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合集下载

分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手法

分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手法

分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手法费加罗的婚礼是一个广受欢迎的歌剧作品,由莫扎特创作,于1786年首演。

这部歌剧以其精湛的音乐和复杂的情节而闻名,深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对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手法进行详细分析,以探究其魅力所在。

费加罗的婚礼以意大利喜剧为基础,融入了一些神秘主义和超自然元素。

莫扎特通过这种结合创造了一个充满戏剧性和惊喜的故事情节。

首先,歌剧中的角色设置非常丰富多样,既有男女主角与反派,并且还有各种各样的配角,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和背景故事。

莫扎特通过真实而生动的角色描写,使观众对他们产生共鸣,并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动机和行为。

其次,莫扎特巧妙运用音乐和台词交替,以强化情感表达和情节推进。

歌剧中的音乐旋律风格多样,有优美的咏叹调、欢快的舞曲以及激烈的合唱。

这种多样性不仅增加了音乐的魅力,还通过与剧情相结合,更好地展示了角色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发展。

此外,费加罗的婚礼中还融入了许多戏剧化的场景和插曲,为整个故事增添了趣味和惊喜。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第二幕的夜晚花园场景,角色们在暗处进行了一连串的错位和误会,从而引发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大笑的局面。

这些戏剧化的元素让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享受到喜剧的效果。

此外,歌剧中的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也是其创作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台布景的多样性和精致程度为整个歌剧增添了视觉上的奇观,如宫殿、花园和迷宫等场景的布置都让人印象深刻。

而角色们的服装设计则根据不同角色的身份和背景进行了精心搭配,从而更好地表达了他们的个性和社会地位。

总的来说,费加罗的婚礼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精湛的音乐成为了一部不容错过的歌剧作品。

通过丰富多样的角色设置、优美多样的音乐风格以及戏剧化的情节和场景,这部作品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莫扎特通过精巧的创作手法,将剧情和音乐完美结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

费加罗的婚礼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创新性和艺术性,更在于其能够触动人心,使观众产生共鸣。

无论是音乐爱好者还是戏剧迷,都能从这部歌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费加罗的婚礼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歌剧
伯爵:一个愚蠢、轻信的男子,被伯爵 夫人所蒙蔽。他在剧中展现了喜剧性的 表演风格,成为了观众的笑料
音乐特点
第3单元
音乐特点
莫扎特在《费加罗的婚礼》中展 现了精湛的音乐才华
他运用丰富的音乐元素,将剧情 与音乐紧密结合,为观众呈现了 一出视听盛宴
音乐特点
旋律优美
莫扎特在《费加罗的婚礼》中创 作了许多优美的旋律。这些旋律 富有情感和表现力,能够准确地 传达出角色的内心情感和戏剧冲 突。例如,费加罗和苏珊娜的二 重唱《让我们携手同行》,旋律 优美动人,展现了两人深厚的感 情
欢迎领导来夸我
角色分析
第2单元
角色分析
费加罗:一个聪明、机智的青年,深爱着 苏珊娜。他在剧中展现了出色的智慧和勇 气,为了爱情勇敢地与伯爵夫人和伯爵展 开斗争
苏珊娜:美丽、善良的女孩,同样深爱 着费加罗。她在剧中展现了坚韧和智慧, 与费加罗并肩作战,最终赢得了胜利
伯爵夫人:一个虚伪、狡猾的女人,企图 破坏费加罗和苏珊娜的爱情。她在剧中展 现了出色的演技和心计,但最终败露了自 己的真面目
剧情概述
第1单元
剧情概述
《费加罗的婚礼》讲述了 一个充满戏剧性的爱情故 事
在这场斗争中,他们运用 聪明才智,揭露了伯爵夫 人的秘密,最终赢得了胜 利
12
+
34
主人公费加罗和苏珊娜是一 对恋人,他们为了争取自己 的幸福,与伯爵夫人和伯爵
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 了悬念和幽默元素,为观 众呈现了一出精彩的喜剧
高度 艺术价值的歌剧
作品
这部歌剧不仅展现了莫扎特音乐才华的巅峰状态也成 为了古典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被无数观众所喜爱并传
颂至今
莫扎特通过精湛的 音乐才华和对戏剧 性处理的出色把握, 将一个简单的爱情 故事演绎成了一部 充满戏剧性和幽默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第三幕:伯爵家的大客厅里
伯爵在大厅中踱来踱去,他觉得所有的事情都很奇怪。 苏姗娜来了,他对苏珊娜说:“别再想着和费加罗结婚了,他必须娶马尔切 琳娜,这是不可挽回的事实。苏姗娜很伤心,伯爵趁机引诱她,说自己很爱她, 请她在晚上到花园里和他幽会。这个建议正中苏珊娜的下怀,苏珊娜答应了, 伯爵不知是计非常高兴地离开了客厅。 这时费加罗上场,苏珊娜急忙告诉他说,她已完全掌握了主人,因此官司一 定会赢。说完苏姗娜走了。没想到这些话竟被伯爵听见,他唱出庄严的快板咏 叹调:“我失去幸福,而由男仆获得它,怎么可能有这种事情……”。 费加罗、 马尔切琳娜、医生巴尔托洛、还请来法官古兹曼一齐走进客厅。他们坐下来后, 一场紧张的讯问开始了。法官古兹曼问马尔切琳娜:是要钱,还是要人? 马尔切 琳娜说,她要人,她要费加罗娶她为妻。这件事儿看上去好像是没商量,可是 不知怎么的,竟然调查出了人们意想不到的结果:原来马尔切琳娜是费加罗的 母亲,巴尔托洛是他的父亲,三个人热烈拥抱。庆祝一家人的重逢。伯爵与法 官则目瞪口呆,而晚来了一步的苏姗娜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地说:主人再弄什 么手段我都不怕了!一首妙趣横生的六重唱后,伯爵与法官下场。 再次上场的是伯爵和园丁安东尼奥,安东尼奥唠唠叨叨地告状说,那个讨厌 的凯鲁比诺还没有去从军,他在女儿巴巴里娜的房间里发现了他的帽子。并说 他扮装成女人在这里厮混。伯爵愈听愈气,说一定要抓住他,这两个人也下场 了。 罗西娜与苏珊娜上场,她们站在伯爵看不到的地方,商量怎样去进行今夜 的新计谋。罗西娜很忧伤:不得不和女仆一道来捉弄自己的丈夫,这实在是令 人难堪。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为了能让丈夫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她宁愿这样 去做。信写好了,罗西娜从头发上摘下一根发卡让苏姗娜别在便条上,并让她 写上“若同意约会,请把发卡还给我”这一行字。她们听得有人来,便将信藏 在苏珊娜的怀中。

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对欧洲古典音乐的影响

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对欧洲古典音乐的影响

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对欧洲古典音乐的影响《费加罗的婚礼》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创作的一部著名歌剧,也是其最后一部完成的歌剧作品。

这部作品在其时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对欧洲古典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费加罗的婚礼》在以下方面对欧洲古典音乐所做出的贡献:1. 音乐风格和形式创新《费加罗的婚礼》在音乐语言方面展现了莫扎特独特而创新的才华。

他将意大利歌剧传统与德国音乐传统相结合,创造出新颖而丰富多样的音乐风格。

例如,他巧妙地使用了合唱、三重唱和四重唱等形式来丰富剧情表达,这在当时是非常前卫和突破性的。

2. 对声乐技巧和表演要求提升《费加罗的婚礼》中的角色呈现了宽广的音域和复杂的唱法要求,挑战了歌手们的技巧和表演能力。

这一新颖的声乐设计激发了许多歌手追求更高水平的演唱技巧,促进了声乐艺术的发展。

3. 对歌剧叙事结构的拓展《费加罗的婚礼》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现了浪漫喜剧情节,突破了当时传统歌剧常用的神话、历史或神圣故事题材。

莫扎特对细节描写和角色塑造非常精细,使得该作品成为后来浪漫主义歌剧创作上重要的参照点。

4. 文化影响力《费加罗的婚礼》不仅在音乐界产生重要影响,在文化领域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它将欢乐与智慧相结合,成为经典中包含着深层意义和道德寓意的作品之一。

因此,这部歌剧不仅在当时取得了极大成功,并且至今仍受到人们喜爱和赞誉。

综上所述,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对欧洲古典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在音乐风格和形式创新、声乐技巧和表演要求提升、歌剧叙事结构拓展以及文化影响力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成为了引领古典音乐发展潮流的作品之一。

论《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反讽艺术

论《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反讽艺术

论《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反讽艺术
《费加罗的婚礼》是意大利音乐家莫扎特所创作的一部歌剧,以威尼斯作为背景,讲述了一对即将结婚的年轻情侣费加罗和苏赞妮的故事。

该歌剧的反讽艺术获得了人们的普遍赞誉,成为了莫扎特作品的典范之一。

首先,该剧通过对贵族生活的描绘和挖苦,表现了贵族生活的虚伪和荒谬。

歌剧中贵族的虚伪、恶劣以及同时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漠视,令观众对当时的贵族阶层感到愤怒和不满。

比如,商贩陪同远亲来访并介绍闺女的一段情节,贵族们对商贩下层人的鄙视和厌恶是十分明显的。

同时,他们整日陷入无聊的生活中,大量地消耗财富和资源,无视了那些日复一日在民间劳作着的百姓。

通过这种方式,该剧表现了当时封建贵族的虚伪和荒唐。

其次,歌剧中叙述的情感关系也体现了反讽的手法。

费加罗和苏赞妮的婚姻,本应该是一段美好的情感,但在歌剧中,他们的的婚礼变得荒唐可笑。

歌剧中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乱伦行为、婚前通奸,表现了当时贵族阶层的道德堕落和纵欲。

最后,该剧对身份和地位的观点也反映了反讽的手法。

在歌剧中,农民和商人受到贵族的压迫和侮辱,而英雄让图琴也是一个被压迫的人群,他的存在仅是为了提供基础。

而贵族则游手好闲,浪费资源,认为自己是社会的中心。

莫扎特强调人们的地位和身份不应该影响他们的价值和贡献。

总体上,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通过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和讽刺,成功采用了反讽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人们对当时贵族阶层的不满和愤怒。

这种艺术手法,不仅表达了莫扎特对当时社会的看法,也引导了人们开始思考个人自由和尊严、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真正的人类价值。

《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费加罗的婚礼》一.作品背景《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最先接触的散步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完成于1789年,意大利语脚本由洛伦佐·达·彭特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

博马舍的话剧以幽默讽刺的笔法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第三等级”地位的上升,歌颂人民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时的莫扎特也已从萨尔兹堡大主教的樊笼中解脱了出来,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

莫扎特的歌剧保留了原作的戏剧宗旨,在作品中对伯爵妄图恢复农奴制的作法加以挞伐,表达了对自由思想的歌颂。

博马舍是18世纪后半叶法国最重要的剧作家。

博马舍喜剧的出现意味着古典主义喜剧向资产阶级喜剧的过渡完成。

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资产阶级意识到戏剧作为宣传手段在革命中的作用,提出“戏剧应该教育民众”的口号。

革命派还有意建立人民剧院。

1791年1月31日,立宪议会公布取消王室的戏剧审查制度,答应演出自由。

本年内有数十家剧院呈请开业,其中的共和国剧院以专门演出支持革命的新剧目而闻名。

这时期创作了大批配合或直接宣传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悲剧和时事剧。

资产阶级革命使演员终于获得了公民权,彻底结束了过去受歧视被欺侮的悲惨处境;成立了保护剧作者合法权益的剧作家协会。

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是他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创作了总称为"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于1784年4月27日在巴黎法兰西剧院首演,其时法国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夕,这部喜剧对揭露和讽刺封建贵族起了很大的作用。

虽然这部喜剧在整个欧洲都获得好评,但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却禁止在维也纳上演这一剧目。

莫扎特所请的脚本作家洛伦佐·达·彭特是当时的宫廷诗人,由于他多次出面争取,最终皇帝于第二年为了缓和国内的一些冲击而口头批准改编后的歌剧可以上演。

莫扎特用了一年时间谱曲,他在创作这部歌剧时保留了原作的基本思想,那愚蠢而又放荡的贵族老爷同获得胜利的聪明仆人之间的鲜明对照即为整个剧情发展和音乐描写的基础。

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费加罗的婚礼》一.作品背景《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最先接触的散步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完成于1789年,意大利语脚本由洛伦佐·达·彭特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

博马舍的话剧以幽默讽刺的笔法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第三等级”地位的上升,歌颂人民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时的莫扎特也已从萨尔兹堡大主教的樊笼中解脱了出来,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

莫扎特的歌剧保留了原作的戏剧宗旨,在作品中对伯爵妄图恢复农奴制的作法加以挞伐,表达了对自由思想的歌颂。

博马舍是18世纪后半叶法国最重要的剧作家。

博马舍喜剧的出现意味着古典主义喜剧向资产阶级喜剧的过渡完成。

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资产阶级意识到戏剧作为宣传手段在革命中的作用,提出“戏剧应该教育民众”的口号。

革命派还有意建立人民剧院。

1791年1月31日,立宪议会公布取消王室的戏剧审查制度,答应演出自由。

本年内有数十家剧院呈请开业,其中的共和国剧院以专门演出支持革命的新剧目而闻名。

这时期创作了大批配合或直接宣传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悲剧和时事剧。

资产阶级革命使演员终于获得了公民权,彻底结束了过去受歧视被欺侮的悲惨处境;成立了保护剧作者合法权益的剧作家协会。

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是他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创作了总称为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于1784年4月27日在巴黎法兰西剧院首演,其时法国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夕,这部喜剧对揭露和讽刺封建贵族起了很大的作用。

虽然这部喜剧在整个欧洲都获得好评,但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却禁止在维也纳上演这一剧目。

莫扎特所请的脚本作家洛伦佐·达·彭特是当时的宫廷诗人,由于他多次出面争取,最终皇帝于第二年为了缓和国内的一些冲击而口头批准改编后的歌剧可以上演。

莫扎特用了一年时间谱曲,他在创作这部歌剧时保留了原作的基本思想,那愚蠢而又放荡的贵族老爷同获得胜利的聪明仆人之间的鲜明对照即为整个剧情发展和音乐描写的基础。

浅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浅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浅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1歌剧的故事背景《费加罗的婚礼》是一部以喜剧为主要题材的歌剧,剧作家博马舍所写的同名字的作品是莫扎特所依据的剧本。

1786年,《费加罗的婚礼》第一次演出是在维也纳,主人公是很有名的男中音家,他便是班努契。

莫扎特此作品在留存了作者原本戏剧宗旨的基础上,又充分表现了自己内心对当时社会性质的不满,同时体现了渴望自由的梦想。

2歌剧作者莫扎特莫扎特是奥地利非常出名的作曲家,主要写作有关古典乐派的音乐,是纳古典乐派著名的作曲家,与他齐名的便是海顿、贝多芬。

他代表了维也纳古典乐,作品主要体现的是十八世纪末的情景,德奥里有学文的人脱离压迫现状,反对建专制主义,渴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格的独立。

他的音乐很具特色,表现为诚挚、流丽等,乐观的情调充斥着其作品,德奥资产阶级的精神风貌被很好的体现。

1791年,35岁的莫扎特在维也纳死去,原因是疾病。

3歌剧咏叹调的声乐表现3.1咏叹调的演唱应该有的条件这首咏叹调是一首男中音咏叹调,难度相对适中。

男中音又可以分为戏剧的男中音等三类。

此作品便是主要使用了炫技性男中音,有着炫技性男中音在语言和节奏上有那种欢快,急促的吐音咬字和重复歌词的特点。

这首咏叹调在气息与声音的音色上都有较高的技巧要求。

在整首咏叹调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两个F高音,并且高音与前面的音跨度较大,对于男中音来讲是一个难点,除了要有过硬的高音的基本功,还要在整首歌曲中将气息协调好,这样才可以使这两个高音显得底实,不会虚掉。

费加罗的角色是一个年轻人,在歌曲中体现的又是一种讽刺,坚决的语气,而传统的男中音是较为厚重,胸腔共鸣较多,所以并不非常适应这个年轻的角色。

因此,在体现这个角色的音色上,不能像传统的男中音一样注重较多的胸腔,应将位置相对放高一些,更多地运用一些头腔,使得声音更加年轻一些。

这样,胸腔共鸣与头腔共鸣相辅相成,既体现除年轻的费加罗富有挑战、冒险性,又体现出他沉着稳重的一面。

在注意声音的同时,咬字和语气也要一并注意。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赏析摘要: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是根据法国作家博马舍的戏剧《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改编的,主人公费加罗为了争取到自己的爱情而与伯爵斗智斗勇,最后伯爵得到了他应有的惩罚,而费加罗也得到了自己的爱情。

其中咏叹调《你想要跳舞吗?我的小伯爵》鲜明地体现了费加罗的内心情绪,音乐也符合人物的性格和心态,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学习中,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关于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此歌剧在人物性格刻画、心理描写、情感揭示、气氛渲染和情绪铺垫等方面的创作都是无与伦比的,下面我就从莫扎特的生平及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序曲、音乐语言、咏叹调等部分着手,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作以下简要分析。

一、莫扎特的生平及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莫扎特 1756年 1月 27日生于奥地利西部萨尔茨堡的一个音乐家庭。

莫扎特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

1767年 3月,他创作的第一部歌剧《第一条戒律的责任》在萨尔茨堡上演。

5月,他又推出了另一部拉丁喜歌剧《阿波罗与海辛特斯》。

1768年,莫扎特创作了一部小型的喜歌剧《巴斯蒂安和巴斯蒂安娜》。

1769年5月,莫扎特创作的歌剧《装疯卖傻》上演。

1775年创作的两部相当成功的歌剧《假扮园丁的姑娘》和《牧人王》。

1780年创作了第一部浪漫主义代表歌剧《伊多美钮》。

后写有歌剧《扎伊德》、歌曲《鸟儿如果整整一年》、《心满意足》、《来吧,亲爱的齐特尔》等。

1782年 7月,莫扎特应邀创作了歌剧《后宫诱逃》,并在公演时获得巨大成功。

1786年 5月 1日,莫扎特创作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首度公演,虽没有引起轰动,但在布拉格的演出却得到了巨大成功。

1787年 l2月 28日,莫扎特另一部优秀的歌剧《唐·璜》在布拉格歌剧院首演。

1791年初,莫扎特为一家即将倒闭的德国歌剧院创作了最后一部歌剧《魔笛》。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凯鲁比诺咏叹调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凯鲁比诺咏叹调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凯鲁比诺咏叹调莫扎特是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他的作品涵盖交响乐、室内乐、器乐曲和歌剧等多种形式,深受世人喜爱。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被认为是莫扎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而其中的凯鲁比诺咏叹调更是被誉为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凯鲁比诺咏叹调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它的音乐特点、情感表达以及艺术价值。

莫扎特于1786年创作了这部歌剧,它以喜剧形式探讨了爱情、婚姻和人性的主题。

在剧情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场景和乐曲,而凯鲁比诺咏叹调就是其中之一。

这首咏叹调出现在第一幕中,由男高音演唱,表达了凯鲁比诺对自己所爱的女子蒂迪亚的感情之深。

这首咏叹调以其高亢的音域和激情澎湃的旋律成为了歌剧中的一大亮点。

我们来探讨这首咏叹调的音乐特点。

这首咏叹调的旋律轻盈而婉转,又不失其华丽和深情的特色。

歌唱部分的旋律线条流畅优美,音域宽广,既展现了男高音的高亢飘逸,又表达了凯鲁比诺内心深处的爱意。

伴随乐器的编配也极富情感,交响乐队与歌唱部分相得益彰,将凯鲁比诺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整个乐曲旋律流畅,情感丰富,给人以深刻的听觉享受。

我们来谈一谈这首咏叹调表达的情感。

凯鲁比诺咏叹调表现出了男主角深沉的爱情和对命运的无奈。

在剧情中,凯鲁比诺深爱蒂迪亚,但却被父母强迫和一个他不爱的女子结婚。

这首咏叹调中充斥着对未来的绝望和对爱情的无比痴迷,整个乐曲展现了凯鲁比诺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令人为之动容。

莫扎特通过旋律的悠扬和编配的精妙,将凯鲁比诺的心声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人对他的遭遇产生共鸣,这也是这首咏叹调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

我们来谈一谈这首咏叹调的艺术价值。

凯鲁比诺咏叹调作为《费加罗的婚礼》中的经典乐曲之一,展现了莫扎特在歌剧创作上的高超技巧和丰富想象力。

这首咏叹调既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又兼顾了音乐的美学价值,体现了莫扎特对音乐和戏剧完美结合的追求。

通过这首咏叹调,莫扎特将歌剧的情感表达发挥到了极致,使得观众对剧中人物的命运产生了共鸣和深刻的思考。

费加罗的婚礼

费加罗的婚礼

《费加罗的婚礼》赏析简介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完成于1786年4月,同年5月在维也纳首次演出。

歌剧主要描写伯爵的男仆理发师费加罗与伯爵夫人的女仆苏珊娜的纯洁爱情,作者通过喜剧性的爱情故事,深刻、尖锐地提出了反对封建制度的社会问题。

这部歌剧当时受到了非常热烈的欢迎,也遭到宫廷贵族的不满和禁演。

歌剧序曲的主题与歌剧中的音乐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在风格上和情绪上与歌剧的内容是一脉相承的。

这首序曲是一首妙趣横生的作品,它概括了普通平民的性格特征,烘托了喜剧中胜利的欢乐气氛。

从中不难看到费加罗机警、幽默的形象和苏珊娜聪慧、美丽的倩影。

剧本由篷泰根据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撰写。

剧中,普通平民以机智、勇敢和胜利的姿态出现在舞台上,而对封建贵族的虚伪、堕落则进行了无情的讽刺、揭露。

莫扎特作品赏析1、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op.492)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完成于1786年4月,同年5月在维也纳首次演出。

剧本由篷泰根据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撰写。

歌剧主要是描写伯爵的男仆理发师费加罗与伯爵夫人的女仆苏珊娜的纯洁爱情,作者通过喜剧性的爱情故事,深刻、尖锐地提出了反对封建制度的社会问题。

在剧中,普通平民以机智、勇敢和胜利的姿态出现在舞台上,而对封建贵族的虚伪、堕落则进行了无情的讽刺、揭露,这部歌剧当时受到了非常热烈的欢迎,也遭到宫廷贵族的不满和禁演。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的主题音乐与歌剧中的音乐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在风格上和情绪上与歌剧的内容是一脉相承的。

这首序曲是一首妙趣横生的作品,它概括了普通平民的性格特征,烘托了喜剧中胜利的欢乐气氛。

从中不难看到费加罗机警、幽默的形象和苏珊娜聪慧、美丽的倩影。

序曲采用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结构。

呈示部的主部由两个主题构成:第一个主题是稍快急速、性格爽朗的音流。

第二个主题为急板,像是明快、雄健的号声,体现出抒情喜剧的风格。

连接部出现活泼跳跃的节奏和弦,将热烈的情绪推进了一步。

浅析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艺术特色及演唱特点

浅析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艺术特色及演唱特点

浅析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艺术特色及演唱特点摘要:《费加罗的婚礼》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作家博马舍的经典戏剧。

而后被莫扎特改编为歌剧,于1786年5月1日在维也纳国家剧院首次公演。

这部歌剧深受法国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集中体现了莫扎特对于自由的迫切追求。

而该剧也对揭露和讽刺当时的法国封建贵族起了很大的作用。

莫扎特或许不是第一个贫穷的,但却是第一个自由的并且由于他的自由而变得贫穷的艺术家。

关键词:《费加罗的婚礼》莫扎特艺术特色演唱特点歌剧是莫扎特钻研最深的体裁领域,作为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他的歌剧在无形中改变着当时人们对歌剧的音色审美。

他认为,歌剧创作中的歌词必须绝对服从于音乐本身,而不是拘泥于原剧本,使其通俗易懂且不失典雅和朴实。

一、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音乐艺术特色(一)艺术风格的形成背景莫扎特所处的年代在音乐发展史中介于“巴洛克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之间,同时又与这两个时期的风格互相重叠。

“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由此成为这个年代音乐风格的代名词。

18世纪二三十年代歌剧的兴起和发展是“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的三个主要音乐现象之一。

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时期”才真正代表了这一新时代音乐的成熟发展。

《费加罗的婚礼》被誉为法国大革命的“前奏曲”,可见此剧在反映当时底层民众生活及与贵族的斗智斗勇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8世纪下半叶,人们开始追求个性的自由与解放。

莫扎特在这样的背景下,充分发挥了自身音乐的个性化,通过人物形象的细致刻画,歌剧发展的戏剧性,莫扎特歌剧成为法国启蒙主义运动发展和继续的音乐表现。

莫扎特,或许不是第一个贫穷的,但却是第一个自由的并且由于他的自由而变得贫穷的艺术家。

他对于戏剧的性格表达有很高的要求,“一切与性格无关的东西,作家都可以置之不顾。

对于作家来说,只有性格是神圣的,加强性格,鲜明地表现性格,是作家在表现人物特性的过程中最应着力用笔处”。

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费加罗的婚礼赏析费加罗的婚礼是法国作曲家柏辽兹于1832年创作的一部歌剧。

这部作品以其美妙的旋律和精彩的情节而享誉世界,被视为浪漫主义歌剧的杰作之一。

本文将对费加罗的婚礼进行赏析,并解读其音乐和剧情上的亮点。

1. 艺术背景和创作初衷费加罗的婚礼是根据法国诗人埃尔南·华慕尔的同名戏剧改编而成。

这部歌剧有着明显的浪漫主义风格,追求情感和想象的自由。

柏辽兹希望通过音乐和剧情,展现爱情、欢乐和悲剧在人生中的复杂交织。

2. 主要角色和情节费加罗的婚礼的主要角色包括费加罗、吉塔、费德里戈、梅尔西尔、伊希尔、阿尔家族成员等。

剧情围绕着费加罗的爱情纠葛和阴谋展开,其中既有浪漫的情感描写,也有严肃的家族纷争。

3. 音乐赏析费加罗的婚礼的音乐被普遍认为是柏辽兹最杰出的创作之一。

歌剧中充满了美丽的旋律、悦耳的合唱和华丽的管弦乐。

其中最著名的乐曲包括开幕合唱《愿神佑福于这里》和费加罗与吉塔的浪漫二重唱《凭吻契约》。

4. 情节赏析费加罗的婚礼通过复杂的情节和角色的互动展现了爱情与命运的对抗。

费加罗和吉塔由于家族的纷争而陷入了困境,最终以悲剧收场。

剧中的情感纠葛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让观众对奇迹与命运的力量有了深入的思考。

5. 其他亮点除了音乐和剧情,费加罗的婚礼中还融入了舞蹈和舞台设计等艺术表现形式。

舞蹈场景展示了法国乡村的欢乐和活力,为整个歌剧增添了更多的视觉享受。

而舞台设计则通过巧妙的布景和灯光效果,将观众带入了浪漫的法国乡村风景中。

6. 总结费加罗的婚礼以其精美的音乐和独特的情节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和赞誉。

它不仅展现了浪漫主义歌剧的魅力,也让人们对爱情和命运的力量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作为一部经典的法国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将继续在音乐舞台上熠熠生辉,影响着人们的心灵。

(字数:583字)。

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费加罗的婚礼歌剧赏析《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是莫扎特最杰出的三部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完成于1786年,意大利语脚本由洛伦佐达.彭特(Lorenzo da Ponte)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Beaumarchais)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

剧本原作者博马舍曾把这部作品称作《狂欢的一日》,因为整个剧情都是在一-天之内发生的,莫扎特似乎以此为切入点,用一首速度飞快的序曲向听众预示剧情发展变化的急剧性。

序曲虽然并没有从歌剧的音乐主题直接取材,但是同歌剧本身有深刻的联系,是用奏鸣曲形式写成的。

开始时,小提琴先奏出的第- -主题疾走如飞,然后转由木管乐器咏唱,接下来是全乐队刚劲有力的加入,整体速度如车轮飞转;第二主题带有明显的抒情性、优美如歌,最后全曲在轻快的气氛中结束。

序曲由突然开始至迅速结束,仅有短短四分钟左右时间,虽然仅有两个主题但却以紧凑的节奏贯串,活泼、喜悦的气氛就在这种看不见、来不及进一步了解的状况下被营造出来,成功的为此后的剧情做好了情绪上的铺垫。

费加罗这一角色是全剧的亮点,莫扎特以传统的喜歌剧手法为其谱曲,在急口令式的歌唱同时又赋予了人物坚定机智的性格,他在第一幕第八场中送凯鲁比诺去当兵时所唱的咏叹调“从军歌”最有名,因其曲调轻松活泼,耳熟能记,所以广为传唱。

罗西娜这个角色不同于其在《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是花腔女高音,此处她属于抒情女高音,优雅而矜持,因为这个人物的矛盾复杂的心理,所以较难把握,如在第一幕中的摇唱曲。

与她相对的是苏珊娜,其相当于歌剧中丫鬟的角色因此莫扎特给出的唱段比较活泼质朴,其中还用了大量的宣叙调。

此剧中另一个女高音是童仆凯鲁比诺,她的咏叹调比较天真可爱。

莫扎特用,轻快跳跃的旋律、简洁明快的乐句生动地描绘了-个情窦初开的少年那不安定的心态。

在《费加罗的婚礼》中有着多处重唱,对于剧情的展开及人物性格的刻画都启着重要的作用。

在第三幕的第十场,罗西娜与苏珊娜写信时的两重唱不仅曲调,歌词也极为优美。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苏姗娜就是费加罗的未婚妻所以这部歌剧的中心就是费加罗用智谋捍卫了自己的婚姻最终获得了幸阿尔马维瓦伯爵男中音罗西娜伯爵夫人女高音费加罗阿尔马维瓦之仆人理发师男中音苏珊娜费加罗之情人女高音巴尔托洛医生男低音巴西利奥音乐教师男高音凯鲁比诺伯爵的侍仆女高音马尔切琳娜管家婆女高音安东尼奥园丁男低音巴巴里娜安东尼奥的女儿女高音古兹曼法官男低音农民们客人们狩猎者仆人等
把凯鲁比诺抓住,巴巴里娜忙向伯爵哀求说,请将凯鲁比
诺赐给她做丈夫。伯爵什么也没答应。凯鲁比诺慌慌张张
地跑了,巴巴里娜和姑娘们也走了,大家要去为费

苏姗娜趁机把约会的便条塞进伯爵手里,他喜出望外,
也离开了客厅。费加罗上场,参加婚礼的人们进来,典礼
即将开始,苏珊娜把刚才的情书交给伯爵,伯爵让封口的
众人们唱了一首欢乐的合唱之后,就退场了。伯爵则把一肚 子的火都撒到了可怜的凯鲁比诺身上:“你立刻到军队里去当 兵!” 说完,他怒气冲冲地走了。 满面愁容的凯鲁比诺,不知该怎么办才好。费加罗在一边不但不 同情他,还幸灾乐祸地唱了起来:“你不用再去做情郎,不用天 天谈爱情。再不要梳油头、洒香水,更不要满脑袋风流艳事。小 夜曲、写情书都要忘掉,红绒帽、花围巾也都扔掉。男子汉大丈 夫应该当兵,抬起头来,挺起胸膛,腰挎军刀,肩扛火枪,你是 未来勇敢的战士…… ” 凯鲁比诺对费加罗所讲的话毫无兴趣,他 仍然是满脸苦相,垂头丧气。
这时,侍仆凯鲁比诺垂头丧气地上来,他是一个见异 思迁的小伙子,对任何女人都中意(这一角色由女高音扮 装)。他对着苏姗娜唱起了热情奔放的咏叹调:《啊!热 烈的情感占有了我》原来,昨天晚上他和园丁的女儿巴巴 里娜幽会的时候,被老爷撞见了。老爷大发雷霆,说要把 他赶走,这事儿弄得凯鲁比诺一晚上都没睡好,他想请苏 姗娜去和女主人求情,让老爷别解雇他。看着这个小家伙 愁眉苦脸的样子,苏姗娜觉得很好笑,便逗弄起他来。突 然门外传来老爷的声音。凯鲁比诺吓坏了,苏姗娜让他蜷 腿坐进一张大扶手椅里,然后用--条毯子把他盖了起来。

《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费加罗的婚礼》一.作品背景《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最先接触的散步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完成于1789年,意大利语脚本由洛伦佐·达·特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

博马舍的话剧以幽默讽刺的笔法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第三等级”地位的上升,歌颂人民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时的莫扎特也已从萨尔兹堡大主教的樊笼中解脱了出来,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

莫扎特的歌剧保留了原作的戏剧宗旨,在作品中对伯爵妄图恢复农奴制的作法加以挞伐,表达了对自由思想的歌颂。

博马舍是18世纪后半叶法国最重要的剧作家。

博马舍喜剧的出现意味着古典主义喜剧向资产阶级喜剧的过渡完成。

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资产阶级意识到戏剧作为宣传手段在革命中的作用,提出“戏剧应该教育民众”的口号。

革命派还有意建立人民剧院。

1791年1月31日,立宪议会公布取消王室的戏剧审查制度,答应演出自由。

本年有数十家剧院呈请开业,其中的国剧院以专门演出支持革命的新剧目而闻名。

这时期创作了大批配合或直接宣传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悲剧和时事剧。

资产阶级革命使演员终于获得了公民权,彻底结束了过去受歧视被欺侮的悲惨处境;成立了保护剧作者合法权益的剧作家协会。

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是他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创作了总称为"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于1784年4月27日在巴黎法兰西剧院首演,其时法国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夕,这部喜剧对揭露和讽刺封建贵族起了很大的作用。

虽然这部喜剧在整个欧洲都获得好评,但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却禁止在维也纳上演这一剧目。

莫扎特所请的脚本作家洛伦佐·达·特是当时的宫廷诗人,由于他多次出面争取,最终皇帝于第二年为了缓和国的一些冲击而口头批准改编后的歌剧可以上演。

莫扎特用了一年时间谱曲,他在创作这部歌剧时保留了原作的基本思想,那愚蠢而又放荡的贵族老爷同获得胜利的聪明仆人之间的鲜明对照即为整个剧情发展和音乐描写的基础。

费加罗的婚礼音乐赏析

费加罗的婚礼音乐赏析

费加罗的婚礼音乐赏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莫扎特歌剧赏析—《费加罗的婚礼》在大学的最后一年,我们很高兴学习了由许科老师知道的环境音乐课,增加音乐方面的修养,在许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对音乐有了进一步了解,并在课后我独立观看莫扎特着名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并做一下赏析。

一、作品介绍:《费加罗的婚礼》是四幕歌剧,达·蓬泰编剧,莫扎特谱曲,1786年5月1日在维也纳国家剧院首次公演,30岁的莫扎特亲自指挥。

1824年5月10日,在纽约国家公园剧院,以英文歌词演出。

法国戏剧家博马舍在18世纪70年代创作了“费加罗三部曲”的三部戏剧,分别是《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和《有罪的母亲》。

前两部被谱成了曲,18世纪的莫扎特选择了第二部,19世纪的罗西尼选择了第一部。

剧情介绍由于理发师费加罗在阿尔马维瓦伯爵的恋爱和结婚中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成了伯爵的仆人;曾被伯爵苦苦追求、终于作了伯爵妻子的罗西娜,现在已经受到了丈夫的冷落;伯爵此时的兴趣在一位名叫苏姗娜的女仆身上;苏姗娜,就是费加罗的未婚妻--所以,这部歌剧的中心,就是费加罗用智谋扞卫了自己的婚姻,最终获得了幸福。

剧中人物:阿尔马维瓦伯爵男中音罗西娜伯爵夫人女高音费加罗阿尔马维瓦之仆人、理发师男中音苏珊娜费加罗之情人女高音巴尔托洛医生男低音巴西利奥音乐教师男高音凯鲁比诺伯爵的侍仆女高音马尔切琳娜管家婆女高音安东尼奥园丁男低音巴巴里娜安东尼奥的女儿女高音古兹曼法官男低音农民们、客人们、狩猎者、仆人等。

二、剧情介绍:第一幕:伯爵府第的阁楼,房间里。

第二幕:伯爵夫人的房里第三幕:伯爵家的大客厅里第四幕:城堡中的庭园三、音乐内容剧本原作者博马舍曾把这部作品称作《狂欢的一日》,因为整个剧情都是在一天之内发生的,莫扎特似乎以此为切入点,用一首速度飞快的序曲向听众预示剧情发展变化的急剧性。

《费加罗的婚礼》的赏析

《费加罗的婚礼》的赏析

读·闻·观109一、《费加罗的婚礼》创作背景《费加罗的婚礼》这部歌剧于1786年在维也纳首演。

剧本取自洛伦佐·达·彭特改编剧作家博马舍的“费加罗三部剧”的第二部。

莫扎特选用了这部剧来创作歌剧,来自于本剧对贵族制度的讽刺激发了莫扎特的创作灵感。

由于该剧具有很强的革命性,因此在奥地利遭到禁演,删减后才重新演出。

剧中主角不是贵族,而是仆人,最终的结局是仆人战胜了贵族。

莫扎特在这部歌剧中表现了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展现了角色内心的爱与嫉妒、阴谋和误解以及各种心机活动,最终完成宽容化解的错综复杂的过程,从而完成了整部剧目。

莫扎特在这部歌剧中通过高潮的音乐技巧,将大量重唱和合唱巧妙运用,表现了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塑造了活泼生动的喜剧氛围。

在开头精彩的序曲中,就可以看出莫扎特的用心。

每一个角色都是莫扎特精彩而独特的音乐刻画,可以说,这部歌剧是莫扎特现实主义喜歌剧的开篇,莫扎特在这部剧中融入了自己对于喜剧歌剧的理解,也使这部剧成为经典的世界级歌剧作品。

二、音乐角度分析《美好时光将来临》《美好时光将来临》这一唱段是苏珊娜的咏叹调,苏珊娜是费加罗的未婚妻,还是伯爵夫人罗西娜的侍女。

这首咏叹调出现于第四幕,在这一唱段中,苏珊娜和伯爵夫人预先打算对付天性风流的伯爵,主人公费加罗发现了他们的行动,以为苏珊娜和伯爵之间有鬼。

聪慧的苏珊娜发现费加罗窥视她们后,故意演唱了这首《美妙时光将来临》。

这首咏叹调融入了民间舞曲的音乐素材,表现了苏珊娜活泼、开朗、乐观的性格。

在莫扎特的格局中,因为歌剧剧情内部的改变,导致歌剧的音乐创作结构手段也出现变化。

这首咏叹调中,莫扎特将从旋律和歌词方面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宣叙调,在24小节的宣叙调中,速度是活泼的快板。

全曲共50小节,1至18小节是第一部分,1至6小节由p 弱起,最后两个小节跳音上行,表现了苏珊娜内心的迫切和激动之情。

7至12小节,由F 大调开始,半终止于F 大调的V 级属和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郭珊珊(广西艺术学院2010级在职研究生2班学号20101212040)
摘要: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是根据法国作家博马舍的戏剧《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改编的,主人公费加罗为了争取到自己的爱情而与伯爵斗智斗勇,最后伯爵得到了他应有的惩罚,而费加罗也得到了自己的爱情。

其中咏叹调《你想要跳舞吗?我的小伯爵》鲜明地体现了费加罗的内心情绪,音乐也符合人物的性格和心态,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关键词:《费加罗的婚礼》;莫扎特;序曲;音乐语言;《你想要跳舞吗?我的小伯爵》;咏叹调。

2011年10月22日,作为2010级在职研究生班的我,有幸修了马栋梁老师的《音乐名著分析与研究》这门课程。

在学习中,老师给我们看了其中一部关于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此歌剧在人物性格刻画、心理描写、情感揭示、气氛渲染和情绪铺垫等方面的创作都是无与伦比的,下面我就从莫扎特的生平及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序曲、音乐语言、咏叹调等部分着手,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作以下简要分析。

一、莫扎特的生平及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西部萨尔茨堡的一个音乐家庭。

莫扎特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

1767年3月,他创作的第一部歌剧《第一条戒律的责任》在萨尔茨堡上演。

5月,他又推出了另一部拉丁喜歌剧《阿波罗与海辛特斯》。

1768年,莫扎特创作了一部小型的喜歌剧《巴斯蒂安和巴斯蒂安娜》。

1769年5月,莫扎特创作的歌剧《装疯卖傻》上演。

1775年创作的两部相当成功的歌剧《假扮园丁的姑娘》和《牧人王》。

1780年创作了第一
部浪漫主义代表歌剧《伊多美钮》。

后写有歌剧《扎伊德》、歌曲《鸟儿如果整整一年》、《心满意足》、《来吧,亲爱的齐特尔》等。

1782年7月,莫扎特应邀创作了歌剧《后宫诱逃》,并在公演时获得巨大成功。

1786年5月1日,莫扎特创作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首度公演,虽没有引起轰动,但在布拉格的演出却得到了巨大成功。

1787年l2月28日,莫扎特另一部优秀的歌剧《唐·璜》在布拉格歌剧院首演。

1791年初,莫扎特为一家即将倒闭的德国歌剧院创作了最后一部歌剧《魔笛》。

这部优秀的作品在9月公演后连演了200多场,被誉为最伟大的近代德国歌剧。

这部杰出的作品拯救了那个剧院,但莫扎特却在1791年1月5日含悲去世,年仅35岁。

二、序曲
莫扎特大部分的歌剧序曲都使用奏鸣曲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序曲也不例外。

首先,音乐直接从主部主题开始,主题为重复乐段,每段由两句构成,第一句旋律为急促的音阶式八分音符齐奏,在1、3小节处使用了休止符,句子的结尾干净利落,这种长句与短句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费加罗和苏姗娜急于完成婚礼的兴奋心情。

第二句延续前面的情绪,整体气势大大的扩展,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连接与转位和弦的运用共同营造了充满力量的音乐情绪。

其次,连接部使用连续的快速八分音符,音乐川流不息,时而在主旋律上,时在伴奏织体上,采用模进与重复等技法使音乐充满了动力性,和声上多采用D-T 的连接方式,最后进入D音A大调。

再次,副部主题从A大调的D 开始,升四级与D的连接、伴奏织体的不稳定均具有离调的性质,让人感到忐忑不安,预示着费加罗婚礼的曲折。

由此可见,音乐情绪的转化与剧情整体情况的吻合是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创作的特征之一。

三、音乐语言
莫扎特在这部歌剧中大胆地废弃了意大利喜歌剧体裁中偏重于表面夸张的手法,赋予作品以更深的抒情,使作品中的每个角色均有
符合自己基本性格的一些特点,并且在歌剧情节的发展中始终保持着他们的基本面貌。

如在第一幕第二场中,戏剧发挥了自身擅长叙事的功能,让费加罗独白了一大段,把要对付伯爵等人的心理和应对的方法明确地描述出来。

在歌剧里,莫扎特运用歌谣曲的形式,用简练的语言,尤其是加上恰当的音乐表达,生动地刻画了他所特有的机智、勇敢、乐观和诙谐的基本性格。

在第一幕和第二幕中,凯鲁比诺所唱的咏叹调《我不知道爱情是怎么回事》以及他的抒情小曲《你们可知道》,歌词与曲调紧密结合,用抒情的方式表达了这个盲目追求爱情的少年内心的激动和忧郁之情,此曲也成为了抒情女中音的必唱曲目之一。

在第二幕伯爵夫人演唱了著名的抒情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深情地刻画了这位被遗弃的贵夫人的内心伤痛,音乐擅长抒情的这一特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这个歌剧里对伯爵、苏姗娜以及次要的角色巴尔托洛、玛采列娜以及园丁安东尼奥等人也有着肖像式的音乐刻画。

四、咏叹调
咏叹调是歌剧艺术中最具有艺术魅力的声乐表现形式之一。

这部歌剧的咏叹调与重唱相比,抒情性比较突出,主要描绘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也有一些咏叹调表现激烈的人物内心冲突。

1、费加罗的咏叹调:《你想要跳舞吗?我的小伯爵》,描写了费加罗从苏姗娜口中得知伯爵对她有不轨想法的时候,内心充满着愤慨,并立志要为自己的权益好好教训伯爵。

第立首咏叹调《你再不要去做情郎》是费加罗告戒凯鲁比诺当上军官以后,要安分的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要再沾花惹草。

2、伯爵的咏叹调:伯爵的咏叹调在第三幕,表达了当伯爵得知苏姗娜欺骗他,以获取对他们婚礼的支持以后,心理急剧变化。

虽然伯爵在本剧中只有一首咏叹调,但足以体现他阴险的内心和丑恶的嘴脸,莫扎特用绝妙的音乐把这种特性深刻的描绘出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苏姗娜的的咏叹调:苏姗娜有两首咏叹调,分别是叙事性的和抒情性的。

第一首咏叹调在第二幕,《走过来,来到我面前》
描述了苏姗娜要把凯鲁比诺化妆成女孩,代替她去参加伯爵约会的情景。

第二首咏叹调在第四幕,是抒情性的,《美妙的时刻即将来临》充满了对甜蜜爱情的感悟和对美好生活即将到来的愉悦心情。

4、伯爵夫人的的咏叹调:伯爵夫人的咏叹调都是抒情性的,主要表达了对丈夫不忠的埋怨和对往日美好时光的回忆,《求爱神给我安慰》是短小的歌谣曲,音乐舒缓,旋律曲折,和声变化丰富,表达了伯爵夫人痛不欲生的心理。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最著名的歌剧之一,在作曲家歌剧创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及影响。

歌剧所表现的现实主义精神与当时欧洲的时代精神紧密相连,也是法国现实生活的写照。

这部歌剧也表现出莫扎特对下层人物的同情与乐观的态度。

这部作品有个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思想意义,就是通过剧中的主人公费加罗来表现莫扎特的反抗封建主义、反抗贵族压迫的精神。

但是这是一部喜歌剧,所以也能迎合当时人们所喜欢的歌剧题材。

《费加罗的婚礼》不仅突出了咏叹调的音乐色彩,同时在运用重唱方面也是别具匠心,更加突出了人物的性格以及矛盾冲突似的激烈性。

同时这部歌剧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剧中人物是以上下不同的两个阶级的人为主角,音乐与戏剧高度融合,为后来的歌剧事业开创了广阔的道路,同时也使这部歌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因此,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学习者,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艺术特征,使之进一步地了解到在莫扎特的音乐创作特征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tf.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2]韩鸿鹰.莫扎特【M】.东方出版社,1997.
[3]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M】.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