 。

6.小惠未徧.遍: 。

7.虽不能察.察: 。

8.必以情.情: 。

9.忠.之属.也忠: 。

属: 。

10.战则请从.从: 。

11.齐师败绩..败绩: 。

12.公将驰.之驰: 。

13.既.克既: 。

14.一鼓作.气作: 。

15.彼竭.我盈.竭: 。

盈: 。

16.难测.也测: 。

17.惧有伏.焉伏: 。

18.望其旗靡.靡: 。

(二)通假字1.小惠未徧.同,。

(三)古今异义1.小大之狱.古义: 今义:2.牺牲..玉帛古义: 今义:3.又何间.焉古义: 今义:4.弗敢加.也古义: 今义:5.再.而衰古义: 今义:6.必以信.古义: 今义:7.忠.之属也古义: 今义:(四)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福:。

2.公将鼓.之鼓:。

3.小信未孚.孚:。

4.忠.之属也忠:。

5.下.视其辙下:。

(五)一词多义1.师:①遂逐齐师()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故:①故克之()②公问其故()3.从:①战则请从()②民弗从也()4.请:①曹刿请见()②战则请从()5.信:必以信()②小信未孚()(六)虚词归纳1.其:其乡人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可以一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以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以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之: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与之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肉食者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将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特殊句式1.省略句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人物形象

《曹刿论战》人物形象

《曹刿论战》人物形象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曹刿论战》人物形象曹刿形象分析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

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

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

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的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写道:“春秋时候,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另外,曹刿关心国事,谋虑深远。

他能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向庄公出谋献策,有为国效劳,为国捐躯的献身精神。

总之,曹刿是一个有爱国之心和远见卓识,能见义勇为、沉着冷静的杰出平民知识分子。

鲁庄公形象分析《曹刿论战》一文中,以表现曹刿这个形象为主,鲁庄公是个起到对比衬托作用的形象,他的特点是“鄙”和无“远谋”,但也并非一无是处:他不高高在上,不因曹刿是一个平民而拒绝接见;不仅见,还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打仗时还让他同乘一辆战车,可谓礼贤下士。

他尽职尽责,平时详细了解大大小小的案件,为百姓排忧解难,打仗时又身先士卒,亲临前线,可谓以身作则。

他不固执己见。

他提出的迎战条件前两条遭到否定,他不气恼,继续提。

打仗时要反攻,要追赶又连遭制止,他能从谏如流。

他不耻下问,认真求实,没有掩饰自己的无知,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致胜之道,学习战争经验。

《曹刿论战》人物描写

《曹刿论战》人物描写

《曹刿论战》人物描写1、鲁庄公形象:《曹刿论战》一文中,以表现曹刿这个形象为主,鲁庄公是个起到对比衬托作用的形象,他的特点是“鄙”和无“远谋”,但也并非一无是处:他不高高在上,不因曹刿是一个平民而拒绝接见;不仅见,还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打仗时还让他同乘一辆战车,可谓礼贤下士。

他尽职尽责,平时详细了解大大小小的案件,为百姓排忧解难,打仗时又身先士卒,亲临前线,可谓以身作则。

他不固执己见。

他提出的迎战条件前两条遭到否定,他不气恼,继续提。

打仗时要反攻,要追赶又连遭制止,他能从谏如流。

他不耻下问,认真求实,没有掩饰自己的无知,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致胜之道,学习战争经验。

他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用人不疑,放手让曹刿施展才干,可谓虽鄙不顽犹大智。

可以说,没有庄公的允许和支持,曹刿怎样有志有才,也得不到施展。

统率弱鲁战胜强齐,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鲁庄公也应算一个英雄。

2、曹刿形象: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

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

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

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的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写道:“春秋时候,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形象新探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形象新探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形象新探《曹刿论战》一文历来都被选入初中教材。

传统观点认为:曹刿在这次战争中起了决定成败的关键作用,决定了鲁国的胜利,而鲁庄公政治上昏庸无能,军事上急躁冒进,是一个平庸的国君。

近来再教这篇课文,对鲁庄公这个人物,我们有了新的看法。

认为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君主,主要依据在于文中曹刿所说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

从曹刿与庄公的“三问”“三答”中,可推论出庄公政治上的昏庸无能;从战争过程中庄公“将鼓”、“将驰”的举动中,可推出庄公军事上的急躁冒进。

这就是文中所说的“鄙”,一个“鄙”字全扣在庄公头上。

庄公的“鄙”衬托曹刿的“远谋”,庄公的急躁冒进衬托曹刿的卓越军事才能。

然而,仔细研讨原文,从新的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就发现传统观点的成立理由是不够充分的。

首先,鲁庄公是个善用贤能的君主。

在曹刿与庄公的三问三答中,庄公的前两次回答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传统观点认为,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从而证明了庄公的“鄙”。

我认为三问三答既是曹刿和庄公进言献策的过程,也是庄公试探、考察曹刿才能的过程。

在三问三答中,问始于曹刿,但答的顺序――先答什么,后答什么,这个主动权在庄公。

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顺序?庄公为什么要把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取信于民的问题放在最后回答呢?原来这是庄公为了考察曹刿的才能,有意识地安排了这样的回答顺序。

如果庄公第一次回答或第二次回答后,曹刿就作出支持、拥护的判断,那么曹刿算不了什么人才。

事实上,曹刿是在庄公第三次回答后才说出支持、拥护庄公的话来的,这正好与庄公的心意相合,这说明曹刿与庄公同样也认识到民心向背的重要,认识到必须取信于民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齐国侵略鲁国,齐强而鲁弱。

在国家存亡的时刻,曹刿凭着强烈的爱国热情,挺身而出,拜见庄公,直言进谏,出谋献策,这是毛遂自荐的行为。

而庄公作为一国之君,掌握着国家的政治军事领导权。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人物形象研究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人物形象研究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人物形象研究》文献综述摘要:鲁庄公是《左传》的曹刿论战中提到的人物,也是一直受到非议的历史人物。

长期以来,鲁庄公总被人冠以“肉食者鄙”的劣称,在《曹刿论战》中作为曹刿形象的衬托者,他无能愚昧,且缺乏政治远见。

然而,随着学者研究的不断深入,鲁庄公的形象被重新审视。

近年来再次走进文本,他的形象被赋予了新的认识,人们不断发现《曹刿论战》中这个次要人物的闪光点。

笔者拟综述前人和今人的观点,力求将古今学者对鲁庄公的人物形象研究系统化地呈现出来,对进一步深化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依据。

关键词:左传;鲁庄公;人物形象;愚腐无能;知人善任鲁庄公生于鲁桓公六年,姬姓,名同,为春秋诸侯鲁国第十六任君主。

他是鲁桓公的儿子,承袭鲁桓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32年。

他因历史上著名的战役“长勺之战”而广为人知。

《曹刿论战》一文用简洁的文字完整地记叙了长勺之战的过程,它让主要人物曹刿的形象深深烙在了读者的心中,正是由于曹刿的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指挥才能,才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按照传统的分析和习惯的概括,《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是个起到对比、衬托作用的形象,他的特点是“鄙”和“未能远谋”。

正是这样的特点,一直以来鲁庄公成为了愚昧、无能的代名词。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力图为文中的次要人物鲁庄公翻案,不断挖掘出鲁庄公可圈可点的闪光点。

本文着重从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入手,对《曹刿论战》中鲁庄公人物形象研究进行简要回顾及综述,力求在综述的过程中加深对鲁庄公的了解,基本把握人物形象的评价方法,希望为今后深化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

一、愚腐无能的肉食者——反面评价在历史评价中,人们倾向于用《曹刿论战》中写到的“肉食者鄙”来定义鲁庄公的人物形象,通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基本体现了学者们对鲁庄公普遍存在的反面评价。

被问到“何以战”[1]时,鲁庄公首先想到的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1]这些本身和战争的取胜没有什么关系的事情,足见其“不懂军事、政治幼稚”和“迷信、无能、愚腐”[2]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形象分析《曹刿论战》一文一直是初中课本的传统篇目,是初中文言文经典作品之一。

其原因不仅在于它只用222个字就完整地记叙了长勺之战的过程,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更重要的是它让主要人物曹刿的形象深深烙在了读者的心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亲临战场,从容指挥。

正是由于曹刿的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指挥才能,弱小的鲁国才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的确,在国家面临外强侵犯之时,作为一介草民的曹刿敢于挺身而出,拯救了国家,拯救了人民,此行此举可歌可泣。

也正缘于此,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祖国、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直到今天仍然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掩卷而思,我总觉得对《曹刿论战》一文的人物分析不够全面,那就是淡化了主要人物背后的次要人物──鲁庄公。

按传统的分析和习惯的概括,《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是个起到对比、衬托作用的形象,他的特点是“鄙”和“未能远谋”。

正是这样的特点,一直以来鲁庄公成为了愚昧、无能的代名词。

然而,分析一个历史人物不能用平面镜来反射,因为平面镜的反射原理,让人们往往只能看到人物形象其中的一面。

我们要学会用多棱镜折射的原理来观察历史人物的形象,还原
历史,要让人物回到当时当地的环境之中。

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客观地来评价历史人物了。

下面我们一起探讨《曹刿论战》中有关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几个闪光点。

1、放下尊严,虚心纳谏:
《曹刿论战》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那时君主专制,帝王惟我独尊。

朝纲上下,惟圣旨是从。

国家大小事情,皇帝一个人说了算。

鲁庄公面对“齐师伐我”,已经“公将战”。

也就是说鲁庄公对这场战争何去何从,已经有了安排和布置。

偏偏这个时候,曹刿,一介武夫(书本中注释为武士),执意进见。

此时的鲁庄公于情于理上都不会接见曹刿,原因有二:一是战事紧急,容不得半点怠慢;二是鲁庄公已经“将战”,迎战是铁定的了。

但鲁庄公并没有高高在上,也不因曹刿是一个平民百姓而拒绝接见。

不仅接见,而且有问必答。

面对曹刿提出的“何以战”,鲁庄公能以实回答,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这两个迎战条件连遭否定后,鲁庄公并没有气恼。

经过一番思索后,提出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终于得到了曹刿的肯定。

鲁庄公能放下尊严,虚心纳谏,最终使得鲁国奠定了取胜的基础:战前政治上取信于民。

2、尽职尽责,知人善用: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说明了鲁庄公尽职尽责,
平时详细了解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为百姓排忧解难。

身为一国之君,鲁庄公当然懂得江山社稷靠的是老百姓,所以即使日理万机,也不忘体恤民情,为老百姓做实事。

君有爱民之心,民则有拥君之举。

面对外强的入侵,鲁国人民绝不会袖手旁观,坐以待毙。

只要鲁庄公一声令下,鲁国定会全民皆兵,那么再强大的敌人也只能葬身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再看看战争过程中的鲁庄公。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我们看到鲁庄公亲临前线,身先士卒。

同时与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也就是告诉我们,鲁庄公和曹刿并肩作战。

这还不是因为曹刿战前的建议让鲁庄公刮目相看,他才有参与这么重要的一场战争的资格,可见鲁庄公知人善用。

打仗时鲁庄公的指令又连遭制止,但鲁庄公能从谏如流。

我们不能不佩服鲁庄公用人不疑,放手让曹刿施展才干,可谓虽鄙不顽犹大智。

可以说,没有鲁庄公的宽容与支持,曹刿无论怎样有才有志,也得不到施展。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呀!
3、不耻下问,取长补短:
鲁国军队在曹刿的正确指挥下,酣畅淋漓地结束了这场卫国战争。

鲁国上下是一片欢腾,惟独鲁庄公仍在回忆整个战争过程:为什么曹刿要在“齐人三鼓”之后,曰:“可矣(击鼓)”?为什么曹刿要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曰:“可矣(追击)”?为什么……无数个疑团,实在让鲁
庄公不解。

是不懂装懂,与民同庆呢,还是不耻下问,弄个水落石出呢?聪明的鲁庄公选择了后者。

曹刿一番“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使鲁庄公幡然醒悟,原来是这样,战争真是太深奥了。

退一步想,鲁国已经取得了胜利,鲁庄公有这个必要去追问取胜的原因吗?大可不必。

又有谁去询问鲁庄公知不知道鲁国取胜的原因?谁也不敢。

但鲁庄公认真求实,不怕暴露自己的短处,通过曹刿的分析,鲁庄公无疑获益匪浅。

假使他日又有敌人侵犯,那么曹刿的这些军事理论和实战经验不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吗?取人之长,补已之短,鲁庄公实际上是在不断地实践之中完善自我。

长勺之战早已过去。

每当人们谈及这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时,每当人们津津乐道于曹刿时,每当人们以“鄙”和“未能远谋”来武断地评判鲁庄公时,我总想为一代明君鸣不平。

学会用多棱镜看历史人物,还原历史,让人物在当时当地的环境中活动。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鲁庄公非“鄙”非“未能远谋”。

相反,统帅弱鲁战胜强齐,创造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鲁庄公才是真正的缔造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