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能力思考题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第三版课后思考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第三版课后思考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第三版课后思考题摘要:一、前言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全面深化改革5.全面依法治国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与挑战1.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2.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3.社会事业的发展进步4.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面临的内外挑战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展望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3.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文:【前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事业,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本文旨在概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理论体系和实践成果,以及未来展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阶段,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4.全面深化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改革。

5.全面依法治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

7.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与挑战】1.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取得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3.社会事业的发展进步: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4.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中特思考题汇总

中特思考题汇总

目录1、谈谈你对当代中国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3)2、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3)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4)5、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最新概括? (5)6、怎样在实践中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现实路径 (6)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涵、特点和优势 (8)9、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9)10、正确认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9)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9)12、“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内涵 (10)13、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11)14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12)15、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2)1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3)17、“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 (14)18、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现实意义 (14)19、切实推进经济改革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14)20、如何理解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 (15)21、为什么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16)2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什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形成了哪些基本经验? (16)23、如何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16)24、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17)25、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18)26、有人认为,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而政治的改革和发展却相对滞后。

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19)27、目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重点要解决哪些问题? (19)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0)29、如何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1)3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 (22)31、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22)32、什么是文化软实力? (23)33、文化软实力的价值? (23)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基本特征 (23)35、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 (24)36、怎样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 (26)37、为什么要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26)38、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中特理论与实践思考题_精编答案版

中特理论与实践思考题_精编答案版

目录1.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1)2.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2)3.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2)4.“钱学森之问”是什么,谈谈你的认识 (3)5.“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的是什么?如何去实践? (3)6.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3)7.学习和领会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的内容。

(3)8.谈谈你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理解 (4)9.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4)10.“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请谈谈您是如何理解这段话的 (5)1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和要求是什么? (5)12.认识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

(5)13.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6)14.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要求。

(7)15.请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7)16.关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

(7)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内容、目标及意义。

(8)18.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8)19.关于目前我国环境问题现状及成因。

(10)20.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12)21.十八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 (12)22.谈谈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2)2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4)24.对于当代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国际上有许多评论和预测,这些评论和预测有哪些(如“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试例举一二,并评述之? (15)1.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面临三大历史任务:1. 既要努力实现欧洲早已完成的工业化,又要追赶新科技革命的浪潮;2. 既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又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3. 既要实现国内的可持续发展,又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考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考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答:这条道路归纳为四个方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最新概括?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建设、社会发展三大基本问题, 用一系列相互贯通、紧密联系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谨、结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经验,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3、怎样在实践中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涉及的重大理论问题,同时也是现实生活中的重大实践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重在解决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发展道路的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重在解决党的历史方位发生重大变化后如何加强党的建设的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重在解决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题(答案整理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题(答案整理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题 导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有哪些?谈谈对这些基本问题的理解。

答: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科学的认知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 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问题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党自身的建设问题; 二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4、实现社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科学发展观对发展问题的重新认识。

发展终极目标:满足人的多个层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怎样发展:整体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 协调性(五个统筹) ;可持续性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领导力量),立足基本国情(现实依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基本路线),解放和发展社会中生产力(主要任务),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布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2)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3)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 基本政治制度3法律体系(中特法律体系)4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5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具体制度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1、如何概括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人口情况:人口大国而非人才强国,文盲半文盲比例高;(2)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3)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4)从资源占有情况看,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5)从城市化程度看,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从工业化程度看,中国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结论:三个没有变1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3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2、当前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有哪些?答: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式增长尚未根本改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考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考题

1.文化的内涵与结构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物态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与结构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文化。

马克思主义文化是最核心的部分,其次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再次是世界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点:1.鲜明的时代性;2.浓郁的民族性;3.实事求是的科学性;4.高度的民主性;5.深广的群众性;6.勇于改革的创造性。

3.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内在契合性的表现1)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统一论哲学。

本体或本源内在于现象或表象,现象或表象分有本体或本源。

2)传统儒释道是中国古人生存智慧的结晶,富于实用理性,关注人生,注重历史经验,与马克思主义远承古希腊人文理性、近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人文主义和唯物主义传统,坚持历史实践的基本观点相通;3)中国文化有阴阳变易、对立统一等丰富的辩证内容,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有相通之处;4)儒家讲调和,也承认汤武革命顺天应人;讲民本、爱民、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讲夷夏之防,也讲大一统和世界大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题(内附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题(内附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一、简述题1、中国共产党担当起领导完成两大历史人物的责任,突出表现在哪“三件大事”上?中国共产党担当起了领导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突出表现在“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什么是“国情”?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指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具体包括国家面积、地形、气候、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力、对外关系、政党、政治体制、人口、家庭、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

一个国家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其在一定历史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3、为什么说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初步实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1)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并非人才强国;(2)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仍然处在世界后列;(3)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4)从资源占有情况看,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5)从城市化程度看,中国仍低于世界水平;(6)从工业化程度看,中国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4、我国为什么不能搞“三权分立”?“三权分立”这种制度相对于封建专制统治与个人独裁是一种进步,是同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特征相适应的精巧设计。

它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各党派和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保持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

中特最后的思考题(参考)

中特最后的思考题(参考)

思考题:1.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

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和有力支撑。

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优”在何处?答:与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

这突出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采取完全不同的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基于中国国情自主探索的结果。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经济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在政治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公民政治参与体制;通过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

在文化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

在社会体制上,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顺应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发展格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从经济制度来看,我们不仅逐歩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巿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巿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中特理论考试思考题

中特理论考试思考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思考题1: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你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制度优势“优”在哪里?答:(1):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很多独特性。

①:特殊的社会主义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前苏联的传统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后资本主义社会,以大工业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的典型代表,没有具备充分的社会主义物质条件,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对立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有相似的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但它们有本质的区别:传统社会主义教条照搬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设想,脱离现实,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曲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对传统社会主义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是后发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的全新探索。

②:特殊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经历了长期而艰难的探索,脱离中国实际犯了很多错误,必须集中力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绝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

③:特殊的人文条件人文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前者包括时代、民族、地域等较稳定的因素和习俗、信仰、审美等较活跃的因素,后者包括非物质方面的内容,如制度、宗教、艺术等,中国社会独特的人文条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④:特殊的历史任务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物质技术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面对的不是社会主义本身的任务,而是彻底肃清封建残余,充分实现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了的一切文明,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

⑤: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制度和体制第一:经济: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并存第二:政治:民主的形式和实现还存在很大差距第三:文化:多元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竞争日益激烈第四:社会管理:当前,人们对社会管理水平的要求和社会管理水平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还十分明显,为此,我们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使是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考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考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考题引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纲和总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行动指南。

本文将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提出一些思考题,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探讨这一理论。

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思考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哪些新的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对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有何重要意义?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演变是怎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演变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到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思考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演变中,有哪些里程碑事件?这些事件对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有何深远影响?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经验与成就有哪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经验与成就包括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等等。

这些经验和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思考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经验与成就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重要意义?4. 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如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具体包括坚持稳中求进,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法治国,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等等。

思考题: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有哪些?你对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持有怎样的看法?结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行动指南,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部署和总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后思考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后思考题

1、有人认为,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绩,而政治的改革和发展却相对滞后,请谈谈对此观点的认识。

答: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其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首先,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的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许多人的头脑中似乎有一种误区并形成了思维定势,即一说到政治体制改革,就认为会影响社会稳定,就会导致“西化”甚至国家政权颠覆。

有的把“稳定压倒一切”作为拒绝政治体制改革的托词;有人经常错误地把前苏联的解体归咎于政治体制改革,从而在中国不断制造‚政治体制改革“恐惧症”。

大量事实证明,苏联剧变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执政党及其政府官员腐败变质,脱离人民群众,形成了特权阶层和既得利益集团,由这种腐败落后的上层建筑构筑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如果说苏共的倒台与政治体制改革有关的话,那也只能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和改革不当造成的,而不能本末倒臵,以此作为拒绝改革的理由。

其次,始终没有摆脱姓“资”姓“社”的困扰。

自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经济领域姓“资”姓“社”的问题虽然不能说完全解决了,但是这方面的困惑和争议大大减少,而在政治领域似乎仍然受着姓“资”姓“社”的困扰。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尽管困难重重,但总是不断有所突破。

相比之下,政治体制改革却难有实质性的突破。

一提到政治体制改革,有些人马上就和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多党制扯在一起,于是在有些地方政治体制改革似乎成了禁区。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种倾向的干扰:其一是“向西看”,即把政治体制改革等同于照搬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

其二是“向后看”,即用完全否定的目光审视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在得出“今不如昔”结论的同时表现出对改革开放前社会状态的眷恋,甚至主张用“文革”的手段解决当前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其三是“向上看”,即完全无视我国存在的现实矛盾和问题,把我国的政治体制描绘得完美无缺,实际上是以各种理由拒绝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章思考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章思考题

第八章 思考题
1、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但其 影响已极为深远。美国的软硬实力在下降,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已经演变成经济、政治 危机,甚至社会危机,新兴国家的崛起正 逐步改变着世界格局。如何看待当今世界 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趋势?
第八章 思考题
2、冷战结束后,国际上关于中国的前途和 命运有各种不同的评论和预测,“中国崩溃 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 “中国崛起论”等各种论调反复出现,仅 “中国威胁论”就演变出“中国人口威胁 论”、“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核威胁 论”、“中国环境威胁论”等各种论调。 如何认识和评价国际范围内关于中国的 各种评论和预测?
第三章 思考题: 3、如何认识和理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第四章 思考题
1、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理论?
第四章 思考题
2、为什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第四章 思考题
3、如何提高国家的文化整体实力 与竞争力?
第四章 思考题
4、 请你谈谈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的认识。
第五章 思考题
第六章 思考题
2、为什么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
第六章 思考题
3、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 后治理的现象?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 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六章 思考题
4、怎样认识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环境 问题挑战?
第七章 思考题
1、在“中国模式”、“中国道路”、 “中国经验”等成为热门词汇的同时, 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也在思考,为什么 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多年、执政 60多年的今天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 请谈谈你的看法。
导论 思考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考题及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考题及答案

1.为什么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解: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这既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根本遵循。

一.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的意义(一)正确认识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这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

当今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党上世纪80年代从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上对中国国情所做的全局性、总体性判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有两个方面:第一,我国已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辩证统一,是从社会的制度性质及其发展程度两个方面,对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时代坐标的准确界定,构成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即最大实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至关重要。

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是科学谋划和推进改革发展各项事业的关键和根本。

回顾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提出的一些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脱离、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于没有很好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结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吃了苦头,遭受损失甚至严重挫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根本原因之一是纠正了那些超越发展阶段的思想观念、方针政策,对那些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的体制、制度逐步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同时,坚决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思考题答案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思考题答案第四章

1. 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定是发展的必要条件,改革是发展的充分条件。

发展是目的,改革是手段,稳定是保障。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

改革是动力,通过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进行的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开辟道路。

发展是目的,我们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求得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江泽民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

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发展。

稳定是前提,是改革和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

如果政治不稳定,社会不安定,那么就无法进行改革,就不能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什么事也干不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就会落空。

我们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

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2. 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后,在研究和探索怎样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得快一些的时过程中,邓小平十分重视对外开放的问题,多次论述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

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武汉大学工程硕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思考题(2012上半年~2012下半年)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三个有利于”标准具体内容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4.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依法治国,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5. 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

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思考题与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思考题与答案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 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

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答:基本国情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我们将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

现阶段我国的具体国情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第一,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第二,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第三,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第四,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因而,我们始终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有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

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的角度,分析这些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

答: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考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党不断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前进旗帜,也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当代中国的主题这一问题,须首先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担当起了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集中体现为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展现出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它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即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时代特色。

最新版2021年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后思考题

最新版2021年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后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进入了新时代的意义:(1)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发展,产业机构的不断优化,产业和产品向产业链高端;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软实力;精神力量和文化自信,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 如何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意义(1)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集中反映出我国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人民群众进入小康社会以后,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社会发展、制度发展、人的发展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通过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凸显出来,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这将意味着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将成为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是我们党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是党的十九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2)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我们党就是通过社会现象揭示社会主要矛盾、分析和把握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而科学制定党在各个时期的纲领和路线的。

社会矛盾主要转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1)更好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和谋划党和国家的工作;3)要把当前的任务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考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考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考题以下是一些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题: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有何重要意义?如何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3.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突出特征之一。

请谈谈中国在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创新的重要成果,并解释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4.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关注弱势群体是重要的工作重点。

请谈谈中国在扶贫、农村发展和保障人民福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挑战。

5.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世界意义?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和责任如何展示和发挥?6.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请谈谈中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就。

这些问题旨在引发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和讨论。

请根据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观点,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回答,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发展方向有更全面的认识。

【参考答案】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表现为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新阶段的主要特点包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维护核心、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以及继续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教育健康、文化精神等方面全面考虑和保障。

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让人民享受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3.创新在科技、经济、文化领域的应用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关重要。

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如高铁技术、5G通信、人工智能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思考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思考题

中社思考题1、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2、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3、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论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未来走向。

4、论述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怎样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5、如何通过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6、如何才能把权力放到笼子里?7、什么是“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它们之间是何种关系?8、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包括哪些内容?9、如何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高度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作用?10、论述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在整个社会主义改革中的作用。

答案:1、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式。

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结晶。

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综合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社会发展理论与时俱进形成的,而不是以某一个人、某一本书为依据形成的。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而是依据中国国情确立的社会主义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关键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科学社会主义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集中到一点,就是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论证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以来的历史证明,它的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同时,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

它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问题上,各国选取的道路不尽相同,请尝试对不同类型的现代化道路进行归类并进行简要述评。

答:三种现代化路径分析:
第一种类型:资源消耗型国家
典型代表:中东产油国、澳大利亚
发展途径: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来积累国民财富,实现现代化。

第一种国家的危机:
1、资源总有枯竭时
2、留下一个烂摊子
第二种类型:依赖型国家
典型代表:拉美地区
发展途径:通过对外开放,依靠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技术实现现代化。

第二种国家的危机:“拉美陷阱”,经济与社会严重失衡,经济不前,贫富分化,社会动荡,人与自然不和谐。

第三种类型:创新型国家
典型代表:美、日、西北欧地区
发展途径: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

1、试结合我国实际,阐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所面临的主要障碍以及自己的对策建议。

答:
(一)主要障碍:
科技投入不足,拔尖人才比较匮乏,重大创新成果甚少。

发明专利数量少,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企业核心竞争力弱,对外技术依存度居高不下。

我国在专利技术和国际标准上明显落后。

科技体系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存在弊端,创新资源分散重复,效率不高。

创新制度建设滞后,法治环境有待完善,创新文化亟需加强,
(二)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来
的重大战略。

其核心是:
1、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2、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具体对策建议:
1、实施正确指导方针,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当前中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1)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
(2)重点跨越: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3)支撑发展: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引领未来: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型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国家竞争力。

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有钱也买不到的,只有依靠我们的自主创新。

(1)集成创新:把各个已有的技术单项有机地组合起来、融会贯通,构成一种新技术或经营管理方式,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2)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

3、深化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国家创新体系: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
(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3)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4)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5)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4、创造良好环境,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5、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对策建议百度版:
从国家的层面:
①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加速科技进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高教育的创新能力,使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②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培养大批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员;
③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重奖创新人才;
④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⑤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立足于本国国情,结合新的实践加以创新。

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对盗版的打击力度。

7.请从科技、教育与人才关系的角度,就如何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出应对措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人才,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因此,积极推进教育创新是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

从自己的角度:
(1)明确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

(2)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现代科技充实自己,提高素质。

(3)培养好奇心,善于质疑,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4)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敢为人先;
(5)积极参加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创新活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3、结合课程学习和自己的观察与理解,谈谈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深层动因。

答:创新型国家是指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

(一)基于内部的分析:
(1)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2)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3)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
(4)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

(二)基于外部的分析:各国实践的启示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

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家;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如一些拉美国家;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深层动因百度版:
1、顺应时代特征和事关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
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

特别应当充分估计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量,成为有效利用全球资源的核心要素和主要动力,并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协调持续发展的基石。

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审时度势地顺应当今时代特征和着眼于我国发展全局作出的战略抉择。

2、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29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多万。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的发展还是低水平的、粗放的、不均衡的,是以巨大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损害为代价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4、现代管理学之父,“大师中的大师”,美国的管理学家德鲁克曾经说过:“2030年,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人类社会将与今天非常不一样。

但在那一社会里占据核心位置的东西,与今天的社会大致一样,仍然是制度创新、观念创新、新的思想与新的问题。

”请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建设,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5、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建设视角,谈谈你对“山寨文化”现象的理解。

答:山寨文化是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创新,最终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全面超越这个产品的一种现象。

特点:
借品牌之鸡,生利润之蛋——新的销售宣传模式、充分利用消费者心理;
只得其形,未传其质——技术做工粗糙,短期经营投资;
更新迅速,善打游击——抓机遇,钻空子;低成本,快回报;
启示:
打破技术垄断从模仿开始,模仿是创新的第一步。

切勿依赖于模仿,游击难打天下。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