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3.4牛顿第三定律
教科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3.4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过程:引入课题:复习:力的概念(什么是力)?并举例说明。
思考:相互作用的一对力有何关系呢?新课教学: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用手拉弹簧,弹簧受到手的拉力,同时弹簧发生形变,手也受到弹簧的拉力。
坐在椅子上用力推桌子,会感到桌子也在推我们,我们的身体要向后移。
在平静的水面上用力推另一只船,另一只船也要推前一只船,两只船将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
在平静的水面上放两个软木塞,一个软木塞上放一个小磁铁,另一个软木塞上放一个小铁条,可以看到,由于小磁铁和小铁条相互吸引,两个软木塞相向运动起来。
地球和地面上的物体之间的作用也是相互的,地面上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重力),地球也受到地面上的物体的吸引。
用力拍一下桌子,手有疼痛感;用力踢一下足球,脚有疼痛感。
这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滑板上,都处于静止状态,当甲用力推乙时,观察发生的现象,并解释。
甲、乙都运动起来,说明甲对乙有力的作用时,乙同时对甲有力的作用,即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观察和实验表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对力,其中一个叫作用力,另一个叫反作用力。
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有何关系呢?实验探讨:把两个调好的弹簧秤A、B对挂起来,从两边用力拉,观察两弹簧秤的示数。
现象:两弹簧秤的示数总是相同的。
结论:A的示数反映了B对A的拉力大小,B的示数反映了A对B的拉力大小,这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实验证明,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二、牛顿第三定律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1.内容: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或外力的合力为零,物体
就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还可以理解为: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它要么保
持原来的状态(包括速度为零的状态),要么不受力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
2、质点的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判断方法,非惯性系的例子。
3、坐标系的选取和表示。
二、牛顿第二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又称运动定律,明确了力的概念,即:当物体受到外力(总的力)作用时,会产生加速度,且加速度的大小与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
力的方向相同。
用公式表达 F=ma。
2、等效力:将多个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合成为一力。
3、重力和重力的计算。
4、弹力和弹力的计算。
5、摩擦力和摩擦力的计算。
三、牛顿第三定律
1、牛顿第三定律又称作用-反作用定律,明确了力的相互作用联系。
指出“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彼此之间的作用力与受力物体方向相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四、应用
1、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力的应用情况。
2、受力物体的运动情况。
综上所述,牛顿运动定律是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揭示了物体的运动规律,对我们认
识和描述物体的运动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
物体的运动情况,更好地指导实际应用。
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点 物理必修1牛顿第三定律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点物理必修1牛顿第三定律知识点牛顿运动的三大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研究理论的基础。
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物理必修1牛顿第三定律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物理必修1牛顿第三定律知识点1、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理解要点:(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互依赖性,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以对方作为自已存在的前提;(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不可叠加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求它们的合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这应注意同二力平衡加以区别。
(5)区分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共同点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有:作用力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而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力反作用力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2.物体受力分析^p 的基本程序:(1)确定研究对象;(2)采用隔离法分析^p 其他物体对研究对象的作用力;(3)按照先重力,然后环绕物体一周找出跟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并逐个分析^p 这些物体对研究对象的弹力和摩擦力(4)画物体受力图,没有特别要求,则画示意图即可。
3.超重和失重:(1)超重: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
处于超重状态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即F=mg+ma.;(2)失重: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
处于失重状态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当a=g时,FN=0,即物体处于完全失重。
4、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1)只适用于研究惯性系中运动与力的关系,不能用于非惯性系;(2)只适用于解决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不能用来处理高速运动问题;(3)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一般不适用微观粒子。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总结
本章将对物理必修一第三章中学习到的内容进行总结:
第一节牛顿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状态,若无外力作用,则物体保持原状,即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叫做牛顿第一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受力的大小就等于物体质量和施加力的方
向上的速度变化率乘积,这叫做牛顿第二定律。
3.牛顿第三定律:表示两个物体之间作用的力,有着相等相反的作用力,这叫做牛顿
第三定律。
第二节求解动量定律的问题
1.匀加速直线运动:解决匀加速直线运动问题,可以用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根据质量和加速度的变化,求得时间下的运动位移,以及初始和末时的速度。
3.圆周运动:解决圆周运动问题,可以使用平动量定律,根据质量、半径和速度的变化,求的时间内的旋转角度和初末的角速度。
第三节物体碰撞
1.完全弹性碰撞:完全弹性碰撞是指碰撞后动量和能量完全守恒,可以使用牛顿第三
定律来解决,根据动量定理可以求得合动量、反方向速度、碰撞时间等信息。
3.部分弹性碰撞:部分弹性碰撞也可以用动量定理和能量定理来求解,求得碰撞后每
粒子的速度、动能的损失和有效功率信息。
综上,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的内容总结主要为牛顿定律以及利用这些定律求解动量定律
的问题,以及碰撞定律的求解。
总之,物理必修一第三章中学习到的内容可以有效地提升
学习者对物理学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3.1 重力与弹力
∯3.2 摩擦力
∯3.3 牛顿第三定律
∯3.4 力的合成和分解
∯3.5 共点力的平衡
∯3.1 重力与弹力
一、重力
1.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
到的力叫做重力
单位: 牛顿(牛)
=
N
∯3.1 重力与弹力
一、重力
2.重心
重心可以看做是重力的作用点
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
∯3.1 重力与弹力
二、弹力
发生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它接触的
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3.1 重力与弹力
三、胡克定律
物体在发生形变后,如果撤出作用力能够恢
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限度,撤去作用力
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
做弹性限度
∯3.1 重力与弹力
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
没有单位
动摩擦因数
接触面的材料不同,粗糙程度不同,动摩擦因数也不同
f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N与接触面垂直
∯3.2 摩擦力
二、静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之间只有相对运动趋势,而没
有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也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就在其几何中心
∯3.1 重力与弹力
一、重力
3.力的示意图和力的图示
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
∯3.1 重力与弹力
一、重力
3.力的示意图和力的图示
∯3.1 重力与弹力
二、弹力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
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叫做形变
∯3.1 重力与弹力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主要包含以下知识点:
1. 物体的运动: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等。
2. 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间内移动的距离与时间的比值,加速度是速度改变的速率。
3.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的速度只有在外力作用下才会改变,否则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4.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
5. 牛顿第三定律(反作用定律):任何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均相等、方向相反。
6. 弹力:一种恢复形变的力,当物体发生形变后会产生弹力使物体恢复原状。
7. 引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地球的质量有关。
8. 摩擦力:物体在运动或相对运动中由于接触面间的不规则形状而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9. 平衡:物体的合力和合力矩均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10. 斜面上的物体:斜面上物体的平衡条件和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
11. 弹簧的力和位能:弹簧的伸长或缩短会产生弹力和弹性势能。
12. 物体的动能和功: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功是外力对物体做的功。
以上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科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 3.4. 牛顿第三定律 课件高中物理精品公开课

N=Mg-F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N/=N
对重物m,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mg=ma
F=mg+ma
代入数据解得:F=300N
【拓展练习】
有人设计了一种交通工具,在平板车上装了一个 电风扇,风扇运转时吹出的风全部打到竖直固定 在小车中间的风帆上。请分析,这种设计能使小 车运行吗?
若不能,请你改动设计,使它能运动。
命名 力 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
反作作用用力力 F1
鸡蛋
石头
反作作用用力力 F2
石头
鸡蛋
观察和实验表明(一)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施加了力,后一物 体一定同时对前一物体也施加了力
一、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
命名 力 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
作用力 F1 反作用力 F2
鸡蛋 石头
石头 鸡蛋
的拉力为F1,则( D )
A.F=G, F1 =G B.F=G,F1>G C.F1=G,F1>F D.F=G,F1<G
3.如右图所示,一个小孩沿水平方向 用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玩具小车,
则( C )
A.当小车保持静止,小孩对车的推力小于于车 受到的阻力 B.当小车加速运动时,小孩对车的推力大于车 推小孩的力 C.当小车加速运动时,小孩对车的推力等于车 推小孩的力 D.只有当小车保持静止时,小孩对车的推力才 等于车推小孩的力
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
等大、反向、共线、异物
性质如何?
同性质 共存亡
还有什么特点呢?
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四、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比较
相同点 受力物体 力的性质 依存关系
一对作用力和 反作用力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力微公式版知识点总结归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力微公式版知识点总结归纳相互作用力微公式版是指在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力一节中,使用微积分方法推导出的力的微分形式表示。
以下是相互作用力微公式版的知识点总结归纳:1. 牛顿第三定律:力的相互作用是相互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 相互作用力的微分表示: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以得到物体A受到的力的微分表示为dFA = -dFB,物体B受到的力的微分表示为dFB = -dFA。
3. 力的合成与分解:根据力的微分表示,可以将合力拆分为各个单独的力,也可以将一个单独的力分解为多个力的合力。
4. 合力的计算:对于多个力的合力,可以利用力的微分表示进行积分求和得到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5. 受力分析:通过对物体受到的所有力进行受力分析,可以得到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加速度等信息。
6.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相互作用力一般具有相同的性质,如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7. 弹力:当两个物体之间存在弹性变形时,会产生弹力,其大小和方向根据物体的弹性特性有所不同。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 引力:地球上的物体之间会产生引力,其大小由万有引力定律决定,与物体的质量和距离有关。
9. 形状和质量对受力的影响: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会影响受力的大小和分布,需要考虑这些因素进行受力分析。
总结:相互作用力微公式版是一种用微分表示力的方法,可以方便地对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和计算。
通过受力分析,可以得到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加速度等重要信息。
同时,需要注意不同物体之间的力具有相反的方向,并且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对受力有一定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复习:力的概念(什么是力)?并举例说明。
思考:相互作用的一对力有何关系呢?
新课教学: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用手拉弹簧,弹簧受到手的拉力,同时弹簧发生形变,手也受到弹簧的拉力。
坐在椅子上用力推桌子,会感到桌子也在推我们,我们的身体要向后移。
在平静的水面上用力推另一只船,另一只船也要推前一只船,两只船将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
在平静的水面上放两个软木塞,一个软木塞上放一个小磁铁,另一个软木塞上放一个小铁条,可以看到,由于小磁铁和小铁条相互吸引,两个软木塞相向运动起来。
地球和地
面上的物体之间的作用也是相互的,地面上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重力),地球也受到地面上的物体的吸引。
用力拍一下桌子,手有疼痛感;用力踢一下足球,脚有疼痛感。
这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实验观察:如图,两个人分别站在滑板上,Array都处于静止状态,当甲用力推乙时,观察发生的
现象,并解释。
甲、乙都运动起来,说明甲对乙有力的作用
时,乙同时对甲有力的作用,即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观察和实验表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对力,其中一个叫作用力,另一个叫反作用力。
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有何关系呢?
实验探讨:Array把两个调好的弹簧秤A、B对挂起来,从两边用力拉,观察两弹簧秤的示数。
现象:两弹簧秤的示数总是相同的。
结论:A的示数反映了B对A的拉力大小,B的示数反映了A对B的拉力大小,这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实验证明,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二、牛顿第三定律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
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
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
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1.内容: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2.公式:F1=-F2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3.意义:阐明了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4.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请学生举例说明。
(人走路时,用脚蹬地,脚对地面施加一个向后的作用力,同时地面给脚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使人前进;用桨滑船时,桨向后推水,水同时给桨一个反作用力,使水推动船前进;发射火箭时,火箭向后高速喷射气体,同时气体对火箭一个反作用力,推动火箭前进。
)
思考与讨论:
电扇转动起来后悬杆对电扇的拉力变大了还是小了?
三、作反力与二力平衡的区别
以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为例分析。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讨论:
1.人拉车时,人与车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为什么人能拉动车?(强调: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只与这个物体受到的力有关,与这个物体对其他物体的作用力无关。
)
2.火箭受大气的作用力而上升,飞离大气层后,为什么还能继续上升?(火箭上升的动力不是大气的作用力,而是高压燃气对它的作用力,与大气无关。
)布置作业:
P52:练习三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