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摆手舞介绍
土家族摆手舞基本动作名称
土家族摆手舞基本动作名称
1.摆尾儿歌——由两人组成的对抗动作,每人用右手和左手挥舞,以节奏性的方式转动腰部与膝盖,尽可能把自身弄得活泼可爱。
2.点头反应——这是一种向对方招手的动作,两个人组成一个半圆,让右手支撑住腰膝,点头歌唱,边走边转,尽可能更有趣更动感。
3.火把歌——一种以火把为原型的舞步,双臂拿着火把,配合面部表情,上下左右跳,双腿交叉跳,把舞步结合起来,尽可能展示出活跃可爱的动作。
4.白把歌——以白把为原型的舞步,组成半圆形,把白把抓起来,交叉腿跳,双臂上下摆动,上下跳起,白把歌也是一种精彩有趣的舞蹈动作。
5.独立跳——这是一种以独自一人跳跃的动作,让身体充满活力,以节奏性的方式跳跃,让上身和腰部配合,跳出有趣的动作。
6.垂肩歌——一种以头颈垂肩为基本动作的歌舞,双臂上下抬起,双腿交叉跳,把手放开,把头头离开胸口,下面的腰膝跟着节奏来把这首歌舞跳出好看的动作。
7.转头歌——这是一种以腰部转头动作为基本动作的舞步,腰部向左右转头,让腰部活跃,让双腿交叉运动,双臂伴随着节奏,形成有趣的舞步。
土家摆手舞
摘要: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原始的祭祀舞蹈,是土家族人们祭祀祖先、祈祷过年、喜庆佳节等活动中跳的一种群众性舞蹈,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
它是土家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民间集体舞。
关键词: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湖南省的西北部,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界。
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土家族就是“毕兹卡”的意思,摆手舞这种民间歌舞是土家族流行分布最广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也是流行在酉水、沅水地区的湘西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
如诗云:“福石城中作锦窝,土王祠畔水生波。
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原始的祭祀舞蹈。
我们可以从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与发展,摆手舞的文化内涵,摆手舞的表演形式等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摆手舞的起源与发展摆手歌舞是土家族的传统歌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有关史籍记载中研究发现,它是由土家族的古代先民——巴人的军事舞流传下来的。
巴人天性勇猛、喜好歌舞,世居在古代巴国和楚国交界地区(今湘鄂川黔四省边境)繁衍生息,每遇战事,喜以歌舞振奋士气,迷惑敌人,屡战屡捷。
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时,巴人应召参与巴师,在商丘牧野的灭纣大战中,巴人前歌后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人称为“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灭秦时,募巴人为汉前锋陷阵,巴人亦歌舞振己锐气,迷敌心神,而获胜立功。
高祖喜之曰:“此乃武王伐纣之歌也。
”唐代以后土家族形成,巴人被列入泛称的“武陵蛮”内,在史记中未单记其名了。
其军事舞蹈随之演变为土家族首领的厅堂舞。
据龙山永顺等《县志》记载和《向侣林墓志铭》中说,五代时统治溪州(今龙山县)的土家族老蛮头吴著冲(土家语为“禾撮冲”)的行宫(俗叫“吴著厅”今龙山县洛塔界上)中常以男女相运歌舞作乐。
元代在土家族地区建立土司制度后,歌舞成为群众性的、供土司和各级士官娱乐的一种歌舞。
因其舞蹈的动作以摆手为主,故定名为“摆手”世代相沿。
沿河县土家族摆手舞传承路径研究
沿河县土家族摆手舞传承路径研究沿河县是位于中国贵州省的一个县城,这里是土家族聚居的地方,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宝库。
土家族是中国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土家族独特的舞蹈——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习惯的一种舞蹈形式,通过摆动手臂和身体的动作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在沿河县,摆手舞的传承路径已经有了长久的历史,下面本文将对其进行研究。
一、摆手舞的起源和发展摆手舞起源于土家族习俗中的婚礼仪式,最初是一种婚礼庆祝活动的形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舞蹈形式。
摆手舞的起源和发展与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二、摆手舞的表演形式和内涵摆手舞的表演形式主要是通过手臂和身体的摆动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舞者需要通过细致的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给观众。
摆手舞的内涵主要是表达土家族对自然、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感激和赞美,展现土家族独特的文化和精神世界。
三、摆手舞的传承路径摆手舞的传承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家庭传承:在土家族中,摆手舞的传承通常是由长辈教给后辈,传承在家庭中进行。
在家庭中,长辈会将摆手舞的技巧和知识传授给后辈,通过口授和示范的方式进行传承。
2. 学校教育:沿河县的一些学校也将摆手舞列入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摆手舞的知识和技巧。
学校教育的方式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接触和学习摆手舞,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3. 社区组织:沿河县的一些社区组织也定期组织摆手舞的表演和培训活动,为有兴趣的人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社区组织的活动可以帮助加强人们对摆手舞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4. 传统节日和演出活动:沿河县的一些传统节日和演出活动中,摆手舞往往是重要的表演项目之一。
通过参与传统节日和演出活动,舞者可以展示自己的技巧和表演能力,吸引更多的人对摆手舞感兴趣,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四、摆手舞传承面临的挑战和对策摆手舞作为土家族的传统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
一方面,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多样化的文化形式对摆手舞的传承构成了一定的冲击。
土家族歌舞文化
(2)“大摆手”一般在. 正初九月或正月初三7
3、八宝铜铃舞
八宝铜铃舞是土 家族民间的一种 传统舞蹈,八宝 铜铃舞又名“解钱” 。是土老师祭祀 时起舞的一种歌 舞形式。分为: 坐堂、行堂。
.
8
八宝铜铃舞真正反映的是什么?
土家族歌舞文化
.
1
一 土家族舞蹈
土家族传统舞蹈有跳丧鼓、摆手舞、八 宝铜铃舞、梅山舞、跳马舞、操旗舞、八 幅罗裙舞、玩耍耍等。
.
2
1、茅古斯舞
2、摆手舞
3、八宝铜铃舞
4、跳丧. 鼓
3
1、土家族原始舞蹈 茅古斯舞
茅古斯,相传为茹
毛饮血时代的土家
先民,土家语称为
“古司拨铺”,意
为“长毛的人”,
后来把他们所创造
的舞蹈也叫“茅古
斯”,这是土家族
最为原始的古典舞
.
4
蹈。
2、摆手舞
摆手舞,土家话
为跳“舍巴”,称
跳舞的日子为“
舍巴日”。汉语
称“玩摆手”。其
主要动作是踏脚
、摆手、弯腰。
特点为左、右手
和左、右脚同出
,即摆同边手。
.
5
水 牛 打 架
打 蚊 子
生 产 舞
打 猎 舞
饮 宴 舞
马 前 舞
舞
摆 手
.
6
摆手舞分“小摆手”和“大摆 手”。
汉语唱的,也有用土家语. 唱的.
14
土家族的民间歌曲按传统习惯可
分为山歌、薅草锣鼓、劳动号子、摇
儿歌 与儿歌、风俗歌等5种。
土家族民歌中首推山歌,一般多
土家族摆手舞的介绍
土家族摆手舞的介绍土家族摆手舞的介绍土家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两千年以前,他们就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他们自称“毕兹卡”,是本地人的意思。
主要分布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吉首、泸溪等县,以及湖北省恩施地区,与汉、苗等族杂居。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光辉灿烂的民族艺术文化,古老的“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
“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流行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摆手舞”流传广泛,名称不尽相同。
有叫“舍巴日”或“舍巴格资”,意思是甩手或玩摆手;有叫“舍巴”的,意思是摆手;有叫“舍巴骆驼”,意思是跳摆手;有叫“跳年”(汉语),名称虽多,但表演形式和内容基本相同。
每逢庆贺新年,纪念祖先或是团圆联欢中,土家族人民都要跳“摆手舞”。
“摆手舞”历史悠久,在永顺县城郊石壁上刻有一首古诗:“千秋铜柱壮边陲(注),旧姓流传十八司,相约新年同摆手,看风先到土王祠。
”另外,在过去“梯玛”(土家语领头人之意,是组织跳摆手舞的领头人)。
念诵的叙述土家族人民史诗《迁徙记》中,也有若干处提到摆手舞的。
如:“摆手的人们啊,咱们的萝卜无论是大的还是细的,都放到背篓里,摆手用的东西,全部放到背篓里。
”据了解土家族人民的这次迁徙约是五代前后的事了,这表明出现较完整的摆手舞的时间已有千余年了。
在《永顺府志》中,对当时的摆手舞活动曾有这样的记载:“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相聚,跳舞唱歌,名曰《摆手》,此俗犹存。
”每逢摆手时节,人们披着绚丽的被锦(被面),擎着数百幅乃至上千幅绣有龙凤,绘画着鸟兽的彩旗,同时木鼓声、锣钹声、上百枝鸟枪声、人们的欢笑声,汇成一派节日的喧闹声,震荡山谷。
成千上万的人聚在“八部庙”前的“摆手堂”,围成圆圈,男女相携,蹁跹进退,迈开粗壮健美的步伐,摆动着双手,可以一连跳上几昼夜。
恩施土家族摆手舞
恩施土家族摆手舞摆手舞是恩施土家族传统舞蹈的代表之一,也称为“摆手舞”或“长袖舞”。
它是土家族人在特定节日或重要场合中表演的一种古老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舞步和舞曲而闻名。
恩施土家族摆手舞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色彩,被认为是人们表达情感、祈福祝福和庆贺喜事的重要方式。
恩施土家族摆手舞起源于中国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土家族人民长期生活和劳动的产物。
该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当时土家族人们将舞蹈作为一种庆祝丰收的方式,并将其传承至今。
在恩施土家族的传统婚礼、祭祀、年节等重要场合,摆手舞成为必不可少的演出项目,通过舞蹈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祈愿。
恩施土家族摆手舞的特点之一是舞姿优美。
舞者身穿传统的土家族服饰,手臂舒展,双手轻轻挥动,仿佛在描绘着美丽的图案。
在舞蹈中,舞者们用灵动而柔和的舞姿展示着自己的柔美和力量。
舞者们的身体动作流畅而有力,如行云流水般的舞姿使人目不转睛。
此外,恩施土家族摆手舞的舞步丰富多样。
舞者们以脚尖轻抚舞台地面,轻巧而稳定地移动身体,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恩之情。
舞蹈中的转身、跳跃和旋转等动作展示了舞者们的协调性和灵活性,给人一种轻盈欢快的感觉。
摆手舞的舞曲是恩施土家族摆手舞的灵魂,也是舞者们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舞曲通常由锣、鼓、唢呐和戛纳等传统乐器演奏,具有独特的旋律和节奏。
舞曲的节奏明快而欢快,给人以愉悦的感受,也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恩施土家族摆手舞在传承中不断发展与创新。
在保持传统要素的基础上,舞蹈家们通过结合现代舞蹈技巧和表现形式,使摆手舞富有时代感和个性化。
这种创新形式使得恩施土家族摆手舞在舞台上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与赞誉。
摆手舞不仅是恩施土家族人们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促进不同民族交流与沟通的桥梁。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和学习恩施土家族摆手舞,将其作为一种文化交流和交流的方式。
这种交流促进了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友谊和了解,对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报告总结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报告总结
土家族摆手舞是中国土家族民间舞蹈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土家族摆手舞的研究,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1. 表演形式多样:土家族摆手舞的形式多样化,包括舞蹈动作、手势、音乐和服饰等元素的综合表演。
这种多样性使得土家族摆手舞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2. 舞蹈动作独特:土家族摆手舞的舞蹈动作独特鲜明,常以手臂、腰部和脚步的动作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展示舞者的身体柔韧性和动感。
3. 文化内涵丰富:土家族摆手舞融合了土家族的历史、民族特色和传统价值观,传递了土家族的生活智慧、情感表达和对自然世界的理解。
它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社会功能突出:土家族摆手舞在土家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它是庆祝节日、纪念活动和家庭聚会等各种场合的重要表演形式,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身份认同感。
总之,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通过对其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土家族的文化遗产。
土家族摆手舞
土家族摆手舞
土家族摆手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它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集歌、舞、乐、剧于一体,表现土家人生产、生活和征战场面。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是具有土家族民族特色、较能反映土家族古老风俗的民间舞蹈,现主要流传于湖南湘西龙山、保靖、永顺等地。
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夜间表演。
2006年5月20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申报的土家族摆手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土家族摆手舞的风格特点
土家族摆手舞的风格特点1厚重古朴之美土家族摆手舞的内容涉及土家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摆手舞的内容和形式整体呈现给你一种厚重古朴之美,宏伟且又精细。
从摆手舞的表演形式上来看,有大小摆手两种形式。
大摆手一般表演地点是在八王庙或者摆手堂,主要针对的祭祀对象是八大王,一般为“三年两头摆”。
表演大摆手活动期间,会将龙凤大旗(高度约为一丈)设置于摆手坝的中央位置,表达对“龙哺乳、凤羽温”的感激之情,并且为了营造严肃、庄严的气氛,还需要将旗摆放于摆手场的四周。
在历史发展中,大摆手堂的设置呈现出地域性,到了活动节日各州各县的土家族人从四面八方前来,共同庆祝属于他们的民族盛会。
但是小摆手往往是每年都要举行的,主要是以姓氏或者村寨为单位来进行,举办的地点一般是土王庙、爵主宫,历代先祖、三姓土司(“冉、杨、田”、“彭、田、向”)是主要的活动祭祀对象。
相比大摆手来说,小摆手的表演形式更为方便实用。
小摆手是一年一摆,大摆手是三年两大摆,无论是大摆手还是小摆手祭祀活动都体现了当地人们对祖先的崇敬和对神灵的祈求。
内容上,大摆手主要表现的是一种宏伟壮观的场面,如神话传说、人类起源、战事等大场面。
而小摆手表现更多的则是人们生产生活、部落迁徙的小场面,表演不受衣着服饰、道具的限制,舞姿轻盈细腻,将最真实的生活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
2夸张真实之美所有的文艺作品都具有夸张性、真实性这两大特征,民族民间艺术也不例外。
西阳土家族摆手舞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优秀代表,同样对于情感的表达也呈现出自然性、真实性的特征,将生活和舞蹈艺术的真实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土家族摆手舞中,都已看到很多细小而又象征某种意义的原始律动,这些都是先民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直接体现了土家族人们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审美情趣,也是历代土家族人们最真实的生活写照和情感的升华。
西阳土家族摆手舞的基本动作很好地结合了生活及艺术上的真实性,在各层面都有所体现,诸如“双摆”“单摆”等的手脚同边的动作姿势,着眼于表层是对生活状态的一种表现,但只需深入分析就可得知,这是一种对真实生活的艺术夸张手法,将土家族人们肩挑背磨等的生活场景通过艺术手法夸张的表现出来。
印江土家族摆手舞
土家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
摆手舞的历史十分悠久,反映了土家族先民的狩猎、迁徙、生产和生活情况。
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是土生土长的民族民间舞蹈。
摆手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之分。
大摆手是土家族为祭祀祖先八部大王而举行的大型祭祖活动,一般在白日跳,往往是几个县集中会祭三天。
届时数千人云集摆手堂前,摆手队伍中有梯玛队(土家族巫师)、龙凤旗队、祭祀队、乐队、披甲小旗队、炮仗队等。
祭祀开始,由德高望重的梯玛带领各摆手队敬八部大王,全场行跪拜礼,唱《梯玛神歌》、《摆手歌》,然后点燃篝火,放炮,由梯玛率领跳大摆手。
男女老少围成圆圈,2人或4人一行,在行列前有“导摆者”,列中有“示摆者”,队尾有“压摆者”,在锣鼓声中众人应节,蹁跹进退、走出各式队形图案近30余种,气势宏伟,场面壮观。
大摆手由八个部分组成:“排甲起驾”(顿兵出发)、“闯驾进堂”、“纪念八部”、“兄妹成亲”、“迁徙定居”、“建设家园”、“自卫抗敌”、“送驾扫堂”。
其中“兄妹成亲”一段,叙述了土家有关人类繁衍的神话传说,形象地追忆了远古人类血缘群婚制的历史。
在大摆手活动中,必须跳最古老的《茅古斯》舞,届时其他活动均停止,让茅古斯尽情表演,以示对祖先的尊敬。
小摆手规模较小,一般在夜晚跳,只要村寨旁有个小坪,立个小庙(供土王),就成“摆手堂”。
小摆手以模拟农事劳作为主。
《摆手舞》的动作丰富,可分五类。
一类是形象性贯穿动作:“单摆”、“双摆”、“回旋摆”,这类动作风格特点突出,很多摆手动作靠这三个动作去连接。
二类是劳动生产动作,如“坎火畲”、“挖土”、“除草”、“摘苞谷”、“插秧”、“踩田”、“割谷”、“打谷”、“挑谷”、等。
三类是生活动作,如“打粑粑”、“梳头”等。
四类是狩猎动作,如“干虎”、“打虎”、“射虎”、“耍虎”等。
五类是军事动作,如:“交战”、“三步一致”、“拼刺”、“拉弓射箭”等。
《摆手舞》的动作特点可以概括为八个字:顺拐(即摆同边手出同边脚)、屈膝、颤动、下沉(即重拍落地)。
五种类型的动态形象特征与文化特点
五种类型的动态形象特征与文化特点1、土家族摆手舞的动态形象特征及文化内涵,土家族是生活在我国腹地历史悠久的山地少数民族之一。
摆手舞是广泛流传于土家族的原始祭祀舞蹈,以讲述民族迁徙,劳动生产,民族信仰等为主,可谓是土家族的一部百科全书.本文希望从土家族摆手舞的动态形象特征出发,在微观的描述中努力探寻这种舞蹈形式生存的文化环境,阐释它背后的观念世界以及所具有的文化功能,以期达到对土家族摆手舞的深层认识。
2、刍议土家族摆手舞动态形象特征及文化价值,土家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一部分,摆手舞是土家族一种传统的体育舞蹈,是土家族人民的劳动智慧结晶,也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承载体,可以说摆手舞是土家族的百科全书。
文章从土家族摆手舞概述出发,分析了土家族摆手舞的动态形象特征,并介绍了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因素及文化价值。
3、新疆昌吉地区回族舞蹈的“动态”形象与文化解读舞蹈作为"非语言文字文化",以它特殊的表现方式呈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昌吉地区的回族舞蹈用它特有的动态特征诉说着该地区的民俗与文化。
论文将以新疆昌吉地区回族舞蹈的动态形象为切入点,从回族舞蹈根元素的动态形象挖掘其本体价值,借助"历时性"的文献搜集与"共时性"的田野调查,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出发,阐释昌吉地区回族舞蹈的文化本性。
4、高校民间舞蹈教学与文化传承,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文章运用动态切入法,从文化角度剖析动态形象传承民间文化的方式,从而透视纷繁复杂的动态形象解读其背后所传达的文化信息。
5、甘肃民俗舞蹈的文化特征与当代功能甘肃民俗舞蹈品种繁多、特色鲜明。
本文主要从文化特征与当代功能两个方面对甘肃民俗舞蹈作了初步探讨。
对于充实民俗舞蹈理论研究、推动甘肃民俗舞蹈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民族舞蹈——酉阳土家文化摆手舞
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绵绵摆手歌”。寥寥数 语把土家人跳摆手舞的盛况真实地展现出来。 摆手 舞是土家文化的精华,是土家人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地 方政府一直重视这
项工作,酉阳后溪镇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四川省文 化厅授予“摆手舞之乡”称号,2002年文化部授予重庆 市酉阳自治县“中国民间艺术(摆手舞)之乡”。近年 来酉阳自治县
走旅游兴县之路,大打“摆手舞”牌。在城乡、机关、 企业、学校、广大农村中大力鼓励提倡人人会跳摆手舞, 大家都来摆手舞。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创造了五万 人、十
万人同跳摆手舞的吉尼斯记录。酉阳的土家摆手舞正在 拓步前行。
uytttr488 爵士舞教练培训学院
宗教信仰等元素构建而成。它是土家人生产方式、生活 习俗的反映。由于它代表了土家文化,深受当地人喜欢, 传承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舞蹈形式。 酉阳土家摆 手舞保留了摆手
舞的原始特征。首先是由“梯玛”领舞进行敬神、祭祖 仪式。梯玛边唱边烧纸钱,其它舞者则围成圈跳舞,舞 蹈动作有敬神、敬祖先、征战、骑马、射箭、老鹰展翅, 撒种、插秧,薅
手堂。清代文人唐人汇在《竹枝词》载:“千年铜柱陲 北边,旧姓相沿十八司,相约新年齐摆手舞,春风先到 土王祠”,记录了彭氏辖地跳摆手舞的情景。 土家 摆手舞分成“大摆
手舞”和“小摆手舞”两大类。大摆手舞地点一般选择 野外,场面宏大,以表现古代战争为主,其动作粗犷而 劲勇。小摆手舞,地点在摆手堂前,农家院坝,场面不 太大,以表现生产
启用巴人作战,士兵边舞边战,吓得敌兵四处逃窜,不 战而败。刘邦称帝后将其舞蹈引入宫中,制作出《巴渝 舞》,到魏晋时期,王祭傅将其改编成祭祀舞。到了齐 梁时期此舞脱离政
治,宗教束缚走向民间。二是摆手舞是由土家茅古斯舞 演变而成。三是摆手舞是在祭祀动作上发展起来的。三 种说法都与土家族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由土家族历史 过程、族群关系、
浅析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
浅析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内容摘要: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原始的祭祀舞蹈,是土家族人们祭祀祖先、祈祷过年、喜庆佳节等活动中跳的一种群众性舞蹈,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
它是土家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民间集体舞。
关键词: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湖南省的西北部,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界。
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土家族就是“毕兹卡”的意思,摆手舞这种民间歌舞是土家族流行分布最广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也是流行在酉水、沅水地区的湘西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
如诗云:“福石城中作锦窝,土王祠畔水生波。
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原始的祭祀舞蹈。
我们可以从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与发展,摆手舞的文化内涵,摆手舞的表演形式等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摆手舞的起源与发展摆手歌舞是土家族的传统歌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有关史籍记载中研究发现,它是由土家族的古代先民——巴人的军事舞流传下来的。
巴人天性勇猛、喜好歌舞,世居在古代巴国和楚国交界地区繁衍生息,每遇战事,喜以歌舞振奋士气,迷惑敌人,屡战屡捷。
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时,巴人应召参与巴师,在商丘牧野的灭纣大战中,巴人前歌后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人称为“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灭秦时,募巴人为汉前锋陷阵,巴人亦歌舞振己锐气,迷敌心神,而获胜立功。
高祖喜之曰:“此乃武王伐纣之歌也。
”唐代以后土家族形成,巴人被列入泛称的“武陵蛮”内,在史记中未单记其名了。
其军事舞蹈随之演变为土家族首领的厅堂舞。
据龙山永顺等《县志》记载和《向侣林墓志铭》中说,五代时统治溪州的土家族老蛮头吴着冲的行宫中常以男女相运歌舞作乐。
元代在土家族地区建立土司制度后,歌舞成为群众性的、供土司和各级士官娱乐的一种歌舞。
因其舞蹈的动作以摆手为主,故定名为“摆手”世代相沿。
关于摆手舞的起源,由于土家族无文字记载,历来众说纷纭。
沿河县土家族摆手舞传承路径研究
沿河县土家族摆手舞传承路径研究沿河县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舞蹈形式,是土家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摆手舞作为土家族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土家族人民的情感和生活记忆,是土家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载体。
一、摆手舞的历史渊源沿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是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土家族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摆手舞的记载。
摆手舞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土家族在祭祀中就有摆手舞的表演。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摆手舞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成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摆手舞的表演形式摆手舞是一种集体舞,通常由土家族的年轻人在节日或重大活动中表演。
摆手舞的舞台通常选在村寨广场或室外空旷的地方,有时候也会在室内进行表演。
在舞蹈表演中,舞者们手持彩绸,通过手部动作和身体的摆动,配合音乐节奏,展现出高超的舞技和优美的舞姿。
这种表演形式充分展现了土家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摆手舞的传承与发展摆手舞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土家族人民的努力,同时也得到了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的支持。
在政策的引导下,沿河县积极开展摆手舞的传承工作,通过开展摆手舞比赛、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吸引青少年参与从而使摆手舞得以传承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沿河县还积极开展了摆手舞的保护工作,将摆手舞列入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青年人学习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
通过这些努力,摆手舞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了土家族文化宝库中展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四、摆手舞的研究与创新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摆手舞的表演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传统的摆手舞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仍然保持着传统风格。
一些文化研究机构也开始对摆手舞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摆手舞进行记录和整理,使得摆手舞得以传承和发展。
还有一些摆手舞的创新作品在文化市场上受到人们的欢迎,给广大观众带来了新的艺术享受。
在研究和创新的推动下,摆手舞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使得土家族的文化艺术传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土家族摆手舞身体动作文化的舞蹈民俗学研究
土家族摆手舞身体动作文化的舞蹈民俗学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传统舞蹈形式之一,起源于中国湖北省的土家族地区。
这种舞蹈以独特的手臂摆动和身体舞动为特色,通常以欢快的音乐为伴奏,富有激情和活力。
土家族摆手舞的动作优美流畅,充满了土家族特有的文化和民俗元素,是土家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舞蹈,土家族人民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展现了他们勤劳、朴实、热情的民族气质。
土家族摆手舞在土家族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庆祝节日和喜庆场合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传承土家族文化和历史的载体。
通过学习和传承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后人能够了解和感受到自己民族的传统和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研究土家族摆手舞的身体动作文化对于传承和弘扬土家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土家族的传统舞蹈艺术。
1.2 研究意义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对土家族摆手舞身体动作文化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土家族文化的理解,还可以帮助推动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具体来说,研究土家族摆手舞身体动作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研究土家族摆手舞身体动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土家族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
通过这一研究,可以揭示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交往方式,从而增进对土家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研究土家族摆手舞身体动作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交融。
土家族摆手舞作为土家族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可以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土家族文化,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交融。
研究土家族摆手舞身体动作还可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土家族摆手舞的身体动作特点和表现形式,可以为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指导,促进土家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2. 正文2.1 土家族摆手舞身体动作的起源与发展土家族摆手舞身体动作是土家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土家族社会的生产生活中。
土家族-《摆手舞》
土家族-《摆手舞》系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我国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县与湖北省西部的来凤、利川县等地区。
土家族族源复杂,说法不一。
有认为是秦汉时期“武陵蛮”中的一支,后定居于湘、鄂、川、黔,与当地土著和汉族融合而成之说;也有因土家语与彝语相近,在风俗习惯上与云南省的部分彝族相类似,而又有土家族是唐代“乌蛮”中一支的说法。
但不论哪一种说法与推论,从土家族在丧葬、祈雨、以虎为民族图腾等习俗和围篝火歌舞的方式上看,都与羌族,更多地与彝族有着众多的共同之处。
由此可看出,土家族与古代的羌部族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又因土家族长期受汉族影响,现在除个别偏僻山区的老年人还能掌握一些土家语外,几乎全体土家人已通用汉语和汉字。
过去,土家人的称谓很多,但多数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土家人的意愿被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是个喜爱歌舞的民族,无论是婚丧还是嫁娶,都少不了各种类型歌舞的伴随。
同时,土家的民族音乐也十分丰富多采,分为民间歌曲和器乐曲两大类。
土家族的《摆手舞》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据考证,其中不少祭祀性舞蹈都源自于土家族古代祭祀神灵、祈求丰收的“调年节”之中。
“调年节”祭祀活动,是土家人每年向神灵祈求春播顺利或秋季感谢神灵赐予丰收而举行的大型祭祀仪典。
但每年真正是否能举行此活动,还要根据初春时人们的经济条件和秋季收获的状况,由各村寨头人商讨决定,是否举行庆典活动和举行活动规模的大小。
由于“调年节”规模与级别的差异,而使由族人参与的《摆手舞》出现了规模与内容完全不同的“大摆手舞”和“小摆手舞”。
“小摆手舞”是当年虽未遇灾害仍属丰年,但各村寨不联合举行大规模“调年节”庆典的情况下,由土家族定居村寨自发举行的小型庆祝集会时所跳的舞蹈。
各村寨自行举行小型庆典时,没有隆重的祭祖仪典,参与“小摆手”舞蹈的都是本村寨的人,因此人数少,规模小,庆典活动的长度最多也就是一天。
而集合相邻几县数以千计乃至万计土家民众,在几县交界处择地举行的大型“调年节”祭祀活动,则将进行内容和规模完全不同的模拟性舞蹈“大摆手”。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舞蹈艺术特色与当代传承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舞蹈艺术特色与当代传承摘要:“摆手舞”作为土家族的民族舞蹈,它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的独特的民族艺术。
着重从舞蹈本体的角度,分析摆手舞的舞台艺术特色,并就摆手舞的传承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是对土家族民族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
关键词:湘西土家族摆手舞传承土家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吉首等县,以及湖北省恩施等地区。
传统的摆手舞作为土家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目前仅存在于土家族传统祭祀节日“社巴节”和“调年”(土语,即春节)活动之中。
摆手舞是恩施地区最具土家族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因其悠久的历史渊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摆手舞的产生、表演、传承是土家族民俗文化生活的集中体现,其结构独特、内涵丰富的舞蹈动作,已成为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经典。
一、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一)摆手舞基本内容摆手舞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之分。
“大摆手”土家成为“叶梯嘿”,“叶”译成汉语为“神”的意思,“梯”译成汉语为“敬”,“叶梯嘿”译成汉语就为“敬神之舞”;“小摆手”土家语为“舍巴日”或“舍巴格茨”,“舍”译成汉语为“你们”,“巴”是“看”的意思,直译为汉语为“看你们跳”,意即跳摆手或玩摆手,“小摆手”一般大多表现农是生活动作,规模较小,大多以农事动作为主。
而“大摆手”则主要是军事、武术动作。
规模气势要宏大的多。
“摆手舞”的形式特点主要为围圈而舞和包含大量的农是生活的舞蹈动作。
“从形式上看,摆手舞是群舞,环圈跳摆,这和土家族上古时期的打猎生物有关”1。
除少量的表现军事的舞蹈动作之外,大部分都是表现农事劳动方面的动作。
比较典型的有:种包谷、摘包谷、插秧、挑水、打谷子、踩田等,可见,农事舞蹈动作是摆手舞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动作要求“顺边、屈膝、颤动、体态下沉”。
顺讲的是做手语左脚同进同退,右手与右脚同进同退,按通俗的话来说,唱叫做顺手顺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
歌随舞生,舞随歌而得名。
《后汉书》称摆手舞起源于古代的巴渝舞。
《晋书乐志》认为舞曲四篇中就有“矛渝”,“弩渝”是离不开武器的,故为古代一种战舞。
巴人跟随周武王伐纣,“歌舞以凌,殷兵大溃”;秦末刘邦反秦,巴人以巴渝舞勇挫秦兵,刘邦认为有巴渝舞之遗风;明嘉靖年间土司兵抗击倭寇,大跳摆手舞,乘倭寇不备,大败倭寇,立下了赫赫战功。
后来,这种战舞逐渐演变成土家祭祀活动,各土司辖地纷纷建摆手堂。
清代《永顺府志》载:“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男女齐集,鸣锣击鼓,跳舞唱歌,名曰摆手。
”摆手舞与西兰卡普(土花铺盖)并称为土家族艺术之花。
摆手舞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
祭祀仪式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
摆手歌长达数万行,堪称土家族民族史诗。
土家人跳摆手舞讲究时辰、场地和规模。
摆手舞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按其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按其举行的时间分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
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少者数百,多则上万,摆手时,以击大锣、鸣大鼓呼应节奏,气势恢宏壮观,动人心魄。
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踢踏摆手,翩翩进退,成双成对,节奏鲜明生动。
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以祭“八部大神”为主,表演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抵御外患和
农事活动等;小摆手活动规模较小,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和各地土王为主,表演部分农事活动。
土家族的大摆手活动非常热闹,在土司时期就被文人形容为:“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大摆手是在摆手堂中举行的。
摆手堂正中央,供奉着八部大王及其夫人“帕帕”的神像。
摆手堂大坪中间立一根高二十四米的旗杆,上面的两面龙旗迎风招展,旗杆顶端的一只白鹤振翅欲飞。
小摆手,是土家族居住区普遍盛行的一种文化习俗活动,•在恩施流行于酉水流域。
过去,凡百户之乡,皆建有摆手堂,有的还建有排楼、戏台等。
来凤舍米湖、大河等地现有摆手堂遗迹。
舞时,男女齐集摆手堂前的土坝,击鼓鸣锣摆手。
其特点是摆同边手,躬腰屈膝,以身体的扭动带动手的甩动。
表演内容为“拖野鸡尾巴”、“跳蛤蟆”、“木鹰闪翅”、“犀牛望月”等狩猎动作和“砍火渣”、“挖土”、“烧灰积肥”、“种苞谷”、“薅草”、“插秧”、“割谷”、“织布”等生产生活动作。
清代“竹枝词”盛赞摆手舞场面:
摆手堂前艳会多,
携手联诀缓行歌;
鼓锣声杂喃喃语,
袅袅余音嗬也嗬。