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到深处会孤独_解读人间至爱者鲁迅的孤独

合集下载

孤独者鲁迅

孤独者鲁迅

孤独者鲁迅
鲁迅,他的名字改变了中国的文学和思想,他的独特的文学创作方式使他的作品无人能比,这也使他有数不尽的粉丝,然而他也不得不承受漫长的孤独,被人们遗忘。

鲁迅本人也对自己的孤独感到痛苦,在他的书信中,他曾表达了自己郁闷的情绪:“没有
人能够知道,因为大家和我完全不一样,我是多被孤独、默默无闻……它只需要一个爱心
温暖的人,而不是搜索真理的人来明白我……”
虽然他有一些忠实的追随者,但是他也被认为是一个孤独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即使他拥有众多粉丝,他的实际生活依然是孤独的,且更加痛苦。

但鲁迅的孤独尤其是他的财富。

面对无尽的国家压迫,鲁迅仍然保持着完整的文学独立性,坚韧的不折不扣的巨大的孤独是他的精神力量来源。

多少年来,他在孤独中工作,他的艺术才华和思想迸发出前无古人的力量和非凡的深度。

被困于孤独,鲁迅仍然能够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文学作品,撰写出如此聪明而又饱含感情的
序言、文章,如此雄辩的演讲、文学思想以及深邃的散文,这些都是他的传世作品。

在鲁迅独处之时,他思考着自己的孤独,洞悉着人性的弱点,发现着生活的真谛,他如此
一步步步落寻觅,就如海底寻获珍珠,构筑出有趣而丰富的文学写作,给后人留下深厚而
宝贵的文学遗产。

当今,已经没有人能理解鲁迅的孤独,但我们可以藉由他的文学作品,得以一窥其孤独的过程以及读懂它。

鲁迅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群语言的组合,而更是一个记录他自身从孤独中蜕变的历史,厚重的意义,令我们的心更加深邃。

解读鲁迅的绝望和孤独

解读鲁迅的绝望和孤独

解读鲁迅的绝望和孤独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一无二的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伟大,不单单体现在其数量庞大的作品上,更体现在鲁迅先生那超出一般文人的独特的思想上。

鲁迅的思想极其复杂。

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一方面像五四时期其他启蒙作家,对引进西方思想的中国有自己的憧憬,对旧习俗旧文化旧道德进行着强烈而深刻的批判;然而,另一方面,他的超前的思想意识使他觉得这一切于改造国民劣根性是作用甚微的。

比如他在《伤逝》中的描写,他让子君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可见,鲁迅对子君的反抗意识是大加赞赏的。

然而,小说的悲剧性结局,又反映出鲁迅先生对社会生活敏锐的洞察力。

当所有作家都极力赞颂自由婚姻的时候,只有鲁迅先生看出,没有社会物质的保障,没有国民意识的提高,没有良好的社会风气,再美的自由恋爱也不过是飘渺的云朵,偶尔一阵愚昧却蕴含着巨大威力的小风吹过,什么就都散了。

无疑,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鲁迅是悲观的,是充斥着孤独与绝望的。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的这种绝望与孤独归因于性格使然。

在这种思想的背后,体现着鲁迅的生平生活环境,更显示着近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当时的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落后思想。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顶尖级大文豪,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鲁迅在南京求学到去日本留学,期间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

1898年他到南京进了江南水师学堂,第二年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物学堂。

接触到了《时务报》和当时翻译过来的科学和文艺的书籍,阅读了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受到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激发了变革图强的热情。

情到深处人孤独,爱到极致太痛苦

情到深处人孤独,爱到极致太痛苦

情到深处人孤独,爱到极致太痛苦
极致的爱情,大多都是昙花一现,不可能会有结局。

一旦用情太深,没人理解就一定更孤独;一旦爱到极致,没人回应就一定更痛苦。

一生寻觅幸福,最后,是我亲手放走了幸福
有一些幸福不属于你,勉强只会让两个人痛苦
有一些幸福太过绚丽,连靠近都觉得触目惊心
是不是只有痛过、恨过,才知道幸福根本不可得
我曾经把你当做唯一,你却轻易将我放弃
当我可有可无,随手捡起又随手丢弃
是有多狠心,才会这样糟蹋别人的深情
我后悔了,为何当初没有看清你
这一路,为你吃了多少苦,我都数不清
爱情本就不该计较太多,可我还是心疼自己
心疼那么多个深夜,思念你到难以入眠
懊恼那么长的时间,还没有戒掉爱你
敏感如我,你爱不爱,我自然有感觉
你的眼神未曾关注我半分,就像是当我不存在
你的关心未曾施与我半分,对我毫不在意
其实我有自知之明,这一切都是我自讨苦吃
是我傻,是我自讨苦吃,爱你爱得伤了自己
感情不能投入太多,用情太深就收不回来
爱人不能爱到极致,总得给自己留好退路
总有一天,你会知道爱错了人,被辜负有多苦
如果用情太深,难免变成极致的孤独
因为,没有人能理解你的`深情,只觉得你太傻
因为,你的深情只感动了自己,又伤害了自己
不爱你的人,连多看你一眼都不情愿
如果爱到极致,一旦被辜负,就万劫不复
你的坚持,本就没有意义,只会将人越推越远别人不会珍惜,你爱得再用力,都是白费力气倘若深情注定被辜负,还不如用一生孤独填补。

鲁迅先生关于孤独的看法

鲁迅先生关于孤独的看法

鲁迅先生关于孤独的看法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思想家、民主战士,他一生披荆斩棘,
不畏强权,执着追求真理和自由。

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孤独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在
《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独坐着,心里很孤独”,在《故事新编》中他又说:“孤独是
有价值的,可以培养人的心灵深度和敏感性,让人们在关键时刻保持清醒和冷静。


鲁迅认为,孤独是一种内心的状态,它不仅是精神上的单独存在,更是情感、思想、
灵魂的独立。

孤独可以使人更容易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把自己的世界与外界区分开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

正是由于孤独,鲁迅才能更深入地反思社会问题,探究真相,写出
那些震撼人心的作品。

但是,鲁迅认为孤独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

有些人因为孤独而感到恐惧和无助,
甚至会陷入绝望和孤独的漩涡中。

在鲁迅的眼中,这种孤独是不可取的,它让人们失去了
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鲁迅同时也指出了社会对孤独的压抑和忽视。

在他的时代,社会经济条件落后,文化
程度低下,人们的生活愈加困苦,孤独无助的现象日益增加。

不少人因为这种情感而痛苦,但却没人愿意去关注。

鲁迅认为,这是一种不人道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和警惕。

总之,鲁迅先生对孤独的看法很深刻,他认为孤独是一种内心的状态,可以帮助人们
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社会和生活。

但是,过度的孤独会对人们的心理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需要注意和避免。

同时,社会应该重视人们的情感和生活,多关注和照顾那些处于孤
独困境中的人。

爱到深处是孤独,这句话的意思(情到深处是孤独、爱到深处是心痛)

爱到深处是孤独,这句话的意思(情到深处是孤独、爱到深处是心痛)

爱到深处是孤独,这句话的意思(情到深处是孤独、爱到深处是
心痛)
'情到深处的孤独',看到这句话,就想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因为这句话太有意义,也许,没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或社会阅历或亲身经历,三者至少其一才能真真理解这句话。

虽然本阅历尚浅,也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一、情,泛指一切之情,爱情、友情、亲情、国之情、民之情,一切包含情宜的事情或思想。

二、世界一切事物事情到了深处,都是孤独的,因为越深越找不到理解或解答的人或证明,情亦然。

三、对于爱情,情到深处的孤独来自于不平衡的爱情,当双方都到深处,那就不是孤独,而且情到深处的独自盛开,既使外界不理解,也可以如梁山伯和祝英台一样化蝶盛开,也不会孤独。

四、对于亲情,情到深处的孤独主要是体现在父母之爱,世间的父母之情,最无私最伟大,作为父母是很容易体会到这种孤独的。

五、对于友情,情到深处的孤独,在于不感恩和不诚信,或背离诺言,最能体现人物介子推之故事。

六、对于国之情、民之情,最能体现的是古代真心为民的皇帝,或现代全心为民的国家元首,他们对国家和人民一心一意,但许多人却不执行或应付执行,作为一国之统帅,那种孤独不是一般凡人能理解的。

总之,情到深处的孤独,因其深才孤独,因其深而无法找到可理解或可辅证之事,如深入到茫茫大漠,独立的声音不仅传不到远方,甚至在身傍也传不出去。

情感到了一定的深度,周围的影响越来越小。

朋友也越来越少!经历了大半生的折腾,总会收获一些道理!寂寞是如此的美丽,孤独时才会真正的知道!。

鲁迅的孤独及其笔下的孤独者-最新年精选文档

鲁迅的孤独及其笔下的孤独者-最新年精选文档

鲁迅的孤独及其笔下的孤独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在考察巨擘鲁迅的思想嬗变及其凸显表征时,我们常常有意或无意地绕开或遮蔽、误解或曲解他的孤独及其笔下的孤独者,并且于这方面缺乏系统审视和扎实探究。

文艺心理学强调:文学乃著者内心情感、价值理性外化、展示的呈现物,任何作品无不深度关涉作家的内在冲动、思想脉搏。

概言之,孤独情结是生发、激荡鲁迅创作深层欲望而信念持守的一种强大内驱力,“内因是变化的条件”。

一、鲁迅的孤独1、鲁迅一生踽踽独行鲁迅的终生是落寞的,特别晚年作为杂文家、思想家的他,完全是一个严肃的、尖锐的甚至无情的“孤傲”的批判家、“独行侠”。

从同时代人的诸多回忆录中可以发现,鲁迅总是给人一种“孤寂”“孑立”“孤冷”“辛酸”“哀愁””的赫然印象。

于《亡友鲁迅印象记》里,许寿裳说,自己与同乡鲁迅1902 年同于东瀛留学时便成挚友,这时鲁迅给他一个强烈印象便是“我觉得他感到孤寂”。

其实,鲁迅本人亦清楚地意识到了这种压抑、沉重的伶仃感、寂寥感,而且他在自述中也多次鲜明体露过。

比如1933 年3 月,应日本朋友索书并求字,鲁迅作《题< 仿徨〉》一诗,凄然写道:“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仿徨。

”简言之,鲁迅的孤独深具双重性且二者叠加:一为外我的客观原因,即昏暗社会、炎凉世态、冷漠人心,万马齐喑,知音者寡。

二为内我的主观原因,即自己目光如炬、意识敏锐、思想深邃、救世情怀、忧国忧民。

2、鲁迅孤独意识的纵向考察(1)生发期。

鲁迅孤独意识生发期肇始于青少年,即幼年至1905 年底。

该阶段孤独意识的诱因,源自主客观两个维度。

第一,客观方面。

鲁迅12 岁那年,祖父由于考场行贿,被光绪判死刑。

鲁迅父亲为保其父而变卖家产,致使周家“从小康而坠入困顿”。

此时,亲友势利,冷酷而伪善,草根阶层尤其是农民极端贫苦,这些都深深触及着鲁迅敏感的心灵。

第二,主观方面。

鲁迅在其思想意识萌发过程中,甫一生成就和其周围环境相脱节、互违逆,就是说外部生态容不得鲁迅的存在,而他也绝不臣服既有现实。

孤独者鲁迅先生原文解析

孤独者鲁迅先生原文解析

孤独者鲁迅先生原文解析
孤独者鲁迅先生原文解析如下:
《孤独者》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魏连殳的一生。

魏连殳是一个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他曾经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和无奈,让他逐渐陷入了孤独和迷茫之中。

小说的开头,鲁迅先生通过魏连殳的朋友叙述了他的不幸遭遇。

魏连殳因为不愿意迎合世俗,失去了工作,又因为生病而失去了亲人。

他的朋友在叙述中提到,魏连殳是一个性格独特、思想独立的人,但他的孤独和不幸却让人感到心痛。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鲁迅先生通过魏连殳的自述,展现了他人生的起伏和心路历程。

魏连殳曾经在朋友们的帮助下生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感到自己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

在这样的困境中,魏连殳遇到了一位老祖母。

这位老祖母虽然贫穷,但她的善良和乐观给了魏连殳一些启示。

她告诉魏连殳:“世上本没有路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让魏连殳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然而,现实仍然残酷。

魏连殳最终因为贫困和疾病的折磨,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的离世让人们感到惋惜和悲痛,同时也展现出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无情。

通过《孤独者》这篇小说,鲁迅先生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新思想的探索。

他通过魏连殳的人生经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黑暗面。

同时,他也通过魏连殳的孤独和迷茫,表达了对新思想的追求和对个体生命的尊重。

总之,《孤独者》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重要小说,它以独特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

鲁迅孤独者赏析

鲁迅孤独者赏析

鲁迅孤独者赏析
《孤独者》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该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我”的视角,讲述了主人公魏连殳的故事。

以下是对《孤独者》的赏析:
1. 主题:《孤独者》的主题是孤独和异化。

小说通过描写魏连殳的孤独和异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扭曲。

在小说中,魏连殳是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他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无法得到理解和认同。

他的孤独和异化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同时也是对人性的一种反思。

2. 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独特。

魏连殳是一个孤独而又倔强的知识分子,他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却无法在现实中实现。

他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困境和无奈,同时也展现了他们的坚持和勇气。

3. 艺术特色:鲁迅的小说艺术特色独特,他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揭示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在《孤独者》中,他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孤独和压抑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孤独者》是一部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小说,它通过对孤独和
异化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扭曲,同时也展现了知识分子的坚持和勇气。

这部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鲁迅文学作品当中的孤独

论鲁迅文学作品当中的孤独

论鲁迅文学作品当中的孤独除了身处一个异化的社会环境中,鲁迅内心的孤独也与他的思想世界密不可分。

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的思想观念深刻而独特,他的思想和内心世界在很多方面超越了当时的时代。

首先,鲁迅是一个批判现实的思想家,他批判了封建社会的愚昧和腐朽,批判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对人民的压迫,批判了传统文化的束缚和愚昧。

他的批判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的现实现状的反思,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探索和思考。

他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弱点和缺陷,他认为人性的弱点是造成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

在《朝花夕拾》中,他写道:“这个世界上大抵有两个东西,是人所共有的,一是生命,二是死亡;除此之外,人的差异实在太多了。

”他认为人性的缺陷是因为人类存在的原因,因为人是一个自我意识的存在,人的意识和欲望往往会与社会规范相冲突,从而产生矛盾和问题。

其次,鲁迅的思想和内心世界也体现了他的悲观主义倾向。

他深刻地认识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和根源,但却无法看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他在《野草》中写道:“我们现在的情况,仿佛在终日夜里前行,没有希望,没有尽头。

”他认为社会的问题太过深刻,人性的缺陷太过严重,使得任何改变都变得艰难。

他的悲观主义倾向也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比如《阿Q正传》中的阿Q,就是一个虚伪和软弱的人物,他在面对现实的压力时,总是选择逃避和自我安慰。

最后,鲁迅的思想和内心世界还反映了他的孤独感。

他的思想观念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得他在当时社会中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另一方面,鲁迅也表现出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独立思考的态度。

他坚信只有通过对人性的深入观察,才能真正地理解人类的本质和存在。

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真实而又深刻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人性特点被鲁迅深刻地把握并加以刻画。

例如,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他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和冲突的人物形象,既懦弱又嚣张,既卑微又傲慢,他对自己和社会的处境感到痛苦和无奈。

而鲁迅对于阿Q的塑造,不仅仅是对一个具体人物的描述,更是对于人性的一次深刻的探究和剖析,通过阿Q这一形象,鲁迅揭示了人性的脆弱、自私和矛盾。

当孤独与爱情相遇 鲁迅的认识

当孤独与爱情相遇  鲁迅的认识

当孤独与爱情相遇121010241 刘朋辉关于鲁迅研究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课题,从开始到现在,中国文坛已经形成了一门“鲁学”。

其中,对鲁迅的小说研究更是非常之多。

最近几十年以来,对鲁迅爱情的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但是将鲁迅的爱情与他的小说创作结合起来的研究却不多。

在此我们将鲁迅的爱情分为相识、相恋和结婚三个阶段。

并分别结合这三个时期的作品来研究,讨论鲁迅的爱情对其小说的影响。

从爱情的影响来看鲁迅的创作,可分为恋爱前的作品(1918年5月—1925年);恋爱中的作品(1925年—1927年十月);共同生活后的作品(1927年10月到逝世)在鲁迅生命的最后十年,许广平闯入了他的生活。

从此,爱情生活冲撞着鲁迅独自生活的孤独和苦闷。

其创作的变化也较明显。

为了便于阐述,我们将鲁迅恋爱前的作品称为苦闷的爆发,恋爱中为苦闷的沉淀,共同生活后为苦闷的转换。

一、孤独苦闷的爆发和许广平相恋以前,鲁迅主要表现在对外生活上的苦闷与彷徨期。

小说创作中大部分题材都来自社会中、生活中。

鲁迅在1918年至1922年间创作的《呐喊》中的作品几乎都是反映的社会问题。

1923年与周作人失和,鲁迅无比愤怒和痛心,生了几场大病加重了他心理上的苦闷。

鲁迅的心情进一步恶化,有寂寞、悲哀、愤激,甚至产生了不轻的颓唐、绝望情绪,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内心冲突和心态的不平衡倾向,进入了一个精神上难熬的“苦闷”期。

这种苦闷正是文学的源。

二、孤独苦闷的沉淀《野草》时期是鲁迅文学创作之丰收期,主要起点于1925年,各类题材的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

对于鲁迅来说,1925年是他人生轨迹发生转变的一年。

爱情是赋予鲁迅鼓舞力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便于阐述,笔者将鲁迅与许广平的交往到二人共同生活分为前期感情的复杂和后期的整合。

1、前期感情的复杂(1925年—1926年)这一段时间的创作中,鲁迅内心的复杂、苦闷和痛苦以及自己内倾向的精深剖析将他的艺术思维推向了又一顶峰。

鲁迅小说孤独者读后感(通用9篇)

鲁迅小说孤独者读后感(通用9篇)

鲁迅小说孤独者读后感(通用9篇)鲁迅小说孤独者读后感(通用9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鲁迅小说孤独者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鲁迅小说孤独者读后感篇1鲁迅的小说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上并不少见,每一篇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社戏》、《背影》、《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拿来主义》、《纪念刘和珍君》······,这么一数,我着实被惊到,原来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过鲁迅这么多篇文章了!由此也可见鲁迅的小说在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上占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这期我要说的是鲁迅的另一篇小说《孤独者》,《孤独者》是鲁迅小说集《彷徨》里的一篇。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老师要求阅读的小说,能被拿入大学课堂来研读,想必其文学价值一定不会小。

在课上,我了解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现代主义文学:通过变形的、隐晦的方式来传达某种思想或感情。

如《孤独者》就是现代主义文学。

而现实主义文学则是直接的、明显的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我读第一遍《孤独者》的时候,我其实是不太能读懂的,在我印象当中,鲁迅的小说都很难读懂,先不说鲁迅的作品总是很耐人寻味,单单就我们的思想境界来说,如果不借助任何辅助材料根本就是不知所云。

我读这篇小说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主人公魏连殳的孤独,我相信很多普通读者都跟我一样。

魏连殳的孤独不是顾影自怜,也不是被遗世孤立的孤独,而是那种深深地、压抑着的、如大漠孤狼般的那种孤独。

这是原文的一个片段:后来祖母死了,他从城里赶来奔丧。

他是有名的洋学堂里出来的异端人物,所以村里的人都很紧张:他来了,能否按照我们的传统规矩办事呢?于是提出三个条件:必须穿孝服,必须跪拜,必须请和尚道士。

魏连殳来了,大家没想到,他毫不犹豫地很爽气地答应了,而且他装殓祖母的时候,非常地耐心,这些都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鲁迅孤独者经典段落摘抄

鲁迅孤独者经典段落摘抄

鲁迅孤独者经典段落摘抄
以下是鲁迅《孤独者》经典段落的摘抄:
1. "孤独的人并不孤单,只是他与众不同。

他们看似孤立,实
际上是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在等待一个与自己相似的灵魂。

"
2. "孤独者是集中了所有痛苦和欢乐的人,他们深刻地感受并
理解着世界的本质。

他们的内心是一片广阔的海洋,纵然孤独,依然波澜壮阔。

"
3. "孤独者拥有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他们选择了一种与众不
同的生活方式。

他们通过对孤独的接纳,发现了思考的力量和独立的快乐。

"
4. "孤独者的孤独并非出于不幸,而是出于对自己真实内心的
追求。

他们拥有自己的节奏,不随波逐流,不受外界影响,活出了自己独特的存在。

"
5. "孤独者是世界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他们用文字和艺术表达
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们的作品是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探索,是批判和启迪的源泉。

"
6. "孤独者不需要别人的认同,他们追求的是内心的满足和自
我实现。

他们在孤独中寻找自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和内心的平静。

"。

谈谈对鲁迅理解——鲁迅的寂寞

谈谈对鲁迅理解——鲁迅的寂寞

黑龙江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论文题目:鲁迅的寂寞学院:文学院年级:2008级专业:对外汉语姓名:门聪学号:20080680 指导教师:叶君摘要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特别存在,他的作品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大沉郁的象征。

是上个世纪中国困苦大地上的天才异端。

前中科院文学研究院的院长刘再复在鲁迅记传中写到:“鲁迅的思想和文学力无人能及,它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直到现在仍然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产生深远影响。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对鲁迅评价的传统见解。

而于此相对,在新教育的争论下出现了把鲁迅赶出中小学教科书的呼声,这也使得老一辈的鲁迅拥护者十分不愤,从此热议声四起。

对此我并不想加入到哪个阵营进行论战,无谓的争辩一个已逝者的地位。

只是从个人经历、心理和情理的角度对我所敬重的人进行简单的论证分析,以此来解构鲁迅的寂寞。

关键字鲁迅生平;与鲁迅寂寞相关的人;寂寞AbstractLu xun is a special existence i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his work is a symbol of the depression of the whole Chinese nation. He is a genuine odd appearance on the ground of miserable China last century. The former capital of the China’s social and technology literature researching academy Liu Zaifu wrote about Lu Xun like this in the biography of Lu Xun “Lu Xun has profound thoughts an magical literature power which nobody could catch up. It construc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olecules, and it still has a deep effect to the whole Chinese nation.”This represented the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to him in general. However, on the contrary, there even appeared the voices that drive Lu Xun away from the school textbook , this made the old generation extremely angry, and then the arguments raise up. To this, I don’t want to join in the arguments on one side, and to argue for the status of the past away person. I only would like to demonstrate and analysis him simply in the angle of self experience, psychology and reasonable perspectives to analysis the loneliness of Lu Xun.KeywordsLu Xun’s biography; the people who has caused Lu Xun’loneliness ;loneliness.前言一个人可以靠天份成为民族甚至全人类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甚至抽象数字中的杂家,例如约翰纳什,例如爱因斯坦,例如冯诺依曼。

鲁迅的孤独

鲁迅的孤独

鲁迅的孤独鲁迅是中国文坛当之无愧的大师和精神领袖,不论是当时还是后来的研究者都认为鲁迅当年“是站在时代的最前列”,他的思想“达到了当时思想界的最先进的水平”。

当就这样一个在当时可谓一呼百应的风云人物,却深陷孤独的深渊无法自拔。

阅读他的作品,不难发现他作为一个“精神界战士”孤独的背影。

非凡人物必有非凡性格。

鲁迅的孤独不同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孤独,不是在心情压抑、失恋或无援的时候出现的那种感觉,空虚和寂寞。

而是一种精神状态,这种孤独是一种高贵的生活姿态,是属于真正的思想者的。

他的思想是自由的,是面对真正的自己或一个全新的世界时依然能毅然持守的特立独行并具有出色价值理想的精神状态。

鲁迅的的孤独不是外界加之于他身上的,而是根植于他的思想深处,从他的骨子里生出的一种情感。

这种独特情感之于鲁迅来说,即是他心灵难以言说的创伤,又是他思想和文学创作的宝贵财富。

鲁迅被称为中国“温和的尼采”,一个是对阴冷人间的犀利的洞察,一个是对卑劣人种的整个的唾弃。

作为一个思想者和改革者来说,孤独是鲁迅必须要面对的,因为在昏睡的人群中,先清醒的人注定孤独,而鲁迅就是那个首先清醒的人。

在西方进化论的洗礼下,鲁迅更新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文化作了深刻的剖析,在《破恶声论》中直接宣扬自己的主张:“今之所归所望,在有不和众器,独具我见之士……使之孤立于世,亦无摄也。

”《摩罗诗力说》以其一贯的批判论调对中国的政治文化进行了揭露,提出了对宗教的反抗和中国理想政治的“不触犯”现象问题的思考。

《文化偏至论》中对于中国存在的“文化偏至”现象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目标:“立人”和“建人国”。

但是对于还活在历史的辉煌中的中国民众,鲁迅发问“中国的精神界战士在哪里?”民众的漠然让鲁迅感到孤独,不成熟的时代造就了鲁迅的悲剧。

作为“精神界的战士”和思想启蒙者,鲁迅不仅性格上是孤独的,在思想上也同样孤独。

他的的性格的孤独和思想的孤独是融为一体的。

而且思想的孤独并未让他感到痛苦,甚至成为他引以为傲的武器。

鲁迅的孤独者的主要内容

鲁迅的孤独者的主要内容

鲁迅的孤独者的主要内容
当整个世界都陷入深眠的时候,唯一醒着的人就会成为孤独者。

鲁迅笔下的孤独者看似是由其本身一手造成了自己的悲惨命运,但其中蕴含的深意往往让人掩卷长思。

因此,即使他们的死亡不可避免地带着几分自戕性,也让人不忍责备,不吝心痛。

魏连殳式的孤独者之所以令人怜悯,是因为他们的孤独并非是性格内向怯懦、不擅交际等等世俗的孤独,而是来源于“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深层悲哀,来源于空负一腔热血而无处泼洒的现实无奈,来源于出淤泥而不染、独善于云端的遗世独立。

这类人通常就是鲁迅时代顾影自怜的知识分子,如“魏连殳”者,往往持有才干却无人赏识,一身抱负却处处羁绊无法施展,有心报。

鲁迅孤独之我见

鲁迅孤独之我见

鲁迅孤独之我见作者:朱一丹来源:《知识文库》2018年第03期“鲁迅”是谁?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在大众普遍的认知里,鲁迅的形象是一片赞扬声中矗立的,他是中国革命的先驱,以笔为枪的斗士、思想文化界的伟人,云云,当然,这些年来,批评鲁迅言辞偏激、个性刻薄、断裂传统甚至认为他有汉奸之嫌的言论也不在少数。

然而,空洞的溢美之词根本无法还原一个血肉丰盈的真实鲁迅形象,对于鲁迅的批判声乃至骂声也未必真实可信。

要知道,无论我们今天是抬高鲁迅,还是贬低鲁迅,都是对真实的鲁迅的一种冷落。

鲁迅是孤独的,文化人邓晓芒曾说:“鲁迅是孤独的,大众无法和他打交道(于是冷落他),他也无法和大众打交道(于是抬高他)。

孤独的鲁迅只和孤独的读者打交道,要了解这一点,必须了解鲁迅思想与任何其他思想家都不同的特殊之处。

”因此,本文将从个方面展示鲁迅思想的独特性,以此解释鲁迅的孤独。

一、对自身的严厉忏悔鲁迅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他思想中的批判精神,这是一种怀疑主义的体现,也是一种二重性在鲁迅思想上的体现,使他在自身的精神上争中煎熬,而且其思想的深刻性质及复杂性也令他难以被世人理解。

在鲁迅的作品中有这么一段:“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1、《狂人日记》中就证明了鲁迅不仅解剖别人,更解剖自己这一点。

书上写道中国传统四千年“吃人”历史之后,笔锋一转,指向了自己“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知道,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人!”这种自我批判,形同忏悔,以其特有的执拗切入自我矛盾的深层,对自身的问题进行无情的展示和清理,涉及人性的根,方式近乎惨烈。

如果说,郭沫若的精神象征是集香本焚后浴火重生的凤凰,那么,鲁迅的象征则是游魂和青蛇:“有一游魂,化为长蛇,不以贵啮其身,创痛酷烈,本味又何由知?”对此,英国鲁迅研究专家李欧梵评论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作品”。

鲁迅孤独者赏析

鲁迅孤独者赏析

鲁迅孤独者赏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痛苦呐喊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在他的作品中,有一篇名为《孤独者》的散文,通过对孤独这一主题的描绘,展示了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与无奈。

《孤独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展开,作者通过对自己内心的独白,表达了他对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困惑和无奈。

文章开头,作者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感:“在黑暗中凭空站着一个我”。

这种孤独并非是身体上的孤立,而是内心的孤独。

他感到自己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无法与他们建立起真实的联系。

他与人交往时,总是感到自己被冷漠和疏远,无法找到归属感。

他感叹道:“我不能发抖,不能哭,不能死,我只能把自己关在这个房间里,面对着暗夜,抱着自己的身体,不停地颤抖”。

作者接着描述了自己在社会中的种种遭遇和挫折。

他经历了工作上的失败、爱情的失落和友情的破裂。

他感叹自己仿佛成了一个废人,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他在文章中写道:“我在黑暗中看到了我的身体,它已经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

”这种自我放逐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使得作者在社会中越来越孤立,无法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然而,鲁迅并非只是停留在对孤独的抱怨和绝望之中,他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观察,对孤独者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他看来,现代社会的竞争和功利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冷漠。

人们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和成功,常常忽视了他人的需求和情感。

这种冷漠和疏离使得人们在社会中感到越来越孤独和无助。

他写道:“我常常感到,世界上有千百万个人,但是,没有一个人是我的。

”这种对社会冷漠的揭示,使得《孤独者》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哀叹,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在鲁迅的笔下,孤独者并非只是个体,也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他通过对个人孤独的描写,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冷漠和人际关系的脆弱。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进而促使社会的改变和进步。

他认为,只有当每一个人都能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情感,才能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支持。

鲁迅孤独者阅读理解

鲁迅孤独者阅读理解

鲁迅孤独者阅读理解
一、鲁迅〈孤独者〉阅读理解
读鲁迅的孤独者可真是一场奇妙又有点“烧脑”的旅程呢。

这篇文章里的人物形象那可太丰富啦。

主人公魏连殳就是个超级复杂的人。

他一开始像是个叛逆者,对旧的传统和习俗都不怎么感冒。

他的那些行为啊,在当时的人看来肯定特别怪异,像他参加祖母的葬礼,就有好多和传统葬礼不一样的地方。

他好像是在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旧礼教的不满。

从他的经历来看,他在社会里也是四处碰壁。

他想做些事情,想要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可是周围的环境就不允许他这样。

他的孤独啊,那可不是简单的没人陪着的孤独,是一种心灵上的,跟周围人都没有办法真正沟通的孤独。

就好比他在周围人都追捧旧的东西的时候,他却有新的想法,这就和大家格格不入了。

再说说文章的氛围。

鲁迅写得那叫一个压抑啊。

那种黑暗、沉闷的感觉,就好像你走进了一个很古老的、没有阳光的房子里。

文字里透露出来的绝望感,真的让人读着心里沉甸甸的。

而且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也很值得玩味。

鲁迅的描写特别细致,从人物的外貌到他们的行为,再到内心的想法,一点点把这个孤独者的形象给刻画出来。

比如写魏连殳的笑,有时候是那种冷笑,这冷笑背后就藏着他对周围人和事的不屑和无奈。

总的来说,读孤独者就像是在和鲁迅进行一场深度的心灵对话,他通过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人的困境、孤独和无奈,
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6-09-06[作者简介] 李华(1968-),女,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张媛媛,女,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学生。

爱到深处会孤独)))解读人间至爱者鲁迅的孤独李 华1,张媛媛2(1、2,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摘 要] 鲁迅是我们民族是孤独的思想者。

他的孤独是先觉者与民众的隔膜,是最先锋的战士对战友的超前。

这种孤独源自他对民族、对同胞的深切的爱。

这种爱不可能为大多数人所理解,然而他仍然愿意在孤独中坚持他的爱。

他的一生都在与孤独扭打,也与孤独为伴。

鲁迅的孤独是一个人间至爱者的孤独。

[关键词] 鲁迅;孤独;爱[中图分类法]I210.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21(2007)01-0027-03鲁迅,是我们民族最孤独的思想者。

这个孤独的人透支着自己短暂的生命跟我们说话直到死去。

鲁迅是人间的鲁迅,他在人间的/存在0是经过一个漫长的、渐进的然而又充满心神罹难及灵肉折磨的灵魂探险而完成的。

在这坚硬的冰冷的苦难背后,是深沉的热切的爱。

一、孤独者的孤独当天朝大国尘封的大门被外国的坚船利炮冲开,几乎是在一瞬间,各种思潮迅速涌入中国。

当时中国是最先进的知识分子们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最先觉醒。

/五四0时代是发现/人0的时代,是人的意识觉醒的时代。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以现代的、理性性、批判的精神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

他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是没有/真正的人0的观念的。

人的个性被奴隶性所替代,这些没有独立人格的大小奴隶们严格地按照封建等级制度排列组合成一个麻木、冷漠、自私的群体。

作为/五四0运动的优秀代表,鲁迅与同期的先觉者们自觉担负起启迪蒙昧的历史使命,开始中国的/启蒙运动0。

鲁迅的眼睛是锐利的,他看穿了中国/陈年的流水簿子0之类上写了几千年的/仁义道德0不过是两个字:/吃人!这是血淋淋的两个字。

鲁迅的笔力也是精准的,他将无数个阿Q 重叠在一起,画出一个立体的、呼吸着的阿Q ,使无数/对号入座者0都汗颜地从阿Q 身上看到了自己。

他同他的战友们一样,对这些/众数0发出了义勇的呐喊,企图唤醒他们早经沉睡的心灵。

然而先驱们的呐喊与牺牲,却似乎并未真正将这些灵魂唤醒。

战士们失望了,这失望如死水一般将他们渐渐淹没。

他们的呐喊得不到回声,自己渐渐成了/孤独者0。

据胡风回忆,鲁迅在当年谈到5孤独者6这篇小说时,曾直言不讳地对他说:/那是写我自己的。

0[1]文中的主人公魏连殳,从外貌到精神,几乎与鲁迅完全一致;而魏连殳的境遇,也直接反映了当时包括鲁迅在内的一类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

在民众眼中,魏连殳是一个/新党0、/外国人0,他们完全不理解魏连殳的思想是在为他们服务,反而认此为古怪。

从而将魏孤立起来,甚至孩子也不理解他,于是他成了孤独者。

在生存与精神的内外交困中,痛苦的孤独者选择了/复仇0。

他作了师长的顾问。

于是他似乎是胜利了:昔日的敌人纷纷来磕头,新的宾客巴结讨好,甚至自己对小孩子也发起了/恶意0,,然而他实际上是失败了:恭行先前所反对的一切。

这失败是惨痛的:理想破灭了,信仰丢失了。

于是他在祖母的葬礼上忽然/长嚎0了。

这不仅是自己内心痛苦的宣泄,也是对渴望/看戏0的庸众的报复:/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叫,惨伤里夹着愤怒和悲哀。

0这种众数(庶)对个人的压迫,在5药6中更为直接,更为残忍的表现出来:革命者竟真正的被/吃0掉了!而吃他的,正是他要为之革命的人!革命者夏瑜想通过/革命0来医治受压迫的人,然而他的医治没有用,他们仍是受压迫,在他们看来,革命是无用的(/发了疯了0);并且自己的牺牲,反被庸众所鉴赏、所利用,自己的鲜血,却被认为是/有用0的/药0(/吃了包好0)!这又是何等惨痛的失败!原本应有用的/药0没有任何效用;原本妄溅的鲜血却被认为是/灵药0!在这里,鲁迅深深地感到了庸众的冷漠所带来的寂寞的苦痛。

然而,在众多先驱中,却少有鲁迅这样深刻苦痛的孤独者。

由于种种原因,/五四0新文化运动过早地结束了,曾经一起走来的战友,有的高升,有的隐退,纷纷退出了新文化战线。

只有鲁迅,几经分化组合,仍寂寞地坚守着他的希望。

鲁迅的孤独,不仅是/大众0中的孤独,也是/小众0中的孤独,它不仅比一般的民众超前,甚至也比同时期的战友们大大超前了。

鲁迅作为一个深刻而痛苦的思想者,不仅思)27)考着如何作为一个先进知识分子而改良国民性,同时他也思考着知识分子自身的命运。

他认为,知识份子应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不应依附与盲从。

然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没什么/好去处0:要么投靠某个政权,或沦为政治宣传的工具;要么退隐到/书斋0、/实验室0中,做了装聋作哑的隐士;要么卖文为生,专写些才子佳人一类迎合大众,迎合潮流。

而鲁迅却始终坚守他的以文字唤醒愚民的理想:他不愿遵任何人的命作文学,也不愿迎合任何人的口味说话。

不仅如此,在革命如火如荼的狂潮里,他甚至还要跳出来说几句/大煞风景0的话。

因为这种决不轻信任何组织、决不盲从任何形式的自我坚守,鲁迅不仅被敌人攻击,也被同一战壕的盟友所不理解,甚至遭到攻击。

另一方面,鲁迅也自觉的将自己与各种/潮流0隔出一定空间,这是一种独立的姿态。

为了坚持这种姿态,鲁迅与/小众0中的一些人也展开了各种论争。

比如钱玄同这位/五四0新文化运动的著名战士,鲁迅与他曾经有过热烈的友谊,甚至5呐喊6也是在钱玄同的催促下完成的。

那著名的/铁屋0的寓言,也源自二人的谈话。

可以说,鲁迅答应了钱玄同写文章,也就是答应了加入新文化运动先驱者的行列。

而且在当时,对改革的看法是钱玄同热鲁迅冷。

就是这样一位挚友,同窗,战友,新文化运动曾经的先锋,却在/五四0落潮后改了/四个字的名字0:疑古玄同,开始/尊古0/信古0了,这样的战友,已然离鲁迅而去。

这怎能不让鲁迅感到失落。

又如著名的/二重反革命0的攻击。

/杜荃0似乎是一个谁也不愿提起的名字。

然而曾经在/五四0高潮时,杜荃与鲁迅同是为革命奔走呼喊的/狂人0似的战士。

虽未曾谋面,但也各自表达过对彼此的关注和欣赏,不乏惺惺相惜之情。

郭沫若1927年到上海后,还/请求过鲁迅来合作0。

然而过了不久,流亡在日本的郭沫若就将他请来的/特约撰述员0鲁迅定成了/二重反革命0!在那篇5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6中他写道:/他(鲁迅)是二重反革命的人物。

0/他是一位不得志的Fascist(法西斯蒂)!0这是来自同一阵营的攻击,这是从背后射来的暗箭,怎能不使鲁迅愤怒和哀痛。

自己的战友如此,自己培养、提携的新一代/小将0也是如此。

这里一定要提到高长虹。

鲁迅对这位文学青年的爱护和支持在他们交往之初就很诚挚:高长虹的第一本散文和诗的合辑5心的探险6即由鲁迅选辑并编入5乌合丛书6。

甚至/昨夜校长虹的稿子,吐了血0[2]。

高长虹曾说/鲁迅是一个深刻的思想家,同时代的人没有能及得上他的0。

而不久之后,他却将鲁迅称为/世故老人0[3]。

高长虹攻击鲁迅的文章,前后有15篇之多。

自己曾热忱帮助、无私爱护的学生,反过来将自己定成/思想专制0、/思想权威0的/世故老人0,鲁迅心中的激愤与失望可想而知。

鲁迅是他自己的,他不做/帮忙0,不做/帮闲0,不做/偶像0,也不愿成为别人手中挥动的旗帜。

他只是做他认为他该做的事。

鲁迅在三十年代谈到他的文学活动时曾重申/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0,这表明他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启蒙主义者0,即一直坚持着/立人0的主张,通过/立人0而达到/兴国0,从/救治灵魂0开始直到建起一个/新的世界0。

他对人性的坚持不仅是对民众,也是对自己。

这种坚持使他将自己同任何不纯粹的组织、不正确的盲动割裂开来。

自由的代价是孤独。

这世上本就没有什么纯粹的组织,且到处都是错误的盲动,然而鲁迅是正确的,历史给出了证明。

他的孤独在于,他的正确过于超前。

在当时的中国,有几人能真正理解他呢?这种不被理解的孤独使鲁迅身心俱疲:/敌人不足惧,最令人寒心而且灰心的是友军中的从背后来的暗箭;受伤之后,同一营垒中的快意的笑脸,,连自己也觉得近来还是-冷.的时候多了。

0[4]易卜生说:世上最强之人,就是那最孤立之人。

鲁迅是强者,也是孤独者。

二、与孤独一起活在人间鲁迅是强大的,但他是活在人间的人,而不是神。

在一个人身上承担了如此多的孤独,他的内心将以什么态度来面对这巨大而深切的孤独呢?他的态度是:在孤独中坚守自我,决不畏惧。

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鲁迅正是一位真的猛士。

他近乎残忍的直面自己的孤独,直面孤独所带给自己的苦痛。

他请醒的看到了自己的位置:夹在新与旧之间,是一个/历史的中间物0[5],是/中国阶级知识分子中最末的一个0[6]。

这是一个多么孤独而悲凉的角色。

鲁迅看到了,并且感受到了这角色的苦痛,/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0[7]孤独带给鲁迅苦痛,所以他/憎恶寂寞0;[8]然而/我喜欢寂寞0[9]因为/人感到寂寞时,会创作0[10]。

鲁迅一生都处在激烈复杂的斗争中。

其间各种观点纷繁迭现,各式人物粉墨登场,鲁迅需要在孤独中解剖对象,反省自己,为斗争做准备。

对着巨大而深切的寂寞,鲁迅毫无畏惧,相反他用自己的方式反击着这孤独,深感着痛苦的存在,饱受着孤独的煎熬,却执着不悔,只为以/真正的人0的方式抗争着人自身的孤独。

鲁迅以其特有的执着和坚韧与痛苦扭打,以展示生命的力量和玩味痛苦的方式,证明着一个真正的人的存在。

他宁愿在痛苦中怒视真相,也不在安逸中紧闭双眼。

他在孤独中与流行的荒谬对抗,在孤独中反省思考。

这份坚持一直持续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晚年/横站0的鲁迅,于内外交困中说/常常有独战的悲哀0,这是悲愤而苍凉的心境。

然而你认为他被这悲哀击倒了吗?不。

在他预感到死神将临的时候,/想了一想0,决定/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0[11]这就是我们的鲁迅!鲁迅在孤独中坚守着,也在坚守着孤独。

他不畏惧孤独,但他也绝不是尼采一样的/超人0。

鲁迅始终认为,知识分子)))当然包括他自己)))/是大众中的一个人0,而非外在于大众的异已力量。

他既不将民众视作/贱民0,也不对他们过度迷信。

他所强调的是/要活在人间0。

即使是被孤立,被排挤、甚至是被攻击,也仍然不离开/人海0,让生命的/沉钟0永远/深深的在人海的底里寂寞的鸣动0。

所以鲁迅决不会劝青年们/踱进研究室0[12],也不会对/没到过外国的0人们说/你们当然不配插嘴0[13],也不会叫嚷/我最痛恨社会主义那种贱民,他们是下等人的使役!0他的确是一个坚持独立意识的作家,他不赞成文艺服从于政治,并不等于说文艺应该脱离政治。

这里所说的/政治0,是宽泛意义上的,并非专指政治家的政治,而是指人间世事而言:/据我的意思,即使是从前的人。

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