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形势下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思考
如何在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简答题
如何在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简答题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加强和改善民生?在实现国家的发展目标和经济繁荣的同时,加强和改善民生是一个政府的基本职责。
民生的改善不仅仅是提高人民的经济收入和物质生活水平,还包括提供公共服务、保障社会福利、改善社会环境等方面。
下面将讨论几个重要的措施,以加强和改善民生。
首先,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是提升民生的关键。
教育是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为公民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是加强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分配机制、完善教育制度等措施,可以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和技能素质,从而为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是加强和改善民生的另一关键领域。
健康是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而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加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覆盖范围,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加强重大疾病防治,保障人民的医疗需求得到及时满足。
此外,强化社会保障体系也是加强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向之一。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出现。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政府应该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提高保障水平和覆盖范围,确保人民的社会保障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另外,加强环境保护也是加强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保护环境可以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和健康水平,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对人们的危害。
政府应该制定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加大环境监测和治理力度,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引导人们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建设美丽的生态环境。
此外,公平正义是加强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原则。
政府应该加强法制建设和司法公正,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和保障。
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安全,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加强和改善民生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
2020年第04期·浙江经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在完善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制度方面,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文/邵建调查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建设面临的挑战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直接影响民生治理水平。
一是国际环境恶化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和民生保障能力。
2020年以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扩散蔓延,美股暴跌、原油暴跌,可能直接导致全球陷入经济衰退。
二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持续深化“三期叠加”影响。
经济下行意味着国内经济增长和财富增长速度的放缓,而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愿望直接关系经济转型和消费升级的实现。
三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民生保障与改善的现实性基础不够稳。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影响民生保障制度建设。
一是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等的不平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共享没有实现。
全国没有享受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达1.5亿人,农村居民每月的养老金仅为城镇职工的1/20,农村人均政府卫生支出仅约为城市的35%,农村行政村幼儿园覆盖率低于30%。
二是教育医疗民生支出占家庭消费结构比例偏高。
2018年我国教育和医疗支出占城乡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例分别为11.5%和10.6%,城镇家庭的自负医疗负担从2013年开始重新上升,农村家庭医疗负担加重。
人口结构严峻挑战影响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
一是人口少子化形势严峻。
2018年我国新增出生人口降至1523万,预计2030年将降至1100万左右。
少子化不仅带来严重民生危机,导致劳动力规模持续萎缩,还直接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竞争。
二是人口老龄化加快。
我国2018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51亿,杭州比全国提前11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失能化和空巢化“四化叠加”趋势明显,对民生保障事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基本公共服务配置机制缺位影响民生保障制度建设。
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的社会安全问题研究——以社会治理为评价角度
2018年第3期(总第23期)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的社会安全问题研究谢志强 王剑莹*建设平安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全局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把“社会安全”这一大众话题置于新时代的背景下、置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政策指导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学术探讨下,也应该在实际操作中建立指标体系,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对社会安全这一目标进行评价,使之具有实践意义,从而进一步探讨社会安全的实现途径。
一、新时代新形势对社会安全提出了新要求新的时代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社会治理与社会安全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要求,主要包括: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谢志强,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王剑莹,中央党校全国党校教师进修学院讲师。
*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研究—以社会治理为评价角度【摘 要】【关键词】建设平安中国是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的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以“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为原则,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对社会安全进行评价,应充分考虑政治稳定、经济安全、治安问题、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社会民生、食品药品、生态资源、网络治理等各个方面,兼顾治理与安全,兼顾传统问题与新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社会安全评价体系。
还要特别注意用发展和联系的辩证眼光看待社会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观 社会安全 社会治理 评价体系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研究总体国家安全观提供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全方位指导,现代化社会治理有了新内涵。
若要对新时代的社会安全进行评价,必须了解这三个方面的新变化。
(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浅析如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社科研究38作者简介:鲍伯丰(1964— ),男,汉族,河北衡水人。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
民生建设新方略主要包括教育事业、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脱贫、健康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进展。
一、完善两大体系(一)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内容很多,重要有两点。
一是全民参保计划,二是住房保障制度。
全民参保,就是让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体,城乡居民都参保,到目前为止,全民参保主要是要明确标准:一方面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全民参保跟世界的发达国家相比,水平还有待提高。
因为我国全民参保,依据的是最低标准。
也就是说要实现绝大部分的人口,一般是95%被某种保险所覆盖。
我们基本上实现了全民参保目标,医疗保险基本上达到了百分之百,养老保险也覆盖了大多数。
但有一个特殊群体,——从事务工的农民群体,或新的产业工人,这个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要实现高水平的全民参保,就是两大关键,一个是由地方性的框架文件转变成法定制度。
第二个是由地方运作上升为全国统筹。
要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现全民参保的目标。
在十九大报告以前,社会保障制度不包括住房制度。
十九大以来,把住房制度放在社保的领域之中。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这就意味着要住房制度纳入到社会保障的体系当中,这是一个很强的信号。
商品性住房和保障性住房,要注意区分背后的主导者是谁。
保障性住房的主导无疑就是政府,商品性住房肯定是市场。
尽管各地的调控政策不同,但是大的方向是一致的,就是保障首套,支持改善第二套,然后是针对三套以上住房,抑制投机。
2018版毛概 五位一体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
—
如果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的期 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 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 能持续。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语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 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 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实现更高质量 和更充分就业
健全社会保 障体系建设
优先发展 教育事业
收入分配 更合理更有序
实施健康 中国战略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3.2.1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
1 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
2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树立法治思维强化道德约束觃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劤力实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劥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不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共共享享目标目标共共建建基础基础共共治治关键关键使社会治理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丌断增加人民的获得感并福感安全感树立大社会观大治理观打造全民参不的开放治理体系突出制度和体系建设在社会治理格局中的基础性戓略性地位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治理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好维稳与维权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正确理解和处理好维稳与维权的关系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的实质是维权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新时代政府在保障改善民生中的角色定位
新时代政府在保障改善民生中的角色定位作者:陈智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1期新时代政府在保障改善民生中的角色定位陈智哈尔滨金融学院计算机系摘要:“十九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和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种社会矛盾下,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都与民生问题、民生事业直接相关。
在此时对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角色定位进行探讨,为我国探究在社会建设中应该如何更好的解决民生问题提供良策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政府;民生中图分类号:D6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1-00-02在我国,国民在对政府在民生政策中的角色的认识中有一定的偏差。
改革开放以前,民众认为政府在民生政策中始终扮演着绝对主导的角色,政府为社会成员的需要提供资金并承担全部的社会责任。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经济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事业单位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下岗、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不断产生,人们的思想又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民生保障的资金和责任都要由自己承担。
面对这样极端的观点,我们需要学习西欧国家的经验,积极的借鉴其处理民生问题中采用政府主导、非政府之间合作的有利做法,正确的处理我国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组织与个人在民生政策中的关系,重新审视新时代政府在民生政策中的角色。
一、政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导者发展民生事业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满足人民群众各项生存发展需求,推动社会保障建设,是各级政府的义务和责任。
特别是在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背景下,政府的责任将进一步强化,但并不是一切问题都大包大揽,一方面资金的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强度要随着经济发展的情况不断的做出调整,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在民生服务中的指导和规范力度。
努力的在社会中创造公平正义的竞争环境,促使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形成良性的互动,提高政府在人民福利中的设计能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生理论体系开辟道路。
2018年中考政治考点《 保障改善民生 建设和谐社会》专题训练及解析
保障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时事1: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加40元,一半用于大病保险。
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把基层医院和外出农民工、外来就业创业人员等全部纳入。
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推进分级诊疗。
继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
改善妇幼保健服务。
(摘自2018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时事2:强化民生兜底保障。
稳步提高城乡低保、社会救助、抚恤优待等标准。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
做好军烈属优抚工作。
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公益慈善事业发展。
倾情倾力做好托底工作,不因事难而推诿,不因善小而不为,要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摘自2018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时事3: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摘自十九大)【考点链接】1.我国的分配制度2.理解“共同富裕”3.维护社会公平【命题视角】1.列举你身边存在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物价上涨过快;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问题;入学难、上学贵的教育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等。
2.近年来我国为解决民生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取消农业税;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家电下乡;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完善城市廉租房制度;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营养改善计划等。
新时代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几点思考作者:朱丽荣来源:《卷宗》2018年第03期摘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是践行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整个社会安全稳定的必然要求,未来要做好民生工作必须结合新时代背景,做到“两个坚持、三个注重”,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坚守底线、突出重点;注重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在共建共享中增强人民获得感。
关键词:新时代;民生;新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并将其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
未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将是我们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把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工作做好做实,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十九大对民生工作的重要部署为未来的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
1 新时代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重要地位1、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是践行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开篇就明确强调了大会的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而关于“美好生活”的内涵,习总书记在2017年7月26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修班上的讲话已经明确指出,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1]。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不断的做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工作,而这些都是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所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的必然要求。
2、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2]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后,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更要得到人民的认可。
浅谈如何坚持党建引领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150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是我国共产党发展的核心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党校老师应重视党建的引领,努力做好党建工作,重视“两个坚持、三个注重”,促使工作与新时代发展背景相符合,进一步提升民生水平,保障民生生活[1]。
在进行党建工作时,党校老师还要努力抓住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能帮就帮,坚持尽力但有保证量力而行,一件一件解决民生问题,始终坚持底线思想,重视弱势群体的慰问,始终坚持共治共建共享,尽职、尽责、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牢记使命,通过党建加强业务能力首先,需强化组织建设。
党校老师应不断完善和健全工作机制,将党建主体责任也纳入绩效考核中,不断提升党员的业务工作,促使其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服务。
同时,党校老师还需积极分析建党工作的任务与形式,努力做到业务与党建工作“一体抓、双落实”,全面保障民生的生活。
其次,不断加强宣传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党校老师应合理应用信息技术,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多元化宣传,线上包括微信公众号、微博、校园网等,实时更新惠民政策,积极宣传党建工作和党的政治理念,让基层群众正确认识党建政策,促使其积极配合工作。
线下则包括讲座宣传、宣传册分发等,并鼓励党员职工和群众参与,让群众获得更多民主保障。
二、完善机制的同时优化服务党建工作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本”的核心宗旨,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围绕其服务需求,便民利民,才能全面推动民生发展,保障群众利益[2]。
首先,可以制定一体化的服务机制,通过互联网了解党员职工和群众基础的真实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党建工作计划,优化服务,带领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通过走访努力了解党员干部和群众的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善人民的生活问题,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分好蛋糕,保障民生利益。
三、始终坚持在发展中改善和保障民生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变,我国国情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着“以经济为中心”的理念。
新农村建设民生改善
新农村建设民生改善随着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农村地区的发展不仅仅是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是与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福祉息息相关。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改善农村民生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以下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新农村建设对民生的改善。
一、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新农村建设首先要重视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水电路供应、交通运输、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善,可以有效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注重城市与农村的基础设施连接,还要重视农村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加便利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二、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农村地区的农民主要以农业为生,但是农业收入的不稳定性是困扰农民的一个难题。
新农村建设应该注重发展非农业产业,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来源。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民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三、加强农村教育建设农村教育的水平是影响农村民生改善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强农村教育的建设,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以提高农民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和质量。
此外,还需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为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四、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建设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一直是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建设,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除了建设医疗机构和完善医疗设备外,还需加强医疗人员的培训和招聘,为农民提供贴心、高效的医疗服务,提高农村地区的医疗水平。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民生活改善的重要保障。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完善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
对年老、残疾、失业和病患等特殊群体,要提供合理的社会救助和保险支持,帮助他们度过困难时期。
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职业指导,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民生保障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3月5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审查国务院关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审查国务院关于201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
以下为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民生保障的内容摘要: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五年来,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加到82.7万亿元,年均增长7.1%,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财政收入从11.7万亿元增加到17.3万亿元。
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1.9%,保持较低水平。
城镇新增就业6600万人以上,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
五年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
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超过经济增速,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
出境旅游人次由8300万增加到1亿3千多万。
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织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
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7岁。
棚户区住房改造2600多万套,农村危房改造1700多万户,上亿人喜迁新居。
……刚刚过去的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并好于预期。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9%,居民收入增长7.3%,增速均比上年有所加快;城镇新增就业1351万人,失业率为多年来最低;工业增速回升,企业利润增长21%;财政收入增长7.4%,扭转了增速放缓态势;进出口增长14.2%,实际使用外资136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长与质量、结构、效益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这是五年来一系列重大政策效应累积,各方面不懈努力、久久为功的结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浅谈新时代民生建设中的“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
浅谈新时代民生建设中的“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作者:司琳来源:《新丝路(下旬)》2018年第05期摘要:新时代,中国民生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整体设计上,民生建设需要把握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对主客观因素的全面考虑来为百姓福利谋篇布局。
在具体实践工作中,“尽力而为”强调端正主观认识,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民生建设。
而“量力而行”则强调在工作中坚持科学精神,在尊重客观实际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全体人民的民生保障水平。
关键词:新时代;民生建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我国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建设。
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民生建设一直备受关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这一论断为我国的民生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一、全面把握“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辩证关系“尽力而为”从字面上看是指尽最大的努力去有所作为,它背后体现的是在面对客观世界时人们不断变革、锐意进取的主观能动性。
目前,虽然我国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民生建设的发展现状仍然不能满足人民日式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为此,“尽力而为”就强调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出击,找准民生建设中的短板,抓好民生工作中的重点,并在始终强调制度化建设的前提下深入推进各项体制、机制改革,尽最大的可能去满足全体人民更多方面更高层次的民生需求。
与“尽力而为”强调的侧重点不同,“量力而行”指的是想问题、干工作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在整体思路的把握上既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盲目冒进,也不能忽视新时代的发展成果停滞不前。
同时,在寻求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时,“量力而行”讲求的是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针对每个个案找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
在民生建设中,把“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放在一起,就是要把主客观因素结合起来考虑问题,在立足实际与开拓创新的有机统一中去不断推进我国的民生建设工程。
2018两会思考:关注“民生问题”
---------------------------------------------------------------范文最新推荐------------------------------------------------------ 2018两会思考:关注“民生问题”2018年的“两会”即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如期在3月份的北京召开。
2018年的“两会”非比寻常,它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中国走过了一个又一个五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等各方面犹如走台阶一样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两会”会议精神的学习当中。
在“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在报告中提到,过去五年,我们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同时,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出了多项民生举措,这些举措勾画出温暖的民生画卷,让亿万老百姓实实在在看到党和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心。
可见,党和政府时刻关注“民生问题”,时刻把为人民服务,百姓做事作为党的执政宗旨。
具体的我从三个方面,浅谈一下政府对于“民生问题”的看法和政策,解读政府的解决方向。
第一:控制通货膨胀:绝不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正常生活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坚决抑制价格上涨势头。
并明确表示,绝不能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正常生活。
报告提出,政府将在三个方面管好通胀:1 / 71、发展生产业,特别是农业生产发展力。
2、加强流通生产,特别是农产品的流通。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学校召开期中考试总结表彰大会,希望通过这次考试总结表彰大会,我们都能够更好发展,更快地提高成绩。
同学们,紧张的期中考试已淡出我们的记忆,但我要提醒同学们不能忘了总结反思,因为通过反思,大家才可以发现平时学习上的不足与缺陷,考试就像捕鱼,每一次考试你都会发现鱼网上的漏洞,经过一次次的修补,一次次的捕捞,在中考的时候,你的知识与能力编成的鱼网一定已经是牢不可破的。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近年来,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步,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与此我们也要认识到,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区和群体的民生保障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所在。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只有在发展中不断改善民生,才能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的责任。
政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应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让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共享更多发展成果。
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基本民生保障。
财政是政府的主要收入和支出渠道,政府应该增加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民生需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民生的重要保障。
应该加大对贫困人口、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确保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积极推动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均等化。
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投入,提高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地区间的差距,让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更加均等的公共服务。
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
扶贫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帮扶力度,精准施策,确保他们能够早日脱贫致富。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创新和改革,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提高民生保障的实效性。
如何进行保障民生工作总结
如何进行保障民生工作总结
保障民生工作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责任的重要体现。
在过去
的几年里,我国在保障民生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进保障民生工作,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和思考。
首先,政府需要加大投入。
保障民生工作需要财政支持,政府需要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同时,政府还需要建立健全的资金分配机制,确保资金使用的效率和公平性。
其次,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是保障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和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得到保障。
再次,要加强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和创新。
公共服务是保障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政府需要加强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
最后,要加强民生工作的监督和评估。
保障民生工作是政府的重要责任,需要
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民生工作的有效推进。
总的来说,保障民生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
同努力。
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找准问题,加大力度,才能更好地推进保障民生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新时代如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创新途径研究
新时代如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创新途径研究作者:孙增余来源:《现代营销·学苑版》2018年第09期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如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近年来,如皋市始终把“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项民生事业全面发展,多项工作走在了南通前列,形成了一批“如皋经验”“如皋模式”。
关键词:社会保障;改善民生;如皋一、全面强化社会保障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十九大报告提出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织密筑牢,保障体系。
在保障项目上,坚持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社会救助保底层,积极完善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在组织方式上,坚持以政府为主体,积极发挥市场作用,促进社会保险与补充保险、商业保险相衔接。
积极构建基本养老保险、职业(企业)年金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商业保险相衔接的养老保险体系,协同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在保基本、保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保障需求。
按照“应保尽保、全民参保”原则,全力抓好企业职工五险扩面、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参保筹资。
(二)六个统一,医养融合。
实施“六个统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按照统一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六统一”的要求,自2018年1月1日起,落实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达到筹资标准一致、待遇标准一致,消除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待遇差异,进一步提高居民医疗保障水平。
实施基本照护保险制度,推进“医养融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通过个人缴费、医保基金筹集和政策补助等方式筹集基金,用于对重度失能人员提供照护服务,解决长期失能人员的护理和日常照料难题。
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者:胡爱军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年第33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如何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何更好地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
这是我们必须正确回答和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的历史使命。
一、坚决守住民生底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善民生是重点。
重点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保、就业、收入、教育、住房和环境等问题。
1.守牢社保底线。
社会保障是社会的稳定器,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是必须坚决守住的社会和谐稳定的底线。
我们要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困难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用心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后顾之忧、心头之患。
充分发挥好社会政策托底保障作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发挥商业保险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2.守好就业底线。
就业是民生之本,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
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以发展促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就业岗位,着力在提高就业质量、提高劳动人口尤其是就业困难人口就业能力,在改善创业环境上下功夫。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鼓励自主创业。
继续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加快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3.守住减贫底线。
目前,全国还有7000多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我们必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头号民生工程。
要更加注重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精准帮扶。
加大力度,加紧进度,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力,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既要扶贫,又要扶志扶智,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贫扶到家,才能确保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二、着力推进社会公正公平正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要求。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龙源期刊网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作者: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2018年第02期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民生的内容占了很大的篇幅。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努力促进就业创业”“健全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 一句句真切的表述,饱含着暖暖的民生温度,也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丁飞委员说,就业是民生之本。
首先,我们要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全力确保就业局势持续稳定。
要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政策,努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支持和鼓励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完善职业培训工作机制,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其次,着力抓好重点群体就业。
要健全服务保障机制,引导和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扎实做好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农牧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困难人员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帮扶等工作;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坚决守住重点群体就业稳定的底线。
王惠忠委员说,教育是最大的民生。
今后我区应该坚持问题导向,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教育公平。
抓住国家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引导和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提升学前教育普惠水平。
加快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
推动均衡发展由办学条件向办学内涵转变,重点在加强师资、改善管理、办出特色、提高质量上下功夫。
欧阳晓晖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健康内蒙古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要从自治区层面建立推进健康内蒙古的联动推进机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互相配合,层层落实,共同推进。
在医疗改革方面,兴安盟是全区第一个做到“医疗医药医保”三联动的盟市,走在了全区前列。
建议下一步把“三医联动”改革试点放在兴安盟,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实体经济发展与保障改善民生的逻辑和路径改进
实体经济发展与保障改善民生的逻辑和路径改进作者:王政武来源:《治理现代化研究》2018年第04期摘要: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派生物并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相关服务。
人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社会财富等由实体经济创造和提供,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必须发挥好实体经济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
影响有效产品供给、削弱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程度、社会财富供需与社会收入分配失衡、误导和扭曲人民劳动生产观等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脱实向虚”的必然结果和由此造成人生存发展保障不足的具体呈现。
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原则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具体路径是与多重发展战略相融合发展实体经济,以扩大就业为核心增强对人生存发展的保障;优化实体经济产业结构,提高社会产品供给质量;完善实体经济产业薪酬制度,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与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
关键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以人民为中心;人的生存发展;保障改善民生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729(2018)04-0034-06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导向和必然趋势。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更强的社会价值、人民导向。
实体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抑虚向实”的必然逻辑和改革的主导方向;而社会价值创造、社会财富分配、就业推动等对实体经济的依赖强化了实体经济发展对于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时代使命。
因此,实体经济发展不是单向度的经济发展问题,它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方向、重点,又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经济发展服务人的发展的具体实践。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逻辑起点,是推进实体经济发展、化解虚拟经济过度发展风险的理论导向和改进理路。
一、人生存发展保障的重要力量来源于实体经济发展及其所创造的生产生活资料(一)虚拟经济发展无法满足人生存发展所依赖的生产生活资料需要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两大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新形势下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思考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了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并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求不断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要求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其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重点。
这项工作涉及面广、纷繁复杂,既要全面推进,又要有所侧重。
突出解决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好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基本公共服
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等关键环节,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一、环保系统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提到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
报告中,胡锦涛列举了7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涉及资源环境、平衡发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民生和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基层党组织、干部作风与消极腐败现象等。
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报告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为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
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民生为先。
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
环保系统的每一项工作都与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利益,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清醒地认识到与党和人民的期望相比还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进一步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做好解决民生问题的有关工作。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中共十七大报告将“民生”具体概括为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和住有所居。
民生问题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直接反映群众的生活水准,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利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群众心理,左右社会情绪。
环保系统只有通过忠实履行职责,打击非法,保护合法,纾解矛盾,调整关系,改善民生问题,才能实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工作目标。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环保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注和改善民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环保系统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环保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把改善民生工作抓紧抓好,务必抓出成效。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立良好干群关系的内容要求。
在新形势下,环保系统全面改善民生,必须突出“三真”,切实做到亲民有真感情,爱民有真举措,惠民有真成效。
通过履行职责,积极开展便民、利民、为民活动,切实解决群众最为关心、最为直接的问题,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环保各项工作才能得到更广大群众的支持。
二、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必须突出“四个重点”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人民环保为人民的基本要义。
学习
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理解和把握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必须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对于环保工作所提出的现实要求和重大意义,找准环保系统的位置,明确环保工作的努力方向,形成用和谐的思维思考民生,用和谐的态度感受民忧,用和谐的方式舒解民困的新理念。
因此,全部环保工作必须围绕解决民生问题展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环保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到每一个环保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每一个执法环节中去,落实到每一项环保工作中去。
(二)建立和谐干群关系。
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专政这个共同的政治基础之上的,同时也要严格按照法律这个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节杠杆履行好各
自的职责和义务。
和谐干群关系就是建立在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深厚感情之上的一种特殊关系。
据此,领导干部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打牢“立法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把自身定位在“公仆”的角色上,怀有一颗“爱民之心”,真正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从而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提升群众的满意率,与人民群众形成相互默契、亲如一家的干群和谐局面。
(三)环保系统坚持便民和服务民生就是要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
从方式看,既要继承发扬环保工作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更要结合新形势下群众需求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以及思想观念、
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与社会不同层次人员交往的能力。
具体到便民和服务民生的工作措施上,就是要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察群众心声,了解群众真实想法,做群众的贴心人。
要把环保信访问题作为“民心工程”,真心实意解决信访问题,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
要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前移为民服务窗口,坚决克服“冷硬横推”和“四难”现象,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办理效率。
三、环保系统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要切实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建立深厚感情。
有了感情,才能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才能把方便留给人民群众、把困难留给自己;才能了解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千方百计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环保系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法律练兵和岗位培训,切实提高法律素质和执法能力;加强法治理念教育,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真正做到合法合理、平等对待、及时高效,通过环保执法服务带头倡导并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二)要深入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活动,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
执法是环保系统的基本活动,执法质量是环保工作的生命线。
执法规范化建设是进一步规范执法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执法理念的具体体现。
我们要把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树立环保形象、让人民满意的着力点,提升规范执法意识;开
通“群众意见专栏,方便群众咨询和反映情况。
要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最终实现执法水平显著提高、执法质量明显提升、群众对执法的满意度全面提升的工作目标。
(三)要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合理诉求,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
我们要把维护好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作为正确处理新时期社会矛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切实加强环保信访工作,不断拓宽信访诉求渠道,采取“开门接访、带案下访、主动回访”等方式,不断加大信访工作力度,集中解决一批群众的合理诉求,努力从源头上、根本上化解一批社会矛盾,预防和减少各类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四)要着力抓好环保队伍的教育管理,提升解决民生问题能力。
以充分发挥各级班子的战斗堡垒、典型示范和模范带动作用为重点,大力加强环保队伍的领导班子建设;以提高环保干部胜任岗位任职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队伍的业务素质建设;以树立新时期环保系统的良好作风为重点,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积极推动各项措施的落实为重点,维护好环保干部合法权益,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环保队伍,为提高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提供可靠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