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学科前沿专家讲座

合集下载

《化学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3篇)

《化学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3篇)

《化学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在《化学专业前沿讲座》中,我深受启发和教育。

讲座内容涵盖了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让我对化学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该讲座的心得体会。

首先,讲座中介绍的各种化学新材料让我大开眼界。

在讲座中,我了解到了许多在不同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材料。

例如,有机太阳能电池被认为是下一代太阳能技术的重要突破口,可以通过合成和改良材料结构来提高太阳能转换效率。

此外,还介绍了一些纳米材料和二维材料的应用,如石墨烯在电子器件中的应用以及纳米颗粒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

这些新材料的出现为解决许多传统材料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讲座中对化学合成方法的讲解让我对化学合成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讲座提到了一些新材料的制备方法,如溶胶-凝胶法、热反应法和水热合成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通过调控反应条件和材料结构来实现对材料性能的精确控制。

这对于设计和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材料至关重要。

此外,讲座还讲解了一些新的催化反应和合成策略,如金属有机框架的应用和转化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这些新的合成方法和策略为合成复杂分子和有机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讲座还涉及到了一些有机化学和催化剂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有机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在讲座中,我了解到了一些新的合成方法和策略,如过渡金属催化的有机反应、自由基反应和金属有机催化的应用等。

这些研究的成果不仅在有机化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且对于药物合成、材料合成和能源转化等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此外,讲座还介绍了一些化学计算方法和模拟技术的应用。

如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分子动力学模拟(MD)等方法可以帮助化学家更好地理解分子结构和反应机制。

这些计算方法和模拟技术在化学研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为实验工作提供指导和解释。

通过参加该讲座,我对化学学科的前沿研究方向和最新进展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南京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介绍

南京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介绍

⾦属材料⼯程专业简介 ⼀、历史沿⾰ 南京⼯业⼤学材料科学与⼯程学院的⾦属材料⼯程专业⾃1974年开设迄今已有整整30年的办学历史。

其前⾝可追溯到1966年原南京化⼯学院成⽴的“腐蚀与防护”教研组,因“*”开始,未及招⽣。

1972年成⽴“腐蚀与防护”专业委员会,1974年与化⼯机械专业委员会合并成⽴化⼯机械系,并开始招⽣。

1980年并⼊化⼯系。

1983年以“腐蚀与防护”专业为主体与“四⼤化学”合并成⽴了南京化⼯学院应⽤化学系,并派⽣出部级“⽔质稳定研究室”(与腐蚀与防护专业⼀套⼈马两块牌⼦)。

1998年由原南京化⼯⼤学的材料系、⾼分⼦系和腐蚀与防护专业合并成⽴了材料科学与⼯程学院,专业由此更名为“⾦属材料⼯程”(专业代码080202),专业内涵以⾦属表⾯科学与⼯程为特⾊,专业建设进⼊新的发展时期。

“腐蚀与防护”专业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1981年获得⾸批硕⼠学位授予权。

2000年该专业所在的材料科学与⼯程学科获⼀级学科博⼠点授予权,2001年建⽴⼀级学科博⼠后科研流动站,2002年材料学获江苏省重点学科。

⼆、专业实⼒ 我国⾦属表⾯科学与⼯程是⼀个具有重⼤影响的专业领域。

本专业办学历史悠久,30年来培养了⼤批优秀的⾼级技术⼈才,分布于各类地区和各种⾏业,受到⽤⼈单位的⾼度评价。

他们中有的已经⾛上各级领导岗位,有的是企事业单位的学术带头⼈或技术⾻⼲。

教材建设和科研⼯作硕果累累,国内⼀直具有很⾼的知名度,江苏省⼀直占有地位。

三、师资⼒量 本专业具有⼀⽀梯队合理、年富⼒强、凝聚⼒和整体实⼒强的学术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7⼈,其中教授2⼈,副教授4⼈。

有实践能⼒的教师⽐例为100%。

年龄结构中⽼、中、青的⽐例为1:10:6。

具有博⼠学位⼈数4⼈,具有硕⼠学位⼈数11⼈。

该专业的所有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皆为依靠⾃⼰的⼒量开设。

本专业现在的负责⼈是魏⽆际教授,丁毅副教授。

四、⼈才培养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发展,综合素质⾼,具备⾦属材料基础理论和腐蚀与防护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程技术知识,具有从事⾦属材料理论和腐蚀与防护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和施⼯管理、⼯程设计和经营管理等⽅⾯的⾼级⼯程技术⼈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学制:年::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目标:(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础知识,特别是金属材料的成分—加工—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材料的表征方法及应用,掌握材料设计、制备、加工、检测和评价等方面的先进理论和方法。

目标:(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材料科学与工程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研发和工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目标:(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培养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和合作能力,进而能够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管理能力。

目标:(工程系统认知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材料科学与工程在国民经济以及科学技术领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解决与材料有关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的人才。

目标:(专业的社会影响评价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看待材料选择、设计和应用对人们日常生活、工商业的经济结构以及人类健康所产生的潜在影响。

目标:(全球意识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在全球化的环境里保持清晰意识,有竞争力地、负责任地行使自己的职责。

目标:(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毕业后既能从事各种传统材料、先进材料、特殊新材料的研制开发与应用,又能从事与制造、信息、汽车、生物、能源等领域和行业相关材料的工程设计及生产管理,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专业特色:(~字之间)本专业以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的核心理论为主要学科基础,培养学生掌握应用于机械、汽车、钢铁、石化、能源、交通等传统产业以及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和生物工程等高新产业中的材料设计、制备及检测技术,并掌握运用材料制造产品和器件的理论和工艺技术。

化学教育前沿讲座心得体会及收获优质

化学教育前沿讲座心得体会及收获优质

化学教育前沿讲座心得体会及收获优质化学教育前沿讲座心得体会及收获优质1近日,在我的学校举行了一场电化学前沿讲座活动,我很幸运地参加了这次活动,听到了让我受益匪浅的心得体会。

经过这次讲座,我不仅对电化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还对现代科技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帮助。

首先,本次讲座让我首先了解了电化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电化学反应、电解质、电化学催化等等。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电化学反应的原理,通过讲座的介绍我了解到,在电化学反应中,电子的流动是关键。

以前我只是简单的理解了化学反应,但通过这次讲座,我对电子流动和反应的机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在电化学的基础知识之后,讲座介绍了许多现代科技中电化学的应用,比如纳米技术、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等等。

这些领域的`研究和应用都需要丰富的电化学知识作为基础。

讲座中,讲师举例说明了这些技术的应用,如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燃料电池在交通工具中的应用等等。

我深刻地意识到电化学对现代科技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也更加重视电化学的学习。

除了现有的电化学技术应用,讲师还提到了电化学发展的前沿技术,如化学能量储存技术、太阳能电池、生物电解等等。

这些技术现在还处于探索研发阶段,但是未来的应用领域可能会非常广泛。

讲师的介绍让我充满了好奇心,也让我意识到在电化学领域中仍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通过这次电化学前沿讲座的学习,让我对电化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未来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未来,我会更加努力学习电化学的基础知识,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和人类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我也祝愿电化学领域的研究者们能够在前沿技术的探索中不断创新,带来更多更好的科技产品,推动人类科技、文明和生活的进步。

化学教育前沿讲座心得体会及收获优质2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化学前沿科学讲座,与该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亲密接触,深入了解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未来研究方向。

在这场讲座中,我受益匪浅,取得了不少收获。

陈国良院士传略 - 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陈国良院士传略 - 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陈国良院士传略(1934-2011)陈国良,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材料科学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美国金属学会会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他在高温合金、金属间化合物新型结构材料、块体金属玻璃材料、高温部件寿命估算等先进金属材料领域做出重大贡献、成果丰硕。

他从教50余载。

培养了大批材料学科高级人才。

陈国良1934年3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

1951年考入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1952年随院系调整进入清华大学学习,1953年到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学习。

1955年毕业留校工作,1979-198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1989-1990年在田纳西大学和德国马普研究所做高级访问学者。

历任北京科技大学高温合金教研室副主任和主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5年当选美国金属学会会士(ASM1 Fellow)。

曾多次组织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担任会议主席及作特邀报告。

任教育部科技委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顾问、理事,中国金属学会高温合金学分会荣誉理事。

担任著名期刊Intermetallics 中国地区主编,美国International MaterialsReview编委等。

1979冶金部第一批高级访问学者们在美合影1979年在美留学时与著名华裔物理学家吴健熊在一起与老高温的部分同事合影1960年,陈国良负责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温合金专业,从事教学工作并设立了实验室,解决了国家急需高温合金高级技术人才的问题。

1983 ~1993年,在担任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期间,陈国良以发展、创新的思维从事科研及人才培养工作,他将材料系的科研方向由比较单一的以钢铁为主转变成包括先进金属材料及制备技术等多个方向。

此种转型的成功,使材料系仅一个系就拿到1987年国家第一批“863”计划中的12个项目。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以“金属材料学”课程为例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以“金属材料学”课程为例

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第三,在零件工艺设计和实验
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自主完成工艺设计和实验方案设
计,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索精
神。 通过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培养
学生的协作精神; 通过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
学态度;通过分组汇报,强化学生
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
等职业素养。
2022 年第 2 期 (总第 1378 期)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HEILONGJIANG EDUCATION(Research and Eval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No.2,2022 Serial No.1378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刻苦好学、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系。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金属材料学;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2-0071-03
教育部在《高等教育课程思想政治建设指导纲要》
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中指出,专业课是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载体,要对
了解专业背景、 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学习兴趣和 爱国主义情怀。
(二)广泛开展学术活动 通过听取学术报告, 学生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快速 了解材料领域的前沿知识和行业研究动态, 清楚目前 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其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了 解材料领域优秀专家和学者的科研方向, 激发学生的 科研灵感,帮助其进行自我评估,并认识到自己的优势 和不足,激起他们的探索和求知欲望。 为了强化学生听 取学术报告的有效性,在听取某一学术报告之后,教师 可围绕“听完学术报告的感受、收获、启发等主题”进行 课堂讨论或在线讨论, 并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总 结和评价。 (三)增设行业调研环节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部分本科生对自己所学专业 不够了解,对未来从事的工作比较迷茫。 在“金属材料 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安排一些自主性行业调研 环节, 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资源或到材料相关企业 进行实地考察,调研“金属材料学”课程中讲授的知识 点与实际生产应用的关系, 以及可以具体应用到的行 业。 通过行业调研,学生可以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 状及发展前景, 使其对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有所 规划,提升专业认同度。 三、“金属材料学”与课程思政的结合点 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3]。 通过课程 思政建设, 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思 政教育结合起来,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

材料科学前沿讲座_文档

材料科学前沿讲座_文档

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用刚的研究摘要:介绍了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用钢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和演化规律,材料技术是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制造的关键技术,分析了不同的成分、热处理工艺、冶金工艺、制造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最后预测了随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制造向大型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的状况下,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用钢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热处理;性能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国对能源需要量的急剧增加,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中国一次能源的比重将提高到15%。

相比其他新能源,可短期内、大规模实现工业化发电只有核电。

世界各国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在上世纪50年代就建设了大批核电厂,所发电量占世界发电量的16%。

由于风电、太阳能等受到发电成本、电网调峰、传输距离等等限制,使得核电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重头。

而从我国目前的电源结构看,煤电的比例长期在70%左右,核电仅占1.9%,与全球核电占总发电量16%的比例相差比较大。

【1】发展空间很大。

核电是一种技术成熟的清洁能源。

与火电相比,核电不排放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

核电相对于其他能源,还有一大优势就是年利用时间长。

核电在各种能源中年利用小时数最长,可达7000小时左右,相比其他能源电力供应稳定,特别是相比较风电与太阳能等新能源来说,更适合作为电网中主要的电能来源以核电替代部分煤电,不但可以减少煤炭的开采、运输和燃烧总量,而且是电力工业减排污染物的有效途径,也是减缓全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核电工业已成火电之外的重要能源工业。

在核电站发展的50多年里,曾发生过多起因材料使用不当而造成的事故,因此本文重点对目前所占核电发电比例最大的压水堆核电站的一级承压设备———压水堆压力容器用钢的发展及现状进行了研究。

1 核电分类按堆型分类,核电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压水堆使用加压轻水(普通水)作为冷却剂和慢化剂,且水在堆内不沸腾的核反应堆。

燃料为加浓铀。

压水堆是目前最常用的堆型。

材料学科前沿讲座总结

材料学科前沿讲座总结

材料学科前沿讲座总结生物医用高分子一.引言生物医用功能材料即医用仿生材料,又称为生物医用材料。

这类材料是用于与生命系统接触并发生相互作用,能够对细胞、组织和器官进行诊断治疗、替换修复或诱导再生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特殊功能材料。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进步,生物医用功能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从高分子医疗器械到具有人体功能的人工器官,从整形材料到现代医疗仪器设备,几乎涉及到医学的各个领域,都有使用医用高分子材料的例子。

医用高分子材料所用的材料种类已由最初的几种,发展到现在的几十种,其制品种类已有上千种。

目前,生物医用功能材料应用很广泛,几乎涉及到医学的各个领域。

其大致可分为机体外使用与机体内使用两大类。

机体外用的材料主要是制备医疗用品,如输液袋、输液管、注射器等。

由于这些高分子材料成本低、使用方便,现已大量使用。

机体内用材料又可分为外科用和内科用两类。

外科方面有人工器官、医用黏合剂、整形材料等。

内科用的主要是高分子药物。

所谓高分子药物,就是具有药效的低分子与高分子载体相结合的药物,它具有长效、稳定的特点。

二.发展历史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1937年,其特点是所用高分子材料都是已有的现成材料,如用丙烯酸甲酯制造义齿的牙床。

第二阶段始于1953年,其标志是医用级有机硅橡胶的出现,随后又发展了聚羟基乙酸酯缝合线以及四种聚酯心血管材料,从此进入了以分子工程研究为基础的发展时期。

该阶段的特点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合成高分子的组成、配方和工艺进行优化设计,有目的地开发所需要的高分子材料。

目前的研究焦点已经从寻找替代生物组织的合成材料转向研究一类具有主动诱导、激发人体组织器官再生修复的新材料,这标志着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其特点是这种材料一般由活体组织和人工材料有机结合而成,在分子设计上以促进周围组织细胞生长为预想功能,其关键在于诱使配合基和组织细胞表面的特殊位点发生作用以提高组织细胞的分裂和生长速度。

金属材料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金属材料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金属材料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作者:王刚汪恒良肖平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22期摘要:结合安徽工程大学的办学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思路,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校企合作等角度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的发展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探索,使得金属材料专业学生在获得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较早参与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金属材料;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作者简介:王刚(1985-),男,安徽铜陵人,安徽工程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讲师;汪恒良(1985-),男,安徽安庆人,安徽技师学院机械工程系,讲师。

(安徽芜湖241000)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09年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安徽工程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编号:2012YQQ0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049-02材料、能源和信息并称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

而其中的材料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材料科学的发展水平成为社会发展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作为材料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金属材料工程的发展与否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正日益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市场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

传统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而社会对于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在这种形势下,必须从金属材料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角度重新思考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基于此提出较为完整的培养方案。

一、金属材料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冶金新技术讲座4

冶金新技术讲座4

金属泥成形原理图
加压模锻前
金属泥 加压模锻后
电磁铸造
5.电磁铸造
采用电磁冶金技术,可借助磁场力使作为电磁导体的熔融金属悬浮, 实现非接触运输、非接触搅拌和非接触凝固,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电磁铸造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无模连续铸造技术,即液体金属 不与铸模接触成形,而是在电磁力约束下液态金属保持自由表面状态 下凝固成形,其表面呈镜面,由于在磁场作用下凝固,金属组织与结 构得到改善。
第七章 毛坯生产新技术—近终成形
近终成形技术(Near Net Shape Technology)是20世纪 80年代电渣精铸-电渣转铸及电渣离心铸造问世,以及微电 弧成形的发展,由国际冶金界首先定名为构件近终成形技 术,成为材料制备学的一个新分支。 连铸技术的发展及技术突破,在传统连铸技术基础上 开发了薄板坯连铸、辊式薄带连铸及超小断面线坯和空心 管坯连铸,构成近终形连铸(Near Net Shape Continuous)新概念。 当代一切提高金属零件质量的手段,不外乎提高金属 纯净度,控制零件凝固组织,以及通过微合金化及热处理 以改善性能。近终成形集中在一道工序完成物性转变,无 疑是物性转变与物性控制过程中最佳的短流程工艺之一。 近终成形技术分为六大类,其学科分支框图如下:
目前有色金属及合金半固态金属泥制备与成形技术较成熟, 已获得工业应用,但黑色金属泥成形进展缓慢,其技术难点 主要有:
金属泥成形
1)固-液相线区间大的合金; 2)连续稳定地制备半固态金属泥; 3)准确控制熔体温度、固相比率及分布; 4)半固态金属泥的输送; 5)工具及模具等装置的使用寿命。 目前制备半固态的金属泥主要采用电磁搅拌法为主的工 艺,同时探索:(1)非均匀形核法;(2)应变诱导熔体活 化法制备金属泥。同时研究压铸、挤压、注射、锻压等方法 对半固态金属泥进行加工。 金属泥成形原理如图所示。

Ppt陈子勇--铝业讲稿

Ppt陈子勇--铝业讲稿

Cu 1.2-2.0 2.0-2.6 1.3-2.0 降低
σb(MPa) 510 593 515 700
δ(%) 6 7 8 8
KIC(MPa.m1/2)
characteristic
26
低强度、低断裂韧性及耐 蚀性能
24
高强高韧、较低耐蚀性能、 低淬透性
31
低强度、高韧性 高淬透
35
高强高韧、较好耐蚀性 (兼顾高损伤、高淬透)
合金
XHJ-3 XHJ-4 XHJ-5
550 11.5
12.0
12.5
Zn+Mg/wt.%
8 13.0
Zn/Mg 6.06 4.93
4.87
合金Zn+Mg和Zn/Mg比值以及单级峰值时效后性能
Zn+Mg (wt.%)
13.10
Zn/Mg σb/MPa
4.87
748
σ0.2/MPa 723
δ5/% 8.3
时效工艺 120oC/24h
对应T×状 态
T6
110oC/2h+160oC/10h
T74
120oC/24h+190oC/0min+120o C/24h
T77
Hv 213.6 196.3 202.1 203.5
σb/MPa 743
σ0.2/MP a
723
655
646
723
687
686
681
δ5/% 6.8
KΙC/MPam
1/2
30.66
7.2
36.93
8.9
45.12
7.0
33.26
超高强Al-Zn-Mg-Cu合金——Materials+Processes 二、超高强Al-Zn-Mg-Cu合金的跨代设计与研制

《材料科学前沿系列讲座》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前沿系列讲座》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前沿系列讲座》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 ABCL0315课程中文名称:材料科学前沿系列讲座课程英文名称:Series of frontier lectures in materials science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学分数:2课程学时数:32授课对象:材料物理开设学期:1,2,3,4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无一、课程简介《材料科学前沿系列讲座》课程是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新增设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为32学时,分四学期开设,每学期8学时。

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状态、技术前沿,从而增加对本专业的认识和专业归属感,明确学习的目的。

课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在专业概况、培养方案、技术现状、研究前沿、行业需求等方面,充分介绍本专业的特点与特色。

本课程针对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不足而导致的学习目的不明确的问题,在前四个学期,分别利用8学时的时间,在专业概况、培养方案、技术现状、研究前沿、行业需求等方面,充分介绍本专业的特点与特色。

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能够认识本专业的历史发展进程、知识体系的学习重点、能力或素质的培养重点、研发的前沿技术及行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等,从而能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在相应的大学生活中有目的地培养相关知识、素质及技能。

二、课程基本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以讲座形式,分学期开设,针对学生的知识状态和专业认识,具体教学内容及要求如下:课程教学内容:第一学期:讲座主讲人,教研室主任,侧重专业介绍。

讲座内容分四个方面:(1)人才培养方案介绍,主要内容为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课程设置、课程要求、学习要求、人才培养目的和培养标准、专业就业渠道。

(2)核心课程介绍:主要介绍专业核心课程的知识结构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具体分为物理类,材料类和化学类课程体系。

物理类从大学物理——近代物理概论——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进行递进。

材料类从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光伏材料工艺学——专业材料类选修课进行递进。

学科前沿讲座

学科前沿讲座

课程名称:学科前沿讲座专业:姓名:学号:谈谈对《学科前沿讲座》的学习感受:学科前沿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一学科中最能代表该学科发展趋势的一个研究领域。

从第一个礼拜到第八个礼拜,每个礼拜一节课,而且每节课都有不同的老师来讲解他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的知识。

虽然每节课所讲的内容很少,只能从大体的方向向我们介绍这个领域的发展前景,但对我们了解某些学科最前沿的领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为我们或者是就我而言对某几个学科领域还是第一次听说,所以说对于我们扩张知识面还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些课中老师介绍了激光加工技术、新能源汽车、从概念到产品(压缩机)以及旋压成型与纳米技术等学科领域。

下面谈谈自己感兴趣的两个学科领域——新能源技术和激光加工技术。

首先说说对新能源汽车的感受:(对新能源汽车的网络释义)新能源汽车是指除汽油、柴油发动机之外所有其它能源汽车.包括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

其废气排放量比较低。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现有超过400万辆液化石油气汽车,100多万辆天然气汽车。

目前中国市场上在售的新能源汽车都是混合动力汽车。

进入21世纪以来能源危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能源危机已经危及到经济的发展,所以发展新能源已经迫在眉睫。

新能源汽车作为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刺激经济的重要领域,得到了有关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

的确,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仅意味着汽车工业自身的革命,也意味着相关产业的命意味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更重要的是通过汽车能源革命,带动了全球能源消费的变化,从而可能改变全球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战略态势。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应当说我国政府及汽车工业及时抓住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遇,自上世纪以来,在政府(主要是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科技部)的支持下,在新能源汽车基础理论、公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目前可以说我国汽车工业在新能源汽车的基础基础理论、公共技术基础、关键技术环节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

金属材料教研活动总结语(3篇)

金属材料教研活动总结语(3篇)

第1篇一、前言金属材料作为工业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材料,其研发和应用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

为了提高我国金属材料领域的研究水平,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我校于近日成功举办了金属材料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以“金属材料前沿技术与产业发展”为主题,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报告,并组织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研讨。

现将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二、活动概述1.活动主题:金属材料前沿技术与产业发展2.活动时间:2021年x月x日-2021年x月x日3.活动地点:我校金属材料实验室4.参会人员: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我校师生等5.活动内容:专题报告、学术交流、研讨会等三、活动成果1.学术交流成果(1)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报告,分享了金属材料领域的前沿技术和研究成果。

(2)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学术互动和合作。

(3)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为我校金属材料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研究成果(1)本次教研活动共收集论文60余篇,涉及金属材料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合金设计、材料加工、性能评价等。

(2)论文中提出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为金属材料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3)部分研究成果已申请专利,为我国金属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3.人才培养成果(1)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师生们拓宽了学术视野,提高了学术素养。

(2)活动期间,部分优秀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现出了较高的学术潜力。

(3)我校金属材料专业师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认可,为我校金属材料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活动亮点1.高水平专家团队:本次教研活动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活动提供了高质量的技术支持和学术指导。

2.前沿技术研讨:活动围绕金属材料前沿技术与产业发展,探讨了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热点问题。

3.学术氛围浓厚:活动期间,师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学术氛围浓厚,为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4.成果转化明显:部分研究成果已申请专利,为我国金属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键
• 离子键:正负离子间静电作用,无方向 性和饱和性;
• 共价键:原子轨道重叠后,高概率地出 现在两个原子核之间的电子(共用电子
原子键合:
对)与两个原子核之间的静电作用,具 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反映电子结构,决定
材料分类及其物化、 力学性能
氢键
物理键
• 范德华力:分子间的静 电作用力(含色散力、 取向力和诱导力);
金属材料导论
西北工业大学 郭喜平
主要内容
1 绪论 2 金属材料与社会发展 3 金属材料的制备及成形技术 4 Nb-Si基超高温合金研发
5 金属材料展望
一、绪论
工程材料的分类
从结构分
晶态材料:金属、合金、结晶盐、聚乙烯等 非晶态材料:玻璃、橡胶、有机玻璃等无定型高聚物
从特性和用途分
结构材料 功能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
一、绪论
什么是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 金属元素或 以金属元素 为主构成的 具有金属特 性的材料的 统称。
纯金属:不含其他杂质或其他金属成分的金属
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或以金属为基 的具有金属特性的金属材料
金属间化合物:两个及以上金属或类金属组元按比例 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和长程有序晶体结构的化合物
二、金属材料与社会发展
金属材料与航海工业
美国航母甲板:690 MPa级高强钢、HSLAll5钢; 法国 “凯旋”级核潜艇耐压壳体:HLESl00钢; 日本“亲湖”级潜艇(可下潜500米):NS110钢(屈服强度1000 MPa)。
二、金属材料与社会发展
常见轻金属
镁合金:密度低(~1.8 g/cm3),比强度高,比弹性模量大, 散热好,消震性好,承受冲击载荷能力比Al合金大,耐有机物 和碱的腐蚀性能好,用于制造飞机机身、发动机零件等。
金属材料与现代交通
高强度钢一般用于汽车需高强度、高抗碰撞吸收能、成形要求严格的零件,如 轮圈、加强构件、保险杠和防撞杠等;同时还被用于汽车的内外板件,如车顶 板、车门内外板、 发动机舱盖和行李舱盖等。
二、金属材料与社会发展
金属材料与现代交通
京沪高速铁路使用钢铁735万吨
二、金属材料与社会发展
二、金属材料与社会发展
二、金属材料与社会发展
不同金属材料的生产和使用普遍反映当时社会 生产力水平
钢铁产量:综合国力重要指标 工业革命以来
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和推广 铁器时代(战国以后) 铜马车、青铜鼎、青铜剑
青铜时代
二、金属材料与社会发展
金属材料与现代建筑
共使用Q460E型钢材11万吨
二、金属材料与社会发展
熔点的高低显示了金属键的强弱一、绪论 金属材料化学特性青铜器文物粉状锈
缓蚀保护前后对比
一、绪论
金属材料的结构和键合特点
• 以氢为媒介的一种特殊 的分子间或分子内作用 力;
• 键合特点:键合强度介 于化学键和物理键之间, 具有饱和性。
• 金属键: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间静电作 用,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金属材料与航空工业
二、金属材料与社会发展
金属材料与航空工业
大飞机工程中对金属及金属基复合材料的需求
二、金属材料与社会发展
金属材料与航天工业
壳体以外(结构支承):铝-铜-镁系、铝-锌-镁系高强度铝合金; 壳体内部(高压气瓶):钛合金或高强度钢; 燃气舵:特种石墨或钨、钼等难熔金属制作,表面再覆以抗氧化涂层。
材料的性能
一、绪论
什么是金属材料?










金属
已知的元素109种,22种非金属,87种为金属。在22 种非金属中,有5种准金属(B、Si、As、Se、Te),在 金属中Ge、Sb、Po也是准金属,严格说,金属有84种。
长周期表的右侧,B向右下方画线延伸到砹( At )的 斜线,将元素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部分,斜线的右上方大 部分是非金属,斜线左下方为金属,斜线附近为准金属。
黑色金属(铸铁、钢)
金属材料:
有色金属:
轻有色金属:Al, Mg, Ti 重有色金属:Cu, Zn, Pb, Ni 贵重有色金属:Au, Ag, Pt, Rh等 难熔金属:V, Nb, Ta, Cr, Mo, W等,熔点非常高 放射性金属:Ra(镭),U(铀), Th(钍)
核心关系
核心关系
材料的结构
Mg合金相机外壳
聚合物
复杂分子 化合物
高温氧 化物超导
有机/
氧化物晶体
Ⅲ-Ⅴ
结构 功能 陶瓷
金属 陶瓷
无机 复合 材料

Ⅱ-Ⅵ
非晶
化合物
超导
合金
Si 半
合金
Ge导
结构金属

间化合物

难熔
合金
铁 铜
轻 合
Fe高温 Ni 合金
Co

发展
说明:着色愈浅表示金属键特性愈强.
由金属键向混合 键,简单立方晶 体结构向复杂晶 体结构及复杂分 子结构演进,从 而决定或影响了 材料的制备/加工、 组织、力学和功 能性能。
从组成和成分分:
金属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 有机高分子材料(塑料、橡胶、合成纤维等) 复合材料(金属基、树脂基、陶瓷基等)
结构材料: 主要利用其力学性能,用于制造需承受一定载荷的设备、零部件
及建筑结构等;
功能材料: 利用其特殊的物理性能(电学、热学、磁学、光学性能等),
用于制造各种电子器件、光敏器件、绝缘材料等;
• 键合特点:键合力远小 于化学键,无方向性和
饱和性,决定物质的熔 沸点。
一、绪论
金属材料的结构和键合特点
金属键
离子键
共价键
范德华力
氢键
一、绪论
材料种 类
结合键
熔点
弹性模 量
强度、 硬度
塑性和 韧性
导电和 导热性
耐热性
耐蚀性
其他
金属材 以金属 料 键为主
较高
陶瓷材 料
离子键 或共价


高分子 材料
一、绪论
金属材料的力学特性
塑性 冲击韧性
疲劳失效 硬度
一、绪论
金属材料的物理特性
金属光泽
导电性
导热
导磁
一、绪论
金属材料的物理特性
不同金属的熔点和密度差异很大
汞熔点最低(-38.9 ℃) 钨熔点最高(3410 ℃)
钾为最轻的金属(0.86 g/cm3) 锇为最重的金属(22.48 g/cm3)
分子内 为共价 键,分 子间为 分子键
复合材 取决于 料 组成物
较低
较高 较高 良好 良好 较高
抗拉强
度低,
绝缘,
高 抗压强 差 导热性 高
度和硬

度高
较低
较低
较好
绝缘, 导热性

较低
由组成物决定
一般 高 高
密度大 ,热膨 胀系数 较大
密度小 ,热膨 胀系数

密度小 ,热膨 胀系数 大,易 老化
材料与键合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