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总学时:40;理论学时:20;实验学时:20前言传染病学是临床学重要课程之一。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教学。

使学生能够掌握防治传染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加速控制、消灭某些重要的传染病打下基础,为提高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服务。

传染病学包括寄生虫病。

第五版教材内所选编的病种以国内常见病为主;由于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即使在我国已经消灭的某些传染病仍有发生的可能,所以同时编入。

病种的分类主要以病原学为依据,以有利于贯彻预防为主精神。

教材内的有供课堂讲授,有的在实习中参阅,有的为自学之用。

本大纲内安排的讲课,可根据内容提出不同的深度,有的内容需要“掌握”,则要深讲、讲透;有的需要“熟悉”,则要重点地讲;有的需要“了解”则要作概括的讲解或自学。

因之各章内容可“详细讲解”,或“全面讲解”,或“一般介绍”,加以区别。

各章节中必须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记忆,并能融会贯通,熟悉的内容,要理解和记住要领与特点,必须掌握和熟悉的内容是课程的基本内容。

教学时数分配表一、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传染的概念。

2、掌握传染病的概念。

3、掌握传染过程的三要素及传染过程的表现形式和临床意义,不同表现发生的大致比例,结果和意义。

4、熟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5、掌握的基本特征及临床特征。

6、掌握的诊断与治疗。

7、熟悉传染病的预防。

8、了解传染病的范围,当前对传染病的认识。

9、学习传染病的目的,祖国医学对传染病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1、重要讲解传染的概念,传染过程的表现及意义,不同表现发生的大致比例。

传染过程中病原体致病能力包括的内容。

2、一般介绍:传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3、一般介绍:传染病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传染病中导致组织损伤发生的方式:直接侵犯、病毒作用、免疫机制。

重要病生变化。

4、重点讲解: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自然因素,人群易感性、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人卫9版《传染病学》教学大纲(适用对象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医学影像学、精神(仁济)专业)

人卫9版《传染病学》教学大纲(适用对象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医学影像学、精神(仁济)专业)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Infectious Diseases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 NN101045 课程总学时32(理论总学时32/实践总学0时)周学时(理论学时2/实践学时0)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医学影像学专业。

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传染病学是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是临床医学重要课程之一,在医学中处于重要地位。

本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重点讲解防治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范围内的科学新成就,为今后参加传染病防治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内容:①基本要求:首先,学生应当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掌握基本概念,深入理解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深入学习重点章节,归纳总结认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比较相近的概念和类似的问题,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②素质培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自学能力、专业英语能力、应用知识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传染病学是医学专业的公共临床课程,是临床医学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其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是微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

掌握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好传染病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的教材有:推荐的参考书有: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在考试方法上实行多项改革,建立了完备的试题库,实行了教考分离;理论考试注重主观题和客观题的适当比例,将重点难点放在分析病例的问题上,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无第一章总论一、目标与要求(一)熟悉传染病及感染的概念。

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及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基本特征、临床特点。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传染病学总学时: 36学时(理论34学时,见习2学时)开课单位: 内科学教研室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三年制大专推荐教材:《传染病学》刘应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第3版。

参考书: 《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李刚主编,2003年,第五版。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重要课程之一,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所选编的病种以国内常见病为主,病种的分类均按病原体分类为依据,学生应当在牢固掌握基础医学及内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本学科内容,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染病学时数为36学时,其中课堂讲授为36学时,见习为2学时。

二、教学内容、学习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总论(6学时)教学内容:(一)传染与免疫1、重点讲解传染的概念。

2、详细讲解传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二)传染病的发病机理1、一般介绍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2、重点讲解组织损伤的发生机理。

3、重点讲解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1、一般介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概念。

2、重点讲解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3、一般介绍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四)传染病的特征1、重点讲解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2、详细讲解临床特点:(1)病程发病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期,恢复期。

(2)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发热:热型(稽留热、驰张热、间歇热、回归热)。

发疹:出疹时间、部位、顺序、形态。

毒血症状。

(五)传染病的诊断1、重点讲解临床资料的价值。

2、重点讲解流行病学资料在传染病诊断中的重要地位。

重点讲解实验室检查对传染病诊断的特殊意义。

包括一般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免疫学检测和其他检测。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32学时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32学时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LEMOLOG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课程总学时32(理论总学时32/实践总学0时)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学分课程性质适用专业临床、临床专升本、影像、法医、麻醉专业。

课程之一,在医学中处于重要地位。

本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重点讲解防治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范围内的科学新成就,为今后参加传染病防治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内容:①基本要求:首先,学生应当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掌握基本概念,深入理解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深入学习重点章节,归纳总结认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比较相近的概念和类似的问题,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②素质培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自学能力、专业英语能力、应用知识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传染病学是医学专业的公共临床课程,是临床医学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其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是微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

掌握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好传染病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比例,将重点难点放在分析病例的问题上,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无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总论一、目标与要求(一)熟悉传染病及感染的概念。

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及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基本特征、临床特点。

(二)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重点讲解1.感染的概念。

2.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二)一般介绍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一般介绍1.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部位,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本科用)白亚娜流行病学与统计学教研室二00二年六月根据教学计划安排,临床医学本科的流行病学教学时数为36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验课12学时,学时数安排参考如下:理论课学时及内容安排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流行病学定义、用途、研究方法分类及研究的重要观点。

2.熟悉流行病学任务,及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关系。

3.了解流行病学简史及医学生学习流行病学意义。

内容流行病学产生背景;流行病学简史;流行病学定义、流行病学任务;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及其他学科的关系;流行病学用途;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医学生学习流行病学的意义。

思考题1.流行病学定义、用途。

2.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类。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目的要求1.掌握疾病三间分布的内容。

2.熟悉常用的描述疾病分布的频率指标及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

3.了解疾病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移民流行病学。

内容发病指标:发病率,患病率,感染率,续发率;死亡指标:死亡率,病死率,累积死亡率,存活率;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散发,流行,爆发;疾病的地区、时间、人群分布;地区分布的国家间分布,国家内分布,城乡分布,描述疾病地区分布的术语,判断地方性疾病的依据;时间分布的内容,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人群分布的内容: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和民族,社会阶层,婚姻状况,行为;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实例移民流行病学。

思考题1.疾病三间分布的内容。

2.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的计算及意义。

3.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及定义。

第三章病因和病因推断目的要求1.掌握病因定义,病因判断标准。

2.熟悉病因模型及病因推断方法。

3.了解充分病因、必要病因、因果连接方式,统计学关联因果关联。

内容病因定义,病因模型:生态学模型,疾病因素模型,病因网络模型,寻找病因的条目指南;充分病因和必要;因果连接方式,病因推断的方法:假设演绎法,MILL准则。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Syllabusofcommunicablediseases课程号:课程名称:传染病学Communicablediseases周学时:1.5—1学分:2.0预修课程:医学微生物学Microbiology、寄生虫学Parasitology、免疫学Immunology 面向对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八年制、七年制、五年制)Studentstrainingclinicalmedicine授课语言:双语Chinese-English一、教学目的与任务(一)学习目标通过讲课与见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常见传染病的理论知识和基本临床技能,熟悉《传染病防治法》以及常用消毒隔离方法,同时建立临床思维。

为今后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可测量结果1.重要的理论知识与技能(1)通过理论课的讲授,使学生掌握传染病学的主要理论,如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传染病的定义、感染过程的临床表现、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传染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预防等。

通过授课,学生需要掌握以下9种常见传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生理过程、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

9种常见传染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艾滋病、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霍乱、钩端螺旋体病、疟疾、日本血吸虫病。

(2)通过见习,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如何总结病例资料,形成初步诊断及鉴别诊断,制定治疗计划,并根据掌握的传染病学知识开展进一步的检查以得出正确的诊断。

(3)通过实习,培养学生学习如何收集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获得初步诊断及治疗方案,掌握传染病诊治过程中常用的腰穿、胸穿、腹穿、骨穿等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参考书、医学杂志及教科书来寻找问题的答案,传授自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培养临床思维:在传染科见习和实习期间,引导学生在查房过程中提出问题,并组织相关的病例讨论,以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

《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传染病学英文名称:Lemology课程编码: YXZB4210课程类别:专业必修总学时: 39总学分: 1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先修课程:诊断学病理生理开课院系:医学院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引起的,可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组疾病,可单个发病,也可群体发病。

传染病是感染性疾病的一部分,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

历史上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对人类造成很大灾害,在新中国成立后,在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引下,很多传染病和寄生得到控制。

但有些传染病仍然广泛存在,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感染性腹泻等。

本课程是为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开设的一门临床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传染病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传染病临床诊疗基本能力;同时为加速控制、消灭某些传染病打下基础,使国民整体健康素质得到提高。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总论前言教学内容:一、传染病定义。

二、传染病学的范畴,它与其它邻近科学的关系。

三、传染病学的发展和我国的传染病学成就。

知识点:一、传染病学的定义、任务、范围。

二、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范畴。

重点: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概念。

难点: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教学内容:一、构成感染的二个基本因素。

病原体(数量、毒力、侵袭力、变异性),人体免疫反应(非特异性、特异性免疫反应)分别在感染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感染的形式(首发感染、重复感染、混合感染、重叠感染、继发性感染等)。

三、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知识点:一、感染过程中病原体和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

二、感染过程中的五种表现。

重点:感染过程中的五种表现。

难点:病原携带状态、隐性感染的鉴别。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理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的共同特征。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一、引言•传染病学概述•传染病在公共卫生中的重要性•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传染病的流行模式和传播途径二、传染病病原体•病原体的分类和特征•细菌性传染病–病原菌的种类、结构和基本特性–常见细菌性传染病的病原菌及其致病机制–检测和鉴定细菌病原菌的常用方法•病毒性传染病–病毒的种类、结构和基本特性–常见病毒性传染病的病原病毒及其致病机制–检测和鉴定病毒病原病毒的常用方法•真菌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的病原体–真菌、寄生虫和其他传染病病原体的特点和致病机制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直接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动物与人之间的传播•间接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体液传播–媒介传播四、传染病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流行病学指标和流行病曲线•传染病的流行模式和变迁规律五、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疫苗接种和免疫–疫苗的种类和疫苗接种原则–疫苗的生产和质量控制–免疫策略和程序•传染病的检测与诊断–传染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和技术–传染病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制度–传染病的预警和应急措施•传染病的隔离和消毒–隔离和隔离措施–传染病的消毒方法和程序六、常见传染病的学习和防控•肺结核–肺结核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肺结核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流行病学特点–流感疫苗的接种和流感的防控策略•腹泻病–常见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腹泻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艾滋病–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机制–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登革热–登革热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流行病学特点–登革热的防控措施和疫苗接种策略七、传染病与公共卫生•传染病在公共卫生中的地位和作用•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性和挑战•公共卫生策略和措施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以上是传染病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将按照该大纲进行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以提高学生对传染病学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为公共卫生工作做出贡献。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五年制本科预防医学专业《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传染病学授课专业:五年制本科预防医学专业学时与学分:总学时为45(理论课24学时,见习课21学时),2学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传染病学》是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教学重点,对传染病总论、病毒性疾病、立克次体病、细菌性疾病、螺旋体病、深部真菌病、原虫病、蠕虫病等疾病进行系统阐述与介绍,使学生掌握和熟悉传染病学理论以及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主要面向五年制临床医学、七年制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总论【目的要求】一、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概念、感染过程的表现、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原则。

二、熟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和免疫应答的作用、传染病发病机制、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三、了解我国传染病的历史、现状与防治方面的成就,传染病学的范畴,传染病流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我国传染病的历史、现状与防治成就,传染病病种的变迁,传染病学的范围和内容,学习传染病的目的。

二、重点讲解传染病的特征,强调基本特征是与其他疾病鉴别的要点。

三、重点讲解感染的基本概念(感染、共生态、机会性感染、感染谱、首发感染、获得性感染、交叉感染、自身感染等)、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四、介绍病原体致病力(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对感染过程的作用、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五、重点讲解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必备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六、介绍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七、重点讲解传染病的诊断依据应包含: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三方面。

特别是流行病学资料、病原学、分子生物学检测、血清学检查在诊断上的重要价值。

八、重点讲解传染病的治疗原则,特别强调传染病的隔离、消毒、病原治疗的特殊性、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8.《流行病学》(第9版)教学大纲(适用临床医学等专业)

8.《流行病学》(第9版)教学大纲(适用临床医学等专业)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epidemiolog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 NN101412 课程总学时20(理论总学时20/实践总学0时)周学时(理论学时2/实践学时0)学分2课程性质限制性选修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专升本)、全科医学、眼视光(七年制)、眼视光学(专升本)专业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中的一门主导课程,也是医学各学科的方法学基础。

随着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等兴起,使得流行病学也日益成为临床医学重要的基础性学科。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流行病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流行病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并了解相应的扩展知识和新进展知识,为临床专业学生学习预防医学及培养防治结合型人才奠定流行病学理论基础,也为今后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或其他有关学科中运用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奠定基础。

本课程教学要求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讲解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同时注意传授一定比例的扩展知识、新进展知识和实际应用知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拓思路、启发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内容精练,条理清楚,合理使用教学设备和教具。

并根据本章节的特点,结合课时安排规定学生必要的自学内容。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临床医学各学科中,凡涉及专业问题的调查设计、资料的获取和数据资料的分析及其解释,都要以流行病学方法为基础。

流行病学应用广泛,涉及面宽,几乎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各主要学科。

流行病学是伴随卫生统计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以及传染病学发展起来。

现在除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外,流行病学与社会医学、心理学及一系列预防医学学科,包括卫生管理学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在非传染病研究上与病理学、生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相应各科及预防医学有关学科关系密切。

研究健康流行病学与生理学、生化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等有关。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1.李立民主编.《流行病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曾光主编.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19943.谭红专主编.现代流行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赵忠堂主编.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5.林果为,沈福民主编.现代临床流行病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王家良主编.临床流行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MacMahon B, Trichopoulos D. Epidemiology-Principles and Methods, Second edition.Boston, New York, Toronto and Lond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968.施侣元主编,《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谭红专主编,《现代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叶临湘主编,《现场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 王建华主编,《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2.王建华主编,《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3.沈洪兵主编,《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本课程考核方法采用期末闭卷考试方式进行。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前言传染病就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

其重点在于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以达到防治结合目的。

教材为彭文伟主编《传染病学》(第六版)。

本大纲适用于预防医学本科五年制学生,课程总学时46学时,其中大课30学时,见习16学时。

第一章总论绪论一、目的要求:1、了解传染病定义和我国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的成就。

2、了解传染病学的研究范围及其研究重点.二、计划学时数:0.5学时(理论授课0.5学时)三、讲授内容:1.传染病定义.2.传染病学的范畴,它与其它邻近科学的关系。

3. 传染病学的发展和我国的传染病学成就.祖国医学对传染病的认识(自学内容)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目的要求1.掌握感染的慨念和感染过程的表现。

2.熟悉传染过程中病原体作用和机体的免疫应答作用。

二、计划学时数:0。

5学时(理论授课0。

5学时)三、讲授内容1、重点讲解感染概念的四个要素及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形式的不同及其意义.各种表现形式发生的比例、结果和意义。

2、详细讲解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四个方面在传染过程的作用。

3、详细讲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一、目的要求l、了解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2、了解传染病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二、计划学时数:0。

5学时(理论授课0.5学时)三、授课内容一般介绍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的共同特征和在传染病中导致组织损伤发生的三种的方式。

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一、目的要求1、掌握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2、熟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二、计划学时数:0。

5学时 (理论授课0.5学时)三、授课内容1、重点讲解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特别是传播途径2、一般介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在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影响。

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一、目的要求1、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2、熟悉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二、计划学时数:0.5学时 (理论授课0。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A级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A级

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学教学大纲A级(供五年制临床、医检、预防等专业用)前言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重要课程之一。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多种形式(理论教学,临床见习、实习)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防治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传染病领域内某些重要进展,为今后从事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打下基础。

近年来,在传染病领域内许多方面均取得不少重大进展。

例如,原因不明的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陆续得到阐明,新的传染病和病原体不断被发现,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成就推动了传染病免疫学机理的研究和免疫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多种新的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给一些难治性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曙光,耐药菌株的增加导致人们不断探索新的抗菌药物;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院内获得性感染和条件致病菌感染,而传染病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传染病的诊断技术也正在向更精确、更微量特异性及敏感性更高的阶段发展。

这些重要的成就和新的进展,反映在本次修订的教学大纲内,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贯彻。

传染病学病种的分类以病原学分类为主;教材内的病种有的供课堂讲授,有的在实习中参阅,有的供自学之用。

课程基本要求根据课程改革要求,贯彻突出重点、精简授课内容的精神,本大纲内安排的讲题,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的内容,在讲课的深度上可分为:有的内容需要“掌握”,则讲深讲透;有的需要“熟悉”,则重点;有的需要“了解”则作概括的讲解。

另外,本大纲修改后的一大特点是精简讲课内容,扩大自学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课外自学空间。

教学时数分配(一)教学时数分配:总课时36学时,其中理论课27学时,见习课9学时。

(二)讲课(理论课)内容:(三)见习内容五年制临床、医检、预防等专业见习时数为9学时,每次3学时,共3次。

在学习传染病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采用以床边学习与示教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熟悉常见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与熟练基本技能。

在见习期间,学生应询问病史,做好体检,了解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并进行临床病例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Lemology(供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使用)前言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属内科学的一个专业,与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和儿科学等具有密切的联系。

它是一门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

其重点在于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防治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打下基础,有助于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保障人民健康。

本大纲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李兰娟、任红主编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第八版《传染病学》配套使用,适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教学。

大纲所列教学内容可通过讲课、自学、实习、计算机多媒体等方式教学。

本大纲确定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医学本科专业传染病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每章的“目的要求”项目中,指出掌握、熟悉与了解三级要求;要求“掌握”的要讲深、讲透;要求“熟悉”的要重点讲解;要求“了解”的只作概括性介绍。

各章节内容以“深入讲解”,或“全面讲”,或“一般介绍”加以区别。

必需掌握和熟悉的内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记忆,并能融会贯通,用横线标示予以强调。

必须掌握和熟悉的内容是课程的基本内容,在每一章节的目的和要求中加以叙述。

总学时为45学时,其中理论学习39学时,见习6学时。

本课程为考试课,学生理论课考核采用笔答考试方式为主,其成绩可占总成绩的60%,平时考核或作业占40%。

教学时间分配内容理论课实验学时数总论 4病毒性肝炎 5 3病毒感染性腹泻0脊髓灰质炎0流行性感冒(禽流感) 1麻疹 1水痘和带状疱疹0流行性腮腺炎 1肾综合征出血热 2流行性乙型脑炎 2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0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0巨细胞病毒感染0 狂犬病 1 艾滋病 2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0 手足口病 1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0 立克次体病0 伤寒 2 细菌性食物中毒 1 细菌感染性腹泻0 霍乱 1 细菌性痢疾 1 布氏菌病0 鼠疫0 炭疽0 白喉0 百日咳0 猩红热 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 结核病0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0 败血症 1 深部真菌病0 钩端螺旋体病 1 梅毒0 回归热0 莱姆病0 阿米巴病 1 疟疾 1 黑热病0 弓形虫病0 隐孢子虫病0 日本血吸虫病 1 并殖吸虫病0 华支睾吸虫病0 姜片虫病0 丝虫病0 钩虫病0蛔虫病0蛲虫病0旋毛虫病0肠绦虫病0囊尾蚴病0棘球蚴病0蠕虫蚴移行病0朊粒病0医院感染0感染性休克 1感染微生态学简介0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0人工肝脏0感染性发热的诊断思维 3复习答疑 3消毒隔离制度 3合计39 6总计 45第一章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感染(传染)的概念、感染性疾病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性疾病诊断方法、处理原则、病原治疗、对症支持治疗方法。

传染病防治法颁布及其意义。

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综合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2.熟悉感染性疾病的范围、学习感染性疾病的目的、感染过程中生物病原体和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及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类型。

3.了解感染性疾病的性质和危害、传染病流行过程三个基本环节和流行因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主动免疫、被动免疫,检疫的概念、适应范围。

教学内容感染病的性质及其危害性。

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概念,以及相互关系。

新发传染病及其种类。

感染性疾病是有各种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

其中容易传播并在人群中引起流行的感染病特称传染病。

传染病是感染病中特定的一类,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对这些疾病进行分类分级管理,称为法定传染病。

传染病学定义。

学习传染病学的目的。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1、感染的概念:构成感染三大要素。

传染与感染概念认识。

感染病与传染病的关系。

2、感染过程的表现形式: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体携带状态,隐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显性感染。

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耐药性及其发生机制。

4、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和变态反应。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1、传染病发生与发展:入侵门户及原发感染灶、定位、排出途径。

2、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制。

3、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热、各种代谢的改变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

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1、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1、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及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点:⑴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⑵常见症状与体征。

①发热: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等)、热度。

②发疹:分布,顺序,形态,发疹日期,皮疹,粘膜疹。

③毒血症状:表现及特殊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感染中毒性脑病)。

④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

⑤多器官功能损害,感染性休克。

⑶临床类型,病情,病程。

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1、临床特点。

2、流行病学资料3、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生化检查、影象学检查。

4、病原学诊断:病原分离培养、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动物接种等综合分析的重要性。

第六节传染病的治疗1、治疗原则:早期治疗,防治结合。

2、治疗方法:⑴一般治疗:隔离、护理、饮食等。

⑵病原治疗或特效治疗:化学疗法,抗感染疗法(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病原体对抗感染药物的耐药性),免疫血清疗法等。

⑶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药物治疗,调整人体反应性的治疗。

第七节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防治法颁布和实施。

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

疫情概念。

综合防治重要性。

1、管理传染源:严格的报告制度,电话报告,填报疫情卡。

病人接触者与病原携带者处理。

治疗在控制传染病中的重要性。

动物性传染源的处理。

2、切断传播途径:良好公共卫生习惯、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公共场所消毒与杀虫。

3、保护易感人群:增强身体素质以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人工接种以提高特异性免疫力。

药物预防。

第二章病毒感染性疾病第一节病毒性肝炎目的要求1.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定义、肝炎病毒的种类及特点、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及其意义、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及特点、肝功能检查及血清学诊断在肝炎诊断中的意义、各型肝炎的诊断依据、各型肝炎的治疗原则。

2.熟悉肝炎的传染源、病理生理改变特点及病理解剖特点,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的血清学诊断方法的选择及评价,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及药物选择,切断传播途径在病毒性肝炎预防中的重要性。

3.了解肝炎危害性、并发症、后遗症、鉴别诊断及预后。

管理传染源和保护易感人群。

教学内容1、概述:定义。

危害性。

新发现的病毒性肝炎。

2、病原学: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的病原学特征。

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

乙肝和丙肝病毒的变异性、HBsAg亚型及临床意义。

3、流行病学:⑴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病毒携带者。

隐性感染和病原携带者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

⑵传播途径: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及其意义。

⑶易感性:普遍易感。

⑷流行特征:季节,人群分布等。

4、发病机制:免疫反应在乙型肝炎发病机理中的重要性。

5、病理改变:临床各型主要病理变化。

慢性轻、中、重度肝炎病理特点6、病理生理:黄疸、肝性脑病、急性肾功不全、出血、腹水、继发感染等。

7、临床表现:潜伏期。

急性、慢性、重型、淤胆型肝炎的主要表现特点。

甲、乙两型肝炎的临床特点。

小儿、老人、孕妇肝炎的特点。

8、并发症和后遗症。

9、实验室检查:⑴肝功能检查:胆红素、酶学、蛋白质功能测定。

肝储备功能试验,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测定。

⑵病原体检测:病毒感染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各种检测方法的评价。

分子生物学检测的意义。

⑶其它常规项目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

10、诊断:⑴诊断依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

⑵诊断内容:包括临床诊断(各型肝炎的诊断依据)、病原学诊断(甲、乙、丙、丁、戍型肝炎的病原学诊断方法)、病理学诊断。

⑶并发症:肝硬化、肝性脑病、出血等。

11、鉴别诊断: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溶血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自身免疫性肝炎。

12、预后:各类型肝炎的预后。

肝炎与肝硬化肝癌的关系。

13、治疗:病人的休息及饮食原则。

肝炎治疗药物种类及评价。

抗病毒药物的种类和特点。

抗病毒治疗适应症。

免疫调节药物的种类和应用。

重型肝炎与合并症后遗症的治疗。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应用。

14、预防:管理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尤其是献血员的筛选和管理。

保护易感人群,阻断母婴传播,甲肝疫苗、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应用,核酸疫苗。

第二节病毒感染性腹泻(自学)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要点。

2、熟悉本病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1、病原学:轮状病毒、诺罗病毒和肠腺病毒2、流行病学:传染源为隐性感染者、患者,传播途径为粪-口途径,人群普遍易感3、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轮状病毒主要侵袭小肠,主要为侵袭性腹泻;诺罗病毒主要侵袭空肠上段,主要为侵袭性腹泻;肠腺病毒主要感染空肠、回肠,主要为渗透性腹泻。

4、临床表现:轮状病毒腹泻临床特征为起病急,有恶心、呕吐、腹泻、厌食或腹部不适等症状,多数先吐后泻,粪便多为水样或黄绿色稀便,无粘液、脓血;诺罗病毒性胃肠炎以腹泻、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排黄色稀水便或水样便,有时腹痛呈绞痛,一般持续1-3天自愈;肠腺病毒性腹泻与轮状病毒胃肠炎相似,但病情较轻,病程较长,粪便稀水样,3-30次/日。

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病原学检查、血清抗体的检测6、诊断与鉴别诊断7、治疗:针对脱水和腹泻对症和支持治疗8、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人群免疫力第三节脊髓灰质炎(自学)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诊断。

2、了解本病的治疗原则及免疫预防。

教学内容1、病原学病毒的特点。

2、流行病学传染源,经飞沫与粪便传播,人群易感性与免疫力,流行特征。

3、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病毒入侵部位,局部组织中增殖复制,病毒血症,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脊髓病变为主,前角运动神经细胞损害最显著。

4、临床表现各期的主要表现,各型的临床特点。

5、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查,病毒分离。

血清学检查,IgM抗体升高的意义。

6、诊断与鉴别诊断与其他病毒性脑炎、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麻痹症等相鉴别。

7、治疗各期的治疗。

8、预防减毒活疫苗的应用,传染源的隔离和排泄物的处理,个人卫生。

第四节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一、流行性感冒目的要求1.掌握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特征及诊断要点。

2.熟悉重症流感的处理措施、流行性感冒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措施。

3.了解流感病毒的分型及其变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