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外国文学史论文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双城记》中的仁爱精神摘要:狄更斯的《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以巴黎和伦敦两个城市为故事的发生地。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对被压迫的社会下层贫民充满同情,他深切感受到当时英国社会矛盾的尖锐,贫富的悬殊,下层民众的愤懑与不满。
在他所描述的三类人人物。
即“贫民社会”的压榨者. “以暴抗暴”的革命者, “倍受迫害”的仁爱者中,狄更斯竭力的为我们宣扬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即仁爱精神.在这部小说当中,仁爱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关键词:狄更斯仁爱精神
双城记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因为事情发生在伦敦和巴黎两个城市,故称之为<双城记>.
这篇故事一一段悲凉的文字为开头“那是最昌明的时世,那是最衰微的时世;那是睿智开化的岁月,那是混沌蒙昧的岁月;那是信仰笃诚的年代,那是疑云重重的年代;那是阳光灿烂的季节,那是长夜晦暗的季节;那是欣欣向荣的春天,那是死气沉沉的冬天;”(1)这一段文字其实给了我挺深的感受,这一开头就阐述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在浅析《双城记》中的仁爱精神之前,我们不得不先了解一下这个故事的发展情况。
这篇名著主要讲的是1775年深秋的一
日,马奈特小姐在英国台鲁森银行劳瑞先生的帮助下,从伦敦来到巴黎,并且接回了她那被囚禁18年的马奈特医生。
1957年,著名的外科医生因揭发厄佛里蒙地侯爵兄弟的恶行,而被关进监狱。
知道18年后侯爵的势力削落了才被解救出来。
安居伦敦的马奈特医生在女儿的细心照顾下恢复健康。
此时他发现女儿爱上了仇人的儿子夏尔.达奈.但是为了女儿的幸福.医生放弃仇恨,成全了女儿的幸福.法国大革命兴起,侯爵的管家因受到牵连而求助夏尔,已和家族脱离关系的夏尔来到巴黎,不料却被送上了审批庭.马奈特医生以他的特殊经历和早年的威望来帮助他解围,不料却因为他藏在监狱中对侯爵兄弟的控诉信将夏尔送上了断头台.最后酷似夏尔的西德尼·卡屯为了一直深爱的露西小姐得爱情,代替夏尔赴死…
在这个故事中无论是马奈尔医生还是露西小姐,或者是卡屯又或是夏尔都体现出了狄更斯的仁爱精神.在狄更斯看来,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只要道德水准高,人人讲究仁爱宽恕,社会就会美好起来(2).他将自己的美好愿望注入到小说的人物当中.仁爱与道德不仅是小说思想内容的基本方面,也是小说描写人物,评价人物的出发点.在他的笔下,是劳瑞的朋友之爱,让露西长大成人;是露西的赤子之心,让卡屯浑噩的灵魂复活清醒;是马奈特医生的亲子之情让露西和夏尔幸福的走到一起;是卡屯对露西的的挚爱,让夏尔绝处逢生,免去露西的丧夫之痛;是普洛斯小姐对主人的无私关怀,才最终以爱的力量战胜了恨得化身。
如
作者在作品中所说,爱总是比恨有力的多。
(3)
马奈特医生是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狄更斯的仁爱精神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青年时期的马奈特医生正直高尚,为了揭发厄佛里蒙地侯爵兄弟虐民杀农的惨案,被关进监狱.在监狱里,马奈特医生精神崩溃,受到了非人的待遇,然而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在他失去意识之前,他日复一日的写出了厄佛里蒙地侯爵兄弟的恶行..在他的身上体现了正义者的光芒…在18年的监狱生活中,他已经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意识,他经常说完话就陷入茫然状态,把他从茫然状态中唤醒,就像是把一个气息奄奄的人从一阵昏厥中唤醒一样(4),他重复一日的做着鞋匠的工作,他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名字,只记得自己叫北楼105号,这是他在监狱里的编号.仍然记得马奈特医生父女相见时的情景.“就是这种表情,那样真切无误地重现在那个女儿韶秀生动的脸上。
她早已沿着墙慢慢蹭到一个可以看到他的地方,现在她站在那里看着他,她那双手,起初如果不是为了挡住他不让自己看见,那也是出于惊恐之情而举了起来;这时这双手却向他伸了过去,由于迫不及待而直发抖,要把那幽灵似的脸拥入她那富于热情、充满活力的怀里,以爱唤它复苏,给它希望;就是这种表情,那样真切无误地重现(虽然更具特点)在她那韶秀生动的脸上,仿佛是一道移动的光芒从他身上转到了她的身上”(5)
这个场景让我特别感到心酸,父女相见,这么一种境况,女
儿第一次见到父亲,然后父亲已不认识她。
虽然马奈特医生并没见过露西小姐,但是却凭着爱能够接受露西小姐,可能这就是父女之间的天性吧。
出狱后在女儿的精心照料下,医生恢复了理智,精神也得到了升华。
他明知道夏尔是厄佛里蒙地家族的后代,可是为了女儿的幸福,仍同意了他们的婚事,因为他有了信仰,要为爱,要为别人的幸福而活着。
这时他已经成为仁爱与宽恕的象征。
在露西和夏尔的婚礼结束后,马奈特医生仿佛变了一个人似得,在婚礼前夏尔告诉了马奈特医生自己的姓氏,以至于他又迷失在巴士底监狱的日子里了,他又做起了鞋匠活,而且动作越来越熟练,而他业务上的伙伴劳瑞现在一眼看出了他的不寻常之处,并且要求普罗斯小姐对外保密。
经历了九天九夜这样的生活,我都不禁提起了心,生怕马奈特医生会迷失了自己。
幸而因为爱,马奈特医生战胜了。
这时的马奈尔医生已经彻底放下了之前的仇恨,为了女儿的幸福,为了爱,他变的更加仁爱啦。
这也是作者所提倡的。
法国大革命时期,他参加了医务工作,“在医院里和监狱里默默地、适当地,对于杀人者和被杀者同样实施他的手术”(6)。
狄更斯把他写成了活动于凡灵中的圣灵。
当革命群众向贵族实施报复的时候,夏尔入狱了。
为了营救夏尔,马奈特医生来到了巴黎,来到了这个充满噩梦的地方,他冒着被揭出旧疤的危险,利
用他早年在巴黎的名声和威望,在法庭上为夏尔作证。
作者对他在这一过程中表现的人道主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最后因无力营救夏尔旧病复发。
狄更斯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对马奈特医生的遭遇表现出极大同情,并对他多愁善感的性格有所批评。
但是,最能体现作家这种基督教仁爱精神的是英国律师卡屯的形象。
这是作家用心塑造的又一个仁爱的典型,“在他的身上,自始至终都笼罩着一层神秘浪漫的悲剧色彩。
卡屯是狄更斯极力所赞美的人道主义的范本。
在他的身上至始至终都弥漫着一种浪漫主义的悲剧色彩。
卡屯是一锅端律师事务所的小职员,他精明能干,却怀才不遇。
他妥协于周围环境,但有时又显得格格不入,作为律师助手的他才华出众,却甘愿躲在人后,做别人成功的垫脚石。
他放佛擒拿手筑起了一堵墙,隔绝了名利和社会,默默地逗留在角落里。
仍然记得在第二卷第三章当中,卡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夏尔洗脱了罪名,这是卡屯的第一次出场,也使得我对他充满好感,他聪明细心,他能够观察整个法庭的局面,他也能够注意每一个人的变化。
“你特别喜欢那个人吗?”他对着自己的形象咕噜着说,“你为什么要特别喜欢一个跟你相像的人呢?你身上并没什么可喜欢的,这你知道。
啊,你这个混蛋!你让自己起了什么样的变化呀!一个人向你表明,你已经沦落到了怎样的地步,以及你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你就跟他亲近,这可真算得上一个正当理由!要是跟他换个地位,那你就也会像他一样受到那样一对蓝眼睛的青睐,也会像他那样
受到那副激动的脸儿的同情?再接下去说呀,用简单明了的话说出来呀!你恨这个家伙。
”(7)这是夏尔和卡屯喝酒之后,卡屯的自言自语,从这段话中,我知道卡屯是充满仁爱之心的,也知道卡屯是羡慕夏尔的,他们两个人是多么的相似,但是”在人民的意识当中,卡屯是最懒散也是最没有出息的人物,而夏尔确实年轻有为的才俊。
二者的命运截然不同。
两个人都深爱着露西小姐。
在经历了痛苦的煎熬之后,他依旧带着诚挚的祝福,愿二人永远幸福。
因为“爱比恨更为强有力得多”。
这个表面上懒散、放纵的“无用之徒”,内心却是崇高而纯洁的。
在露西和父亲住在伦敦的时候,他老是往露西前跑,并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她。
终于他向露西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每次读起那段话,难我总是感觉很心酸,“我希望你知道你是我灵魂最后的梦。
我是在堕落的生活中看见你和你的父亲,还有你所经营的那个甜蜜的家,才恢复了我心中自以为早己死去的往日的梦想。
我也因此才感到比任何时候都要凄凉可怜。
自从我见到你以后,我才为一种原以为不会再谴责我的悔恨所苦恼。
我听到我以为早已永远沉默的往日的声音在悄悄地催我上进…………”
当卡屯的本质是善良的,高尚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一种伟大的仁爱精神,这一精神表现在他代替夏尔上断头台,为露西的幸福献出宝贵生命的壮举中发展到了顶峰。
露西及他们一家给予他的信任和爱,使他从一个甘愿被黑暗吞噬干净的人变成了一名真正的利他的人道主义者。
“我看见,她怀中抱着娇儿,取了我的名字;我看见她的父亲,上了年纪,弓腰驼背,但已恢复常态,诚恳地对待他诊所里的每一个人,而且宁静安谧。
我看见那个善良的老人,那么多年以来一直是他们的朋友,在十年之后将所有的遗产留给他们,安然去世。
”
“我看见,我在他们心中,在他们下一代以及世世代代心中,享有一个神圣的地位。
我看见她,一个皤然老妪,在我的忌辰为我哭泣。
我看见她和她的丈夫,走完他们的人生旅程,最后肩并肩躺在那他们长眠的土中床榻之上,我知道,我在他们俩各自的心灵中,比他们彼此在对方的心灵中,更受尊重,更为神圣。
”(8)
这几句话是卡屯在囚车上说的话,这些话让我对卡屯的仁爱之心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希望露西小姐和夏尔能够平安的过完一生,在这里我能看到一种最纯洁,超脱世俗的爱。
怀着庄严的心情,走在阴森森的街道上,不禁让我想起耶稣走向十字架的情景。
神圣的爱超越了对死亡的恐惧,狄更斯节卡屯之死,在表达自己对邪恶、暴力和仇视的谴责的同时,也传达出他的基督仁爱思想。
他虽然死了,但是他的灵魂得到了升华,精神得到了永存。
梁实秋先生曾说:“狄更斯读了卡赖而的《法国大革命》,大受感动,决心再试写一部历史的罗曼斯。
卡赖而送来两车书供他参考,可是狄更斯大部分未加使用,因为他不想写革命史,已有卡赖而的佳构在前,无再写之必要,他只要捕捉那一时代的气氛,用一个故事来说明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血,仇仇相报无有已时,只有仁爱的心才能挽救浩劫。
”(9《双城记》中的主要冲突体现在厄佛里蒙地侯爵兄弟为代表的贵族统治阶级和德发日太太为代表的被统治阶级彼此之间不可调节的矛盾。
德发日太太是厄佛里蒙地侯爵兄弟残害的农妇的妹妹。
侯爵杀害了她的姐姐,姐夫,父亲,哥哥。
正是这样的深仇大恨使得德发日太太成为您了一个复仇者的典型。
在法国大革命之前。
德发日太太无不体现出了她的聪明才智。
在那样的一个社会中,她没有被苦难打到,一个人经营着小酒店。
她能够用织毛巾的方法记住那些迫害别人权贵的信息,真的很聪明,同时她也是一个坚强的女人,时刻鼓励着她的丈夫。
无论是我,或是作者都对德发日太太充满了同情,我也对她的聪明才智大为赞赏。
正是因为有了她这种坚强,对目标坚持不懈,充满智慧的人,革命才能成功。
才能够把那个贵族送上断头台。
当她后来对夏尔,甚至是露西以及她们的孩子进行迫害的时候,让我感到心寒。
她因为复仇,去伤害那些无辜的人,这样子的她又和那些残害民众的贵族有什么区别呢。
当复仇一旦失去理智,而成为盲目的、偏执的报复时,当德发日太太成为一名苦苦进行
复仇而进行疯狂报复的复仇者的嗜杀者得时候,特别是在以暴抗暴的革命者得身上看不到一丝基督教的仁爱精神得时候,作者对她的感情已从同情变为否定怀疑了。
在小说里有一段这样描写德发日太太的情景。
狄更斯认为“德伐日太太自幼受到郁结的受害感和不共戴天的阶级仇恨的影响”使得人道主义精神滑入了深渊,使得她泯灭了任何怜悯之心和仁爱精神。
这样的复仇仅是初级意义上的仁爱,与倡导的所谓博爱相差甚远由于她的报复不符合狄更斯的仁爱精神,所以作者让她在普罗斯的搏斗中意外死去。
德发日太太通过劳瑞见到了露西母女,可是她看着露西的目光是那么冷。
她和她的同伴的身影是那么咄咄逼人。
面对着露西的苦苦哀求,她不为所动,在她的心里,仇恨已经战胜了一切。
德发日太太这时完完全全陷入仇恨当中,连那么善良的露西也认为德发日太太是一个可怕的女人。
德发日太太如此,跟随她的群众也是如此。
她们已经完完全全被强烈的复仇所驱使。
狄更斯这样描写狂热的群众:“那时由阴沉沉的凶险的海水,由能摧毁一切的滚滚波涛组成的海,它有多深还没有谈测过,他有多大的威力也不知道。
那是有一个个猛烈摇摆的形体,有一片复仇的声音,有一张张银受尽苦难已磨练的怜悯之情无法留下任何痕迹的铁面,组成的无情的海。
”(10)狄更斯从疯狂压迫和疯狂复仇,两个对立面中,批判了残酷压迫又否定了盲目复仇。
残酷的压迫制造罪恶、摧残人性,偏执的复仇又产生新的压迫。
狄更斯主张以仁爱和利他之心化解矛盾冲突,
坚决反对以暴抗暴的行径,反对革命激进主义报复性的革命。
他认为这样并不能够真正的解决社会问题,只会造成冤冤相报。
狄更斯看到了各种人物在仁爱中所表现出的种种不尽如意之处,寄希望于一种信仰,主要体现在一定的基督教义之中。
在小说的最后一个章节之中,一用了一句话“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
”
(11)这正是狄更斯对仁爱之心更好的诠释。
而马奈尔医生,露西小姐,卡屯,夏尔,劳瑞等人道主义的理想人物体现出了这样在一种仁爱之魂。
尤其是卡屯几乎到了完美的地步,他始终如一的实现着“我愿意为你和你所爱的人而做出牺牲一切的诺言。
”用仁爱感化仇恨,用仁爱感化愤怒中,甚至已经陷入疯狂报复中的人民,应是时间永恒的主题。
狄更斯创作《双城记》的良苦用心在于向当权者和人民呼吁:暴政必定引发暴力,社会危在旦夕,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血,冤冤相报何时了,人人都应该以仁爱为怀,只有人道主义才能挽救局势。
综上所述,狄更斯的《双城记》是最能体现仁爱主义思想的作品。
从这篇作品当中,我深深的为作品中的仁爱精神所感动。
尤其是卡屯,他是那么的高尚,他对露西的爱是那么的纯洁,他能够为了爱人无私奉献,想到我们现在的社会,这种仁爱之心已经渐渐缺失。
经常能够在新闻当中看到一些令我们失望的事情。
像现在老人在马路上摔倒,无人敢扶,原因在于什么,这一切都源自于有许多老太太碰瓷。
令人不敢去表现出自己的仁爱之心。
或许许多人心里有着仁爱之心,在她
们心里的角落里。
这也是这个社会的一种悲哀。
仁爱之心不仅仅是表现在这些方面,现在这个社会太开放,发展太迅速。
仁爱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的爱,也体现在个人的情感上面。
在情感上面,仁爱所表现出的是一种伟大的,纯洁的,高尚的,无私的爱。
现在的年轻人不把爱情当一回事,许许多多的人只是玩玩而已,或者是受不住外界的诱惑。
说到这里,令我想起了文章和马伊琍的事情,文章的不负责任,不是仁爱之心所倡导的。
无论是狄更斯所倡导的仁爱精神还是我个人理解的仁爱精神,每一个人都应当去遵守,都应当努力去做到,像前面所说的一样,仁爱是世间永恒的主题。
我希望每一个人在与他人相处之中,能够有仁爱之心,而不是斤斤计较,而不是怀恨在心。
我们要用仁爱去化解仇恨。
这样心里才会得到安慰,精神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3)(4)(5)(6)(7)(8)(10)(11)参见狄更斯《双城记》美国.
(2)蒋承勇《外国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9)梁实秋英国文学史(第三卷)协志工业丛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